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集电视剧连续剧《特赦1959》,是由董亚春执导,张铎、奚望领衔主演,曹克难、高一玮、赵恒煊、肖荣生联袂主演的年代剧 。
该剧讲述了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特赦共释放反革命罪犯和刑事罪犯12082名、战犯33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
该剧于2019年7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入围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奖。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中央指示将关押在全国各地的蒋介石集团的高级战犯转入北京功德林集中关押。
其中有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黄维等人。
起初他们对共产党的改造政策采取抗拒的态度。
在改造和反改造的艰难博弈中,他们的灵魂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毛主席肯定了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将领在抗日战场上的功绩。
功德林的战犯如沐春风深受感动,开始主动交待自己的历史和罪行。
1959年国庆前夕,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发布了对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战争罪犯的特赦令。
这一天,杜聿明、王耀武等人依次从共和国法官的手里接过了特赦书。
这是一段脱胎换骨的经历,1949年被共产党在战场上打败,1959年被共产党在心灵上征服。
剧中的几个情节记忆深刻。
1、刚开始,这些战犯认为自己会被随时处决,惶惶不安。
1956年3月14日在全国政协常委二届19次扩大会议上。
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对国内战犯一个不杀的原则。
明确指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转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如果把他们杀了,他只能解一时之愤,不利于解放台湾。
后来,管理所内,对战犯称学员,学员之间互称同学。
以进一步营造学习改造的氛围。
2、从开始的管理员佩戴枪械到不佩戴,让战犯们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心理暗示。
3、由于这些战犯都是国民党高级将领,都指挥过与解放军的重大战役,让他们自己交流作战经验,从而分析为什么会败给共产党。
4、他们写材料时,开始,这些人只说指挥了哪些对共产党军队内战的情况。
但后来要求他们不仅要写内战,还要写抗战,使得这些国民党高级战犯深受感动。
因为国民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杜聿明在国民党时,留下了很多病症,曾请求去美国治病,但蒋介石没有同意,继续让他带兵作战。
被俘后,发现他身患胃溃疡、肺结核、肾结核和脊椎炎等多种疾病。
管理所专门为他特制了一具合身的石膏板,使他能够舒适地安眠入睡。
他身患最难治疗的肺结核,需要一种特效链霉素。
周总理得知后,下令有关部门到香港采购抗生素。
这让杜聿明非常感激。
6、当学员借口伙食不好向管理所方面提出抗议,认为想吃一顿红烧肉而不得,这就是虐待,不符合共产党宣传的战犯政策。
管理人员带他到官兵饭堂,让他亲眼见识官兵们的伙食,其伙食水平远不如他们。
7、1950年抗美援朝时,部分学员感觉国民党一定会打到东北,反动大陆,便蠢蠢欲动。
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法战胜武器装备精良的美国及联军。
但后来,朝鲜战场上不断传来胜利捷报,才把他们的嚣张气焰打下去。
以至于后来几位学员还把自己对美国指挥官的作战经验写成报告,供党中央参考。
被党中央充分肯定,并发送给抗美援朝前线指挥官。
8、为学员去找家属,派人去香港寻找。
有一位在台湾的夫人,辗转来到功德林探监。
战犯家属探视功德林的消息被报道后,在海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应。
9、监狱允许学员根据自己特长,成立兴趣小组,例如:邱行湘的木工小组,杜聿明的缝纫小组。
当王维提出要研究永动机时,也答应了。
10、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信的机会。
不久后,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决定,组织国民党在押战犯集体外出,去了抚顺、上海、南京等地,了解新中国的建设情况。
让他们看到新中国建设的日新月异。
让曾经顽固不化的黄维,都承认在人道主义待遇方面和管理方面,对方无可挑剔,值得学习。
195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发布特赦令。
第一条就是: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的战争罪犯关押已满十年,而确已改恶从善的,予以释放。
辽宁省、山东省、陕西省、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发出通知。
要求按照特赦的条件,列出战犯名单,逐个审查审批。
关于特赦哪些战犯,也有很多插曲。
范汉杰原来在第一批特赦名单中,但在广泛听取政协委员意见时,被否定了。
次年,还是在周总理的关心下,才作为第二批特赦战犯。
周总理对第一批特赦的战犯,也深思熟虑。
