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在哥伦布

Columbus,心灵筑动(港),构筑心方向(台),哥伦布小镇,在哥伦布城中,哥伦布

主演:约翰·赵,海莉·露·理查森,帕克·波西,艾琳·阿莱格雷蒂,罗瑞·卡尔金,吉姆·多尔蒂,凯特琳·埃瓦尔德,米歇尔·佛贝丝,阿尔菲厄斯·格林,温·赖克特,罗莎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在哥伦布》剧照

在哥伦布 剧照 NO.1在哥伦布 剧照 NO.2在哥伦布 剧照 NO.3在哥伦布 剧照 NO.4在哥伦布 剧照 NO.5在哥伦布 剧照 NO.6在哥伦布 剧照 NO.13在哥伦布 剧照 NO.14在哥伦布 剧照 NO.15在哥伦布 剧照 NO.16在哥伦布 剧照 NO.17在哥伦布 剧照 NO.18在哥伦布 剧照 NO.19在哥伦布 剧照 NO.20

《在哥伦布》剧情介绍

在哥伦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因父亲昏迷从首尔来到哥伦布的金,巧遇当地少女凯西,两人展开城市建筑巡礼,互相倾吐焦虑与憧憬,渐渐渗透冰冷的建筑体,敞开情感的裂缝。面对居民与游客身份的易位,生死的来去,他们也如空间中的物件般,学会在新的关系中,再次挪动与重新安置自己。影像散文作者(video essayist)Kogonada的首部剧情长片,淋漓展现其镜头语言的敏锐度,如现代主义建筑般对称恒定的画面结构,窜流着低限却潜在的剧情,暗指建筑空间的本质,实为人生活与情感萌发的场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名侦探柯南:天空的遇难船功夫熊猫3黑暗计程车人生真美丽大错特错致命倒计时板球少年性爱之后六人晚餐罪恶清除工风影世界是平的黎乡遇见你WIXOSSDIVA(A)LIVE黑盒子暗黑中央公园此路朝上第二季疾速追杀:芭蕾杀姬再审风云致命真相蛛网男孩人间失格辣妈辣妹木乃伊杜米铁拳浪子谁为梦想买单异度见鬼雪岭猎人传说伊卡洛斯寻找刘三姐

《在哥伦布》长篇影评

 1 ) 这部处女作抛弃人物,却让建筑作主角

本文首发于深焦DeepFocus。

我从来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始终让建筑站在舞台的闪光灯下,几乎吸引观众所有的注意,甚至很难会想起原来电影中还有人物存在。

这应该是我在本届西宁FIRST影展看过的最喜欢的一部,不出意外的话。

《在哥伦布城中》讲述了的一个发生在“建筑天堂”哥伦布的故事,女孩卡西遇见了归来探望生病父亲的金,两人因建筑结缘,生活也发生了交织,他们也面对着选择不同的生活轨迹而困惑着。

该片俨然是导演Kogonada写给鹿特丹——这座热爱建筑的城市的一首情歌。

我们以为吸引Kogonada的是建筑,他却说吸引他的其实是电影与建筑的关系,我们也能在该片中发掘很多令人沉浸其中的建筑空间、自然空间。

Kogonada其实以《在哥伦布城中》做出了一种尝试:把建筑作为叙事主角来呈现,不仅是从叙事、主题上建筑是驱动元素与内容,相应在画面构图上导演都从新的美学角度来呈现。

从几乎淹没人物的大景别、凸显建筑的水平线构图、纵深构图等等,既容纳人物,却让建筑、自然环境作为主角来呈现。

他并不把自然森林与钢筋丛林对立起来,而是以插花的形式将两者搭配起来在画面中呈现。

我们能在影像中感受到人与空间所产生的和谐关系,导演也丰富了“建筑作为主角”在调度上的可能性。

在室内的很多画面,导演比较强调纵深感,人物始终掩映在门框、墙壁所连接的竖直线条中,少有面部的特写将观众拉进主角的内心世界,而是东方式的含蓄内敛,将主角包裹并保护在线条之中。

通过直观表达,触及到内在的情感并非东方诗学的要义所在,而导演以这样一种比较冷静的形式制造出距离感,移除太过浓烈的情绪,也将空间审美体验在我们感官上拓展赏味期限。

Kogonada以舞台式的追光灯供奉着哥伦布城中的建筑群,它们始终头戴主角光环,而卡西与金则常站在逆光、灰暗的位置探讨建筑的治愈功能与糟糕的生活,人物正面几乎没有补光;偶有侧面机位所摄的画面加入,卡西与金才拥有些许强调轮廓的侧光。

