•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伦敦生活第二季

Fleabag Season 2,邋遢女郎(港/台)

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安德鲁·斯科特,奥利维娅·科尔曼,茜安·克利福德,比尔·帕特森,布伦特·吉尔曼,珍妮·莱恩斯福德,休·斯金纳,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伦敦生活第二季》剧照

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2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3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4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5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6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3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4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5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6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7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8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19伦敦生活第二季 剧照 NO.20

《伦敦生活第二季》剧情介绍

伦敦生活第二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Fleabag(菲比·沃勒-布里奇 Phoebe Waller-Bridge 饰)的父亲(比尔·帕特森 Bill Paterson 饰)终于决定和女友(奥莉薇娅·柯尔曼 Olivia Colman 饰)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他们请来了神父(安德鲁·斯科特 Andrew Scott 饰)主持婚礼,让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禁欲的神父和Fleabag之间竟然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 克莱尔(茜安·克利福德 Sian Clifford 饰)继续着和马丁(布伦特·吉尔曼 Brett Gelman 饰)之间的婚姻,即便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个混蛋,不仅如此,两人还积极的备孕,打算要个孩子。神父的出现让Fleabag终于开始正视生活里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在一段注定不可能有结果的感情面前,Fleabag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协商的技术女生宿舍霍利俗女养成记我不讲理吗?第二季白室秃鹰的巢穴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杜鹃花儿开社畜OL知惠丸日记房间露营△枫叶少年邪恶力量第二季幸福摩天轮我的天使未来玩具不安感第二季末日哲学家婚姻诊断重生八仙桌圣诞变身SPEC:结前篇此情此刻汉光武大帝再生缘之孟丽君传恋爱的发现201314结束吧双螺旋第二季

《伦敦生活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在那扇小窗背后

《Fleabag》第二季因为有了爱情而感人。

不再随便睡过路人,仿佛彼此都是廉价旅馆(英文片名的本意)。

不再全家又假又丧,每次见面都像在吞(互相喂)玻璃渣子。

到了第二季,在罪咎和长年的破罐破摔之外,终于有了一点喜悦和亮色。

恋爱对象还是一位神父。

天主教神父是要守独身誓的。

和一位神父产生情愫、有了挣扎,本来可以拍得更有意思,无论是在信仰层面还是在情感层面。

但很可惜,故事没有往那个方向走。

大家都很喜欢的第四集,告解室里情欲的一幕,我看了却觉得难过。

他带她到告解室,要听她的心声。

有那么多地方,为什么偏偏是告解室?

也许因为他们恰好在教堂里。

也因为在别的地方他没法让她开口——哪怕是灌了酒。

而她开不了口,也不是因为她特别酷,而是因为她很难直面自己的人生。

告解室是个什么地方呢?

是人有可能彻底敞开灵魂的地方,那比脱裤子难很多,尤其对一个被称作fleabag的人。

第一季里各种床上镜头,没有一个是温暖动人的,连有快感都说不上。

她几乎忘了自己还有心——有心,就很难对着陌生人脱裤子。

可是她确实有,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关于死去好友的闪回。

一开始我以为是出于思念,因为她们彼此扶持,度过了许多的艰难。

可是到了第一季结尾才发现,她睡了自己唯一好友的男友,间接导致了朋友的死。

对一个人来说,这种事情的分量是压倒性的。

除了告解室,她能去的地方也很少。

人们去告解室不是为了去和神父谈恋爱,甚至都不是为了去和神父谈话。

人下决心走进告解室,是为了面对一些处理不了的事,是心怀模糊的盼望。

“告解”这个词的英文confess,有忏悔也有坦白的意思。

在人的世界,有些事既没有人能听,也没有人能解决。

所以人才会走进一些宗教场所,因为那里有一种神圣空间,与俗世有别。

她一再表明自己不信有神,可是在告解室里,她开口了。

先讲一些能讲的,有点像在玩“真心话大冒险”,带有戏谑和自嘲的味道。

可是渐渐地,一些埋得更深的事情浮现:过往的生命从突然松懈的角落里冒出头来。

她端着酒杯,眼里有了泪水。

那扇看似关闭的小窗后面既有“聆听”,也有善意。

对她而言,那善意陌生又久远。

如果只是游戏级别的“坏事”,那有善意也就够了。

可是,对于被摁进最深处的东西——那些浓黑、刺骨、默默溃烂的懊悔和绝望,一点善意并不足够。

于是她卡在那里。

有些脸她忘不掉,有些名字她说不出口。

有些曾经美好却被糟蹋了的故事,像一群要求伸冤的控告者,一股脑地涌过来,要喊出对她的审判。

太可怕了。

为了像没事一样活下去,她做了那么多。

为了不用看见自己有多糟糕,她努力使自己活得更糟糕。

她感到衣服就要被脱光,那里面裹着她最恨的人。

这埋藏的憎恶使她一次次轻贱自己的身体,也无力珍重善待她的人。

那些毫无喜悦的滥交时刻,就像她对自己在反复宣判:你看你就是个fleabag。

可这一次不是在床上。

她隐约感到这里还有另一种空间,有可能对她宣告完全不同的话语。

说——说你是谁,你做了什么,你要怎么办?

说——说我是谁,我做了什么,我该怎么办?

这些话,怎么可能对crush的人说?

哪怕crush的对象是一个神父。

除非这位神父表明自己真的代表神圣,要做解救的工作。

她犹豫的那一刻我也紧张。

我希望她讲出来,像吐出一口黑色的血。

我又怕她讲出来,怕讲的后果。

她经历过丧母之痛,那是爱的丧失。

她说:“现在,我不知道该把对她的爱放到哪里去才好。

”当时好友还在她身边,还未遭到背叛。

她看着她,就像接棒似的说:“给我吧,我来收下,爱总要有所归属。

”她说“OK”,就像得了救赎,后面却睡了人家的男朋友。

如果问她为什么要那么做,也许她都说不上来。

她犹豫的那一刻,真是两季以来最关键的一刻。

她不但要重新摆放她的爱,也要重新摆放她的罪。

这两样在我们破碎的生命里总是彼此相连的:一边摆不好,另一边也会翻倒。

这时神父突然对她说:“跪下。

”她惊奇地问:“什么?

