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家暴问题’作为影片的一个核心指向,导演对于这个关键问题的呈现是有层次且尖锐的,层次感体现在情节排布上对于父亲(安托万)身上隐藏的家暴倾向的逐步揭露,尖锐感则是借由全片的铺垫、积累,在最后一场中汇聚,爆发式地呈现‘家暴’对于受害者母子(米里亚姆和朱利安)所造成的身心伤害,毫无疑问这是我认为的影片优点,也是我觉得它能触动到很多人、让更多人对‘家暴问题’有了新的认知的原因.但我以下想说的,却是关于本片的瑕疵——影片对于现实中可能存在‘家暴问题’的家庭并不具备指导意义,或者说,影片的确尖锐地把‘家暴‘这个问题剖开呈现给了观众,但在镜头之外却没有给出关于这个问题的出路,因为在我看来,现实中的一些家暴受害者不仅需要外部的关注和共情,也应该需要内部的指导和自救(注:以下关于影片内容和’家暴‘的讨论都是在认可’父亲安托万的家暴倾向是这个家庭破灭以及母子身心受到严重创伤的根源‘这个前提下的)影片从裁决监护权的法庭之上拉开帷幕,观众都是以一个外部的视角进入这个家庭之中,所以对于朱利安父母的各执一词,到底谁在说谎扮好人其实影片并没有一开始就交代,直到25分钟父亲安托万无视了儿子问他’想要参加聚会,能否和妈妈调换下监护权时间‘时,影片才开始慢慢暗示父亲身上的问题但如果我们撇开这一影片叙述所采用的外部视角,而作为看完全片的观众并以母亲或者儿子的视角重新代入时,我其实能从一家人对待父亲安托万的态度和母子在处理和父亲安托万的关系时采取的方式上清晰地预见影片的结尾——也就是在这一家人都了解安托万身上存在的’暴力倾向‘问题的前提下,他们对待他的态度和采取的沟通方式并没有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激化了父亲内心’暴力倾向‘的问题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暴力倾向是父亲自己身上的问题,为什么要家庭的其他成员去想办法缓和‘,因为在影片的语境和现实中很多存在’家暴问题‘的家庭语境中,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正如影片中,在意识到父亲的暴力倾向十分严重、伤害到家人要离婚时,米里亚姆和安托万已经有了子女而且还被裁决了共同享有监护权,此时的语境,其实已经无法单纯地说通过无视或是摆脱的方式去消除发生家暴事件的风险了,因为从法律和血缘的层面,安托万都带着朱利安共同监护人和父亲的身份,这并不像是米里亚姆和安托万的关系一般通过离婚和断绝联系就能切断的一样带着这个语境,当我们回看母子对待安托万的态度和称谓以及儿子因为恐惧和厌恶所采取的撒谎、冷漠、排斥的行为时,片中的多个时刻是让我感觉到不明智甚至是’危险‘的——也就是安托万有可能会对朱利安采取暴力行为的瞬间,虽然说这些瞬间的堆叠引发了最终的惊心动魄是导演对于’家暴问题‘从被隐匿到爆发的一次完整呈现,但让我失望的是伴随着结尾被子弹打穿的门关上,镜头外弥漫而去的是一份侥幸和疼痛感,完全看不到类似的受害者可能的出路在哪中立的态度与合理的沟通如果说儿子朱利安采取的态度和行为是让我觉得不明智和’危险‘的,那么我觉得可能能为这样一种需要摆脱的断裂的父子关系提供出路的便是中立的态度与合理的沟通,如果说仅作为12岁的朱利安还没有办法在这样的阴影和环境里去主观地缓解父亲给自己带来的恐惧感并且保持理智,那么这个心理建设其实是母亲米里亚姆应该帮儿子或者说这段父子关系去做的,而不是一味地默许边缘化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他的漠视、排斥,因为正如上文所说,夫妻关系、成年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简单地通过这样的态度和方式断绝,但在朱利安面临的处境和关系中他不可以,所以我觉得片中的母亲其实是’有孩子但是面临着家暴问题的家庭‘要解决问题时参考的反面例子.中立的态度是说母亲其实可以让朱利安没必要事事都对安托万保持着敌对、冷漠,有些琐事其实是可以拿来交流,适当地在情感上去缓和那样的对峙态势的;合理的沟通是说在不告知安托万他们新家地址和其他的前提下,并没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撒谎或者一言不发的冷处理这些方式去刺激父亲安托万因为控制欲产生的负面情绪(这些可能对于一个12岁的朱利安来说很难,但应该是母亲这个角色应该去尝试和考虑到的家庭之中内部关系的完全割裂何尝不也是一种悲哀?