因为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
在台湾的蒋介石加紧了反动宣传。
不遗余力地对新中国进行抹黑,肆意污蔑中共中央对战犯的改造政策。
周总理认为,此时,如特赦一名与蒋介石有着亲密关系的嫡系人员,对于揭穿蒋介石的谎言,瓦解敌人的阵营,有着重大意义。
于是就有了周振强,他是浙江诸暨人,曾任蒋介石侍从参谋、侍从副官。
是蒋介石身边极为信任的浙江老家亲戚之一。
最终,在1959年12月份,国民党被特赦的战犯有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郑庭笈、宋希濂、杨伯涛、陈长捷、邱行湘、周振强、卢浚泉等10位首要战犯在内的共30人。
在特赦现场,杜聿明似乎完全没有料到读出第一个名字是自己,旁边管理员提醒,他才如梦方醒,上前几步。
作为特赦战犯代表讲话时,杜聿明声泪俱下。
党和毛主席对我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头等战犯给予特赦,我无限感激。
在有生之年,继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使自己成为新人,永远跟着共产党、毛主席走社会主义道路。
无论遭受狂风暴雨的阻碍,生死以至,绝不反顾。
让杜聿明对蒋介石势不两立的有很多事情,其中杜聿明儿子在美国留学,原来蒋介石对老国军的家眷是有经济补贴,但后来他突然取消了给战犯的补贴,使得杜聿明儿子的3000美元学费无法着落,在美国自杀了。
所以,当杜聿明女婿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时,蒋介石邀请杨振宁去台湾,杜聿明请人转告其坚决不要去台湾。
在《国家记忆》-一九五九特赦电视片中,都是真实人物出现。
郑庭笈的女儿作为第一批特赦人员家属代表发言。
据说,当时通知了一些家属,但想来或者能来的家属寥寥无几。
特赦国民党战犯中,许多人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以及文史专员。
还有一批人被安排为地方政协委员、常委,不少人员通过书籍、广播、撰写、会务等各种方式传播共产党的伟业,影响深远。
郑庭笈在《从战犯到公民》一书中写到:此刻我好像从血雨腥风走来,蹒跚地走到荆棘小路的尽头,终于看到了康庄大道。
从1959年开始,新中国开始执行对战犯的特赦工作,规定劳动改造已满十年、切实改恶从善者予以释放。
至1966年止,我国先后一共执行了六次战犯的特赦工作。
文革开始时暂停,直到1974年底,毛主席专门作出特别批示:有一批国军战犯已经关了20年了,别关着了,符合程序,能放就都放了吧,让他们恢复自由,到社会上也能继续改造嘛。
1975年,在党和国家的指示下,新中国确定执行最后一批战犯特赦工作,但公安部提交上来的战犯特赦名单却重点标出了13个人,称他们暂时还不能释放。
但毛主席阅后却再次做出特别批示:都放了,不要强迫人家进行改造,那样不好,而且释放战犯的时候,我们要开欢送会,请人吃饭,发给他们100元钱,好好生活。
公安部收到毛主席的批示后,所有成员都表示非常惊讶,也全都被毛主席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深深折服。
1975年3月17日,全国第四届人大常委会在二次会议中,详细讨论了毛主席和周总理联合给出的指示精神和建议,最终决议:特赦目前在押的所有国军战犯,并给予新中国公民权利。
这批特赦的国军战犯一共有293人,其中有三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分别是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虏的国军12兵团司令长官黄维、国军中将军长刘镇湘以及国军特务中将文强。
1960年7月,周总理、陈毅宴请来中国访问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邀请杜聿明作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是非洲战区地中海战场的指挥官,杜是中国战区中缅战场的指挥官,彼此闻名,互相倾慕。
席间,英国元帅问他:“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
”杜指了指坐在对面的陈毅元帅说:“我都送给他了。
”陈毅却摇摇头,笑道:“你没有这样大方,是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
”事后,杜聿明说:“这当然是说笑话,真正说来,陈毅那句话我只能同意一半,因为国民党军队有一半是败在自己手里的,这方面我有切肤之痛,在心里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就像过去机械化部队的战车,留在泥泞道路上的车辙……” 周总理多次把特赦的国民党战犯请到西花厅,因为这里好多人都是他曾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学生。
在凤凰卫视 “《冷暖人生》-最后的国民党战犯蔡省三” 中,蔡省三曾是蒋经国“赣南派”的心腹人物。
1949年,和共产党打游击,被俘于弋阳。
1956年到1975年的20年间,他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思想改造。
但特赦后,他想回台湾,但不被允许入台。
1991年12月,台湾作家联谊会邀请蔡省三以“自由作家”的身份访台,并要求他不公开露面,不发表言论、演说。
总之,一部《大决战》,连看了《特赦1959》,进一步了解了国民党战俘的改造过程,补课特别有收获。
所以说,看剧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思考。
原著(《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没看完,但前后都大概翻过,大体知道说的啥。
电影版(《决战之后》)在看这剧前刚完成了三刷,真是好电影,言犹未尽,才开始看这剧。
