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产名著改编剧集扎堆上映。
刚看完张一山出演的猴戏男人戏《鹿鼎记》,接着,又来了一部以女性视角为主的网剧《情深缘起》。
听剧名,像是琼瑶最新力作,但翻看之前的定名才知道,本剧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
2020年,也叫“爱玲”年,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
赶着这个档口,改编自张爱玲的影视剧层出不穷,许鞍华拍摄的《第一炉香》也引起一波话题讨论。
不过,最近这部《情深缘起》,倒是悄默默地上映,讨论也不热烈,为数不多的评论也都是一两星的吐槽。
被大家最为诟病的,首当其冲的要数选角。
几位演员的号召力,自不必说。
刘嘉玲与蒋欣饰演顾家姐妹,“江直树”郑元畅饰演金陵公子哥沈世钧,郭晓东饰演温顺如猫、奸滑如鼠的祝鸿才。
要论演技以及细节把控,剧主一点也不担心,可是这几位大佬的出演,总有种拿错剧本的感觉。
先来说说顾家双生姐妹花,55岁的刘嘉玲与37岁的蒋欣,非得出演二十多岁的两姐妹,怎么看怎么像娘儿俩。
再看演员所呈现出的气质。
蒋欣一直在拼尽全力地呈现一种叫“少女感”的东西,只可惜这不是她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身上所具备的。
一哭吧,眼袋不要太明显,配着白皙的脸,像包子上的褶印。
顾曼桢眼里时不时就散发着一丝天真烂漫,瞪大着双眼,没事儿往姐姐怀里一歪。
加上蒋欣体型肩膀比较宽硕,这种小鸟依人的动作反倒让角色看着像一个大龄巨婴。
感觉像是闺女陪伴着老来得女的妈这是在家里当二小姐时候的样子。
到了户外,蒋欣又拼命想展现曼桢作为女性果敢且温柔的一面。
于是我们看到,蒋欣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处于半闭不睁的状态。
还有化妆师为她量身打造的,以显示内心愁苦、百感交集的八字眉。
可能是想通过一些技巧性的面部表情,来呈现小女生的娇滴滴与羸弱感。
可惜这一切放在蒋欣身上,再怎么用装束补救,也不自然。
不信?
放一张吴倩莲当年在许鞍华版《半生缘》里的造型做比较。
吴版是天真烂漫,但嬉笑下是数不尽的愁苦。
蒋版是把内心的五味杂陈全部呈现到脸上,尽管如此明显,观众还是觉得演的成分多了。
顾曼桢的人物形象,是独立且软弱。
看姐姐在百乐门当交际花,赚来的都是幸苦钱,觉得自己要出去做工,为家里挣得一份口粮,不靠婚姻也能很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个是她独立的部分,但同时,她依旧是旧时代下的一个弱女子。
因为轻易地将戒指托付阿宝,然后才让曼璐将计就计,使沈世钧误会了她与祝鸿才之间的关系;因被孩子所累,曼桢回到祝鸿才身边,而不是毅然决然地独自过生活。
这是她形象上的悲剧性,也是她性格的矛盾凸显。
总之,在若隐若现的性格呈现上,蒋欣版顾曼桢,只见弱不惊风,不见独立随性。
在聊姐姐顾曼璐之前,先来看看网友对刘嘉玲这一角色形象的吐槽:
感觉这俩一出现,BGM应该是《上海滩》,而不是《茉莉花》。
刘嘉玲出生于苏州,苏州话本就比上海话稍稍硬一些,语调多落在重音上。
加之多年混迹香港影坛,身上那种霸气难以消除,再加上一个块头老大的妹妹。
刘嘉玲俨然将顾曼璐诠释成一位上海滩大姐大,而不是一位处于矛盾之中的女性。
原著中的顾曼璐属于典型的张爱玲式的女性,悲剧性中都透露着性格上的双重性,或者说矛盾性。
在顾曼璐身上,我们不难看到女性在男性文化或者男权社会中,所具备的两种身份:男性主流的破坏者,以及男权社会的同谋者。
许鞍华《半生缘》中的梅艳芳在形象上所赋予顾曼璐的复杂性看似飞扬跋扈的曼璐,实际上被囚禁于男权社会的镣铐之下。
原著中的她隐忍且自私,寄希望于孩子,以拴住自己与夫家那唯一的可怜的联系。
这就让这个出入舞厅的交际花,成了父权训唤下的牺牲品,自觉地沉湎于生育机器的功能化束缚中。
正是她对于男权的畏惧,触及了她内心的敬畏感,让她在意识到自己丧失了生育能力后,把亲妹妹视为保全自己在男权社会地位的贡品。
一方面,曼璐痛恨十里洋场的歌舞升平,厌烦了成日里的勾心斗角;另一方面,为了保住身份,她让祝鸿才对曼桢行非礼之事。
破坏与合作,在此完成了统一。
梅艳芳版顾曼璐与葛优版祝鸿才但在《情深缘起》中,刘嘉玲这版顾曼璐,性格形象上有些不搭。
第一集就有一段,展现她强调女人要顶天立地过生活的姿态。
事实上,曼璐对百乐门的明争暗斗也是身不由己,而新版则把她奉为一个女战神,时不时来一句鸡血,颇有点对标当下职场女强人的味道。
为了讨好当下观众,或者强贴当今社会的标签,剧集失去了原有角色的复杂性,甚至与曼璐之后的行为不相符。
原著中顾曼璐的主动,源于她在男权社会下的被动;新版剧集中的主动,就只是主动,像极了21世纪的阿姨,穿越回民国时期,成天呼吁女性觉醒。
观众很难对她身上的双重身份产生同情与思考,更多的是对一个上位失败女人的叹息。
网友称这张剧照是暴发户大姐大去了趟海宁皮革城总感觉30+的姐姐不如去成团,去《乘风破浪的姐姐》散散心。
演技是有的,但岁月真的不饶人。
观众看刘嘉玲唱《茉莉花》会笑,就像一个阿姨发自内心地唱“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你再怎么用心去诠释角色,只要形象不符,观众就不可能信服。
关于女性的心理活动,张爱玲就展现出了女性在时代下的悲剧根源,或者说矛盾心理。
但经过现代化的改编,爱玲剧硬生生被弄成了琼瑶剧。
琼瑶剧的情感内核,在于人物宣扬情感时是直白的,没有迂回婉转。
最直观的就是台词,《情深缘起》直接沿用了琼瑶式的“一意多句”法。
沈世钧带曼桢回南京看望母亲,而南京天冷,曼桢穿得单薄,于是被沈世钧用围巾包成了个粽子。
而这段台词也跟粽子一样,里三层外三层,纠结的不过是同一个意思:这围巾,围还是不围?
