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总共就没看过几部电影,长津湖就是其中之一。
明明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战争片,却在提笔的这一刻,脑海一篇空白,并不知道想说什么。
只是觉得,和平的实践太长了,以至于我们这一辈,我们下一辈可能都已经忘记了战争是什么样子的了。
我姥爷曾经去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役,丢了半条腿在朝鲜。
我小的时候经常听他慷慨激昂的跟我讲打仗的故事,很少听他讲战友的情况,很少说起自己的哀痛和悲伤,更多的是“打美国鬼子”时候的激动和亢奋,是一种一定要且一定会把他们打败的信心和决心。
听他讲那个时候天气特别的寒冷,从河里趟过去,再上岸的时候,一抖搂衣服,掉的都是冰碴子;听他讲那个时候走过美国大兵走的路,会捡他们丢了的袜子穿,袜子长的都到小腿肚了;听他讲用朝鲜话说距离目的地很远是“dao gai yao”,如果是距离目的地特别远就是“dao gai yao”。
每次姥爷在讲打仗故事的时候,眼睛里才会出现光。
每当他静静的坐着的时候,他总是静静的看着某一点,眼神一动不动,没有波澜。
后来一个伯伯说,那是见过死人的眼神,那是见过生死的目光。
小时候每次回姥爷家,他总是很高兴,叫我去他跟前,掐一掐我的手指甲盖,看到掐白的地方很快的又变得红润,就会高兴的说“你看,这就是末梢血液循环的很好,营养不会差”。
然后就从兜里掏出他那经常装着钱的所料袋,从里面拿出零钱,笑着给我,然后告诉我去玩吧。
当时,我好像都会随手就把钱给了我妈,因为妈妈从来不克扣我的零花钱,所以也从来都没记得姥爷给过我多少,我自己会留下过少。
姥爷家有个院子,生火做饭都在院子里搭着的一个木板的小棚房里。
姥爷在生火准备做饭的时候,我就在旁边捣乱。
他在炉子里生活,我把烧断了的柴火扒拉出来,在旁边的地上烧火。
后来,我上了高中就出去住校了,很少回家了。
见姥爷的次数也少了。
高三的上学期,突然有一天晚上,浑身出冷汗,自己突然惊醒了。
第二天打电话问家里出了什么事情没有,妈妈还告诉我没事。
等再过了一天,爸爸打电话说要来接我回家,却也不给我说是为什么。
开车回家的路上下着鹅毛大雪,我坐在后座上隐隐的猜到了原因,却也不敢说出口,只敢偷偷的在副驾驶后面偷偷的吸鼻子。
快到家的时候,走在快速路上,因为雪很厚,车一打滑还差点撞上了路边的围栏。
车开不出来,爸爸还下去用手清理了前车轱辘旁边的雪,我们才把车开了出来。
后来到了姥爷家,看到姥爷屋里摆着的黑白照片,我就撕心裂肺的哭了起来。
妈妈在旁边安慰我,好像还有其他的人,我吼着让他们都出去。
我自己在屋里坐在地上,哭的累了,哭不出来了,只是瘫坐在地上。
那个时候才发现,原来当人心里特别悲伤的时候,反而哭不出来了,是一篇空白和茫然。
小时候淘气,在学校门口买过小鸡,黄黄的羽毛,一块钱两只。
后来养不活就给姥爷,放在院子里养了。
小时候还闹着姥爷还给养过兔子,冬天天冷,两只大兔子刚下了一窝小兔子。
姥爷怕把兔子都冻坏了,就在自己的屋里圈了一小块,把所有的兔子放在自己的屋子里养。
后来闹兔瘟,母兔子死了,姥爷就用眼药水瓶灌上奶粉一点一点的给小兔子们喂奶。
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那天姥爷家,姥爷坐在小马扎上给兔子喂奶。
左腿蜷着,把兔子放在腿上垫着的垫子上,右腿伸着。
姥爷的右腿从膝盖下五公分的地方都丢在了朝鲜,每次他带上假腿的时候,坐在小马扎上右腿都只能伸直了放着。
灯泡黄色的灯光照在姥爷背上,我听到他叹了口气。
妈妈说,后来那些兔子全死了,可是我都已经不记得了。
都说亲人去世后,会梦到他们,可是我一次都没有。
直到我上了研究生,距离姥爷去世已经5、6年了。
我梦到姥爷来看我了,开着车带我回到宿舍楼下,跟我说回去吧,好好学习。
从小,姥爷就总笑着念叨,“你五姥爷家有个舅舅,他念书念到了博士后儿,你也要读书读到博士后”。
还让我看那个穿着军装的舅舅。
那时候不知道,总以为博士后和博士一样,是个学位。
现在真的成了博士,大家总会开玩笑说,“你看看,真让她姥爷博士后儿、博士后儿的念叨成了”。
我总是哈哈一笑,然后轻轻的把话题带开。
我不敢往下接话,我怕我下一秒眼泪就会流下来。
我也从来不敢提姥爷的事情,如果说,也都是强忍着嗓口的哽咽,说一些小时候开心的事情,然后赶紧把话题带走。
许多年之后,听到b站上一个老师讲“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说到,有时候不提起,不是忘记,是不敢提起,因为提起的时候,不经意间就会泪流满面,我们只敢静静的把他/她放在心里的一个角落中永不忘记,却也不敢提起。
在这一刻,我又想起了我姥爷,那个头发花白,妈妈说脾气很臭,但总是对着我笑的姥爷。
于我而言,我认为第一部更好看。
第一部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和背景交代,建国初期,刚刚推翻了国内三座大山、翻身当家做主的中华儿女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威胁,当然是选择打过去,保家卫国,就如电影中所说,刚分的地还没捂热别人就要抢走,我们绝不答应!