影片开篇的法庭上法官的一句’虽然子女都看似站在‘虽然子女都看似站在你这边,但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幸’一言道出了这个家庭本质的伤痛,固然所有问题的根源指向的是安托万的暴力倾向和无常的性格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米里亚姆和朱利安也都没有采取过积极向的行为,这种积极向的行为并不是指接纳、容忍父亲的这一系列问题,而是指另一个意义上的自救,缓和共同监护关系以及父子关系并不意味着重塑一个完整、健康的家庭,而是意味着尽可能地避免这个家庭关系走向极端的割裂、意味着尽可能地避免给未成年的朱利安过多的阴影哪怕说诸如很多倾向严重的家暴者一样,安托万最终的情绪爆发、行为失控不可避免,母子其实也应该把这种失控的程度尽可能地缩小,再而诉诸于法律或是其他外部的帮助,因为在我看来,尽可能地防止这样完全割裂的情况发生,其实就是在内部寻求一个出路、一个自救的途径
之前看到有影评分析说男主的暴力来源于他“钢铁直男的自尊心”,是因他把自尊心看的比亲人更重要。
我不同意这样的解析。
自尊心不应该被当成贬义词,我们更不应该把暴力行为归于一个人的自尊心。
有家暴倾向的人一般都有创伤性的童年。
譬如在童年时期经常处于恐慌并得不到身边成年人的安抚和保护,这样的童年阴影会导致ta在长大后极其缺乏安全感。
这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一般只会在亲密关系中显现(因为ta在平常的人际关系中并不付出真实情感。
而这类人又很擅长伪装)。
而在亲密关系中的极度不安全感,需要通过强烈的控制欲来满足。
所以只有ta觉得可以完全控制那些ta在乎的人,ta才会感到自己是处于安全的关系之中。
而一旦这种控制失控,ta就失去了安全感,因此需要通过用尽一切方式去找回这种安全感,把所有事情扳回ta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
这种不惜用尽所有方式的控制欲,是多数家庭暴力的直接原因。
回头看电影男主的父亲。
他出现的不多,但依旧可以看到他对老婆(及男主的母亲)的喝令,以及对男主的疏离。
当男主带着儿子去爷爷家吃饭时,在餐桌上男主的父亲脾气暴躁,和男主一言不合就拍桌子一副要干架的气势。
随后又把男主的所有行李给丢了出来。
可见男主就是在有一个脾气暴躁、性格易变、很有可能有家暴行为的父亲的童年下长大的。
另外我想更多解释,平时在同事眼里性格温顺从不犯错的人,和在亲密关系中有暴力倾向的性格并不矛盾。
当理解了这种暴力的来源,即用控制欲来弥补极度缺乏的安全感,就可以很好的解释这样的“双重人格”。
这类人由于极度缺乏的安全感,并且内心通常较为冷漠自私,他们不会轻易和陌生人有更多连接,更不会把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
所以平时他们身上有很多保护壳/伪装,在表象上显得温顺礼貌,这样日常生活中的人就伤害不到ta了。
相反的,这些人在日常社交上可能还带有讨好型人格的可能。
最后,当然不是所有的家暴者都是同一类型的人。
我只针对这一类不易被察觉但或许更为危险的行为作以分析。
欢迎留言增加各类暴力者,以示警惕。
1、孩子監護權的爭奪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動機,聖經中所載所羅門的審判中,母親不忍孩子被劈成兩半,將孩子拱手讓人;克拉瑪對克拉馬(Kramer vs. Kramer,1979)中,父親放棄上訴,意識到迫使孩子站上審判席作選擇,是對孩子是無可言述的拉扯與傷害;家戰(Jusqu’à la Garde,2017)中的母親則是竭力爭取監護權,保護孩子的安全。
2、溫柔的慈悲(Tender Mercies,1983)中的男人通過了最後一次命運的考驗——女兒的車禍,命運沒有擊垮他,他最終從頹廢的人生中振作;而這故事中的男主角很可惜,我們看到他如何溫柔的對待孩子,甚至哭訴他已經改變,但是口說無憑,他沒有抓住最後一次機會,通過考驗——這一項最終的考驗是由前妻所給,她在「情」逝之後仍保有「義」,從不以確實的證據控告孩子的父親,孩子的父親卻與機會失之交臂。
