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脸上有世间的 三罗万象。
头意味着天,要高要圆。
眼睛意味着日月,要清澈闪亮。
嘴巴是海,人中是川,要长而明显。
鼻子和颧骨,额头和下巴,意味着山岳,不得太高。
头发和胡须意味着草木,要既茂盛又秀丽。
相术,虽然当下有很多东西可以 替代其间的 某些元素了但是,既然是 人识别人的一种 经验论,且是千年经验论。
还是可以 从其中 基本思辨出一些 要义!
当然,前提是,识别别人的那个人,本身要具备相当的 识别养成= 人生阅历!
结尾了!
海浪,是风引起的?
不!
海浪是引起风的能---引发的!
它,来自似乎很远的,太阳!
电影的题材很吸引人,加上靠谱的阵容,一般有宋康昊的电影,质量不会差。
故事讲的是李氏朝鲜在文宗、端宗到首阳大君夺位的这段历史。
说起来,跟明朝的靖难之役有着雷同的地方,但更多是宫廷内部政变,而非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文宗死前为了消灭夺位的隐患,请相面大师金乃敬帮他查看具有反相的人。
在被韩明浍设计之下,将首阳大君漏过。
直至见到本人,才发现首阳大君的面相是反贼之相。
中间有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金乃敬看着朝鲜太宗李芳远的画像,半调侃半认真的说出了反贼之相。
由于金乃敬自身就是乱臣之后,为了洗刷背负的耻辱,决定辅佐新皇帝端宗对抗首阳大君。
但终究还是形势强于人,阴差阳错之下,自己的妹夫反而成了告密者。
观相观人心,却无法阻挡历史的大潮流。
首阳大君已经处于绝对优势,发动了 癸酉政变,杀掉了金宗瑞和皇甫仁,夺得了大权。
看这部片子,戏说的成分较多,不过也引起了对朝鲜历史的兴趣。
特地去翻了下李氏朝鲜的几段历史,从李成桂开始,到李芳远,第一次王子之乱,第二次王子之乱,李朝立国之初就有诸多权力斗争,也难怪子孙有样学样,净做些反叛的勾当。
不过,话说回来,通过政变上台的几任朝鲜国王还是有点贡献的,毕竟权力欲重的人,其胸怀境界是对国家而言的。
只是背负着孝义的负担,要被人咒骂一世。
世祖(即首阳大君)晚年也悔悟,开始信佛。
对了,把曹政奭看成了孔侑,糗
宋康昊饰演的观相师其实是有功力的,能够看清身边人的命运。
悲就悲在他也生活在这些人中间,所思所想不免带有个人考量,于是明知儿子命薄承受不了高官的命运,却仍然鼓励保护儿子的仕途。
或许火堆边的谈话中,他已经看到了儿子悲情的未来,却没点破。
左相和首阳两位大人中自己必须选择一方,而选择左相之后又坚贞不渝帮助除掉首阳。
他以为自己的一切努力,比如点痣,都是为了利用皇上除掉首阳,殊不知,点痣之前的首阳已经放弃夺权了。
正是他的「正义之举」导致首阳最后的反叛。
观相师以为看到了未来就能掌控未来。
其实他只是未来的一个环节。
一个确定的未来包括很多不确定的未来因素,人的局限让他目光短浅,不可能洞悉所有变量因素。
这也是很多人会说算命师为什么算不出自己的命运,因为关心则乱,缺乏理性的认知就会失去精确性。
一切都是因果循环,你想要避免的结果,恰恰是你的努力造成的。
命运就是让人哭笑不得。
李宗盛大哥才是洞悉世间无常的智者,歌词道出一切:想得却不可得,你耐人生何!
ps:在这篇影评里,我的那句“首阳在点痣之前就放弃夺权”,是比较有争议的。
这句话确实比较草率,故事发展的推动力被我一句带过,在这里给各位看官致歉。
另外因为影评写于观影之后的很长时间,所以很多细节会被忽略。
等lz忙完论文一定会重温此片,为各位呈现一个详细版的,敬请期待!