我们选择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捍卫未来的美好生活,所以志愿军们一个个热血沸腾,哪怕奔赴他乡作战也在所不惜,奔着这股劲,哪怕我军装备不好、补给不足,也依旧坚守阵地完成任务,这种精神可歌可泣、催人泪下。
但第二部上来就把美军的机场炸了,看起来很爽,但不真实。
之后炸水门桥时过多的篇幅放在一定要炸桥成功上,志愿军多么多么不容易,但没有交代水门桥的战略地位、形状结构、艰难程度,上来就艰难险阻、九死一生炸桥,观众只看到了各种爆炸场景,云里雾里,影片所表达的意义根本无法体会到,甚至我根本不知道水门桥长啥样,炸它的价值何在?
特别是炸桥时彰显美军的“愚蠢”,虽然看起来很爽,但真的不现实。
我只感觉志愿军这里打那里打,毫无章法,也不知道整体计划,感觉人打没了就悲壮了?
并且第二部血腥程度比第一部更甚,建议不要带太小的孩子去看,战争场面逼真和呈现效果不错不代表影片很好,电影是要讲故事的,说实话,最后美军逃亡志愿军欢呼我不能产生共鸣,因为电影没有铺垫这种情绪,明明桥没炸成,美军还跑了有啥值得欢呼的么?
我可以理解是赶跑了美帝国主义,但电影没有把这个故事讲好,所以才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
这部影片我哭了几次,都是献给千玺,在影片的结尾部分,指导员咬着半张照片赴死和万里孤单一人等大部队以及报数的时候,实在是太可怜太悲壮了,如果整部电影都能如此,努力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呈现人物精神和情感,而不是一味追求大场面和不现实地追求“吊打”美军会更好。
大家都知道敌我力量悬殊,但志愿军也有自己的亮点,我们就是靠着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有今天自己屹立在世界东方。
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弘扬中国人的精神比盲目追求大场面要更符合受众的需求,我相信大家也一定会有共鸣,毕竟国家越来越好我们每天都在感受着,也与有荣焉,面对打天下的各位英雄烈士们我们也是心存尊敬与感激之心,很可惜水门桥没有做到。
相信大家都看了《长津湖之水门桥》了,这部电影总的来说,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的,但如果你是一个足够了解朝鲜战争或者对长津湖这段历时有着过多的了解,你就会发现,美军在《长津湖之水门桥》这部电影里面是被严重低估的,因为事实上的美军作战能力和实力都要远胜于电影里面看到的那样。
不仅是这个问题哦,这部电影同时还有很多军事细节是经不起考究的,如果放在现实中,像电影里面的那些桥段,恐怕负责进攻的志愿军战士早就全部被歼灭了,有些桥段,更是把美军的战斗力进行了严重的削弱,以至于我们看到的桥段,很多都是经不起推敲的,特别是电影前期的那一场围攻机场的戏码。
首先,就是机场戏的那一段了,电影里面,美军的军事部署就是有问题的,美军他们利用沙袋和大炮作为掩护,再利用铁丝网进行阻拦,这样的军事部署看起来很正常,可实际上,我们仔细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之后,就会发现这里的问题了,事实上,美军压根就没有这么部署,这里的美军防御部署是被严重削弱了。
根据我们找到的资料来看,美军当时为了应对志愿军的作战,这个机场可谓是精心防御的,他们将地面200多辆坦克部署在了机场的周围,在机场上利用坦克群形成了第一道防御线,紧接着,美军的空中力量更是全线进入到作战状态,后方火炮更是对志愿军的进攻路线展开了无差别的轰炸,第一次让志愿军领教了什么是工业强国的力量。
而电影里面,为了展现志愿军的战斗力,强行上演了一段志愿军攻克美军机场的戏码,但事实上,我们仔细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当时的志愿军伤亡非常惨重,再加上补给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志愿军已经没有什么过多的军事力量发起对机场的攻击了,所以,直到后面,增援部队赶来之后,志愿军才勉强消灭了美军少量的部队。