因此,電影的高潮在停車場上,同場景中,男方爭監護權的動機也才揭櫫,此後急轉直下的劇情只是無奈的悲劇性收尾。
所以,只看到家戰這部電影家庭暴力的恐怖,而無視於裡面情感的糾葛,是見樹不見林。
3、開始的法庭戲並不是嘲諷恐龍法官難斷家務事,而是傳達一個訊息:理性的侷限。
4、 電影中的男人是可悲的弱者。
男性的挫折通常以暴力的形式表現,作出恐怖行為的人不一定是恐怖份子或瘋子,而更像可憐兒作困獸鬥——在帶著家當的車裡,男主角在路上遊蕩,進退失據,無處可去。
而電影中的最後一場戲,讓觀眾展開想像力,不必透過畫外音的旁白或閃回畫面,即領會離婚原因——施暴的嚴重程度與創傷後的巨大恐懼,電影至此,揭示了生活中輕率之舉如何讓人背負不可償付的代價。
5、 手法高明,讓人觀影保持探索的興致。
尤其女兒的角色,雖從未與父親有對手戲,但不失負擔發展所有環節的輔助功能。
6、故事中的孩子讓人想到當愛不見了(Нелюбовь,2017)中的男孩,只是後者在冷暴力中,前者在熱暴力中。
今年的国产神剧《隐秘的角落》至今热度不减,里面杀了老婆一家的张东升令人印象深刻,前段时间,其饰演者秦昊举着“东升旅行社”的旗子出入景区的照片还成为了一张有趣的图片被疯传。
然而现实中,近日接连被爆的杀妻、家暴案件,着实让人毛骨悚然。
有女网友调侃“不想结婚了”、“可以出轨、可以家暴,别杀我就行”、“现在结婚风险那么高了吗”…… 去年大陆上映的一部剧情片《监护风云》,可以说非常适合这段时期播放了。
该片在豆瓣有7.3的高分,是导演法国导演泽维尔·勒格朗的处女作,导演和作品获得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处女作奖和最佳导演奖、第44届法国凯撒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荣誉。
先来说一个男人的故事:律师说,他是一个好人,他的同事都赞誉他是个好领导,做人公平,脾气温和,朋友们说他个性慷慨、喜欢大自然,滴酒不沾……他只是想见自己的孩子,却被前妻无情地拒绝,连他们新家住哪都不知道。
看看他的眼泪,像是坏人吗?
在某一天晚上,他想找老婆,“只是想处理一点家务事”,然而…… 再看另一个故事:深夜里,一个老妇人打电话报警,宣称邻居门口有一个魁梧大汉;对门的当事人家里,一对母子被吓得不轻,枪声过后,小男孩痛苦地大哭“妈妈我听不见了”!
女人报警求助“他要来杀我们了”!
;接到报警电话的指挥中心也在紧急处理“有人试图非法闯入民宅,邻居说他携带大型致命武器!
”“先躲好,警方马上到!
”“警方已经在路上!
”
这两个故事的男人,是同一个。
这个家暴男的存在,使他的前妻、子女深陷恐惧之中。
儿子管他叫“那个人”、在家庭联系本上抹掉了他的名字;女儿则是庆幸已经成年,不需要再见到他;前妻则是带着孩子东躲西藏,极力想逃出被掌控的生活。
然而,回到这件事发生之前,正是替家暴男辩护的律师说出了上面对他友好的评价,要求前妻提供被迫害的“证据”…… 家暴男魁梧的身材、喜怒无常的脾性、咄咄逼人的说话方式、一言不合就动手的习惯,成为了母子三人的噩梦。
在观众的视角,这简直无异于恐怖片,仿佛自己就是受害者,倍感窒息。
尤其是在演员们将处在强大恐惧下的状态表演得细致入微——抽搐的表情、无声的哭泣、抖动的肌肉、下意识的躲避…… 这恐怕就是千千万万个处于家暴中的受害者面临危险的样子吧?
无法想象,他们在外面看起来是那么“正常”,回到家却面临着威胁;
那些家暴男看起来也是多么“正常”,外界的评价似乎都是褒义的,殊不知这个“人”私底下却会是另一副嘴脸……可笑的是,这个男人活得是那么失败,他的父母都想和他断绝来往,唯一想牢牢把握的就是他妻子儿女的人生。
他过问前妻的新感情、逼儿子和自己说话,半夜拿枪要他们给自己开门……当警察破门而入,将他按倒在地的时候,又是一副受害者的样子:“她是我老婆!
我想处理一点家务事怎么了?!
”典型的欺软怕硬。
虽然影评的故事,算是有了一个好的结局,但是现实生活中呢?
多少外界已知的、未知的家暴男正在迫害妇女儿童?
多少处在家暴现象周边的邻居朋友冷眼旁观?
多少律师将前来求助的妇女劝退?