都教授的那句话怎么说的:不管愿不愿意,该发生的终究会发生,地球人称之为,命运。
暮沉星落,大地苍茫。
善易者不卜,善观者无言,也许观相师最终体认到了这一点吧。
很多时候我们并非被命运所绑缚,而是被命运轮转所幻化出的焦灼和恐惧所绑架,当然,说成喜爱也是无妨。
观者为谁?
所观为何?
能所双亡,是为无我。
喜欢电影里的这几句话:“我看到了浪,却没有看到风,因为有风,才有了浪我看到了千万不同形色各异的面孔,却没有看到时代的车轮可是,小浪终会变为大浪,正如大浪也最终会化为千万水滴一样......"仰望星空,喜欢在众人沉睡时醒来,感觉血管内无数的锋芒在生长,我知道,那也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泡。
都说魔鬼在诱惑世人,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我只是庆幸灵魂的自由,粉碎这一切,拥抱全世界。
其实《列子》中有一段故事,简直就是翻版了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
恶侯使视盗, 千百无遗一焉。
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 为?
”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
”俄而 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
“遂共盗而残之。
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 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
然取盗何方?
”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 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 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
”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列子▪说符》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参考南怀瑾先生《列子臆说》上册第七讲对这一节的讲解,综合参会,必有更多收获。
前几十分钟平庸,但是第56分钟,李政宰演的首阳君一登场,我靠,一股寒气扑面而来,面对屏幕,我都忍不住浑身打了个冷颤,什么叫鹰视狼顾,什么叫乱臣贼子之相,就是李政宰这样了。
李政宰演的这个篡国奸贼心狠手辣,坏事做绝,但是又很有魅力,看着就是能办大事业的人,这就是片中一再说的“想当王的人”,当国柄衰微之时,他周围自然会团聚一群群的野心家,势力滚雪球般的壮大,直至改朝换代。
大势如此,岂是相士和忠臣靠着一个小皇帝所能扭转的。
李政宰这就是活曹操啊,那么多演曹操、司马懿的,哪个能演出这个奸雄劲来?
宋康昊演的相士自以为能看穿人的命运,掌握了历史的钥匙,殊不知在历史大潮面前,自己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浪花,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看清,何谈相人?
宋康昊和李政宰真是好演员。
相由心生,相随境变;命由天定,各安天命。
历史真相:首阳大君李瑈,也就是日后的世祖。
是世宗大王的次子,文宗的弟弟。
此时,朝鲜王朝立国已逾半个世纪,王室宗亲们早已弃武从文。
唯独他依旧保持着他祖父辈尚武刚猛的气息。
1450年,世宗大王逝世,世子李珦继位,即文宗。
然而文宗大王在位仅仅两年也就撒手归天,由其年幼的世子李弘暐继位,是为端宗。
文宗去世前,任命了皇甫仁、金宗瑞、成三问等一批顾命大臣辅佐端宗。
主上年幼正是臣下谋叛的绝佳时机,1453年(癸酉年)十月,首阳大君在勋旧派大臣郑麟趾、韩明浍帮助下,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了政变,史称“癸酉靖难”。