”“跪下。

”她又犹豫了一会,才缓缓跪下,仰起脸,仿佛预备面对雷击或亲吻。

一直以来,她对待身体都像暴君。

身体完全为她所用,作为发泄或承载疼痛的工具。

这也许是第一次,身体反过来引导她。

当我们跪下、物理性地张开双手,我们真的有可能会经验到看似不存在的维度——那个空间。

我们敞开身体,就是在敞开心灵。

所以,向陌生人张开腿,哪怕告诉自己无所谓,身心也会留下痕迹,比我们以为的更真切。

而当神父说“跪下”,他的角色本该是桥梁,将远比教堂穹顶更高处的世界,引入低矮的告解室,让灵魂受创的人听闻解救。

否则,当一个人对另一人说“跪下”,就只能是强暴和欺骗,也是僭越。

在这里我不期待有性。

哪怕几分钟前,作为观众的我也明显看到神父喝醉,看到他在为自己的情感挣扎。

他渴望她的身体,也渴望她的心。

但是当他引她去告解室,我还是忍不住期盼一场比性更深的对话,或者说——藏在“性”更深处的接触。

神父也是人,甚至是个好男儿,有需要,会去爱。

压抑自己的性而成为神职人员,常常导致人性的扭曲和变态。

可是,难道性只有借助物理上的高潮实现吗?

难道性是想触碰就一定要得手?

难道性就要把一个个欲望对象都收归我有?

难道性仅仅是应对寂寞、孤单、人生创痛和悔恨的工具?

当他说“跪下”,我感到震撼。

因为这个女人已经等候了那么久。

不只是为她的罪咎,还为整个环绕她的世界——破败、充满污垢、无可收拾,就像个廉价的旅馆。

太久了,她感到生命不过如此。

当她跪下,她是真的跪下。

她愿意放手一搏,将自己交给一种可能性,而不只是物理上的性高潮。

因此,当神父豁然拉开小窗,像拉开裤裆拉链一样跨出来像吻她(看起来很像吞吃),那一刻,二人从一个原本含有救援希望的空间,双双倒在了廉价旅馆的床上。

从哪里似乎传来细小悲切的声音:“Not now, now this time, not you…”最后他们的冲动被骤然跌落的圣象画打断。

有网友半开玩笑地说:“把画全部钉死不行吗?

”两人悚然一惊,神父懊丧地离去。

可那幅画其实并没有真的打断什么,就像上帝并没有真的横刀夺爱。

因为神父至始至终都没有提过,上帝的爱是什么样的爱,哪怕在婚礼上、在告解室里。

他没有说出爱的真谛。

本来,在基督教的婚礼上,宣告爱的真谛才是核心。

那才是爱的归宿——不管是先天不足的爱,还是后天破碎的爱。

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

而神父就像没有读过圣经的样子。

虽然他既把它拿在手里,又递到她手上。

他在人面前本该像一座堡垒、一道桥梁、一个家——像父母一样,穿戴起爱,而不只是穿上紫金的圣袍。

在那些渴得快要死的人面前,他对爱表现得如此无知,却假装成上帝的代表,真是不可原谅。

他可以是个普通人——他确实是个普通人。

成为神父,并不意味着要假装成神,假装自己圣洁无瑕。

如果他感到有同样的冲动、需要和破碎,如果他感到有同样说不出的寂寞、苦涩、痛楚,如果他意识到自己也同样需要来到小窗前,面向那神圣的空间。

真希望他不只是说“kneel”——“Kneel, and pray with me.”如果是这一句就好了。

这一句本该使他们俩相遇,现在却是这样的结局:一个把变得更黑的血咽下去,另一个把信仰变成残酷的事业与野心。

她说:“I love you.”他说:“It will pass.”这句窝心话只对了一半,因为它只描述了事情的一半,只道出小窗这边的世界。

作为神父,他应该更熟悉另一句:“Love never fails.”这一句会将人引向窗口后面的空间,他却当着她的面关闭了。

夺爱的并非上帝。

不是上帝盘踞在教堂的走廊,打散好不容易赤裸相见的人。

不如说在那扇小窗后始终有一位等候者——在那扇窗后,在我们心灵的窗后。

有时候,我们真的能感受到。

在我们心碎时,身边的人及时伸出援手。

当我们迷失时,有人说了一句话、送了一本书、有一束光突然打亮。

长久压在心头的罪咎催促我们寻求一个空间,能够坦白和忏悔。

原本骄傲得绝望、绝望得骄傲,却在某一刻却变得脆弱,发现心碎原来不是最糟的,因为它让我们开口求援,让我们经验到爱与被爱的可能。

小窗后有人在等候。

对我们来说,那时常是个无名未知的空间。

当我们跪下、仰起脸,我们不知道会遭遇雷击还是亲吻。

但是不要用虚假的名字称呼它,千万不要。

否则你会以为夺爱的是上帝,或者更糟——爱和上帝都不存在。

你会以为这一切都只是旅馆里的杜撰与摆设。

你会觉得世界不过是一所廉价旅馆,我们一次次倒在它的床上,仅仅是为了独自或一同走向死亡。

不知道这是不是本剧主创的世界观,但我更想为那扇小窗辩护。

无论在婚礼上还是在葬礼上,许多人听过“爱的箴言”。

他们相信并且接受,有些时候也发现自己不得不对来到面前的心碎人说:“Please kneel, and pray with me.”