警察和律师更是应当对家暴事件认真调查而不是和稀泥,全社会也应当形成一种对家暴零容忍的共识,就像影片那个平凡而又正义的邻居太太,一个善举,可能就能拯救别人的一生!
转发本文,为抵制家暴发声!
电影没有过多的铺垫,一开场就单刀直入。
米里亚姆和丈夫安托万·北松婚姻破裂后,她向法官提出申请,内容是争取12岁儿子朱丽安的独立抚养权。
开头的这场听证戏长达十分钟,直白平淡的对话,简单而致命。
最终,米利亚姆获得了这场监护大战的胜利。
但真正的“战争”,这时才真正拉开帷幕。
安托万的身份是丈夫,也是父亲。
但很明显,他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
安托万就像一道易煮的菜,温度稍微升高,不用花多少timing,就轻快地抵达熟透的阀值。
因此,也就很容易越界。
在片中,安托万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稍微一点风吹草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就开始暴怒,动手动脚,很少会去考虑别人的想法。
不管面对的是自己的妻子,亦或是儿子,他都不晓得分寸的重要。
只有在周末,安托万才能得到儿子朱丽安的抚养权。
一开始,他还处于很tender的状态,会主动关心儿子的近况,但当他想要进一步通过儿子了解妻子的近况,譬如住所,去哪里,为什么不接电话之类的信息却得不到儿子的回应,他就开始声嘶力竭,陷入失控都状态。
所以这也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儿子对父亲抱有的是恐惧的心情,接受父亲的监护,周末去父亲那过夜,和父亲独处,这些举动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因为害怕才选择的妥协。
我想可以这样理解,安托万一直想要争取的抚养权更多不是出于责任,而是一种有点扭曲的自我证明。
此时的他处于失业,还没从事业低谷期走出来,家庭关系又经营的一塌糊涂,简而言之,这是一个生活上十分不如意的loser。
loser总是急于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但当一个人一无所有时,暴力和愤怒就成了“无用之人”的发泄方式。
就像安托万的父亲说的那样,你总是把一个东西搞砸。
当安托万的母亲无意识说到朋友在公车上见到朱丽安。
而地点并非朱丽安原来住址使,安托万再次被激怒。
他会不爽,是因为他人的行为轨迹超出了他的自有逻辑,说穿了,他从头到尾care的只是自己可怜的自尊,即所谓“父亲的形象”。
他愤怒的起因,几乎无一例外,是在自己的父亲形象受到损害时。
这样的破裂对安托万来说,无异于一场巨大的耻辱。
当他发疯似的找到妻子的公寓后,上演了一出苦情戏,一边痛哭流涕,一边渴求妻子重归于好。
我想,一个完整的家庭形象对这样擅长暴力的男人太重要了,一旦脱离了和谐的家庭关系,他就无计可施,无法以正统的“父亲形象”示人。
他其实比谁都清楚,愤怒和暴力并非解决方案,但性格上的敏感和脆弱,使他总是走极端,以伤害他人为代价。
这并非为他的妻子米里亚姆开脱,她自然也有问题,不懂得化解家庭的紧张关系,也很少去给予儿子关怀。
她对丈夫的怨恨很大程度是由儿子去替她承受,因为她拒绝跟丈夫的任何沟通,导致安托万只能将怒气倾泻在自己的儿子身上。
最惨的莫过于儿子朱丽安,他就像巨无霸里的牛肉切片,上面是油腻的芝士,下面是苦涩的生菜,在父母的失败婚姻中,他彻底成了困兽之斗。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无爱可诉》里的小男孩,在父母吵架的夜晚,他因为害怕哭泣声太大而躲在门后,憋着气小声啜泣。
孩子总是要为父母所谓“破碎的心”来收拾烂摊子。
某天半夜,情绪彻底崩溃的安托万拿着父亲的猎枪跑到妻子的公寓,疯狂地敲门,踹门,要求沟通。
显然,镜头里的这个中年男子,心理阀值彻底爆表,只有复仇,才能重夺自己的权威。
最可悲的地方在于,一个感情上的超级loser在使用暴力上却十足地游刃有余。
这种自私,令人不寒而栗。
电影在米利亚姆和朱丽安获救后便戛然而止,留给了观众无限想象空间。
导演细心地安排了许多伏笔,使得最后高潮的到来几乎有了一种呼之欲出地效果。
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惊悚,半夜运行的电梯,狂躁地门铃声,走廊的亮灯,这些元素无限放大了暴力的恐怖色彩,精准地展现了一幅家庭关系的横切面:婚姻之殇。
这部片还有一个地方令人印象深刻:全片没有任何配乐。
在定格镜头的搭配下,显得十分冷静,客观,这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情感的推动。