他佯装拜会金宗瑞,闲话家常,逗留至夜幕降临方才起身离开。
金宗瑞亲自送客,行至家门,冰冷的铁锤迎面袭来,金宗瑞应声倒下,当场脑浆迸裂。
锤死左相金宗瑞之后,首阳大君私兵一拥而出,一举胁持端宗。
随后,首阳大君假借端宗的名义召见满朝文武。
不明就里的大臣们纷纷冠带整齐前往觐见端宗,在他们面前是两重鬼门关。
在第一道门前,大臣们的护卫侍从被拦下、只身进入第二道门。
在第二重门前,韩明浍手持一本帐簿一样的东西坐在那儿,校对着来者与簿上的名字。
但凡生死簿上记载必须死的人,韩明浍一挥手便被左右武士拖下去。
安然通过两重大门的人,才能入内觐见首阳大君和端宗。
在此过程中,皇甫仁、南智等顾命大臣悉数被戕害,朝廷上只剩下服从首阳大君的大臣。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朱棣的靖难之役是1402年,癸酉靖难是1453年。
韩明浍确有其人,是朝鲜世祖时期著名的文臣,在帮助世祖夺取权力的癸酉靖难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深得世祖信任,被世祖誉为“我的张良”。
世祖去世后继续辅佐睿宗、成宗,一直身居高位而不倒,可见为人深谋远虑,深得官场之道。
总之,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正如主人公金乃敬面圣时说道“除了看五官,再看此人的话舌和举止,十个里有九个能断定过去和未来。
”被这个汉阳第一观相师,第一个看清未来的人,就是靠改名换姓考上状元的儿子金振衡。
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在阻止无果的情况下,金乃敬选择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与支持和自由,毕竟把自己从自尽的路上“救”回来的就是这个亲生骨肉。
也许当初,金乃敬面对儿子一跛一跛离开的背影,虽然留着泪却也曾心存着侥幸。
既然相由心生,或许在金振衡强烈的求官愿望之下,他的相和未来也会朝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可惜的是,金乃敬作为人,可以观人相,可以测未来,他又何尝没有参透一点点天相,但始终逃脱不了人性不得不存在的障碍,那就是情感。
为了那个面相开始朝不好的方向发展的儿子,为了那个即将被更替的旧王朝所仅存的“正义”,明知老虎已到迟暮,豺狼正当壮年,却仍旧竭尽全力做最后的周旋。
当金乃敬一家的命运受了时代的纠缠与牵连,命数自然不会像在妓女的鼻子上点颗痣那样可以轻易改写的。
不可逆转的并非命运,而是时代,深谙这个道理的恐怕只有艳红妓院的老板娘了。
只要时间不会倒流,时代就会永远向前。
野心之人,爱玩群雄逐鹿的戏码,智慧之人,不做输家也不贪赢天下。
观相为载体,在大的时代浪潮下,人的命运如何早已注定,无可更改。
虎狼之争,结果早定。
振衡:叛贼家庭出生,想考科举,入仕做官,腿有残疾。
后入仕,无意中卷入权利的漩涡,眼睛被弄瞎,最后身亡。
金乃敬:汉阳第一观相师,祖上曾做高官,儿子有才华,命运坎坷。
作为观相师,观得面相,解不了命运。
平轩:金乃敬的小舅子,曾从商,祸从口出,遇事急躁,不思量。
非常爱护外甥振衡。
左侧为首阳大君,右侧为端宗,字幕里提到的“左丞相”即为金宗瑞 电影《观相》讲述的是没落两班、观相家金乃敬和儿子镇衡来到了汉阳为人观相,因为逐渐声名鹊起,被左相金宗瑞邀请为其甄选人才,得到了左相和国王(端宗)的信任,镇衡也参加了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
金宗瑞担忧咄咄逼人的首阳大君(端宗的叔父)图谋篡位,金乃敬看过首阳的面相后也这样认为。
金乃敬得知国王在看观相书,发现书上所说的“奸臣之相”在额头上有痣,决定潜入首阳的府邸为其点痣。
国王越发怀疑首阳,而金宗瑞也下了刺杀首阳的决心。
但是,镇衡由于在政事上秉公,触怒金宗瑞的手下而被弄瞎双眼。
镇衡的舅舅为了报仇,向首阳泄露了计划,首阳趁机诛杀金宗瑞并发动政变。
镇衡为了保护国王而被打为逆臣,最终被杀,金乃敬幸免于难,离开汉阳回到乡野。
正如金乃敬在影片末尾对首阳大君的谋臣韩明浍说的那样,“我只看到了人们的面孔,却没看到时代的车轮,就像只看到了时刻变化的海浪,其实应该看到的却是风向”。
