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能改名成:被偏爱的小儿子。
大儿子和父亲之间基本没有一丁点回忆。
而小儿子却是从小就被爸爸教导打棒球,盼望小儿子实现自己的棒球梦想,为小儿子学习魔术;就连妈妈也坐在棒球场边回忆过去。。。
大儿子好像在他的生命中不存在,哥哥有点惨啊。
这父亲对家庭毫无疑问是不负责任的。
总之我个人没觉得这电影有什么意义,什么都没说清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既没批判到位也没有感人到位,乏善可陈吧
为了主题去看的,音乐配的真好。
旁边断断续续可以听见抽泣声 但我全程只是感受自己钝生生的气愤。
原谅没办法靠了解完成,而要靠时间。
什么叫好人?
对家人不负责任是最大的坏事。
“谢谢你们,让我活得任性”,遗书里的话一定是真心的,但听到这里我也是真心想骂一句,狗屁。
有时候会憎恨亲情的不讲道理。
即使我爱你,我也并没忘记我恨你。
电影里不会有救赎,我也没得到想要的答案。
其看了10多分钟之后才发现原来大哥是斋藤桑演的,头发太长了,看不清脸。
然后看到最后才知道,啊咧,导演是斋藤工诶,意外でした!
电影整体是阴暗的调调,但是有些镜头却很清新是怎么回事,阴郁里的明亮色度。
以在灵堂里的父亲朋友们的回忆叙述,来重温失联13年关于父亲的种种。
日本丧礼是有友人叙述这个环节?
开篇葬礼受け付け的场面,就被松冈茉优的美颜暴击。
看到这里我一直以为松冈茉优演的是小女儿,全程没有交代主要人物关系,全靠自己去体会,甚至连松岗角色的名字也没有提到?
浩二在里面的职业是银行运钞车司机,日剧日影很喜欢这种平平无奇却又不可或缺的角色,想起了《最完美的离婚》里男主是贩卖机职员。
有一幕是男主送钞去银行,松岗穿着柜台制服的画面,所以他们是在职场认识的吧。
接下来是下班回两个人换回私服,一起回家的场面,其实带这我还以为他俩是兄妹的…但是有隐约感觉到氛围一些奇妙,从这里猜他俩是去情侣了…
从这里两幕里的用词,我才能断定他们不是兄妹关系,真是服了我自己。
看望浩二父亲的时候,女生说了一句:お大事になさってください。
这里用了这么尊敬的语言,如果是家里人的话,不会用到这么客气的语气。
还有后面女生告诉浩二有宝宝了那一幕,浩二那沉默的表情是怎么回事?
不想负责了?
后面也没有交代,所以这条线有什么作用?
男主小时候扮演者真好看,秀气。
送报纸的时候哥哥对弟弟说了句,再不快点就送不完了。
弟弟回了句分かってるよ。
哥哥在做两人便当的时候,弟弟对哥哥说还不快点我就赶不上学校的远足了。
哥哥回了句分かってるよ。
这两处呼应很有意思。
丧礼上这三位朋友有意思。
因为要求黑白着装而穿了工作制服的酒吧妹妹;被骗光了钱的异装癖大叔;有强迫症的不知道要弄几下的大叔。
这个窗台可真是太好看了,从暗处望过去,这个角落是那般明亮。
没有出席丧礼的妈妈,在家里却换起了丧服。
点了一根烟,坐在窗台的镜头太帅了。
高桥一生演技也是一直在线,各种微妙的表情真的太到位了,爱了爱了。
日本有很多关于丧礼关于死亡的电影,像入殓师之类的。
他们最死亡真的看得很平常。
之前和同事聊天的时候,他说他最近买了一套出席丧礼用的西装。
我问他买来干嘛。
他说“有备无患”,以后有需要用到的场合就不用慌忙的去准备了。
真的能如此从容面对死亡的观念,又一次深切感受到,日影日剧就是来源于生活。
上海电影节错过的,在北京电影节弥补了。
斋藤工的处女作,可以称得上出色了,也难怪上海电影节会得奖。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很喜欢。