很多时候他都让两位主角站在建筑面前,建筑既是联系着卡西与金的绑带,也是金喜爱却逃避、卡西热爱却难以触及之物。

Kogonada拥有韩裔背景,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卡西身上体现的便是一种伴随在母亲身边不远行的思维。

她热爱建筑,选择留驻在哥伦布城中,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使用。

导演说这是她自己认为作为女儿所必需承担的责任。

她也或许在自我质疑吧,逃避未来,离她的梦想愈近则愈恐惧自己是否能实现、是否能适应新的空间。

而金却认为父亲是禁锢他的锁链与羁绊,与父亲联系起来的建筑自然成为他不愿面对的事物。

他选择迁徙,逃避过去,离父亲越近却越怕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

他激励凯西的过程,同样也是自己释然的过程。

《在哥伦布城中》每一帧画面的构图都干净惬意,精致考究,导演在其中安置了不少事物,但始终拥有秩序的排列;光线轻柔,不饱和不抢眼;形式上的美并没有淹没画面内部、文本的表达力,两者结合起来构筑了一种不费劲不功利的无为之美。

这是一部关于空间的电影,即使在闭目的黑暗中仍能感受到那种安宁静谧,超越语言的美。

 2 ) Columbus

關於導演,韓裔美國人,出於隱私考慮,從未公開自己的本名。

曾以研究小津安二郎取得博士學位,其藝名Kogonada,取自經常與小津合作的編劇野田高梧,結合小津墓碑上的“無”,西班牙語為nada(名田),因此藝名取作“名田高梧”。

《Columbus》是Kogonada的首部電影長片,也許是題材上的緣故,我覺得比《After Yang》好,《柏青哥》第二季換導演了,不知道是出於何種考慮。

電影講述發生在哥倫布的兩場美麗邂逅,男主角與女主角邂逅,觀眾與現代建築。

兩個對建築都很感興趣的人在優秀建築薈萃的園區裡晃蕩、聊天、分享,從最後的結果上看各自影響了彼此的人生軌跡。

兩個很喜歡書的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去探索城市裡的獨立書店,應該也是很美好的體驗,又或者,一起去二手書店找一本彼此都喜歡的絕版書。

 3 ) Modernism with a Soul

我问自己在走出电影院之后,为什么无法从《Columbus》的情绪中抽离出来?

似乎没什么道理。

那久久吸引着女主人公并持续给予她力量的建筑物,在电影中仅仅体现为一个扁平的无法走入和感受的图像。

当男主人公质问她一个具体建筑物对于她的意义,她终于给出了一个彻底的私人理由——此刻影像沉默了,观众甚至无法听到她对私人体验的描述,更不必说去实际经历这一体验了。

除此之外,观众仍然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知识。

关于建筑学的lecture就很吸引,至少对我这个外行来说。

看完《Columbus》,很多人(比如我)大概会对这个现实中的小镇和其中的著名建筑产生实际的兴趣。

我怀疑这部电影是否从公共财政那里获得了支持,因为把片中展现建筑物的空镜头单拎出来,说它们可以组成一部城市宣传片也不为过。

当然,这些建筑学知识与它作为故事片的动人之处没什么关联(再加上我对建筑艺术毫无了解)。

再多的知识也无法保证缩短同主人公的心灵的距离。

精神性的力量来源永远是私人性的,是他人无法到达的。

这是一部讲述modernism的电影,用现代派建筑讲述现代性精神。

主要人物都是现代性精神的载体。

在电影中没有人相信超越性的价值,无论是西方的一神论宗教,还是东亚的家庭本位伦理。

当然,这不意味他们就什么都不相信了,只不过,相信何种价值全部要靠自己决定。

观众也一样。

正如女主人公拒绝男主人公对她进行关于人生选择的lecture一样,这部电影也拒绝在价值层面对观众进行lecture。

lecture嘛,建筑鉴赏ABC就够了。

上面说的都是《Columbus》的“冷”,它的温度,那种把观众拉进去的东西是什么?

它和观众的共同立场在哪里?

