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无畏乐观主义精神——《美好的一天》
今天聊聊西班牙电影《美好的一天》。
片名A Perfect Day (2015),别名极渴救援(台)。
故事发生在巴尔干半岛,一群联合国国际义工为了处置一起水源清理消毒,做出种种努力,遇到重重困难,一件看似并不复杂的小事,在动乱地区变得错综复杂麻烦不断。
巴尔干半岛是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西临亚得里亚海,东濒黑海,南滨伊奥尼亚海和爱琴海。
小小的半岛上包含了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希腊等多个国家和民族。
复杂的人文环境和重要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半岛现状。
大大小小的国家和民族挤在一起,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文化差异、边界纠纷、政治分歧等诸多棘手问题随之而来。
很多我们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事情,在这个复杂的战乱地区都是重要敏感问题。
《美好的一天》就讲了一件看起来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
巴尔干半岛原本曾经也是一个统一国家,也曾经辉煌繁荣过,但终归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权。
优越的地理位置导致周边列强对这块地方虎视眈眈,战乱纷争无休无止,最终这片并不大的土地分裂成诸多小国。
战争带来的混乱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深受其害,但仅凭他们松散的组织无法改变固有命运,只能成为强权方的牟利工具。
《美好的一天》聚焦一个小村落的一口水井。
水井里突然出现了一具尸体,如果不及时处理,这口水井将遭受污染,附近的村民将无水可用,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一群联合国国际义工发现这个情况后,立即着手处置。
屋漏偏逢连夜雨,他们打捞尸体时,必要的工具坏了,用于拖曳尸体的绳子断裂,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绳子。
影片就此开始,就为了找到一根合适的绳子,这群国际义工围着周边地区找了整整一天。
从天蒙蒙亮找到太阳落山,荒郊野外风餐露宿之后,继续寻找。
战争就是摧毁一切文明社会存在过的痕迹,任何文明社会的规则在这里都被颠覆,不再好用。
我们没有生活在和平年代,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国度。
在那些饱受战乱痛苦的地方,有着很多我们匪夷所思的事情。
就像《美好的一天》中的这件小事一样,不就是为一根绳子吗?
随便走两步,出门到超市拿一捆就是了。
如果这样想就犯了何不食肉糜的错误,我们身处和平环境,往往会忽略了和平的宝贵,忽略了和平带来的种种便利。
生活在诸如巴尔干地区的人民,常年饱受各种问题侵扰。
我们讨论北方有暖气、南方蟑螂个头大的时候,他们考虑的是下顿饭吃什么、出门会不会被地雷炸死。
这群国际义工中主要有四位外国人和一名当地翻译。
著名的个性帅哥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Benicio del Toro扮演玛姆布鲁,是这只小队的头儿。
他经验丰富,遇事沉着冷静,负责整体工作推进,以及对外协调。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能够在乱世之中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不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放弃原则,也不会放弃责任半途而废。
从肖申克监狱跑出来的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扮演大B,他长得五大三粗,看起来挺凶的,其实是个十分喜庆的人,满嘴跑火车,调节团队气氛。
梅兰尼·蒂埃里 Mélanie Thierry扮演索菲,她是刚加入团队的新成员,秉着初出茅庐的精神,想着做一些实事。
她的成长过程是影片中最为明显的一条成长线索。
邦女郎欧嘉·柯瑞兰寇 Olga Kurylenko扮演卡佳,担任冲突评估分析员。
她的主要工作就是评估这只小队是否还有必要存在,卡佳的出现给小队带来了一丝危机感,同时也代表着体制内的希望。
另外还有一名当地翻译,和路上遇到的小男孩。
这些人构成了影片的全部。
《美好的一天》带领观众们领略了战乱地区的一天。
玛姆布鲁等人苦中作乐,在困难面前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勇敢地迎难而上。
勇敢也绝不是鲁莽,遇到问题首先要想办法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在矛盾尖锐的混乱区域,任何一件小事都显得很负责,做事期间状况不断,这是身处和平地区的人无法想象的。
开展国际救援原本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没有点乐观精神,一般人还真待不下去。
也正是玛姆布鲁等人展现出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影片才能够往轻松的方向发展。
战争阴霾危机重重,美好一天苦中作乐。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喜欢这种黑色幽默电影。
什么是伟大?
主人公从头至尾穿梭于战乱之地只为不相识的小撮村民清理一口水井。
什么是平凡?