这大概是令我惊讶的原因:完全看不出是一部处女作,泽维尔勒格实在是前途无限,在我看来,这比多兰屌了不知道多少个level。
谢谢金主爸爸的慷慨@看电影 ,心情依旧不能平缓,心脏在整部影片中都是紧缩的,好难受。
(有剧透)风平浪静中总会有波涛汹涌,就像一张白纸上突然出现一个黑点,让人难受。
电影的基调从平静到爆发到终于结束这一切。
可能是从小的阴影,讨厌大声说话,讨厌暴力。
片中的父亲的确演的很好,他的表情、眼神,他也许是为这部电影专门增肥的,从他的身上无疑不透露出一个家暴的人是何等可怕。
他的暴戾让他的孩子、他的妻子、妻子的家人到最后甚至是他自己的家人也开始厌恶他。
一个人的悲哀大抵就是这样吧。
他从来没有改正过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这样的人不配原谅,他的哭只会让人觉得他自己太假。
本片前半部分并没有赘述父亲如何对待他的妻子和孩子,而是从她们每个人的表情、语言等阐述导演自己想表达的。
最后部分的爆发,太太太可怕了。
如果不是邻居,我想母亲和孩子真的就死在了恶魔的手里。
影片中的家暴毁掉了两个家庭,我想现实生活中应当还会有更多说不清楚,不能离婚,不能找到保护自己的方法,这是人世的悲哀。
请向家暴 Say NO!
法国电影的节奏,情节徐徐展开。
开始是一对夫妻申请离婚,丈夫辞职来到妻子和孩子居住的城市,儿子出示书面表达了对父亲的厌恶,还看不出来家庭里面有啥惊涛骇浪。
剧情逐步展开,父亲坚持每周末要和儿子在一起,尽管儿子生病百般不愿也得跟着爸爸到爷爷奶奶家。
爷爷奶奶和父亲的关系让人明白了父亲是在什么环境成长起来的,没有尊重,自大,不懂尊重别人,争吵和暴力是家常便饭。
儿子想参加姐姐18岁派对,希望调整下次见面时间,但他的话父亲就像没听到一般。
儿子不断对父亲撒谎,父亲对孩子的任一点动作和行为都会严苛要求,没有温情。
儿子撒谎是为了母亲不再挨打,一家人躲避父亲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父亲答应让儿子参加姐姐派对,儿子把父亲带到三人的住所,父亲见到母亲哭起来的样子很像幡然醒悟的浪子回头。
但在女儿派对碰到异性对妻子的责难里面暴露了他的本性。
而在电影结尾,父亲拿着猎枪半夜敲门恐吓甚至开枪,孩子吓到失聪,母子躲到浴室等警察来的场景,估计就是母子三的往昔日常,恐怖至极。
电影是个平常的家暴故事,但是电影使用的技巧却让人印象深刻,举重若轻。
恐怖暴力的情节,在轻描淡写中展开,慢慢层层推进。
可能就是成熟电影的手法吧。
反家暴题材的电影,个人更喜欢台版翻译的《家战》这个名字,家暴一直都是一个让人很敏感的社会话题,这部片子拍的很巧妙,开头用长达半个小时的法庭谈判交代了故事背景,片中坐立难安略显局促的妈妈和从容有礼貌的爸爸形成的对比让人一度以为故事在结尾会有很大的反转。
片头平静和谈判和片尾混乱的枪追战形成鲜明的对比,故事在平静理性中拉开序幕,在失控与战栗中收尾。
1、长镜头 电影很擅长运用长镜头,很多镜头都是一镜到底或持续10分钟以上,这样的镜头运用可以更好的将观众带入情绪当中。
电影中的悬疑元素,不依赖快速、强烈的剪辑,而是通过持久的关注、持久的跟进。
印象最深的是朱利安和父亲在车上的一段表演,镜头大段的给到朱利安胸部以上的特写,将朱利安的紧张恐惧表现的淋漓尽致,很能够带动观众的情绪。
且特别是他那压抑的、欲哭或欲叫的表情,成为这部片重要的张力。
导演深知这一点,镜头不断带回他的胸上景,彷佛成为影片中影像的引力核心:镜头以他的胸上景作为重力场;而不论向外抛去哪里,都得一直被这个重心给拉回来。
2、叙事风格 影评的叙事风格采用留白式,给足了观众想象空间,例如姐姐在厕所使用验孕棒后哭泣的镜头,这里没有给到明确的结果,有没有怀孕姐姐都有可能哭出声,这个地方的理解就见仁见智了。
这个地方也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能够让人有更多的思考。
影片一改常规的叙事方式,从孩子的监护权的争夺来引出一系列的故事。
孩子父亲看似正常的表现让我一度以为结局的反转是父亲根本不爱孩子,只是想用此挽回妻子。
3、感受 在看电影最后的部分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丈夫半夜敲门的时候妻子为什么不选择报警,而是等对方用枪闯进来的时候才想起来要报警。
也许是心存侥幸,影片中妈妈对儿子说“别担心,闹够了他就会走的”。。。
看完电影查资料的时候看到“在中国,女性受到家暴的第35次后才会选择报警”也许是因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等等等的原因,让女性选择一次又一次的容忍,可我始终相信,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