也许是在于影片展现的寻求价值自决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失败。

女主人公说,我【不确定】建筑是否真正疗愈了我。

这是绝对真诚的自白。

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失败,个体通向他人的可能性被打开了,人们短暂地转向自我之外。

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在人生的低谷中相遇,观众在永恒的失败中和这部电影相遇。

因此,会被这部电影打动的人,多少带着自恋和自怜。

《Columbus》高过这群观众的地方在于:它将现代人的挫败转化为现代性实现自身的内在环节,至少是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主人公们凭借自己(由全部过去,包括过去的失败定义的人),在接近影片结尾的某一时刻,做出了面向未来生活,接受全部不确定性的决定。

当然了,影片【不能够】告诉观众如何做出这一决定。

它只是在说:我理解你;你看,跨出这一步是可能的哦。

我很感动了。

 4 ) 在哥伦布:建筑与人物关系的互文(文末附完整建筑列表及地图)

本文节选自我的课程期末论文作业(通选课《现当代建筑赏析》,董豫赣授课)。

特摘选“互文”部分与友邻分享,另在文末附上详细建筑信息与自制地图,方便友邻研究或巡礼。

背景提及哥伦布,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俄亥俄州的首府,但影片中的哥伦布位于印第安纳波利斯以南64公里。

这个只有四万人口的城镇看似不起眼,却是现代主义大师之作云集处,被誉为“大草原上的雅典”、“建筑师的麦加”。

原本以发动机制造业闻名的哥伦布,如今能够成为建筑爱好者的天堂,得益于柴油发动机大亨欧文·米勒(J Irwin Miller)对建筑的喜爱。

或许是想要打造一个精神归宿,亦或者出于陶冶情操的目的(人造文化,美国的一大特色),自1954年起,由米勒创立的Cummins基金会聘请贝聿铭、罗伯特·文丘里、伊利尔·沙里宁及其子埃罗·沙里宁等建筑师设计了70余座建筑。

于是这个小镇成为了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试验田,一跃成为美国城市建设排行榜上位居第六的城市。

作为一部“无处不与建筑有关”的电影,《在哥伦布》选择这里作为舞台是合适的。

也因此,影片几乎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知名建筑里面(或附近)。

建筑与人物关系的互文作为一部被称为“以建筑为主角”的电影,《在哥伦布》以其独特的摄影手法展现了建筑,例如大量使用远景、大全景、对称构图等等。

但在这里我不想过多谈论“电影技法如何表现建筑”,而是想更贴近建筑本身,转而谈谈“建筑如何影响电影叙事”。

我认为,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是有意识地让建筑本身参与到人物关系的构建当中的。

