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乐《彼得和狼》中艺术抽象了的少先队员形象,动画《彼得和狼》更像是为我们这个时代量身打作。
孱弱的小男孩,阴郁而杂乱的城市,还有在愤怒时刀子一样的眼神——我们这个时代不会有单纯的白衣少年。
狼为了生存下去吃掉别的弱小的动物,它没有选择的余地。
但是猎人选择了在欺负弱者时凶残而畏畏缩缩的爬向狼时懦弱,如此如此的憎恨着我们的同类,大概是人类的一大特点。
可惜在做狼还是做人之间我们没得选。
彼得终会长大,躲不开这个成人社会。
要么选择长大,终有一天变成你当年所讨厌的那类人,要么被社会抛弃,有什么办法呢,当所有人都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的时候,你能有勇气坚持说不么?
再大的志气都会被时间磨平——只剩下生活本生,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但幸好我们还有对善的期待,不然也不会傻傻的对着一个粘土动画感动半天。
其实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都还留着那么一扇被铁皮封住但是不是那么牢固的小窗户,我们都还想看看那边那个更好的世界。
彼得的形象设计得和一个拥有超能力的少年一样。
当他和狼对视的时候,纯真而复杂得让人不寒而栗。
狼就那么活生生地把与彼得朝夕相伴鸭子吞掉了。
彼得咬着自己的手背足足呆了10秒钟。
10秒后,复仇开始。
要杀掉一只动物,人类——无论是成人或是孩童,都觉得是举手之劳,何况是一个残害自己至爱的动物,更是有充分的行凶理由。
但是彼得最后把狼放走了。
他的报复最后实施在了那两个曾经嘲笑捉弄他的士兵身上。
彼得与狼至于人与动物。
根据Prokofiev同名交响童话改编的<彼得与狼>,是2008奥斯卡最佳动漫奖得主。
Prokofiev 的<彼得与狼>,情节其实相当简单,少先队员(中国里都译成少先队员?
)彼得被严格的祖父监管得很严,不能出去外面玩。
在一次逃出去玩的过程中,彼得的朋友鸭子被凶残的狼吃掉了,善良勇敢的彼得逮住了狼,最后猎人把狼带走了。
而英国导演这次的改编,可谓是彻底的改头换面了。
没有原著的轻松诙谐,而是充满了象征和阴暗甚至有点恐怕的色彩。
而且其结局也作了微妙有趣的改动。
原著里狼被逮住带走后故事就结束了。
但这个动漫版本,把狼逮住后祖父把它带到镇上要卖掉。
彼得看着狰狞的屠夫、贪婪的祖父,还有狼充满无奈哀怨的眼神,作出了一个惊人却合理的举动--把狼放走了。
对于这种改动的分析是多种多样的。
比较扯的是什么保护动物的主张啦之类的,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体现影片对自由追求与渴望的主旨--无论是小鸟对飞翔的追求、彼得对外面世界的渴望,还是狼对自由生活的天然要求,都体现着自由之于生命是如此之珍贵如此之不可或缺。
这也许就是这部动漫的主题吧。
但闲着没事干的我却没头没脑地想到了它的另一层可能的含义。
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教条下,原著的人物当然非常合理地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
比如,彼得当然会被解释为先进的革命阶级;祖父和猫则被认为是落后保守和贪婪愚昧的旧皇权的象征;而狼则被赋予邪恶腐败的资产阶级的缩影。
故事的结局当然就是革命阶级冲破旧政权的束缚,并最终打败资产阶级。
由生活在资产阶级的"低俗"文艺人改编的动漫呢?
彼得这位“先进的”少先队员被改得阴暗古怪,而且最后竟放走了“穷凶极恶”的狼!
(其实彼得最终变成了“狼“了,请细看宣传海报。
)这不是在宣传资产阶级的合理性么?
(狼吃鸭子只是顺应自然,而人类逮捕狼则是对自然定律的破坏)不是在鼓冲资产阶级最终将取得胜利么?
(彼得变成了狼)也许导演的这种改动纯粹是艺术上的需要,根本没考虑任何政治暗喻。
但这些不经意为之的创作行为中,不是更能表露出隐藏于作者心中的不敢明言的思想么?
柏林墙是经已倒塌了,但铁幕曾经存在所带来的影响,真的能消失么?
