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故事,是没有勇气再重读一遍的,就像,1980年代的爱情当事业与爱情矛盾时作为一个男人,你会选择爱情还是事业?
作为一个女人,你是否会愿意为了男人的事业儿放弃自己的爱情?
离别后的第一次相遇,她未嫁,他未娶,一切都正是当年。
但,为了不让他困在大山,她选择了逃避,毅然决然的将他放逐。
此去经年,鲜衣怒马,轰轰烈烈,却又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再次归来,他已是千疮百孔,她用她的爱与善良重新唤醒他早已萎靡的激情与欲望。
他也终于有机会倾诉他对她深沉的爱恋,却又被她再一次放逐。
那些小河畔的嬉戏,街头街尾的陪伴,离别前黑夜的挣扎,看着爱人远去忍不住颤抖的背影,都随着丽雯的死,成了永远都回不去的1980年代……读到最后,已忍不住泪流满面,丽雯无疑是个善良美好的姑娘,但她更是一个聪明果敢的勇者。
她爱他,但她更知道他是“为道路而生存的天下客”,是蒙尘的明珠,是沉睡的雄狮,他也许暂时希望有一个温馨的港湾可以停靠,但他绝不会自甘平庸,他天生不会为任何人驻足。
她若顺从心意将他留在身边,最终有一天,他会厌倦了她。
她的狠心成全了他的事业,更成全了他对她最初的爱,还有,最后的爱。
我无法评价丽雯的做法到底是好还是坏,只能说,每个人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追求。
在我看来,即使最后终将被厌倦,我也会贪恋那无法言说的,如灿烂烟霞般转瞬即逝的美好。
人生在世,何不及时行乐呢?
文/梦见乌鸦《1980年代的爱情》,是小弟在大银幕上第一次看霍建起的作品。
野夫的作品很早以前就看过了,早已熟悉的情节不再探究,只关心画面能否展现那些美丽的文字和潺潺的情感,寂寞的年代风景美丽如画,犹如八十年代那美丽而隐忍的爱情。
从电影的片名来看,电影应该不会卖座,在这个商业化市场的年代,每部电影必须沾染一些世俗的铜臭,如今的观众都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观众,谁会关注自己出生前时期的爱情呢?
而从电影的主创来看,霍建起+野夫的组合,又是那样具有文艺质感。
让这部《1980年代的爱情》的文艺片质感显得尤为突出。
电影公映第二天去看了电影,场次几乎找不到了。
不为电影所面临的市场困境感到无语,因为这是大环境所趋,该片又不是个例,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更何况这部电影不像王小帅、贾樟柯那种现实文艺,而是骨子里面的那种纯美的文艺,就像看一部清新的小说一样,在这个浮躁的市场面前几乎注定了其命运。
然而这部电影迄今为止口碑还是有一定争议的,因为电影故事很简单,简单到一张横格纸就可以搞定。
不过电影乃是我辈无法涉及到的领域,也正是造成本片不被主流观众接受的原因之一,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该片本身的价值。
电影延续了霍建起一贯的纯美风格,每个镜头都美成明信片。
故事本身和叙事手法都隐忍写意,整部片气氛压抑暖昧,克制成全。
风景寄情,两人情感互动皆与周遭景物相连,这些镜头都需要静下心来去欣赏,然而在爆米花的快餐时代,能否get到这个关于年代的G点呢。
其实本片有着一个很常规的卖点,就是爱情,爱情有刻骨铭心的、有甜蜜无价的、惊心动魄的、凄风苦雨的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都是如今大众非常欣赏的爱情表现形式,而但片中的这个爱情却有着极为特殊的质感,因为它过于太纯美,就像《那山那人那狗》中无数次走过的乡间小路一样,不惊起一丝波澜。
那个时代的罗曼蒂克就是这样简单,无欲无求,就像《庐山恋》中那充满争议的一吻,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许多人的愛情在一些年月里因为种种原因被襟锢,被扼杀,空留一腔遗恨,这就是《1980年代的爱情》所要阐述的一种观点,融于山水之中的纯美,只限于特定年代才会有的魅力。
加上电影发生的场所,恩施土家族风景美丽如画,而那爱情都在土家族的吊脚楼里,在廊桥相伴明月里经历了岁月的咀嚼,不会令人产生爆米花焦糖刺激味蕾的那种瞬间愉悦感,取而代之的是这样有着特殊记忆的一群人所能品出的历久回味。
《1980年代的爱情》终究还是一部爱情悲剧,但它并不哀伤。
正如那个隐忍爱情的时光,电影提供了一个感受爱情的平台,感受美好的平台。
毕竟,爱情和时光都匆匆流走了,像山间溪水一样流走了。
