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大而不倒

Too Big to Fail,大到不能倒,Demasiado Grande Para Falhar,Grande Demais para Quebrar

主演:詹姆斯·伍兹,约翰·赫德,威廉·赫特,艾米·卡尔森,托弗·格雷斯,辛西娅·尼克松,凯西·贝克,爱德华·阿斯纳,保罗·吉亚玛提,蔡斯·凯利,托尼·夏尔赫布,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大而不倒》剧照

大而不倒 剧照 NO.1大而不倒 剧照 NO.2大而不倒 剧照 NO.3大而不倒 剧照 NO.4大而不倒 剧照 NO.5大而不倒 剧照 NO.6大而不倒 剧照 NO.13大而不倒 剧照 NO.14大而不倒 剧照 NO.15大而不倒 剧照 NO.16大而不倒 剧照 NO.17大而不倒 剧照 NO.18大而不倒 剧照 NO.19大而不倒 剧照 NO.20

《大而不倒》剧情介绍

大而不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美国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威廉·赫特 William Hurt饰)为主要线索,记录了在几周之内决定全球最大经济体命运的权力人物的决策与行动。为拯救全球经济,摆脱金融困境,不仅保尔森倾尽全力,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蒂姆·盖特纳等人也动用了自己的私人关系和渠道。除此之外,沃伦·巴菲特(爱德华·阿斯纳 Edward Asner饰)、投资银行家、英国监管机构以及几乎所有的国会议员都参与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金融大战中。 本片根据《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畅销书《大而不倒》改编而成。影片荣获2012年第69届金球奖电视类最佳迷你剧提名、最佳男主角提名及最佳男配角提名等多项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占领2黄石第三季兽人战争燃情克利夫兰第一季世界的阿菊你愿意嫁给他吗血战漫川关太阳深处雪琉璃大热门白雪公主和三只小猪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真爱如心末世长安13A-1头条小伙的蔬菜店击雪凯特琳事件心灵深处的音乐超级兵王之战狼归来女人帮宇航员学园BASARA可爱的中国不义之财:十年不晚第一季春潮东方寻求正义郁川浮游

《大而不倒》长篇影评

 1 ) 人人都想大而不倒

大而不倒,更为恰当的翻译确实应该为“大到不能倒“。

全世界做企业的莫不想做到大而不能倒的地步,出现危机之时,可以由政府或者其他的机构为自己的贪婪和盲目买单。

以前的狂舞的唐万新的德隆,由于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导致之前的消失。

以及现在的海航,已经陷入疯狂的融资-扩张-融资的怪圈当中,资金链无比紧张,却缺乏一个稳定的高额的盈利点,从而带到整个资本帝国的建立,海航已经几乎到了大而不能倒的地步,牵连甚广,几乎已经绑上了海南省这个庞然大物,风险已然和德隆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最能体现大而不能倒的确实当今房地产业。

涉及资金之广、行业之多,已经到了只要房价崩盘,中国经济也必然崩盘的地步。

由于政府自身的行为,从而导致了现在这个打压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地步目前能采取的也许只有,稳定住房价,使之微涨或微跌,打掉所有的暴利基因,同时加大银行房贷规模,但严格监控资金使用,使资金基本确保进入实体经济,同时稳定物价水平以及工资水平,降低大规模基础建设投入,大幅降低税收,使资金返还企业,才能慢慢将中国的经济拖回至稍微正常点的轨道。

做房地产的,某些从单一一个市单一银行贷出、近百亿,一个省中单一银行贷出上百亿资金的房地产企业,无疑就是大而不能倒的典型了!

而为那些所有大而不能倒的企业买单的,不管在地球上哪个国家,都只能是老百姓,被多次剥削的老百姓!

他们赚钱,要剥削你;他们要倒闭了,还得靠你的钱去救济他们,让他们不能倒闭!

企业做到这个份上,商业上,至少已经成功了

 2 )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美政府的那些事?

当纪录片看的,以财政部长鲍尔森视角讲述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两房被国有化、贝尔斯登被财政解救后,政府在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投行与银行合并、美国九家银行接受政府纾困资金优先股(前五年5%,之后9%,资金专项用于放贷释放流动性解决垃圾次级贷。

后片花字幕显示在2009年银行就把这政府硬塞的不需要的钱全部偿还)方面做的那些努力和徒劳。

没考证不知真实事件的细节,其中雷曼收购谈判进程中最初ceo抓着曾经股价66的事拒绝巴菲特投资40亿、以每股40元/9%年化分红的条件,彼时其股价36元;接着以强硬博弈态度对待韩国收购方,导致收购取消;再来业界大鳄齐聚讨论纾困方案,彼时其股价4元,最终在潜在收购方之一美国银行选择收购美林(被撬墙角),收购方之二英国被政府监管叫停之后,为避免金融连锁反应无奈被财政要求在开市之前申请破产。

这条人物线很无奈也很符合人性,人总会忘不了曾经的辉煌而忽略现实的处境,由奢入俭难。

整部片感觉或许是两党制和市场化经济程度高,代表政府的财政部主角做的很多事有太多局限,整部片张力很足看得到主角随着事态严峻的紧迫感、焦虑与担忧,但太多事无能为力。

或许换个国情就会不一样?