而且最关键的是电影里面,为了凸显志愿军的作战能力,强行提高了志愿军的作战装备水平,志愿军还获得了火炮支援,只是一个非常不现实的事实,因为当时的志愿军在进攻机场时,根本没有任何的炮兵支援,第九兵团的九门火炮都因为美军战斗机的轰炸导致无法参加战斗,进攻机场的部队,只有为数不多的迫击炮掩护。
而且就这点迫击炮还不能及时给志愿军提供火力支援,因为当时的美军为了对付志愿军的围攻,他们的战斗机可不含糊,是不间断地向我军发起了进攻,打得那叫一个猛烈,志愿军大量的伤亡都是发生在了美军战斗机的袭击上,很多战士根本没有和美军碰面,就死在了美军空军的轰炸下。
也正因为敌我装备的差距太大,我军在下碣隅里的战斗打到非常艰难?
当时,汽车在路上行走就是美军的靶子,就算像电影里面缴获的美军火炮也只能毁掉,因为美军大多数都是使用150毫米口径的榴弹炮,更别提火炮掩护,就只有迫击炮,而且还因为严寒天气,很多迫击炮都无法正常使用,可见当时的志愿军打得到底有多艰难了。
起了一个大早,赶着看《水门桥》。
这部电影以一场小型战斗为主线,采用写实的方式描绘交战双方,渲染战争的残酷。
比《长津湖》更精彩,更惨烈,更震撼,更悲壮,更酸楚,更令人潸然泪下,几乎在座的所有观众无不泪流满面。
七连仅硕存一人,全军覆没。
尽管最后没能完成战斗任务,他们当之无愧一代军魂,一代军神。
👍👍👍
1.开头与上部连接有点问题,下隅里机场上下部都有呈现,上部结束时,陆战一师已向水门桥进发,而下部是从攻击下隅里开始。
2.结尾万里做法有点问题,他的任务是尽量活着把情况告诉后续部队,而不是留在他哥身边(在桥下那么近的地方,太容易暴露了)燃烧他哥唤醒他有点浮了。
3.张小山遗物的伏笔没有交代 不过大年初一看,很是解气。
不愧是陆战之神,试问天下谁能敌!!!
向先辈们致敬,没有他们的牺牲奉献,就没有今天。
在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里面,有这么一个桥段,伍千里为了第三次炸掉桥梁,和指导员、伍万里上演了一段相互配合的戏码,企图通过掩护伍千里利用炮弹炸毁桥梁,结果,就在伍千里即将扣动扳机引爆炮弹的那一刻,好家伙,伍千里的手枪却直接卡壳了,美军也在这一刻没反应过来。
好在伍千里赶忙重新上膛,这才让手枪可以开枪了,这一段可以说艺术加工的成分特别严重,因为放在现实中,手枪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引爆炮弹的,特别是这种榴弹炮的炮弹,一般都是需要引信才可以的,但不得不说,这一段,导演是把讽刺美国武器玩得十分溜的,毕竟他用的是美国的武器。
当然,别看电影里面的这个桥段这么尴尬,但是,有些时候,真实的历史往往会远比我们看到的还要尴尬,就好比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个桥段,同样也是炮弹,而且还是在朝鲜战场上面,最重要的是这一段剧情还是发生在了美军身上,搞得美军对此也是十分狼狈不堪,那么,这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都知道,在一众的炮弹里面,除了我们熟悉的榴弹炮、迫击炮的炮弹外,还有叫做烟雾弹的炮弹,没错,就是在电影里面,七连的士兵攻击坦克,误将烟雾弹当作是炮弹射了出去的那种炮弹,这种炮弹的效果就是产生大量的烟雾,从而实现对我方进攻和目标起到掩护的效果,但烟雾弹有个缺点,就是容易受到风向的改变。
于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尴尬事就出现了,当时,在朝鲜战争中,美军被志愿军一路撵着逃跑,此时的他们已经足够崩溃了,可在一条路上,遭到了志愿军的口袋化布防,一个美军的连队被死死堵在了口袋的两头,是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这下怎么办呢?
