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讲述雷大力为了能让儿子雷小米顺利升入理想小学不得不加入鸡娃的队伍,可雷小米却不以为意,为此父子俩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对抗的搞笑故事。
开篇就向观众展示了一场抢号的戏,家长们搬着小板凳在小学门口等了一夜。
雷大力偷懒雇人排队,对方卖惨说要加钱时他给的还是优惠券。
其他家长们争先恐后的模样,都差点搞出踩踏事件了,可雷大力的不紧不慢成为了鲜明的对比。
他认为,上个小学嘛,没那么难。
要排队,那花点小钱雇人就行了,好歹自己也是一个小老板,此时不必吝啬。
可排队本身似乎只是一种形式,因为他们不论等了多久,也根本抢不到名额,招生办老师出来时简单一句“招满了”就想把所有人都打发走。
公办小学的第一条路堵住了,但雷大力还想找关系求陆总帮忙走走后门,再努把力争取第二条路能成功。
绕过正规途径哪有那么容易,又一次栽了。
雷大力是个洗浴店的小老板,妻子高亚群生前是个博士毕业的医生,实习期认识了雷大力,雷大力给亚群讲了三个月笑话,为了逃离控制欲极强的高知家庭,毅然决然地嫁给了雷大力,没想到年纪轻轻得癌症去世了。
雷大力为了让儿子雷小米能够拥有更高的人生起点,托关系抢好学校的学位,不然孩子的外公就要把孩子接到上海去读国际学校。
为了把儿子留在自己身边,他对好学校的渴望更加迫切。
从来没有认真筹划过升学问题的雷大力,直到来到朋友火哥的家里,他才发现自己做的远远不够。
火嫂也有一个即将幼升小的孩子,她早已为儿子的升学研究计划了两年,墙上贴了满满一墙的“攻略”,方圆几里的房子和学校,她了如指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雷大力甚至花了十万块找到了离异且有本地户口的刘真真假结婚。
获得购买学区房的资格。
要上好学校的孩子很多,学区房楼下每天都蹲守着许多和他一样的家长们,对房东穷追不舍。
他每天跟着中介小哥奔波于楼宇之间,吃了无数的闭门羹,最后在一栋破旧的房子里,找到了一间出过事故的凶宅。
凶宅不可怕,没上好学校才是最恐怖的事。
雷大力忍受房东的狮子大开口,咬咬牙,借了一笔钱就把房子买了。
结果发现另一个购房竞争者找上来想要理论,竟然是他的好友火哥以及妻子火嫂,他们同样是为了儿子箭箭上学的事情筹谋已久。
最讽刺的是,买这个学区房的信息,雷大力就是从他俩那里获知的。
开门之后,双方都是百感交集啊。
雷小米说,他还是希望能把房子还给箭箭。
万事俱备,只欠过户。
雷大力送火哥去落户的路上,突然得知了小区已被划出实验二小的招生范围。
中介的门口堵满了家长,他们当初为了成交所做出的“口头承诺”,已经是一文不值。
两家人,都不想要这个房子。
而雷大力凭借着自己超高的道德标准,或者说是义气行为吧,认下了这个亏。
通过假结婚对象刘真真,她给雷大力指了一条明路公立学校不行,去民办。
并且带他来到了一个培训班基地,这里聚集了五花八门的辅导班、兴趣班,如果不是为了儿子升学,他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这个地方的存在。
雷大力才发现,比起其他家长,自己对儿子的升学毫无计划。
这里的每个孩子都身怀绝技,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琴棋书画傍身,奥数、英语、微积分都是必学课程。
想上好学校,这些都只是敲门砖。
为了让雷小米上重点学校,他毅然加入鸡娃行列,为他安排了声乐、画画、跆拳道,亲自上阵培训讲课,险些把自己气晕。
得知求知小学即将组建一个华夏乐团,为了让小米入学更有胜算,雷大力另辟蹊径让他去学编钟,甚至买了一套乐器放在家里。