美十大银行资本占整个市场70%?

所谓大而不倒。

需要有一些金融基础看这片,这阵要把这一系列讲金融危机的片都看下。

 3 ) 12 years later: on the brink

和昨天重温的Henry Paulson的自传体回忆录5 years later: on the brink 的主题不谋而合。

今天在FT看到美国政府又找Blackrock管理要大量买入的IG Corp Bond,主要涉及到三宗交易Maiden Lane transactions而其中除了一宗是关于Lehman和JPM,其他两宗都和AIG相关。

这正好又对应了电影的主题…和之前看过的Big Short或MarginCall等从交易投资等角度,这部电影从国家决策者的角度重温了这次金融危机,尽管看待危机的视角不同,但相同的是对那些越来越大难以监管的投行的讽刺…再看看今天的局势,财政部和美联储早已不复当初那样受到国会的巨大限制(checks and balances是否因为现在这届白宫发生微妙变化?

)…时代在进步,金融系统稳定性在增强(at least that’s what we heard),但人心是否真的有所改变?

前几届监管者在经历危机而定下的规则是否会轻易就被改变(Dodd Frank,但现在看来在6万亿大放水下可能性降低了)“Those who do not learn history are doomed to repeat it.” - George Santayana

 4 ) 资本主义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是美国HBO电视台于5月23日播出的一部电视电影,改编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同名畅销书,是一部直击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的纪实性影片。

此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已经出过不少,最优秀的一部是索尼经典2010年出品的纪录片《监守自盗》,以宏观的视角记录了金融海啸的成因以及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而《大而不倒》对事件的深入角度则更微观,以剧情片的方式聚焦了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及其引发的金融动荡,以及此后美国政府为避免金融动荡为国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所做出的救市努力。

影片放大了决策的艰难和阻力以及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性,使得全片以一个高节奏的商战对抗的情节模式向前推进,尤其是前半部分雷曼破产经过的段落,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后半段美国政府通过给各大银行注资的方式购入有毒资产,向中小经营者放贷的决策和实施过程,则更像是一部好莱坞主旋律电影,其中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国会动员通过援救提案时说的一段话尤为惊心动魄:“信贷支撑着现代经济,缺乏信贷也能摧毁经济,如果不能大胆快速地行动,就会重演30年代的大萧条,只不过这次会更严重,如果不通过方案,下周一就没有经济秩序可言了。

”《大而不倒》之所以被誉为金融界的《2012》,就是因为其对这段关乎美国乃至全世界经济民生的危亡之秋的再现。

《大而不倒》以美国财政部长亨利·鲍尔森为中心,打造了一个包括美国政界精英及华尔街巨子在内的群英会,而众多演技派明星的加盟让整部影片星光熠熠,气场十足,其中威廉·赫特扮演亨利·鲍尔森,詹姆斯·伍兹扮演雷曼兄弟公司CEO迪克•富尔德,保罗·吉亚玛提扮演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比尔·普尔曼扮演摩根大通银行CEO詹姆斯·迪蒙,爱德华·阿斯纳扮演股神巴菲特……而影片导演则是曾执导过《狂野之河》、《洛城机密》和《8英里》等片的柯蒂斯·汉森。

对于一部电视电影来说,这可谓是超豪华的阵容了。

这里肯定有对有关人物美化的成分,但还是有一些尖刻的东西值得玩味的,如在雷曼公司破产问题上,鲍尔森浑浑噩噩的手下错过了请英国人施以援手的最佳时机,而迪克•富尔德由一开始的不可一世,到后来不顾一切捞取救命稻草以致遭韩国人唾弃的窘态等等,而忍痛坐视股价狂泻的情景则再现了《华尔街2》中类似的一幕。

《大而不倒》获得了今年艾美奖最佳迷你剧和电视电影的提名,威廉·赫特、詹姆斯·伍兹和保罗·吉亚玛提则分获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的提名。

取材于真实历史的电视电影是HBO的强项,如讲述伊丽莎白一世中老年生活的《伊丽莎白一世》,反映1890年白人对印第安人大屠杀的《魂归伤膝谷》,和记述2000年大选时发生在小布什与戈尔之间的佛州选票丑闻的《选票风波》,都曾在艾美奖上大放异彩。

不过今年《大而不倒》面临的是实力强劲的同门对手,由凯特·温丝莱特主演的《幻世浮生》,前景并不明朗。

【南方都市报】

 5 ) 我眼中的大而不倒

too big to fail,指的是金融机构太大了以至于其破产倒闭会带来其他金融机构发生连锁反应,从而传导到整个实体经济,对整个经济社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于是乎,不能倒。

