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如的角色没有嫁给自己最爱的人,但是那个最爱她的人却守护了她一生,这种感情也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感谢这部剧让我认识了徽州历史,林心如在里面真是太漂亮了。
有两个爱她的男人守护她这样就值得了。
赵鸿飞和王雨演的也非常好,让我看到了一个隐忍懂得顾大局的大哥和虽然霸道却也懂事的弟弟。
该去再回顾一遍这个剧了。
继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半生缘以后,心如似乎一直都是在走这样一条路线——温柔善良女人,但是却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不能和自己最初相爱的人结合,剧中的她总是宽容、隐忍、大气的女性,却没有胆量和勇气去奋争属于自己的爱情,只能尝到爱情的甜蜜,却得不到爱情的殿堂——结婚。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心如是很活泼的,甚至像小燕子一样莽撞折腾,只是出道时的玉女形象让她只能一路走贤良淑德的戏路,尽管她也在尝试改变,但却没有成功。
不过我仍迷恋着心如,正是紫薇的形象折服了我,博学 聪慧,她和尔康的爱情也是我一直憧憬的。
我想人都是反叛的吧,因为我没有紫薇的博学和沉稳,平日里闹腾的很,所以才喜欢紫薇的角色,我渴望一个有勇有谋的男人照顾我,所以他们的爱情才更让我羡慕。
大祠堂还是08你看的先看的徽娘宛心 感觉有点儿像 徽派建筑 徽商家族 祠堂不过感觉大祠堂剧情更为曲折
最初看到剧照,惊讶于林心如的古装扮相竟如此清纯动人,差点没认出来,与印象中的形象完全不同。
于是一开始便对这部片子有了相当的兴趣。
看完整部剧才发现,这部片子中可圈可点的人物竟是那么多,除了林心如扮演的秀云,还有奶奶、致卿、致成、致相、秀才公、甚至吱溜,每个人都是那么鲜明,那么让人难忘。
而整个谢氏家族的凝聚力,更是让人感动、震撼。
尽管如此,在看到最后几集之前,我却一直没有在这部剧中找到真正让我喜欢的人物。
或许秀云算得上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女人。
她美丽贤淑,隐忍坚强,为了整个家族默默奉献。
她爱的人是致成,可是父亲把她许配给了致卿。
她没有反抗,平静的接受了。
我相信,婚后的她也爱着致卿。
致卿生病时,她耐心照顾;致卿不在家时,她数着日子期盼;致卿纳了小妾,她伤心失望;致卿死后,她绝望晕倒。
这一切,都足以让人相信,她对致卿的爱也是真诚的。
可是,在她的心底,难道真的没有遗憾吗?
到老时,她终于承认,“年轻时,我心里想过别的男人”。
轻轻一句话,却让人心里堵得难受。
可是又能怎样呢?
要不留遗憾,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玉芬就走了与秀云截然相反的道路,她反抗了父亲定下的婚姻,和心爱的人私奔了,可是为此她付出了太多,而最后,她又真的幸福了吗?
我不能说我不喜欢秀云,这是一个让人敬重的女人,可是想起她来,却让人觉得沉重。
或许致成也算得上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男人。
他成熟内敛,正直稳重,心胸宽广。
他爱秀云,但同样的,他也接受了长辈为他安排的婚姻,只是默默关心帮助着秀云。
可是当妻子去世后,一直没有续娶的他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他一直深爱着的人是秀云。
之前,有传宗接代的重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接受了他根本不认识的女人;之后有了儿子,他不需要也不愿意再娶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了。
不能说婚后他不爱妻子,但他对妻子的爱却远不能跟对秀云的爱相比,但无论如何,他尽到了丈夫的责任,我们似乎不能从他身上找到什么过错。
可是,和致成比起来,我却更喜欢致卿——虽然致卿明显多了很多缺点,他易冲动,常得罪人,会嫉妒,有时小心眼,可是他豪爽直率,对朋友忠诚,冒死保护东林党的遗孤让人钦佩;他对秀云的爱一点都不比致成少,临终托付妻儿的一幕,让人潸然泪下;——他流露出来的是真性情。
而想起致成,却始终让我感到压抑。
直到看完最后几集,确切的说,是演到清朝初建,新的徽州知府来到谢镇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这个全剧中我真正喜欢的人物——谢致相。
这个在剧中第一集就出现,贯穿始末却上镜不多的人物,随着在剧中的“死而复生”,让我回想起之前的诸多细节。
这些细节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连起来竟是那样的璀璨——而在主人公自尽的那一刹那,它们又化作了晶莹的泪珠,看似形毁,却已一滴一滴滴入心底。
这是上天注定的缘分,让还是孩子的他代替受伤的哥哥与嫂子拜了天地。
洞房花烛夜,尽管奶奶一再嘱咐“新娘的盖头只能让你哥哥亲自来揭”,调皮的他还是趁没人的时候偷偷遛进屋里第一个揭了嫂嫂的盖头——“嫂子真漂亮!
