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偶目前只看过弗朗索瓦·欧容被褒贬最不一样的《天使》。
但是,我要说我真的很喜欢这部影片带来的感觉。
一个那样独特的女孩,从小就叛逆。
不把老师、学校...一切看在眼里,却独立疯狂地进行自己的写作。
什么都不为。
她只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个paradise!
疯狂的作家!
我的爱!
这是我最爱的电影之一。
喜欢里面的感觉,除了求爱那部分有点夸张,色调也不是太好看,不过。
整体我都喜欢。
包括angle最后要的悲剧结尾我都喜欢。
秘书和出版商进入那古老的paradise,那一幕都很令我感动,我真是看了又看,也不厌倦。
虽说,貌似我看了不下10遍,从以前一直近期又看了一遍,我发现,喜欢就是喜欢,改不了的感觉。
只要感觉在,时间根本不是问题。
呃,各方面都很难评价的一部电影,感觉像是吃了一大块甜腻的蛋糕,现在开始消化不良了。
故事背景设定在英国,用的也是英国演员,味道却串了,女主角身上极尽夸张地堆满了蕾丝皮草,就算用以讽刺女主角的轻狂浮夸也太偏离英国人一贯的审美,一查导演,果然,法国的。
一开始是冲着男女主人公的颜去的,被绚丽的海报吸引这种事我会说吗?
女主Romola Garai是英剧常客,扮演的角色多是千金大小姐,这部电影里一套又一套的蕾丝睡裙,绒面礼服,皮草披肩,基本随着场景就换,尤其是女主成名后的打扮活像只花里胡哨的孔雀。
我倒喜欢她一文不名的时候一身法国女学生的打扮,高傲张狂,没有教养,故意趾高气扬走路的样子,集青春与轻浮于一身,惹足了人讨厌,也讨足了人可怜。
Romola把一个靠幻想写作少年成名后千方百计掩饰卑微出身的杂货铺女儿刻画得太好,我看着她因为编造自己的身世被老师和姨妈嘲笑时的傲慢,也看着她面对出版商不修改一字的固执,直到看着她的作品被公众争相传阅,被业界广泛认可,然后被改编成戏剧上演,看着她凭着稿费住进了学生时代就向往的“天堂之家”,正合了她叫Angel这个名字,然后我准备等着她理所当然地陨落,我看了一下进度条,哦对了,还有男主的出现,就是她命中的劫数了。
男主法鲨Michael Fasbender也是熟面孔了,由他来演这种又不羁又深情的渣男最合适了,渣又不彻底,坏只刚及格,说他是欺骗感情的混蛋吧,可他把自己也赔上了。
我觉得选择男主伊士麦作为丈夫挺符合安琪儿一贯的品位,伊士麦英俊颓废又有艺术家气质,简直和安琪儿的爱情小说如出一辙,正适合谈一出惊天动地你死我活的恋爱,至于谈什么理想价值观,她才不管什么生活价值崇高思想呢,从一开始她就没把伊士麦的话和他的画存记在心。
伊士麦接受安琪儿的求婚时我觉得还是挺浪漫的,安琪儿一番情真意切的表白我都快被感动了,看他们拥吻在一起,我觉得,嗯,也挺好。
安琪儿苛于付出,不知感恩,她是不知高低深浅,是没有教养学识,但女人对待爱人的全心全意,她能给的温柔体贴都给了伊士麦了,她还清了他的债务,为他布置了富丽堂皇的画室,他也没说喜欢也没说不喜欢,用一脸嘲讽的笑容不冷不热地接受了她的好。
不久伊士麦参战从军去了,回来的时候没了一条腿,终日酗酒欠债累累,某一天用一条绳子把自己吊死在了画室里。
其实这倒成全了安琪儿,她一生追求永恒不变生死不易的童话爱情,她在悼言里编造了他们相爱到死的谎言,只要告诉自己伊士麦是爱自己的(他的尸体前是为她画好的孔雀),她就能快乐无忧度过这一生,尽管她的小说渐渐失去读者不得不变卖家具维生,而伊士麦生前无人问津的画却如日东升渐得人心。
可是伊士麦生前偷情的信还是被发现了,随着这一个小角落被人撬起,安琪儿前半生笼罩着自卑的面纱随之揭去,生活向她显露了丑陋的面目,伊士麦也许没有真正爱过她,他爱的是“天堂之家”的原主人,家道中落的安吉拉小姐,他向安琪儿索求钱财是为了养活安吉拉和他们的私生子。
她穿着富贵艳丽的皮草大衣掩盖着她的心力交瘁,和面色红润光彩照人的安吉拉相比简直像一抹幽魂,她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对天堂之家的渴望,想起了自己家的杂货铺,觉得当真是浮生若梦,她自以为改变了一生,可是兜兜转转,她还是那个可怜又卑贱的乡村女孩。
她评价伊士麦的画时说:“谁会喜欢这种阴暗的画,你画的花一点都不真实。
”“我的安琪儿还会在意真实吗?