我喜欢这个暗沉主题之中恰到好处的幽默,喜欢这个并不拖沓却又足够文艺的长度,喜欢电影里的配乐和片尾曲,喜欢佛祖的深夜剧式的表达方式,甚至连片头出现在中间的方式、字幕结束后的影像,我都喜欢。
可能跟很多人不一样,我是从电影里的父亲去世之后就开始默默流眼泪了。
它对我而言太有代入感,我不自觉会想起我陪着父亲走过的最后一段日子。
我没有电影里的弟弟那么幸运,最后关头父亲还能给我一罐咖啡,我的父亲在临终前已经神志不清,他大睁着眼睛却看不见是我。
在他身体健康的时候,他也有很多让我不喜欢的地方,比如他会贪小便宜还自作聪明,比如他认为我的爱好一文不值,就在他住院之前,我还因为他删掉我电脑里所有只能验证一次的正版单机游戏而冷战一个星期,他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就只知道败你爸爸的家底。
但是在他要离开我的时候,我想到的却是他支持我继续读书,虽然他总是催我结婚可是偶尔相亲遇到的男孩子他总是嫌弃对方……我知道他其实是爱我的,就像我爱他一样。
只是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而我也不是,这一点,我知道得太晚了。
所以当片子后半段两兄弟致辞的时候,我好像懂了之前一直萦绕在心里的“给家人增加负担却去帮助别人”的疑惑。
可能就像兄弟二人说的那样,虽然在之前对这位父亲没有什么太好的印象,但是在听到另外一个角度的描述之后,仿佛忽然就唤起了血液里的骨肉相连,谈不上原谅,就是忽然发觉其实没那么恨这个逝去的亲人,甚至可能从来就不是恨。
有责备,有不甘心,有难过,有失望或者绝望,但不是讨厌也不是仇恨。
以为是父子修复的煽情之作,但很平静的描述抛妻弃子去追寻自己喜欢的麻将世界的故事。
父亲是个老好人,善良的他帮助了那些世俗不会理会的人。
能怎么办呢,就是胸无大志,不想拖累家人,永远犯错误的善良的人。
自己的父亲在我眼里也是这样,可能做的好些。
人就是这样的,都有自己的毛病,但是怎么办呢,四五十岁了为什么还要改呢,生活已经很难了,很多事情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吧。
最近慢慢感受到生活的不完整,和人生的缺憾是必然的。
在终将死去的人生里,生活其实是你全部了,在时间面前,你抱怨,彻悟,暴跳如雷终无法改变什么,接受可能是最终的答案。
喜欢最后的插曲的歌词:厨房中的高光布和威士忌酒杯,这是在哪里都能看得到的,家庭的风景。
和什么告别了吧,一言不语,静静的告别。
(写影评,又哭了一下)
工桑处女作充满浓厚的文艺气息这部电影是一部家庭伦理片竟然是以真人真事改编‼️一个欠债的男人消失了13年归来竟然是一场他的葬礼在葬礼上前来受过他恩惠的人每一段讲述又戳中泪点这13年来妻儿的生活真是苦涩心酸而这个欠债的男人却借钱救济他人最后妻儿似乎原谅了他可我还是不太能接受这种不负责任的善人看完电影的最大感触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本身就是复杂的个体在死亡面前,我们又如此渺小活着就请负起应有的责任要不然就不要给他人带来不幸
13年里,除了辛苦活着之外,母子三人应该最想亲口问一下父亲,这13年究竟你去哪了?
当初为何要一走了之?
一直带着这个问题看完整部剧,但到结尾也没有答案。
母子三人都没有机会亲口问这个问题,父亲也没有机会说一句“抱歉”。
是遗憾,背后是13年的怨恨。
恨的是为什么抛弃三人,留下母亲独自辛苦拉扯大2个孩子。
哥哥用工作忘记父亲,弟弟用棒球回忆父亲。
母亲白天送报纸,晚上陪酒,扮演父亲角色陪小儿子打棒球。
母子真的能做到原谅吗?