”那一刻,已注定了她是他这一生中最最重要的女人。
俗话说长嫂如母——母亲早逝的他每天吵着要嫂子哄他才能睡觉,全然不顾新婚的哥哥。
嫂子也正如母亲一样关心着他,爱护着他,给他做可口的饭菜,给他缝衣做鞋,陪他玩耍嬉戏。
他喜欢嫂子,也许正如喜欢母亲一样理所当然。
只是,当有人开玩笑的说等他长大要给他娶媳妇时,只有八岁的他会说:“致相不要长大,致相要永远和嫂子在一起”。
当然,那时没人会把这话当真。
哥哥因为久病不愈影响了情绪,拿嫂嫂出气。
小小的他已会保护嫂嫂,只身挡在嫂嫂面前大声斥责哥哥:“不许打嫂嫂。
”几年后,嫂子怀孕了,可是族人们却置疑嫂嫂的清白。
哥哥在外经商尚未回家,已是少年的他又挺身而出:“如果有谁怀疑嫂嫂,伤害我未出世的侄子,就是我谢致相终身的仇敌!”他以他自己的方式爱着嫂嫂,保护着嫂嫂。
嫂嫂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嫂嫂的心愿,他全力完成。
“我听嫂嫂的话”,成了他终身的誓言。
嫂嫂让他好好读书,参加科举,以后做个好官,光宗耀祖。
已中了举人的他,欣然许诺:“嫂嫂希望我考,我一定考个状元回来给你。
”几年过后,带着殿试第一,钦点状元的荣耀,他衣锦还乡。
此时的他,已到了成家的年龄。
当父亲提出让他赶在回京之前在家乡完婚,他忽然语惊四座——“孩儿在京城已经完婚了……是袁大人亲自做的媒,没来得及禀明父亲。
”虽然有足够的理由,父亲的失望还是写在脸上。
或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不在家乡完婚,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个理由吧——孩童时的话隐约在耳边回响:“致相要永远和嫂子在一起。
”回到京城,他记着嫂子的嘱咐,要做个好官。
无奈大明朝气数已尽,走到了穷途末路。
他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在文武百官明哲保身之时,勇敢地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血洒疆场。
所有的人都以为他死了,也许他自己也这么认为。
妻子自尽随他去了,嫂子也因他的死讯悲痛万分。
如果故事就在这里结束,在我心里留下的,或许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影子,有一丝感慨,有一丝遗憾。
可是几年过后,他又回来了,回到了家乡谢镇。
亲人们惊喜万分,再次见到嫂子的他,看似平静的外表下面,掩藏着的是怎样的感情呢?
“我不再是以前的谢致相了,以前的谢致相已经死了。
”他这样对嫂子说。
是的,和当年意气风发的状元郎相比,他的容貌已经留下了岁月刻画的痕迹,多了几分沧桑,也多了几份沉重。
但很快的,人们弄清了这话的真正含义:此时的他,已是新上任的徽州知府——他做了清朝的官员!