”“不,我不在意真实,我在意美。
”安琪儿一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临了却去追求什么真实,当她在意这一生真实的旅程时,她也就悲悲惨惨地死去了,虚假的幸福可以延续她的人生,而真实的生活却要了她的命。
随着时而宠爱安琪儿时而鄙夷她的镜头,我一直无法揣摩到导演的意图,他是基于同情还是讽刺?
尤其是急转直下的后半部分安琪儿因爱泥足深陷,几乎与前半部剧情脱节。
男主角伊士麦的态度也显得十分暧昧,对安琪儿有情还似无情,他的死因成谜,到底是囿于婚姻还是困于战争阴影,他的遗作是讽刺安琪儿的装腔作势,还是献给安吉拉的临终表白?
好电影自然是要善于提出问题而不是解答问题的,但是这部电影留给我的问题无疑太多了。
即使这部电影的导演欧容是有名的Gay导,不得不说这次他选择的小说题材充满了对女性的偏见,似乎摧毁女人的永远是爱情而不是事业,面对爱情,坏女人安琪儿也只得俯首称臣而无招架之力,这真是对女人最大的误解。
假设安琪儿是一个出身底层不断攀爬的少年,即便他生前再嚣张跋扈,面对他的死亡恐怕被谴责的就是阶级固化又寡恩薄情的社会了。
一个底层女人的陨落归结于她活该如此,一个底层男人的陨落却可以追究社会的责任,也真是青天白日下的讽刺剧了。
人能不能生活在梦里?
我觉得可以,但前提条件是,你要有无人可比的才华和运气,最重要的,还需要你拥有誓不破坏这个梦的毅力和勇气。
今年的法国影片《天使》讲述的就是一个一生活在梦里的英国才女,她在英国的一个偏僻小镇长大,她一直梦想自己是一个作家,她也确实有写作的才能,因为很多她从未见过的东西,她也可以描绘得生动有趣,虽然这些辞藻华丽的语句在课堂时读出来时,老师还嘲笑她是抄袭狄更斯的著作。
这显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于是她借口生病,整个冬天都呆在家里。
这段时间她偷偷写了一本书并寄给了出版社,她坚信自己的书一定能出版,她一定能成为名人。
她对自己完全的自信,当出版商建议她将书中的部分语句进行修改的时候,她坚决拒绝,最终出版商还是只字未改出版了她的书。
就像她预想的一样,书很畅销,她一跃进入了上流社会,但她拒绝别人提起她以前生活的地方。
她的一生是一个梦,个人编织个人演绎。
影片从一个顶着“Paradise”的庭院大门开场,她在上学的时候每天都经过这栋别墅,为了多看几眼别墅,她经常上学迟到。
后来,她写书出名以后迅速买下了这栋别墅。
她大胆地追求她一见钟情的落魄画家,虽然画家的妹妹都劝她不要和这个人恋爱,但她还是义无返顾地与他结婚。
只是在她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她说:其实我知道他从来没有爱过我。
即便她早就知道事情的真相,她却从来不点破,她也影响了自己的好朋友来帮她维护这个早就千疮百孔的梦。
从她的临终遗言看来,她疯狂地、不惜一切地种种努力的结果仍然是不幸福,也许,她要的只是形式上的幸福?