几经周折也没能将水井清理成功,还是村民自己在一场大雨后把浮出水井的异物取出。
就连结尾前接到去另一村落通马桶的任务也因这场大雨可能无法完成。
影片用“一事无成”演绎了正能量。
片尾的一组切换镜头突然联想到了王家卫-_-||玩豆瓣也就个把星期,也是第一次发评论,不知会不会有人看到😎🏂
He must feel so powerless, when people from UN come here and cut the rope.I think he feels betrayed when Nicola nodded.The ending song is beautiful.It's so *not* obvious that the passengers in that bus are those prisoners controlled by that gang blocking the road...world runs by itself, we think we may alter its path, but everything is determined right from startthe actress is beautiful
原以为沉闷的故事,竟不觉已是结束。
原本一件简单的事情却一波三折,最后还是由本地人解决的。
屡次受挫的志愿者,从井下向上看的镜头,仿佛窥见一种无奈。
<图片1>镜头中看到的战争的苦难自不必讲,所谓的维和部队did nothing,低效,不作为。
曼巴自以为帮孩子抢回球是正义的,哪知球却真的是被孩子卖掉的,不禁联想美国自以为是在到处维护正义,却不知其中原因复杂,难免误判。
满嘴粗俗的B原来是蒂姆罗宾斯,哈哈。
电影非常有意思。
「美好的一天」简直充满无奈和反讽,也许就像我们面对荒诞人生的态度吧。
电影中对无论是政治、程序还是体制之类的讽刺没什么好说的,比起人民的现实问题,他们更关心彼此利益的角力。
细想一下,觉得几个角色似乎象征着不同的人生态度。
男主角玛姆布鲁和B都是早已看透政客虚伪本质,却仍然试图干点实事的人,当然B更加随性。
法国小妞苏菲代表着社会新人,横冲直撞,对于什么潜规则根本不懂,一心只想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而卡蒂亚则是一个典型的体制人员,只讲究虚伪的程序正义,不接地气。
而小孩,就是小孩。
电影充满各种荒诞。
人民的水源问题迫在眉睫,部队官兵轻松就能解决却拒绝行动。
援助小组找条绳子都这么难,花钱买不到,找人借不到,最后居然只能拿小男孩父母被绞刑上吊的绳子。
千辛万苦找到绳子,离成功捞人近一步之遥,又被维和部队阻止了,最讽刺的是,他们接到的组织指令竟然是当初苏菲为了部队派人来捞尸而瞎编的理由,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然还有最后,当他们放弃捞尸,无可奈何地接受新任务去解决难民营厕所排便问题时,一场大雨又给他们新任务带来了巨大障碍,却让之前捞不成的尸体浮上来了…我想这就是人生吧,荒诞离奇,就像玛姆布鲁说的,我们只能着眼于眼前。
所以,微笑面对吧,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明天将是新的美好的一天。
丝绸之路电影节这几天有很多部电影分散在西安的各个电影院,还好有一家离自己很近。
今天看的第一部是西班牙拍的《美好的一天》,当然这个名字是反的,这一天一点都不美好。
陷入战争的巴尔干半岛某地,几个NGO的工作人员面对一件在我们日常看来本来很好解决的事,却因为当地武装、维和部队以及各种势力和问题的干扰而无法解决。
虽然音乐基本是轻松活泼或稍带些摇滚的,虽然里面有个话痨,虽然有很多看似幽默引人发笑的场景,但越到后来我却越心酸,甚至心塞。
当战争和难民问题只是在国际新闻上出现,或只是以群体面目出现时,我们越来越漠然,因为离得远且与自身无关,但看到这样以个体呈现的难民出现时,他们身上的故事就让人很心痛了。
他们也曾有美丽的家,那个被炸的村庄还是能看到过去是多么美丽,家中小孩的房间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小孩的父母在照片中是那么年轻美丽,但因为民族纷争,隔壁邻居就可以往这家扔炸弹,只因为身份突然不同,要划清界限。
我真的不太理解这种暴力的宗教战争,一个国家的人互相打仗,而国外的维和部队需要介入,但在很多问题上却只能眼看着发生绝对不能插手。
明明知道如何获得清洁水源,但只能看着也许是污染水源的人高额卖水给平民发黑心财,却无法干涉。
开车遇到路上出现的动物尸体不敢开过去,因为尸体是被拖过来的,尸体里或左右可能买了炸弹,只能靠运气猜哪边是安全的。
小孩子之间抢东西,大人却也不敢贸然去帮忙,因为霸道的那方小孩会突然掏出一把枪。
这样的生活真是让人绝望,但无论多么绝望,他们还是努力生活下去。
还好,最后那场雨解决了一直无法解决的那个问题,让人内心稍微舒服了一些。
但这只是电影,真实的生活比演的更让人难过。
首先我很疑惑,大部分看过影片的人,对此片的评价,竟然是黑色幽默的结论。
如此悲伤的故事,如此冷静的叙述,如此无奈的死亡,到底哪里能看出有幽默的成分?
这与文化差异无关,与地域无关,到底是看电影还是看数据?