父亲愤怒了,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到死都没有原谅他。
嫂子也不理解他,要他永远离开谢镇,就当没有过这个家。
于是他离开了——“嫂子说什么,致相都照办。
”“我听嫂嫂的话”,依然是他不变的誓言。
他为嫂嫂请了皇上的旌表——在他眼里,嫂嫂是值得旌表的,虽然他早已料到,嫂嫂不会接受这个旌表。
果然,嫂嫂得知是徽州知府为她请的旌表,亲自来到徽州府当面请辞谢罪。
嫂嫂到来的那一天,他一路叫着嫂嫂迎去,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恰逢端午,嫂嫂请他吃饭。
他凝视着座在对面的嫂嫂傻笑。
嫂嫂问他笑什么,他说,“嫂嫂还记得吗,我八岁那年,嫂嫂嫁到我们家,还是我第一个揭了嫂嫂的盖头呢。
”嫂嫂问他为何妻子去世多年仍不续娶。
他笑道:“北方的女人我看不上,这里的女人看不上我。
” 是啊,在他的心里,永远记得的是第一个跟他拜堂的女人吧,虽然那时他只是他哥哥的替身。
席间,嫂嫂向他敬酒——喝酒前,他终于说出了久藏于心里的话:“功名荣辱都是过眼云烟,其实人生若是能娶到嫂嫂这样的女人,长相厮守,不离不弃,那才是真正的福气呀。
”“致相请旌表的确是为了见到嫂嫂,希望嫂嫂来这和致相一起生活。
”从小就聪慧过人的他,又怎能没看出这是毒酒呢——嫂嫂想要跟背叛祖宗的他同归于尽。
“我听嫂嫂的话”,是他一生的誓言。
这一次,嫂嫂要他死。
酒,两个人都喝了。
我以为故事就要这么结束了。
但是,我再一次低估了他。
“致相是该死,但嫂嫂决不能死。
”他换了酒,酒里放的,仅仅是蒙汗药。
他让人把昏迷的嫂嫂送回了家。
他在留给嫂嫂的信中写道:“致相一生虽然短暂,却经历了世间的荣辱悲欢。
从明朝的状元,到大清的知府,尽管在君子的眼中,致相是以变节小人的结局走完这人生旅程;但致相不以为耻,更不后悔,只因致相相信,自己没有背叛自己的良心。
”是的,谁当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是否生活得好。
作为明朝的状元,他为朝廷奋勇杀敌,血洒疆场;他看到了清朝给百姓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归顺清朝,他问心无愧。
历史会告诉世人,他的一生,是如此荡气回肠。
送走嫂嫂,他执行了“听嫂嫂的话”的誓言。
嫂嫂要他死,他选择了自尽。
此时,已经天下安定,他走得很安详——“上天待我不薄,居然给我个机会让我在临死前见嫂嫂一面。
”也许他唯一的遗憾,是最终没能永远跟嫂嫂在一起吧。
信的末尾,他写到:“致相临别,别无所求,只求嫂嫂好好活着,不要顾忌世间凡俗礼节,嫂嫂若能和钟爱一生的致成哥结成连理,获得幸福,致相会在阴间含笑祝福。
”看到这里,泪,无声地落下。
电视剧像是在我们面前摊开了一幅画卷,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有忠诚老实本分的致城,也有任性的致卿,有堪为古代贤惠妇人的秀云……在平平淡淡的故事中讲述着他们的命运,在各种小的细节中,让我们感受着徽州悠远的历史与文化。
最让我着迷的还是里面的建筑,好有特色啊。
还有他们的祠堂,以及他们对宗堂的深入骨髓的信仰,虽然其中不乏腐朽的封建思想,但是其中的中华文明几千年留在后辈的中国人深深的烙印,那就是忠诚的,憨厚的,本分的,隐忍的,有担当的,认命的中国人的缩影。
大祠堂终于开播了。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鸿飞哥哥和心如姐姐的合作。
很失望。
这部电视剧算是部好剧了,除了进度太慢了点(嗯,我拉着进度条看的)。
对于人物的性格刻画确实相当的成功了。
几乎剧中的每个主演,都被树立起了鲜明的个性,三爷,致相,致卿、奶奶,秀才公,格常,吱溜..特别是致相,让人印象深刻,从少年时的少不更事,到历经沧桑的淡定从容。