编钟考试现场的阵仗真够大的,雷小米也学得很认真。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个妙宗被刘真真听了去,私下里也让女儿去学了编钟,最终考试,小米笔试没发挥好,面试也失常,落榜了。
刘真真知道,为了女儿能考上心仪的小学,她抢了编钟这个优势项目,两人是再无可能了。
雷大力没埋怨什么,但主动解除了合作。
刘真真也退还了银行卡里之前假结婚协议给的10万块钱。
此时雷大力接到了小米外公离世的消息,两人奔赴上海去参加葬礼。
葬礼上,他们与小米妈妈的亲妹妹高亚琳见面了。
亚琳提出带小米去看看自己儿子的英文演讲,雷大力才发现自己当初执意把小米留在身边错得有多离谱。
雷大力此时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拼尽全力想要儿子进入这所学校。
雷大力决定为了小米最后博一把,不顾劝阻,执意把自己辛苦经营的洗浴中心卖了,钱全部投入到小米的教育上。
但人家多年的努力,不是他短时间内就能达成的:孩子必须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出色的社交能力;父母拥有高学历,体面的工作,殷实的家境......通过亚琳的引荐,他们获得了面试的机会。
为了不在面试环节给孩子丢脸,雷大力想放弃他爸爸的身份,希望亚琳带小米去面试。
亚琳在激动时,说出了全片里最关键的一句话,“只是上个学,你至于吗?
”可能是输惯了吧,太想赢了。
最后,雷大力还是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回到了家乡。
雷大力和火嫂最终都放弃了名校之争,把孩子送到了就近的学校,一个孩子拿了A+,另一个孩子将代表学校去演讲。
雷家雷小米属于放养出来的孩子,本性向往自由,时常有灵机一动的妙计,头脑遗传了他妈妈的智商非常聪明,但也有些调皮不服管教。
没有上过那些杂七杂八的课,最感兴趣的是点穴扎针这些知识,还在他的幼儿园小江湖里展示过。
小米对妈妈印象很浅,因为在他2岁的时候妈妈就彻底离开这个世界了。
很多描述都是从爸爸嘴里听来的,比如曾经上了最好的学校,还是一个厉害的医学女博士。
据雷大力和其岳父的对话,当年小米妈妈就是被鸡娃鸡出来的,还曾患有抑郁症,最后癌症走了。
火家箭箭的爸妈是火哥火嫂,典型的虎妈猫爸家庭。
火嫂嘴上总是念叨着“养孩子真难”,以及让孩子“游泳队里得冠军”,把从妈妈群里获得的焦虑一股脑全都倾泻给自己的儿子。
甚至不考虑合理性,认为砸脑壳有助于学习,竟然真的动手去做了。
她的确活得很辛苦,骗老公去美容院工作实际早被辞退了,只是发传单贴补家用。
还可怜地说着类似于“所有人都在跑,我不敢停”这样的话。
刘家当初和雷大力见面时,简单提过刘真真的婚姻情况。
虽然只是离异,但在她眼中也等同于丧偶了。
没有固定的工作,但提到自己已经混成了几个妈妈群的群主,卖点东西就能养家糊口了,可见赚钱不算少啊,估计加上前夫的抚养费应该日子过得不算紧巴。
大概是因为没有了丈夫的缘故,她将所有心思都堆到了女儿的身上,成为了鸡娃人群中的一员。
高家亚琳与上面这些人的阶层明显不一样,她的儿子绝对不会像雷小米那样坐在车后座吃鼻屎的。
教育方式主打鼓励的方向,但也有需要用心维护的圈子,同时必须拥有相当高位的财力基础才行。
亚琳带着雷大力去参加他们身边家长们的聚会,雷大力显得格格不入。
在这个层面的人,说话就相当委婉了。
比如亚琳说,你看孩子们多好啊,爸妈们就得更努力。
换言之,孩子未来的可能性,是家长创造的。
有些家长给得起,有些却永远给不起。
教育行业一年比一年卷,学生卷、老师卷、父母卷,整个社会都在卷。
只要你还在上学就避不开“在哪上学?
