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时价值三千亿人民币的wework项目,值得被记录和撰写,制作水准较高,故事有趣也发人深省,服装道化和演技都可以,对于创新、创业非常有启发意义,内容接近现实又略微高于现实,叙事节奏明快。
把创作难度较高的商业剧做的很耐看,不容易, 这样的剧目前也就好莱坞能拍出来,其他发达国家也少有能做的好的。
值得推荐。
ps:女主是一个典型的漂亮国西海岸白左女性的思维和做事方式,有感性、中二的一面,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着实增加了这部剧的趣味性。
这部剧没有很多的戏剧冲突,但是从第三集开始渐入佳境。
第三集主要是以亚当媳妇为主的。
男主在这集反倒次要。
亚当媳妇为wework提炼出企业精神,过程中也展示了媳妇的手腕。
第四集主要是讲生死时速的融资,最后孙正义的软银给了44亿美金。
同步,亚当媳妇也没闲着,结交了一个商场女强人,最后也进入了wework工作。
讲商业的电视剧本不多,能拍到这种水准可谓不易了。
这是苹果原创的,也算是薅了苹果的羊毛了。
续( 6月18日) 上午继续看了第五集、第六集,不甘寂寞的亚当媳妇开始搞事了,违背初心,在wework随便开人,后来更是对公司的首席品牌官下手,我就不明白了,当初是你主动去接近人家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自己的存在感,为了所谓的魔术,搞出来 webike,wegrow,最后导致亚当被投资人攻击。
联想到我们国家的一些地产商,也是想什么都搞,还提出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像什么医疗、旅游、金融等等,殊不知自己的能力圈就那么大,什么都搞,结果什么都搞不好,失血严重。
亚当夫妇也是对财务懵懂无知,任由自己的疯狂吞噬自身。
而作为wework最大的投资人,孙正义应该为wework最后的结局负责,没有他wework的烂摊子不可能这么大。
孙正义想复制在阿里的成功,哪有那么容易,阿里是得了天时、地利和人和。
没有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也不可能有阿里的成功。
第六集最后,亚当哭了,其实他是真诚的,也做出了不少的功绩,可惜天才和骗子之间只有一纸之隔。
贾跃亭也是一样,这些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企业家,缺乏了战略落地的能力,而战略落地需要艰苦的工作,当然也需要时间。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安妮海瑟薇的表演有点过,男主角有些肢体语言像《华尔街之狼》中的小李子。
挺不错的,可以让人了解wework 的发展历程。
从这几年的表现看,孙正义的软银在共享经济上的投资基本算是失败了吧。
现在也少有人提共享经济了,除了疫情的影响外,共享经济自身也存在致命弱点?
《初创玩家》改编自真实事件、取材自Podcast 节目,讲述共享办公室「WeWork」从诞生、迅速扩张至一夕陨落的故事,高度还原了这对夫妻近乎疯狂的创业史。
我一边啃Adam画的大饼一边总结了一些实用口语表达分享给你——0 WeWorkWeWork 成立于2010年,与新概念“共享办公”一同成长起来。
其商业模式是长期租赁办公空间,并将其拆分成多个短租合约转租给其他公司。
创始人Adam一度被称为“一名敏感,自负,自尊心强的创业者,及「空手套白狼」专家”。
他与爱人 Rebekah 凭着草创时期的满腔热情、敢于做梦的决心与胆识,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成功打造出空前绝后的共享办公空间品牌「WeWork」并跃升为全球最大的企业巨头之一。
然而靠着信念构筑的梦想,却也因几近疯狂的经营模式让公司转瞬间资产耗尽,创办者亚当不但被迫卸下执行长职位,WeWork 也对外正式宣告破产。
在不到十年内,WeWork从一个共享办公空间发展成为一个470亿美元的全球品牌。
然后又在短短的一年之内,损失了400亿美元。
1 疯子本剧高度还原了Adam 的古怪行为,比如在公司内部向员工大吼大叫,要求办公场所有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他还喜欢光脚在街上走路。
全剧开篇未见其人,先闻其评语——
maniac maniac 疯子,狂人,Some maniac was running down the street waving a massive metal bar.有个疯子挥着一根粗粗的金属棍在街上奔跑。
nutjob nut 除了坚果还有疯子、怪人的意思,nutjob 疯子,神经错乱的人。
He's a total nutjob. 他是个十足的疯子。
