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片子我居然被感动到了。
本来开头沉闷的让我放弃,离战争片太远了,一股浓浓的落魄的酸楚,有一种必败的苍凉,让人不舒服。
而后面一层层的拨开这个人物的内核是那么热血,那么励志,似乎世界都在围着他在转,战争的胜利似乎有神助。
让我不由的想起好莱坞大片《血战钢锯岭》,何等的相似!
同样是一个人的执着掀起一场人心的革命,从场面上好莱坞是没得说,而人的执着的精神来源更强调个人的英雄,所有人也只是军队的胜利;而黄县长本人没有那么英雄,外表更多是懦弱的书生,但思想内核则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基本的伦理道德,只是简单但有力道的感召着每一个人。
美军的一场战役是他们强大的国家在支撑,对每一个战士来讲有困难也有可能牺牲,但民族没有危亡,胜利只是早晚的事情;再看1940年的中国,已经沉浸在落后挨打的屈辱中100多年,国家民族面临何等的煎熬,每个人都是惶惶不可终日,谁都不知道明天将会怎样。
黄县长的力量更具有穿透力,不说那种上纲上线的话,他只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做到了几千年前的孟子提倡的德与行,只是几句话就击溃了那个时代的“常理”。
不能不说中国文化的深远,力道远大于美国的简单直接的英雄主义。
另外,很多人都在吐槽地下工作者的桥段,我不得不说两句。
首先,这是史实,没有必要故意不说;其次,没有因为有这个史实就有意贬低某军,只是比较客观的说了当年的混乱的现实;再者,从情理上说,黄植根于群众,懂得爱民和发动群众,即使当时不是共产。
党,在那个不堪的年代,他的仕途会如何呢?
他早晚也会被逼上这条路的。
总的来说这个情节是合理的。
小成本电影,没有明星,投资也很小,群演也就几十人,道具也很一般,但是充分把文人的儒雅,风骨,傲气和中国传统文化演绎的淋漓尽致。
对白有古人之风,虽然之乎者也,但是韵味十足,正如电影中所说,效仿宋明时期文人,那是读书人最向往的时代。
历朝历代只要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何愁民族不盛?
何愁国家不强大?
任何敌国也不敢小觑。
老黄被越级提拔到了即将开战的县城当县长,作为一个文人,刚开始的表现挺酸的,不过文人的硬气也被表现出来了,先是解决小学危房问题,没钱就把县政府办公厅拿来顶上,然后为军队滋扰地方的问题头疼,其次是打击奸商。
一系列的相爱相杀桥段之后军方对老黄的态度从憎恨变成了理解和尊敬,鬼子终于开始正式进攻,老黄带领老百姓在后方支援军队,挖工事,供应食物,运输弹药等等,为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后打败了鬼子。
总评一星0分,片名很渣,原本还以为是人物传记呢,结果百度了才知道黄县长原型是地下党,这种古怪的角度符合某个党派抢功劳的正确姿势,拍这样的电影证明抗战胜利全是他们的功劳,为了衬托猪脚这朵红花,作为绿叶的抗日军队被黑得不要不要的,片中直接被称呼为土匪了。
另外片中多次秀恩爱很多余。
抗日神剧层出不穷,且都惯用各种夸张手法,但是,无论是戳中泪点的,还是戳中笑点的,都很快成为了过眼烟云。
而这部抗日电影《我的上高》,看过之后,却令人久久难忘。
在如流水般缓缓展开的剧情中,我感受到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
主人公黄清谷,江西上饶人,时任上饶提学,不以官位自居,却常以“读书人”自命。
南昌沦陷,毗邻的上高县城危在旦夕。
黄清谷被连升三级,擢为上高令 ,不顾一众士绅、贤达的劝阻,慨然赴任。
碧水清波,清谷携妻儿,乘舟离去……履职后不久,清谷回乡祭祖。
时局更加动荡,大战一触即发,一位年长的乡绅问他,若临大事,作何处置?
他淡淡地说:“职守!
操守!
”乡绅又问,若如此作何托付?
他立刻目光炯炯:“我即为上高令,上高乃是我的上高,上高子民乃是我的子弟。
”乡绅与众人皆承诺:“先生子弟亦我等子弟!
”绿水清波,清谷登舟离岸,高揖而去……乡绅肃然含悲:“清谷,怕是回不来了!