可是,我们还在缅怀,缅怀我们生命中的毎一次感动和忧伤,而所能回忆起来的,就只有美好。
对了,电影的女主角,之前甚至记不住她的名字,她叫杨采钰,很像山口百惠。
一、鸿沟《一九八零年代的爱情》开始公映了,评价两极,喜欢的爱死,不喜欢的烦死。
一位八五后的单身男生在响应我的推荐去观影之后私信我:“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等待是最矫情的自high,可能我没有经历过,真不太能认同这种爱情。
”忙完一天,晚上十点,一个人坐了N站地铁奔到广州唯一一个有夜场排片的影院。
商场正打烊,与人潮艰难逆行往上冲,我终于摸黑坐到了小小的影厅里的最后一排。
开场了。
画面优美,音乐悠扬,每一帧都赏心悦目。
然而剧情推进舒缓,影院里明显有急性子不耐烦,一段时间后,前面一排的两个人离场,嘴里嘀咕着:“文艺癌”。
银幕上,丽雯正关上供销社的木门把雨波拒之门外。
我身边的小年轻讪笑出声:“绿茶婊。
”黑暗中,我叹了口气。
在如今这个弘扬直白、不端、真性情至上、颠覆反鸡汤的时代,人们是如此矫情地痛恨“矫情”。
习惯于青春片的堕胎车祸三角恋,习惯于美剧的舌吻扒衣滚床单,眼前这种平淡、克制、朴实甚至有些沉闷的感情与时俱进地令人费解和困惑。
想想看,假若现如今生活中出现一个明明很爱却拒人千里的姑娘,一准儿被冠之以“做作、心机、欲擒故纵”吧。
那么有人“婊”字飙出,也便不出奇了。
二、清教徒原著里,在公母寨供销社门前,雨波回城、和丽雯即将分别的前夜,作者野夫有这样一段描写:“在这一刻,雯似乎突然意识到她将从此错过这一切。
一种长期自控压抑的情感,被酒意和月光所燃烧,顷刻间难以自持一泻而出。
她猛然扑进我的怀中,呜呜如失群夜鸟般,低声痛哭起来。
第一次双手嵌进我的双臂,秀发覆盖着她的头,深埋于我怀中抖动。
”“直到此刻,我才似乎确证她的爱情早已深埋于心。
我惊疑之间,突然想永远抓住这迟迟才明白的感情,甚至试图放弃一切而决心留下。
”“我努力想扳起她的头颅,企图去吻她的嘴唇,却怎么也无法靠近她万般躲闪的唇。
她的头在激烈扭动,娇喘吁吁抵抗着不让我吻到唇上。
我虽然已经激动难耐,难以自持,但只能贴近她的泪脸,并不敢真正野蛮冒昧地强迫。
我在她的疯狂投入和拼命对抗里,最初不明所以,又恍惚若有所悟,最后只好绝望放弃。
”“她的哭声戛然而止,抬头松手,退后两步,默然相视片刻,忽又转身轻说:对不起!
以后多多保重,我走了!
然后疾步而去。
我流泪目送着她的背景消失在月色屋影中,只听见沓沓的跫音在青石小街上的余响……”文字的描写连些微心理触动也细细捕捉,复杂而纠结的过程丝丝入扣。
电影艺术或许太难呈现,这一段整个删除了。
一年前在采访野夫时,我曾问及小说里这个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
他的回答颇为动情:“完全是真实的故事。
我们那个时候是很纯洁的,你明明非常爱这个女生,但根本不敢去主动拥抱她一下。
当她突然哭着拥抱你的时候,你一下意识到她是爱你的,你想去吻她,这个时候你被鼓励了。
但是你发现她坚决不服从,你又一下又觉得无可琢磨了,不能把握她究竟是礼仪性地跟你告别,还是想把你留下来”。
用如今的网络语汇形容,这大概就叫做“虐”吧,历经劫难微微舒缓的人们从小的成长都是在严酷的对人性的挤压之下,尽管社会刚刚放开,那份庄严却依然如暮色沉沉。
“是的,特别虐心,那个年代很多爱情都是这样从手中滑落了的,那也许就是后清教徒时代的痕迹”。
三、所谓成全与放逐看完电影,我找到了年轻观众觉得矫情、无法共鸣的源头:“一九八零年代”这六个字承载得太多,太沉重,太欲言又止,太感慨万千,而电影砍去背景,裁掉枝桠,只剩下了——爱情。
丽雯究竟为什么要冷若冰霜,又为什么在多年后主动和男主角做爱,之后又再次不辞而别。
我试着理解。
原著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其实从很小开始,就意识到我们成长的那个时代的粗野和怪诞。
我在转学去县城之前,生活在另外一个小镇。
整个‘文革’年代,那个小镇充斥着无端死亡的气息。
”“我曾亲眼目睹,一会儿是造反派把当权派(基层政府官员)捆绑上台批斗毒打;过一阵子,又是保皇派把造反派捆绑吊上了房梁。
每个人都在喊毛主席万岁,胜利者却总是诅咒对方是毛主席的敌人。
人群被莫名奇妙地划分为敌我,仇恨和报复循环往复。
我的父亲和丽雯的父亲,都是国运下的祭品,他们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各自分担着恶世的疼痛。
”个人成为最最微不足道的殉葬品,领袖意志和集体主义代替了一颗颗具体的千差万别的心脏无声地整齐划一。
爱又如何?