颠三倒四的台词,还出现在绝对的情感抒发上。
家人逼迫沈世钧娶石家小姐石翠芝为妻,世钧不干,于是喝了点酒,跑到曼桢屋外耍酒疯。
尔康附体的沈世钧,跟曼桢说了一堆“你不要离开我”“我就要离开你”之类的话,都快赶上《还珠格格》的“你无理取闹”了。
再看郑元畅这段的表演,所有台词全靠吼。
用实力演绎什么叫“醉酒的探戈”。
还有马景涛的咆哮演技,也是信手拈来。
这真不像一个富家少爷,倒像是一个佣人家的傻儿子。
还有,剧中的语言体系极为混乱。
刘嘉玲说的是港普,时不时讲几句吴侬软语,但那也是苏州话,不是正儿八经的沪语。
蒋欣全程普通话,夹杂一两句简单的上海方言,也就那句“阿妈”最正宗。
郑元畅全然一股子浓浓的台湾腔,根本不是什么南京大少。
唯独饰演顾太太的吴冕,和一帮街头群演阿姨的上海话还算标准。
剧主在这里音译一下,大家听听味道。
侬哪能各个沈光回来了啦~侬作是作得嘞~更有趣的是说话的方式。
在上海,角色跟我们现代人说话没什么两样。
结果一到南京,语言体系立马有了股《红楼梦》的味道。
但那也仅仅是贾府中的腔调,并没有太多真正的南京方言。
导致跟之前的台词脱节得太厉害。
正是这样一部南腔北调的剧集,让观众不知以怎样的身份代入其中。
那么《情深缘起》的内容如何呢?
原著讲了女性在情爱中的复杂状态,而新版又讲回了现代女性的幻梦——嫁豪门。
《情深缘起》重点不是女性话题,而是借着顾曼桢和沈世钧的爱情讲阶层。
沈家老爷为了扩大家业,不得不让沈世钧与石翠芝联姻。
自然,顾曼桢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作为上海亭子间出生的女孩子,自然是高攀不起金陵大少爷。
《情深缘起》的套路跟当下麻雀女巧遇霸道总裁的模版很像,不过是现代都市情爱剧的民国版变体罢了。
原本张爱玲在故事内核上,还加入了两性的思考。
现如今,精华部分被当下唾手可得的玛丽苏所取代,的确有些遗憾。
那么,张爱玲在小说《半生缘》中写的是什么?
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世钧、曼桢、叔惠、翠芝等一群年轻男女的爱而不得。
当时,这本《半生缘》是张爱玲仿袭美国作家马宽德的《普汉先生》。
原小说,本就是描述了亨利、比尔、玛文、凯四个青年人之间的四角恋。
但要剧主来说,她写的或许不仅仅是人之间的情爱,还有情爱背后的时间。
套用网络流行语来说:缘分来与不来,在与不在,你们俩都站在那里。
什么叫“缘”?
半点不由人的,才是缘。
它看不见摸不着,碰上了就是碰上了,碰不上也不好有一丝叹息。
看过原著的都知道那句名言: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人生太短,我们怕来不及。
这就是时间,而在漫长的历练中,世钧和曼桢也只能对着落叶叹息一声:“我们回不去了。
”爱情看似有选择,实则都已被时间选择好,或者又因彼此的性格,注定未来不可能在一起。
真正写情爱的大家,写的永远不会是情爱,而是窥探导致情爱悲剧的真相,以及人性的无奈。
虽说《情深缘起》才播放了16集,但也看到了名著改编的疲软:当下的观众,仿佛更能接受因门第而造成的爱情悲剧,而不能接受人性复杂所导致的分道扬镳。
另外,蒋欣与刘嘉玲的「少女感」的确很难让观众体会到妹妹的独立且软弱,以及姐姐的隐忍且自私。
而矫情的琼瑶式台词,以及不连贯的剪辑,更是把张爱玲的魅力削减大半。
还是希望之后的情节改动不要太大,毕竟像张爱玲这样的大家,若改编不好,那不如选择沉默。
不然的话,只是看一群30+姐姐吊着眼角冒充20岁少女,就问不尴尬吗?
看到19,20集了。
前面一段是叔惠板着脸劝世钧和曼桢注意现实门当户对。
这几集又是世钧板着脸反过来提醒他和石小姐门第悬殊。
真是无语了。
这个剧叫门当户对?
大家轮流门第观上身,出来扮演棒打鸳鸯的角色?
再说沈世钧你有啥资格立场教育叔惠啊,你自己不也是不顾门第硬是要和顾曼桢在一起?
你清醒一点行不行啊!
这部剧讲述的故事是根据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改编的。
其实这部剧一开始开拍的时候也叫《半生缘》,就原著本名。
但后来拍着拍着几经撤档下架,好不容易今年才开播,就很识相地改了名叫《情深缘起》。
可能制作组也是知道自己搞出了这么个渣渣东西,用原名会被骂死吧。
张爱玲原著《半生缘》中讲的故事,发生在旧上海。
姐姐顾曼璐为了养家,年纪轻轻就辍学当了舞女,靠被有钱的大佬包养赚了不少钱,养活了全家人。
如果你没有看《情深缘起》,你会感觉这是一部烂剧。
如果你去真的去看这部剧,你就会发现,它真的是一部烂剧。
《情深缘起》改编自《半生缘》,张爱玲小说却洋溢着齁死人的琼瑶味儿。
什么是琼瑶味儿?