很多东西一旦做过就一定会变本加厉。
长镜头的叙事和没有过多修饰的剪辑方式很酷台词:家庭暴力带来的伤害永远都不是一次。
残暴是爱的对立面,不是什么笨拙的表达爱的方式。
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已经于上周开幕了;回顾一下,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部拿到银狮奖、金狮奖提名的影片:《监护风云》。
它是个剧情片——但越往后看,就越像恐怖片。
这片看得吧……不知你会是被丧哭还是被吓哭——反正到了最后,影院里和屏幕前颤抖着的观众,眼泪根本止不住。
情节冲突的来源很简单:离婚父母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母亲保护孩子远离暴力倾向的父亲不让其接近;结果却没有争取到单独抚养权,与此同时父亲以各种方式强行介入孩子的生活,最终几乎酿成悲剧。
韩国版海报中孩子无辜的背影,讽刺到令人揪心电影中对这个冰冷故事的讲述,也是十分的简单——从法庭判决,转向数次父子共处片段与母子共处片段的对比,再到矛盾彻底爆发。
在电影缓慢而坚定地逐渐推移过程中,你也许早就做好了心理预设:对于这个主题,你可能也在别的片中见过了太多太多;但是,当恶毒的面具被血淋淋撕裂的一刻,即使有着再大的准备,也过于难以承受了。
家庭暴力的极端阴影之下,孩子,是永远的受害者。
①请停下吧,谁来为我的伤口负责看完片的我,觉得这电影若提示“部分内容可能引起不适”都不为过。
无休止的家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他们被父母的争端淹没长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因孩子而起,也不应与他们有关;远近离合,也不该让孩子负罪。
但在无数的高压家庭案例中,被吞噬的恐惧时刻笼罩在孩子们头顶。
“法庭”这一负责一锤定音的场所,这次却不是结局,而被搬到了开头。
影片刚开始就为全片的基调打好了基础一上来,用了长达约十五分钟的单个场景,呈现了一场听证会前做笔录的过程。
没有高声争吵,没有激烈对峙,父母双方的情绪表达也十分克制,仅在微小的神情间做着挣扎;作为证人的孩子们也没有出现,只有他们的证词,串起了整个场景。
但这看似平和的一幕,足以令人窒息。
孩子们的陈述里已经透露出了他们的恐惧这一刻钟的安静讨论,足以使人坐立不安——足以让你觉得,“为什么还没结束”。
片中父亲对待生活的方式显然一团糟,孩子们都不愿意接近他;然而对于母亲保护孩子的行动反向指责其“过度”,居然为他扳回了局面:法庭的判决,显然是不够公正的;这一决策,开启了后续一系列潜在事件的发酵过程。
父亲多次在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强行将其带走为了保护孩子,母亲用尽各种办法,却连谎称生病都无法阻止父亲的执意;儿子每一次坐在副驾驶上,与父亲根本无法正常交流的重复场景——说轻了是尴尬,实际上能看出,儿子的心理阴影面积巨大。
私下里不想见,见了面也恨不得挖洞躲着。
今年最佳外语片提名的[无爱可诉],也讲述了家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无爱可诉]是关于更漠然的冷暴力形式——父母沉溺于彼此之间的隔膜与对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渐渐从这段家庭生活中消失——最后,他真的彻底消失了。
不管是冲突还是无视,对孩子的打击都是巨大的。
孩子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家中的场景,可以说是对紧张气氛的稍作缓和;可惜这也没有维持多久。
和爷爷奶奶还算交流顺畅,但随时都面对着父亲下一秒的突然爆发。
不稳定的情绪,当然也更是加深了孩子的恐惧,何况这种情况一再出现。
对孩子请求监护时间的变动也是凶狠拒绝,随后只顾自己摔门扬尘而去。
与此同时,对于前妻的控制欲也达到了病态的程度。
具体体现在这两个场景的冲突中除了与孩子共处时的恶劣表现,父亲还将自己对前妻的暴力倾向间接施加在儿子身上,或是找到机会直接施加在了前妻身上。
即便这样,父亲仍在指责前妻对孩子“控制欲强”,认为是前妻“给孩子洗脑”,认为这才是孩子们疏远他的原因。
好笑吧,虽然我已经笑不出来了。
一切都导致了影片结局处的恐怖发展父亲端着猎枪轰开家门、还伤到儿子耳朵的时候,看片的我直接跟着母亲和儿子两人一同发抖了起来——回头想想,在这样一个父亲身上,这简直就是注定要发生,不是吗?