2 pull it together 振作起来
pull it together 这个表达非常形象,受到打击被打垮后得把自己重新组装起来,也就是打起精神、振作起来,类似的表达还有:cheer up, perk up, buck up, brighten up
3 投资VC 风险投资
VC 全称为 Venture Capital 风险投资,简称风投,又称创业投资,通常会给创业公司提供一些资金和技术支持。
seed funding 种子基金
seed 种子,funding 基金,Seed Funding 种子基金,顾名思义,能够帮助公司让公司发芽成长的基金。
4 shot 酒
shot 意为一小杯酒或其他浓缩饮料,a shot of whisky 一小杯威士忌, 一杯意式浓缩咖啡可以说 a shot. 作量词使用时表示酒或者咖啡液体量的单位,国际上用30毫升代替原来的1盎司。
干杯除了Cheers也可以说“take a shot”或“shot"另外,wine 指葡萄酒,beer 指啤酒,白酒一般用 Baijiu 5 kindred spirits 知心同伴
kindred 意为相似的,kindred spirits 相似的精神也就是志趣相投的人,志同道合的人。
We recognized each other as kindred spirits as soon as we met. 我们刚一见面就知道彼此是志同道合的人。
6 have a blast 玩得开心
blast 除了爆炸还有狂欢的意思,have a blast = have a lot of fun 玩得开心、玩得尽兴You should have come with us last night - we had a real blast! 昨天晚上你真该跟我们一起来,我们痛快地狂欢了一场!
7 shit-for-brains 猪脑子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了,中文骂人也会这么说,形容某人脑子进了水,极其愚蠢Don'taskJack to do anything - he's got shit forbrains. 什么事都不要找杰克做——他脑子里有水。
8 sweating like a pig 汗流浃背
字面看是说“像猪一样流汗”但实际上猪是不怎么出汗的(为猪正名!
才不是说猪流汗邋遢)这句俚语其实来源于炼铁过程,铁水倒在细沙铺底的沟槽里面冷却并凝固成形,这些沟槽看起来像母猪哺乳一群小猪,所以生铁叫做 pig iron, 生铁需要冷却至水蒸气在其表面凝结,产生“汗水”的程度,于是有了 sweating like a pig 的说法。
9 what a day 今天真倒霉
超级高频超级好用的一句,如果有人度过了倒霉的一天,干啥都不顺,可以说 What a day!= What an awful day/That was a terrible day. 真是糟糕的一天;如果这天过得很开心,又幸运又美好,也可以说 What a day!= I've had a great day
10 Frick and Frack 哼哈二将
Frick and Frack 起源于瑞士滑冰喜剧双人组合,他们的冰上滑稽表演从1936年开始一直持续了近五十年,后来演变成俚语,用来形容两个人在一起工作合作得很好或者相处得很好。
如果你也喜欢本剧,不妨帮我点个赞吧~赞多的话我会继续更新| 本文作者:枫叶依蓝| 审校编辑:Juliet
一、传销你有想过主动加入一个传销组织吗?
我想过。
有一段日子,白雾溟蒙中睁开眼,晃晃悠悠不知怎么又过了一天,晚上拖着身体回家,躺在在床上时清晰感受到「那个曾经无比结实有力的自我,像水银泻地一般地散落在房间的各个角落」—— 我是谁?
找不到自己,或寻找自我的旅程难以忍受,如苦行僧途径漫长的望不到头的沙漠,驻扎在一无所有只有自己的荒地:枯燥、乏味和巨大的孤独。
于是站在精神荒地我写下:「想加入某个传销组织,甘愿被洗脑,跟着台上激情洋溢的人摇臂呐喊,鸡血上头,每天热情饱满而神采奕奕。
想要的,无非是一个理由,让我可以纵情燃烧。
」二、千禧代的献身所以看完纪录片,我太理解Adam是如何让千禧代年轻人为之疯狂了。
纪录片中的年轻人说,”I definitely want the world he gives me”。
What all they need is a calling.一个充满魅力和感召的Guru一样的人,为你描绘出一个充满能量与可能性的世界。
最关键的是,这个人—— Adam,我们看到,他如此相信他所说的那个世界,毫不怀疑地坚定前行;我们看到,他分明是“a man on a mission”。
显然,Adam将西印度洋大陆的guru信仰精神赤脚带到大西洋沿岸最精英的商业运作中,并掀起了一阵飓风。
精神上的“献身感”,这对迷茫的千禧一代几乎是一剂致命的猛药。
在充满自由的年代,事实上他们什么也不缺,他们缺的正是一个号召,一个使命,一个纵情燃烧的理由。
燃烧什么呢?