”面对众人的疑惑,他缓缓道来:“县令的职守,是与城池共存亡!
读书人的操守,是义不受辱!
”……当时之势,国军屡战屡败,日军虎狼环伺,再回上高,无异于慷慨赴死。
黄清谷没有退缩,他再次坚定地向上高走来!
虽临末日之期,仍尽职守之责。
驻军士兵为害百姓,致人死命,他为了严惩凶犯,咆哮军营,讨要公道。
将军认为他只是一介酸儒,毫不理会。
他组织民众罢市,据理力争,终于惩除奸恶。
从此军纪严明,百姓归心。
将军也开始注意到这个文弱书生身上的血性!
城破在即,清谷带领民夫出城助军,把自己的家眷留在城中。
无论是回乡祭祖还是出城助军,临行前他总是细细地叮嘱妻子:买粮不要超过三斤,外出买菜一定远离城门,以免百姓误解,民心生乱;你是读书人的家眷,遇事不要慌,不要失态。
路遇出征的士兵,带兵的师长请黄县长为大家讲讲三民主义,黄清谷只说:“告诉士兵们,伤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
要粮上高给!
要人上高出!
”战地援助,他首当其冲,无惧生死。
炮弹就在身边炸响,老表们四散而逃,回头看看,黄县长还在埋头挥镐,于是老表们又都默默地回来了。
将军也开始对清谷以礼相待了。
将军甚至已经对清谷充满敬意了。
决战在即,将军派人给黄夫人送去一些钱,黄夫人拒绝了,她表示——城破投河,追随丈夫而去。
她日日受丈夫的教诲,早已无惧生死,心地坦然!
如此县令,如此夫人,将军,感其至心,传令各师,誓与上高共存亡!
上高会战大捷!
据资料记载,上高会战的胜利是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少有的胜利。
在历时二十六天的上高会战中,上高出动了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一的民夫,县城百姓每天为部队捐粮六七千斤,上高战役最后的胜利,离不开上高百姓的勠力同心!
这其中上高县长黄贤度(黄清谷的原型)更是功不可没!
清谷其人——临危受命慷慨赴任为民请命为国守土无惧生死这样的读书人,理应称作“士”!
他有士的弘毅!
有士的道义担当!
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清谷时时把“读书人的体面”挂在嘴上,把“士子的精神与风骨”看得高于一切,为此他愿意付出身家性命。
不是对死亡没有恐惧,当目光投向妻子和一双小儿女时,眼中有不舍,更有愧疚,但是,他的一生所学,他的毕生追寻,让他别无选择。
正是因为有了内心的坚定,清谷临大事而方寸不乱,自有一股静气,自有一份定力,这是精神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力量!
影片中两次出现碧绿如玉的,静静的河流。
这是一个意象,也是一个隐喻,喻指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河,静静地流淌着,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里。
它可以使人温润如玉,可以使人宁静致远,但同样是这条河流,也可以使人性烈如火,纵横驱驰!
纵观上下五千年,我中华民族,何以经千年颠沛竟依然魂魄不散?
何以历万种灾厄却总能涅槃重生?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都流淌着这样一条静静的河流!
当山河无恙,它是绿水清波。
当神州罹难,它是碧血干戚!
上高战役是抗日战场上鲜为人知的大胜仗!
中国军队统计击毙日军大佐联队长滨田以下日军15000余人,被称为是上世纪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又称“上高战役”或“锦江会战”。
电影《我的上高》以上高会战为背景,再现了上高会战时期,上高普通民众支援抗战、痛击日本侵略者的一段感人故事。
片中的黄清谷是个典型的读书人,儒雅、克制、仁义。
国家有难敢于临危受命,军民一心同仇敌忾。
表明受孔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在主张仁义的同时,面对侵略,一定回强有力的抗争到底。
【战影】谁说国军没抗日?
杀敌15000人的上高战役你知道吗?
《我的上高》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没有大的制作,大的场面,在“神剧”纷飞的今天更是一部难得的好剧。
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一个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在看的过程中着实容易让人泪目,“县令的职守是与城共存亡,而读书人的操守是义不受辱”、“伤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要粮上高给,要人上高出!
”、“城破投河,魂归家乡”虽然朴实,但是却有很大的震撼力。
这么个小制作电影,却能反应战争的大场面,视角独特!
尤其难得的是黄县长,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形象,修身齐家治国安邦,各个层面都体现出儒家思想教育出的精品!