”“成绩怎么样?
”“将来想干啥?
”等一系列和他人没半毛钱关系的问题。
每次看到还在上小学的侄子,驮着比他人还大的书包就iv比同情现在的小孩,压在他们身上的“担子”可太沉了!
看完《学爸》,觉得又搞笑又心酸,搞笑的是形式,心酸的是内核。
父母喊着“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口号,把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强行压在孩子身上,不仅孩子苦不堪言,父母砸锅卖铁托关系、走后门、买学区房……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了,可怕的是,这还只是为了上小学。
不至于,真的不至于,说句难听的,上个小学这么费劲,初中高中该卖血还是下跪呀(bushi)?!
影片的结尾让我们替小米松了一口气,但在现实中,能同小米父子一般与现状和解的家庭少之又少。
当迷茫的时候,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做父母的你们快乐吗?
做孩子的你们快乐吗?
越努力真的越幸运吗?
鸡娃为的是孩子的未来还是自己的虚荣心?
拒绝教育焦虑,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吧!
现在题材这么多,鸡娃话题也出现了,能否拍个高考一败涂地的影视(比《风犬少年的天空》结局还要惨),大体是孩子小时候无法学习,想学习但学校不教,初中在重点班成了学霸,高中因为家长不让离开最终在区重点上了高中,高考一败涂地!
只能自学……,多年自学后逆袭归来!
我希望拍一个这样题材的剧吧,让国家看看东北的苦!
《学爸》这部电影能取得现在的效果,最大的功劳其实在演员。
黄渤的演技发挥是一如既往的稳定,哭戏的爆发力更是看到的《亲爱的》里面田文军的影子。
但只有黄渤,这部片子是不成立的,节目组找到才五岁的单禹豪,贡献了非常出彩的表演,你都想不到一个五岁小孩,是怎么可以那么自然地做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又能完美契合到剧情中。
黄渤饰演的爸爸雷大力其实并不是主动加入到“鸡娃”大军中的,而是因为妻子去世,岳父以孩子前途为由想带走孩子,雷大力为了能留住孩子才被迫加入鸡娃大军的。
黄渤在电影里经历的其实是一个不断失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人“疯魔”过,也崩溃过,最终能够逐渐清醒,其实就来自于孩子坚定不移的选择,黄渤恰如其分地演出了雷大力在各个阶段的不同心理状态,也让每一个现实的家长都能充分共情,意识到这些故事或多或少都发生在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身上。
而单禹豪饰演的儿子雷小米和黄渤完美的打了一个配合,堪称10后演技天花板,无论是哭戏还是情感爆发的大戏,孩子每一个点都拿捏到位,这种天分真的非同一般。
总之这部影片靠机智萌娃&怨种老爹之间极具张力的戏份出圈,又靠非常契合教育现实的剧情打动每一个观众,非常值得一看。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上学,完全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取消一切校外辅导,绝对是一个有利于国家人才选拔,有利于底层普通老百姓的大好政策。
可惜的是这么好的政策,在人自私的本性面前却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总有人想作弊破坏规则投机取巧,想让自己的孩子走在别人家的孩子前面。
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了,最后倒霉的还是大家自己,就一起卷吧。
孩子苦,家长累,不要抱怨任何人,都是我们自己要卷的。
同时还能为自己的作弊行为找个理由,如果我不给孩子报补习班而别人家的孩子报了,那我们家的孩子不是吃亏了吗?