燃烧自我——为一个伟大事业在熊熊火焰中燃烧的自我,总归比苍白游走无声无色的自我,看起来更加绚丽。
三、逃避自由我无意嘲讽千禧代,事实上我有过比他们更crazy的念头,就是如果连追随传销式号召的机会都没有,我甚至更极端地想象过一种集体主义的生活:早晨我不再是白雾溟蒙中睁开眼,思索如何晃悠过这一天。
而是,在一种集体生活中被喇叭叫起床,和身边人一起呼啦啦起身洗漱,呼啦啦下楼做集体早操,在大喇叭中“一二三四”中,整齐划一地做出和乌泱泱的人群一样的动作,无需思考,关于生命、意义、使命和我是谁。
多年以后我明白以上的所有想象,都出于同一个原因:逃避自由。
进传销组织、加入集体生活、在庞大系统中运转、等待生命意外终结、期待世界末日预言成真…都是逃避自由的途径。
四、抗衡最后我没有进传销组织、也没有回到一种集体生活,而是继续痛苦地和那个自我面面相觑、日复一日地进行毫无生气的抗衡;最后那个说”I definitely want the world he gives me”的女助理,在Adam指着另一个更活泼可爱的女助理说”你很努力,但你不是她”的焦虑中更加努力工作,最后离职。
她意识到“他有超凡的魅力,但也懂得心理操纵让人们为他的利益奉献”;最后Wework倒在了上市之前,Adam拿着14亿美金功成名退,那些吹嘘在空中“提高全人类的意识”的使命泡沫破碎的代价则是所有员工来承担。
比起一出商业闹剧,这更像自由时代的隐喻。
时代越自由,人类越渺小,于是我们不断造星、造神、造梦—— 不断丢掉那个“对于赶路人来说是个负担”的自我。
只是如同和魔鬼签订契约,“who cannot obey himself will be commanded”。
每一次自我的让渡,都是有代价的。
一个企业和产品的成功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不可能一概而论,但失败的原因相对容易概括。
wework快速扩张和追求规模的问题从故事开始就呈现出来了,创始人亚当在这一点上似乎从不妥协,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走在急速规模化的路上,不少评论家都认为这是wework失败的决定性因素,但如果扩张和规模意义不大,那怎么解释其他以此作为成功基石的公司?
wework属于服务型地产租赁企业,其实赚的就是价差。
尽管亚当竭力让wework向科技型企业靠拢,但按wework现有的商业模式,似乎永远无法同时满足边际成本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增的双重条件。
wework的每一笔收入都严重依赖投入,这是一个受物理条件制约的生意。
不过,这种被物理条件制约的生意其实很多,为什么有些公司就能获得成功呢?