 2 ) 喜忧参半,迷茫不能自己

第二季真的戳中我心,比第一季不知道高多少个档次。

尤其是女主在教堂忏悔时,真实面对自己时的诉说,简直是我的心声,我也好想有个人每天能告诉我该去做什么,该如何去做人生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抉择,这似乎是每一个时代的青年人的必经之路,即便是远隔重洋外的英国的那个普通开咖啡馆的女人也是如此,想到这里心里也有些慰藉了。

还有很多话想写,但是明天fucking又要上班了,先写到这里,夜深了,祝自己晚安,祝看到这段文字的人晚安。

 3 ) 都市丧丧女孩

《伦敦生活》出了第二季,短短六集,省着看、攒着看、喜爱的片段翻来覆地看。

太喜欢了,女主兼编剧的菲比真是个天才。

讨论都市女性境况的影视作品看得不少,有些是大家说好我却没感觉,比如《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有些是能够鼓舞士气,但到底是别人的故事,好比最近的《傲骨之战》;只有极个别,非常私人,贴着你的心把一些情绪灌进去,感觉共鸣,感觉被看透。

这部《伦敦生活》就是这样。

虽然女主角是美丽高挑、性生活混乱、开咖啡店为生的伦敦酷女孩,而我是个平凡矮小、感情生活贫瘠、蹲图书馆逃避人生的一点也不酷女孩。

然而,在某一些瞬间,跨越文化的界限,拨开情节的迷雾,我会看到,噢,Fleabag。

看完发愣,好像微醺,在那个氛围里一下子拔不出来。

一个典型中产阶级精英家庭的失败小孩的故事。

女主角没有名字,只以Fleabag代称。

第一季开篇是一个狗血三角关系。

Fleabag与挚友的男朋友上床,挚友知道后心碎不已,结果车祸意外去世。

背叛挚友的内疚、失去挚友的痛苦,无法自处,无处倾诉,只好讲烂笑话,和镜头外的观众发牢骚。

于是伦敦街头,多了一个浑身酒气、吐着烟圈、眼妆花掉的Fleabag。

好像很酷很自由,大话屁话讲起来一套一套,其实摊开来看看一团泥淖,连爬出去的力气都没有。

为了逃避对人生真实的拷问,Fleabag躲到与陌生人的荒唐性爱里。

我更怂,只能逃避到一部又一部电视剧别人的故事里。

为什么呢,讲了那么多笑话,还是无法把人生过成一个喜剧。

二十世纪主流女权主义主打“要要女孩”,要平等、要自由、要家庭、要事业,男人有的没有的,我全都要。

于是乎,我们看到被视为女权偶像的精英女性们,左手事业有成独当一面,右手家庭和睦教育有方,不仅工作家庭要平衡好,还不能忘记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腹肌马甲线也全都要。

到了二十一世纪呢?

(一定程度上)要到了自由和平等以后呢?