整个故事线是还原2008年金融危机过程中,美国以雷曼兄弟、AIG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发生的危机事件,以及以美国财政部为代表的美国政府处理金融危机的过程。

美国一直是市场化最高的经济体,但在金融危机中,政府先是出手救了贝尔斯登,市场以为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然而在接下来房地美与房利美两大地产公司危机中,美国政府选择了将两大地产公司国有化,而接下来的雷曼兄弟却没这么幸运,一方面是由于其糟糕的与房地产相关的财务状况,二是不想再让政府介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选择通过寻找非政府资金并购的方式解决雷曼兄弟的问题,雷曼兄弟董事长先不肯接受巴菲特的报价,之后不愿意剥离房地产相关资产气走了韩国人,英国最后时刻掉链子,最后保尔森只能选择让雷曼兄弟破产。

雷曼的破产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又发现了AIG手上高达数万亿的信用贷款的CDS,如果市场情绪进一步恶化,这些CDS得不到偿付,AIG必然破产,而与之相关的银行将遭受毁灭性打击,纳税人的养老金将损失惨重,现代经济金融是信用经济,而且金融经济之间联系千丝万缕,一旦金融系统发生系统性风险,将立刻传导到实体经济,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会使得整个全球经济受到影响,甚至是出现全球经济衰退,所以摆在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面前的形势异常严峻,他提出了7000亿的救市计划,想通过政府出资收购不良资产的方式来控制局面,虽然保尔森强调了当时局面的严峻性,但是救市计划还是未获得美国国会的通过,保尔森团队只得想其他方法,最后选择了向美国九大银行注资1250亿的方式,保尔森此举是为了掩护那些资产质量差的银行,因为单独注资几家问题银行就是直接告诉市场这些银行资产状况堪忧,最终,在保尔森团队的说服之下,资产状况良好的银行也选择了接受政府注资,美国金融系统得以止血,信用危机暂未扩散,这为之后美国经济的复苏与全球经济的回暖提供了重要基础。

剧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场景,一是雷曼兄弟董事长迪克的盲目自信,在房地产泡沫已经破灭之际仍然相信房地产市场会好起来,迪克不能根据现状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总以为雷曼兄弟还值66美元每股,这使得他接连丧失巴菲特与韩国人的资金帮助,直到破产前夕还抱有政府不会放弃雷曼的幻想,迪克的盲目自信以及不能认清现状导致了雷曼破产的直接原因。

二是保尔森提到现代经济社会和金融体系的基石是信用,这是一个过度提前消费的时代,给了缺乏偿贷能力的人过度消费的机会导致了次贷危机,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是短借长贷,这是存在期限错配的风险的,当所有的存款人同一天前来取走所有存款时,任何一家银行都会破产,这就是挤兑风险,信用是维持金融体系运转的基石。

以上。

 6 ) To big, to fail

电影节奏紧凑,对于08年金融危机美国财政部的种种应对手段,以及与投行间的博弈进行了纪录片似的阐述,能让非金融行业的人很好的了解相关背景及历史。

从美国财政部背书“bail out” “Bear”、“二房”,由于不想留下用纳税人的钱解决银行家的麻烦的印象而让Lehman破产,接着由于牵连影响太大不得不继续“bail out” AIG,再到金融环境不断恶化,不得不继续采取一系列手段防止“disruption of credit”,包括尝试促成investment bank和commercial bank的合并,尝试buy toxic asset - “Cash for trash”,再到最终决定capital injection,财政部注资投行获得prefer stock成为non-voting stockholder,通过投行对外lend the money,但似乎最终投行并没有帮财政部实现lend the money的作用。

另外有几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点美国财政部的人显然对Bail out/nationalization这样的表达格外敏感,像电影中提到,Republican won’t agree with nationalization, Democratic won’t agree with bail out. 也许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也可能是因为美国社会对于权利的制约格外敏感,就好比之前几次bail out without legislation之后,马上提交国会申请,通过相关法案。

如何合理使用纳税人的钱,是否得到监管,权利的行使是否经过due procesure,在美国很敏感的点也许在目前的中国尚未得到实质上的重视。

银行家的贪婪以及美国人对banker的讨厌在电影中表现的十分明显。

在整个国家金融系统面临崩盘的时候,banker不想接受政府注资的一个原因是怕政府限制自己bonus的发放。

另外在TRAP法案眼瞅不能通过的时候,记者问议员:“What do you think they could do to change the bill to get a few Republican votes over to the other side? ” “If they hang Wall Street CEOs, I think they would get a few more votes.” 包括美国财政部一帮人都是高盛出来的,所以很敏感的不想被叫作“Government Sachs”,可以看出banker和lawyer在美国都不是很招人待见。

一些我觉得电影中很有意思的英文表达和对话:英国人最后决定拒绝收购Lehman时是这么说的:“I don’t want to import your cancer” 财政部决定不插手让投行间自己解决用的说法是:“Main street wants Wall street to pay”一家投行打给另一个银行问收购事项:“You want to do this deal? ” “No.” “Then Why I was told to call you?” “I’m under oder to try and help you.” “You are a prince, a real prince.” 电影名字很有意思,too big to fail,同时似乎可以有另外一个意思“to big, to fail”,overleverage lead to bankruptcy.