拿沃尔玛举例,沃尔玛想较大比例地提高收入,只有扩大经营规模一条路。
无论沃尔玛如何提高单店收入,数额始终是受限的。
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在创业初期与身边人的矛盾也是集中在快速扩张和追求规模上,在这一点上的冒险,两位创始人几乎是同一态度,但结局明显不同。
看过介绍山姆的文章和书刊的人可能会对比出两位创始人经营哲学的不同。
沃尔玛的山姆是个极其务实的人,对每一笔开销都是仔细再仔细。
沃尔玛在上市之前长期给予员工较低的、仅够满足法律规定最低薪资标准的收入(注:后期通过股票给予补偿);几乎没有任何广告和消费者无法受益的营销费用;出差时早七点晨会,尽可能延长每天的工作时间,减少出差费用;在采购上为了节省每一分钱跟供货商较劲。
这样的例子特别多,为此山姆总是背负着抠门、吝啬的指责。
但所有省下来的钱,山姆并没有花在个人享乐或者面子工程上,而是统统让利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节约购物支出的同时,提高沃尔玛的行业竞争力。
wework的亚当似乎更加务虚,他经营过程中许多关于wework的相关支出都是随性的,说不清是否真的让其用户获得了实际的、提高生产力的好处,但用户的体验应该是蛮有趣的,只是这种有趣的体验在现实面前面临着是否可持续的挑战。
至于那众多的we什么之类的创意,我倒是觉得创意本身没错,只是需要想清楚创意的动机,以及真正的受益方到底是谁。
拿wegrow举例,一个公司开托儿所似乎是个笑话,但Patagonia就在公司旁边开托儿所,免除员工照看孩子的后顾之忧,不仅公司氛围其乐融融,还提升了员工生产效率和品牌知名度,最终受益者是包括其消费者、员工、股东和社会在内的众多角色,Patagonia的做法既赢了里子又赢了面子。
那wework的亚当夫妻做wegrow等等一系列新产品的动机是为了其用户、员工、股东和社会吗?
还是创造一个被虚假繁荣包裹的魔术世界?
片名为wecrashed,这个we不光是指wework和创始人亚当夫妻,应该也包括了投资人、员工等等所有泡沫推手,当然很多人会觉得员工是这场金钱游戏里的弱者,他们的获得的信息最少,不该承担任何责任,但员工的信息量真的少吗?
还是装作不知道?
GE的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说过,CEO是一家公司里最后一个知道公司要破产的人;INTEL的前总裁安迪.格鲁夫也说过,老板是最后得知真相的人。
就好像片尾wework新任CEO说的,亚当欺骗了所有员工,但更糟糕的是,每个员工也都欺骗了自己。
投资人为了超高收益而罔顾事实、助纣为虐,镰刀从一级市场挥舞到二级市场,助推的泡沫最终掩埋了自己。
至于亚当夫妻,钱包一定是鼓起来了,可是哪里瘪下去,只有他们自己心里知道。
安妮的角色是影后格温尼斯的亲叔叔的女儿,也就是说她两个是堂姐妹的关系。
电视剧拍的真好,少爷真年轻,安妮虽然比他年龄小了十多岁,但看起来比少爷老,但安妮的身材好到没话说,又想起了她在爱情与灵药里的果体画面了!
同时看的minx,女主也是家庭背景非常显赫的富家女出身,创办了一个男性果体的杂志。
这些富人们真有改革创新叛逆精神啊,因为他们才能承担试错成本
通过这部剧,我看到了共享办公室公司WeWork的崛起以及衰落。
在不到十年内,WeWork从一个共享办公空间发展成为一个470亿美元的全球品牌。
然后又在短短的一年之内,损失了400亿美元。
很喜欢前3集,我看到了Adam和Rebekah在创业之初的热情与投入,看到一家公司是怎么被建立起来的,这期间要付出的汗水和精力,一点也不比打工好受。
但是我发现,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立公司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当老板、企业的CEO,甚至是企业家的,因为你的位置越高,责任就越大,你所背负的使命就不仅仅是个人、小家,而是要为整个公司、市场负责,交出结果。
Adam真的很有天赋,有天生的商业头脑和才能,还有与生俱来的销售社交能力,这奠定了他创业成功的基础。
他的热情活力、创造力、想法、号召力……都是一般人比不来的。
他总是能给人带来惊喜,但同时他的个性也使得公司走向倒闭。
他太自我了,太自由却没有规则,就显得没有那么靠谱,则会使人失去信任,就像剧里说的:“不能可持续发展”。
Rebekah就感觉很玄乎,整个剧表现的像一个“灵魂人物”、“精神导师”,但感觉她很拧巴很纠结。
印象比较深的是,她嫉妒朋友比她有能力和才华而开除她,她因为丈夫的光芒遮住了她而心怀不满。
感觉她就是厌女本人。
一边为老公生了5个孩子,为老公操了八辈子的心,却又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没能很好的认可自己。。