如果她的爱人没有自缢,而是和她终老的话,她就可以得到一种表面上的幸福,她甚至都已经原谅了他的背叛,可这种伪幸福还是被击碎了。
影片有很多场景,都拍得很不真实,用光上、拍摄角度造成的视觉错觉、镜头上化散的阳光,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朦胧感,这应该是导演故意制造的效果。
影片讲述的年代包含二战,但镜头一直追随着女主角,你甚至感觉不到战争,她的爱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这是唯一的关于战争的情节。
影片的名字叫做《天使》,Angel是片中女主角的名字,从一开始导演就给人制造了一种幻境。
Angel说:“一直以为我所盼望的天使已经出现,我所追求的就是现在这种生活。
直到今天,我才恍然了解:根本没有天使出现在我的身边!
我所满足的也不是现今这种生活!
或者天使一直都没来过,只是我一路而来幻想他多少会眷顾我而来临!
我错了,我一直误认我身边的他做天使了,突然之间我才明白我崇尚的只是可以生活在同一空间的生活,他——离我太远了!
所以他不是天使!
那我的天使是怎样的?
我不知道!
可能在他到来的时候会带来天使的味道,令我在灿烂的阳光下一睁开眼就碰到那心跳的感觉。
”有才的人活在梦里已经很悲伤,况我辈凡人!
第一次见这么男女主各打五十大板的电影。
男主劣迹斑斑和各种女人搞上,又花着女主的钱养着情人赌博。
女主活在自己幻想里,连母亲死后也要编造她的一生给自己贴金,爱他爱的死去活来但又不真的理解他。
他只是使她幻想完整的一个装饰品。
她从来没有真正欣赏过他的作品,但是她愿意因为自己喜欢而面对所有人出版他的画。
从军我以为是他一生中第一个成熟的决定,但他断腿回来后她只想让他画她养的孔雀。
太恐怖了。
他给她阅读经历战争的读者的信但是她并不在乎别人经历的痛苦和足以改变一生的伤痛,只说没关系我会为了赚钱迎合读者。
太恐怖了为什么有人能够把战争给活生生的人甚至是自己爱的身边的人造成的伤害视而不见?
男主在看了情人最后一眼后在他给她画的肖像前上吊自杀,旁边是送给她的孔雀画:你看,你不是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只想让我画你的宠物鸟吗?
我放弃试图让你了解我的痛苦了放弃从不道德的途径寻求自由和尊严。
我回到我刚刚认识到你实际上丝毫不在意任何人本身的时候,直接听从你轻飘飘的要求成为你的宠物之一。
最恐怖的是男主下葬的时候,她往棺材上扔了一根孔雀羽毛。
就像是一个死了也逃不过的诅咒,就算是死了也要被和你的宠物鸟埋在一起,成为你为别人描述时虚假幻想的一部分。
而最后女主因为发现男主的出轨而发疯,与其说是因为自己爱的人不够忠贞的冲击,不如说是因为她终于发现现实与自己的幻想毫不相同,自己追求的一切只是别人曾经拥有的和依然拥有的东西的不能接受。
她发现可以当作一件漂亮衣服一样穿在身上展示的浪漫爱情故事是不完美的,像是闪闪发光的胸针一样作用的男人爱的居然不是自己,自己引以为豪的天堂之家只是男人情妇曾经居住过的庄园。
这下好了,追逐的名利是别人拥有过的,连自以为完美的装饰品丈夫也是一直被别人所拥有的。
就连换掉的狗也是为了防止它认出熟悉的男人。
这能不疯吗发现自以为完美的现实只是破碎的斑驳的幻想。
就像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说的一样,她确实如那幅三百镑画的画家一样很快被人厌倦。
而他死后却被认可接纳甚至可能获得自己的博物馆。
说实话要不是成了一只被逼疯的金丝雀说不定他真能看到自己实现理想的一天。
通篇讲下来听起来真的很爱男但是不是。
这只是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被物化的角色是男人的电影,这一切的困境都是女性和女性角色会经历的,只是在这部电影里这些悲剧因为女主太癫而安到了男的头上,所以我怜爱一下他的屁股不过分吧?