我甚至在想,是不是我们的卫国战争离我们已经很长时间了,让我们无法听出战争所发出的悲伤的节奏。
有些事情很难做到,真的,比如说;‘让全世界的人类集体安静一分钟’没人能办到,神也不行。
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冷酷?
我们所吸收的知识,还是天朝所特有的,独一无二的人生观?
某某跟朋友聊天;看了某某电影,某某地方,死了好多人,并详细讲解死亡时的情景,以某种方式被杀死。
死了一人,两人,三人,几百人,在我们眼里,那些人的死亡,以娱乐的方式变成数据,改变着我们的电影文化。
到底是看电影还是看数据?
就连写份影评都要如此冷酷、恶毒!
我是谁?
我不过是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一个普通人而已,我知道死亡是悲伤的,没有人想死。
我们以娱乐的角度,看着一些人的悲伤,这本身就是一种恶毒。
我不知道我说的是否对,也许我错了,可是我每当看到类似这样的电影,内心总是很悲伤。
我们的先辈经历过战争,在死亡和饥饿中挣扎,我们该以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以及在生活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问题不是出在绳子身上,最后的那场雨,让人悲哀的无以复加!
维和部队还挺官僚的,解决问题还要看大自然的脸色。
这样的维和部队维的是面子上的和平。
战争中的黑色幽默,一段绳子引发的血案真是荒谬,在巴尔干半岛恶劣环境中能生存下来的必定是恶犬,但反思这都是战争惹的祸,残酷无情皆为生存。
其实就剧情来说就一个字“绳”。
一切都和那个绳子有关,但最后,解决问题的是大自然。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这几年表现的还算不错,进入新世纪后,本尼西奥果然星运高照,大奖频频,成为继罗素-克洛之后又一个大器晚成的性格男星。
电影不温不火,却慢慢引人入胜,编剧很见功力,演员不动声色却非常出彩,配乐恰到好处,全5星。
全片以打捞尸体为主线,美国人忙活了半天费了半天劲也无功而返,最后一场大雨尸体自己浮了出来,当地居民顺势清走。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想起了国际歌的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不要以为自己是带来民主和解放的救世主,不要一厢情愿的觉得自己是正义正确的,其实本身插手干预别人的生活就是不对的,别人的事情还是由别人自己解决吧。
另外,还有一条支线,就是小朋友的足球。
这个更具有讽刺性,费尽心思给孩子拿来的皮球,最后却被他轻易地卖掉换了钱。
男主还自以为是的以为男孩是被胁迫而被抢走的,还去自作主张的抢回来,真是莫大的讽刺啊!
美国人自己把自己当做救世主,还期望当地居民像崇拜感恩救世主一样对待自己,真是一厢情愿,自我陶醉的不轻啊!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不管你有多么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大公无私,别人的事儿归根结底还是别人的事儿,没人愿意让外人指手画脚甚至是越俎代庖。
所以,美国佬,请放下自恋的姿态,滚开!
(文/杨时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战争的残酷在于直面死亡和鲜血。
在影像的呈现中,更多的时候都将战争化为一种包含着轰炸和血肉横飞的视觉效果。
由于战争的正面样貌过于具有戏剧性,乃至于很少有人愿意去想想战争的侧面与背面。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战争只停留于国际新闻中,它们似乎绵延不绝地发生于某些远离我们的国家中,而一旦戏剧化的场面不再出现于报道中,似乎那里就永远被人遗忘,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战争之下,那些被粗暴篡改的日常生活才是更加需要艺术去介入和抵达的部分。
这部电影叫做《完美的一天》,这个鸡汤兼治愈系的名字背后却是一个黑色幽默的无奈故事。
巴尔干半岛的冲突区,一个水井中国发现了一具尸体。
居民因此无法饮水,几个国际组织的义工来到这里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拖拽的时候,绳子断了,他们不得不到处寻找绳子。
一路上,这几个人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阻碍,有时是和联合国武装的管辖分歧,有时是如何面对当地充满敌意的居民,有时又不得不和发战争财的当地黑帮周旋,而他们自己也正在被相关组织评估,是否要结束对此地的援助活动。
《完美的一天》所涉及的一切就是“战争的背面与侧面”。
通常,在人们心中,国际义工是一群有着“圣母情结”的人,他们冒死前往战地,领着微薄的薪酬,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有时,如果不以人性光芒作为解释,从单纯的理性算计上,似乎没办法阐释这种行为。