不过不得不承认,我很喜欢她展现出来的个人魅力和坚韧,她在每次遇到危机时都能保持镇定并且安抚丈夫的情绪,有超出常人的理智与智慧,这一点我还是很喜欢的。
Miguel就是典型的实干家,最优秀的打工人。
他会迅速执行与落实老板给的任务,不论有多离谱总是能干出不错的结果,真的是这个初创团队的扛把子。
不过他这种人是很难坐到CEO的,因为他确实不太擅长social和表达哈哈。
这部剧整体上感觉还是很好的,把这家公司的创业史呈现的明明白白,不过对于外行人来说,第一次接触一些金融术语还是有些陌生,比如IPO、公开募股、独角兽……
WeWork是创业型公司里的独角兽,2010年到2020年,是创业者的十年。
千团大战,ofo摩拜,滴滴,Airbnb,国内外各种搭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公司层出不穷。
软银投的阿里巴巴带来的几千倍收益,网易熬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带来的百倍收益让互联网成了造神最好用的未完待续
五一假期一口气看完八集《初创玩家》,酣畅淋漓,演员演技几乎全员在线(尤其是海瑟薇用纸巾擦眼泪那一幕印象深刻),值得一刷。
但作为一个HR,对剧中呈现出来的WeWork有太多想吐槽的(仅仅针对剧中的WeWork,与现实中的公司无关,毕竟八集内容不可能展现出公司内部治理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的一部分也未必可以百分之百还原现实情况)。
对公司治理和HR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忽略。
首先想谈谈商业模式和公司治理。
成为一个成功的可持续的企业,好的商业模式和公司治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放之四海而皆准。
商业模式是盈利能力的保障,而内部治理则是公司能够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而不(过多地)被“人”的因素影响的基石。
剧中这两个点也一直贯穿始终。
商业模式是Adam逃不掉的话题,从最早的创业初期寻求天使投资,到后来的不断融资,再到找到孙正义得到爆发性增长的机会,无一例外都需要面对投资人对于其商业模式是否可以盈利的质问(比较奇怪的是员工倒没有太多关于这方面的直接质疑,只能理解为大家非常认可公司理念,确实被Adam“洗脑”了吧)。
而Adam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质问,都凭借自己的口才和小把戏来拿到投资,只能依靠较为苍白的“扩大规模就能更多盈利”这样的逻辑来自圆其说。
直到最终IPO之前,在投行和媒体的放大镜下,这一泡泡才最终被戳破并且被无限放大(收入18亿美金但成本19亿美金)。
Adam一直在用自己的天赋在为本质上并没有那么强赚钱能力的商业模式续命。
而最终的结局,包括现实中WeWork在2021年上市时的估值只有90亿美金,都证明了这一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二房东”,其盈利能力并不出众。
如果说商业模式只是普通,但还是值得尝试的话,那么剧中呈现出的公司内部治理则可以说是灾难。
创始人夫妻二人以及合伙人Miguel都对于公司管理毫无经验(Rebekah在华尔街三个礼拜的上班经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在即将IPO的时候还在和律师团队讨论是否可以把董事会所有其他人都炒了,不设置董事会,或者全部换成公司里的自己人,结果被律师团队普法了(老律师甚至都不屑于自己来回答这样的入门级常识性问题,而是让助手回答)。
公司除了董事会相对专业以外(过分放任Adam的董事会主席Bruce也有很大问题),内部的核心团队基本基于一言堂或是小圈子决策,从始至终出现比较多的只有一位法务负责人(第一次出场额头上还写着字),一位公关总监(因为没有能够摆平负面新闻在Summer Camp直接被炒了),一位人力资源负责人(可能是人力资源经理,是Rebekah每次开人去找的人),一位差点要辞职的商业开发BD负责人(已经不认可公司和Adam,但被翻倍的薪水留了下来)。
Miguel的具体职位一直不是最清晰,似乎主要负责新项目的设计,类似于工程和运用负责人。
但居然从来没有看到过有CFO的出现,匪夷所思。
整个管理团队除了在Party的时候到得很齐以外,似乎其他时候很少有规律的例会等(实际上也很难实现,毕竟Adam随心所欲,说走就走)。
这样的高层,可以想见整套治理模式是多么杂乱无章。
其次想谈谈剧中HR在公司的地位和作用。
从剧中Rebekah每次开人都需要到楼下去找HR负责人,可见HR在公司里的地位,除了言听计从似乎参与不到任何决策,包括无数次被提到的裁员,也都是从其他各个人的口中说出的。