有意思就有意思在这部片像是经典男本位电影的性转版:自大的不爱除了自己以外任何一个人的成功男性和他有些秘密情人最终被逼自杀的金丝雀的故事,甚至在金丝雀死后对其假惺惺的深情缅怀也一模一样。
所以女主只是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男性角色的任务,令人熟悉而厌恶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所以事实上并不是各打五十大板而是二八开但是出于对女主工作能力的敬佩和对女性角色的包庇就勉强算五五开吧。
四星送给无论如何靠自己的才华“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一切的女主,和年轻漂亮的法鲨的屁股,我真的很喜欢他的屁股。
最近看了很多莫奈的画,就突然想到这部电影,作为欧容的电影来讲,评分偏低,再加上异国演员异国风格什么的,怎么看都像是他麾下的一个异数,但实际上这部电影从水平上讲和他以往的电影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差距,为什么风评一水的不好呢?
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选材。
我看到评论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讨论就是男主有多渣,女主有多可怜,还有价值观批判什么的,觉得欧容怎么有种“只有有钱贵族才牛逼”的调调,而女主那种“独立创业,主动追求真爱”的自主精神明明很好,为什么会有一种不堪的意味在里面呢,对吧?
所以我们就要聊一下错位的价值观这个问题了。
作为中国人,价值观取舍和法国人是完全不同的。
现代比较年轻的中国人一代是在什么环境下长大的?
我们的父母可能因为儿时物质匮乏而一辈子陷在口欲区,我们这一代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是被物质匮乏的父母一辈养大的,当我们开始探索精神世界,那自然是普遍理解白手起家,人定胜天这种思维的。
法国人呢,欧容作为一个老派高福利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的代表,他可以说从生下来开始,就没有理解过什么叫物质匮乏,他的视线基本集中于比较细腻的人物心理特质,这些特质一定是来自于和他一样生来就衣食不愁的阶级的,说的难听点,如果巴赫被生在杀猪人家里,那他也会忙着生计讨口饭吃,哪来的时间学音乐思考赋格这样高等级的回旋结构等等……所以你见过任何一部欧容其他的电影出现过任何一个中产阶级以下的人群吗?
并非他歧视,而是他关注的点,在中产阶级以下基本不存在。
绕回这部片子,结合一下欧容自己的访谈,他拍这部片子主要有几个意思呢?
换句话说他的价值观在哪里呢?
在讨论艺术。
对的,其实这个浪漫剧的表皮下,有一个很明显的对比结构,试图讨论美丑、真假这些话题。
男女主之间的所谓爱情只是一根链接二者的纽带。
如果撇除表层剧情不看,翻译成本质的话,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女主没有真正的艺术素养,男主有。
女主通过卖通俗文学,抓住市场痛点,半运气半歪打正着地获得财富,男主坚持用晦涩难懂、难以被大众理解的技巧进行真正美丽的艺术创作,所以反而不被接受。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无数遍的故事,大众对艺术的认知是匮乏的,大众审美也往往是滞后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潮流,所谓潮流,说的难听点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错误审美认知“,因为一旦人们反应过来这个原来不好看啊,就被抛诸脑后了,这就是女主的艺术;而男主的艺术则是永久性的,它往往因为超越时代特质而被大众排斥,但是时间能够证明他的正确。
故事的后半段运行背景就是这样:女主过气了,男主死后成了热门货。
这又是大众对于艺术的一种滞后反应的表达,也是二者真实艺术水平的评价。
注意,并不是女主以前有才,后来因为男主渣而被气得没了才华……女主从头一天开始就从来没有才华过!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二者分别代表了什么。
女主代表的其实是没什么艺术价值的通俗文学,简称爽文,爽文这一生最大的特质是什么,就是幻想,梦幻泡影,之所以能卖的火,就是因为脱离现实,给很多人以做梦般的爽感。
女主和男主的爱情从她这个角度来讲也是这样的,她想要像男主一样有才华,但实际上她没有。
那么怎么办?
用尽办法扣住男主,只要男主这个人还在她身边,她就可以继续幻想继续给自己的人生写爽文。
男主死后呢?