但在这部电影中,这几位国际人道主义者都被拉入了凡尘。
在去年那部极其惊艳的政治喜剧《政局边缘》中有过精彩出演的蒂姆•罗宾斯,这一次延续了那种贫嘴滑舌但内心耿直而忠诚的角色,一路上,他插科打诨,但一直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的男主角也同样如此,陷在感情纠结之中,一边是重逢的老情人的牢骚,一边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他左右应付,显得荒诞不经又妙趣横生。
这部电影是那种典型的小切口宣泄大情感的呈现方式,它极其巧妙地展现了战争背后的日常生活,暴力对于日常的破坏,对于人心的撕裂以及绵延不绝的毁弃。
在更多人心中,战争以暴力作为开始,以某一方胜利而就此告终,但实际上,战争并不单单只意味着枪声,它是一种“反日常”的状态,它对人们内心造成的摧毁是短期内无法重建的。
影片中那个一直跟着国际义工的当地孩子就是如此,他所遇到的几段故事成为了一个残忍的隐喻:第一次,他被比他更大的孩子抢走了足球,并被暴力威胁,是战争让他陷入了一种弱肉强食的残酷食物链中;第二次,几位义工发现了他被炸毁的老宅中悬吊着的亲人的尸体,他却一直被蒙在鼓里,也是战争让他几乎沦为孤儿;第三次,义工们冒着危险为他找到的新的足球,被他随意转手卖给了别的孩子,是战争逼迫他祛除情感价值,变得接近冷酷,而更令人心酸的是,孩子用心爱之物换钱的目的是为了去看望父母,他以为自己的父母只是逃难去了远方。
这些小小的细节无比真实地还原了战争背面的细碎生活,但是也让所有最深邃的悲伤轰然而至。
而经历孤独的不只是陷入战争中的当地居民,这些以人道主义之名来到此地的国际人士其实也在疗愈自己。
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一群被正常世界抛弃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一旦回到安定的祖国,面对安宁但慵懒的普通生活会是怎样的情形,他们各自掩藏着自己的悲伤,有些人无人想念,有些人在逃避不想面对的情感,所以,他们一边诅咒着战争,一边希冀着评估组别结束自己的工作。
在这里虽然每天都会面对混乱、无奈和危机,但是这些人会觉得自己在这里才有存在感。
这又是一层荒诞,本来人人逃避的战争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们的避难所。
他们想结束这一切,但却又沉溺于其中。
这几个人一直以来的遭遇最终被一场雨解救了。
之前,无法打捞那具尸体的原因都是外部的,比如人性之恶以及那些冠冕堂皇但荒诞无比的条文规定,而一场大雨让那具尸体漂出井外。
这个结尾充满谐趣和悲伤,这场战争中,似乎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无以挣脱的境地中,那场雨犹如一次赏赐和天启。
是一个很好的现实主义思路,但就是被主旋律思维和逗逼调侃破坏了。波斯尼亚人、救援队、维和部队,互相角力,被一场雨暂时磨平的矛盾,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战争小品
下雨了下雨了,这就是美好的一天!战争时期,世界成为一片焦土,资源匮乏,他们居然连一段拉尸体的绳子都找不到,即使找到了绳子,也充满着各种战争时期的条令束缚,想尽办法也无法把尸体打捞起来,这简直是最糟糕的一天,所有努力都白费,绝望的无助的困境,然而!下雨了!虽然是很残酷无情的大背景,充满了恐怖可怕的阴影,到处都是危险,到处都是死人,到处都是破碎的家园,但刻意拍得不那么沉重,但是从其中仍感觉到了人类的顽强,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的精神。就是能在废墟里开出花来。bgm好张狂好嚣张好酷。苏菲姐姐是海上钢琴师那个吧,笑起来好看。
sorry,快进着看了过去
本来想给5⭐,直到看到热评1⭐ 瘟疫早已蔓延 善良施舍不完 一切都不会更糟了 不过也说不好
通过一个诙谐小品,道尽战争结束之后与和平到来之前这段时间里的暗流、悲伤、无奈和希望。
3.5
文艺片。
被简介吸引过来观看,感觉全片被剧情拖了后腿,真是太无趣了。
嵌于具体行动线后的政治叙事,尾声的解决处理契合了整个社会景象的荒谬写实。
笑死我了。台词和配乐太棒,选角太好,故事发生地和时代背景也真是妙
一根绳子都不给
讲得太乱,不喜欢的类型。。。
5.5
片名误导,欺骗观众寡淡民间疾苦和政治考量,讽刺不贴近生活
喜剧基调讲述战争带来的创伤,有了孩子之后看不得这种片,看完只觉得,虽然战争在人类历史延绵不绝,但离孩子们越远越好……ps.看的时候完全没认出来蒂姆罗宾斯…
开始渐渐喜欢这样的故事,把一件小事揉碎再揉碎,生活当然处处如此可更多的却是无力,只是无奈的被揉碎
电影讽刺联合国的平庸,义工组织的处处受制,然而解决当地问题的最佳办法往往是顺其自然,顺水推舟。冷笑话、黑色幽默以及配乐都十分棒。
不知所云
现实就是这么荒谬
通篇的黑色幽默让战争下的一切变得又忧伤又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