 7 ) 金融危机来自贪婪——银行给大批还不起的人放贷

华尔街把房贷打包,组成抵押担保债券,然后分解卖给投资者,他们因此赚了大钱。

于是去游说银行,让他们放更多房屋贷款出去,银行本来只给信用良好的人贷款,胃口给养大后,他们降低了标准,信用低零首付的普通人也能拿到房屋贷款。

这些拿到房贷的普通人相信专家做的事不会错,他们想既然银行愿意贷款给我,说明我付得起,美国梦要实现了,他们专门买下了房子。

银行知道债券担保抵押都是高风险,因此为其买了保险,一旦房贷违约,保险公司赔付,银行因此把风险转移出去,于是便投资更多,赚更多钱。

而那么多家承包公司里,就有一家到了不知节制的地步—AIG友邦,因为它想赚这数亿元的保险费,并且觉得楼市会持续看好,却没料到楼市崩盘,买了房子的可怜鬼,低利率时期一过,房贷上涨,他们就还不起了。

抵押担保债券陷入泥沼,友邦必须同时赔付全世界里的全部保单,赔不起就下跌了。

导致同一天内的所有投保银行遭受损失,也都下跌了,大家都被拉下水了。

为什么没人监管呢,因为赚太多钱了,被利益迷失了双眼,没人愿意监管。

经济大萧条的开始是股票市场崩盘,但拖垮整体经济的是信用的崩溃,人民拿不到贷款,就无法买房和做生意,现代经济建立在信用上。

所以财政部购买各家银行的优先股,给他们钱,让他们贷出去,从而使信贷解冻,稳定银行,恢复信心。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银行得到了政府的大量资金援助。

这些资金本应用来帮助银行履行自己的金融义务,以便它们重新开始放贷。

但银行不愿将钱借给小型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它们对这些人的资金偿还能力没有足够信心,所以把这些资金囤积起来了。

优质银行可以掩护问题银行,如果只给其中几家,等于告诉别人,这几家银行在等钱救命,结果就是马上被市场吞光。

国家利益和既得利益者总是矛盾的。

 8 ) 电影之外的Too Big to Fail要教会我们什么

没有谁因为过于重要而不可缺少,如果真的有,就干掉它。

如果谁有这样有恃无恐恃才而骄的想法,就必须干掉它。

我们没有办法一直为大而不倒买账。

以美国财政大臣第一视角来看这部电影,来看08年金融危机,人没有办法变得不情绪化。

历史很惨痛,信任很脆弱,雷曼很无辜。

我的眼泪,也很廉价。

但除了唏嘘以外,我们要从历史和故事里学到的永远不能是同情。

过去有金融机构因为too big to fail而被强行救活,现在是时候清除掉too big的部分了。

否则,雪球只会越滚越大,现实只会变得比历史更加惨痛。

没有谁因为过于重要而不可缺少,如果真的有,就干掉它。

如果谁有这样有恃无恐恃才而骄的想法,就必须干掉它。

我们没有办法一直为大而不倒买账。

一、为什么会有“大而不倒”论 大而不倒,或者说的更易懂一些——大而不能倒,指的是政府不会允许一些很大的企业破产,尤其是在金融机构和重大银行里。

其背后的思路很简单,即政府会担忧或者害怕这些大机构破产后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比如金融大海啸,经济体系破裂,国家政治动荡等等。

所以不得不在它们出现问题时,想方设法的挽救。

但大而不倒,真的好吗?

如果我们站在对立面来看这个问题,答案就很明了了。

有了政府做保镖,永远给擦屁股,各个企业便会争相去做这样一个大而不倒的企业,获得一块的免死金牌,以拿着政府一定会担保的衣钵永世流传。

在医院抢救输血一样,ICU的病人会被紧急救治,输进去的大量的血是来自很多位捐献者的少量血样累计;同样,大而不倒的企业获得来自政府财政部门的注资,那些钱呢,无非也是来自无数普通的纳税人。

二八原则说,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财富都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

而资本的狂欢,最终成了百分之八十的人为百分之二十的人买账——还是求着他们收下的。

二、大而不倒是经济必然还是政治导致 有人说发展到大而不倒并不是那些机构们的本意,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固然,经济学领域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寡头竞争市场来支持企业们做大做多。

但实际上,很多金融机构已经远大于市场需要了,它们的扩大已经不再是以资本为核心,而是参杂着政治的权利,金融人的腰包,将机构打造成源源不断为金融巨子们创造大量财富的印钞机。

没有人想让它停下,因为实在太赚钱了。

贪婪,让人不想让这个印钞机停下,哪怕积重难返。

三、大而不倒为什么不能被接受 首先我们要问一个问题:真的存在这么一个企业如果破产就意味着世界末日吗?