大战前,军官要求讲“三民主义”以激励士气,而这个读书人却出人意料的讲了几句白话,伤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让日本人知道中国人的骨气!
军官大笑……痛快!
修战壕,送粮食,送弹药均身先士卒,有父母官如此,让人羡煞,看看今天的官员,文化素养,做人原则,做事风格,被甩几条街不止!
这样的片子,这样的人物,五分都嫌低
中国文人精神中精华的部分,在这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很难有这种风骨的父母官,与其说是抗日,不如说是中国文人以己之所能忧国忧民,黄是一个殉道者,这个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那些传承千年的名门望族是有他的道理的,虽然县长让其夫人做好殉国的准备是否正确有争议,混乱年代求一城尽量安稳,舍全家之安求一城之稳,或者说尽力倾命而为,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有黄这样的风骨见识和坚守,但是他都不坚守百姓何以坚守,中国不只有与城共存亡的将士,也有行政为民的文人官吏,这才是好的德治,或许当下的政治环境不可能有如此风骨官员,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生存的环境更何况是官场,不过樊建川算不算一个特例呢?
总之,坚守普世之理(此普世非西方之普世,西方之普世并非全然符合中国),肯定是积极向上的,坚守其实也是一种捷径,名门望族世袭罔替,唯有坚守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这部电影没有上过院线,只在CCTV-6播出过,我估计上院线可能票房不保。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标记“看过”的人不到1000人,可以说是相当小众。
然而,影响力小不能说明拍得不好,影响力小不能说明立意不高,豆瓣的评分只能说明看过的都说好。
这是一部非典型抗日题材电影,从头到尾你都看不到一个日本兵。
讲的是一介书生临危受命,到抗日最前线当县长的故事。
不同于我们一般看到的国民政府官员形象,他先人后己,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的办公场所让给还在危房里读书的孩子们;他为民请命,让驻军从严处理抢百姓粮食和奸污民女的军人;他刚直不阿,对同僚的投机倒把当头棒喝;他身先士卒,带领民众挖战壕、送军资上前线,告诫家人如果城破就投河自尽。
就这个一个执拗的书生,从驻军总司令的眼里由“酸儒”最后变成了钦佩。
军民一心,众志成城,最终上高会战取得了中国抗战正面战场少有的胜利。
有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而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读的是孔孟圣贤书,心中有仁义礼智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可开坛布道,武可挥斥方遒。
有为了记录“崔杼弑其君”而被杀的史官三兄弟,有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写即位诏书而被诛十族腰斩的方孝儒,有高喊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有之,请自嗣同始!
”的谭嗣同……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存在,中国文人的形象才是那么高大,而不光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而已。
我的上高,这两天刷爆我的朋友圈。
由于电影题材选自我的家乡,便怀着激动的心情关注它直到刚刚cctv6的放映完,也写下了我在豆瓣的第一篇影评!
全片贯穿县长的贤德,大公无私,本该是值得称颂赞扬的,然而太过有点偏离了电影的主线,使本片成了人物篇,而且从剧情分析来看,貌似黄县长还是个共产党员。
但是从客观来看,当时的县长应该是当时的政府国民党委派吧,估计也会涮选不会是共产党员的。
再说说国民党将领罗卓英,正直,虚心,有男儿阳光气息,剧情还是觉得很感人的。
剧情主要讲了几件事首先是黄县长初到,文人一个最关心教育,了解到学校犹豫种种原因还是在破旧没有修缮的学校读书时,把县政府办公让于学生读书,自己在没有修缮的破学校办公。
再次就是老太婆卖的菜被当兵的抢走,良家妇女被当兵的奸污投河自尽,县长刚正不阿,秉公办理犯事士兵。
其次就是组织民夫为前线挖战壕,运送弹药,粮食,始终站在抗战第一线。
说实在的,电影拍的不好,如果不是怀着激动家乡荣誉感,我是不会看的,叙述的事情太多,剧情拖拖拉拉,主题不鲜明。
电影导演或者说投资方,以上高为噱头拍了一部打感情牌的烂片,期待下一步与我的家乡上高有关的电影。
文采不佳,个人影评,请君一阅,喜欢点赞,不喜勿喷哈!
十一点了,睡了,明天还的早起上班昵!