简单来讲,大概满足三点。
其一,女主必须爱哭,眼泪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其二,剧情通常是高富帅搭配灰姑娘,两人总会爱得死去活来。
其三,台词必须不说人话,文绉绉是标配。
《情深缘起》第一集完美地呈现了琼瑶剧的三板斧。
蒋欣扮演的曼桢哭了,富家少爷沈世钧拒绝继承家业,来上海当打工人。
高中没毕业的顾曼璐至少说了两次文绉绉的台词(这三点下文会详细点评)。
其实在开播前,我们就能从宣发物料中预测,它就是一部琼瑶剧。
新《半生缘》的制片人是何琇琼,琼瑶儿媳妇,一个能完美继承琼瑶精神的女人。
早在2002年,何琇琼就以制片人的身份操盘林心如版《半生缘》。
那部剧能收获不错的口碑,多半因为蒋勤勤和童年滤镜。
以一个成年人的眼光看林心如版《半生缘》,它不过披着张爱玲小说的外衣,却拍成了一部虚假失真琼瑶味儿的偶像剧。
曼桢坐公交车忘记带钱,售票员讥讽她像有钱人家的小姐,竟然想逃票。
穿一身粉色大衣的曼桢,确实像不差钱的白富美。
曼桢很尴尬,世钧仗义相助,帮她买车票。
这是曼桢世钧的初相遇,完全没有按照原著来。
我不认为影视改编必须要遵循原著,而是认为,改编是为了呈现更好的艺术效果,而不是变差。
02版《半生缘》的改编搞砸了。
最根本的原因是,曼桢就不该穿得像富家小姐。
因为贫穷始终是顾家的生存焦虑。
为了养家糊口,曼璐辍学退婚下海一条龙,她失去了拥有爱情和更好人生的可能性。
因为贫穷,曼桢加班加点挣钱,不敢答应世钧的求婚,希望推迟两年谈婚论嫁。
张爱玲为了突出曼桢家窘迫的经济状况,甚至让世钧曼桢在一家苍蝇小馆相遇。
世钧叔惠没去常吃的馆子,因为春节关门。
叔惠进苍蝇小馆,直言餐馆脏,可以推测他们俩常去的馆子应该高档干净。
大家都是同一个工厂的同事,曼桢叔惠和曼桢去不同的馆子吃午饭饭,这是民国版的上海折叠 。
曼桢世钧的初相遇,是张爱玲精心布局的结果。
02版没有遵循原著,我也勉强接受。
但我不能接受的是,曼桢穿得像有钱人家的小姐。
她这样的穿衣打扮,摧毁了整个故事的根基。
看过《情深缘起》第一集,我发现曼桢穿得依旧很时尚。
和02版相比,她更加有钱了。
同一工厂的打工人讨薪,吐槽公司欠薪不给。
在公司担任会计的曼桢秒变和事佬,她主动掏钱让受伤的打工人治病,积极号召大家捐款,希望息事宁人。
打工人与公司不发工资的矛盾,因为曼桢三言两语,就变成了打工人捐款给伤者的慈善现场。
这惊人的主角光环,可以让讨薪的打工人变成傻子吧。
这次讨薪事件不过是机械降神,让男主沈世钧看到曼桢的善良光环,推动两人的感情。
看国产偶像剧的观众都老了,国产偶像剧的情感逻辑还没变,女主一定要散发着善良的光环,遇见一个发现“她好善良,然后爱上她”的男主角。
言归正传,《情深缘起》让我不满,她在第一集已经暴露了三大硬伤。
其一、没有姐妹相。
关于《情深缘起》的选角,网友已经多次吐槽了。
蒋欣刘嘉玲年龄太大,气质太悍,黑社会大姐姐的脸不适合演上海乱世飘零姐妹花。
对此,我不反对。
请允许我说一句,蒋欣嘉玲主演《半生缘》最大的问题是她们根本不像两姐妹。
世钧叔惠去百乐门开花魁大赛,世钧没有看出曼璐和曼桢像姐妹。
曼桢去医院拿药,张豫瑾也没一眼认出已经长大的曼桢——在原著中,张豫瑾第一眼看到曼桢,还以为是曼璐。
这样的安排符合演员形象,违背故事逻辑。
张爱玲曾经给夏志清写信,将来《半生缘》影视化,建议曼桢曼璐由同一人饰演。
这个建议非常棒。
曼桢曼璐是一命两体的双生花。
因为相貌相似,曼桢不可避免地复制曼璐的命运,成为向原生家庭献祭的牺牲品。
曼桢得到过曼璐的恩惠,受过高等教育,变为自食其力的小白领,有过相濡于沫的爱情。
但即便如此,她依旧是曼璐的妹妹,一个没有社会地位,职业遭人歧视的交际花。
当曼桢去世钧家做客,世钧父亲沈啸桐看到曼桢,想起多年前保养未遂的舞女曼璐,他从心里就抵触曼桢与世钧交往。
姐妹俩相貌相似 ,从这一刻变成了世钧曼桢爱情的最大负资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曼桢世钧的半生缘不仅他们两人的失败,更是两个家庭的互相抵触,两个阶层的不可调和。
曼璐成为舞女,用最高尚的初心干着让人歧视的工作。
在富有阶层沈家看来,这些人只配玩弄。
如果曼桢曼璐不像姐妹俩,沈啸桐将会用什么样的理由嫌弃曼桢?
又有什么理由比姐妹俩更相似导致曼桢世钧分手更让人无力?
期待编剧给一个比原著更好的理由。
其二、文艺腔。
什么是文艺腔?
