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部电影,才真正明白了,布罗斯基所说:整个世界的爱,加起来超不过耶稣张开的手臂。
那些似乎过分血淋淋的场面,也让我明白以塞亚书53章所说:"……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如果说,那些法里塞人、文士因为权柄受到威胁而与耶稣敌对,那么,那些鞭苔耶稣的人(应该是执政的罗马人)——他们不惜与最狠的刑具打他,打他,再打他,甚至在他背不动十字架时还在打他,是为什么呢?
日本人用刀砍杀中国的婴儿是为什么?
法西斯的拉斯维辛是为什么?
那不也是我们人类么?
不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可能么?
面对这一切,谁还敢说自己是无罪的?
不需要救赎?
然而这几乎是担当不起的一种救赎啊,主啊,那时你虽非凡胎,却也是肉身啊。
最后,哪一道鞭伤,是我给我主耶稣的?
痛哉!!!
《勇敢的心》《血战钢锯岭》同一导演!
很压抑的一部电影,鲜血淋漓,有点让人不适。
最近一直在看宗教类型的电影,之前看了记录妙祥僧团的《古道清凉》领略了清净淡薄又法相庄严的佛家文化,紧接着看了这部基督文化的《耶稣受难记》,耶稣尽管受尽折磨,但是仍然为凡人祈福,主张爱与和平,把“博爱”贯彻到底。
电影讲述了耶稣生命的最后12小时,从犹太教徒通过给犹大30个银币(在当时根本不能购买一个奴隶)去策反耶稣,到耶稣被捕后承受的各种酷刑,最后到最终复活的故事。
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我仿佛一下子看懂了为什么希特勒要去杀害犹太人了。
我也渐渐明白,以“高智商”,“被迫害”的犹太人,也许并不只有单纯的惨,民族主义在之前的我是不能被理解的,更不要说民族歧视了,可能是受到的教育的原因,也可能是大同后汉化严重的原因,我觉得民族间的分别距离我如此遥远,以至于我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除了以上思考,就是这部影片勾起了我对基督文化的兴趣,为什么要逮捕耶稣?
因为耶稣是上帝耶和华的儿子,在凯撒大帝(世俗君主)的统治下仅仅传了3天教就收获无数信徒,直接威胁到世俗阶级的统治,所以犹太人才反对耶稣,这算是因为政治引发的宗教斗争。
《既是十字架,也是王座》——耶酥受难记 观后感
作为了解基督文化的第一部影片来观看,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并不是惊艳或者感动,而是灵魂深处的共鸣与反思。
影片最精彩的一点在于,他没有将耶稣作为一个形式化的圣人去处理,而是作为人性的耶稣去经历一切审问以及考核。
从最开始,耶稣在流浪荒野的时刻,第一个与其对话的并不是门徒,而是魔鬼,耶稣的考核正是与魔的对话开始。
魔鬼对其释放出诱惑的毒蛇,试图摧毁他的信仰,而耶稣在痛苦挣扎中倒地,当他立起来的时候,将毒蛇踩到了脚下。
那一刻他彻底战胜了自己的心魔,这心魔是什么影片并没有讲述,它可能是恐惧,愤怒,也可能是怀疑,懊悔,但是我们不妨将自己的心带入其中去理解,当一个人独自面对权威(那代表王权与宗教的庞大势力)以及自己门徒的背叛之时,他会产生怎样的情绪。
在他立起来的那一刻,他已经完全战胜了这些,那一刻他也就选择接受了今后所有审判、辱骂、污蔑与死亡。
于是故事开始徐徐展开,正如标题所述,这是他受难的全部历程。
从被士兵绑走、被主教污蔑、被处以鞭笞之行、到冠以荆棘之冠、背负十字架走向荒野的,他的受难是一步步完成的,整个影片用缓慢的调子去表现每一处细节,通过拉长时间去将这种痛苦延展开。
而在这种痛苦之中,又存在一种极致的信仰之喜悦。
当一个人濒临死亡的时候会感受到什么?
我们常人最直接感受的是恐惧,因为那是一种人性的本能,要克服这种本能除非有牢不可摧的信仰。
在这部影片中,有为了金钱而背叛主的犹大、有一心想置其于死地的主教,还有一些黑板混淆、受愤怒驱使的暴民,以及一些受私性诱导、趋炎附势的愚民,众生百态、淋漓尽致。
也许他一直以来都明白,若他的语言以及神迹无法打动世人,那么他会选择受难以死殉道,这一点作为先知的他早有预料。
在一些插叙的回忆中,他将面包与葡萄酒分与众人,并且说道,这是我的血与肉。
正如他在刑场上所受的鞭笞一样,通过这种献出自己血与肉的形式,来完成对众生的救赎以及对天父的信仰。
我们既称之为神子,又称之为“主”的这个男人,实实在在是一个木匠出身的青年,他面容俊美,心态柔顺,目光坚毅,在母亲玛利亚的眼里,他实在是一个孩子。
那么他如何用信仰抵抗住这种痛苦?