世宗大王去世(1450)以后不过两年,继位的文宗也不幸病逝,朝鲜的王位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落到了当时才十二岁的李弘暐(端宗)身上。
当时的朝鲜,可谓人才济济——以金宗瑞、皇甫仁为首的顾命重臣和以成三问、申叔舟等人为首的集贤殿文臣共同辅佐端宗,如果没有意外,本来也能算是一个“盛世”。
但是意外,就发生在端宗的叔父首阳大君李瑈身上。
在文风颇盛的世宗朝,首阳大君李瑈是个好武的异类。
据说某次他骑马下坡,马失前蹄,摔到地上的他落地之后居然毫发无伤。
三朝元老李叔蕃(太宗朝“戊寅靖社”功臣之一)看完都感叹,说此子颇有乃祖之风。
李叔蕃自己也没想到,他这随口一说,居然一语成谶。
首阳大君的野心逐渐膨胀。
常言道,“秦桧还有仨朋友”,而首阳大君不论从哪方面都比秦桧强得多,于是很多同样怀有野心的人聚集到了首阳大君身旁。
有人说“始于明浍,成于麟趾”,也有人说“始于权揽,成于麟趾”。
不管怎样,这几个人都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权揽,世宗朝右议政权踶的次子,朝鲜初年著名文人权近(“檀君不是人名而是称号”的说法就是他发明的)的后代,绝对的系出名门。
但是不幸的是,世宗31年(1449),权踶因为修史获罪,被追夺告身,“有幸”成为了朝鲜王朝第一个史祸受害者。
不甘沉沦的权揽,投到了首阳大君的门下。
韩明浍,艺文馆提学韩尚质之孙,早年父母双亡,屡试不中。
因祸得福的是,在这期间他认识了一位改变他命运的朋友——权揽。
一番试探下来,权揽发现韩明浍不但处事果决,而且非常有野心,正是策动政变的极好人选。
经过权揽的推荐,他进入首阳大君幕下,又为首阳大君推荐了数十位武士。
说到郑麟趾,就必须提及从世宗朝开始的文人荟萃之地——集贤殿。
集贤殿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派强大的政治势力,甚至可以和皇甫仁、金宗瑞为代表的辅政大臣相颉颃。
比如《世宗实录》后面是否附《王礼》的问题上,郑麟趾、申叔舟等集贤殿文臣就战胜了金宗瑞的意见。
但是集贤殿内部,也是有着论资排辈的现象的,“超迁”被认为是不合规矩。
所以,作为集贤殿的后辈,郑麟趾、申叔舟等人就投向了首阳大君。
端宗元年(1453),首阳大君趁拜访金宗瑞之机将其刺杀,随即率兵控制王宫,矫诏召集诸臣。
当皇甫仁、赵克宽、李穰等人来到宫中的时候,面对的是重重包围着王宫的士兵,以及手持“杀生簿”的韩明浍。
数位重臣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成了首阳大君的刀下之鬼(其实是锤死的,不是砍死的),而幸存的大臣看到满地的血迹和环绕王宫的士兵,哪敢多言?
端宗也只能将“军国重事,悉委世祖总治”。
此事,史称“癸酉靖难”。
是夜,月落天暗,有流矢堕。
——《端宗实录》端宗元年十月十日其实靖难之后,日后为端宗复辟奔走的集贤殿诸臣并没有像想象的一样马上开始组织推翻首阳大君的活动——他们甚至曾经为了获得所赐的“靖难功臣”封号而摆宴庆贺。
只有一个人除外,他就是“死六臣”之手的成三问。
也许,那时他就看清了这只“大虎”的本质。
(和电影里不同的是,被时人称作虎的不是金宗瑞,而是首阳大君)两年后,首阳大君逼迫端宗退位,端宗被尊为“太上王”,形同软禁。
这时,集贤殿文臣们终于认清了首阳大君,不,是世祖的本质,他们广泛联络诸臣,意图拥戴端宗复位。
这时,集贤殿诸臣发生了第二次分化。
成三问、朴彭年等人选择了忠于道义,而申叔舟选择了向世祖效忠。
创制韩文,编撰《龙飞御天歌》,译介汉籍......曾经在韩国历史上合力写下浓墨重彩的好友,因为不同的信念分道扬镳。
(在刺杀世祖前,有人问成三问如何处置申叔舟,成三问对此的回答是“不可不杀之”)世祖元年(1456),成三问等人试图刺杀世祖的计划暴露,成三问、朴彭年、河纬地、李垲、俞应孚和柳诚源六人为首的数百人被杀,史称“死六臣”。
(与此同时还有金时习等六人不仕新君,归隐山林,史称“生六臣”)在凌迟的刑场上,饱受酷刑折磨的文人们留下了他们最后的诗句:食人之食衣人衣,素志平生莫有违。
一死固知忠义在,显陵(文宗的陵墓)松柏梦依依。
——成三问虽曰金生丽水,岂水水生金?