这不堪的童年经历和十三年怨恨,在一场葬礼上得到了解脱。
与其说,这13年父亲靠做好事救赎自己。
不如说是让家人释怀。
在自己人生最后一刻都抱着疑惑和怨恨的母子三人,在心灵上得到解脱,毕竟恨一个人13年,也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
父亲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父亲。
做任何事情也偿还不了孩子缺失的童年轨迹和父爱。
原谅不原谅,根本不重要了。
镜头最后,不会抽烟的母亲拿着父亲13年前留下的半包烟,坐在阳台抽了起来。
那一刻,母亲是真的放下了吧。
本文首发公众号【沉默的阿光】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人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儿女、妻子、丈夫、父母等等。
想要每个角色都扮演的完美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有时候我们都是在固定的框架下生活,超脱框架的任性人生,总会给或多或少的人带来难以释怀的伤害。
父亲这个角色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激动的还是过于沉重,需要逃离的,很难说清楚。
电影《空白的13年》中的父亲因为赌债,选择离家出走,13年后带着癌症晚期最后的日子回来,如何面对被他抛弃的家人。
电影开始于葬礼,很多人都想自己的葬礼宾客满朋,就和婚礼一样。
这样才能显示去世的人这一生没有白白度过。
其实真正为去世之人伤心的亲人和朋友总是寥寥无几。
个人的渺茫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很难留下什么,就像人生的本质就是无意义和虚无一样。
葬礼上父亲的朋友一个个叙述被他帮助的事情,让一个旁观者感到这是一个喜欢帮助陌生人的老好人,而且不计回报,没什么大的出息和本事,还喜欢赌钱。
被帮助的人眼里他是一个好人,但是在家人眼中,所有因为他离开造成的苦难是不可以被原谅的,也是不会被家人重新喜欢的。
最难以释怀的应该是这个母亲,自己的丈夫因为赌债直接抛弃孩子和自己,是经历怎么样的苦难才把两个孩子养大成人,这些苦难皆因一个不负责的丈夫而起。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感同身受,每个人自己经历的苦难其他人如何能体会。
电影对于一个拒绝去参加丈夫葬礼的妻子的表述很到位,人物的情绪表达很细腻。
电影的配乐很好听,值得推荐。
周末愉快
家族风景形式上简单,却渗透出生命深沉的情感。
不知道是不是中川雅野的缘故,看着他的眼睛,仿佛就能明白角色整个一生。
小儿子对于父爱的渴望从未消减过,医院天台上父子二人就那样远远的站着,13年间的疏离,却也不愿多走出一步;大儿子曾说去广告公司上班,是不想向父亲一般,在他心里,即使是“糟糕”的父亲,也从未离开过;母亲没有去葬礼,坐在曾经的屋子里,抽了一支13年前的香烟,一切都如那缕烟一样,飘远了,留在人唇齿间的味道,又是怎样的滋味。
导演用轻描的笔触,慢慢拨开这人生的层次。
终其一生,每个人的选择都无关对错,在自由的背后,有强大的爱在支撑,你可以像孩子般做着自己喜欢的事,选择最想要的方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正与你一样,有人正与你同行,或许是家人,或许是你不曾注意的角落。
当生命化作一缕青烟,来过这个世界了,也似未曾来过,在无常中,无所住。
在留白里,浓郁无比。
如片尾曲《家族风景》的歌词中所说:“在意过什么 又告别了什么呢 沉默着不发一语 却又静静地笑了“ps:想起一位朋友也曾说过感谢父母可以任由他在外撒欢儿的话,与中川在剧中说过的是如此相似,虽然表象极为不同,但深藏在每个心灵的寄托是如此相似,此时此刻,竟也是很思念他。
不过有些人,有思念,就已经很幸福了呢。
……希望,都能帅气的走完这旅程。
电影从火葬开始,也在火葬结束。
有时候需要一个仪式,去和过去的牵挂也好,不愉快也好做个告别。
我觉得挺好的,但我选择不原谅。
有点没看懂,但最大的冲击是人不仅不是扁平的,反而立体到让人感受到有些无力。
从某些方面说,你永远不会真正了解一个人,你不可能看到所有发生的事,而任何一个他人的表述和转达,不能否认都是经过他人自我筛选加工后的产物。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绝对的黑或白么?