仅仅凭借那脆弱的肉身,他与那平凡的人没什么两样,而且他的治愈之能几乎不可能施展在自己身上。
我想,在那一刻,他并不以为自己苦,而是在替千千万万人承受苦难。
因为他的心实在是与千千万万的民链接在一起,他是在替自己的兄弟姐妹承担痛苦,通过他们旁观他们的眼睛,试图换回他们的良心与爱。
有一些暴民仍然在殴打他,有一些妇女为她哭泣,有一位不愿意牵连自己的、最终选择与他一起背负起了十字架,而对于这些人,他的灵一直注视他们,尽管他的身体血肉模糊,一只眼睛已经瞎掉,但是他实实在在地在凝视他们。
因为他眼见着恶魔从那些人身上掠过,从那些好弄权术的主教、趋炎附势的人以及被愤怒俘获的暴民身上经过,他明明白白看见自己的天国,也明明白白看见这些被恶魔诱惑的人心是如何堕入地狱。
正是因为他明明白白看见这一切,所以他选择原谅,因为他的苦是暂时的,而受恶魔诱惑而堕落的苦是永生永世的。
在影片的前期,我还在为耶稣的受刑而倍觉悲凉,而我突然明白了,对于观看者来说那是一场刑罚与审判,对于耶稣本人来说,那是他作为神子的试炼与考核,十字架既是他的刑场也是他的王座。
世人以为王座意味着权力、荣耀与富贵,而圣人的王座是充满荆棘的,他通过受苦的形式完成这种考核,并一步步走向他的王座。
当耶稣被订上十字架的那一刻,他感叹:“我完成了,”而后他又说:“父啊,请原谅他们。
”至此,他的精神永存,他在刑场上留下的每一滴血,都会化成后世之人千万滴感动的泪水。
他们将信仰并且追寻他,祈求并且呼唤他,因为他的灵与他们同在。
最后用我喜欢的一段经典结尾。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念,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不算的什么。
我若将所有的赈济穷人,又舍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出自《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13章
不会写影评。
看过了达芬奇密码后,对基督教多了一些了解。
刚开始时还抱着猎奇的心态,直到耶稣与大家分食面包时,心中肃然起敬。
之后的种种遭遇磨难,使我更加不敢以一位非教徒的身份继续妄加评论下去。
只是心里很清楚这并非仅是一场光影的历史再现。
结尾的印象深刻,手心空洞的耶稣起身,走向光明的出口。
一直记得那只手。
要写这片感想我也不敢说是关于这部影片还是关于宗教,或者这部影片就是期望通过耶稣受难这个细节来表现宗教。
我实在感觉在这方面的知识实在贫乏让各位窃笑,还是不说太大范围的东西了,具体到个人,我认为每一位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可以从中深深的被耶稣同学的举动和他所表现出来的博爱精神所感动,仿佛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被他所救赎,已经和他一样原谅了对他行刑的残忍的,兽行的人们。
这种感觉对于我们这些从小接受无神论教育的孩子们应该是很陌生的,但我们感觉到了。
爱。
爱你的亲人,爱你的敌人,爱每一个和你擦肩而过的人,爱那些做过可怕事情的城管,爱曾经偷过你钱包手机的扒手。
我想这是否是西方人都普遍对人比较和善的原因,是否因为他们听从耶稣的旨意。
我对宗教的认识非常浅薄,但凭我所学到的,宗教使人的心灵得到了一定的约束,虽然被约束并不是件好事,可是它毕竟是从“善”的起点出发的,对于绝大多数并不勤于思考又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的民众,这未尝不是件好事,无论对谁而言。
再看看我们今天,大家彼此充满敌意,相互提防,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我们变得这么功利,市侩?