虽曰玉出昆岗,岂山山玉出?
虽曰女必从夫,岂人人可从?
——朴彭年死后,这些“逆贼”也没能入土为安,他们的遗体被分散到朝鲜八道的不同地方埋葬,似乎是想让魂魄都无栖身之所。
而为了防止再有人打着端宗的旗号造反,他被降为鲁山君,流放到江原道。
流放的生活究竟孤寂到了什么程度,从他的诗作里可见一斑:一自冤禽出帝宫,孤身双影碧山中。
假眠夜夜眠无假,穷恨年年恨不穷。
声断晓岑残月白,血流春谷落花红。
天聋尙未闻哀诉,何奈愁人耳独聪。
世祖二年(1457),为了永绝后患,在申叔舟的提议下,世祖遣人赐死鲁山君。
一如“靖难”后的永乐成为了明朝声威的顶点,世祖时代,朝鲜王朝进入了她的全盛时期。
韩明浍在世祖继位后历经睿宗、成宗朝,权势不倒,四封功臣、三朝元老、两代国丈(睿宗的章顺王后韩氏和成宗的恭惠王后韩氏均是韩明浍之女)的他,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得以善终。
但是正如电影所言,“总有一天小浪会变成大浪,如同大浪总有一天会变成无数水滴”,韩明浍因为牵连了成宗废尹氏之事,被燕山君开棺戮尸。
申叔舟在世祖一朝得以一展所长,北击女真、出使日本,著有朝鲜王朝第一部介绍日本的作品《海东诸国纪》。
但是申叔舟依旧没有摆脱阿附世祖带来的恶名,韩语中将绿豆芽(容易变质)称作“叔舟豆芽”,就是来自申叔舟。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本片作为电影来讲不能称之为上乘之作,但其有优秀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视角让其变得非常有趣。
对于历史的研究,随着时代的推移,大量文献搜索便利性,加上跨学科技术的实现,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可以观察到更多的历史中微妙的细节,例如环境、气候、技术、小人物、风俗、工具等等史书中没有体现,甚至史书编写者都未能察觉的影响历史进程的元素慢慢呈现在现代人的眼中。
故事是以朝鲜世祖李瑈在景泰四年(1453年)发动的“癸酉靖难”为故事背景,这是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历史事件,但故事的主角并非首阳大君,而是一个相面先生和文人小官。
显然他们是代表了一个历史中政治斗争的重要角色的。
那就是文人与义士的元素。
影片最后光化门前的父子跪哭剧情极具讽刺意味,一个嫉恶如仇、满怀抱负,一心想读书为国家做贡献的书生,在毒瞎双眼后唯一会做的就是哭着喊爸爸,甚至首阳大君在说挖掉其父双眼时也无只言片语,有的只有恐惧,政治抱负和公平正义早已烟消云散。
而相面先生金乃敬见了首阳大君后并无谩骂,而是下跪阿谀。
他们没有对错,只是作为国家政治斗争中一枚棋子的无奈与悲惨。
最后的仰头痛苦,正是文人对这种无奈的哭喊。
正如片尾首阳的谋士韩明浍雍容华贵的出现在金乃敬面前,两者状态悬殊行程强烈对比。
但正如金乃敬说“我们无非就是有人看对了风向,站上了更高的海浪。
”这并不是不服输的斗气之言,而是对他们两者作为斗争棋子的客观认识。
历史就是这样,没有善恶之分,就像海浪一样,潮起潮落,永不休止。
你总不能指着一个海浪说,看啊那个海浪是小人,另一个海浪是君子。
从这点看,影片对于左相金宗瑞的“黄票政事”的加入就尤为显得成熟的历史观。
普通群众就像相面先生之子和小舅子一样善恶之分,他们急于区分善恶,然后追求善恶。
殊不知在历史的车轮中毫无意义切引起灾祸。
倒不是说善恶之分并不重要,翻读史书,我们大可以对人对事做出善恶正义之分,但是在车轮中的历史人物,他们真的能分得清吗?
