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龙门古镇就想起了姜文龙门古镇位于杭州地区的富阳市,离杭州也只有30公里左右。
十年前在杭州边上买了房,就喜欢东走走西走走的,就走到了这个龙门古镇。
那时龙门古镇就是个古镇,很原始很古朴很过去。
我在那里面走着走着就不知道自已走在哪朝哪代了……小桥流水流淌着上千年前的历史,鹅卵石上还依稀能寻见“孙权”的踪影……但三国故里的名声在没有经过包装前是没有销路的。
我在古镇里游荡,观赏着孙权后代们悠闲的、贫困的、过去式的生活,很潇洒,很羡慕。
这是8年前的事了。
画家陈逸飞做完了画家要做导演了,拍了两部怀旧片,又要拍《理发师》了。
陈逸飞就是陈逸飞,他发掘了古镇周庄,又在千百个古镇里选中了“龙门”!
古镇龙门就因了陈逸飞那时在这里拍《理发师》就在媒体上频频曝光了。
不光是陈逸飞、不光是《理发师》,更更吸引人们眼球的是演员姜文。
说起姜文,那些狗仔队就都禁了声。
问他们干吗禁声,他们就更禁声了。
原来狗仔队们也只会“老太婆吃柿子,拣软的捏”。
姜文可以八卦的事情不少,敢八卦他的不多。
无论是他和刘晓庆、无论是他的原配是兰眼睛,他的女儿特别漂亮……历来就没见大报小报的娱乐版敢八卦他的隐私。
那时拍《理发师》时姜文来到了龙门古镇,带着他的现任太太周韵一起来演对手戏,同样也没有八卦文章敢出笼。
后来就不行了,姜文罢了演,《理发师》要停机了,媒体就报道了,但姜文为什么罢演,为什么停机还是说得朦朦胧胧。
直到选出陈坤来顶替姜文,再直到导演陈逸飞命丧黄泉,舆论才连篇累牍地说个没完没了,没完没了。
但,在我看来,也都没说到“命门”处,也都只在边缘叨叨叨叨而已。
后来姜文带着他的现任夫人周韵到处去推广他的新作《太阳照常升起》,媒体又提起了当年的《理发师》。
说当时姜文力推周韵出演《理发师》中的女主角,但陈逸飞对周韵不满意,导至姜文最后罢演,(导至陈大导演的最后死亡)。
现在媒体提起过去只是为了表明姜文是个真男儿!
看,姜文是个为了他的心爱就敢于不顾一切的真男人。
姜文是个血性男儿,就像黄秋生说的那样,他绝不会为了利益而改变他的审美追求。
就像刘晓庆这样在大姐大,在姜文第一部电影里有过多少情感或是金钱的投入,而且这种投入是不计回报的投入。
这种血气方刚的男人是最最招女人们深爱的,因为这样像男人的男人是很很能写出一些浪漫史的,尤其在当今阴盛阳衰的年代里。
但,两个真男人碰到了一起,就要演出像《理发师》这样的影坛悲剧了。
看姜文导的第三部电影,绝大部份的观众都说看不懂,看懂了的也都是“皇帝的新衣”中的看客。
姜文是不管观众懂不懂的,他虽说不是拍给22世纪的人看的,但他也不是拍给平头百姓看的。
为了这个温州美女,我看姜文真是煞费了苦心,周韵的戏份重重的,但恰恰暴露了导演的私心,一个不大像演员的演员,那怕两个小时的镜头都给了她一个人,我看也是没用的,越多出镜就越暴露出她的缺点。
后来《太阳照常升起》大大的推广,铺天盖地的宣传,可惜了广告费,票房就像现在的股票,一个劲地往下掉。
这两天没事,我又去离我住处不远的龙门古镇。
过去进镇不收门票,现在要60元钱,弄不好还要80元钱。
小桥流水古居却都没有姜文去前好看了,到处摆满了赝品,就像村里的人全是孙权的后代一样。
我想姜文是绝不会再游龙门古镇了,这里给他留下了太太不好的口碑和回忆,但青山依然在,几度夕阳红。
龙门还留着姜文、周韵的“倩影”,那是段抹不去的过去, 是段令人心酸和各种回味的过去。
片子据称是要描述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命运,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选题,横向纵向,从电影到小说都能找到不少。
和真正的经典作品相比,《理发师》就只是校园文学社团的创作水准。
怎么说呢,也许是原著就欠雕琢。
陆平每一次命运转折极其“戏剧化”,没有铺垫,不合罗辑,简单生硬。
看着像一记者拿街头巷议里的片断,硬是将其丰富成一部一脸认真的报告文学。
这种传奇性真没啥意思。
《理发师》想说的是什么?