从历史上来看,确实会有影响很大的时候,但毁灭性——暂时还没有——毕竟我们都活得好好的。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让它有,因为我们承担不起末日到来的那一天。

这个方法不是让其永远不倒,而是让大而不倒不再存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力军对艾麦德·莫萨所著的《大而不倒之谜》中反对大而不倒的理由总结道:“我们有下列理由反对大而不倒:1、难以决定谁是大而不倒企业。

2、资源没有被配置在更有效率的部门。

3、助长了寻租这种生产效率低下的行为。

4、大而不倒造成了严重的道德风险。

5、带给后代金融负担或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6、多数人付出代价拯救少数人。

7、奖赏鲁莽行为,阻碍市场规律。

8、大而不倒是业绩不佳的原因。

9、大而不倒造成了扭曲。

10、大而不倒使得大型机构规模更大。

11、使提升金融部门的道路更遥远。

” 我们不能选择坐视不管,当雪崩的那一刻,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都说资本市场是理性的,需要减少监管才能让市场自我运作达到平衡,但事实上你只会发现,没有人是“理性人”,大家都是疯子,只不过疯得程度不同。

天赋杀手气球人在收到一个黑白两道都会忌惮的R徽章邀约时,没有选择加入,而是选择了干掉这帮人。

我猜,如果气球人懂金融,他应该会说:“我不能让他继续大而不倒。

” 人性经不起考验,所以与其担忧大而不倒到来时的道德危机,不如早日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

对于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的人来说,金钱已经不过是一个数字,但一样一天也只能吃得下三顿饭,一晚只能睡在一张床。

对于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市场里的钱赚不完,但亏得完。

人心不足蛇吞象,差不多能过上好日子就足够了。

参考文献:[1] 清华大学张力军《每月一读》;https://www.sem.tsinghua.edu.cn/zxfbcn/TZ_71823.html[2]《大而不倒之谜》艾麦德·莫萨著,周世愚、吴晓雪译;ISBN 9787504978936中国金融出版社

 9 ) “大而不倒”是真实的毒瘤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美国电影《大而不倒》,这是一部描述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前后美国政府和华尔街发生的故事。

要说起来,这是一部颇为“应景”的类型片,根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迅速改编成电影,利用真事的影响力推销影片。

类似的影片我看过如央视放映的《倒塌的大厦》,一部描述安然公司破产的影片。

这种“应景”的影片对我们了解部分事实真相以及民众对该事件的情绪等多有帮助。

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雷曼破产时的美国政府财长保尔森,故事情节基本上围绕保尔森展开。

首先要说我本人是不懂经济和金融的,看这类影片主要看的是热闹和人性的体现。

下面就说说我看这部影片的一些零碎的直观感觉和想法。

整部影片再现了那场金融危机发轫时的场景,故事情节和新闻报道多有切合之处。

从整个影片的表现看,保尔森就像一位慈父,而那些华尔街巨子们就像保尔森的不听话的孩子。

除了保尔森这位慈父外,还有几位孩子的保姆,比如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这位后来成了奥巴马政府的财长),还有一位证监会主席,不过这位主席的名字我记不住了。

而这些保姆,在影片里都听命于保尔森,显示美国的金融体系中,政府方面是以财长为核心的。

而那些华尔街巨子们,就像天下所有的孩子对父亲的态度一样,平时最烦的就是父亲的管教,但是一旦出了什么事,就都跑去理直气壮的要父亲帮忙。

在美国的这次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中,那些平时嘴里不停嚷嚷放松监管,政府本身就是问题,都由市场自动调节的各路资本家们,都不管自己以前说了什么,跑到政府那里排队要求政府纾困。

在排队的这些人中,华尔街巨子们自然排在前列。

除了华尔街,像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也受到政府的眷顾,把自己“国有化”了。

我记得当年我看一些这方面的新闻报道,其中一个让我惊艳的报道是美国的色情业(好像主要是制作色情影片的公司)也排在队伍中,要求政府救助,并且告诉政府,尤其是在经济危机中,色情业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所以政府不能坐视处于资金困境中的色情产业垮台。

在影片开头,雷曼兄弟公司的CEO富尔德要求保尔森给巴菲特打电话,让巴菲特考虑收购雷曼公司,保尔森于是打了这个电话,影片从这个情节开始,后面几乎都是保尔森及其手下如何出击干预市场了,如把华尔街的大亨们拉到美联储关起门来,逼着他们自己想法为雷曼的转卖而出血等等。

这些情况真是是非常的不符合新自由主义的话语,但是美国人做起了好像没有多少思想负担,非常的务实。

这一点中国的自由派真应该好好学学,因为中国的很多人是意识形态奴隶,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社会运作都要符合他们脑中的意识形态,且不顾任何代价。