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一点是在凯西与金第一次相识时。

为了展现两人从“陌生人”到“交朋友”,导演让凯西站在图书馆的广场一侧,而让金站在欧文花园旅馆一侧,他们中间隔着栅栏。

当他们开始交流时,两人沿着栅栏往前走,摄影机也向后退。

直到互相自我介绍,他们恰好走到一个缺口——栅栏和隔阂一同消失了。

他们放下了戒备。

我暂且将这种手法称为“建筑与人物关系的互文”,即建筑的造型和结构特点本身与人物关系相互呼应、互为补充。

于是我开始从这一角度入手,发现全片存在多处类似的手法。

第一基督教教堂 – 不对称的平衡关系第一基督教教堂是伊利尔·沙里宁1942年的作品,是美国第一个简约现代风格的教堂。

该建筑一反传统教堂“对称”的设计原则,只将服事人的圣餐台居于正中,其余所有设计都尽可能地实现“非对称”的理念。

当你观察建筑的正立面时,会发现门不在立面的正中间,同时十字架也不在门的正中间。

同时为了强调这一点,沙里宁还用标准尺寸的网格将其标识出来。

门框到墙体是左三格和右两格,十字架到门框是左四右三。

除开建筑的主要结构,“不对称”的理念同样体现于细部之中。

正门的把手一正一反且一大一小;楼梯左右两边的扶手错落,避免对称;钟表的表盘甚至都没有在钟塔的正中央,而是偏向左侧。

沙里宁“非对称性”的反传统倾向本质上是一种现代主义思想。

第一基督教教堂的非对称性与故事中的两对人物关系互文。

第一对是凯西与金,他们一个出身建筑名门,一个出身贫寒;一个对建筑毫无兴趣,一个对建筑充满热忱;一个是外来过客,一个是本地居民。

但他们共同拥有的是“建筑学与生活之间的矛盾”,一方来自父亲,一方来自母亲。

正如凯西第一次带着金参观第一基督教教堂时说的那句“这是不对称的,但仍保持着某种平衡”一样,他们的关系也如同这座教堂一般不对称,但却在最后达成了某种美妙的平衡。

第二对是凯西和她的同事加布。

故事结尾处凯西决定离开时,暗中仰慕她的加布却无法挽留。

他们的关系如同他们的座位/他们身后的教堂一样不对称——凯西在前面,加布在后面看着。

《共和报》办公室 – 半透明的暧昧关系作为芝加哥学派第三代的重要传人之一,曾经与密斯共事过的迈伦·戈德史密斯自然也偏爱大玻璃幕墙和简约的金属框架结构。

玻璃所具有的材料特点在这里体现——透明但隔音,可看而不可听。

这一点在《Playtime》里有涉及。

玩乐时间 (1967)8.81967 / 法国 意大利 / 喜剧 / 雅克·塔蒂 / 雅克·塔蒂 Barbara Dennek

根据电影给出的画面以及文末的地图,我们可以确定《共和报》办公室和石灰岩柱的相对位置关系。

这是凯西在石灰岩柱下偷窥报社的前提。

郭共达在这段戏里充分利用了玻璃幕墙的特点来展开故事。

凯西打电话向母亲的同事确认她有没有在上班(凯西担心母亲会偷偷翘班去和男人约会),而玻璃那头的同事却故意不接电话,装作没有听到,在凯西留言完后又立马拨出了一个电话。

但玻璃幕墙阻隔了声音,凯西并不知道同事在给谁打电话、在说什么。

观众只能猜测她是给凯西的母亲通风报信:“女儿来查岗了”。

《共和报》办公室的玻璃幕墙在此处与“凯西-同事 / 凯西-母亲”之间相互隐瞒的暧昧关系互文。

凯西无法听见同事在打给谁,但玻璃提供了她“看到同事在打电话”的可能,如果换成其他不透明的建筑材料,这种暧昧关系便不会存在。

也许会有人觉得我过度解读了玻璃作为建筑材料的特性,因为玻璃随处可见。

但这场戏是以凯西对玻璃的阐释为开头的,多少可以印证我的解读。

哥伦布大会堂 - 断裂的关系与连接的企图哥伦布大会堂是建筑师爱德华·巴塞特于1981年设计的作品,但关于这栋建筑的资料并不多。

作为哥伦布市的市政厅,三角形的建筑外形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三权分立”的政治理念。

建筑最大的特色是正面两根出挑的门楣(或是一根断开的门楣,取决于你怎么看它)。

由于断开,这两根门楣在结构上并没有功能,同时它也不是一个建筑物体。

我认为它更多地承担了装饰和表意的功能。

来源:谷歌地图街景两根门楣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是在凯西和金就家庭伦理观发生争执之后。

凯西执意“母尚在,不远游”,而金却希望自己的父亲死去。

两人的关系出现裂痕。

而此时摄影机是从下往上俯拍门楣间的缝隙的,这无疑强调和放大了这种“断裂”,与两人关系的破裂互文。

门楣第二次出现是在凯西和金和解后。

此时摄影机却选择从侧面用更大的景别去拍摄,这样一来缝隙在视觉上就小了很多,突出了在水平上的连续性。

同时,从这样一个角度去观察两个门楣,会给人以一种“连接”的倾向。

我思考了很久这种连接的倾向感由何而来,虽然可能有些过度解读,但它确实让我想到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

那是一种带有神性的“连接的企图”。

(而且看起来的确很像)

如此,哥伦布大会堂与“凯西 - 金”关系的互文便显而易见——暂时的断裂,但趋向连接。

并且,凯西和金在情感上的连接的确是通过建筑完成的,但此处指向抽象的建筑学。

建筑物暗示情感连接,建筑学推动情感连接,最终引向影片的主旨——建筑是可以承载和连接人的情感的。

导演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于是这个门楣成为了蓝光碟片版本的封面。

建筑附录该附录完整收录14处建筑地标,末尾附地图。

1. 米勒之家 The Miller House and Garden,埃罗·萨里宁 Eero Saarinen,1957. 故事开场时,李再勇参观的建筑。

2. 巴塞洛缪县公共图书馆 Bartholomew County Public Library,贝聿铭 I.M.Pei,1969. 女主角凯西工作的图书馆。

https://www.mybcpl.org/about

3. 第一基督教教堂 First Christian Church,伊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1942.以非对称性闻名。

4. 罗伯特·斯图尔特大桥 The Robert N. Stewart Bridge,J·穆勒 J. Muller,1999. https://www.columbus.in.gov/engineering/about/about-the-bridge/

5. 第一金融银行(原欧文联合银行) First Financial Bank,德博拉·伯克 Deborah Berke,2006. 凯西最初喜欢上建筑的地方,她第三喜欢的建筑。