还有致卿,从未生病前的意气风发,到生病时的破罐破摔,再到中年时的成熟,每一步的成长,都让人看的清清楚楚,并且性格中唯一不变的任性倔强,却贯穿始终。
可以说这个人物是非常饱满的。
只是让人遗憾的是致成,他的性格基本看不出太多的变化,从第一场他坐船回来,一直到他儿子娶妻。
我看不出一个与爱人无缘,历经世事的大商人与初出茅庐的小子,在性格上的深刻变化。
当然,你可以说编剧没给出一个可以强烈对比的事件用以衬托人物。
当然,编剧把致成写成了完美的神,无论面对什么问题,都成熟从容。
这当然很好但这决不能意味几十年没有感悟,没有成熟。
越是没有强烈的事件对比,越考验演员的功力。
哪怕一个小小的事情,一个含蓄的表情,能透露出的讯息就很多。
这一点,我仅仅在致成与巧珍的闺房闲聊的时候,能体会出一二。
致成对巧珍的感情变化,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表现的很丰满。
特别是致成夸巧珍“真可爱”的时候,致成早起与巧珍说他的梦境,致成与巧珍在书房里闲聊的那几个片断,还有致成当爹时的喜悦,逐渐把致成对巧珍的情感变化展示出来,让我几乎羡慕起他们这对夫妻了。
甚至在致成说起从商或从政时的意气风发,让我几乎回忆起那只刺猬GG跟他老婆说起那句“天下”时的神情。
也许,对于这些得心应手的场景,鸿飞GG还是很能够把握的吧。
然而在大方向上,比如与秀云的一生爱恋,致成却显得极不自然。
不敢揣测,也许是林心如的名气太大,鸿飞GG实在没有放开手。
致成陪巧珍回门回来,偶遇致卿和秀云,我完全看不出他们是互许终生的青梅竹马。
说好了一辈子的爱人成了别人的,就是这样一个不自然的表情足以概括的么?
到后来致成帮秀云劝回致卿,致成与秀云的桥上相遇,致成与秀云间有理有节的谈话,我几乎以为他们是普通朋友而已,好吧,说的好听点顶了天了也只是兄妹之情,离生死相许的爱人,差到不止十万八千里呢。
正因为他们俩的表现实在差强人意,连带的,巧珍的嫉妒和自杀变得极为的牵强和不合理。
巧珍说,我当你是真的一心苦读,谁知你一心想的是秀云吧。
她在完全未知的情况下,无意间看到致成与秀云谈话的眼神,就能一眼断定他们之前有着深情,我想知道那是怎样的不能自制的深情呀?
即使到最后一集,致成与秀云许诺的下辈子,那种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态度,看得出那个一生非卿不娶的执着么?
我们亲爱的鸿飞GG,你看林心如的表情即陌生还含着谦卑、客气、礼貌。
你们刚认识吧?
再说,性格上的变化,实实在在的,我只能说,鸿飞GG对于生活的体会不够用了。
整个人物的性格从一开始就没什么变化,一贯的冷静沉稳。
即没有少年时的轻佻活泼,也没有失去爱人后的痛苦体会,更没有中年时历尽人世的成熟沧桑。
具体的就不说了。
我只能说,大祠堂,好看,好看在几个配角的出彩表演。
主角,差了
看完有一点沉重,有一丝唏嘘,还有很多感动。
谢家几代人的生死荣辱与政局的变迁息息相关,家族命运的每一次改变看似悄无声息却又轰轰烈烈,历史年轮的推进给大祠堂带来的是恢宏也是沉重。
祠堂传统给谢镇人以束缚禁锢,也给了他们凝聚力与团结意。
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是饱满而又立体的。
大奶奶明理又仁慈;秀才公迂腐又不失文人骨气;三爷能屈能伸有气节;谢格胜是宁死不屈的君子,是精明能干的徽商;谢格常叽叽喳喳讨人嫌有时却又不失可爱;谢致卿喜欢争强好胜,三分任性里带着一分少年意气,前期的他因疾病而与家庭生出种种矛盾,这种矛盾里有他的无理取闹,也有他的痛苦与真诚;吱溜由街头混混逆袭成为谢家少爷,有点滑稽也有点可怜,看似最不靠谱的一个人却迎来极其悲壮的结局;秀云为人妻为人媳简直无可挑剔,但是过于完美也就有点不完美了;谢格非与谢致相这一对可怜的为官者,他们真的是“叛徒”吗,好像是但好像又不是,会有人真正地理解他们吗;最喜巧珍与谢致成,从最初保持距离的相敬如宾到后来的家常夫妻郎情妾意,一路走来一路撒糖,让人在这沉闷平淡的谢镇日常里寻得到一抹温柔的亮色。