性解放是够彻底了。

女主角意淫奥巴马,对porn的种类如数家珍。

和男友啪啪啪的心里台词:我只想要sex,他却想要makelove。

性解放几十年,从Samantha到Fleabag,女人终于可以为快乐上床,为欲望正名,把男人的台词抢过来。

自由了、解放了,然后呢。

Fleabag有美貌,有知识,还会讲笑话,她具备都市摩登女性所需要的一切。

可是要要女孩的乐观图景没有实现。

只是又一个没有拿得出手的事业,与家人生分、感情生活一团糟的丧丧女孩。

是够丧的。

不过这部剧最触动我的倒不是丧,screwedup的人到处都有,各有各的丧法。

真正困难的是如何面对孤独、面对一蹶不振的生活。

Fleabag的痛苦是小资的、都市的,但这并不代表这种痛苦虚假、造作。

明明她有亲人、有恋人、有炮友,可是她似乎和他们生活在两个次元,只能和荧幕外的我们翻白眼。

都市青年,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如神父所说:太他妈孤独了。

她也曾有过真正的友谊,理解她、关怀她、一起八卦、一起工作、一起开怀大笑。

Fleabag母亲去世后,挚友对她说:把你的爱都放到我这里吧,我来接住它们。

然而这份友谊终结于一次背叛和一次车祸。

Fleabag把最好的朋友作死了,一个矫情的作女,这样说当然没错,但这种概括太潦草了。

编剧写出了这个狗血戏码里很荒诞的成分:Fleabag根本就不爱那个男的,却因为这段无聊的出轨失去了最重要的友谊。

很偶尔地,我们建立起真正的亲密,找到一个同行的人。

却被自己搞砸了,好像有一种内在的破坏倾向——既然世间好物不坚牢,就让我亲手打碎彩云、脆掉琉璃。

到头来,茫茫人生好似荒野,还是只剩下自己。

Fleabag当然做了很多烂事,可谁又是全然无辜的呢。

歇斯底里的艺术家教母在好友的葬礼已经打起鳏夫的主意(可能更早),强迫症姐姐有两个硕士学位、一个丈夫、和巴宝莉风衣,却只能在和男同事的风流韵事中获得短暂的快乐。

教母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她是个艺术家,道德标准不适用于艺术家。

姐姐不会沉溺于婚姻与感情的挣扎,她是个职业女性,职业女性需要保持冷静。

现代世界属于铁石心肠的人。

一个都市人应该懂得将不必要的、没有生产力的情绪包扎冷冻。

颜渊死,子哭之恸。

古人守孝,用几年时间理解死亡、消化悲伤。

而在我们的世界,家人去世第二天按时去工作才是美德,多么专业,多么高效。

Fleabag软弱多情、为情煎熬,却比剧里的其他人更清醒。

她在告解室里向神父自白:我害怕...害怕忘记一些事情。

人。

忘记一些人…我希望有人能告诉我每天穿什么,要相信什么,要喜欢哪个乐队,要投票给谁,要去爱谁,以及怎么告诉他们。

我只想有人告诉我如何过好我的生活,因为到今天为止我过得一团糟。

我知道人到最后都是死掉,没有区别。

可是我还是害怕,为什么我还是害怕。

Fleabag的痛苦不单单是自己犯了错伤害了别人,而是害怕忘记自己做过的错事,忘记那些留下快乐和痛苦的人,像身边的人一样冷酷健忘地活着。

她不想沉溺于痛苦,可是也不想变得铁石心肠。

她的父亲看透了她:你比我们更知道如何去爱。

正因如此你才陷入痛苦。

第二季的最后,Fleabag和神父在公交站头告别。

Fleabag说:可是我爱上你了。

神父说:我也爱你。

神父又说:会过去的。

这个结尾真好。

是啊,爱和苦痛最终都会过去,但身处其中的时候不必故作冷酷,dwell on it,稍作沉溺亦无妨。

因为这些记忆,将是我们所能拥有的一切。

 4 ) 只谈音乐

惹人浮想联翩的“Kneel”场景里的宗教配乐,是Isobel Waller-Bridge创作的:

https://soundcloud.com/isobel-waller-bridge/fleabag2kyrie Kyrie是来自希腊语的Κύριε,意为“垂怜经”、“怜悯颂”。

希腊文Κύριε ἐλέησονΧριστὲ ἐλέησονΚύριε ἐλέησον拉丁文Kyrie eleisonChriste eleisonKyrie eleison.英文Lord, have mercyChrist, have mercyLord, have mercy中文上主,求你垂怜基督,求你垂怜上主,求你垂怜在剧里场景的渲染下,这支曲子和唱词变得非常性感。

突然想起来类似风格的音乐以前也听过的,比如Enigma的“Principles of Lust”。

Enigma - Principles Of Lust: Sadeness / Find Love / Sadeness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80QIeequEIXiami: https://www.xiami.com/song/8Ge0ZUf043e曲子有三个部分,Sadeness / Find Love / Sadeness,全长超过11分钟。

(找到更多类似风格的音乐再来更新)

 5 ) 脆弱的人更需要上帝 —FLEABAG神父人物观察

先一句话概括全文:虽然女主的生活有种种问题,但实际上神父或许更加脆弱。

神父最后选择了上帝,其实是选择了能救赎自己、给自己指引的所在。

接着写点具体的观察和分析:一、关于神父的家庭背景 在EP1聚会聊天中,我们知道神父的父母是律师,都酗酒,母亲曾是女同性恋者(女主继母提到),神父还有个开货车的哥哥,但两人很少说话(神父称自己的哥哥是恋童癖,不过这有可能是被问烦了想堵女主继母的嘴)。

能看出他对自己的父母并不认可,家庭关系也不亲近,而且在父母都是律师的情况下,孩子一个当了神父,一个当了司机,这也不常见。

我们初步意识到神父来自一个有问题的家庭。

EP4中,神父和女主在咖啡馆的对话也证明了这一点。

两个人互有好感,但都不愿回答私人问题--女主不愿回答和好朋友Boo有关的问题,神父则不愿回答和家人有关的问题。

对话中,涉及家人的问题神父都匆匆带过,甚至当女主问起他为什么和妈妈不亲近时,神父直接忽略并抛出了另一个问题。

就像Boo是女主心中的隐痛,家庭是神父不愿直面的话题。

EP4中女主问起神父的家庭情况二、关于神父的“酗酒”问题 “酗酒”这个词可能严重了,但神父确实对酒精有依赖,剧里对此有很多明示和暗示。

EP1很多镜头展示了这一点。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场六个人中,神父在镜头里喝酒的次数远远多于别人,即使在不喝酒只聊天的时候,神父也总是用手握住面前的酒杯。

在许多不以神父为中心的镜头里,导演也不忘拍到他握着酒杯的手,如下图:

EP1中大量神父手握酒杯的镜头 此外,当殷勤的服务生询问是否要点酒和帮忙倒酒时,神父两次都痛快地答应下来(应该有部分原因是不想让服务生尴尬)。

当姐姐Claire和丈夫提到他们正在戒酒时,神父表示不解。

EP2,神父和女主在教堂里独处,神父假装不经意地问到现在几点了,没等女主回答便邀请她一起喝G&T,还给自己找了个可爱的借口“你喝我就喝”。

当时的时间应该不会超过中午,而在英国人一般观念里,喝酒一般是晚上至少是下午的事,大早上喝酒算是酒鬼行为了。

EP3,神父和女主聊天吵到了楼上的同事Pam,两人准备溜出去,这时神父不光拿上了自己手里的G&T,还把女主带来的没开封的两瓶酒一起拿出去了。

(他不光是想和妹子聊天,他是真的想喝酒啊)

EP3中神父拿起更多的酒准备出门 高能kneel集EP4,当女主顺着音乐找到神父时,他正试着跳起来去拿柜子高层的酒(看样子已经有点醉醺醺了)。

后来在告解室的意乱情迷,除了有对女主真诚的动情和怜惜外,恐怕也有酒精作祟的原因。

EP5,神父深夜主动来找女主,女主问他要不要喝点水,当时神父下意识地以为女主在问自己要不要喝点酒,匆忙说出“不,谢了,我想要保持清醒”。

观察下来可以发现,神父确实有些依赖酒精。

酒精依赖又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它常和依赖者本人的负面情绪和心理状态相关。

虽然我们不知道神父具体的生活经历,但可以肯定,他以往的生活绝不是全然幸福阳光的,选择神职后的生活也不是无忧无虑。

正如女主用性来麻醉自己,神父可能是用酒精来抵抗一些情绪和心理问题。

三、关于上帝和爱情间的抉择 至此,我们对神父这个人物有了初步了解:他来自一个感情疏远的家庭,父母可能事业有成但私下却是酒鬼,本人在选择神职前曾茫然甚至堕落,比如会用性来填补内心的缺失(根据EP3结尾和女主的对话),选择神职后仍有某种程度的酒精依赖,也会不时对自己的信仰产生疑问。