德博拉·伯克为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首位女性院长(2016)。

6. 欧文花园旅馆 The Inn at Irwin Gardens, 亨利·菲利普斯 Henry A. Phillips,1910. 男主角金的下塌处。

https://columbus.in.us/inn-at-irwin-gardens/

7. 欧文会议中心 Irwin Conference Center,埃罗·沙里宁 Eero Saarinen,1950. 凯西第二喜欢的建筑。

8.《共和报》办公室 Republic Newspaper Building,迈伦•戈德史密斯 Myron Goldsmith,1971. 凯西第五喜欢的建筑。

《共和报》办公室:http://www.som.com/china/projects/the_republic__newspaper_plant__offices

9. 哥伦布心理健康卫生局 Columbus Regional Health Mental Health Unit,詹姆斯·波尔舍克 James Stewart Polshek,年代不详。

詹姆斯·波尔舍克为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主任,第74届AIA金奖获得者。

10. 石灰岩柱退伍军人纪念馆 Limestone Pillars - Veterans Memorial,作者不详,年代不详。

石灰岩柱位于“8号建筑”《共和报》办公室街对面。

11. 北区基督教堂 North Christian Church,埃罗·沙里宁 Eero Saarinen,1959.

12. 新布朗斯维尔廊桥 New Brownsville Covered Bridge,史蒂芬·朗 Stephen H. Long,1840.

13. 哥伦布大会堂 Columbus City Hall,爱德华·巴塞特 Edward Charles Bassett,1981.凯西第十八喜欢的建筑。

爱德华·巴塞特口述史:http://digital-libraries.saic.edu/cdm/ref/collection/caohp/id/235

14. Mill Race公园瞭望塔 Mill Race Park Observation Tower,斯坦利·塞托维茨 Stanley Saitowitz,年代不详。

建筑师个人主页:http://www.saitowitz.com/感谢友邻Amazin @211444626 提供瞭望塔信息。

14个出场建筑的空间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为哥伦布市全貌,图2为“上图所示市中心区”局部放大图。

图1 哥伦布市全貌

图2 “市中心区”局部放大图 【参考文献】 [1] 发条橙的暴力美学 = 粗野主义建筑?

. Wallpaper卷宗, 2018. http://www.sohu.com/a/275034810_656460[2] 把噗. 这部处女作,是我的年度十佳之一. 豆瓣网, 2017.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35765/[3] 朱马查. 深焦 x Kogonada:美国网红弃读博士后宁静的处女作. 深焦DeepFoucs, 2018.http://www.sohu.com/a/217984758_758090[4] 李明洁. 建筑师的麦加:哥伦布小镇. 《航空港》, 2015(2). http://greatchina.ecnu.edu.cn/e7/36/c2259a59190/page.htm[5] 人间世. 在哥伦布看一场《在哥伦布》. 豆瓣网, 2017.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81500/ [6] ALE. 片中女主的建筑排名. 豆瓣网, 2017.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51527/ [7] 董豫赣.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5 ) 当互相有了影响,一切就有了意义——《Columbus 》观后感

故事的开端始于一场意外。

发病的教授病倒入院,儿子忡忡从韩国赶来哥伦布,被取消讲座的女孩怅然若失。

围墙内,男主角锁眉处理不得已被耽误的工作;围墙外,女主想问候而又犹豫。

“my name is JinJim?Jin, with an nHey, Jin.”借烟不愧为破冰的万能之钥。

两三口吐雾,便消磨了陌生人之间的安全边界。

幽默的人初次打招呼都令人印象深刻。

最是浪漫的是女孩Casey和Jin的几次谈话,在惬意交谈中分享兴趣、探讨人生、袒露自我。

故事在光线流转的镜头里悄然升温。

建筑美学是契机,两个漂浮着的孤岛有了相同的声频,开始共享频道。

彼此独立的生活经验是灵魂碰撞的加分项,相近的智识水平,有观点的个人见解,叠加良好的共情力,造就愉悦的谈话氛围。

于是乎,繁琐生活里,两人听见了虫语,听见了风声。

Jin是真实的,个人主义至上。

面对父亲病危的情况,坦言自己的真实心境——不想父亲好起来。

别说被儒学影响深远的亚洲人,就连在自由国度土生土长的Casey也难以接受。

谈及个人选择时,Jin建议Casey深造的口吻过于强烈,被认为是在leaturing……成长环境带来的矛盾,家庭角色带来的责任,各种羁绊交错下,矛盾产生。

选择不被理解,想法不被体谅,固执的性格叠加不被感知的动机,一如世事各种争执的起源。

矛盾易产生,也易消逝,它抵不过两个人的共性和个人魅力。

真诚的交互里,主角有温柔过招的机会和能力,造就影片的高光时刻。

温柔是多稀有的东西啊。

有人愿意挚诚倾听, 难过时刻便不用暗自咀嚼等待愈合。

没有人愿意随随便便袒露自己,因为一开口,就仿佛是承认了自己的软弱。

又或是认为,被掩盖的往事何必再谈论起痛苦多一回?