电影里首阳大君面似豺狼,心地狠毒。
这是导演秉承了嫡长子继承历史观的正义性而做的形象加工。
但你去翻翻史书看看,还不是写着“生性豪迈,文武双全“等溢美之词。
甚至如李世民更成了千秋明君的代表。
最后,作为迷信方术,算命观相一直是古代特别是儒家文化圈中政治斗争的重要话题,也常常为君王政客所供养的谋士,当然结果一般都是因言得祸下场悲惨。
导演使用民间观相这一视角戏说历史事件,也为相对枯燥的历史题材增添了一些新的视角。
为历史研究也提供了有趣的启发。
3星半。之所以大家看完会觉得总有哪里怪怪的感觉,是因为它以历史剧作为背景,但却以观相师这种虚无缥缈的角色作为视角,说服力就少了很多,说白了就是感觉调子不搭。其实从画面到配乐都挺好的,搞笑元素+几位实力派演员的飚戏,精彩是做到了,遗憾的是故事还是有点离奇吧。
每家都有个傻逼小舅子...
大钟给他提名男主落空,青龙提名男配就中了。不是我说,这种无女主,和任何角色无亲密戏的纯谋权篡位宫斗片,他也脱了。
学术数者鉴。
他媽的簡直不知道在幹嗎……本來還以為是古代棒子版lie to me
曹正锡不错...
咬着牙看完的。前半段还是不错的,三顾茅庐式的开场,观相师从头到尾都流露出的放荡不羁(不知是怎么培养出那么正经的孩子的)宋康昊演技了得。进城后无时不刻得斗心眼却拍的欢乐十足。最后悲剧收尾有点意外,并没有展现出观相师高大全形象,全剧十分真实,却也过于平淡,没有留下想象空间
终于遇到了生命中给你三颗痣的人。
「我只是看到了人們的面孔, 卻沒看到時代的車輪. 就像只看到了時刻變化的海浪, 其實應該看得卻是風向.」
好蠢的电影……
一星给玄学
所谓以相观人我觉不错,但是以相选官就完全立不住脚了,面相并非一成不变是随心态境遇和人自我调节而不断变化的,剧中面相师观面都可断案却敢一脚踏入政治洪流而不自保,最后你不杯具谁杯具!煽情戏完全无感。
观相只是噱头,重点还是人的野心与欲望驱使的争权夺势
蕴意是还可以的,几乎没拍出来
成为王,败为寇。历史的必然性皆源于偶然。片子前后部分风格不统一,但结尾的一黑到底还真的是不落窠臼。
一般吧。没什么特别之处。
挺完整的商业片,要是引进就去电影院再看遍李政宰君临天下。
癸酉靖难。
为了二硕硕
有点散,说得不够透,隐隐道出命运与人生,最后浪高浪低,一个人的命运。李政宰好帅,这么晚才出场,王的男人不够美。那些男配根本分不清一个样,还有关键人物其实是那个舅舅啊!为什么要把暗杀告知他呢?观相师失误啊没算到这一步!还有点痣那不就是捏造证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