大家都这么想的,大家也都是这么做的,叫苦叫累抱怨是也是大家自己。
从国家的人才选拔角度看,如果把一万个孩子关在学校统一起跑线竞争,能更好地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而目前的现状可能会因为没钱上好的辅导班而埋没了人才。
另外,取消校外辅导是有利于普通老百姓的。
越是有钱的人家越可以请高水平的辅导老帅,甚至可以请多个辅导老师来家里的一对一辅导。
没钱的家长只能让孩子上大班辅导,或请水平一般的辅导老帅,以求得一个心里安慰,我为了孩子也尽力了。
聚焦内卷热点,放大了幼升小的焦虑,在一次次名校期望落空后情绪推向高潮的顶点——现实。
冠为喜剧,实则喜从悲中来。
孩子的成熟脱胎于天真,父亲的隐忍开解在孩子的慰藉中,低眉顺耳是望子成龙的期盼积累起来的,不是办法的办法是妻子遗愿的沉重压制出来的。
买凶宅、学编钟、练英语、背面试,各种奇招都用上了,可缺失了最核心的东西——孩子。
卷,不是孩子卷,而是父母。
挤破头都想进的名校,不是孩子想进,而是父母使然。
为了孩子父母什么都做得出来,可就是无力让孩子快乐成长。
“剧场效应”辐射很大,人人都是辐射下的畸形物,爱在辐射下愈加沉重,让孩子们跳过了童年,步履蹒跚地登上了社会。
可惜电影没怎么拍出深度,都是浮于表面的克制,情感爆发不出来,几首MV拍法也很偷懒。
主角的遭遇仿佛是卖惨,这也是全片最大的问题——无病呻吟。
学爸 (2023)5.9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苏亮 / 黄渤 单禹豪
最近的院线真的是黄渤的天下,黄渤主演的片子很多,但其中我最中意的还是这部亲子题材的《学爸》。
看过点映之后,我有个疑问:鸡娃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那些没有被鸡的娃娃们现在过得是否比被鸡了的娃过得好呢?
“鸡娃”是网络流行词,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解释这个词的: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家长普遍认为,要想人前显贵,就必须人后受罪,现在开始鸡娃可以让他们以后少遭罪。
影片里的家长也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才鸡娃的,人人都鸡,这才导致学生越来越卷,这不是学生在卷,而是学生背后千千万万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
影片里的黄渤向周围鸡娃的人取经,也开始被动加入了鸡娃大军之中,弄得孩子苦不堪言。
10后小演员演技爆棚,角色演的很机灵。
无论鸡娃后最终的结果如何,他只是想做孩子眼里最好的爸爸,哪怕被孩子不理解,他也尽自己所能给他最好的。
这部影片看得我有笑也有泪,适合全家一起观看的亲子片,看完之后或多或少都会引起内心的共鸣,值得反思的好片!
《学爸》是一部教育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题材新颖而又贴近生活,主演的颜值和演技都在线,尤其是里面的小朋友太可爱了,是一部充满真诚、温馨的治愈电影,也有着教育意义,值得一看。
教育问题一直中国家长的焦虑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拼尽一切”的中国家长们想尽一切方法内卷、鸡娃,绞尽脑汁鞭策孩子努力学习、上各种特长班,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在电影中得到了真实的展现。
单亲家庭长大的小米有着快乐的童年,在幼儿园就是孩子王,黄渤饰演的爸爸为了完成妻子的遗愿想给孩子更好的起点更好的未来,假结婚、买学区房、卖店面负债累累结果一场空,围棋、画画、跆拳道,音乐、编钟敲,逼迫孩子快速成长,除了让孩子从快乐的小朋友变得自卑什么也没得到,小米跟爸爸道歉那段简直让我想哭。
家长们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塞给孩子,以爱为名总觉得自己给孩子安排路的就是最好的,可他们忘记了,当自己也是个孩子的时候,并不想要这样的家长。
究竟要什么样的未来,不是以家长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愿,与自己和解,没有满分的家长也不要逼迫孩子成为满分的孩子,在学与玩中找到一些平衡点,拒绝内卷、拒绝鸡娃,拒绝教育焦虑,愿孩子们有个快乐的童年,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文/梦里诗书对当下上学难这一教育问题的聚焦,以及为人父母被迫“内卷”的现实,是《学爸》预想表达的内核,但从里到外,其喜剧化的手法既没有对教育问题深入的思考,也没有形成对现实有力的批判,相反矫揉造作的煽情,以及隔靴搔痒的笑点,都使电影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显得言之无物,滑之大稽。
在中国,教育问题几乎是所有普通家庭都会遇到的一道难题,电影的展开也正是以黄勃所饰演的父亲为了能让儿子幼升小进名校作出了种种努力。
从不惜和别人假结婚,试图换到好学区的上学机会,到托关系求人,再到特长生等等,一路的艰辛只为了孩子能获得一个好的学习机会,这个过程的“难”,虽然有着过多戏剧性的巧合,但确实被电影演绎了出来,然而可惜的是在搬出了这个难点之后,电影如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就瘪了下去。
作为一部反映孩子求学难的电影,那么电影必然有着两个角度,一个是雷大力作为家长的视角,一个是雷小米的孩子视角,那么这部电影都在干什么呢?