这剧:首播时就知道这剧,但看集数就知道比较水,没看。
三刷电影后,才开始尝试,比预期强些,但也有限,不过能看完,近年唯一看完的电视剧,有点小吃惊。
原著邱行湘守洛阳记得篇幅较大,电影聚焦于功德林之内,这剧试图将功德林内外结合,并与时代相结合。
原著与电影都是以几个战犯为主角,群像式描叙,这剧改以所长为主角,几个战犯次之。
部分事件与细节,与电影相同,比如永动机,罗盘,治病,剃胡子,打架,跑圈,炒面,互揭老底,失败总结,文艺表演,特赦后遇见溥仪等,当然,有些的表现手法,侧重,时间顺序,甚至具体的人等,多少有些差异。
电影部分经典桥段,没用,比如小煤山大捷,抓猪大作战,一组死完二组死,等,多少有点可惜。
试图将功德林内外结合,并与时代相结合,并以所长来整体串联。
这些超越原著与电影版的部分,整体感觉打磨不够,沉淀不够,效果不算理想。
四个虚构人物(刘安国蔡守元叶立三陈瑞章)应该是合并了些人物与剧情,想法很好,效果大体实现,小问题也有,比如可能是合并了张淦比部分范汉杰剧情的蔡守元,有几处可能是合并导致的细节矛盾。
叶立三(主要原型可能是韩浚)这个虚构人物,可能是想作为“高学历”,“有技术”战犯的代表,可能合并了部分杨伯涛,甚至廖耀湘(剧版有廖耀湘,但基本背景化了)的剧情,灯泡厂剧情玩的整体还不错,可惜过于沉迷于灯泡厂了,却忘了去军校事件。
历史上刘帅南京办军校,请了功德林内的廖耀湘等人去上课。
很经典也很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在电影版,电视剧《亮剑》等都有表现,这剧却不知什么原因,只字未提,遗憾。
这剧比较着重“思想的交锋,灵魂的改造”,讨论,争论,辩论等比较常见,甚至不少都是长篇大论,想法很好,但多少有些影响了观赏性,表现手法上其实还可再柔和些。
总之,这是个不错的剧,但说多么优秀,难让人信服。
作为电视剧而不是纪录片,我觉得可以打四星,拍的总体还是挺好的,认真地探讨了国民度内战时期的问题,当然是特定角度。
每一个人物特征都很鲜明,尤其是王耀武,黄维和虚构的叶立三。
当然,难免一些主旋律剧的特定俗套,比如最后周总理见黄埔学生那段,我觉得处理得不是特别好。
但总体来说,这部剧比之前那部讲日本战犯的同题材电视剧《战犯》高了一个档次。
但是,我觉得梁护士这个角色,是全剧最大败笔。
特赦1959看到20多集了,最打动人的是情——家国情、战友情、亲情、友情、爱情,高品质的深情感人至深。
最打动我的几个细节:1、照顾战犯的小梁护士在遭遇敌人袭击失踪了,她说的战友、恋人和原本立场完全对立的战犯们一起感到痛心,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小梁护士的祝福;2、政委知道小梁护士深爱所长,小梁失踪,政委非常自责,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因此病倒,所长前往探视,以解政委心病,彼此的战友情诠释得淋漓尽致,非常感人;3、战犯们在功德林获得优待和教育学习,在抗美援朝战争进行阶段,自发组织起来把以往对美军的了解和建议写成文字提交志愿军参考,那种在外部战争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十分感人;4、有关爱情的诠释也是非常高贵而至美的,秒杀一切言情剧。
在家国情怀背景下真挚的爱情显得格外感人; 这是一部制作非常精良、演员表演精湛、细节真实感人不可多得的好剧,非常感人!
七分真实,三分虚构,这是过往革命题材历史正剧惯常的做法。
毕竟拍电视剧不是做纪录片,如果完全按照史实,就无法讲故事,戏剧冲突也构建不起来,角色刻画更是无法树立。
本剧在虚构部分角色的时候,看得出其原型,大体上是集合了好几个真实人物的经历与特征。
基于这些虚构角色,剧情推进的重任就几乎全落在他们头上,或与其有关。
这些虚构角色的转变,也比较容易进行宣扬和教化,完成主旋律叙事的功能。
虽然题为特赦,但电视剧并没有把视角完全集中在管理所和战犯身上。
徐高平这条线的设计,很值得玩味。
从角色背景来看,徐高平大概率是新华社元老级人物。
做战地记者时,在最前线和部队首长一起蹲过战壕,新中国时期也奔波在建设的第一线,甚至还给老舍先生创作龙须沟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这样一个特殊职业背景的角色,他的经历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代表了人民对内战和新政权的态度,正好同功德林内发生的变化遥相呼应。
直到最后,内外两条线产生了关联,才得以理解这种戏剧创作的用意。
说起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笔者大概有二十年没有看过了。
但笔者这一代人,其实是在这类影视作品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那个时候的革命题材和战争题材,不像今日过于神剧化和娱乐化,大体上还是严肃与沉重的。
我们这代人虽然总是被嘲讽为垮掉的一代,但从小接触这些主旋律叙事,基本上都形成了朴素的阶级价值观和爱国情怀。
我们这代人是电视媒体时代的人,那个时候靠正大综艺和正大剧场,看了很多外国的影视作品,还有后面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之类的介绍外国优秀作品的栏目。
虽然接触世界的手段有限,但凭借越来越丰富的电视节目,以及录像厅,音像店,租碟店,我们与世界流行文化并未脱轨。
但严格来说,我们也是最早的网络用户,见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
一时兴起,重又看起了新时代的主旋律电视剧,发现不少话题比当初要放的更开一些,但也有一些过去能演绎的内容现在避而不谈了。
不知道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或许每个时期自有其禁忌。
但剧是新的,看剧的心情却是旧的,越看越怀念当年那个自己,也怀念那个无忧无虑,可以肆意吸收各种思潮的年华。
人还真的是越活越回去,新的东西吸收的越多,反而越容易老气横秋。
本片gmd方面的人物塑造的都很不错,之所以选军统三剑客,是因为读过沈醉回忆录。