那个叫做“出身”的东西,真实地相当于今天年轻男女谈恋爱的房子和钞票,每个人自觉地思忖:“我配吗?
”拖累和株连是真实上演的戏码,一声表白前被压上无数大山。
屈辱隐忍也好过自不量力,祸害他人。
一九九零年代以后直至今天,在我们全面扑向消费主义的社会里,安全套已经随处可买,十几岁的小姑娘暑假堕个胎甚至生个孩子连社会新闻版面都上不了了。
那仅仅三十几年前曾经厚重的情感与压抑已然恍如隔世。
电影中还有一处让人理解的改动,男主角在一九八九年之后的入狱原因被改成了安全的经济罪,原本野夫个人被大时代残酷裹挟的命运多舛在这里简化成了下海的追名逐利和玩世不恭。
姑娘多年后献身的深爱、心疼夹杂敬意也便变的没有了来由。
一位七零后已为人父的男士看过去年我对野夫的采访,看了电影后很触动:“我能理解,可能我足够老吧。
人性的压抑、牺牲自己成就别人的思想,男女之间过于拘谨导致遗憾。
或许也正因为有这样的遗憾,这段感情才被铭记,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回味。
”四、远去的一九八零年代文学评论家敬文东在序言中这样描述一九八零年代:过来人都愿意承认,一九八零年代是奇迹,是共和国历史上罕见的清纯时代,是废墟上生长出来的好时光。
那时,野夫年轻,爱情更年轻;那时,野夫纯洁,不敢亵渎神圣的爱情。
在一九八零年代,牵手,于夕阳或月光下散步,是爱情的万能公式。
蔑视权贵和金钱,崇尚才华和艺术,是爱情的最低标准。
不像现在,一切都需要货币去定义。
因此,前世的爱情构成了野夫心中隐秘的骄傲,也是整整一代人的骄傲。
作为一九八零年代才出生的人,我不敢妄言自己能够心有戚戚。
但我依然喜欢这样的作品,能使得我在一地鸡毛和无谓压力之中与自己静静独处,怀念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多灾多难的善良人们最为怀念的那个时代。
正如野夫所写:“我想纪念二十世纪唯一一个美好的年代。
那段时光留在每个过来人心底里的,是久禁复苏的浪漫人性和绝美的纯情。
我们那时在初初开禁的阳光下,去学着真诚善良地相爱,去激情燃烧地争夺我们渴望的生活……最后,那一切,在成长的某个黎明,被辗为尘泥。
如今,在回望的眸中,那曾经存在过的理想和激情,像童话般虚幻而又美丽,像一轮永远无法洇干的泪痕,充满了感伤和怀旧的气息……”
这大概是我近半年来最喜欢的电影!
那份庄重而久远的年代感,就像80年代里不能轻易谈起的感情,只能用来怀念和克制!
在时代交替中,两次与爱情擦肩,而每一次的放逐,都是为了让你行走的更远。
在重逢的一刻,她慢慢的回过头,一瞬的惊骇后又归于淡然。
喜欢女主角清冷的性格,与静寂的村寨相得益彰!
作者的笔触越是云淡风轻,越让人感到千金的重量!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可以挽留的,挥手依依,满臂流淌着凛冽的月光!
”时代在前行,那么爱呢?
<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
莫名奇妙的陪同学看了这场电影,看之前完全没有了解,只是听说这部电影是在他们那里拍摄的,其他的一无所知。
而看之前也同样在豆瓣了解过,5.2的评分让我完全不抱希望,只是同学一再推荐就去了。
只是一部文艺电影,坐在电影院里我一再告诫自己,于是电影就开始了。
开场部分大段大段的自白,缓慢的镜头,那个叫做公母寨的地方确实很美,其实整个故事很简单,一个下乡的青年遇到了曾经的初恋,发生了一段美好的故事,虽然结局很悲惨,但过程很美好。
这是一个很美好的青春故事,夹杂着那个时代,那个地点特有的符号,特有的宁静,特有的风景,原本应该是一个既能看风景又能看颜值的美好爱情片,却分分钟让我出戏,太过文艺的对白,让我觉得整个过程就像是两个人在背书,虽然作为一个90后并不知道80年代人们的对话,但是总觉得如电影中那样的对话是不大会出现的,你能随口一句话就能引发人生无限思考还能保证押韵?