说实话,他们的意识形态恰恰是美国人教的,但美国人遇事非常的现实,不被教条所累,他们甚至不惧国有化,这一点,中国的知识分子可差的远了,整天在国与民,进与退之间扯淡叫嚷。

在影片中,保尔森的形象相当的正面,一个勤勉肯干的官僚,而伯南克像一个谨小慎微的小媳妇,说话都不敢大声,那个纽约联储的盖特纳,却是一个活力十足的人物,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加上被他们关起门来的华尔街巨子们的配合下,英国的巴克莱银行终于答应收购雷曼公司了,但是这个辉煌的胜利马上就烟消云散了,因为这次收购立刻被英国监管当局给否决了,影片中保尔森立刻给英国财政大臣打电话,这位财政大臣的回话是“我们可不想感染你们的毒瘤”。

据我看的新闻报道,影片里英国人的这句话的确是现实中真说过的话。

影片中雷曼公司的四个潜在买家,巴菲特的收购因为富尔德嫌报价太低拒绝了,韩国的一家银行因为富尔德高估雷曼的房地产业务而告吹,美国银行的收购被另一家陷入困境的同类公司美林捷足先登,抢先被收购了,而巴克莱的收购被英国政府否决了。

影片情节发展到这里,由雷曼和美国政府主导的收购大战彻底失败了,其实,影片中美国银行和巴克莱的收购基本上由美国政府主导,雷曼公司已经丧失了发言权,静等自己最后命运的到来。

当所有的买家都收手后,保尔森面临着抉择,是放任雷曼的倒闭,还是由政府直接出资——就像房地美和房利美那样——为雷曼纾困。

保尔森的选择是雷曼倒闭。

雷曼倒闭后,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危机狂飙突进,股市狂泻,华尔街其它的大公司一时间都风雨飘摇。

影片中,雷曼倒闭后保尔森不停地接电话,华尔街的大亨们抱怨雷曼的倒闭让自己也岌岌可危,搞实体经济的通用电气的CEO伊梅尔特也打电话抱怨没有信贷资金,公司非常困难。

而法国财长加拉德也打电话抱怨保尔森怎么能犯这个“可怕”的错误,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法国女财长成了现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

于是,那个声明再也不会替企业纾困的保尔森害怕了,他立刻自扇耳光,马上为快倒闭的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资金,阻止其倒闭。

影片的最后,美国政府为华尔街注资上千亿美元,要求华尔街为企业贷款。

于是,华尔街真的成了“大到不能倒”了。

就像中国的房地产商有能力绑架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一样,美国的华尔街绑架了美国政府和美国民众,并且绑架的程度远高于中国的房地产商。

影片中保尔森曾经为这次绑架做了斗争,让雷曼公司倒闭,但是影片的后半部表现了这些大金融机构真的不能倒,一个雷曼倒下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就面临极大的困境了。

保尔森终于屈服了,他持续的为华尔街各巨头注资,他最终不过成为华尔街巨头大而不倒的一个“脚注”。

即使到了今天,很多人仍不理解为什么独独不救雷曼公司。

不少人都认为如果美国政府阻止了雷曼的倒闭,金融危机就不会深化。

有人说,如果救了雷曼,入主白宫就会是麦凯恩,就不会有“奥巴马医改”的威胁;有人说,如果救了雷曼,股市就不会狂泻,那么迈克尔•杰克逊就没有必要答应在伦敦开50场复出演唱会。

他就不会感到压力那样大,也就不会服用那些镇静剂,那么,他可能还活着等等。

种种这些说法,包括《大而不倒》这部电影,似乎都向人们传递着“大而不能倒”已经成为事实。

众所周知,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发生了“占领华尔街”运动,华尔街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毒瘤(就像那位英国财政大臣说的),但“占领”运动却不能伤到华尔街,因为这个毒瘤已经和社会共生共灭,成为社会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摘了这个毒瘤,社会和经济就会崩溃,不摘这个毒瘤,社会也会在一次次小规模的崩溃中慢慢窒息。

尤其是经过雷曼倒闭的事件,大而不能倒成为社会的共识,那么华尔街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自己可以不顾风险的疯狂敛财,出了事后政府买单,其实是全体国民买单。

发财是自己的,出事由民众拿钱,那么,这颗毒瘤不会变小,只会越来越大,绑架能力越来越强,美国的危机就只能缓解,只能推迟,只能暂且压制,不会消除,而且以后会一次比一次猛烈。

那么,剩下最后一个问题,如果美国政府直接出资阻止了雷曼的倒闭,这一次金融危机是否真的可以避免发展成雷曼倒闭后的样子?