在面对孩子求学名校无解的境况下,作为家长的雷大米是不得已才选择了放弃,这种放弃不是人物自身的成长转变,而是受限于环境的无奈,这种做法给家长带来的启示,本质上并不是一种自我和解,而只是在阶级固化的当下,一种被迫的无奈之举,这样的角色设定对现实的折射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说雷大力的家长视角,只是一种平庸,那么电影里的孩子视角,则说明了电影自己都没有明白究竟想讲什么,我不知道为什么原本连乘法口诀都背不下的孩子突然就能变成班上的尖子生,至于所谓的普通学校来了重点学校的老师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电影矛盾的解决就是将原本普通的小孩在普通的环境里突然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不去鸡娃也会拥有自己的“好娃”。
这种荒诞的结局,使电影虽然搬出了教育问题的现实,却将一切都停留在了肤浅的表象。
教育最为核心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某些家长之间所进行的一场攀比竞赛,为什么要去“鸡娃”?
这件事情背后的底层逻辑,是大多数的家庭不甘于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样平庸,他们将求学视为了人生获得更好选择的唯一出路,正是这种内卷才导致了当下很多家长和孩子都活在了巨大的学业重压下,而这部电影本质上并不是告诉孩子和家长,接纳自我的平凡,人生有多种可能,要去做自己热爱想做的事情,而是用一个突然变异的“好娃”和“奇遇”,给了观众一个在现实里概率约等于零的奇迹童话。
教育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依赖于一部电影,但一部关于教育的现实题材电影,却并不应该把自己装扮成一场供人消遣的喜剧,这样缺失批判讽刺的喜剧,本质上不过就是让人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思考能力的“奶头乐”垃圾。
很久以前,电影扬着高傲的头颅,人们仰望银幕,看英雄救美,看小人物逆袭,看勇者屠龙。
从梅里埃开始,才有了电影梦很久很久,银幕上尽是浪漫英雄主义。
后来,电影的目光开始向下看去,人们能够在银幕上看到更真实的东西,能够看到污水横流的后街,能够看到横躺的醉汉和游荡的流莺,能够看到躲在背后的丑恶和不公平,同时,阴阳相成,我们也看到了对不公的反抗和胜利,能看到人们一步一步从下水道中爬上来。
人无完人嘛,卡赞要是私德再没点瑕疵,老天爷就太不公平了
码头风云和摩登时代,一个用拳头,一个用笑声,展现了底层的挣扎
《老井》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农村,而中国农民那种不屈不挠的劲头,我相信更能表现千百年来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真正的底蕴此刻的银幕上,主人公虽身陷囹圄,但依旧充满勇气,更关键的是,创作者们,相信,用这种勇气是可以战胜固有的命运和阶层的。
这是现实主义,但是体现在大银幕上,它依旧浪漫。