其二就是无法忍受的慢镜头,虽然爱情片总该有那两个镜头能够让人感受到浪漫,但,但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无聊的等待,当然也有一些记忆深刻的镜头,就比如那个两人坐在竹桥上彻夜谈天,男主吹口琴的瞬间让人感觉到了些许浪漫。
其他的镜头和叙述真的很让人出戏。
不过还有些需要被提起的,乡长和老田真是片中最喜欢的两个角色了,在这样的怀旧爱情片中能够出现这样的小插曲还是挺好,一个就是男主和乡长同上厕所,一个就是男主女友来找老田在楼下扫地说,饭菜能准备,床没法准备,再一个就是乡长拿错男主写的情书的时候。
也就这样的时候让人会心的一笑。
如果按照观影风向标的打分标准来说,我可以给的分数分别是剧情5分,表演4分,可以给乡长和老田5分,而娱乐性是2分,有一个好的故事却没有一个会讲故事的好导演,哎。
当然此类电影的出现本来就是值得赞扬的,电影院长期被小时代,匆匆那年等等青春爱情片占领的时候出现这样一部稍微文艺一点的爱情片的时候,也不能苛求过多,只是这部电影能让我记住的也就只有那山间的风景了,远眺满山的茶树,中间些许采茶人,也有一条或隐或现的小道,主人公走在这条小路上去找女主的爸爸。
而对比我们的邻居韩国,他们一向以爱情片为人所知,但当然他们什么类型片都能产出了的,但他们拍摄爱情片总让人不能忘却,我的野蛮女友已经过了十多年,我依然会为男女主角的美好爱情所感动,我脑海中的橡皮擦,这只是一部偶然间看过的电影却让我无法忘怀,假如某一天我失忆了,我的另一半会有这样的坚持,陪我重走一遍曾经走过的地方吗?
而假如爱有天意,讲过去的爱情故事,其实和这部1980有着相同的背景,却拍出来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些韩国电影却总有一两个镜头让人无法忘却,总有一两首让人记忆犹新,而回想这部片子,我真的已经想不到什么了,那两首出现过的歌,真是让看得我无比的尴尬,那真的是那个时代人唱的歌嘛?
而更加让我无法接受的便是片尾追加的几十年过后,一次同学聚会,一次滚床单,一次拒绝,而后又是几十年的离别,最后男主想要回到那个宁静的山村的时候,女主却得绝症去世了。
世上有这样巧的事情,真巧想到她的时候,她就不再了?
虽然知道电影是由小说改编,可是这样的离奇巧合让我无法接受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女主嫁人,而丈夫车祸去世了,女主还得了绝症,这是再拍韩剧么?
如果导演或者小说作者想要在最后营造悲伤氛围的话,这并不是最佳的方法,我们的眼泪并不会这么留下来,而在此过程中我看到的是男主作为一个男人无法承担起的责任,虽然女主怕步她母亲的后尘怕连累男主,而选择留在山村,如果说女主留在山村最后的目的只是照顾年老的父亲的话,那么父亲去世之后,她便没有了继续留着的理由,她也有理由追寻自己的梦想,追寻自己的理想,甚至是追寻自己的情人,虽然片中并没有对女主有太多的感情描写,但我坚信女主并不是不喜欢男主,不然何必几年前给的笔记本还留着,几年前给的口琴还留着,当然这也可能只是故事太过悲剧,我并不想接受而已啦,我只是尽可能的讲了我的感受,我并没有看过小说或者了解过作者和导演本身。
而最后片中浅尝辄止的历史背景,大家都知道77年恢复高考,78年改革开放,而之前是整整十年的浩劫,乡政府的老田,我倒是很愿意听一听老人家的故事,女主的建筑师父亲,我也愿意听一听您的故事,那是真真的爱情,虽然片中老田也说过了,他说他并不记恨他的妻子,但是他们有感情,虽然那可能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爱,而桥梁建筑师的爱情则更加让人惋惜,老人会后悔一辈子吗?
电影中也没有交代,只是给了一个老人看着墙上妻子的照片久久不能走动的背影。
或许是因为审查的关系亦或许导演或者作者想要说明什么,这世上的爱情并不是什么天长地久,而是就是远隔天涯也能默默的祝福彼此。
01最近喜欢上了将电影和原著对照着来看,比如前面我说过的《那山 那人 那狗》。
我发现,影视化镜头语言与原著的文字语言对照,对于阅读本身来说不仅颇有受益,还挺有意思。
两相对照之下,激发的是读者对文本和语言,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求索。
前段时间沿着《那山 那人 那狗》,一口气看了霍建起的好几部片子,坦白来说,都挺喜欢。
其中的一部是根据野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1980年代的爱情》。
一部纯粹的爱情片,在我看来,要拍好这部电影,在华语影视导演圈中,或许非霍建起莫属。
其实野夫的这本《1980年代的爱情》,我很早就读过,大概是在刚毕业那会儿,在出租屋里读这样的故事,满篇文字,尽是80年代爱情的纯粹与感动。
野夫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他经历传奇,加上早年在武汉大学时,已是闻名的才子。
很多人不知道,野夫最初是以诗歌见长,尤其是在大学的时候,后来他因为一篇篇椎心泣血,感人至深的散文,而广为人所知。