可以说,和女主一样,神父也有许多人生困扰,而且这些困扰由来已久。

家庭给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通过神父的只言片语能感受到他成长历程的黯淡。

反观女主,经历了母亲的去世、父亲的再婚、Boo的意外离世,这无疑都是巨大的打击,但与神父的过去相比,这些事件更具有突发性。

在这之前,女主的生活应该还算得上幸福,而在这之后,也尚有一个姐姐可以说说话,父亲虽懦弱笨拙,也会用为她预约乳腺检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爱意。

家庭给女主带来烦恼,但偶尔也会带来慰藉,相比之下,神父在阴霾里度过的日子更多。

如果说女主是因一连串的事件而陷入溺水状态,需要的是救命稻草,那么神父已经溺水太久,需要一个更为强大的呼吸设备来拯救自己。

因此不难理解神父为什么最后会选择上帝。

他迷茫太久了,生活失控太久了,需要一个坚定的声音来告诉自己该怎样生活,需要一个强大的道德准则来指引自己。

在EP3女主对上帝先创造了光再创造太阳这件事表示怀疑时,神父说到圣经不是事实,而是一种道德准则,为的是帮助我们理解上帝对每个人的安排。

这是宗教让神父感到安心之处:上帝对他有所安排,让他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帮助他远离浑浑噩噩的生活。

EP3中神父回答女主对圣经的质疑 这一点在EP5中体现更明显。

神父和女主发生争论,他爆发似的说道“我觉得你根本不需要别人告诉你该做什么,你太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了,如果你真的想要有人指挥你的生活,你就会来当神父了”。

说话时神父情绪激烈,应该是非常直接的想法表达。

这透露出他选择这个职业的初衷——希望被指引。

换言之,他不知道怎样过自己的人生。

EP5中神父情绪爆发 由此可见,信仰对神父来说有救赎意义。

皈依上帝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选择,也不是没有缘由的虔诚,这意味着选择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遵循一个明确的指引,在各种处境下都有一个强有力的存在可以依靠。

对于久经迷茫和痛苦的人来说,这是一次人生的重建。

再看神父和女主的关系。

神父对女主的感情很真诚,这点毋庸置疑。

但爱情不同于信仰,它给人带来激情和快乐,却不能带来平静。

而平静,是神父一直以来追寻的东西。

EP4神父和女主共同举杯时就说到“这杯敬平静,也敬打破我们平静的人(原话:Here’s to peace, and those who get in the way of it)”。

EP4中女主告解前两人的对话 神父的潜台词是,女主的出现打破了上帝带来的平静,甚至让他动摇。

不过真要二选一的时候,他还是无法将二者放在平等的地位进行比较—爱情非常美好,但更像是突发的、独立的事件,而信仰则是生活方方面面的总和,是能支撑起人生的框架。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神父在进行选择时,潜意识里还是把信仰当作自己的正途,而把女主当作一个美好的诱惑,一次巨大的考验。

在这种心境下,选择上帝也就是可以预料的了。

题外话、关于女主的态度 女主在感情上比神父更坦诚一些。

神父有很多示好的举动,但总有试探和顾虑的意味,而女主很早就对自己、心理医生和姐姐坦言“我喜欢上了一个神父”。

Kneel那场戏使二人关系有了重大进展,虽然事情始于神父的撺掇,但真正促成这种进展的是女主方面非常私密、真诚的告解—是她首先暴露了自己的脆弱,从而使两个人产生了深层次的感情共鸣。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体验—当你向一个人袒露秘密时,很容易会随之产生信任和爱的感觉。

在两个人之中,女主是迈出关键一步的那个,私密的告解激发了神父的共情和拯救欲,也就有了混杂着神性人性、爱欲情欲的kneel一幕。

说起来,剧情中神父还没有像女主这样暴露过自己的过去和弱点,他虽然犹疑不定,但还是一个拯救者的形象,一种希望的象征。

我想,如果在某种情况下,神父能反过来向女主暴露自己的脆弱,那二人的关系会更加平等,他在上帝和爱情之间做选择时,也会更加艰难吧。

 6 ) 我的台词笔记

女人的疼痛是与生俱来的,是我们生理上注定遭受的罪。

姨妈痛period pains,奶痛sore boobs,产痛childbirth,贯穿一生都要承受。

男人则不用,他们的痛需要自己去找,所以他们编了一套上帝啊地狱啊的说辞,让自己能自惭能有所痛楚。

但在自惭上我们也丝毫不逊。

他们还会打仗,就为了让彼此感受疼痛,没有仗可打他们就玩橄榄球。

而我们的痛苦一直都在,周期性的、年复一年的痛,等到你终于能接受它们的时候,绝经期来了。

it is the most wonderful fucking thing in the world. 虽然的确骨盆会塌下来,虽然即使变得很精致也没人会撩你,但你自由了。

no longer a slave, no longer a machine. you're just a person in business.——S2E3I want someone to tell me what to wear in the morning. I want someone to tell me what to eat, what to like, what to hate, what to rage about, what to listen to, what band to like, what to buy tickets for, what to joke about, what not to joke about. I want someone to tell me what to believe in, who to vote for and who to love and how to tell them. I just think I want someone to tell me how to live my life, Father, because so far I think I have been getting it wrong. ——S2E4

 7 ) 爱是勇敢者的选择,我选择懦弱

看了Fleabag最后一集,为了截图把最后几分钟又看了一遍。

才明白,“It’s God isn’t it.” 是什么意思。

“你选择了上帝,不是吗?