“文艺腔”原指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艺青年们生硬的欧化或日化的语言。
现在是指一种不自然的文风,以及与现实语言有一定距离的、书面化的语言方式。
《情深缘起》的编剧是真勇敢,曼桢曼璐都是文艺腔达人。
我曾吐槽过,《情深缘起》预告片中,曼桢套用徐志摩的诗句诉说自己的爱情观,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尾的骚操作。
“人的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人而忘了自己,不求同行,不求结果,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在第一集中,最让我没想到的是,曼桢劝曼璐离开百乐门。
曼璐不同意,而是有感情地朗诵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名句。
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
这个编剧真有学问啊,竟然还读过《红玫瑰与白玫瑰》。
其三,巧合过多。
任何依靠巧合推动剧情的电影,都是耍流氓——这是罗伯特·麦基的名言。
如果他没说过,那就是我说的。
《情深缘起》在第一集用了大量巧合串联各色人物。
为了让世钧见识到曼桢是个善良的女孩纸,一群打工人来讨薪了。
为了让曼璐初恋张豫瑾出场,曼桢那位在第一集中始终没有露面的奶奶(原著里面是姥姥),哮喘病发作了。
为了让世钧与曼桢多次相遇 ,叔惠也开始带世钧去百乐门看花魁大赛了。
这些事都经不起细想。
比如,打工人要讨薪,曼桢用治病要紧号召捐款就顺利转移矛盾,打工人是任人摆布的傻子?
比如,曼桢给奶奶拿药,张豫瑾是一个县城医院院长,怎么在上海的医院像员工一样工作(剧中完全没有交代啊)?
比如,为了让世钧出现百乐门,许叔惠的高情商人设完全坍塌。
世钧第一天到上海上班,要在许叔惠家借宿。
下班后他第一时间应该去拜访许叔惠的父母。
就算世钧不懂人情世故,像叔惠这种高情商的人,在看到世钧不想去百乐门后,也会做别的选择。
叔惠本来就是苦出身,短短两年就成为科长,他察言观色的能力超乎常人。
第一集中的叔惠就是低声下气的社畜,完全没有展现他高情商的闪光点。
我这样分析《情深缘起》的剧情,或许有人说,这就是电视剧,没必要这样较真。
当然,大多数电视剧就是打发时光的东西。
但因为这是张爱玲原著小说改编,我是爱之深,责之切。
我对《情深缘起》的评论也会带着严肃的心态,不会因为它是电视剧,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馒头咸菜也能填饱肚子,但不能说天天吃馒头咸菜就值得拥有。
看完这篇评论,或许有人说,看完第一集就下结论,太仓促。
这话也有道理。
如果你对《情深缘起》感兴趣,欢迎关注我,我会继续追更。
我很想看看,这部让我看完第一集就像吃一坨翔的剧,能否吃出玫瑰花的香。
虽然没看过这剧,但是最喜欢,抓这种臭鱼烂虾了。
不知道是啥成分。
有没有人鉴别一下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为啥总说蒋欣骨架?
每天豆瓣抓一个心理扭曲的,真开心。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每天豆瓣抓一个心理扭曲的,真开心。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每天豆瓣抓一个心理扭曲的,真开心。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每天豆瓣抓一个心理扭曲的,真开心。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每天豆瓣抓一个心理扭曲的,真开心。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每天豆瓣抓一个心理扭曲的,真开心。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每天豆瓣抓一个心理扭曲的,真开心。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处处站在道德制高点审视别人,为了自己的一点私欲搞得沈家乱七八糟,看不起自己的姐姐做舞女,看不起自己姐姐跟祝鸿才做生意,因为一个偷米的跟姐姐反目,是非不分,真是同情曼露,一个人撑起一个家,家里一个绿茶婊妹妹,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奶奶,势利的妈妈,看完很希望顾曼桢被扔进水池那一集就死掉。
单说电视剧,就剧论剧。
《情深缘起》我是追着看完的,还因为这个充了爱奇艺的会员。
我觉得这部剧没有那么差。
关于这剧不好的地方早已有人吐槽,我和大家说一下我觉得好的地方。
我觉得在电视剧反映的就是现代故事,顾曼桢这样的女孩子,在我们这个时代时代还有很多,怎么讲?
生存都是不容易的——真没想到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找工作那么难。
曼桢大学毕业,好不容易才在亚美绸缎厂谋到一份工作,但是亚美绸缎厂经营得并不好,但凡进一个人,就要出一个人。
曼桢就是被“计划”掉的那个人,这样后进厂的沈世钧才能被留下。
曼桢被裁掉之后,找到的工作就比较零碎了,要么是接稿子回家打字,要么是做计时家教,要么是去孤儿院做老师,前两份工作都没能提供一种长时间的群体内的工作氛围,后一份工作孤儿院薪资微薄,工作职责不清晰,既能看到曼桢教孩子们画画、做手工、做游戏,又能看到她晾晒床单——身兼老师、保姆、杂工多职,继续在这里发展下去,她最多做到院长,但孤儿院院长首先要能保证院所的正常运转,试想她在孤儿院里当几十年教师,到社会上为孤儿院募捐,可能还不如一个明星来得有效(比如当时上海第一名媛杜小姐)——曼桢只考虑到要给孩子们爱,却不能给孩子们提供更适合社会选拔的教育——如果想做一个教育者,她更应该去正规学校,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再来孤儿院不迟,这样她将能对孩子们起到更大的影响力。
有个好的领路人很重要——曼桢的情感之路,和她的职业之路是很像的,充满了冲动,但是没有缺乏分寸感,比如她和沈世钧恋爱不久就随他去了南京沈家,这就让沈家人感觉很冒失,而且曼桢一开始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就抢着说自己是沈世钧请来的家庭教师(本来沈世钧想说这是我的女朋友、我打算与之结婚的人)。
这就不免让沈家太太和沈家大儿媳一开始就看低她几分。
又比如说沈世钧和曼桢重新回到上海之后,顾家一直在问曼桢她的男友啥时候来提亲,好确定两人的关系,但因为沈世钧的拖延,一直到两人买好船票打算逃离上海,沈世钧都没有正式来顾家提过亲,甚至吃过一顿饭。
又比如张豫瑾到顾家小住,和曼桢提过他将到一个能帮助更多人、但是更艰苦的地方去,问曼桢愿不愿意一起去,曼桢在感情失意之后打算去找张豫瑾,但临行前又留了下来。
又比如沈世钧因要资助孤儿挪用公款被石翠志发现,翠芝拿此事去质问曼桢时,曼桢说世钧的行为是“挺身相助,他是太善良了”,真是让人彻底无语!