在Summer Camp面对群情激愤在控诉的女员工们,Rebekah一不留神也真相了,知道她们很多问题找HR也没有用,并且公司几乎都没有什么HR。
这么没有存在感的HR也直接导致了公司的管理者们基本没办法直接听到员工的反馈,只是不断地找洗脑。
在现实中,像Summer Camp这样的员工培训和激励活动,绝对不可能是由PR的团队来主要负责,HR即便不是唯一的负责团队也一定是主要的负责团队(尤其是L&D团队)。
没有HRBP这样的角色斡旋,也让Rebekah直接面对员工的沟通成为了灾难。
在好的内部治理中,HR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只是招聘、发薪和开人。
HRBP,L&D,D&I,Total Rewards等等这样的专业HR团队都能从各方面帮助公司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像剧中WeWork员工几次提到的低薪问题,在创业前两年还可以理解,但在五年八年十年之后,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HR专业度很高影响力很大的公司会出现的问题,因为这意味着一个做着上市梦的公司根本不能吸引到好的员工,如果竞争对手够强,那恐很可能公司已经输了人才战争,很容易被打垮。
除了低薪WeWork其实很多其他问题都可以依赖HR去解决(包括如何控制人力成本),可惜都被错过了。
家族企业难免会有这样的问题,不重视HR,或者创始人家族过多干预HR工作,极端情况可能会由家族成员直接担任HR负责人,因为他们自认为这个活是他们可以干得了的。
我想说,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吧,对公司才真的好。
最后想谈谈企业文化。
坦白说,Adam在WeWork非常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
他和Miguel能够在创业一开始就抓住年轻人的点,用剧里的台词说,就是年轻人愿意为了免费啤酒和体恤就可以一个礼拜工作80小时。
这套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可能就是随时随地可以开始的Office Party(离不开酒精、食物和sex closet)但这种文化本身是不是一种好的企业文化,可能就是见仁见智了,就像几位女员工在Summer Camp控诉时提到的,她们一部分人都是被迫在参与(包括无声蹦迪时一些员工冷眼旁观),试想如果整个office突然开始high起来,你也很难专注于自己原本的工作。
但最终剧中也看到,像Chloe这样原本对这样的文化非常抗拒的员工,最终还是融入了进去并且做到了更高的职位,一直留在公司没有选择离开。
但企业文化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能不能帮助企业实现商业目标。
从这个角度来说,Adam建立起来的这套文化并没有能够帮助公司成为一个盈利能力更强的组织,也没有能够让员工们在公司里成长起来进而帮助到公司。
即使是Miguel,过了十年依然都很难自己独立主持一场Townhall。
当企业文化无法为公司目标和员工成长真正服务的时候,这样的企业文化是否继续存在已经无关痛痒了,甚至可能已经变成了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掣肘。
没有互联网盈利能力的WeWork在文化上尝试着比互联网更加开放,更加大方,但再怎么披着tech公司的皮,也难以改变公司的本质,这样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可能暂时还配不上互联网那一套的玩法。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CEO上任后会把办公室的酒精饮料和玩具都全部撤走,只有这样才能拨乱反正,脚踏实地,让WeWork真正变成一个更加成熟的公司,一个能够赚钱并且看得到未来的公司。
趁着刚刚看完先记下这些。
后续有新想法了再补充。
在出差之前看完了这部美剧,男女主角的演技都在线。
看到后面越发没劲,WeWork仿佛这对“神棍夫妇”开的假大空公司,创始人Adam最擅长的是营销和商业谈判技巧,其他任何专业技能、管理知识等几乎为零,说白了就是利用自己超高的“洗脑”能力来进行忽悠。
夫妻俩的组合有点意思,他太太在公司没有具体实职,但对公司的影响却极大,与其说是夫妻,不如说是“母子”档。
Adam从小跟随母亲长大,成年后,对他的妻子也极为依赖,很多人觉得他俩感情好,我倒觉得这是一种扭曲,至少男方并没摆脱原生家庭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这对夫妻刚开始能将公司创业的很成功,为何后面又失败了?