谈军统三剑客之前,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沈醉、徐远举、周养浩在昆明关着的时候就已经闹掰了。
三剑客以及宋希濂等人是1956年才到功德林,本片显然对军统三剑客的关系做了改编。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沈醉和徐远举交待问题是比较彻底的,因为他们认为要是根据过去的行为来判罪,杀一个是死罪,杀一百个还是死罪,不如痛痛快快全部交待。
周养浩是学法律的,交待问题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推卸责任,反而给自己添了不少麻烦。
就改造而言,沈醉和徐远举都是较为积极的,周养浩就差一点了,由于他不老实交待问题,还喜欢摆出律师派头和提审人员争辩,管理人员认为他坚持反动立场,后来周养浩干脆破罐破摔,不求特赦,随别人怎么讲。
估计,周养浩是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有刑满释放的一天。
他被释放后,反而主动找媒体交待清楚了过去的罪行,比如杨虎城将军被害始末。
值得注意的是,特殊时期(wenge),在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威逼利诱下,他们并没有陷害他人的举动。
可能有不少人以为关在功德林里面反而好,可以躲过劫难。
这样想就图样图森破了,事实上功德林同样受到冲击。
通常,我们想起功德林最顽固的战犯,一般会想起黄维。
其实比黄维还固执的,大有人在。
比如,杨文瑔,73年死的时候还大呼蒋介石万岁呢。
还有更过分的,比如段克文。
此人被特赦后,赴美生活,出书污蔑战犯政策。
当时,在美国定居的周养浩主动站出来澄清事实,反驳段克文(周养浩在美国低调生活,一向是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因为当时美国媒体找上门来大部分是不怀好意想要抹黑中gong)所以,虽然三剑客改造效果各有不同,但总体上是成功的。
———————————————————————————————————————首先谈谈本剧沈醉。
沈醉是三人中心态最好的一个,刚刚到白公馆的时候,他和徐远举一起大发感慨,怀古伤今。
但当宋希濂出现的时候,沈醉迅速的收拾好了心情迎来上去,又是敬礼又是问好。
从宋希濂的反应,可以看出他根本没认出沈醉,但是伸手不打笑脸人,宋希濂也就顺着沈醉的话往下说。
这个时候徐远举和周养浩在干啥呢?
周养浩自顾自躺着,徐远举虽然站在沈醉旁边,但是整个人木木愣愣。
沈醉则是又帮宋希濂提箱子又招呼他坐下。
之后两天,周和徐一个哭一个睡。
沈醉已经从宋希濂口中得到了有用的情报。
一是gcd不会杀战犯,二是重要战犯要押送功德林。
到了功德林,周徐二人依然木楞,沈醉已然放正态度。
他到了功德林就向所方申诉起义情况,此处与陈长捷形成鲜明对比,面对冤情,沈醉始终保持冷静,应对自如。
陈长捷则是怨声载道。
沈醉的申诉固然有澄清冤情,期望释放的因素存在。
但是更多的是要向所方表明自己的投共亲共态度。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沈醉的诚恳态度,就算没刷到所长和政委的好感,也绝不会给他们留下坏印象。
这里的坏印象指的是特务,特务是非常招人恨的职业,容易给人不好的第一印象。
比如,胡大树一听来的大多数军统特务就觉得这些人不老实。
押送的小战士也表示一路上严防死守,幸亏没出事儿。
特务在那个时代是非常招人恨的职业。
除了表现合作态度外,沈醉还特别擅长抓住机会。
陈长捷闹绝食,所长指定杜建时去劝。
但是沈醉中间横插一杠子,成功的在所长和政委那里刷到了好感,所以,当所长要求会议记录时,沈醉站出来承担工作,所长表示就以你的记录为准,这是一种信任的体现。
沈醉还借此还和陈长捷搞好了关系。
李仙洲被气跑,他也跟上去安慰。
蔡守元安排接待名单里面没有沈醉,这件事其实老蔡做的有点不地道,沈醉和陈瑞章是老乡,关系一向很好,陈夫人没死的消息也是沈醉带来的。
沈醉想要列席迎接陈夫人,主要是想打听一下自己夫人的情况,因为老婆是和陈夫人一起去的香港。
探视名单里没他,还被人diss是因为特务身份。
所以不能出席,沈醉气的掉头就走,但当徐远举和老蔡发生冲突的时候,他还是站出来拦着徐远举,事后还帮忙看护老蔡。
当时屋子里一共四个人,沈醉很轻松的摆脱了气晕老蔡的嫌疑,完全没给所方和同学留下坏印象,黄维找人算账找的也是周养浩和徐远举,所方在意的也是徐远举的举报。
30集所方召集同学给蔡守元治病,沈醉也位列其中,这充分说明所方和同学并不认为沈醉涉嫌气病蔡守元。
宋希濂是黄埔一期生,国共双方均有交情,和陈赓关系特好。
陈长捷虽然被傅作义坑了,但是老傅在外头可没少为他奔走说话。
李仙洲也是黄埔一期生,虽然作战不利落埋怨,人缘可不差。
蔡守元和黄埔同学关系好,西南解放还立过功,和所方关系好。
从履历来看,和这些人打好关系是绝对不会吃亏的。
除了以上这些人,王耀武、陈瑞章等人和沈醉以前就有较好的关系,沈醉过去人缘就不错。
反观一下周养浩和徐远举,嘴里吃着陈赓送的苹果,居然还在宋希濂面前咒陈赓被美国飞机打下来,这不是作死嘛。
现在说说周养浩和徐远举,周养浩阴险,徐远举暴躁。
得知gcd的战犯政策,这俩人满血复活,不再是一开始浑浑噩噩的样子。
行为模式恢复到特务状态,鬼鬼祟祟,听个军情分析都探头探脑。
人家沈醉和康泽可是光明正大坐在那里听的,也没见将军们赶人。
将军们为什么讨厌特务。
因为他们情报工作做不好,报喜不报忧,提供不了有用情报,共谍都潜伏到国防部了,他们还蒙在鼓里。
他们最擅长的不是情报分析,而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煽风点火。
周养浩抱怨功德林同学分三六九等,他们特务是最下流的。
徐远举抱怨别人不把他们当人看。
反正怪天怪地怪空气,就是不怪自己。
其实将军们也没那么排斥特务,比如沈醉,将军们可以和他一起做美军材料,一起做炒面。
康泽被排斥,主要是因为他成天阴沉着脸,别人给他提意见他就瞪眼,对志愿军取得的成绩不以为然。
但是,他没有鬼鬼祟祟的特务行径,所以王耀武愿意劝他改恶从善,叶立三拉他一起为灯泡厂做贡献。
但是,周养浩和徐远举呢?