暴力催生暴力、继而催生凶残的结局;实施家庭暴力之人,未导致极端情况、想要强行占有的主权不得手的情况下,是不会罢休的。
这种人的脑中,没有同情、没有悔改、没有理解,只有令人恶心作呕的施暴欲望——对着自己的家人。
不得不说,片中的报警系统和警察效率真的是高分啊……说到这儿,再转头看看最近的“滴滴”事件——有些事情,光是叹息和咒骂,简直都让人不知从哪儿讲起。
好了,这片我是不敢再看第二遍了。
③黑暗之中,放下你手中挥舞的枪毫无疑问,这个家庭中的母亲和孩子,全都是片中父亲精神和肢体上暴力的绝对直接受害者。
本来就拥有保护孩子本能的母亲,在经历过前夫的纠缠之后,变得更加绝望但谨慎——那些为了帮孩子躲避他们父亲的谎言尝试和正面阻拦,都显得那么苍白、那么无奈、那么让人唏嘘。
母亲已经使用了尽量大的努力她也只是个普通的女人——虽然影片中没有着重呈现,但她与片中父亲的悲惨婚姻,显然也是充满了暴力和痛苦;她尝试着去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去实施对孩子的保护,换来的却是前夫莫须有的骂名和更加偏激的举动。
片中女儿和她的男友,前者与母亲的交流片中女儿和她的男友,前者与母亲的交流女儿这个角色,设置得也十分巧妙:她与父亲两人之间算是根本没有正面的对手戏——但这个人物在故事人不可或缺。
她与男友的交往、与同学朋友的聚会代表着她的个人生活,而她与母亲的交流代表着她与家人的交集。
这两者在片中女儿身上体现出了交叉的相互作用,对故事发展起着辅助的作用;这个家庭中的一切矛盾和化解因素,有时都可以从女儿身上通过疏离的方式以小见大地看到。
同时,片中许多正面人物的出现也很重要比如母亲的律师、爷爷奶奶、女儿的男友和母亲的朋友——这些形象,都或多或少通过自己对中心事件的态度、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对比和映衬着父亲的残暴。
并且,这些角色也是母亲和孩子们生活的正轨一面,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影片紧绷着的氛围。
法官的判决是不可忽视的触发点之一司法机构,按理说该代表公正——但很显然,特别多的情况下,这并不是实际情况。
片中的判决也正说明了一点:现世的法律裁决,总有触及不到人性至恶处的地方。
在这种需要钻入“潜在危险”怪圈之时,法律就显得十分无力了。
最后借用帕特里克·梅尔罗斯的一句话我不知道,呼吁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停止他们对自己家人的施暴行为,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我能确定的一点是,我们所有人,都不该轻视这个问题;该动用的官方手段就要动用,该完善的法律就要完善,该下达的惩罚就要下达。
别再让受害者在黑暗里越坠越深了。
-文:Yorkshire Viking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Jusqu'à la garde (2017) 家戰,於@i后窗 南京電影放映。
影片拍得很真實的地方在於家暴並不是從頭至尾的肢體暴力,而大部分時候夾雜著語言和精神恐嚇。
關於家暴者的家庭狀況鋪墊也點到充足,作為一個成長在有家暴情況的家庭裡的人,會有惡夢重演的心悸。
一句話說得不順心就可以暴怒,聲音高一度!
再高一度!
威懾的表情再猙獰一些!