这已经不是没有分寸,而是没有原则了!
富养女儿未必合适——顾家对小女儿曼桢,可谓是富养了:姐姐去当舞女,妹妹去读大学;姐姐养家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妹妹把工资交给妈妈还得硬塞。
《情深缘起》全剧里,妹妹顾曼桢主要负责的就是在风花雪月、伤春悲秋,最后拿着一张船票和男朋友一走了之(虽然没走成)。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感觉是曼璐把曼桢养得太饱了。
曼桢失恋,全家跟着阴雨连绵,奶奶和妈妈都心疼得不行;曼璐怀孕,妈妈给她做饭是买回市场上的烂菜再挑挑拣拣。
妈妈和奶奶仿佛把对两个女儿的爱都给了曼桢,然后,曼桢就负责宏大叙事就行,曼璐则需要继续负重前行。
曼桢好了就行,曼桢幸福了就行——这就是奶奶和妈妈对她的期待,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曼桢,一直说要养家要救姐姐,最后还是拿起了和沈世钧远走高飞的船票。
门当户对影响婚嫁关系——在《情深缘起》里是,在现在社会环境里依然是。
顾曼桢和沈世钧的爱情首先遭遇沈家长辈阻挠,就在于这四个字。
如果他们出生在现在社会,顾曼桢是家有失足妇女的小家碧玉,沈世钧是家里开皮草店的富二代,这家庭实力和家庭背景,9成还是会遭遇阻挠。
就算不考虑沈家长辈反对这层,曼桢心里就没有压力了吗?
有的,她在沈家第一次见到沈太太,自我介绍就是“我是沈世钧请来的家庭教师”,而不是大大方方地等待沈世钧把她介绍给沈家人。
虽然曼桢很坚强地在不待见她的沈家留下来,力图让沈家人接纳她,但是她始终没有堂堂正正地提出“是你们家沈世钧请我来和他结婚的”,一直到她离开南京,她给沈家人印象都不是那么“光明正大”。
沈啸桐给她设置的角色是“做小”,体现的就是沈啸桐本人对“门当户对”的理解。
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曼桢的遭遇让我想起这个梗。
在这部剧里,张豫瑾是医生,同时也是一家乡村医院的院长(后来选择投入红色事业),祝鸿才是才记洋行的老板,许叔惠是亚美绸缎厂的科长(被迫离沪后很快自力更生,后来带走了石翠芝),曼璐是百乐门舞女(这个职业不光彩,但是她做到了花魁且为才记洋行打下早期的基础),石翠芝是隆泰皮草公司的经理(虽然是家族股份企业,但她凭借名媛圈的交际能力提升了公司影响力),因为在各自职业里做到了精纯熟练,他们对于人生的选择自由度明显更高。
即使不和富二代石翠芝、沈世钧比,就和同一起点的张豫瑾、许叔惠比,顾曼桢的职业自由度和影响能力也是显得很小——张豫瑾已经能选择新的工作和生活地区,许叔惠已经能在南洋立足并能照顾好石翠芝下半辈子,就是总说自己没得选的姐姐顾曼璐,也在金钱上为全家生活提供了舒适度(不但供妹妹读完大学,家里还长期雇了佣人)。
当经历了不少事情,顾曼桢终于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不禁痛恨起自己的无力。
本剧名为《情深缘起》,对于顾曼桢来说,这“情”是爱情,她让自己的生活随着自己的爱情变化而走,产生了起起伏伏的一系列故事。
不过,顾曼桢终究还是幸运的,就像姐姐说的那样:你还年轻,你有无限的可能,就算摔一跤爬起来,一点事都没有。
加上编剧照顾,曼桢的幸运一直持续到大结局:和沈世钧终成眷属了(虽然感觉这改编狗血,但是给人希望总是好的)。
综合以上,我觉得此剧对张爱玲《半生缘》的改编,加入了很多当下社会的思考,在顾曼桢身上,体现的也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所以,顾曼桢这个角色虽然对很多观众不讨喜,但是她的确是很多年轻人的写照,能引发观众思考,并非一无是处。
新《半生缘》貌似有新动作了。
就在昨天,影视葛二蛋爆料,新《半生缘》即将播出,并且改名《情深缘起》。
这会让张爱玲很生气吧。
《半生缘》可是她易稿数次的书名,从《十八春》到《惘然记》再到《半生缘》,这里有向市场妥协的因素。
张爱玲认为半生缘当书名俗气,看到情深缘起,她能被气吐血吧。
新《半生缘》由原先的56集删减到48集,整整删掉8集。
这里面经历多少挫折,吃瓜群众不知道,制片人清楚。