”男主的信仰,是他在经历了很多是非之后选择的路。

这条路上,必须要有全心全意的对上帝的奉献。

而他对女主的爱,让他放纵、堕落,“做出他平时根本不敢或不会的事。

” 于是,在自己生活的平和,和女主强烈的爱冲突时,他选择了前者。

我们大概一直不会知道,最初将他引向上帝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只要知道,这是他的选择,即可。

我反复地听结尾“the feeling”这首歌,尝试通过理解歌词,去理解男主的选择,和女主的心情。

这首歌似乎在说:我好不容易,在独自一人中获得了平静,找到了自在与快乐。

请你不要夺走它。

这份心情,是在深深的品味过孤独后的平静与释然。

请你不要夺走它,(因为你掀起的滔天巨浪足以把我的生活全部摧毁)。

我要离开你。

但是我放不下你,所以请你离开吧,请你离开吧。

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

我不想好起来,除非你亲口告诉我(虽然我已经猜到了)。

可是你已经告诉我了,我却还不愿意接受现实。

啊,这个心存侥幸,充满希望的,浪漫主义者呀。

 8 ) 珍重 不再见

最后,他说:“I love you, too.”他流泪了;她制止了紧跟上去的“我们”,独自前行,不忘与我们道别。

牧师:我爱你。

但,我也只能做到我爱你这一步了。

我的一颗赤诚之心曾经献给过所爱的人,但却因此伤痕累累,以至于我绝无可能再用这颗破烂之心来爱你,我所能给予你的所剩无几。

现在我的心都是上帝的,他给予我希望,慰藉我,并与我同在。

也真心希望你能够遇到能给予你希望的那个人。

菲比:你曾经给予过我希望,虽然短暂,但足矣支撑我走过那即将断裂的独木桥。

现在,我体会到了家族之爱,也不再需要“你们”的关注,我可以独自上路了,关爱自己,好好生活。

 9 ) 爱,都会过去的

这一两年过得混乱,多少剧都是在不知觉的情况下更新了。

《伦敦生活》第一季,三年了,还记得看时的自己么。

记得那时恰巧对英伦文化感兴趣, Fleabag的状态也很喜欢,所以对第一季印象深刻。

可是时间太久了,我都忘记剧情了,只记得女主犹如米兰达一样不断与“镜头”对话。

第二季一开始,说实话,没太看进去。

直到后半段,才终于感觉到Priest与Fleabag之间复杂的情绪。

甚至说,直到最后一集,我才感觉到这一季的存在。

那一晚Priest来找Fleabag——

这么老套的语言,在这里却再合适不过就是这样啊,不能爱上别人啊,爱上别人生活就会乱七八糟啊“我只能爱一个东西”

Fleabag和自己说话

Priest彻底崩溃多神奇啊Fleabag都想不到,竟有人能感知到自己的“出离”。

没错,我用“出离”形容那种状态。

精神分裂吗?

不是。

自言自语吗?

不是。

影视塑造吗?

不是。

我能理解那种感受。

《伦敦生活》,包括之前的《米兰达》,都只是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展现人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

可能每个人都有,可能只有一部分人有。

总之,有的人,能看懂。

但神奇的是,剧中,竟有人能感知到Fleabag的这种“出离”。

oh!

醒来——

Fleabag难得的安静,她真的好美

抚摸啊抚摸啊“我喜欢他的脖子”还记得这句么

Priest背对着Fleabag,却再一次问她“你在想什么”

Priest真的好温柔,这一刻我全然忘记莫里亚蒂了只有他一直知道Fleabag在想着什么,也只有他一直想知道Fleabag到底在想什么

释然啊一直期许的事,那么的触手可及,那么的遥不可及,竟然真的做到了

我知道我懂你真好谁会沉湎于这种看似的美好接下来,婚礼上——

Priest说的这些话,很长,而且最好看英文,去体会更多背后的信息。

人们常以为两人相爱是美好的事。

而Priest却看到爱的可怕、痛苦,所以,怪不得人们不想独自经历。

人们总以为爱很简单。

而Priest却认为想知道那个对的人,要花费力量,爱不是弱者能做的。

最后一句Priest说的话,我想了很久,我不知道Priest更多的人物信息,只能做一些个人解读。

找到爱的人,就像找到了希望。

可如果不需要希望呢?

就不需要了吧。

所以接下来——

Fleabag终于说出了

可Priest的回应却是“它会过去的”果然!

果然是这样的Priest!

当我注意到一个人物的时候,一定是他的背后与我有某种极大的相似性,在此便可得见。

世人都喜欢团圆的大结局,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不,不是的。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快乐是短暂的爱,也是短暂的所以,即便明知很爱,却更深知一切都会过去索性,什么也不要吧

可是还会有留恋啊

可是已经选择了就要做下去啊

可是,我爱你啊“我爱你”,是千言万语爱,会过去,却也不会否认一个人的本我、自我、超我就在这三句简单的言语中,淋漓尽致地展现更让此刻看剧的我,那么透彻,又那么喘不过气来

Fleabag的神情演得真好,满眼爱意,又痛彻心扉回想最初,我真的以为莫里亚蒂是假牧师,也没想到两个看起来并不搭的人最后会有这样的走向。

如此说来,那些表面放浪形骸的人却有内在的坚守与信仰,总比表面正人君子实则内里俗人一个的强。

而那些真正的灵魂交接,也往往发生在意想不到的人身上吧。

喜欢这样的英剧,没有刻意的台词,更没有刻意的搞笑。

一切都在不经意间铺垫,铺垫,铺垫,每个看似简单的情节和语言都分量千金,在最后你意识到的那刻大爆发。

然后,恰到好处的片尾曲,又为你释怀——

语言那么现实,又那么温暖就像所经历的时光儿时总以为,一切都会越来越好却未成想,生活竟是如此起起伏伏我们总是饱含期望,却也总会获得失望我们尝试着改变自己,我们去选择一条看似合适的路我们过得很辛酸,奇怪的是,辛酸中竟然也有感觉还不错的时候因为一切都还会变好吧,我们还要继续怀揣梦想,继续寻找方向