这些的改变需要多长时间,是在大家都都把钱挣够的那一天吗?作为一个坚定的科学主义者,我完全理解信徒对于上帝的虔诚,就好像是奋力游向上游,越过浅滩,躲过狗熊、野狼、水鸟等等天敌,寻找一片安全的石堆的豚鱼,然后在配偶的一生一次的临死前的交配下产下受精卵后对他们的后代的感情一样,因为他们为了后代的诞生付出了生命。
也好像是我家的小狗在跟我玩球时所表现的天真的欢快,还有对我的爱,因为他甚至会放下任何他所最钟爱的东西而飞奔去向院子外的陌生人吼叫。
那情感未经雕琢,至纯至真,感人肺腑,虽然没有多少理性的成分,但他们的爱一样高贵。
还是说说电影吧,全片在我看来就讲了一个细节,那就是耶稣的受难,因为语言的难以表现(因为没人听得懂),所以只是花大篇幅在被折磨的过程上,导演也希望达到折磨我们的目的,那个词怎么说来这?
通感。
大家就也都藉次让我们也体验一把成仙的过程。
但我想但我们都冷静思考了之后,这感觉还能持续多久?
我的意思是:比他苦的人多得是,而且他都还不一定存在过(没有冒犯的意思)。
当一部电影的整体只是一个细节时,即使这细节再震撼,也还是让我脑袋里留不下什么。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因为他自以为神之子,以色列的王,所以去钉十字架。
兵丁们给他穿上紫袍,戴上荆冠,庆贺他;又拿一根苇子打他的头,吐他,屈膝拜他;戏弄完了,就给他脱了紫袍,仍穿他自己的衣服。
看哪,他们打他的头,吐他,拜他…… 他不肯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
丁丁地想,钉尖从掌心穿透,他们要钉杀他们的神之子了;可悯的人们呵,使他痛得柔和。
丁丁地想,钉尖从脚背穿透,钉碎了一块骨,痛楚也透到心髓中,然而他们钉杀着他们的神之子了,可咒诅的人们呵,这使他痛得舒服。
十字架竖起来了;他悬在虚空中。
他没有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路人都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也戏弄他,和他同钉的两个强盗也讥诮他。
看哪,和他同钉的…… 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
他在手足的痛楚中,玩味着可悯的人们的钉杀神之子的悲哀和可咒诅的人们要钉杀神之子,而神之子就要被钉杀了的欢喜。
突然间,碎骨的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
他腹部波动了,悲悯和咒诅的痛楚的波。
遍地都黑暗了。
“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
”〔翻出来,就是:我的上帝,你为甚么离弃我?!
〕 上帝离弃了他,他终于还是一个“人之子”;然而以色列人连“人之子”都钉杀了。
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
(一)儒家的观点中国文化主要有两条脉络,一条是儒家的,一条是道家的。
林语堂说中国的瓷器瓶子一般是一对,一只画着大家庭众多成员其乐融融的画面,体现的主要是儒家思想;另一个画着一个人在山水之间悠闲自得的画面,体现的主要是道家思想。
儒家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一个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中庸平和”。
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体现的都是中庸的思想。
乐、哀、怨诽,这些是人的感情,好色、(相)思,这些是人的欲望。
而人能够调和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使它不至于达到过分的程度。
孔子的一个学生在谈论《诗经》里的句子时说“礼后乎?
”孔子就很高兴,这个“礼”正是儒家用来调节人的行为,使人达到中庸平和的境地的工具。
这里的中庸平和并不是“心如古井”,没有任何感情波动,也不是按照理性去行事,它是一种感情上的调和节制,是介于无动于衷和歇斯底里之间的。
莎士比亚说“过分的喜乐,剧烈的哀伤, 反会毁害了感情的本常。
”在各种极端之间采取的适中的状态,就是中庸的状态。
从这方面说,《耶稣受难记》显得有些过分。
影片超过一半的内容,都是在讲耶稣受到的各种折磨。
导演的用意是希望体现耶稣的受苦,但是我以为这种受苦可以用中庸平和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必非要惊心动魄不可。
这里的中庸平和并不是无视或抹煞事实。
因为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耶稣的受苦,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同样经历过肉体上的痛苦,对于耶稣受难的事实,只要说“钉十字架是用钉子穿透手脚,把人钉在十字形的木头上。
”我们马上就能体会这种刑罚的残酷,而不必把受刑的人所流的每一滴血都展示给人看。
比如砍头,只要拍下影子的动作,所有的人就会知道“人被砍头了”这个事实;如果对着被砍下来的头拍个不停,这样的一种事实,观众并不想知道。