只是人生的无常感吗?
但陈逸飞显然想在小碟里搞出一锅叫宏大的菜,想说的太多,又没有能力将之说清楚。
每次我以为该有高潮的地方,都莫名其妙地收束。
在解放前夕,陆平被“擢升”并奉命要抵死防守。
镜头打几个陈坤发呆的表情,画外音一句:战场上绝望气息让我无法忍受(大意)。
然后,陆平就拎着箱子走了。
还是沿着大铁轨慢悠悠地走了。
这就走了哇??
战场怎么绝望了?
电影镜头跟四格漫画一样跳跃才让人绝望呢。
寡妇偷情,小男女私会这种桥段上倒费墨不少,让人着急。
被盛赞的电影画面也一般,真没找出油画的感觉。
只有一个镜头微微有点震撼:低空呼啸而过战机的阴影,一船逃难男女的仓皇。
陈逸鸣说哥哥会在天堂等待喝彩。
片尾剪进了一段陈逸飞生前执导的花絮,我突然觉得有点悲哀。
有很多事人们总以为用心就能做的好,但多数时候会是心有余而力不逮。
爱情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但是为了让爱情变得更像我们理解中的爱情那样,导演安排了曲折。
当表哥和嘉仪在小镇上安静地生活着,彼此默默心动的时候,那些画面哪怕在单调也是美的。
一股安静的美。
是我想象中电影应该有的美。
如果没有后来日本,国民党这些段落,电影本身只是重复着这些心动的片断,那该有多美!
破坏了美感,为了剧情,不得不牺牲小镇的宁静。
战争介入进来,让一切变得离我们很遥远,从而似乎产生一种很有意味的参照感。
如果是这样,那么它根本不可能超越哥哥演的《霸王别姬》,因为它的曲折还不够。
原本可以很美的电影,被忽略了。
影片的节奏很舒缓,而从那精致的画面中,我却读出了人生的无奈。
陆平,一个懦弱但却有着深深的民族尊严的理发师,总是怀抱着他的宝贝箱子,满怀欣喜的为别人理发。
也许他本来可以过上一种最最平淡的日子,但是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是无法想象的。
他被人粗暴的塞进了太多他不愿做的事。
他被迫离开工作之地上海,他被迫离开喜欢的女人,被迫给日本人剪头发,被迫呆在猥琐的国民党军官们的夹缝中,被迫接受安排的婚姻,甚至被迫接受死亡。
为什么呢?
也许他也是这么想着的,于是他在极度的痛苦中选择逃避。
第一次是杀了日本军官时,匆匆的跳上了火车,从此改变了人生原本的轨迹。
第二次想要逃避与嘉仪的感情,却因为一次意外的共产党员偷袭日本军队事件带着手伤再次回到了小镇。
当他最后一次想要逃离国民党军队的腐朽时,还是被共产党抓住了。
他的每一次逃走均以失败告终。
而寻本溯源,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在一件小小的理发室里修整别人的头发而已。
他说,我只是个剃头的。
是啊,只是个剃头的,但为什么连这么卑微的梦都不能实现?
影片中有一情节,陆平沿着铁路逃走,一个铁路线分成两条时,他选择了一条弯曲的。
他想选择自己的路,不想被推着向前,然而似乎不管他走那条路,都不能逃到他想去的地方,他总是被不同的人拦住,抓走。
强迫陆平走上不愿走的人生的到底是什么吗?