陪伴自己的,依旧是那个自己

故事告一段落,人生还在继续再见啦

 10 ) 她的微笑抑郁中照见你我的模样

(文/杨时旸)她遇到了一个神父——不是那种正襟危坐,给人答疑解惑的神父,而是那种喝点小酒、说说脏话、开开无伤大雅的玩笑,愿意和每个人打成一片的“现代神父”,他们其实互相依恋,从一见面就如此,但彼此拉锯,互相躲闪,欲拒还迎。

坐在那个小小的咖啡馆里,神父抱着女人的宠物豚鼠问,“这豚鼠平时都做什么?”“它们出生,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然后死去。

”女人回答。

两个人都笑了,觉得这是个临时胡乱编造的梗,用来应付两个人聊天中尴尬的留白,但这哪里是什么蹩脚的笑话,这简直就是指向现实人生的真理,我们每个人不都和那只胖墩墩、战战兢兢的豚鼠一样,被降生于这世上,在恐惧里谨小慎微的谋生,最终尘归尘土归土。

你看,这就是《伦敦生活》最绝妙的部分,在最不经意的时刻,用最不正经的方式,插科打诨般说出某些庄重的真理,而那些话语如果变个方式,总会让我们反感,沦为说教,成为鸡汤,但在这里,一切老生常谈的东西都被幻化和重置,让我们叹息和感慨。

它总在觉得一切终于开始变得温情脉脉的时候,狠命地扎你一刀,然后在你觉得痛不欲生的当口,再拉你一把。

这不是故事,它悲欣交集,简直就是生活本身。

和那些声势上大张旗鼓的剧集相比,《伦敦生活》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悄无声息,但它却有着如此众多隐秘的真实粉丝,暗暗期盼着第二季的来临,是啊,这个时代之中,还有多少人有耐心去看这样一个对准生活细部的故事,《使女的故事》能迎来真伪女权主义者们的同仇敌忾,崩塌的《黑镜》再如何不堪也仍然有着神剧标签的加持,但《伦敦生活》呢?

凭借什么取胜?

没有噱头,也没有口号,即便这一季中,安德鲁·斯科特惊艳地客串了牧师的新角色,但这个故事仍然是个小格局的故事,它展现了一个生活在伦敦,开咖啡馆谋生,对生活不知所措的女孩的日常周遭,她喜怒无常,一会忧郁得无以复加,一会狂喜得令旁人尴尬,而这个女主角甚至没有名字,是的,编剧故意设定了这个“无名”,只有个绰号的女主角,用这样的方式去暗指——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是啊,她确实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居住在大都市之中,被光鲜亮丽包裹,但始终孤独无依的人;那些看起来每天笑意盈盈,但实则暗自神伤的人们;那些有着家人围绕,但却觉得彼此皆祸害的人们……所有这些人都能从她身上看到自我,找到慰藉。

她表演了最极致的丧,而观看者却以毒攻毒般的治愈了自己体内的病灶。

她每天的生活几乎就是“微笑抑郁”症状的模板,而这不也正是如今最典型的时代症候群么?

如果说《伦敦生活》的第一季着力于女主角自己的故事,交代她的现状、过去与精神困境,那么第二季中,这个故事悄悄地扩张地盘,开始以女主角为核心,慢慢辐射尽她所有的家人。

一场葬礼、一场婚礼,女主角的父亲送走旧人迎来新人;一场艳遇和私奔,一次爆发和争吵,女主角的姐姐决定逃离厌恶的丈夫和古怪的继子,去寻找情人;然后,就轮到她自己,意外撞上了那个大智若愚,胆小谨慎却体贴备至的神父。

这个家庭中所有成员的情感关系成为了一种世间的抽象模型,暮年的、中年的、青年的,所有人都陷于困惑,不知所措,看起来他们对生活都有步骤有计划,各自拥有一套解决方案,但实际上,谁都不过是在演绎一个完美设定,老人对新婚伴侣也颇有微词,但陪伴毕竟给自己温暖;姐姐看起来是承上启下的社会中坚,但外人眼中的栋梁其实也从内部慢慢蛀空朽坏;更何况,女主角自己一直沉寂于自责的记忆中,度过一天一天,时而搞砸一些事,时而拯救一些人,但唯独自己看不清自己。

从某个角度去看,这一季中,女主算是所有人中运气最佳的一个,或者说,这个故事发展至此,终于完成了一次转折,那些严丝合缝运转如常的人们开始慢慢分崩离析,而那个一直破碎不堪的女主角开始慢慢缝合自我,她一直以来用性填补寂寞,用故意随意的关系表达坚强独立和满不在乎,而这一次,她和神父之间的拉锯、试探、躲闪、生气和复合像极了初恋,而这一幕幕酸甜交织的景象原本是不可能出现在她身上的。

一个最放浪不羁的女人,一个最洁身自爱的职业,磁铁的两极致命地吸引了对方,这于双方而言,算不算一桩神迹?

神父言辞闪烁中曾说自己也曾放浪,而女人的内心深处其实渴望呵护,只不过他们都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自己形状的容器安放自己。

这一次算是彼此解救。

如果非要类比,或许可以这样去说,《伦敦生活》的第二季是浓缩版的《爱在》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中的一切关于感情、家庭、欲望的琐屑和真理都被挤压在一季之中,未婚的,已婚的,暮年的,人们都不知所措,都自以为是,都各自寻找,都分崩离析,最终,也都重整旗鼓。

这部风格独特的喜剧一直保持着那个让女主角突然转向镜头说几句心里话的呈现方式,在第一季中,这种方式是被当做独特的戏剧表达手段加以运用的,换句话说,正在发生对手戏的戏中角色对她的举动假当不知情,只有我们能看到她的心理活动,但在第二季中,牧师却一直在追问她,“你刚才在做什么?