然而这时候,美军的聪明脑瓜在这时候开始占领高地了。
他们想到了利用烟雾弹对己方进行掩护,是不是很聪明啊,但有些时候,聪明就是这么用来忽悠美军的,我们都知道烟雾弹很容易受到风向的,美军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为了尽快撤离吧,只能选择美军顺着那个风向投掷烟雾弹,利用这样的方式,美军顺利在烟雾的掩护下,成功走到了半路了。
但就在这时候,风向却出现了改变,这下可就尴尬了,人算不如天算,风向往反方向挂了,愣是直接将烟雾路障吹开了一条缝隙,美军的行动路线也在这一刻暴露了,我军的炮兵观察员也在这时候发现了美军的行进路线,二话不说,直接呼叫远程炮火对着美军的行军路线便是一顿炮弹洗地。
直接重创了美军的这支部队,这件事情有多尴尬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这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算得那么细致了,结果忘了还有老天这一算,当然,从这一段也并不是说美军是傻大黑粗,实际上,美军也是非常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他们为什么后面能发明礼拜天攻势和拖延战术,这就是深刻总结志愿军而专门发明战法战术的。
水门桥这场战役实在太惨烈了,这是一场武器实力严重不对等的战争,面对美军各种重武器、飞机、坦克的轰炸,我们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精神让人感动不已。
看过了长津湖、再看水门桥,让我对那段残酷的战场历史充满敬意,我查阅了与电影相关的网上能查的资料,通过卫星影像找到了长津湖所在位置,进而又找到了水门桥的位置,惊讶地发现 水门桥那四根长长的大管子还在,从影像上看原来的桥和路面已经改道了,但水泵房的遗址依旧清晰可见。
电影剧组很用心,还原了历史场景。
通过地图位置也看到战场所在位置是在朝鲜腹地,我们志愿军出战一路把战线又艰难的推回韩国那边是多么的不易!
单从电影拍摄制作角度,能给到7分。
但拍摄的是水门桥这样历史上真实的重要局部战争,那就不及格了(6分以下),对中美军队在水门桥战场中的武力对比和战斗死伤,还原性比较差。
电影中关于美国想使用原子弹对付志愿军的情节,拍成了需要联合国允许,所以没用,很糟糕的情节。
美国没敢使用原子弹,实质是因为当时苏联也有了原子弹。
本来是不打算看水门桥的,最后还是陪着爸妈去看了看。
看完片头的一瞬间突然感觉拍水门桥的意义似乎可以在这一段片头里完全体现了,换句话说,水门桥只看个片头也就够了,如果这一点当时在看第一部的时候就能悟出来就好了。
看着银幕上一幕幕闪过导演、主演、出品、制片、监制,那种中国式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态度便不言而喻,它一定程度上映照的也是那段历史里中国军人的精神与态度。
它企图想要达到的教育意义在如此用力的阵容里也显露无疑,我们确实感受到了。
想到这里,电影的内容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不想评判它好坏与否,因为它从来就不是为了拍电影而拍的,所以从电影的角度去评判在我看来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只是想到之前有看过一则消息说2020年之后已经有四五十部主旋律电影提上日程,不免有些失落和担心,当诸如此类的电影被当做指标、任务、方向、趋势之后,被消费的不只是普通观众的情怀,也有行业资源,到最后普通观众和有关从业者的热情和精力会不会消耗殆尽,很难说的。
在我看来这种担心其实已经逐渐应验了,只不过是时间和程度问题。
不过还是希望即使在目前这种环境下,依然能有好的电影出现,无论是不是近几年所谓的主旋律。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有可以把天平两端摆正的作品出现,那就真的竖大拇指。
这就像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大家都往一个方向写的时候,但总有人或角度刁钻,或文采过人,或不囿于所谓的命题。
同时也希望那些主旋律之外仍能得到不错资源的,以及海外市场的作品可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毕竟公平竞争才能体现出格局和自信。
水门桥修好一次炸一次,最后只剩下六个人也拼尽全力把桥炸掉,真的很震撼,搜了水门桥的历史,也了解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冰雕连,直到被冻成冰雕也保持着战斗状态,致敬英雄!
“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 “我能打三十个水漂,是因为遇到了特别好的人,你知不知道什么叫特别好?
” 特别好的祖国!
特别好的中国志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