是命运?
太虚幻了。
我想是时代。
在一个风起云涌的乱世,那些站在某个高度的领导人们会遵循成王败寇的法则,选择生死,而最平凡的小人物们,注定被时代的潮流推向位置的方向。
永远无法选择自己的路,是一种极致的悲哀。
《理发师》是一部淡淡的片子。
淡到在抗日的大时代背景下,没有硝烟,没有激战;淡到在上海滩这个十里洋场,没有霓虹,没有火花。
有的只是一份淡淡的执著,这份执著,交织着一出哀怨凄美的爱情。
影片开始的布置甚为精当,紧凑的小屋,狭长的巷子,残破的壁垣,昏黄的小镇。
技艺高超的理发师陆平,提着他的工具箱,离开他意外杀死日本军官的上海,逃难于此,投靠他的师伯宋丰年。
这个不起眼的小镇,正是陆平与宋嘉仪命运交错的开端,也是陆平颠沛流离的开始。
然而,一见钟情的陆和宋,却难以各自倾诉心中那份情爱,只能以“表”相称,暧昧的背后,是对现实的妥协与屈服,是对命运无言地抗争。
然而,这样的抗争,未免甚是无力,胸中的执著,需要等待命运的安排。
做头,捉鸟,骑车,嬉戏,陆和宋温馨快乐的场景终究短暂,他们单纯而精心营造的柏拉图“围墙”,不但肯定会被推倒(宋丰年推倒那个墙壁),还会被炸个粉碎(陆平宋嘉仪摔倒在草丛里)。
不过,这一切陆平都不会在乎,他惟一在乎的,是他的工具箱。
他宁愿相信,自己不过是大海中的一帆小船,没法自己掌握航行的方向。
与其去争取,不如守住他手中的理发刀。
影片要描写的陆平是腼腆自卑的,甚至是怯弱的。
无论是在小镇里,还是后来的军旅生涯,他淡淡的笑脸,避让的眼神和惊恐的神态,都无疑折射了一个大时代下小人物荒唐悲惨的境遇。
大时代中没有大场景,只有这位弱者的各种片断。
这些片断虽然时断时续,甚至有些地方颇为牵强(比如宋丰年的出场、劳改场的巧遇、那封在的信函、大漠中宋嘉仪忽然出现),但构成了一幅幅精巧的画面,细腻而真实,展现出一位近乎偏执的理发师屈从于时代安排却执著于理想的无奈与凄凉。
据我看来,这份执著分两条线走,主线是理发刀与工具箱,其中穿插着一条爱情副线:理发刀是能够操控的,即使小人物也能掌握在手中的——即使它什么也改变不了,只能给人做个头而已;而爱情却是自己把握不了的,只能由时代去安排。
最终,导演给了陆平圆梦的机会,让这两份执著,划了一个交叉——在解放战争之后,陆平在西北劳改场遇见了曾经让他剃过头的同志,然后又在荒漠的一颗枯树下等来了他的宋嘉仪。
中国解放了,陆平也解放了,他和宋嘉仪在经受了二十多年的精神折磨和情感摧残后,还是携起了手,沿着枯黄的沙走回属于他们的自由世界。
陆平的工具箱被遗留在树下,那部留声机一直在转,仿佛记录着一路的颠簸和心酸,记录着这个已逝的无情岁月。
此外,影片在主副线交织的背后,还有一幅大构图,那就是宋嘉仪、张寡妇与俞棉三个女人的一台戏。
宋嘉仪,代表的是爱情的执著,是一种有节制的叛逆,她不能主宰自己的终身大事,但她始终不放弃那一丝丝仅存的希望,在饱经命运的洗礼过后,终于在西北的荒漠中找回自己的自由;张寡妇,毫不避讳、坦荡无拘地追求自身的欲望,犹如叫春的猫,她有她选择的权利,这是她的执著。
在民族大义面前,她会忠诚于给过自己快乐的男人、会勇敢面对鬼子的枪。
人是虚伪的,像张寡妇那样,或许才是生与死本来的面目;俞棉,这位上海女人,令得陆平辗转奔波,最终他们得以相遇在际遇交叉的饭桌。
虽善良使她宁愿安心成家,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事实,任凭给了她好处的叶江天的摆布与强暴。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浓妆淡抹正相宜。