隐藏多好,这样就可以让自己仿似不受影响。

或许开口很难,但只要倾诉的对象是适当的人,忧伤就会得到救赎。

喜爱主角人设。

思考有深度,清醒而自知,未来有潜质。

观影完忍不住期待,我们,会在怎样的时刻会和他人相遇,真切地闯进彼此生命,并且有能力把重要的人留下?

想做温柔的人儿了。

把毛刺收一收,等遇到频率相同的人,一起在做尽平凡事:细节里看见瑰宝,大地像乐园美好,动荡下浪漫地散步。

毕竟啊,不能因为想免受伤害而变得凶巴巴,也不想虚张声势地圈地保护自己了。

低潮期,也要大胆相信和向前迈步。

最后,关于剧情。

单薄吗,对话就足够让人细品。

情感交代不明吗?

又何必要碰撞出强烈的火花。

东方美学的朦胧不被看见吗?

主角之间的故事不落俗套,仍然浪漫,让人神往。

结局不应单一,明朗也不要是叙事的选择,留白也未尝不可。

当互相有了影响,一切就有了意义。

 6 ) 一个片段

一个片段:凯西带着金去参观她心中“哥伦布排名第二的建筑“。

“它是美国第一批现代主义风格的银行,想象一下在当时,完全由玻璃搭建的银行是很少见的。

也很先锋,因为那个时代设计的银行都很壮观,如同堡垒一样。

出纳们在柜台围栏后。

这栋建筑的设计理念在于大门跟路面一样高,不需要门阶,很平易亲和...“她流利地向金讲着当地导游对游客们讲的那套话。

金对着她挥挥手,打断她,问她,你在干嘛?

你是谁?放下导游那套,你说这是你最喜欢的建筑之一,为什么呢?

“她是美国最早的现代主义风格银行之一...”“不,这不是答案,难道你喜欢这座建筑就是因为这些事实吗?

”“不,同时我也被它触动。

”“那就对了,跟我说说,什么触动了你。

 7 ) 抚慰生活与建筑间的裂痕,越过那片walmartvile的藩篱

结合了安东尼奥尼的建筑空间精神外化与小津招牌的pillow shot,郭共达通过人物的游走与镜头的游移构建了影片中的哥伦布。

对于这座市中心布满现代主义杰作的制造业小镇而言,最大的矛盾无疑在于如今它主要产业与其城市建筑之间的巨大裂痕。

而这也建立了片中最基础的,也是凯西所面临的困境。

对于大多数在这里长大的人来说,那些建筑不过是上个时代留下的纪念碑(monument),”Grow up around something, feels nothing.” 而了解这些建筑,并产生共鸣,对于凯西来说是成长中面临家庭困境的情感寄托,也是梦想与现实残酷的对立。

作为人物镜像的对立,金的到来则叩开了凯西生活中静止的(建筑-丰碑【档案/历史】-生活)三位一体的状态,在交谈中将日常生活所延展开的意指与近乎永恒的建筑物联系在一起,并最终成为推动力,推着凯西越过那片美利坚walmartvile的藩篱。

 8 ) 在哥伦布看一场《在哥伦布》

写在前面的一些话:这篇影评注定不是一个好的影评,因为如果不是恰好寄居在哥伦布,我可能是不太情愿花6刀去看一场情节寡淡的小镇观光片的。

可是既然是设定在身边的故事,就免不了想要一看究竟,然后投射了自己的生活在里面。

请大家原谅。

提到哥伦布,有时会被误认为是隔壁俄亥俄州的首府哥伦布,而片子里描绘的是位于印第安纳州南部的一个小镇哥伦布。

我时常拿小镇哥伦布跟东北的大庆类比,一个城市全然因为一个产业而繁荣起来,在这份产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整个城市也蓬勃发展,8小时以外还有自己的文化宫,儿童公园和工人俱乐部......随着这个赖以生存的产业走向落寞,小城也慢慢归于沉寂,有些甚至从地图上消失了。

哥伦布走过了昂扬的上升期,进入了人到中年的平稳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平静如水。

这个以生产发动机著称的中部小城,按理说跟建筑美学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

可是或许是忧心小镇的人们没有精神归宿,又或者单纯是发动机厂当年那个年轻的富二代总裁从欧洲学成归来,需要打造一个更高尚的自我,前辈们硬是把整个哥伦布建设成了一个建筑美学的实验场。

可是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到底对小镇被强力助推起来的文化氛围感知多少呢,片子里面男主Jin评价道:”grow up around something, feel like nothing”. 在小镇的事业变得没那么激情燃烧之后,情怀这个被玩坏了的东西,到底算是什么?