只是可惜啊可惜,后来怎么就变成了那样…如果巧珍对致成再多一分信任,如果致成对巧珍再多一分关注,会不会就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可是没有如果,有的只是无尽的叹息。
谢致成带领族人剃发这一段,是让人泪流满面的存在。
身为掌祠人,他不能只为自己而活,更要为全族的存续而活。
他明白要怎么做才能保住整个家族,更明白一旦这样做了又将意味着什么。
一生隐忍且稳重的谢致成在我眼里一直是个成熟的大男人,为人遮风挡雨,可以让人放心依靠。
但是这一刻,我对他却只有心疼。
他无奈,无力,痛苦,但是为了族人他一定要硬着头皮向前。
在族人齐聚的祠堂里,他披散着头发,任剪刀在一片寂静里发出咔嚓咔嚓的击中心脏的声音。
所有人都沉默地看着他,看着他向过去告别。
但这种告别绝不是叛变,他将带着族人走向新的开始。
谢致成剃发人物形象塑造得真是好,剧情设计也合情理,音乐沉重大气,真的大赞。
墙裂推荐《大祠堂》啊,这是一部需要静下来慢慢观看的好剧!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剧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画面质感很好,配乐也很有韵味,特别是其中的人物各有特色,这样群像式的描绘法是我很欣赏的,从实质来看,每个人物都与主角平起平坐,与其说这是以秀云为女主的一部剧,不如说是从秀云的视角展开的一部剧。
但说实话,前部分由于剧情主要落在家族里,特别是关于贞洁之类的族老会议,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让我一度觉得很“隔应”。
虽然它足够真实,足够还原,但毕竟和现代的价值观差太远了,不但没能让我与女主“增进感情”,反而让我对这部剧产生了反感。
真实和切合当下价值观的矛盾,我和朋友也探讨了很久。
有说真实的还原是对历史的尊重,有说片中太过客观的呈现或许会对一些人产生误导。
后来一种观点暂时说服了我:客观呈现是现实主义的尊重,至于正确与否,交给观众去评说。
所以我就抱着这种观点继续看了下去,后来觉得是不是可以考虑从玉芬的视角来看,会让观众对这些事舒心很多,但没想到玉芬的故事线也起得雄厚,落得薄弱。
幸亏这些家族琐事所占的篇幅并不多,后面的剧情发展与党争、家国挂上边了,也就显得大气了许多,否则天天一堆男人开家族大会,郑重其事地讨论某某人媳妇的贞洁问题,那多不像样。
致卿与致成 本来我是冲着赵鸿飞来的,结果前期剧情中还是觉得致卿比致成可爱多了。
致成太完美了,因而不够可爱。
他好像是天生为当家族族长而生的,天生就有过人的智慧、沉稳的品性、端正的品格,挑不出什么毛病,可能也是这个太完美的原因让这个角色缺少发挥空间,导致了他的平庸。
致卿就可爱多了,时而妒忌,时而任性,时而又为朋友两肋插刀,时而又有义气,时而又会为了小利显出市侩。
这个角色的侧面非常丰富,但总让我有点凌乱,他的“不良”好像是刻意要显示出与致成相对比的,他的好来的快去得也快,我总觉得,他性格多面的设置比较刻意,好像没有凝聚在同一个核心上,其变化也是为剧情、为衬托主角而服务的,这就让这个人显得虽立体而没那么生动。
秀云与巧珍 秀云和巧珍几乎就是致成与致卿的女性配置,秀云同样端正大方温柔善良挑不出点毛病,巧珍也是因爱生恨又生恶,最终为了爱而绝望投水自尽。
巧珍这个角色因同一内核而呈现的两面性而立体真实,但死得太“轻巧”,所以有人调侃男主克妻,实质上就是因为这死太“轻巧”,好像设置出来专门为男女主后来的剧情铺路的,过于功能化了。
秀云其实也是有阴暗面的,当知溜找上门,毁了秀才公的声誉,秀云为了维护家庭的荣誉,翻了冷脸,要把吱溜打发走。
站在秀云的角度看,她没错,可站在吱溜的角度看,她在助纣为虐。
吱溜寻父没什么错,他也不是为了钱而来的,可为了家族声誉就该“六亲不认”么?