我不懂经济和金融,让有见识的人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听说保尔森有自己的回忆录,不知他自己事后如何评价他对待雷曼公司的决策,如果回忆录里有这个内容,应该是个很好的参考。

 10 ) 非文艺界视角来看金融危机

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最有名的电影大概是马特·戴蒙主创的纪录片《监守自盗》(文末有影评链接)。

而我们知道文艺界人士通常是持左翼政治观点的,《监守自盗》没有采访到金融风暴中心的人物,从对外围人物的一系列采访和自身的推理,得出了这么几点立场:1. 监管缺失。

2. 华尔街贪婪,不合理的高薪。

3. 保尔森先让雷曼破产又救AIG并且向银行注资有猫腻。

4. 奥巴马的金融班子仍然是搞金融危机的这批人。

5. 评级机构和学者与金融业界的利益冲突问题。

非常明显的左翼观点。

对于第1点的争执没有定论,甚至有观点认为是“监管过多”才导致了金融危机,核心是美联储的法定利率扭曲了市场,造成了过热和泡沫,应该由市场决定利率,再加上美国政府给两房兜底,让放贷者更加肆无忌惮。

第2点和第5点是老生常谈,我在《监守自盗》的评论里已经谈过这一点。

剩下的第3点和第4点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美国财政部和联储的这帮人,到底是不是好鸟?

在这第一点上,由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索尔金的畅销书《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意思是太大了而不能倒闭)及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给出了争锋相对的观点,它详细讲述了从雷曼兄弟倒闭到7000亿救市计划中,以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尔森为核心的金融班子是如何决策和力图挽救金融危机的。

我不知道这有多少纪实,有多少戏说,但是至少情节环环相扣,逻辑自洽,还是颇有说服力的。

毕竟,金融危机本身对华尔街本身和当局都并无好处。

<图片6>这篇文章不能算一篇影评。

由于片中情节紧凑,涉及不少专业细节,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详细的剧情推演,来帮助你理解。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从当局的角度,这场危机是怎样演变的:陷入困境的雷曼兄弟在寻求帮助,保尔森帮着牵线了巴菲特,而雷曼CEO迪克·富尔德嫌巴菲特狮子大开口而没有同意,因为还有潜在买家韩国人、美国银行和英国的巴克莱。

不久之后他就会后悔这是多么错误的决定。

<图片3><图片2>美联储提供了300亿美元的担保让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后来房地美和房乐美又陷入困境,这事关无数普通人的房子和中俄等国的投资利益,当局将两房国有化。

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相当于美国央行行长)以及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为了避免留下当局会接管一切的印象,决定不再直接出资帮助雷曼,只负责敦促和牵线其他机构对雷曼的收购或帮助。

保尔森甚至召集了高盛、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花旗、美林的CEO要求他们兜底拯救雷曼。

<图片1>而富尔德把韩国人当傻子,想让他们把房地产贷款的不良贷款也一起买了,又毁掉了和韩国人的生意。

自顾不暇的美林抢先和美国银行完成了并购,最后关头英国监管部门又否决了巴克莱收购雷曼的申请。

保尔森让SEC(美国证监会)主席出面暗示让雷曼申请破产。

其原因是避免留下“用纳税人的钱买华尔街的单”的印象,而《监守自盗》则揣测这是甩包袱坑害雷曼的投资者们。

雷曼破产引发的恐慌果然巨大,仅存的投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都面临着巨大的撤资和空头压力。

这时候为次贷过度投保的AIG濒临绝境,AIG作为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包含着无数诸如退休金之类的资产,是too big to fail的,同时市场恐慌让信贷停滞,甚至连财务健康的传统企业GE都面临筹资困难,并连带了国际上的紧张反应。

<图片4>保尔森和伯南克一个苦求一个恐吓,想让国会批准只有3页的7000亿购买银行有毒资产的预算,但最后还是被众议院否决。

对破产边缘的两大投行,盖特纳让他们和商业银行合并,转为商业银行公司,尽管这样会让这些投行不再是中介机构而成为大财团。

但摩根大通不肯买摩根斯坦利,花旗也不肯买高盛,摩根斯坦利自行找到日本三菱,高盛则拿到了巴菲特的钱。

但这并不能解决市场恐慌和信贷停滞,同时保尔森的团队发现购入有毒资产效果太慢不能解决信贷停滞问题,于是只剩下直接注资给银行一种方案,让银行迅速把这些钱贷出去以激活信贷市场。

因为这有“国有化”的嫌疑,本应极力避免,但这时也没有办法。

在白宫的压力下,国会通过了注资方案,但保尔森还要说服银行们接受这笔救助资金。

为了避免让被救的银行被视为即将垮台,保尔森要求主要的九大银行都必须接受注资,无论财务状况是否糟糕。

银行们则恐惧当局会通过注资购入股份控制他们的运营,甚至限制他们的薪酬。

为了安抚他们,保尔森许诺当局购入的股份将无投票权,联合了FDIC(美国存款保险公司),伯南克在此时再次恐吓,终于使九大银行就范。

<图片5>终于有一个方案得以实行,信贷市场得以重振,各大银行也都在不久偿还了联邦政府的注资。

这就是《大而不倒》的角度的金融危机始末,看上去保尔森和盖特纳等人在此的确是鞠躬尽瘁,也解释了为什么让雷曼破产后来又出手救别的银行(《监守自盗》的第3点质疑)。

而布什、奥巴马、麦凯恩等高级政客则是只会说几句简单道理的形象大使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奥巴马还得用盖特纳来当财长的原因(《监守自盗》的第4点质疑),因为只有这些人专业并且有经验,并且盖特纳在这场危机中表现出色。