明朝时期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中国的反基督教人士控告基督教的一条罪状就是,耶稣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身裸体,有伤风化。
如果把耶稣受难的雕像或图画拿给中国人看的话,很多士大夫恐怕都是要捂住眼睛躲开的。
这个故事今天看来有点好笑,但是我以为,《耶稣受难记》的一些镜头过于恐怖残酷,并不于身心有益。
我在这里谈的只是影片的表现手法,不涉及耶稣的事迹本身。
事实上,彼得、保罗据说后来都被钉了十字架,如果耶稣因为被钉而受苦的话,那么彼得、保罗,以及历史上千千万万因为各种原因被钉十字架的人,也都受了与耶稣相似的折磨。
(二)道家的观点中国艺术的另外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可能来源于道家,它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负的方法”。
这种方法被用在哲学方面,也被艺术创作者所使用。
西方的方法,在冯先生看来,是“正的方法”。
西方的画家画月亮,可能会以线条描一月,或者用颜色涂一月;中国的画家采取的可能是“烘云托月”式,在纸上烘云,于烘云中留一圆的或半圆的空白,其空白即是月。
画家的意思,本在画月,但其所画之月,正在他所未画的地方。
中国的哲学、文学或美术往往是朦胧的,《庄子》里的篇章,都是诗。
因为朦胧,所以没有固定的解释;又因为没有固定的解释,它的解释几乎是无限的。
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正在于它的“弦外之音”,“画外之意”,“不言之教”,一副人物或者山水画,可能只有寥寥数笔,在它空缺的地方,它给我们带来的想象也是无限的。
陈凯歌在拍摄《黄土地》时引用的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作为自己的指导方针,认为自己的影片的特点就是“隐”,在那些藏而不露的地方,就为想象力留下了空间。
与此相比,《耶稣受难记》的一个缺点,可能于在太“实”。
它的表达太露骨,使人一眼就能看出它要说什么,与《圣经》哪一段的经文是对应的,而留下的余地不多。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总觉得电影少了点什么,但是又说不出来。
对于基督徒来说,神是“无限”的存在(全爱、全知、全能),即使道成了肉身,这种“无限性”也必然在他身上表现出来。
一拍成电影,这种“无限”就成为了“有限”,我心中别扭的感觉,很可能来自于电影中“有限”的耶稣与自己心目中(应该是)“无限”的耶稣的形象的错位。
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想要极力抓住什么,但是抓住的再多,手中毕竟是“有限”,只有学会“留出空白”来,这种空白才会通往“无限的可能性”。
这部电影越是追求细腻和完美,它的一点瑕疵就反而越是致命,比如耶稣有点鹰沟鼻子,笑起来嘴有点歪等等。
我对于《旧约》不熟悉,据说《旧约》中预言的耶稣相貌很普通,如果干脆找一个其貌不扬的人来演耶稣,或者像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耶稣看上去应该像一个干瘦但是结实的农民,那么也许我反而会没有别扭的感觉亦未可知。
(三)对于宗教的一点看法宗教和艺术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宣称它讲的全部都是真的。
这意味着,我们没法把《圣经》当成《西游记》。
鲁迅说《西游记》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使人“忘却得失,唯余赏鉴”,在读《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恐怕就不会那么单纯。
一面看《耶稣受难记》,一面检查电影内容是否离经叛道的基督徒,我不知道有多少。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神和人的二元论(dualism),这种二元论在神和人之间划下了一条河流,我们在此岸,上帝在彼岸。
基督教所讲的信、望、爱,都是“自我”与“自我”之外的一个存在的关系。
人与上帝之间有着无法跨越的界限。
而道家是一元论(monism),宣称万物一体。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把自己的财宝往箱子里装,装到最后,来了一个力士,扛起整个箱子就走,这个人什么也没有剩下。
所以道家想出来的方法就是“藏天下于天下”,人手里握住的再多,也只是一部分,松开手,你在天地之中是无失无得的,也就“无为而无不为”。
“为道日损”也就是逐步放下的过程。
可以想象,如果耶稣并没有钉十字架,甚至根本没有耶稣这个人,那么整个基督教信仰恐怕就会失去根基,但是如果老子或者庄子不存在,《道德经》或《庄子》是他人所作的伪书,我们对于道家思想的看法并不会因此有所改变。
你涂抹、修改、创新道家的作品,老子和庄子地下有知(如果真的有知的话),大概也不会介意。
从这方面说,老子和庄子注定只是哲学家。
《耶稣受难记》在我看来,拍得太累、太辛苦、太谨慎,着力过多反而不见得好。
不知道这样的一种辛苦,是否也是宗教的辛苦呢?