再后来,一部分的创作者,对于现实题材,不再加入个人的观点,只是展现现实的艰辛,而这种艰辛以电影的形式出现,具备了更大的冲击性,可能更震撼,可惜在最后,创作者对于现实的困局是无解的,整个影片只做到了去夸大这种现实的沉重。
我对《隐入尘烟》是持批评态度的,起码对于李睿珺对于中国农村的看法是不认同的,这一点上,老一代的吴天明在他作品了展现的中国农村,在苦难中依旧不断的挣扎,总是不服输,这种气质才是能够延绵千年,让中华文明不曾熄灭的守护神,当你无法提出解决的方法时,你能做到的,就只有对现实低头。
这同样是现实主义,但不是我认为应该体现在大银幕上的现实主义。
而今天我要说的《学爸》,正是这一类型的影片。
黄渤在影片中为了儿子的入学,最后如此的卑躬屈膝我已经分不清是夸张还是真有其事今天我同样要提到的《银河补习班》,与《学爸》机缘最深,同样也是视野距离和想法差异最远的两部电影,它更贴近我提到的早期的现实主义题材,当然也可以叫它浪漫主义。
我们后面会提到这部电影。
《学爸》作为导演苏亮的首部作品,从影片的完整度和流畅度上是合格的。
以现实主义为故事背景,内核是家庭亲情,讲述一个单亲爸爸为了自己的儿子能进入一个好的小学所经历的艰辛,以他为核心,也讲述了他周围几个不同阶层家庭所经历的考验,通过展现了多个家庭的境遇,经历一系列波折,展现当今社会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的焦虑以及那些看似匪夷所思不可思议的举动,以及这些作为背后,家长们难以吐露的苦衷。
火哥火嫂一家展现的是跟底层一些的家庭,他们更希望努力翻身,而他们可以使用的手段是最少的而最后的结局,依旧是以躺平为结尾……黄渤和单禹豪演绎的雷家父子,展现给我们的是不同于本片中其他亲子家庭的气氛,他们演绎了时而纯真、时而深刻、时而激荡的父子亲情,不同于其它作品中的父子,他们的关系使用没有过裂痕,二者无论是愤怒还是哭泣,都没有影响过两个人对对方的牵挂。
我们曾经目睹过众多大银幕上的父子。
《银河补习班》中,马家父子更像是相互扶持的兄弟,邓超扮演的父亲,比起守护神,更像是导师。
《父子》中,周氏父子的相爱相杀,郭富城扮演的周长胜,成功塑造了一个失败的父亲,虽然失败,但是他还是父亲,虽然自私,但是他也有爱。
背影,在文学史上,几乎成了父亲的代名词还有《纸月亮》、《完美的世界》、《我是你爸爸》、《包氏父子》…..我认为本片中的雷家父子呈现的父子关系更单纯,即使他们都被困在了鸡娃这个漩涡中。
当我们呈现出全员焦虑的涨态时,导演会适时的让我们看到这对父子的嬉闹,在澡堂里的游泳,在爸爸脖子上的骑高高和飞翔,让此刻沉重的气氛有了一丝轻飘飘的感觉。
而本片作为暑期档的商业电影,是很难用父子的感情来作为卖点的,如果只讲感情,这部电影也就只能做类似《关于我妈的一切》《我是监护人》《妈妈》这种催泪路线了。
所以它的商业核心是教育,是考学,是鸡娃!
归根到底,该片最大的卖点,就是贩卖焦虑!
片中教培机构这一段危言耸听,基本上就是整个影片的剧情动力虽然最后它强行实现了矛盾的和解,也就是接受躺平,但是它想要渲染的就是焦虑。
做法挺卑鄙,但是真是能给予不少观众共情。
从台词上,影片就出现了好多可以放到培训班广告上的经典台词:“大家都在跑,我不敢停,我慌啊!
”“为了看清楚,前排要站起来,那后排就要站得更高!
”很难不让人把这部片和银河补习班来比较——如果说银河补习班是一出浪漫英雄主义的赞歌,最后它败在了现实过于残酷,观众家长群体的反弹以及抵触——永远不会有大银幕上邓超这样的爸爸!