周养浩是唯一一个所长和政委一致觉得,这人需要另行关押,清算罪行。
他们行事准则是:我不好,你们也别想好。
这样的报社心态显然是不受欢迎。
所以基本上好事儿轮不到他们,坏事儿大家第一时间就想起他们。
做人做到这份上也是够可以了。
其实,政工系统和特务系统。
例如,刘安国、沈醉、康泽、周养浩、徐远举。
他们都已经认识到军事系统的人将来肯定能出去,但是都觉得自己将来可能要老死在这里了。
面对这种情况,他们的应对方案各不相同。
沈醉积极改造,和同学打好关系,即便将来真的出不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帮他在功德林里混的如鱼得水。
虽然,沈醉注重和军事系统同学搞好关系,但他并没有因此和特务系统成员撇清关系。
第一,出身是难以改变的,万一将来真要老死功德林。
陪他到最后的搞不好就是这些特务系统成员,31集末,他与康泽聊天时顺口说出“要是将来你们都出去了,就留我和康泽在这儿过”这句话说明了沈醉是完全有这个心理准备。
第二,长期干特务,彼此都清楚底细,不能闹得太僵,以免周徐破罐破摔,翻旧账。
仔细论起来,gmd不少将军可都是干过一些不地道的事情。
比如黄维使用毒气弹突围,陈长捷下令烧毁民房等等。
抛开剧不谈,在真实情况中,沈醉虽然和周徐闹掰了,但也尽量不招惹他们。
康泽态度正在发生转变。
他是真觉得自己要老死功德林,所以态度消极。
但是遇到转机,他还是愿意做出改变的。
周养浩和徐远举被动改造,他们其实也在参加劳动和学习。
但属于被环境影响那种。
刘安国四处挑事儿扎心,主要是他身份特殊。
有叛徒嫌疑,实际上,刘安国是所有人里内心最不安惶恐的。
—————————————————————————————————————————————2019年8月21日更新老蔡事件老蔡事件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徐远举诬陷,比如胡大树就是这么想的。
然而,后续剧情告诉我们这还真不是徐远举瞎编,而是确有其事。
剧里设定老蔡的上峰是何应钦。
何应钦与脚盆签订《 塘沽协定 》《 何梅协定 》,gmd在和脚盆妥协方面可谓是非常熟练。
抗战胜利后,常凯申还雇佣岗村宁次、 富田直亮 等人帮助他打仗。
白团大家可以自行百度。
军统在搞军事分析方面虽然不行,但是搞暗杀是很在行。
抗战时期,三剑客负责组织锄奸工作,杀掉不少汉奸。
所以,特务四人组一听就来劲了。
刘安国要徐远举说清楚情况,徐远举说明了时间、地点以及协议内容。
因为鬼子没有上将军衔,但是汪伪政府有。
刘安国是误以为老蔡要投身汪伪政府了,所以他认为老蔡的行为是十足的汉奸。
这里补充一下,刘安国的原型表弟,抗战时期负责对伪军的策反工作,曾经遭到伪军情报机构追捕,参与过对日作战,并成功策反日伪军队。
另外,表弟还曾经负责预防军队可能出现的投日倾向,但是这支军队依然投日了,表弟差点因此死掉。
此处,刘安国一听老蔡是汉奸,反应最大,是较为合理的。
周养浩初听挺激动,很快就冷静下来,反问“你怎么知道的呀”?
这一方面是质疑情报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就是在怀疑徐远举了,因为徐远举这条情报太详细了,时间、地点、连秘密协议的内容都一清二楚。
当时,军统叛变投靠脚盆的人不少,有些人虽然明着没有投敌,暗地里却和汪伪勾勾搭搭,给军统造成严重伤害。
虽然,老蔡的事情的确是个把柄,但是周养浩并不想搞出汉奸举报汉奸的情况。
于是,徐远举补述了情报来源。
第一,他当时负责苏北情报,第二,他有内线。
沈醉听完情报来源质疑徐远举为什么不上报,既然知道的这么清楚,不上报就太奇怪了。
沈醉的话其实就是再问徐远举,这个情报有没有经过核实,内线提供的情报是真是假?