<图片7>这个故事的逻辑是自洽的,也符合各方的利益和动机。

平心而论,《大而不倒》作为电视电影,艺术水准有限,一群电视演员的表演略浮夸,充满了电视剧腔。

但是作为一部纪实电影,它称职地、紧凑地把原著中政府救市的过程反映到了荧幕上,可以作为《大空头》的续集来欣赏,来更加完整地了解这段并不久远的历史。

相关影评:《监守自盗》-- 文艺界围攻华尔街,我来为华尔街洗地(讲道理的)《大空头》-- 先告诉你电影怎么好,再来那次危机的你问我答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图片8>

《大而不倒》短评

影片如此直观地展现了雷曼兄弟的股票从每股66美元到最后跌停导致公司破产的全过程,以至于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本片和《利益风暴》的风格相似,不过节奏更明快,娱乐性也更强,照顾到了我这种对于金融一窍不通的观众。

6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真是不容易美国差一点就崩溃了全剧记忆最深的就是保尔森跟华尔街大佬们开会时说的那句在座的各位加入不帮忙我们会记住你的就差拿枪指着他们掏钱了

9分钟前
  • 投机客
  • 力荐

比书差很多,删去大量背景和铺垫以致失去一波三折的紧张感,许多复杂沉重的事都一笔带过,拍成迷你剧可能更好。美化财政部美联储的倾向原书就有,改编完全以保尔森为中心就更明显了。不过剪辑超赞而且表演实在太加分了,William Hurt太棒太棒了太棒了!讲CDS那段真教科书级的金融科普。

12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没有金融背景的观众会很难看懂,感觉影片拍摄得还是太柔了,将整个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给淡化了,也把财政部长美化了太多,把它当作了救世主了。可怜的美国民众,利益总是被私有化了,而损失就被公众化。3星推荐...

16分钟前
  • bugz
  • 还行

原来是HBO每隔几年就会拍的时事内幕伪纪实型电视电影...虽不难看,但难免有编剧一定程度上改写历史的嫌疑,所以还是不推荐了

19分钟前
  • RIC
  • 还行

美化洗白大片,艺术价值较高,社会价值与社会公正方面是糖衣炮弹,请不要当作大麻来看

24分钟前
  • 淡定
  • 还行

虚构成分多了点,财政部长纠结半天一点办法都木有真是高级黑

28分钟前
  • fwtzzl
  • 较差

极其极其极其无聊的故事。

29分钟前
  • 海边看仙人掌
  • 较差

7/10。这也许是一部仅供金融业内人士讨论的电影,因为它绝不好看,很少观众会忍受一堆人念叨自己一窍不通的专业术语,没能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利益关系,跟不上剧情的悬念和重要桥段,不知道主角的想法,就进不了他们的心理困境。不过节奏沉稳气氛浓重,这类题材高潮不是群戏撕逼怒哄实为难得,太高冷了。 @2014-08-03 07:31:11

3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很无聊的剧情

36分钟前
  • 梦游者
  • 很差

金融世界 一体

39分钟前
  • kobie
  • 推荐

鲍尔森最后恳求美国投行们让政府国有化的时候居然进行的这么艰难,还要考虑是否制约了他们的运行和发展。“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要在中国,四大国有银行都笑了:资本主义果然是纸老虎。8.2

41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inside job, margin call, too big to fail,三个不同的角度解释次贷危机。节奏感很棒,poor hanks paulson...结尾的字幕看不懂啊,信贷市场激活了吗?实体经济重生了吗?失业率下降了吗?people got their house back?

44分钟前
  • Reiko
  • 推荐

好无聊啊,导演一丁点艺术追求都没有的吗?

49分钟前
  • 是王帅傅
  • 还行

美国HBO电视台于2011年5月23日播出这部电视电影,改编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同名畅销书,与宏观视角的《监守自盗》和着眼于个体的《利益风暴》都不同,它主要讲述以威廉·赫特所饰演的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为首的美国政府如何想尽各种办法还是没能力挽狂澜,遏制金融危机的爆发

53分钟前
  • zhang 2nd
  • 推荐

资本游戏

57分钟前
  • 麦麦在利物浦西
  • 还行

可能我对这件事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所以看着有点闷。★★☆

58分钟前
  • 坍塌
  • 较差

毫无批判性。保尔森自己搞出来的烂摊子,自己擦屁股,不是很应该吗?把他拍得像一苦逼。

1小时前
  • 蓝杉
  • 较差

给保尔森洗的真干净

1小时前
  • rinshinki
  • 较差

什么时候我国的财长也能拍成电影捏。

1小时前
  • 香奈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