影片没有给予这三个女人轰动的背景烘托,没有给予这三个女人过分的情节渲染,只有一系列貌似平淡的镜头组合,但这已经足够,我们不要大场面,不要复杂的情节。
因为我们读懂了她们——在作为小人物和时代的弱者的身上,那份始终坚守着的执著。
即便,这种操守在很多人看来不值一提,认为她们不过是随时代洪流而漂泊的牺牲品罢了。
很多人认为陈逸飞这部遗作故事简单、情节突兀、构造松散,而我认为,这恰似片头出现的油画,讲究的是一种画面的延伸,这些画面纵使像拼图,也能给人无限想像,因为它们讲述的便是与之搭配的小人物们的故事。
画面以昏黄、灰暗为主,以小场面为主,伸拉有度,弥补了宏观场面铺排的不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陆平的戏份足,然而台词少,所以演好这个人,靠的是出神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而陈坤恰到好处地做到了,很好地展现了一个处于时代洪流底层的弱势理发师的命运。
这部片子看完了,有一种去博物馆看过画展的感觉。
要的不是情节,而是一种意境。
相信你和我,暂时也是个小人物。
我们能掌握的,也只是手中这把“理发刀”。
《理发师》属于旧片了,在此也想推荐一下。
尤其喜欢艺术的朋友,不要错过。
一直以为,陈逸飞的电影还没有超越美术的境界,直到终于看了《理发师》,才发现他做电影的梦终于了了。
这是一部讲故事的动态的电影,更是他人生姿态的彻底表达。
他虽然走了,却已然了无遗憾。
“剃头又怎么了?
”理发师陆平的这句小小的温和的诘问是影片的全部,是陈逸飞先生的全部,也是不曾有人,至少不曾有中国电影人说出的一句声明。
听上去似乎软弱,更会被儒家正统认为没出息,但却是矢志不改、至柔至刚的心声。
理发原本是凡俗、无论如何也称不上高尚倒要叫人小瞧的营生,儒家的哲学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究兼济天下才是正道,做人讲究要积极进仕,做官是多少人的梦想,是教育变来变去却变不了的现实终极目标,可是,官帽帅印人送到陆平的眼前,不费吹灰之力,他却不稀罕做,他只要做他的理发师、剃头匠。
他是不是不识抬举,不可理喻,愚蠢之极。
汉魏六朝名士,阮籍、嵇康不肯做官,那是因为怕了,因为那时官不好做,容易被杀头;陶渊明要“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那是当官当腻了,当心寒了;而苏东坡那样豁达有趣的人,尚且没法不做官,到了儿被皇帝整来整去整死了,也不敢说“老子不做了,你爱谁谁。
”陆平跟这些人都两码事儿。
你看陈逸飞给他配了那么漂亮的理发箱子,那么瘦长好看的手,那么温顺无争的性情,他天生就是做手艺人的,他有手艺人的资质,他满足于动剃刀、使剪子时手的智巧的快乐,这件事已经令他的日子很充实,让他的才分能发挥,他何必再去想其他的事,他没有那份野心。
这也是陈逸飞,画画以及一切与美相关的事才是他的领域和所在。
影片对国民党政治不无嘲讽。
有点亲戚关系,一个小小的剃头匠就一路直升上去,运鸦片运出个上校官衔。
对于当下这样繁乱的现实世界,这个只做理发师的单纯人物、这段不乱要甚至拒绝不属于自己东西的人生,有着一种特殊的安神静心作用。
一个朋友说,现代人每天对着电脑,脑子里却一刻不得闲,一会儿算计这个,一会儿惦记那个。
这个朋友于是就学了佛。
其实,若是人人都可以安心于他自己的理发箱,画笔画布,世界岂不简单许多。