”这是真正有趣的设计——那个男人可以看穿面前这个女孩隐秘的心事,能够透过严密的层层设防抵达对方内心,或许只有爱能解释吧。

(本文首发《北京青年报》,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伦敦生活第二季》短评

这种爱情很像大喊我要大编制,倒数第二集结尾的镜头设计恶心至极

6分钟前
  • Kinbote
  • 较差

所有事情都是这样,会过去,被忘记。

9分钟前
  • 琼斯黄
  • 还行

恐爱情报一丝,真的很讨厌神父这种,脸和身材都超绝性缩力,而且性格人品也没高光,本来挺喜欢女主,爱上他之后感觉整个人都黯淡了,晦气。。。是我不懂异性恋了,阿门。好喜欢姐姐,比女主更神经,离开bt胡子秃顶好评。鼠鼠真可爱,想养

14分钟前
  • 褴褛飞旋
  • 较差

第四集的confession很戳人。神父就是翻版的女主,他们无法把彼此从糟透的生活中拯救出来,但kneel的那段配乐神了。

19分钟前
  • 垃圾桶与肺循环
  • 推荐

奇怪我之前看Fleabag第一季没看完,可是这次看完全停不下来。第二季神父真是太hot了……看福尔摩斯时候我完全没有get到莫娘的魅力,但在这个剧里他和Phoebe之间的感情戏太有张力了。简直让我心潮澎湃。谁能忍住不爱一个能听到你的心底话、命令你kneel却吻到你颠三倒四的神父啊。可说了那么一大段感人肺腑的关于如何爱,最后还是选择了上帝!我单曲循环了好一阵子最后那一首the feeling,听得满腹惆怅。作为编剧的Phoebe真是很厉害啊,都市人千回百转的自相矛盾的心思,和冬天的豪猪一样想互相取暖又带着刺,不知道如何处理亲密关系,把一切搞砸可又期盼爱,疲惫迷茫又忍不住怀有希望……丧是底色,爱是微光。

21分钟前
  • 小克
  • 力荐

不明白为什么评价这么高 难道是我的生活不够丧没法共鸣?

22分钟前
  • 风情万种你天哥
  • 较差

在奇葩的路上越走越远,沙雕和奇葩还是有区别的,沙雕制造笑点,奇葩制造麻烦,沙雕能带来欢乐,奇葩就只会让人糟心,而且生活中你能碰到的奇葩根本不在少数,就不要特地再浪费时间去影视作品里“大开眼界”了。越看越像马男波杰克,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地丧,明知故犯地错,神经兮兮地怒。

23分钟前
  • 人x太多
  • 很差

弃了。觉得主人公烦人的程度已经到了不想看到她的脸的地步。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的心理不健康导致。

26分钟前
  • 貓小三的意思其實是如果先生
  • 还行

无聊,莫名其妙!

29分钟前
  • 半夜还是伴夜
  • 较差

我猜神父选择这个职业就因为自己是个抖S

33分钟前
  • Absinth
  • 力荐

就是不讲理。姐姐忍气吞声这么多年也不知道是为啥,一朝觉醒也不知道是为啥,女主和神父不知道为啥就互相爱上了,也不知道为啥彼此喜欢就不能在一起(即使有理由也觉得不充分,要是真的敬畏信仰就别一次次突破底线啊,既然都突破了底线为啥不能就这么持续下去呢?)好吧这些都不太重要,可是著名的祷告室对话不是想解决问题的吗?倾诉了一通(特别像抑郁症患者的感觉,每天希望有人告诉自己穿什么吃什么怎么活)之后互相搞上了算什么?不解决问题啊?两个说着”sex doesn't/didn't bring anything good“的人,转头又把一切都导向了sex?要讲道理呀!且神父应该会接受到很多这样的倾诉的吧?甚至比这动情多了去的倾诉吧,总不可能每个人都会动情么吧?总之不好笑也不好哭感觉“为丧而丧”特别跳脱。

35分钟前
  • 南瓜不说话
  • 很差

遇到一个爱你的人很容易,遇到一个能看到你第四面墙的人才是奢侈。我极其乐观,对于天天想对生活说fuck的行为确实没有共鸣。

40分钟前
  • 罗萨
  • 还行

我们的一生中会喜欢上很多种人,他们拥有各种各样我们所没有却渴望得到的特质。但我们会爱上,且只会爱上一种人,那就是带领我们面对并接受最真实的自我的那种人。They finally had sex!!!!!!!!😇😇😇😇😇

43分钟前
  • 张熊熊
  • 力荐

让你跪你还真跪……彳亍口巴。

47分钟前
  • King Sitcome
  • 还行

只有我一个人看不懂且笑不出来吗??我觉得我会被骂的

51分钟前
  • 哼哼哈嘿
  • 较差

把画全部都钉死了不行嘛????!!!

54分钟前
  • 盛浅予
  • 力荐

我崇拜她,无论心多少次碎成渣,她总能哭成一脸眼线地把它拼凑起来,继续去爱,去活,去挣扎。

57分钟前
  • 容安
  • 力荐

E4还以为 kneel 的下一步是口... 还好是神父也跪下来捧起女主的脸。神父这个角色的意义更多的是给女主救赎。两个人的性张力很强了。神父能看到女主对着镜头的独白,挺有意思的。睡律师看笑,站在门口打发律师说“九次”。屋里神父说“九次?” 哈哈哈哈。最喜欢的点是酒馆绝经期女商人说的话,“女人生来就内置了各种痛苦,姨妈痛、涨奶痛、生产痛,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男人则没有。他们想出打仗这一招,就为了能让彼此间感受苦痛。没仗可打的时候他们就去玩橄榄球。而我们的痛苦一直都在,周期性的、年复一年地痛。等到你终于可以接受这些痛的时候,终于来了,绝经期来了,绝经期终于来了……它他妈的是这世界上最棒的一件事!是啊,虽然骨盆的确会塌下来,但你自由了,不再是奴隶,不再是生育机器。”

60分钟前
  • 岁月何须溪上记
  • 推荐

有两三年没看andrew scott的戏了吧。这样完结挺好。

1小时前
  • 林木暮
  • 还行

还是欣赏不来

1小时前
  • 月亮背面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