情报工作不能听风就是雨,老蔡虽然是杂牌部队,但大小也是统领一军的人。
不能随便就认定他是汉奸。
徐远举又说明了不上报的原因。
第一,日本投降。
第二,戴笠意外去世,军统局权力交接的混乱时刻。
周养浩和沈醉的发问实际上是从情报的来源、情报的核实两方面来质疑老蔡是否是汉奸。
徐远举均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因此,周养浩听到这里认为蔡守元和鬼子签订秘密协定,所以他绝对是汉奸。
送粮送菜不一定有记录,但是签秘密协定是会有存档备份的,的确可以作为证据。
换言之,这个事情确实存在,有搞头。
周养浩和徐远举向所方承认的错误是言语失当,口无遮拦,而不是签秘密协议这事儿从不存在。
所方调查的结果是同样也是秘密协议存在,只是主要责任人不是老蔡。
所以,所长虽然很生周养浩和徐远举的气,但是也没办法更一步处理他们了。
周养浩所料不差。
gmd内部派系林立,就是是军统局内部也是同样存在派系。
所以徐远举不清楚蔡守元是受命而为,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当时不清楚,现在估计也都猜到老蔡是受命而为。
所以沈醉一言不发,周养浩劝徐远举向所方认错,后来听到蔡守元大喊我不是汉奸徐远举也没有特别惊讶。
他们或多或少都猜到老蔡只是个背锅的。
—————————————————————————————————————————————2019年9月1日更新沈醉的另一面从大部分剧情来看,沈醉已经成功打入军事体系成员内部,和他们相处融洽。
但是,有几件事却显示出沈醉的小心思。
第一件事:军统三剑客一唱一和的嘲讽军事系统成员。
这件事起因是叶立三怼徐远举,当徐远举向周沈抱怨叶立三等人看不起他们时。
沈醉表示“他会说,他打的败仗就是因为你的情报工作没搞好”沈醉和军官们混的很熟,对叶立三等人的观点非常了解,当他碍于情面没法光明正大的怼回去,说给徐周听,一方面是发泄一下压抑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是在给自己找平衡感。
军官们把战败的锅甩给情报人员,沈醉其实心里非常反感,不好明着发作,但是可以暗地里说给徐周听,借他们的反击给自己出口气。
第二件事:周养浩威胁叶立三这件事起因是三剑客看见黄维撕掉材料,周养浩嘲讽黄维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引得沈徐发笑。
沈醉发笑证明他认同周养浩的观点,内心对黄维受挫挺高兴的。
当他笑过后随即又提醒徐周少说两句,小心些检查。
这说明他意识到嘲讽黄维写美军材料,无论有用与否都是支持志愿军的体现,嘲讽黄维搞不好会被人认为是幸灾乐祸。
周养浩去捡纸的时候,沈醉并未阻止。
沈醉觉得黄维写这么多,撕掉非常可惜。
周养浩于是决定把这些东西拼起来。
这一举动引起了叶立三等人的警觉。
在二人的冲突过程中,沈醉一直在外围望风,周养浩说出叶立三害了几个重要干部的时候,徐远举得意的笑了,沈醉也有偷笑的表情。
这说明沈醉对于周养浩能压叶立三一头觉得非常解气。
当胡大树出现的时候,沈醉迅速收起了笑容。
当黄维来找他们算账,沈醉对周养浩说“那天你去捡纸,我就告诉过你小心写检查”。
这纯属事后诸葛亮,沈醉提醒徐周小心写检查是为了让他俩少说两句,周养浩去捡纸的时候,他可什么都没说。
周养浩听了他这番话,身体姿势没有变化,眼神快速扫过沈醉,直到沈醉离开,哼了一声,才和徐远举说话。
心理学上,如果在谈话中被激怒了,一个常见的下意识动作就是快速扫过对方。
这说明周养浩对沈醉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行为很不以为然,但是他不想和沈醉纠缠,所以只是不以为然的哼了一声。
然后,周养浩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他们眼里功德林的同学分三六九等”。
这个他们是把沈醉包括进去的。
然后,他看了一眼黄维和沈醉离开的方向,又说“他们黄埔的,是最高级的”说到说到这里,他指着徐远举说“当然你例外,你和我们一样,都是最下流的”。
这里补充一个知识点,徐远举是黄埔第七期。
康泽和徐远举的情况有点类似,他们都是黄埔出身,但是从事情报工作。
康泽念念不忘强调自己的军官出身,黄埔出身。
徐远举从没主动提起黄埔出身,他在意的是被骂特务。
这里徐远举听到周养浩说起黄埔出身最高级,明显想要反驳。
当周养浩把他例外出去时,他低下头叹气,然后表示“他看不起我们。
我们还看不起他呢”。
徐远举低下头叹气,说明他心里也很无奈。
虽然,他是黄埔出身,但是一直从事情报工作,不像康泽,至少还带过兵。
第三件事:木工坊失火事件其实,沈醉是清楚知道邱行湘锁门的,作为情报人员,他记忆力出众,在管理人员问起他是否知道起火原因时,沈醉一推三五六。
其实,他完全可以站出来证明邱行湘确实锁门了。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沈醉只能确定锁门,无法确定门内的情况,他的明哲保身并不算过分,事后,他也有安慰邱行湘。
关于三剑客捡纸拼图事件的小猜想。
一开始,我的猜想是抄袭,周养浩打算抄袭黄维的材料。
但是,这一类军事材料都是有底稿的,整个写作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贸贸然抄袭绝对讨不了好。
然后,我又觉得他们可能是想粘起来嘲讽黄维,但是要嘲讽黄维,直接拿出那些碎纸就可以了,没必要全部拼起来,如果真是为了嘲讽黄维,沈醉不太可能一言不发。
现在回顾一下整个事件。
沈醉觉得黄维写这么多撕了怪可惜的,徐远举提议拼起来,周养浩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又回忆了曾经的工作经历。
当胡大树要求他交出碎纸的时候,周养浩明显不情愿,临走的时候还不忘撇一眼碎纸。
所以,基本能排除周养浩打算粘好上交的可能。
综上所述,周养浩拼图的初衷可能真的是好奇,属于他的职业习惯。
黄维写材料的时候,周养浩就围观过,曾经把材料拿在手中,后被黄维夺回。
1.我们的康泽同志总算硬气了一回,当年襄阳失守差点自杀,这会总算在汉江边上找回了自我。
那一刻,康泽曾泽生附体,五十军精神永存!