唉,是我多想了,根本没这回事……
记得选过一门交响乐赏析的课,课上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我选这课的原因之一)给我们听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然后说不同的角色出场都会用不同的乐器来表现,让我们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想象出画面来,于是我很听话的闭上了眼睛,当然了,再睁开的时候已经下课了,呵呵,下午课就是容易犯困。
其实我听交响乐从来不睡觉的,恩,即使睡觉也从不打呼噜,即使打呼噜也从不流口水,即使……算了,扯远了,还是说说这个片子吧。
看了介绍,说是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半小时的逐格,导演拍了五年,着实震着我了。
在如今这个CG技术泛滥的时代,能一帧一帧做逐格的绝对算是另类,以前看过介绍逐格动画的书,感觉特别像行为艺术,据说拍小鸡快跑的时候每十秒的画面就要耗费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出现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比如人偶的位置,灯光,比例和透视关系等等)都可能毁掉整个场景,那种复杂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以前常听说天上一日人间一年,这句话用在逐格动画的制作上特别贴切,从这个角度看,花了五年时间制作出来的“彼得与狼”确实是了不起的作品。
有这么几个细节我的印象很深:1:大肥猫扑小鸟之前的准备动作:我家养猫,所以特别了解猫的动作,猫真正出击之前会先在原地扭动身体,然后猛的扑出去,跟片子里大肥猫的动作的一模一样。
2:小鸟借助气球的慢慢向上飞,对于带着气球的小鸟的重量感把握恰到好处,不过我猜气球应该是用了CG。
3:小男孩与狼对峙,互相拉绳子时的动作。
另外美工也相当出色(湖面结冰后的质感和彼得家院子外那片空地的布局),如果抛开原著音乐不谈,单就逐格动画的技术本身而言,本片堪称经典。
五年=三十分钟=奥斯卡奖,全片没有什么华丽特效,但是每一帧画面背后都凝结着动画人执着的努力和奉献。
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技术不如欧美先进,拍出来的片子没人看,但是现在的中国动画,动辄就是几百集甚至上千集,其质量可想而知,充其量只不过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已,假如能学学人家对待动画的态度,真正能踏实下来做点东西的话,应该也不比别人差。
彼得被欺负彼得被爷爷关在院子里彼得唯一的伙伴——鹅被狼吃掉彼得打败了狼彼得和爷爷把狼带到市区换钱彼得威风凛凛彼得羞辱了欺负他的两个兵彼得看了一眼仍在谈价钱的爷爷彼得放走了狼我相信这部动画片所要表现的并不是什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动物论,物种平等说等等不知所云的连国产动画片也能说的头头是道的主题。
我们纠结着彼得放走了狼,纠结着狼温顺地与他并肩同行,纠结着他们先深情地对望才各奔东西。
还纠结着海报里彼得拼接的是狼的影子。
狼激发了彼得,也唤醒了彼得。
他所向往的世外桃源彻底幻灭。
原来无论人类社会还是动物世界都有它的弱肉强食冷酷残忍无法逃遁永恒不变。
只有站起来,站到高点;只有迎上去,迎面危难。
否则只能躲在篱笆背后,只能缩在垃圾桶里。
他可以做到,在与狼交锋的绝境中他意识到,他可以。
他可以春风得意可以威风凛凛可以光彩夺目可以焕然一新——但不变的,仍是爷爷苦涩的眼神,不变的是捉襟见肘勉强度日的生计艰辛。
他看见了世界,他认识了自己,他发觉了相似,也找到了狼与欺负他的那两个人的差异。
他还那二人以羞辱。
他放走了狼。
P.S. 当初对这个片子感兴趣是因为介绍上说它的配乐很赞,由于没有任何台词,所以每个角色都用一种乐器扮演。
但是,在看的时候,由于人物制作简直太逼真了,表情神态动作超级细腻丰富栩栩如生,加之深夜看时把音量调小,因为完全忽略了配乐…orz…http://coldenjoy.blogbus.com/logs/32485364.html
前面一点的部分着实不在我喜欢的点上,本是没打算仔细看的,可当乌鸦自顾自画地套上气球的绳索,忽然觉得有点意思了。
乌鸦本是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任何它想去的地方,可偏偏不知道哪根筋错位,它看上了那貌似可以轻而易举带它翱翔的蓝气球,于是积极努力把自己套牢,然后悲剧开始了:鸟儿的天性被泯灭,只似跳梁小丑般上蹿下跳,无所不用其极,最终也只能借助peter的力量攀上不是很高的枝桠,却再无更大作为。
可它似乎并无感觉吧,仍然迷信优美的蓝气球的神话,它被迷惑了,被蓝气球的轻盈所迷惑?
被“不劳而可飞”的前景迷惑?
反正它是信了,于是被限制,再不是之前自由自在的乌鸦,无论用尽怎样的办法终究无法再像以前一样乱飞。
倒是凶恶的狼,这可爱的敌人,帮你乌鸦戳破华丽的伪装,你看,月空下你不是已经可以低空盘旋,无拘无束了吗?
自由就是这样,你抓住身边一切的机会奔向它,貌似渴望,实则带着重于一切的负担;殊不知,飞翔是你的天性,自由的翅膀就在你身上,你唯一需要做的只要抖掉周身不属于你的,拍拍翅膀,就可以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彼得放掉了亲手抓到的吃掉自己最好玩伴鹅的狼。
冷酷?