影片的整个情绪是温和平静的,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恨之入骨的批判。
即使对于寡妇和胜哥偷情这样的有悖礼法的事,竟然也是被宽容地一笑置之。
这个上海之外的小镇是简单的,安静的。
理发师的手艺让陆平衣食无忧,让他身心满足。
他甚至是胆小的,第一次的杀日本人,竟然只是一个意外。
而再次站在日本军官面前,他拒绝为他剃头,也不过是弄伤了自己的手指,并没有有胆到拿了剃刀抹日本人的脖子。
美术在这里出乎意料地没有被夸大、突出,虽然影片开头的特写居多,许多局部,滚落的黄土、土地的质感、留声机、剃刀在磨刀布上摩擦,一系列镜头语言简洁又有内容,但美术没有超越在叙事之上,观众的注意力始终被故事占据,而不是某个单独画面的用光和构图的美。
这也许和陈逸飞没有参与后期制作有关,也许亦是他的本意。
陈逸飞没有能在制作完影片后再走,给影片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
影片的结尾是无法令我容忍的败笔。
黄土高原的一棵枯树,穿着都异常不上海,整个两北方人的男女主人公,完全破坏了影片整体的美学风格。
黄土高坡,那是影片其他制作人的故乡,而绝不是一个六十多岁画家的故乡。
看见这样的画面,我这个南方人就联想到贫瘠、干旱,没有一丝亲切感,影片整个的温和气氛及上海、江南韵味都被破坏殆劲。
我猜,姜文和陈逸飞的冲突是两种完全异质的人的冲突,导演的冲突,也是南人与北人的审美冲突。
若陈逸飞泉下有知,也会对这个结尾捶胸顿足吧。
最打动我的是两个人在最后握手的片刻。
最近看得片子里总有这样的特写,现在我终于知道双手的重要,因为那双手的温柔。
很早就有了《理发师》的DVD,但是一直没看,等到评论已经风起云涌时,才想起家里还有一张《理发师》的碟。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似乎感觉每一分钟都在提醒你,这是陈逸飞的作品,是一出流动的画展。
情节略有平淡,表演也只能说是一般,但让人记住的是素雅的色调、婉约的江南、郊野的风光、上海公馆的夜景、西北的风沙,大量的长镜头将他们一一定格为流淌的油墨。
也读了陈逸飞与姜文的不和,不禁失笑,这两个人一同拍电影,怎么会没有矛盾?
姜文是中国电影的鬼才,他骨子里黑色幽默的灵感,无人能出其右,《鬼子来了》令人叫绝!
陆平荒诞的一生,在姜文手中,将肯定成为对那段悲惨混乱历史的最大嘲讽。
可遗憾的是,这不是陈逸飞要的,从他镜头中出来的必须是那种沉静、悲伤、甚至略带哀怨的美觉。
主人公陆平是30年代上海的一名理发师,他是个清瘦矮小的美男子,略带羞涩不大讲话,有一些胆小,手艺不错,喜欢他的事业——理发,且很小资,最大的爱好是摆弄他大留声机。
抗战中,他在给一个日本军官剃须的时候失手杀了他,而后去一个江南小镇的师叔家避祸,在当地继续给人理发。
在那段时间内,他认识并与师叔的女儿嘉仪相爱,但嘉仪已与国军的师长定婚,并很快成婚。
婚后小镇沦陷,陆平虽也曾因不愿意给日本人理发而自残,但终究还是和师叔一起暂时地为日军进行了“服务”,抗战胜利后,险些和师叔一起被作为汉奸枪毙,关键时刻,师叔的师长女婿出面,免除了他们的罪名,并以陆平曾杀过日本军官的理由安排这个理发师出任上尉参谋,而后晋升为少校,最终在解放战争结束前被“提升”为国军少将以“拼死抗敌”,后被解放军俘虏,在西北改造五年后,重新与嘉仪相逢。