2.叶立三同志果然是学霸,不仅精通军事电气制造,还精通德语英语朝鲜语三门外语。
在被秘密派往朝鲜支持大胖的民族解放事业中,化名南日,成为朝鲜谈判代表。
在谈判中,发挥了语言的优势,与联合国军唇枪舌战,与志愿军谈笑风生。
3.宠妻狂魔陈瑞章因为军事测绘等作业工作非常出色,破格被彭老总留在志司担任参谋,也算发挥了自己的老本行作用,总算不用天天对着地图发愁打败仗了,跟着彭老总,有胜仗打!
有肉吃!
4.沈醉还是有两下子,不仅武艺高强指挥、抗寒能力都很出色。
在他的指挥下九兵团各个都是宋时轮附体,在冰雪长津湖大败美骑一师,为中华民族挣了口气,也让叶立三这狂小子彻底服了。
5.邱行湘同志不仅字写得好,打仗也打出了邱老虎的作风。
十九兵团救志愿军为难于水火,下属63军能聚能散,打出了可歌可泣的铁原阻击战。
战后总结会上,彭老总等志司首长及全体指战员向杨得志这位邱老虎起立敬礼。
6.周养浩估计要气疯了,沈醉去了九兵团,徐远举也化名汪洋去了116师当师长。
军统三本枪就他一个人留在了功德林。
估计当他看到徐远举在临津江边纵横捭阖指挥若定时,会大骂徐远举,你这个贼眉鼠眼的居然也参加革命了!?
讲国民党战犯改造的心路历程的剧第一次看,很特别,美中不足剧情较为平淡,缺少一些冲突。
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这句话就是马后炮,是唯心主义。
成功自有他成功的原因和道理,过程和结果息息相关,一手好牌可以赢得盆满钵满,也可以打的稀烂,看你怎么打。
质疑特赦有没有的人,不配看这部剧,更不配留下评论。
无知者无畏,不是褒义词。
《特赦1959》功德林一个特殊的学校。
前身为监狱,但是gcd却把它作为一个特殊学校,改造战犯思想,尊重关爱学员,待遇伙食好。
如果现在监狱能这么深刻改变罪犯思想,脱胎换骨,造福人类就好 了。
剧中主演历史人物:1王陵基,功德林唯一上将,川省主席,风流将军和小蒋抢女人,撩富家女分钱,将花15万银两买的假文物献给国家,由杜聿明刮胡子,王耀武帮忙。
2杜聿明,全国指挥,一身病被治愈,儿子传说被老蒋逼死,女儿嫁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结发妻子钟相见。
会裁缝。
1959特赦。
3王耀武,封疆大吏,山东省主席,晋升最快,明白人,杀方志敏,毛主席的话“功是功,过是过”,学员队队长,会做生意,1959特赦。
“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先出去,后出去,先后出去;全都来了”。
“历史的洪流中,涤荡而下者,何止是泥沙草木”4陈长婕,与投诚领导傅作义,同心不同,绝食被杜建时劝,沈醉开导和,与领导碰面命冰释前嫌,学习马列最好。
5宋希廉,和陈赓关系好。
大渡河,杀di秋白。
6邱行湘,邱老虎,忠实效仿的“小蒋”,木工劳动小组失火,和郑庭芨一起照顾住院的杜聿明。
7曾扩情,老特务,十三太保,周恩来黄埔军校师秘书。
8郑庭芨,鹰犬将军,海南将军家庭,出狱前所长笑眯眯,和邱行湘一起照顾生病的杜聿明。
离婚妻子。
9杨伯涛,周振强,卢俊泉10康泽,中常委,复兴社,11沈醉,与周徐二人被关白公馆,招待宋希廉,安慰陈长婕,李仙洲,12周养浩,气晕蔡守元,哭,捡黄维关于美军撕掉材料,13徐明举,睡,图书室说黄维反动。
14黄维,固执留胡子,研究永动机,写诗,碾庄之战陈瑞章,刘安国,叶立三虚构了。
还涉及何应钦和陈诚,军统戴笠,廖耀湘,胡宗南,张灵甫,吴化文。
李白指,李宗仁和白崇禧。
常胜将军张治中,程潜,郑洞国。
陈赓,傅作义,罗瑞卿,徐䂜会战,锦西会战,枣庄事件1949到1959,各区战犯分别羁押,送的功德林,基本保障衣食住,健康锻炼,新中国建设,炒面支持抗美援朝,学习马列,探视,劳动小组,实习参观,特赦。
课外知识,八宝山公寓,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记者。
原以为晚出去的黄维躲过了文化大革命是幸运的,早早出去的王耀武却文化大革命遭醉,老婆也跑了。
杜聿明的大儿子自杀死了,女儿嫁了杨振宁。
总结。
抗美援朝的解放军夜晚赶路,冻死,只能吃炒面,白刃战,令人感动;gmd将军功德林会面比开会来的更多,好笑;军事系统,政工系统,特务系统,学习劳动表现争高低,好玩。