按照原计划,新《半生缘》于去年五月份在北京卫视开播。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它因不可抗拒力因素,推迟开播。
看过新《半生缘》的预告片,我有不祥的预感——这部剧口碑扑街的可能太旺了。
先说主演阵容。
蒋欣演曼桢,刘嘉玲扮曼璐,这样的选角出人意料。
早在宣发物料出来后,新《半生缘》就遭网友群嘲,“扮演祝鸿才的郭晓冬打不过蒋欣”,“刘嘉玲和蒋欣看起来可以称霸上海滩”。
除了气质,还有年龄。
有人调侃两人拍了部中老年版《半生缘》。
在原著中,顾曼璐嫁给祝鸿才时才三十出头。
张豫瑾去上海出差,顾家说他年过三十还未婚,而张豫瑾和曼璐同龄,后者比前者大几个月。
这证明曼璐也是年过30。
较真一点讲,扮演曼璐的刘嘉玲已经50岁+了,蒋欣的年龄演曼璐才算合适。
尽管主演年龄让原著党不满。
但恕我说一句,年龄不是新《半生缘》的真正硬伤。
它的真正硬伤是,观众很难相信刘嘉玲和蒋欣是外貌相似的姊妹。
外貌相似,才是推动《半生缘》剧情的内在驱动力。
张爱玲用细节不断证明两人是年龄不同的双生花。
细节一、祝鸿才在曼璐房间看到曼璐的旧照,问她为何摆放曼桢的照片。
细节二、曼璐的初恋情人张豫瑾在曼桢家短住。
在顾家,他把曼桢看成了曼璐。
细节三,曼桢去世钧家做客,世钧父亲沈啸桐年轻时想包养当舞女的曼璐,他以为曼桢做过舞女。
大量细节来证明,曼璐是曼桢生命中抹不掉的存在。
曼桢接受了曼璐的抚养,也会为她遭受到的职业歧视买单。
张爱玲给夏志清写信,认为将《半生缘》影视化,“可由一人兼饰姊妹俩”。
张爱玲当然知道曼桢曼璐外貌相似的作用。
它在寓意两人都是顾家的女儿,都为原生家庭献祭,个人生活终究成为悲剧。
如果曼桢曼璐不像姐妹,祝鸿才馋曼桢的身体,喜新厌旧贪图青春肉体的一面没有了,而只是单纯的色胚。
张豫瑾等候曼璐多年,向曼桢示爱的举动就变得猥琐。
因为成年后的曼桢像极了曼璐,他追求曼桢,其实还是找寻曼璐的影子。
更重要的是,世钧父亲沈啸桐对曼桢不满,只是嫌贫爱富,曼璐影响曼桢命运的宿命感就削弱了。
再看幕后主创。
《半生缘》的导演杨亚洲和杨博,也是有作品的人。
两人在2016年合拍的《生活有点甜》,在豆瓣上拿到8.5分的好成绩。
但是,他们俩都不是表现稳定型选手,能拍好剧,也会出烂片。
两人能否发挥好,主要看两点。
其一是制片人。
《半生缘》的制片人是琼瑶的儿媳妇何秀琼。
有宣发稿提出,制片人三顾茅庐,刘嘉玲才答应主演《半生缘》。
这个制片人应该就是何琇琼。
何琇琼能成为琼瑶的得力干将,因为她能完美继承琼瑶的风格。
2002年,何琇琼以制片人的身份操盘林心如版《半生缘》。
尽管这部剧的粉丝众多,我还是持质疑态度。
这是一部披着张爱玲小说外衣,骨子里却是琼瑶风格明显的剧。
《半生缘》的高潮戏,就是世钧和曼桢在多年后相遇,他们发现“回不去了”。
“我们回不去了”是《半生缘》的题眼,整个故事最重要的一句话 。
说出这句话时,曼桢经历了太多残酷的事:被亲姐姐陷害,亲妈无故消失见死不救,给世钧写求救信没有回应,姐姐死后,给祝鸿才当媳妇养娃。
她曾以为世钧能参与自己的后半生,然而他早已和翠芝结婚生子。
曼桢说“我们回不去了”,有成年人的感伤和释然。
她让自己释然了,放下了爱情,也放下世钧。
我们且看何琇琼操盘的《半生缘》,台词低幼,非常完美地呈现出琼瑶剧风格。
曼桢用复读机式的职业精神,告诉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世钧似乎不明白,也开始了复读机模式。
嗯,曼桢似乎比世钧更伤心,于是说的话更多,更擅长用排比表达自己的感受。
作为新《半生缘》的制片人,如果认为何琇琼能摆脱琼瑶风,做出不同风格的《半生缘》,我像鲁豫一样不相信。
其二,再看编剧。
影视圈有句话,话剧是演员的艺术,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
要推测新《半生缘》的质量,我们要看编剧刘觅滢。
我特意查看了她的履历表。
最受好评的5部作品,没有一部过8分的作品。
在2006年之后,她没有评分更高的作品。
这样的老同志能否跟得上时代审美?
她能否屏蔽何琇琼的影响,交出没有琼瑶风格的《半生缘》?
看过预告片,我不乐观。
另一方面,何琇琼请刘嘉玲饰演曼璐。
而曼璐在原著中并非主角。
预告片一直在突出刘嘉玲的戏份,是为她加戏,采用双女主的模式,还只是为宣发的方便?
如果是双女主,那么编剧需要撰写大量剧情。
她能否提供一个合理的剧本?