2011年3月16日
本身我对宗教题材的故事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因此如《耶稣受难记》这样的影片,它是否较好地诠释了圣经的真义,是否在塑造耶稣的人物形象时能够把握好其人性和神性的平衡,是否在评价当时的犹太人的行为时有所偏颇和煽动性——都与我无关。
我所关心的是故事好不好看,人物鲜不鲜明,情绪炽不炽烈,内涵深不深刻,只要这些方面能够满足我,我便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于是《耶稣受难记》在我眼里称得上是好片,尽管对于我这样的宗教外行来说片中的一些内容还是稍嫌晦涩难以理解,但是耶稣替世人受难的仁心已经很好地得到了传达。
当耶稣用自己作为人的肉身承受着常人万万难以忍受的苦痛和侮辱时,他口中的喃喃自语,仍是在不停地在向上帝为世人请求宽恕。
这样的传道者,即使他并非真的是犹太人的王,在凡人的肉体的包裹之下,其灵魂已经是圣人一样的了。
相比之下,那些煽动无知民众迫使罗马总督杀害耶稣的犹太祭司长和长老们、那些一路上以极端残忍的手法迫害耶稣的罗马士兵们,在主角的神性光辉下,显得是何等的肤浅、丑恶和渺小。
期待已久的電影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終於看了。
當我一邊看著電影中的主耶穌如何為我們受苦時,我便一直想起聖經以賽亞書53章所說的:"Surely he took up our infirmities and carried our sorrows, yet we considered him stricken by God, smitten by him, and afflicted. But he was pierced for our transgressions, he was crushed for our iniquities; the punishment that brought us peace was upon him, and by his wounds we are healed." 「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
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
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同時地,我也想起了那些歌詞:"I'll never know how much it cost, to see my sin upon that cross" (Here I Am To Worship)"Amazing love, how can it be, that You, my King, would die for me?" (You Are My King)許多人認為電影中的片段過份血腥暴力,然而原來主耶穌當日所遭受到的殘害比影片中所看到的更加令人震驚。
這齣電影所述說的不過是歷史的事實。
祂對父神的順服、對我們的愛、祂的救恩和醫治大能,都在每個真實的片段中流露了出來。
祂確實地為了完成父神的旨意,而默然為我們承擔了一切。
因著祂的愛和犧牲,我們可以得到真正的生命、平安和醫治。
原文連結:http://www.queeniesky.com
耶稣为什么是救恩者?
并不是仅仅因为背负了十字架,他的一生都在告诉我们他是神儿子,是救恩者。
谁又真的明白神是心?
她为何允许自己的儿子被钉在十字架?
相信神的犹太人为什么不相信耶稣?
这部电影,如果让你愿意去了解一下耶稣,了解一下圣经,了解一下神,那我们也能了解一下自己了。
耶稣,他到底是怎样的人?
他还会再来吗?
看的时候那叫一个哭啊。。。
洗脑片。回忆镜头穿插颇为生硬,2个小时讲个人尽皆知的故事,还没揭露什么深刻道理,真是极度坑爹。
本应是大手笔之作,结果却拍的很乱。受刑的镜头很有震撼力
一般般
给基督徒拍的,节奏太慢
简直一部虐待片
I don't believe this shit!
基督变成了人,我们变成了凶手。对有无宗教信仰的我们都颇具冲击力。
不喜欢这种类型,没看完~
写实是该导演最突出的风格,如纪录片一般。导演没有将自己的看法加入对话或情节,只是在不断的插叙中补充完善故事情节,导演力图拍好这个故事,从客观的角度。至于结论,导演将权利留给了观影者。
导演编剧是耶稣的高级黑……
愚蠢至极
看他受难还在说:原谅他们,他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我真的是哭得不可救药
记得以前躺在床上、在MP4里断断续续看完了这部电影,前面的拍摄较为一般,如普通历史电影的剧情。然而越到高潮我越被吸引,到了那经典时刻,画面、演技、配乐奇妙地融为一体,竟然使自称过分理性的我留下眼泪、灵魂深处激动万分。“宗教如何使人充满信念的力量”
太血腥了,太宗教了
花2小时看一群人用各种方法虐待一个人...罪过啊,,我佛慈悲
Thank You, dear Father, Lord Jesus, Holy Spirit, for Your grace that made me one of Your dearly loved children.
烂俗好莱坞一坨屎,把耶稣承受的苦难拍成了肤浅的视觉奇观。
因为没有宗教信仰,电影又慢又长,而且说些鸟语~我想如果信基督教的人看了会被打动吧~莫妮卡美的~
不是教徒所以有点难以理解里面那种情绪。电影很严肃很压抑只能很遗憾的说整个调调不合我口味。耶稣受难的镜头过于残忍。如果不是在课堂上放可能我私下不会去看。就"圣母玛利亚突出重围趴在耶稣的面前抚摸着耶稣说我在这里"这一段最触动我。想读读「圣经」。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