gcd和gmd,对比,有点楚汉相争;真实人物大国情怀和创作人物王英光小家情感对比(虽然我大部分跳过儿女情长)。
以前对近代史喜欢不上来,其实历史都是相似的,也有新的特点。
优秀新颖影视作品。
10年的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一帮人民顽固的敌人发生的彻底的改造,也让大家对于功德林这个很神秘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做了解密。
电视剧有两条主线,一是战犯们改造进步的过程,从刚开始的认为必死,到发现还有生机,到投机取巧,到真正思想认识,到发生了由内到外的改造,到最终获得了新生。
当然,他们当中也是分层分级的,有些最终的顽固者是一直到1975年才释放,电视剧也是做了一些还原的。
另外一条线,是主角王光英的成长,包括他对这些战犯们的认识,包括对仇人的态度,到最后发自心底的愿意帮助,到自己思想上的提升;包括他和梁东芳的爱情,因为有旧伤,他是抗拒的,结果梁东芳去苏联学习,到最终给他根治,最终接受和小梁在一起,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部片的政治素质是很高的,全片子关于对很多马列毛泽东思想的解读,都是很有高度的,应该有政研室高人在帮助指导,很多大段的台词都值得广大党员的学习。
那些对叶立三、陈瑞章未能第一批释放耿耿于怀的,大可不必,因为本身这就是虚构的任务,的确不在第一批名单的,总不能去虚构那个主席令吧。
看完后我又开始去读沈醉的那本回忆录了。
请尊重历史
题材值一星,拍的马马虎虎,人物脸谱化,但比接档的可爱的中国好多了,那个才肉麻虚假。导演是摄像出身,本来期待挺高,可是布景太渣,新拍电视剧的通病:假,没有年代感。那个时候办公室还用壁炉烧火取暖,在剧中就是一个摆设,假的让人出戏。
隋炀帝被李二说成了暴君 so🤷🏻♂️
献媚之下借着国名党战俘角度上说了不少台词,其内容很暧昧、很耐人寻味。编剧明显有想法,疑似是“两面人”和“高级黑”。
第一集那个记者给我就看吐了
没看完,但是看过几个片段,实在恶心到无以复加。
一个个的太可爱了,活脱脱的校园题材!虽然个别历史细节令人疑惑,但瑕不掩瑜……最后一幕定格在1963,不知道之后的十年,这些人如何度过。
相对而已,对于部分gmd军官刻画有点过好了,他们的形象并不是如此的好的,大部分gmd军官还是投机者
补标
叶师长看起来很有想法啊,想知道他儿时的梦想还有他到底是信仰的哪部分
胜利者姿态吧,但确实还蛮不错的。
D区,无耻谰言
还行吧,就是太粉红了,但是又拍不出真正红
爷爷国产剧
老大叔们性格写的棒 演的也棒呐 朴朴实实
很垃圾的一部电视剧,虽说里面都是被俘的,但大部分在抗日时期铁骨铮铮。台词动不动就一个败军之将怎么怎么滴,把看守人演的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一群指挥几十万军队的人,在军事上还需要一个看守所的人点播。
人物群像很难写,老杜窗边流泪的表演功力深厚
《决战之后》的电视剧版,监狱风云、学渣对答案、朝鲜战场的思想冲击、黄埔系看不起非黄埔系浙江籍看不起非浙江籍军事系统看不起特务系统,各种“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KMT派系之争,这些有戏剧张力的点都保留了。电视剧视角更强调怎么辩经、怎么改造的技术活儿,比如怎么改造“各为其主,成王败寇”这种军阀头子心态。
就凭这个题材,还有全体演艺人员的表演水平,全五星。 第二次又看了一遍,演的太棒了。完全没有表演痕迹,应该得奖。 追了第三次,这次认真了解历史,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没放过,还百度了真实历史背景和人物,感叹新中国江山政权巩固来之不易……民族大业,千秋万代……
这剧值得跳着看(不是快进,因为有些言情戏能占一集)。辅助了解国共内战的细节,同是委员长的将领,差距咋就那么大呢。ps 饼干厂长王耀武演得真好,其他诸如沈醉、陈长捷、宋希濂、杜聿明也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