巧妙的時機,配合摔打東西~ 這就是解決/終止問題(=迫使對方服從)的方法啊。
就是他在毫無預備跟保護跟還擊自己能力的時候被教會的親密關係相處方式啊。
在往後的日子裡,作為成人的他要盡比別人多一些的努力才能擁有一段「正常」的情感。
但無論如何,原生家庭的缺失不應該作為任何人的过激行為的缓和借口。
他的極端舉止幾乎是明確了他的某些精神障礙,法庭審判時也會著重考慮到他的狂躁與強迫的症狀,監禁和入院(幾乎等同於監禁)的手段是必須的。
在我曾經歷過的case裡,我由於精神履歷當天被放走,而男方因為情急之下扇了我一巴掌,被on hold三天最後上庭,幸而並未產生真正嚴重的後果。
我個人作為這件事情中法律的受益者,其實是非常反對這樣的處理方式的,如果你說這是得益者「虛偽」的內疚感也好。
即使精神障礙者是不具備完全法律責任的人,但在走入迷惘和更深的困境的過程中,在逐漸喪失理智去選擇的能力的過程中,他/她是為自己做過抉擇的,每一天,每一個瞬間。
他/她收到別人對信息第一反應是左滑刪除;他/她由於膽怯和懦弱把自己困在房間;他/她任意的停藥和抗拒醫囑;他/她在意識到自身狀況對原因後幾乎是順其自然地接受,而不是奮力去對抗。
這一切其實都歸咎於自己的不努力,不自律,不積極。
即使在我心裡面對著兩股分庭抗禮的巨大引力,它要帶我走進黑,或是帶我走入僵硬而刺眼的光。
這引力特別強大,我越來越害怕自己變成一個瘋子,而這一切都不可說,是因為被他人拋棄更加可怕。
非常喜欢最后一幕邻居奶奶颤颤巍巍去偷看那里,會小小替奶奶擔心家暴男主出獄後會不會對她有報復行為,影片結束的位置剛剛好。
最後的最後,對於完全傾重於社會議題的電影還是會有小小的一點排斥,但現場看來對於觀眾還是有意義的。
特別可愛的是映後對談結束,幸運觀眾可以和邀請來的本地律師合影 :)
亲情终极三连:我对你不好吗?你为什么不顺着我?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跟我沟通?愿对这类题材无感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BJIFF#在父亲和母亲间辗转开始,略去全部车上可能的语言交流,只是呈现见面时的沉默和抗拒就足以见得,孩子注定在这部片中不是调和剂而是导火索。男人与其父亲的争吵和女人在派对的遭遇都在为后面的爆发做铺垫,微表情细节和镜头的推进都是对观众的考验,"我已经变了"是悬疑感最关键的要素
反類型的類型,對「聲音」關注。劇作的亮點是,某一刻你甚至會對父親移情,但最後的高潮打破了你這幻想
#北影节#前面就是一小池子水,偶然有个小涟漪,就这样淡淡地过去。小孩的谎言,比大人的对话要更揪心些。后面爆发的那段冲撞,相当强悍,家庭暴力实在叫人头皮发麻。不过不知如何终结,也就只能戛然而止了。长片处女作,加点分。417
“门”与“视角”。
又一部无配乐电影……故事没啥特别的
男人怎样才能堕落如此?半夜三更杀进来的那段戏真是渗人……结尾处理也特别巧妙。
一开始还在判断谁说谎,后面就觉得很心疼这孩子
7。在结尾之前都没有直接表现身体上的伤害,但完全可以通过各种细节补完暴力前史,暴力的隐蔽性切真地让人头皮发麻,惊悚感很足。最后直接上升为密室恐怖倒是突然有点跳脱,但也是真的提心吊胆。
本性早晚会暴露,暴力让人呆滞。但我还是感觉沉闷了些…
不社会,不娱乐,不搭。
观感真是负无穷。首先女主一开始怎么不报警?怎么不拍个视频录个音找证据给法官看? 其次,女主软弱的性格让人看了又同情又可悲,男的更是变态到极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能用法律解决的问题,应该一开始就搜集证据而不是一味的忍让和逃避,不然害人害己。
2.5 单线条的叙事,也没有配乐。不过从反映现实的角度来说还不错,尤其是孩子长期的压抑恐惧,父子几乎没有交流,孩子小心翼翼怕父亲突然爆发结尾母亲关上弹孔斑驳的门,电影就这样结束
家暴男人,永远只有0次和无数次,他是真的爱你,但也是真的偏执。我也有过被家暴经历,很能体会这种偏执到极点的人可以给你带来的绝望与伤害,躲不脱,只有无数次的回避他,直到他对你失去兴趣。所以,奉劝大家,一开始就不要找情绪不稳定,偏执的人谈恋爱。
前半段可以多给一些暗示的,为了搞对比直接催眠
强化性别俗套的生活一瞥,细腻但没有营养
#siff2018# 工整的三幕戏,但很不喜欢这种割裂的气氛营造,大段对话的时候极度无聊,且细想家庭悲剧的原因探讨不够,丈夫的塑造也很脸谱化。
要小男孩儿带路的时候真的吓死了
家暴男隐忍多时,在妻子冷漠的就是不沟通态度下强行家暴,被警察抓的故事。被骗,什么高明的拍摄手法,故事不行就是不行!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