这里秀云展现出的无情就让这个角色立体了许多,但为了维护女主的美好形象,秀云的无情也就点到为止了。
假设我要再真实一点,秀云的无情可以更淋漓尽致。
因为在这样的宗族观念下生活,秀云她不明白自己也是被奴役和压迫的人,而压迫她的正是她崇拜敬重的亲人们,只因表面太温情脉脉了,温水煮青蛙,让她彻底沉溺其中,甚至最终摇身一变,熬成了奴役者的领头人。
吱溜 这个人物总的特点就是滑稽。
滑稽地登场,滑稽地退场。
一登场,全身破皮无赖劲儿,让人都替秀才公有这么个儿子感到不值。
但这个角色的坚定后来就一点点呈现了。
秀云给他钱打发他走,他不走。
吱溜唯一的目的就是认爹,洗刷自己童年时父亲缺位而受的耻辱。
即便秀才公为了声誉要杀了他,他为了父亲也可以引颈自决。
这场戏我觉得是最精彩的第一场戏,秀才公在他看重的名声与亲生血脉间做选择,他狠辣又不忍的两面都展现出来了,最重要的是把吱溜这个角色突然“洗白”了,原先令人反感的东西顿时变得不重要了。
吱溜很像老鼠,特别懂得变通,也习惯了过街喊打,从来不计较别人对他的侮辱与轻视。
逃狱的那一场戏也很精彩,致卿、吱溜、庆春这三个本互相看不起的人,因为同样的目的而结成联盟,同心协力成为患难之交,一场苦难破除了三人心灵最终的隔阂,虽然庆春以死告终,但也很好地升华了这个角色。
清兵入关,剃发令颁布,多少人宁愿断头也不剃发,吱溜却说剃发不剃发根本不重要。
然而下一刻他却被抓了,糊里糊涂给砍了头,糊里糊涂做了谢家断头不剃发的模范英雄。
我感觉这结局设计真是别有深意,吱溜这辈子都没想到,自己会因为自己不愿做的事而风风光光进祠堂,得到老爹唯一的夸赞:“死得好!
”致相与格非 虽然说剧里没有大奸大恶之徒,但这两个可以算比较反派的人物了,然而我觉得这部剧结局的厚重感与思想深度,就来自这两个人物的选择。
先说格非,老实巴交的小官,只因被魏忠贤看上,不得已加入阉党,结果被父亲开除族籍,永远不能回故乡。
从大忠大义来说,格非确实不是个好东西,委曲求全,苟且偷生,亲手送上逼死二爷的圣旨,可以说是叛亲背祖。
当然这是谢家人和天下人的看法,只有身处在格非的境地,才能知道他此时的艰难处境,苟活之中还得顾虑族人的性命。
所以只有二爷懂得格非,二爷才不愿怪罪他。
因为有二爷和格非,在东林和阉党相争的局势中,谢家才有生存的活路,二爷缺不得,格非更缺不得。
可以说,格非抛弃了名声气节,承担了骂名,换取了谢族人坦荡的生存。
二爷之死是最精彩的一场戏,牵涉的人除了二爷,格非,还有致相。
其实这场戏也是政局的一个隐喻。
二爷代表东林党,格非代表阉党,致相则代表清朝。
二爷的死标志东林在党争中败下阵来,格非所代表的阉党暂且取得不安的胜利。
然而这场内部矛盾却激化了外部矛盾,我相信致相正是在事后多年,回味二爷之死时,做出了叛明投清的决定。
因为二爷的死象征的正是明朝清明政治势力的灭亡,国力的衰退,百姓苦难的征兆。
因此后来致相的叛国来得很自然,他是以天下苍生为重任的,而不是只愚忠于一个只会给百姓带来灾难的末世王朝,这一刻他彻底理解了格非,并把格非的选择升华了一个层次,将天下骂名背在了自己身上,换取的不仅是谢镇的生存,更是天下百姓的生存。
致相是本剧最有血有肉的形象,他的崇高甚至比致成更胜一筹。
对此结局不够满意,致卿,她的丫鬟,致相都明确表示希望秀云和致成喜结连理(编剧却要体现徽州女人的贞洁),结局致相也不应该自杀(从长远来看致相并不是变节小人,所以这部剧拍的就是明末清初的人和他们的观点)……而且致成也是想和秀云再续前缘的。