陆平只是一个理发师,他的希望只是太太平平地过日子,从前女客的青睐,常使他能沾沾自喜,一句“上海来的师傅就是做得服贴”,也能让他得到最大的尊重,他的手只能拿剪子、剃刀、电吹风,握不了手枪,指挥不了千军万马。
混乱的年代对他进行了愚弄,他因为害怕失手杀人,不为日本人做事,却被当作汉奸,提升为军官却完全不懂军务,深爱嘉仪却被迫娶一个舞女,最后“少将”的名头使他以高级战犯的身份成为阶下囚。
自始至终,他根本无力控制自己的命运,连说些什么的机会也没有。
最后的长镜头,是渲染力极强的油画。
远处隐有山脉,遍地黄沙中,一条小道,道旁一株枯树,两人相互扶持着走向远处。
刹那间想到了陈逸飞。
他为了这部电影,投入了家产、耗尽了心血,并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我读到一篇报道,说他曾为了给女主角买一双四十年代的袜子,寻找许久,并花费了上千元,他之所以如此投入,追求完美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我想,他在陆平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吧。
陈逸飞声名大噪不过十五、六年吧,一个喜欢女人但不大懂艺术的克林顿将陈逸飞的油画搬进了白宫,自此天下无人不识君,但据专家说,真正从艺术的角度来讲,陈逸飞还不能称作大师,或者说比他强的人还有许多,只是他的运气特别好而已。
成名后的事实是,陈逸飞开始投资拍摄电影,进军时装界,创设自己的服装品牌,开始频繁地接受采访、参加一些电视节目的录制、作为名人参加各类的时尚活动等等。
与财富增长相对应的是艺术创作的停滞及私生活的遭人垢病。
我相信他早已意识到了很多,只是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挣脱出来,就好象在陆平握剪刀的手里塞上了一把手枪,他还没法放下,因为“少将”必须端着。
陆平只想做个理发师,也许陈逸飞也只想做回一个普通的画匠,在他岁月渐老时。
有太多原因想看、该看这部电影了。
陈逸飞,精益求精的艺术大师;陈坤,深邃的眼神、忧郁的气质优美的、小人物的爱情故事,因为是小人物,所以融合了时代的背景,或者说,因为是小人物,只能生活在了时代的无奈中。
因为无法掌控的命运,小小的无名理发师误打误撞成了国民军队的军官,但爱剪如命的理发师,在军中仍发不下自己的“理发箱”,这是理发师执著的一面;因为是小人物,自有或许是天生的自卑的一面,影片的多处情景将此展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是小人物,因为有着一流的发艺,因为在变迁的、繁华的大上海长大并从艺多年,所以,理发师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爱情。
与同样出生在理发师家庭的“表妹”的相遇,给了我们的理发师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与爱情”的机遇和些许勇气。
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小人物的小小梦想圆起来是如此坎坷。
但仍是因了女主人公的勇气和执著,历经艰辛后的梦终是圆了。
尽管憔悴沧桑,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点睛对白:陆平:“你的头发乱了,可以再做。
好梦久了就再也做不来了”嘉仪:“难道好梦久了,真的就做不来了吗?