野夫出版过一本诗歌集叫做《丘陵之雕》,或许知道的人,并不太多,大部分知道的还是他最著名的散文集《乡关何处》、《身边的江湖》。
读完《乡关何处》,柴静还写了一篇广为流传的散文《日暮乡关何处是》,言语之中,尽是仰慕与激赏,仿佛野夫就是那个“前世的情人”。
我应该算很早读野夫的散文集——《乡关何处》、《身边的江湖》,每一本都很喜欢,漂泊异地的时候,有时候想起了野夫的文字,就立刻下单重读他的文字,所以,我自己印象中也不知道买过多少本野夫的书。
多年以前,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过,读到野夫文字的感受:「读野夫的文章,缘于在网络上无意看到一篇章诒和的推荐文章。
现在想来,章诒和和野夫一样,同样经历过坎坷不平的人世,亦时常发端幽微,刺透世事常入木三分,故读野夫曲折的人生如遇知己,不足奇怪。
章诒和盛赞野夫,通篇诚恳虔敬,令人信然非常。
《乡关何处》只有区区十几篇文章,都是些怀人之作。
野夫笔下的人,都像是逃脱不了人世的厄运,凄惨悲苦,冥冥之中野夫似乎在书写一段共和国家族的苦难历史。
从《江上的母亲》、《坟灯》 到《大伯的革命与爱情》、《生于末世运偏消》,野夫像一个背着一囊拼命抢救出来的前朝历史,深怕被篡改,所以在云南大理,那座云雾缭绕、松涛如怒的高山庭院里的夜晚。
满怀孤愤的写下这段为人所不知的家族遗恨,写下那么多乱世之人的飘零、坎坷。
野夫像个前朝遗孑,古文功底深厚,擅长古体诗,文字中常充满古风,尤其是《庄子》、魏晋文人的文章典故,常出现在其文字中,恰到好处,读来余韵非常。
想来野夫不仅文字充满古风,其为人、处世,或许也像他的朋友所说的一样,诗酒飘零,礼失求诸野,野夫他们便是传承此脉隐隐约约的飘零一代。
第一次读野夫,是在大三准备考研之时,彼时常觉复习枯燥乏味,便翻来一两篇文章来读,野夫的文章像是一记惊雷打破了那个沉闷而枯燥的长沙夏天。
一字一字读完一篇,常沉重唏嘘。
透辟的文字、冷透的人世,如此沉重的文字,是近年少读。
那年长沙的夏季,燥热如往常,野夫的文字和窗外那些休憩时默默的盯着看,浓郁的快要炸裂似的芭蕉、窈窕杂树,一起刻入了脑海。
而后的日子,野夫的《乡关何处》常携身边,偶尔翻看,抓开一页便可接上前面的叙事,只因自己的那段时间、野夫的文字,常会在字里行间,记忆逆转翻腾,直戳胸口。
去年野夫出版新作《身边的江湖》和半自传体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 。
《身边的江湖》延续了野夫一贯的风格。
有江湖的地方就是躲不开那么多畸人轶事,这是江湖的味道。
然而野夫笔下的每一个人、每一段事似乎都是命运的弃子。
悲愤哀愁、穿梭文章之中。
像是一页页被油彩覆盖的历史慢慢剥离,散透着血腥、令丑恶更加昭著,令美弥足高洁。
」02说完读野夫的感受,那再次回归到我最近重读的《1980年代的爱情》。
《1980年代的爱情》其实是野夫的一个半自传体的小说,或者说半自传性的散文。
野夫对于这个故事,一直有一个心结,他曾经跟很多人说过这个故事,包括柴静在散文《日暮相关何处是》中也提到了这个故事。
某种程度上来说,野夫写《1980年代的爱情》,是一种追忆与悼念,或许也是了却在心头的一个心结,毕竟,我觉得以野夫的性格,对于这么一段爱情故事,一直都是他无法忘却的纪念。
当然,也可以理解,在我的阅读记忆里,野夫的散文之中,始终有三个主题(或者说母题),一个是为身边的人物做传记,这些与他交往的人物,大都从八十年代过来,充满着卓尔不群的气质与古风,所以经常能够看到他笔下的人物,哪怕是掌勺的师傅,都被他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个性。
野夫应该是打心底里,追慕和怀念,他所经历的八十年代。
第二个主题,其实是控诉,或者说在文字里隐约的表达一些愤怒、不平、悲伤或者控诉,那一段历史的漩涡,所以他笔下的很多人,也都经历过八十年代之前的岁月,野夫用冷透的文字,在表达对那一段年月的控诉。
第三个主题,其实是野夫对故乡,对故人、故事的的深深的爱与追念。
所以他笔下的故事,无数次的回到了故乡,在我看来,这或许是野夫精神的一种回乡和眷恋。
从这个角度来说,野夫对于写下《1980年代的爱情》这样的故事,以及到后来坚持要拍摄电影的执念,或许从他的散文里就可以找到源头。
他怀念八十年代的美好,同时,他对故乡有着永远无法涂抹去的深厚的感情,当这两者之间记忆的共同交汇点,结果就落到了他那个半自传的爱情故事之中。
应该说仅仅就《1980年代的爱情》,这个故事来说,野夫依然发挥着他文笔的优势,贯穿在整个小说中,都能看出野夫文字的诗意、老练和古风,也可以看出他对故乡挥之不去的挚爱,野夫的文字里,依然浸透着酒一般的浓烈。
比如小说中关于与女主人公丽雯在酒店相互索取的那一段,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写,野夫极尽文笔之华丽,用充满干净的文笔描摹那段在他眼中,一定是非常神圣的美好。
所以说,如果说读《1980年代的爱情》,最大的收获,除了这个故事本身挺感人之外,有一种纯粹的感人之外,那就是野夫文字的美好,文字足够让我沉浸在故事之中。