逃离还是留下,诗还是苟且,片子的基调定在这里了。

Jin和Casey作为故事的男女主角并没有在剧中发展出男女之间的情爱,或者说迅速的超越了这个狭窄的范畴,进入了一种精神上的契合。

尽管两人来自完全不同的阶层,却都因为现实的原因,不得不选择暂时留在小镇。

Jin的形象代表了新一代亚裔移民在父辈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源中,接受着异常严格的精英教育的同时,也饱受亲子关系的疏离所带来的伤痛。

片子里让我很欣赏的处理方式,不是用大量的闪回讲故事,而是在时间流淌的正常顺序下,通过人物的表达,含蓄又清晰的交代了人物背景。

Jin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很难用恨来概括。

恨是有的,但更像一种小女生对前男友的复杂的恨意,里面夹杂了太多不被重视的委屈和“你也有今天”的报复快感,当然还有被深深掩盖住的悲伤。

尽管努力表现的冷静沉稳,Jin的内心始终停留在了那个无法被满足的童年,于是当被告知父亲的病情很不稳定,他需要留在小镇等待时,Jin赌气似的自说自话“why do I have to slow down, while you never waited for me?” 与Casey的相遇是在Jin结束了一通暴躁的电话之后。

Casey代表了美国原生的底层白人家庭,是哥伦布这个小镇的原住民。

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和大批新人才的涌入,他们不知所措的被抛在脑后。

残破的家庭,有限的社会资源使得年少的Casey即便想有所作为也积重难返。

于是在图书馆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麻痹自己说,这样挺好。

两人的相遇使他们开始交谈自己的人生,延绵在哥伦布风格各异的建筑之间,交谈带来了思考和改变,最终挣扎过后,两人选择了反转的人生。

可以说这样一部电影,背景可以设定在任何小镇,谁没点故事呢?

但是既然选择了哥伦布,可以说是把小镇的气质挖掘到了淋漓尽致,一种淡淡的好像乡愁一样的忧伤,让我这个寄居的旅人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9 ) 《Columbus》截图和关于“现代性”的理解

“现代性”不仅体现在建筑上,作为美学观念还重构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到一本书《现代性的隐忧》什么是“现代性”?

觉得这是比侘寂、超现实主义、极简主义等美学观念更为复杂、更难以诠释的一种美学观念。

看过很多冰冷的解释都不让人满意,影片中给出了一个比较温暖的释义。

以后有空再思考和归纳吧待定…………

 10 ) 逃离舒适圈

每个人总是在不同的环境里挣扎,如何离开,去往新地点是我们真正成人的第一步。

虽然抗拒,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圈子总是将我们禁锢在一个空间之中,想要跳出的人占大多数,能跑出来的只有那么几个。

跳出舒适圈是一件比想象中还要艰难的一件事,走不出来的是我们对于已知的安心,在圈子里的人告诉你外界险恶,你信或者不信都是你的臆想。

但不可置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会失去些什么。

失去我们究竟要保持怎么样的状态,我们想要在外树立起一个好的状态,或许是体面地装作无所谓,亦是歇斯底里宣泄不满,无论是怎么样的情况,我们能做到的或许不是我们真的想做到的。

Jim虽然是个亚洲人,有着相当独立的人格,对于爱的对象,居然是自己的继母,病重的父亲也不过是个缺少感情基础的亲人,所以才能对Casey说出不怎么期待父亲醒来的想法,而Casey截然相反,她承担起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放弃天赋,放弃学业,还被不懂事的母亲不领情,她没有人生可言,而只成为了某个人的女儿而已。

当她再一次面对Jim走出去的邀请,她开始沉默,不再讲熟练的台词。

有句话讲,喜欢你因而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很难把两个人简单归属于爱情,即使继母已经给出答案,Casey像年轻时候的她,但也从来没有哪一个镜头真正给予两个人爱情的碰击,更多的只是困惑和艰难。

我总能想起《里昂》里小女孩问杀手:“生活总是如此艰难吗?