最后,聊聊预告片吧。
看完《半生缘》发布的两支预告片,让我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我回到了那个对琼瑶剧津津有味的少年时光。
《半生缘》两支预告片让我很意外,张爱玲那么多名句不用,它却套用徐志摩的《忘了自己》。
“人的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人而忘了自己,不求同行,不求结果,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
听上去很美,实际是草包。
从原著党的眼光看,这样的台词与曼桢给世钧的情书相冲突。
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是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这是曼桢对世钧的表白信。
那时候的曼桢,相信世界上有永不褪色的爱情。
因为她相信过,后来说“我们回不起了”,这种悲剧感才更强烈。
更有意思的是,翠芝看到这份情书,还尖着嗓子念出来,嘲讽世钧。
这个情节写出了世钧翠芝爱情的不如意。
如果曼桢抱着“不求同行,不求结果”的心态谈恋爱,关于这封情书的桥段就会被砍掉。
我不是说影视剧不能删改,而是要看删改能否让这个故事更完美。
我觉得新《半生缘》的删改是糟糕的处理。
用“不求同行,不求结果,甚至不求你爱我”来阐释曼桢世钧的爱情,让一场让人唏嘘的爱情悲剧,变成了小清新版的自我感动。
对曼桢和世钧来说,两人的结合是彼此抵抗原生家庭控制的最好机会。
顾太太昏聩无能,是曼桢曼璐悲剧命运的根源。
曼璐嫁给祝鸿才,婚姻生活不幸福,经常生闷气回娘家。
顾太太认为,祝鸿才在外瞎搞,是因为曼璐不能生孩子。
她认为借腹生子,就能让祝鸿才浪子回头。
后来,曼璐感觉是个好办法。
最骚包的是,曼桢明天参加张豫瑾的婚礼,顾太太要求曼璐把紫旗袍借给曼桢穿。
这就是在曼璐身上撒盐。
顾太太在曼璐面前说过,希望曼桢嫁给张豫瑾。
她让曼桢穿着自己的旗袍去参加张豫瑾的婚礼(书中没有明确交代曼璐知道曼桢参加张豫瑾的婚礼),这也太过分了。
张豫瑾可是曼璐的念念不忘的初恋啊。
就在那一夜,住在祝家的曼桢,成文曼璐借腹生子计划的牺牲者。
如果没有顾太太的馊主意,曼桢就有望嫁给世钧。
多一个劳动力,顾家的穷困状况进一步缓解。
再说世钧。
世钧性格懦弱,父母对他的压抑非常大。
沈啸桐反对世钧和曼桢交往。
世钧没有乖乖听话,而是看清问题的根源,沈家不喜欢当舞女的曼璐,世钧的解决之道是,和曼璐断绝关系。
这不是好办法,曼桢也不会同意。
但从这里可以看出,世钧违背父母意志,为两人在一起创造条件。
曼桢好强独立,有当职业妇女的本领。
她和世钧齐心协力,有望冲破沈家的阻碍——熬到沈啸桐去世。
假如世钧曼桢组建的家庭,当然不是神仙眷侣,经济基础或许不能打,但婚姻质量绝对比世钧翠芝配要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世钧曼桢的爱情有逆天改命的意味,绝对不是不求结果的露水爱情。
在“爱恨两难”版预告片中,我嗅到了浓烈的琼瑶剧的味。
俊男美女和眼泪,完全符合琼瑶剧一贯的操作模式。
“我用我的青春和泪水做了一场梦”,是琼瑶爱得文绉绉的台词。
当然,最让我想不到的是,曼桢对沈世钧说,“老天爷本不公平,从出生开始我们就注定了不同”。
拜托编剧看看当下的热门影视剧好不好,当下的爆款都在说原生家庭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半生缘》恰恰符合这个主题,放弃原生家庭的主题,就放弃了《半生缘》最重要的戏剧驱动力。
曼桢不吐槽原生家庭,却让老天爷背锅。
这好吗?
这不好。
咳咳,,我真的咬着牙看到了四十二集,看到石翠芝老爹开枪误杀了自己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了了作为原著党的我,一路看到四十二集你敢信吗?!!。。
怎么说呢,这部剧跟半生缘没有太大关系,属于挂羊头卖狗肉的注水魔改剧!
建议大家看剧的时候别联想原著,会疯掉的。。
忍不了的时候可以掐着脖子观看优点是剧里的老歌都很好听,很温馨缺点是编剧为了所谓的戏剧冲突把一部有烟火气的爱情名著改成了劣质民国玛丽苏,原著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曼贞了,剧里我最讨厌的就是男女主,一对矫情作精!
女主做得要死!!
根本不是曼贞!!
原著里曼贞是非常有生活气息的乐观向上又勇敢孝顺的新女性形象剧里改成了矫情事儿逼。。。
我真的是醉了!!
给三星是我最大的宽容和善良!
这部剧最多给两星到头了!
但还有一星是给剧里的歌和张爱玲的份上虽然魔改了,但至少让更多人对张爱玲的小说感兴趣也算是功德一件吧。。
谁曾想我一个最爱原著女主的人,看剧居然最喜欢的是顾曼璐和祝鸿才!!
你敢信吗?!!
他俩真是我看这部剧的最大动力!!
哈哈哈最后真心说一句,市场需要好剧,人们也需要好剧!
希望急功近利的编剧和各种导演、投资人可以安心向下不要心浮气躁,不要一味地追求狗血与戏剧冲突,太过老套的剧情人们真的看腻了!。。
真心恳求,用心做好剧吧!
阿门对了,如果对半生缘感兴趣的朋友,建议大家去看原著,以及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半生缘还有林心如蒋勤勤的电视剧版半生缘都很好哦!
影版更尊重原著剧版也很不错!
(为什么新版里女主越受虐我越解气??
曼贞这个人设真的做作讨厌至极!!
我还是喜欢蒋欣演坏女人她演脸谱化苦命可怜女人(作精白莲花)真的很有违和感!
如果我是导演的话,我会让蒋欣演姐姐,刘诗诗演顾曼桢!
那就真的绝了哈哈,只能幻想一下了呜呜X﹏X)呜呜,我居然写成了长评,救命!
最后来一波美图攻击,biubiubiu
我再补充一句哈,为什么不满意这部剧,先不说它这么魔改浪费了一个这么好的原著题材,就说选角、真的是不适合,刘嘉玲演技不错,但一方面年龄不适合,另一方面她演的太霸气了,没有顾曼璐那种外强中干、看似跋扈其实自卑甚至后期妒恨不甘以及扭曲。。
她演的太沉稳平静了不过她和祝鸿才真的是本剧吸粉担当,蛮讨喜的尤其是在男女主的衬托下男女主选角也很不适合,女主演员不适合演苦情角色,她真的适合明艳的角色演小白兔没有说服力,而且原著女主也不是小白兔!
而且她身材太壮了,感觉能暴打祝鸿才!
后面被强暴真的让人难以想象。。
不知道后面怎么演,总之我会咬牙看完的男主形象还算符合,但湾湾口音出戏而且沈世钧是温厚懦弱的,剧里改成了民国霸道少爷咆哮帝真的醉了!
黎明和谭耀文版真的太好太经典了!!
吴倩莲梅姑真的像一对姐妹花!
蒋勤勤也把顾曼璐演的入木三分!
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美了哈哈,这么美怎么是年老色衰呢哈哈?
林心如版虽然前期还有一点点如萍的影子,但你越看越觉得这就是顾曼桢,和如萍真的判若两人!
吴倩莲版最符合原著!
若说美中不足就是电影篇幅真的有限,原著是长篇小说。。。
因此有些剧情展现上比较匆忙我觉得最适合改编电影的是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还是最适合改编成电视剧(o了o了打这么多字眼睛都酸了,我容易么我?