有人跟我说,俞白眉像个诗人,非常好的形容——他可能做出打油诗,也可能做出七言绝句,但是一颗诗人的心永远向往的都是理想主义那么,《学爸》这部影片并不浪漫,因为它展现的是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一个底层再也无法出头的社会,一个父亲即使耗尽心血,最后也只能回到最初没有任何改变。
这部电影并不残酷,因为它毕竟是电影,现实中的艰辛不足一二。
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只是九牛一毛。
我们能看到了报名时人潮涌动,像难民逃荒;我们能看到为了抢学区房的倾家荡产和那些昂贵的老破小,还有学区改变后,购房者的绝望;我们还能看到为了一个特长生学位,家长之间的尔虞我诈。
我们最后也看到了,那些不用鸡娃的家庭都是什么样的——双语学校的孩子们非富即贵,他们的家长聚会,喝着红酒,在露营地听童声合唱,到达一定程度后,已经不是家庭教育能够带来改变了,而是看阶层!
而最可气的就是雷大力小姨子那家人,说着你这样鸡娃太过了,我虽然也努力但是没你这么过分,然后自己的孩子去上双语学校……抛开双语贵族学校家庭,影片中绝大部分鸡娃的家庭都是什么样的家庭呢?
洗浴中心的小老板,基层的员工,单亲家庭, 为了一个学区房,倾家荡产,为了一个特长生名额尔虞我诈。
影片最后,雷大力拉着雷小米的手离开双语学校考场时,他们二人和两旁的家庭形成了边界分明的构图,代表了普通阶层接受自身的固化,退出竞争回到原点。
影片中这被解释为释然,想开了,而从客观角度看,本身他们的挣扎也是无效的,只能别动接受释然颇具讽刺意味。
苏亮没有给出一个解决阶层固化或者鸡娃的办法,他反而在刻意渲染这种情况,而忽视如今的改变,最后轻描淡写的收拢到国家政策好,大家安心躺平的结局上。
这一块,俞白眉在《银河补习班》中,那充满诗意,浪漫和不现实的理念,要比学爸好上一万倍。
标准美式流水线作品,不过挺好看
本来遵从快乐教育的雷大力在面临择校时,在火嫂和丈人的逼迫下,走上了择校之路,为了买房资格,雷大力和刘真真假结婚,押上按摩店借钱买凶宅,因为政策改变,学区划分走。为了上好学校而走火入魔,奥数补习,英语,甚至学起了编钟。为了上国际学校,怕自己拖后腿,甚至把孩子给小姨,但在孩子的坚持下,雷大力和儿子和解了。至于最后的结尾完全画蛇添足,本来想给满分的,但最后结尾太理想了。有人说白富美怎么给职高在一起了,只想说从小在父亲鸡娃教育下长大的女孩,缺少欢乐,很容易被小感动所痴迷,这并不扯。倒是火哥对大力说的,嫂子在会同意吗,更有现实意义。作为一部喜剧电影还是很不错的,情绪也很到位。尤其是刘真真和女儿的关系,不过最扯的是,对鸡娃家长来说,小学才是真正的起点,而电影竟然上了小学后就把自由还给女儿,还是太理想了
算是半部好电影吧,前半段真很有意思,近年来比较少见的市井家庭喜剧,内容很像当年陈佩斯《父与子》《二子开店》这些,以及早期风靡一时的“阿满喜剧”系列,用喜剧的方式讲述现实问题,尤其是凶宅那段,以及张子贤万茜夫妻俩,讽刺喜剧效果拉满。可惜后半段强行“掰正”,双语学校开始剧情就走形了,其实都明白怎么回事,但明明很有深度的中国“恐怖故事”,搞得最后强行升华,导致观感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我觉得反映出的社会现实还是比较实际的,有夸张的地方,但并不荒诞,中国孩子的内卷就是这样。
【5】恐育焦虑大片。太多东亚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弥补自己遗憾的工具了,以至于每次一想到为人父母竟然不需要考试就觉得毛骨悚然。可惜影片探讨的话题还是基本盘那一套,后半段莫名其妙的“东亚式大和解”和人物转变让我直翻白眼。喜欢一个细节:当外公去世之后,爸爸一改往日的“佛系”,并且“继承”了他的衣钵,拼命想着把孩子送进那个高档学校。悲剧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伤害,而在于永不停止的轮回。but最后的结尾简直太太太太太扯了,扯到仿佛“基因突变成神童”的科幻片一样,如果去掉这个结尾我还能给个及格分……PS.还是好喜欢张子健和万茜!