当然,野夫最擅长的是散文,所以《1980年代的爱情》,读起来其实更像散文,而不是小说,尤其是弥漫在小说中的无处不在的景物描写,以及断断续续跳跃的对于一些时间发表的看法,都像是写散文的笔法。
不过野夫自己或许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小说的“跋语”中,野夫还用沈从文的《边城》谈到了散文的语言和小说的问题。
不过,《1980年代的爱情》,这本小说语言本身不是问题,在我看来是优势,也是小说的魅力之一,因为野夫的文字才配得上他笔下那干净而纯粹的爱情。
小说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对白,如果多看几遍,就会发现,野夫其实不擅长写对白,尤其是到了爱情之中的对白,不仅仅令人感觉对干瘪、做作,甚至与主人公不相符的幼稚,这在我看来是《1980年代的爱情》最大的问题。
不过,对于这个半自传性质的作品,野夫心中最大的期待,或许是用他的笔,用最真挚的语言,记录下在他心中神圣而圣洁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中篇的文本,或许已经是一个极好的文本。
因为,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我被他的文字深深吸引,也被他们的故事,好几次几乎落泪。
03说完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本身,再来谈谈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
在我看来,电影和小说在表达的精神和精髓上是一致的,都是在纪念一段已经逝去的美好的爱情故事。
但是在表达上却有些区别。
野夫在文字上的表达,除了状物写景,是舒缓的,美好的,其实在感情上他是更加浓烈的,热烈的。
但在霍建起的电影里,他通篇的镜头语言,其实就和画面中宁静美好的景色一样,他的镜头下的爱情是纯粹的,同时是舒缓的,宁静的,是那种更加克制的隐忍,或许这也是霍建起心目中的八十年的爱情模样。
电影里的表达,更加克制,更加舒缓,仿佛就是电影里流过吊脚楼的一条宁静的小溪,静水流处,撞击出情感的美好与清脆之声。
当然,其中的对比非常明显,比如在主人公关雨波告别离开公母寨的夜晚,小说写的很浓烈的两人拥抱在一起,而在电影里,两人分别后镜头一转到女主人公躲在门后,流下了不舍的泪水,这种在电影里的表达,更加含蓄和克制,在我看来,似乎跟整个故事背景更加契合。
当然,为了讲好这个故事,其实导演霍建起也做了很多和故事无关的的情节的删减,专注在二人的爱情故事的刻画中。
在我看来,这些删减和改动其实很好,比如影片中增加了女朋友来看关雨波的场景,这其实是一种对比,突出丽雯的形象的纯粹等等。
在我看来,霍建起这些改动和修改,都是非常好,且使得整个叙事更加专注和流畅。
但我觉得,影片最大的值得商榷的地方,或许就是回到家乡的那一场聚会和男女主人公在酒店的戏份。
不仅是电影在美好的乡村和城市之间转换很突兀,而且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在我看来,或许这一段可以完全删除,直接借鉴他回乡的两个段落就可以,包括给丽雯送别等等。
或许通篇的故事会更加美好、流畅,气质上也会更加和谐。
但我想,或许野夫对这一段也有些执念,毕竟在原著中花了一个大大的章节的描述,野夫可能不愿意轻易拿掉。
总的来说,我依然觉得,只有霍建起才能拍出野夫的这个故事的韵味和意境。
某种程度上,我也觉得霍建起意境拍出了这种久违的爱情味道——尤其是女主的选择,那种清冷的气质,实在和景色和人设相得益彰,那种外冷内热的美好,那种付出和这里的山水融为一体,清丽脱俗,纯粹而美好。
不过,其实,拍这部电影,我想还有另外一重意义,或许原本不是创作者的本意,那就是在镜头里流下和挽救,乡村的景色和美好,或者说野夫的家乡的美好,永远定格在了这个影片之中,供后知来者追随。
这一点,其实在电影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意外收获和效果,比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原本只是想拍在三峡的故事,结果意外的给现在早已消失不见的三峡,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影像资料和底稿。
在我看来,或许《1980年代的爱情》也一样,给我们永远留下了一个宁静、美好的影像世界。
04野夫的本名叫郑世平,也就是电影中出现的编剧的名字。
野夫的名字出自唐朝刘叉的《偶书》——野夫怒向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于不平处,浇胸中块垒,或许这就是野夫本人和文字的真实写照。
如果你喜欢散文,也怀念1980年代那些早已经消逝,或许再也找不回来的爱情,那我建议你,可以看看野夫的散文集《乡关何处》、《身边的江湖》,看看小说和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