第一次写长评,居然献给了新版半生缘,我的七舅姥爷啊!。。
唔哈哈哈)
删减版「情深缘起」终于看完了,突然发现杨亚洲导演的框中景很会拍,利用窗框,门框,镜子等做一个框架和构图,能够在拍人物特写的时候不至于单调又就赋予美感。
这个戏最大的问题在于编剧和剪辑,整个电视剧,通篇就像是用文字推动剧情,跟某些只讲特效的电影用动作戏推动剧情一样,文字和动作的比例极其不协调。
个人认为,文字跟动作戏应该是要有一定比例的。
做文字工作者一定要有想象力,尤其是编剧,牠要考虑整个画面里所有静态的文字和动态的动作。
要能把手里静态的文字变成一个个动态的画面。
而新版半生缘「情深缘起」里每个主角都有大段大段的文字表达,却欠缺动作戏。
编剧似乎陷入了一个误区,想要把这个片子做成一个文艺片就要文字多,但文字多的同时却没有赋予相应分量的动作表达。
导致给人的感觉就是“说得多,做得少”,假大空,尤其是顾曼桢这条线。
一开始顾曼桢的人设是立的住的,一个独立自强,有自尊心,话不多的“冰山美人”。
可自从南京的戏份回来,她的人设就进入了一个很扭曲的状态,沦为了一个只会讲大话却不会付诸实践,充满埋怨和作死。
而剪辑简直是大段大段的删减关键剧情和转折点,所有的打斗镜头,杀人镜头和一些关键时刻立人设的镜头统统一剪没。
比如石会长要挟沈世钧,他拿了一个燃着的碳当着沈世钧的面烫什么东西,把沈世钧吓得要死,但就是不给烫什么的镜头。
又比如石会长可能是让手下人杀人沉塘被无意中闯入的顾曼璐看到然后吓个半死,但沉塘镜头一点也无。
中后期很多连接性的镜头删了很多,导致人物前言不搭后语,或者跳景跳的很离谱,一个事情还没结束就到了下一件事,看得人莫名其妙。
演员选角来方面两姐妹就不用说了,年龄过大,刘嘉玲的气场和蒋欣的外形不是很符合。
刘嘉玲的顾曼璐气场太强,少了原著顾曼璐的市侩气息,但总的来说,刘嘉玲的演技是不错的,虽然有点大姐大,不过台词和动作戏的演绎都还是看得到顾曼璐的影子。
蒋欣的台词和面部演绎也是OK的,但是真的不能拍身体特写,尤其背部,太壮了,一拍背部特写柔弱感就大打折扣。
男性角色的选角总体都可以,尤其是刘威的石会长,秦焰的沈啸桐,郭晓冬的祝鸿才。
演员的台词演绎也都不错。
但真的在剧情方面和剪辑方面的大问题导致像顾曼桢和石翠芝人设的前后反差过大。
而且不知道是编剧,导演还是剪辑的问题,整个剧的剧情40集了一直在恋爱,而且就是一点小事导致男女主角男二女二的分分合合,主线剧情反而最后几集才展现,把祝鸿才的恶大大地降低了。
给人一种黏黏糊糊为了文艺而文艺,然后顾曼桢沈世钧石翠芝和许叔惠这两对恋人的CP感也支撑不住的感觉。
感情戏里有一点讲清楚了,那就是结婚要“门当户对”,我竟然get到了石翠芝和沈世钧的CP感,难以置信。
当然顾曼桢和沈世钧高甜的时候也还是可以让我少女心爆棚,而且顾曼璐和祝鸿才也有了CP感,这版的祝鸿才一开始觉得形象猥琐,不过看久了竟然觉得蛮可爱的😂,然后沈世钧也觉得像“地主家的傻儿子”,憨的厉害。
气场强大的+0姐 把舞女演成了地主婆。混乱的剪辑你就猜剧情吧😂
终于等到了人均老了20岁的《半生缘》。蒋欣和刘嘉玲演顾家姐妹最理想的状态是木婉清时期的蒋和《阿飞正传》时期的刘。但好在两位演员的演技还可以期待一下。最让人失望的反而是油腻又平凡的叔惠!他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为人圆通而不油滑,最大的特点是市井中的潇洒气!不然大小姐石翠芝也不会中意他啊!不知道本剧在审查部门经历了什么,上星变网播,《半生缘》不能叫,《十八春》不能叫,最后改成晋江小言的名字。倒有一点好,和张爱玲的关系摘干净了。
我把刘嘉玲梳马尾唱茉莉花的那段给我老公扫了一眼,他懵了两秒钟以后,问了一句:这谁,刘晓庆?
什么烂玩意儿!被林心如蒋勤勤那版秒成渣渣
这是啥?我的天!!!
还可以吧,怎么你们就说不好看耶。
我觉得还挺好的……刘嘉玲很老上海的感觉,郑元畅也很帅🤔
这是在干什么?!打一星是因为没有负分选项
顾曼桢是一个对爱情有憧憬和向往的人,虽然出身上海下只角,但是读过书,心里有诗和远方,不甘心平凡。
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句吧,“我们回不去了。”物是人非不外乎如此。
姐姐杀伐果断,妹妹孔武有力。一文一武完美配合,上海滩这片江山注定是姐俩的。
真的相当违和
感觉选角不太适合,没有说演员不好的意思,就是不贴角色。剧情改编的也很拉胯。
看了五分钟……我还是再去重温一遍林心如蒋勤勤的《半生缘》吧
刘嘉玲还是很美的,演的还行, 将是太长了
演技重要,选角也重要啊!!
好笑程度满分
这是什么辣眼睛的电视剧,个个都有演技,却尬的要命…莫名其妙的情绪,台词,剧情!呕…这是跟新鹿鼎记抢年度烂片之王吗?
演员还是好演员,但是真的太出戏了,年龄都加了20+吧。。。这哪是半生缘,半生都已经或即将过去了吧。。。还好这剧改名了。。。
不合适,年龄外形气质都不合适,除了名字真的看不出来原著是张爱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