“男人沉默说”总是“的样子。

不如意,什么都不如意,心爱的人总是不够对等的爱着你,喜欢的一切总是不能完全拥有,就连我们的圈子也无法真正选择。

最终的结局,Casey还是眼泪汪汪离开妈妈去往新地方,而Jim却留在父亲房间安静看着书。

导演爱极了对立拍摄,从对称美的建筑到镜子拍摄,好几次的轮回给人一种视觉感官效果,剧情平淡没起伏,入睡感特别明显,两个角色之间的默契度也参照剧情,陌生人一般,情感交流的部分少得可怜,看得人昏昏入睡。

《在哥伦布》短评

是喜欢的画风,建筑发声,构图耐看,但情感的交互不够有味道。开头关于“专注力”的一番讨论还有点意思,后面关于身世的讨论过于疏离,既没把对方带进去,也没把观众代入。

5分钟前
  • 望潮
  • 还行

又见海莉,素颜慵懒的样子,依然美丽。故事平淡如水,纯以画面见长的片子,托建筑以言事,比较特别。两个在亲情中迷失的灵魂,巧合的碰撞与融洽的对话,没有过多的情感宣泄,纯粹得让人有些不适。适合无所事事的午后或午夜,一个人窝在沙发,静静的边玩手机边看。因为会有些闷

7分钟前
  • 苏彦明
  • 还行

画面美到已经忘记对于剧情的关注。导演大量“放空”,把镜头交给Columbus(Fun fact:竟然是Mike Pence的故乡)的各大建筑,看的时候,感觉到他们“好像在说话”。温暖柔和,充满心意。但在这样卓越完美的视听语言面前,也把Haley Lu Richardson、John Cho等一众演员的力不从心暴露得一览无余。

11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好有氣質的影像,居然是處女作。有一些聊天的部分讓我想起林克萊特,劇情的部分因為性別階級種族的設置而有更豐富的意味。哥倫布城好美。

16分钟前
  • 阝女
  • 推荐

阶级、身份和价值观错位,但太工整,建筑部分像硬放进去的。

19分钟前
  • Marc
  • 较差

建筑学概论,混剪界代表人物终于杀入电影创作圈。精致考究但并不花哨,固定镜头传递的静止感,全程帧率都是挑动时间的拨片。处子作能绷住这样的风格很不易,大量切分画面的单点透视纵深构图,与精于建筑设计的城市空间,构成了新奇,富于美感,近乎禅定的内心影像。

2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3.5星

26分钟前
  • 陶冯
  • 还行

里面的建筑相关的部分非常非常美,小镇风情也让人很想念美国,但是人物感情讲得啥玩意啊。

28分钟前
  • 末药煎肉塔
  • 较差

摄影构图课。

30分钟前
  • 蓝毛水怪
  • 推荐

唯美的画面,建筑融入电影,一个热爱建筑学千方百计想走进建筑学的女孩,和一个父亲是建筑学教授却丝毫未走进建筑世界的男主,相遇在建筑圣地,用建筑探讨人生。

33分钟前
  • Zola
  • 还行

看个热闹,清净的热闹

38分钟前
  • AhFloyd
  • 还行

!!!!!除了亚洲老男人好看之外,其他都难看

39分钟前
  • Soochow影迷🎥
  • 很差

建筑学与自然主义,克制与静谧,不随目的的任由情感连接形成天然的生态。且不说《弹子球游戏》这样的商业制作,审美与表达至少与《杨之后》是高度一脉相承的。几何构图与氛围配乐构建的视听,沉醉其中,至死方休。

41分钟前
  • fuu.
  • 还行

又臭又长,不知道要说啥,无聊死了快

43分钟前
  • 十又十舟
  • 较差

十多年前在《猪头逛大街Harold & Kumar Go to White Castle》中追逐美国梦的清纯懵懂的韩国少年,一转眼也成了颇有味道的大叔了。

44分钟前
  • NOAH之舟
  • 还行

the power of healing.当洪尚秀或者侯麦那一套,走走停停聊聊天谈谈情的东西,来到美国之后,没有了首尔的烟火气,也没有了巴黎的洒脱,却多了几分精致的孤独,那种不能一语道破的情愫,还有不知不觉中对彼此的改变。

47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该煽情的部分都没有台词表达

48分钟前
  • Heidy
  • 很差

尽力了~~~~没看完

51分钟前
  • 遠離喧囂
  • 较差

强迫症+性冷淡风深得我意,然而居然是在一个半野鸡性质的电影节上看的,什么鬼...

56分钟前
  • 猪大腿
  • 推荐

只能说是一部过得去的学生之作

59分钟前
  • 至秦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