我相信,野夫的文字,一定会令你喜出望外,一如多年前我在读大学时,那种激动和爱不释手。
当一个人走远的时候,总是需要回头看看,看看自己来时的路。
看看足迹,是不是一直以来的初衷。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被沾染和麻痹,被时间裹挟,被迷蒙,被笼络。
已经不知道要的到底是什么。
不知道谁对自己是真的好,真的合适,是这个让人惶恐和压抑的社会和时代,还是自己那个被不断膨胀的内心,让人一路走来,跌跌撞撞。
清澈,淡然,恬静,整部片子就是一个世外桃源的基调。
是不沾染尘埃和世故的清新,自然和时代的基调格格不入,所以才有些许的人有着陡然的共鸣。
那个石板街,就是我小时候的记忆,那个温暖的,美丽和独立的女孩,就是那个初衷。
那已经成为了永远的回忆。
自从远离故土,就已经忘记自己,只是一味的匹配,迎合,只是被粉饰和虚假的东西相邻相伴。
若有记得亲情胜似一切的训导,便不会终老一生的孤独,有毫不背弃初衷的执意,便不会有已然沧海的遗憾。
有能沉静不受沾染的品性,便不会在浩荡红尘里纸醉金迷的纵容。
本真就是一首诗,现在变得被资讯和诱导变得貌似强大和威武,也变得支离破碎和分文不值。
也只有霍建起这样不食烟火的导演,可以一再的执导这样悖逆现实价值观的片子。
汹涌来的是平静的源头,是青石板街一样的巷落,是那个总有迷人沉静和动容的女孩,在那个季节里绽放,纵然总是经历着难以理解的命运嘲弄。
我们都喜欢不温不火的爱情,都喜欢25岁之前那样的诉求和信仰,都喜欢朦胧、委婉和含蓄的美,因为这样的如诗如画的景色只能存在记忆里了,不复见于现实。
过去虽不尽然都是美,未来也仍然不代表更好,可是那些曾经留存在最最深层的记忆和遐想,只能由我们怀想。
也就是走得再远,仍然要重温,归零,并且坚守。
青山绿水畔,薄雾缭绕间,女主划动着玉足向水中播撒着涟漪。
一旁的男主洗着脸,言语间隐含着对女主的爱意。
女主不动声色,男主将溪水撩向女主,女主也用脚将水撩向男主,欢声笑语,水花四溅,心花怒放,情不自已。
本以为二人会走在一起,本以为有情人会终成眷属,但却响起了这首歌《永隔一江水》。
这也许就是1980年代的爱情,双方都心知肚明,二人也彼此深爱,但都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谁也不说破,谁也不越界,就像上学时桌上的那条“三八线”,二人的感情永远隔着一江水。
“明天,公车一来,我就要走了。
”“那我就不送你了。
”多么决绝的回复,掐灭了男主最后表白的勇气。
关上房门,女主倚着门泪流不止。
男主到了城市,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或许让他没有太多闲暇去思念远方的爱人。
但女主过着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这首歌多么像女主的心声,多么像那无数个思念的夜晚,从黑夜到黎明,等待,等待得心都要碎了。
她多么希望男主能留下来,多么希望男主能回来。
然而女主是矛盾的,她希望她心爱的人能有一番作为,而不是待在这穷乡僻壤中了此一生,况且他是大学生,他需要更大的舞台。
同时女主还受到父母的遭遇的影响,他不想拖累男主,不想男主重蹈她父亲的覆辙。
她拒绝了男主的爱意,她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
从此,她和男主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装着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装着毫不在意,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给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电影里,男主喜欢泰戈尔的诗,女主喜欢舒婷的诗。
而二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似乎就像上面两首诗一样。
女主的心在男主身上,希望男主有自己光明的未来,而自己不希望成为男主事业的阻碍,只是默默地支持。
而男主表达出自己满满的爱,换来的却是女主冷漠的回应。
这也许是二人不同的爱情观,这也许这时代的悲哀,乡村与城市,爱情与事业,门第与地位……都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
男主最终和女主成为了河的两岸,男主收获了事业,却没有收获爱情。
女主在艰苦的乡下生活和悲惨的命运中英年早逝。
拥有与失去间,让人感到满满的遗憾以及无限的哀伤。
若能赶上如今的时代,二人多半会双宿双飞,在另一个城市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可以挽留的,但爱情是可以挽留的,只可惜,他们都没有逃过时代与命运的安排!
河难道只有两岸吗?
人生难道不是出人头地就是寥寥此生吗?
爱情难道只是相互拖累不是相互扶持吗?