挺文艺的毕竟是小成本影片,文人的风骨,竟然真是共产党,而且主人公原型还活到了新千年,很低调呀!讲的是抗战前的备战,风格类似《大明劫》,但结尾是好的,写了态度转变的张灵甫,可惜没用真名就说是张师长,没提后来沦为战犯的王耀武,说了远征军爱国将领罗卓英,毕竟是电影频道出品,政治正确
主要是讲上高县长黄清谷如何在“上高会战”前后时期治理县城,帮助军队守城,描写战争的场面非常少,不可否认,以现今的眼光看来,贞节牌坊、仁政这些当然是封建传统的思想,但抛开时代背景谈三观就是耍流氓,故事虽然短,但意味深长,最后,如果政治不那么正确就更好了。
赤子情怀,乡土之情。
挺好的片子,以小见大的格局。影片言语动作和台词间透露着儒雅的气质。摄影也很不错,作为少数抗日战争成功的例子,值得留下记录。这么好的县长上哪找,
很好地表达了战时的军民合作,携手抗战,只是一切都太干净了。
我为什么会看这破玩意儿,绝对因为波米说啥了。真烦人。幸好快进了。
从头看下来觉得挺假的,本来一个国民党委任的县官非得给个某党身份实在有点不合常理,我甚至可以理解为他一开始对于驻城守军就有各种不配合其工作的理由,哪怕他真是青天大老爷~国难当头一个敢死队员请求死在战场上只是想实现剩余价值而已,多去杀几个日本人不好吗?县长做法实在显得得理不饶人~最开始上任的时候没跟任何人交流的确有违礼数,既然是读书人应该懂~去跟个带兵打仗的人说仁政,我怕你是脑袋烧坏了你怎么不去跟日本人说仁政~身上泛着孔乙己的味道一股酸腐味实在不明白有啥好歌颂的~你要知道跟日本人打仗是要流血掉脑袋的,你个穷酸书生各种中二病放到现代就是键盘侠光会嘴炮瞎bb~现实一点,枪林弹雨的你几个之乎者也能解决问题吗?透过现象看本质,说白了其实又是某党洗脑系列作品,国军阵亡将士连个全名都没有吧~
可以
横店出品,除了名字和上高有点关系外,换成任何一个中国的县拍出来都没什么问题,看了一半果断不看,实在是把个短片的剧情拉成了一部电影,本来打1星的,作为上高人,还是给2星吧。
就像是抗日剧剪出来的一段一样,人物模型还算OK,但是人物关系完全没做出来,场与场之间衔接根本没逻辑,视听表达根本不存在的
两颗半台词很棒电影也就是挺好的中华人民不可战胜!
非常难得的本土题材+传统主旋律+战争电影,导演用100分钟告诉大家什么叫克制, 几乎能与市面上所有的商业电影形成鲜明对比,但也没有落入文艺片矫情造作的俗套,我非常喜欢!
:1941年3月,驻南昌的34师团大岛茂因友邻第33师团预定要调到华北,要求33师团走前配合自己扫荡周围的中国军主力,却因两个师团严重不配合导致34师团扎进4个中国军的合围圈,是为“上高战役”。中国军队统计击毙日军大佐联队长滨田以下日军15000余人,日军自报伤亡千余人
娓娓道来,不疾不徐。配音不太好,太端
浓缩了零零世代抗日电视剧朴素价值观的电视电影,给读书人以自信,如今看已宛如侏罗纪化石。
小成本电视电影,质感和手法简陋,但因陋就简,比不少宏大主旋律电影更可贵,但虎头蛇尾。田小洁表演有旧文人气质,有血有肉。电影台词不错。本片虽然问题太多——背景交代,段落衔接,镜头语言运用等。但还是值得推荐。至少给主旋律抗日题材增添新的思考。如何借鉴人民公仆电影,来表现抗日县长。
豆瓣评分居然有7.9分,真是奇也怪哉。
朴实无华,用心的电影。秀才遇到兵这个设定很有意思。
片中唯二见血的地方是被击毙的匪军。类似事件现在依然屡见不鲜,如2022年9月10日,同样发生在江西的“女童中秋节遭村支书强奸”事件,互联网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黄清谷的角色。“中国的人民,是全世界最好的人民”。演员田小洁在片中的扮相颇像张国强,国产战争类型片(主要是抗战剧)的化妆造型师们都心领神悟心有灵犀心照不宣。
台词很有古风 前半段 摄影也不错 黄县长的风骨还是很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