温情?
胆怯?
残暴?
桎梏?
自由?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匹狼,您呢?
源自俄罗斯作曲家Prokofiev的同名交响乐童话,08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由未来,回到当下。
《彼得与狼》,其实是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为孩子们创作的一部交响童话,与我同龄或比我年长的人,都应该听过。
电影由此改编,主旨却大相径庭。
童话中,狼是绝对的反派,机智勇敢的彼得,最终抓到了它。
短片中,狼继续凶狠,但更残忍的是士兵,向往自由的彼得,最终放走了狼。
前者生动活泼,后者充满张力;前者社会主义,后者人性主义。
这部电影,获得了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制片人Hugh Welchman,年轻、英俊,在《玫瑰人生》中他还担任了视效管理。
彼得住在乡下,与压抑的祖父一起生活。
他在镇上不受欢迎,唯一的朋友似乎是他的鸭子。
有一天,彼得的祖父把他带到外面的冰面上玩,并把他锁在屋子里,当狼来的时候,鸭子没有受到保护。
彼得目睹了他的朋友死在狼的嘴里,他开始用一个致命而危险的计划立即进行报复。
在这个著名故事的更新中,我们发现自己处在一个现代(但也是古代)的环境中,感觉像是在东欧。
故事讲得很好,很好地结合了关于小男孩彼得的问题和他在整个影片中经历的各种情感。
虽然它很短,但却很吸引人,也很有趣,我发现所有的故事都很容易看,也很愉快。
情节很容易理解,但会为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提供思考的素材。
动画方面,这部电影看起来很不错。
有些观众会抱怨影片的外观被冲淡了,看起来很压抑,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优势,因为它使感人的幸福时刻更加突出,但更重要的是给整个影片带来了一个很好的优势,我认为这很有效,吸引了我。
这也适合彼得这个角色,因为在这里他目光呆滞,心力交瘁,但仍有火花在里面。
这是一个有趣的角色,无声的 "剧本 "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当然,这更多的是与动画师的技能有关,因为他们用定格动画的方式展现了很多东西。
它确实缺乏现代儿童观众所习惯的流畅性,但它更适合于影片的粗糙、暗淡的感觉,而且,尽管我说过不 "流畅",它在整个过程中看起来很好。
音乐也很好,与任何个别场景的情绪相匹配,并在需要时很好地转换,正如另一位评论家所评论的那样,这是让儿童进入这种类型的音乐的一个好方法。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引人入胜、令人愉快的著名故事的动画片。
它有一个伟大的暗淡气氛,一个强大的故事和中心人物。
在2006年圣诞节期间放映,它被证明是一个受欢迎的突破,远离了大量生产的动画片和简单的令人厌恶的信息,如果你有机会,值得一看。
彼得是個吊絲。
他沒有選擇的權利。
他想要去院子外面看看,被爺爺攔住。
街上的女孩子都看不見他。
男孩子都想欺負他。
連爺爺的肥貓都懶得睬他。
他的朋友也就是一隻又髒又瘦的吊絲鴨子和一隻飛不起來的吊絲黑鳥。
狼是只loser狼。
在野外連只貓都抓不到。
只能勉強吃一隻倒霉的鴨子。
(要知道吞下那只鴨子一點也不酷,不到萬不得已,loser到不能自拔,狼類是不會去丟這個臉的。
)獵人差點都射到它。
被一個瘦弱的男孩子生擒。
你簡直不能比較,到底是彼得比較loser,還是狼比較loser。
他們根本loser在一個重量級。
可是為什麼,看得時候,我眼睛酸酸的,覺得好有共鳴?
媽的,我可不想承認,我是個吊絲,我是個loser。
媽的。
不如交响组曲感觉好。。。宁愿光听交响组曲
彼得的眼神冷过狼2,28
彼得眼睛很酷,发型很帅
动物很传神啊
小学的时候用这部交响乐角色扮演来着。。。情结阿情结~
交响乐入门首选。
伯夷、叔齐采薇而歌之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塑料感十足
定格技术越来越牛了……
2008 Oscar Winner
还行吧。。说不上特别好的感觉
既生动又阴郁
怪不得能得奖 真的是太赞了 音乐和剧情配合的恰到好处 对人物和小动物的刻画也非常逼真 赞
无声定格短片。给狼自由就是给自己自由。可其实我很怕隐喻太多伏笔太厚重的无论什么,能够直言不讳的比云里雾里的要好得多,私以为是。
渴望自由的心是一样的,不论是人还是狼。音乐和画面配合得挺好的~
理解万岁
耐着性子看完
尽管导演把鸟当作亲孩子,但猫的处境无疑更危险………………
俗气的我不懂欣赏吧
这只狼倒真是有狼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