男主的经历告诉我们不是的,他需要爱情的滋养以及精神的支持,女主又何尝不是呢。
他们若能鼓足勇气,给彼此一个机会,或许他们能找到河的第三条岸,也许那是一叶扁舟,载着他们的生活与希望,顺着河水静静流淌。
挺好的,家里的县(县级市)电视台午间播放的,我看了会,片段插入是乡长与男主拉屎那里开始的,后来我去床上看了,全篇下来,聚会不打炮是不行的,哎,最近我就是幻想着跟ZNQ在西湖边漫步的画面,可一切都是假的,他们都是虚拟人物,如同电竞你partner。
回到影片,我觉得豆瓣的分应该至少在6.5+。
起码画面美,故事很好,有青春,没黑我党,影片结构完整,虽然结局会令人(那种庸人)惋惜,不符合国人那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古老情怀,但很和符合本故事的情感基调。
霍建起本身是美术出生,色彩自然很容易引起我们这种热爱广袤农村的共鸣。
野夫的情节梗,哈哈
前幾年讀《中國新聞周刊》對於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 有一個專訪。
文學和電影是相輔相成的,劇本本身就有文學的一部分,而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本就數不勝數。
《1980年代的愛情》作者野夫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書籍只有十多萬字。
書的大小厚度和楊绛先生的《我們仨》大致相當。
故事的梗概大致不難理解,大學生關雨波回到鄉下遇到了高中同學……同學麗雯在鎮上的供銷社工作定期還訂閱報刊《收穫》《大眾電影》。
劇情不是特別曲折,也沒有什麼波瀾壯闊。
文字可以用精準、文藝來形容,這本書太值得去反復讀了。
被拍成了電影值得一提的是參演的演員:蘆芳生、楊采玨兩位主演是第一次演電影。
發現小眾愛情文藝電影。
故事是發生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忠路鎮的一個叫寨公寨母的地方。
電影中男女主人公在木橋上交談畫面很唯美,其次是對於少數民族的風俗表現得很好哭嫁、撒陽呵。
片中成麗雯說了一句:“你是男人,你是過客。
”雨波要離開鄉下了,麗雯給了雨波用內蒙來的毛線織的毛衣,雨波把自己隨身的口琴給了麗雯。
電影的表現還是比較克制。
片中的音樂:《愛在1980》小娟、《清純山谷》小娟、《天空之城》。
2017年4月1日
喝酒
河边的木房
山上
竹编
吉他
《收获》
杨采珏、芦芳生
哭嫁
木桥
初见的那一眼真是有些心动,人生沉浮,在寂寞的时候遇到当初喜欢的人,共度很长一段时光,这一生也算是有美好记忆,何必苦苦多求呢!
好美……音乐,公母寨,还有里面流淌着的80年代的爱情。
2015年11月29日20:17:29,这就是文艺爱情片啊。舒缓的剧情,断续的片段,这就是留在人们记忆中的80年代。唯美之后很多东西就不是很真实,而且为了表达而演绎的东西,让剧情都有些做作了。梯田风景不错,女主角也不错,只是这种感情,有时候难以理解。
它容易招致女权主义的讨伐,但直男癌也未必能感到受用,这种两头不讨好的姿态又不像是有意为之,而更近似于文艺中年无意识下的抒情泛滥。野夫的文字古朴奇崌,加上胸中一腔悲愤,随笔还是很好的,但单凭这股气来写小说,个人倒觉得未必相宜,性情中人一旦矫情起来,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吃得消的。
小说那么动人,拍成电影怎么就这样难看了……
结尾勾起了一点年幼的我对没有见过的城市的那种书香式的想往。这种想往一度被蟑螂和我见过的真实的北上广湮灭。电影太文艺了,看完之后我也好文艺。累啊
故事老套,女主值五星,很惊艳
书还在路上.....真应该先看原著再看电影的.....
记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女主突然唱了一首红日。那是赵薇的青春。这个故事也可能是导演的爱情。男主在虎落平阳的不忿、无人理解的孤傲后重遇暗恋对象,有重拾旧梦的冲动再正常不过,在平淡的日子里过出几分生趣,再决绝地往更好更远的地方去。这就是80年代的爱情吗?这个妆化太敷衍。
霍建起不但不捨得丟棄《那人那山那狗》的榮耀,還妄圖將其俗套格式套在愛情故事中,只怪敘事蒼白、表達吃力、構思俗套。也許演員早就看出了片子煩悶,在表演上敷衍了事了一番。原著作者野夫喊得再起勁,也不得不吃觀眾的白眼。
雨波,你他娘的真的就如丽雯说的,就只是个过客。你如果真喜欢她,第一次发达的时候怎么想不起她?第二次混好了为什么也不马上去找她?只能说你爱她爱的不够。
景色美。后半段吃了屎了
只能当风光片看,男主角穿的衣服是1980年代的吗,明显比我时髦啊!音乐也差劲,基本是不动脑子,瞎找配乐!
朱亚文+沙溢 恋上 山口百惠+上户彩+石原里美+吴倩莲+刘亦菲。
magnificant sceneryconfusing plot
很明显是想复制《那山那人那狗》和《暖》,可惜我手贱搜了几张女主的时装照,再看,气场就破了。
啥玩意
除了结尾,前面非常优美。结尾或许有什么深刻意义吧,但是完全没有感受到。有狗尾续貂的感觉。
1980年代的矫情。
男主角不变的容颜,女主角有点像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