只能说他俩是同一类人,都非常感性富有激情,但共同缺乏脚踏实地的行动和奉献精神,这样的风险极大。
在我看来,婚姻就是一种合伙,经济合作制度,在此之上延伸一点血缘的传承、保障。
所以最佳的合作模式,最好是双方是不一样特质的人,比如一方理性,一方感性,这样取长补短,才能制衡与发展。
当然婚姻也与普通的合伙不同,毕竟要长久的睡在一张床上,所以有一点共同的感情、性和三观基础,也是必要的,但如果彼此都是独立人格,这些都可以调和。
很多人对自我缺乏了解,对婚姻、对人性都缺乏了解,就冒然进入到一段婚姻中,无疑是给自己的人生添堵,那就在后面的岁月中为自己的冒失埋单和修正。
如果你尚没找到一个婚姻合伙人,也没有关系,把自己“感性”兼顾“理性”的特质发展出来,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也没有什么问题。
有觉知才理性,感性只是享受生活的调和剂,它分为情绪和情感,情感可谓是生而为人的一些良知,在此之上发展出可“用”的情绪,用以打发漫长的人生……一个全面、有觉知的人,能够享受自由,以及自我保障的能力,不为任何关系所牵制,这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婚姻不可能是救赎,只能是锦上添花。
——你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不急着进入婚姻。
弃
杰瑞德莱托还是老了,怎么好像金凯瑞。男主是疯了点,但是女主是真的傻
drama
伟大的创业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传销大师。
太疯狂了,这对夫妻就是太自信了。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要敢想敢说敢编,就能靠讲故事、讲心智,爆割资本韭菜——这是苹果对科技行业的讽刺剧是不是?ps.wework最累的工种应该是保洁吧,全公司动不动就往天上扔东西
一开头创业很燃很不错 后来女主说意义是支持男主最后还变相的不了了之 太下头了 弃了没看完
坚持过前几集 后面渐入佳境!Anne Hathaway and Jared Letoinhabit their characters so persuasively, relate to one another -- and the world -- so credibly that it becomes impossible not to feel the depth of their connection..
第二集就看不下去了 讨论区的八卦倒是好看
创业神棍PUA大师
看得我要窒息
商业scam跟failure真的是最近最喜闻乐见的题材了。观众们可能政见不同,谈其他什么事情都能大打一通,但唯独看到这类故事时能团结一致地“站队”,这也就是为什么近期从Fyre到theranos到Tinder swindler此类故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就是为什么这剧要把两人塑造的如此引人厌恶,尤其是Rebecca这个角色,刚让你觉得她有点深度的时候,就会立刻让你体会她的疯狂和自我。总之这里面的人都让你觉得很俗不可耐,挣了这么多钱但却不觉得是因为他们的聪明和才能,而只是巧言令色,更愚蠢的是那些投资人。工作人员们把问题全都归结于企业管理和公司环境也不禁让人气愤,妥妥的年轻美国人思维,反正什么都不是自己的错。
三集mark,故事有些平,顺。咱就说是,瑜伽风水灵修冥想这一套是不是已占领硅谷和华尔街的最高层了?修仙这种东西能在最底层和最高层狭路相逢,真厉害。疯子赢过智者,投资逻辑完美吧?故事一般,没什么好演的,真相比较凄惨,我几个朋友都用过wework,各种溢美之词,当初真的还邀请我去party喝啤酒啥的…所以~资本到底给商业带来了神马?哦哦,是浮云。
男女主真是how pay!果然偏执疯狂的人更容易找到忠贞不渝的爱情,所以纯爱果然是种精神疾病哈哈。
被资本杀死的弥赛亚,好故事。谁能说他不是弥赛亚,耶稣不也是编了一个狗都不信的故事,然后大家都信了吗?这种故事里,钱就是万恶的反派,而你,是你自己的反基督者。
我真不觉得安妮海瑟薇用力过猛耶,她把我最讨厌的那种白女演得活灵活现,以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当精神股东啊救命,这俩神棍简直是现代商业世界的暴君好伐,如此自私,践踏规则无视规律的人根本无法elevate the world's conscious
一个极度自恋的爱情故事
用力过猛 演成了一个真疯子
………disgusting
这故事就算120分钟讲不完拍个三四集也差不多了,不值得水出八集的体量。年纪大了,看这种翻来覆去的疯叨非常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