大概灰色才是最终的归属吧。
看完以后会有一点点小压抑,不仅仅由于葬礼的基调,还是自身对传统认知的怀疑。
影片侧重二儿子和父亲之间的交流以及情感上纠结和牵绊,但影片对于二儿子和妻子以及二儿子对于自己孩子的态度展现太少,原以为还想描述扭曲的家庭、父子关系会对二儿子的夫妻、亲子关系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或许这不是讲故事的人想讲的,但作为观众还是感到有点遗憾。
看着看着就忘了我也是和爸爸难以和解的人呐。感谢工桑的片尾演职员表字幕设计,感谢笹川美和的片尾曲,以及感谢五棵松耀莱10厅迟迟不亮的灯,你们赋予了我最佳的片尾体验。 #BJIFF2018
为了妹子
工桑是怎么拿到上海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请专业人士分析下不然我看不懂…
2.5星,由别人来讲述这个设定不错,但是又不是那么足够,父亲这个角色仍然暧昧不清
海报是在致敬伯格曼吗。确实是不晓得斋藤工还有导演的技能点,和隔壁川村的百花有一点像。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前半段的一些场景中的人物站位安排。后半段显得有些胡闹,而且由于这个体量原因,很多东西也没能够展开去谈,有点可惜
卢瑟父亲为了躲债落跑13年,让老婆孩子承担沉重的债务受尽了苦活得喘不过气,纵然他对旁人有多好多仗义多善良多么挂念家人,终究还是逃不脱不负责任的内疚吧。先抑后扬的剧情似乎想熬一锅鸡汤实现父亲形象的反转,可想到他让妻儿过着那样艰难的十几年生活,就很难接受这种设计了
宁愿漂泊在外,帮助周围苦难的人,也不选择回家疏解家人的苦难,美其名曰谢谢你们让我做自己…无法理解这样小清新,也无法理解这样的原谅,如果单纯是为了保护家人,那还完债也就可以回家了吧!影片最后黑社会也来祭拜,是佩服他是条汉子,到死也没有还债也不回家吗?
镜头和音乐感觉很好,故事没上去
30分钟的内容被抻到70分钟,另外这个父亲洗白的套路看过无数次了,实在接受不行。他再怎么温暖别人,也是有整整13年没有回过家啊,不仅没管过家里的一切还留下一屁股债,为什么如此之不负责的行为仅仅靠他留着儿子的作文没扔 就能重新洗白成父爱啊。霓虹人在父亲角色面前还真是卑微。
垃圾
松又怀了不是(为啥25岁之前的松演的角色怀孕率那么高2333。。。原谅是无法原谅了,死了人就变好了?怎么可能。。。
火葬宣导片,追悼会群戏模板;生来死往,荣华落魄,终不过是超度声伴随一阵阵僧磬,火焰中噼啪作响化为一缕尘烟;熙熙攘攘、迎来送往的车水马龙,竟比不过稀稀拉拉的狐朋狗友
追悼会一场戏很有趣,但并没有把整部电影带动起来,断裂感太强了。大概这类丧气又温情的日本电影太多了......导演的长篇处女作,但这个cast也有点厉害,客串的金子统昭很亮眼。
配乐好听
人明明躲在房间,却装作没人;烟明明还在桌上,却借口买烟。长子靠工作去遗忘,次子打棒球去铭记,父亲消失的十三年,竟然在一场追悼会上被填补。他会在弹珠室剪掉色情版块,在居酒屋唱起邓丽君,落魄却不失慷慨,贫瘠仍不失宽宏。千度的焚化炉带走后槽牙和所有抱歉,留下香烟作文和没来得及变的魔术。
及格的处女作,叙事技巧一般,各种声音及配乐使用得很巧妙。依旧能看出斋藤工对搞笑艺人的喜爱~
对已故人的回顾不如说是对生者以前的反思,这点很有积极意义
三星半。如果感情收敛就最好一直收敛,bgm导致半开不放的感觉有点强烈。
这个故事不对劲,儿子回忆中的父亲,是不可能做出外人回忆中的那些事的。不是简单说一句“这就是人性的复杂啊”就可以带过的,这是内核上的矛盾。所以大家表演得再动人也没法共情呢……
看多了类似的故事,所以没有太多触动,倒是妹子很养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