对我来说还是爆米花电影。作为最后一代,不太能深刻地共情。
张钧甯真好看。
从气质上很像《人生大事》。既真实又不真实,过滤掉了一些不许拍的。你又不好意思喷他。中国导演难。万茜用力过猛,想起《万箭穿心》里的颜丙燕,差远了。编钟真国学复兴,这才是搓澡之王。好莱坞套路的本子,迪士尼限制的剧情。
全程无法投入与共情,奇怪的、过时的观感…
電影有造夢的屬性,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種改編也無可厚非。可導演又是搖擺不定的,想要浪漫卻放不下現實,結局看似和解,實則還是現實,尾聲是童話但不真實。本片對教育內卷、學區房、培訓班等進行了大篇幅的刻畫,然後草草收場,用「順其自然的就是最好的」作為結束。全片既沒有刻畫出長期教育內卷對國家、對孩子的發展的壞處,也沒有用足夠的事實展示出順其自然教育的好處。說到底,這就是一部迎合社會情緒的商業片,既不能給人帶來深刻反思,也不能激勵人鬥誌。
小孩儿好可爱☺️没有娃,这种鸡娃生活我看起来毫无代入感,就是一种隔岸观火的心态。。。妈妈上海白富美博士,但有抑郁症,不喜欢上海家庭从小鸡自己,嫁到小城澡堂职高男爸爸后变开心,但早逝,然后这个爸还突变鸡娃男。。。这个剧作逻辑在哪里?这个妈妈在天之灵不得气死啊……
库存片儿,还是比较有诚意的。各配角合格,万茜出彩,小朋友最棒。虽然煽情用意明显,黄渤依旧是影帝级发挥,奉献了很多值得观众流泪的情节。(最后还是想说:家长开始瞎肌霸卷孩子之前,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基因先。)
好无聊,像数学公式一样的电影,视听语言完全没有一点技巧和灵性,BGM都是俗不可耐流行歌曲,幼儿园小朋友人设感觉15岁以上,还有黄渤是戏霸,不是学爸……
看一半弃了,不懂这种片子是想说啥,虽然没孩子,但是我觉得丧妻的话姥爷也是亲人吧,有必要这样对待姥爷吗?姥爷主动来要带孩子去上海名校上学男主为什么不同意,只是为了脆弱的自尊心吧,根本没考虑过小孩绕开这个弯路要吃多少苦。这个事情教育我们搞对象门当户对很重要,不然见过世面的高材生妈妈挂了以后另一个没见过世面的父亲直接耽误了小孩一辈子。小孩子的智商优势被无脑父亲浪费掉了。总有一些2b家长喜欢干一些感动自己恶心别人的事。
我觉得还行啊,挺好笑的。适合亲子观看。
渤哥和小可爱的表演都没问题,但可惜内容实在乏善可陈,没有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桥段,学区房、培训班、鸡娃等等,大家已经觉得很厌烦了,现实也并没有因为电影而起什么变化,强行加上的Haapy Ending也比较假。一般,不功不过的片子。
因为金鸡提名关注到本片。首先,难看。其次,流于说教。
《恐婚恐育宣传大片》
情节荒谬,看似现实主义,全方面探讨中国式教育的病症,却怎么假怎么来。买凶宅学区房碰巧和最好的朋友撞车,编钟考试碰巧和假结婚对象的孩子撞车,exm?整座城市是只有你们这三个家庭存在吗?但在如此悬浮前提下,竟然还能做到流畅好看,不得不说演员表演、幽默接地气台词助力太多。演雷小米的小演员太可爱了,好想rua一下小卷毛。
想看vv的剧集《学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