感觉这部剧好多“历史的痕迹”,“贞节”二字其实也是一个枷锁,所谓的贞节牌坊是压在女性身上的重担,让她们不得不遵守那么多迂腐封建的规则,这部剧被压了6年才播出,历史正剧的拍摄要吸取教训了
大祠堂 (2012)8.12012 / 中国大陆 / 剧情 古装 / 阎建钢 聂造 / 林心如 赵鸿飞很好的历史正剧,被誉为心如的转型之作,因被压,可惜了
电视剧大祠堂,看到最后觉得太乱了,三纲五常人伦混乱。
这个编剧啊,导演啊,怎么搞的?
连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人伦道德都不讲了吗?
玉芬怎么能嫁给致成呢?
没有出五服的堂兄妹。
简直有点太道德败坏了。
这一段故事情节根本就不应该出现,简直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宣传导向。
对现在的青年人的这个教育是什么引导。
我觉得现在的影视剧。
应该多宣传正能量的,特别是对现在的这个青少年的,这个正确的引导。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
现在的影视作品一定要宣传真善美。
丑恶的东西应该得到抵制。
这种男宝妈驴⭕玩意儿应该早进故纸堆
林心如好美赵鸿飞演技很好,只是整部剧看完心里有点压抑,不过剧还是不错的
真的好看。
这么好看剧居然没有多少人知道。林心如演技赞!
看到第二集,这种古老的封建礼教,呵呵,踩门槛,呵呵,不看也罢。
这部剧,可以称得上是史诗级别的了,平凡人的史诗,在历史的交替中挣扎与蜕变
很好的片子 不知道为什么很少人看
赵鸿飞可惜了,挺喜欢他的。
男尊女卑的悲哀
很多传统文化,总体却是恶臭文化昭彰,这个宗族文化就是人类毒瘤,现代文明应该将其冲击至湮灭殆尽
冲着赵鸿飞来看的。还有一星扣在个人不喜欢女主的人设和演技上。看完之后感兴趣的角色反倒不是主角,而是谢格非、谢致相、吱溜(谢致良)。每个人的人设都挺饱满(除了女主和最后几集的男主)。有空还不错看的一部剧。
最近迷上了看老电视剧,这部剧很不错,我是在安徽长大的,剧里的场景看着很有味道,就是故事差了点,人物角色的性格设定也不太好,除了男主女主等少数几个角色比较好,其他的都偏工具人了,人物性格逻辑不自洽,都是根据剧情需要变化,跟精分似的,时好时坏。几位主演的演技都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出彩。最意难平的是出演男主谢致成的演员赵鸿飞了,演的好,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拿捏的很到位。很遗憾最后没有和女主在一起,意难平啊。2014年以后赵鸿飞就消失了,再也没有拍过戏了,好可惜,希望他还能复出继续拍戏,等待他,支持他!
跨脸
赵鸿飞,小时候的白月光。
敢把明清易代拍出来也是进步,以及徽州这个地域散发出来的礼教气息不大喜欢,节妇和牌坊虽然真实存在,但不该再被宣扬。同样,服道化也还是……很差的。勉强有点沾边。
真是一部太棒太好充满9文化内涵和人生经历的经典电视
重看依然觉得不错,含蓄深沉的爱、封建也好、传统也好的美德、明末清初的宏大叙事,宗族乡亲的荣辱兴衰,尽在徽州的百年祠堂。
人淡如菊
被政策所压制的好片
男主的扮演者赵鸿飞演技挺好的,可惜没能大红大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