”陆平:“真的。
”陈逸飞在影片的结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好梦久了,也是可以做的,还有可能实现的。
”花絮:陈坤如此用语言塑造他:“这个人有一种味道,他的魅力只有在理发的时候才能爆发出来。
理发,是他被人认可的唯一途径。
他是个自卑的人,只有做出一个漂亮的发型,才会发自内心的高兴。
理发之外,他其实不敢面对生活。
他是那么柔弱无助、那么自卑又那么执著。
” 面对外间起用陈坤的质疑,陈逸飞只对陈坤说了一句:“哪怕所有人都不相信你是这个人,但是我认可”。
这句话令陈坤至今都受益匪浅。
影片全部音乐都是原创作品,由上海作曲家奚其鸣一手包办;影片画面迷人,大量暖色调的运用,使小人物的故事与宏大的时代背景有了分隔。
称之为旧电影是因为电影一直呈现的那种暗色,好象现在相机里有一种做旧的模式.片头陈逸飞的那些油画又引起了对他的怀想.一位真正的艺术创作者.看这部电影其一是因为导演陈逸飞,其二是因为主演陈坤.逸飞工作室就在我家前面的一条街上,听说他死后即被盗,不知受损几何.估计这样的贼也是内贼,趁乱而为.死后家里人又为着遗产打官司,这就是名人的身后,唯有艺术是永存的.曾经请姜文来做主演,我不知他演的理发师能有几分神似,反而是陈坤演来更像,理发箱整日不离手,那种阴柔让我觉得有点[霸王别姬]里张国荣的味道,也许让他演那个角色也不会差太多.电影让我看到理发师在不同时代,不同受众下的待遇,无论中外无论国共,都长有一颗需要剃的头,所以掌握这门技艺让他活了下来.这其间的地位变化,当参谋无非是一种讽刺一种冷幽默而已.对电影中的爱情不知可否,或者说他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情景下感情是一种奢侈,他完全是一种被动.和嘉仪的那份感情,在我看来他未必能有多大的投入.吴思远接拍了一部分,不知是那一段,也许是最后在劳动农场的那段,因为陈坤的短发有点像他接拍新片前的模样.那片黄土地里,曾经的游击战士认出了理发师并带给他嘉仪的一封信,有点戏剧化的是最后嘉仪会来到他身边.导演是想表演出嘉仪一直在等待着他,但是反而让人质疑他的真实性.影片最后还有陈导2005年3\4月间在片场的音容笑貌,令人怀念.
真的挺一般的……可能是我不懂艺术吧……
演员表演给两星
始终不明白陈坤为什么会红,总是那张忧郁的脸和忧郁的眼神,倒是觉得刘冠军的表演更出彩。
恰如其分的演员能把观众的关注凝聚于自身,成为电影的一种美学象征。这些美的片段在这部影片中只有寥寥数笔,却让人唏嘘难忘。
这个故事的风格并不很中式,反而很西方,像《一个陌生女人来信》似的,套用一个中国壳子。两位主演呆若木鸡的表演方式也令人叹为观止。
为了坤姐!如此烂片我也忍了!坤姐再美,画面再美,也挡不住此片一塌糊涂的烂!!喂,饥渴的女人,讲话而已,用得着凑那么近么!分明是觊觎坤姐的美貌啊!还表妹!表你妹啊!梳个头而已,用得着娇喘连连么!!还有些神马乱七八糟的台词和剧情,真是雷得我闪闪发光!!!
一般般
乱世爱情
我觉得曾黎演的有点不到位~差了一点点。。呵呵呵~
画面相对比较美,不失为一位画家。看到电影的时候才知道这是一直喜欢的画家所拍摄的电影,敬意顿生。只是电影的主题多了些,而刻意追求的美与旧上海的那种缓慢的格调,又削弱了叙事的张力。
战争把两个相爱的人分开!
感觉很好 感觉上来了 剧情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不是么
永远的陈逸飞先生。画家导演对色彩和结构的重视。
能比云水谣强
陈逸飞的电影语言细腻且浪漫,虽然主线感情选了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以至于我好不习惯的一直在猜测表哥到底对嘉怡有没有意思。为了陈坤我把这么部模糊的电影都看完了我容易么我= =。造型和气质从日侵前民国大上海老洋气了,到最后西北劳教营无比的土气,实在是严重的各种感官刺激OTL,这说明了个问题啊~
我们已故的导演遗作,很值得一看!
想去前童,看了《理发师》。看了《理发师》,更想去前童。始终觉得,陈坤割开日本人喉咙的镜头很……迷幻?
曾黎。
看完之后很难评价,曾黎和陈坤美的不像话,可故事单薄的如同当时溃败的主线战场,攘外必先安内,这部胡闹呢…
我觉得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