可以看得出她仍旧活在自己编织的爽文里骗人。
女主的问题是在于她追求的一直是假大空,由于自己审美水平的低下,她也满足于假大空,因为她辨别不出真美和假美(男主到底是不是真心爱她),又或者说,根本上她是过于自卑导致外表上的过度补偿:由于太自卑,所以才假装得格外高傲,由于太自卑,所以根本不敢问一问男主是不是真心爱自己——在她心底深处恐怕一直就不信男主这样美男会真的爱上她的吧。
记得女主在对待别人的批评时有多傲气,对待男主的批判时却毫无脾气,因为男主帅啊,在这里男主外表的美和他内在的才华被团成了一个概念,女主看到了”美“,想要这个美,却自卑到不敢真正去获取这个”美“,只敢求一个”表面假象“。
那自然后期,二人之间的隔阂越深,女主就表现得越不自然地亲热,好像完全不介意,伪装得一切都很好似的。
那么男主呢?
我觉得他也不一定完全对女主无感,但是往往就是在逐渐看到女主身上的假大空以后愈加失望而一步步走入死亡的境地。
他是谁,他是一个追求美的艺术家,片子里也有各种镜头显示他被”禁锢“的意向,从艺术角度来说,难道不是大众审美的滞后和对假大空的盲目追求导致了真正艺术的衰微吗?
至于最后的那个见小三的设置,其实思路也很简单:小三和男主之间有的是真爱,艺术角度来说,小三和她的儿子就等同于男主创作的不被世人所认可的画,他们是真正的美,是讲述现实的,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作品,对比一下男主给女主画的那幅丑陋的面目不清的画就能知道是哪两种价值观在打架:不被现世认可的真美和被现世追捧的假美。
和阶级没啥大关系。
当然,我觉得欧容其实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是犯了一个严重错误的,不是多赞扬了男主,多贬低了女主,反而是他过多地努力费神去提升了女主的形象,才造成这个故事躯壳上的明显不和谐感。
女主首先就选择了一个特别有文艺美的女演员,她的外貌一直给人一种“坚强的、正在忍受痛苦的才女”的感觉,而事实上可能大多数观众看完了就是这种感觉,略带有艺术家独特的神经质气息,可以说她在原著小说里的粗俗、伪装出来的高傲、审美匮乏都被不见了,当然对应的桥段是有的,只是完全一笔带过,没有让观众感性地get到这个女主人公她“缺乏真正的艺术水平”这个异常重要的点。
欧容提到他是特别喜爱女主的。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换一个角度去讲,难道安琪的假大空就完全没有艺术价值吗?
她那种浮华的完全不切实际的生动梦想是多少人实实在在在经历的,不然爽文卖给谁呢对吧……那么这难道不也是一种价值吗?
他多少怀着悲悯的气质去美化了安琪,反而有点伤到故事结构的根本。
我之前为啥要提到莫奈呢,因为这件事上男主让我超级无敌联想到莫奈。
老实说,男主得作为是不光彩,他要是多爱初恋,干嘛又要和女主结婚对吧?
但是说句诛心得话,为什么要站在道德高地批判这个男人?
他也没有做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吧,难道换了你,你不会为了前途和有钱女人结婚吗?
看看莫奈当时做了什么,他没钱,卖不出画,和青梅竹马的老婆生了孩子嗷嗷待哺,颜料多费钱啊,于是他认识了一个女赞助人,实际上他倒也没有背叛老婆,只是没有拒绝那位女赞助的各种追求示好,并会花时间去满足这位女士提出的各种要求,老婆却是因此郁郁而终,莫奈后来娶了有钱的赞助人,到晚年倒是真的出名了有了钱,可是他年轻时画的妻子永远眉目如画,妻子死后,即便再以女赞助入画,也不死活不肯画脸了。
这么说,从女赞助的角度来讲,莫奈不渣吗?
所谓人之情感,尤其是艺术家的情感,往往炽热无比,他不爱妻子吗?
不爱女赞助吗?
恐怕都是爱过的,所以何必要给这样的人扣道德的帽子呢。
重要的不是两个人之间谁对谁错,而是这段对艺术的讨论吧
其实我本想给5星来着谎言是撒谎者的通行证,软弱是软弱者的墓志铭我还是习惯性当一个爱情故事来看:(一对中二艺术家夫妻的覆灭妻子是浮夸的浪漫主义者,丈夫是批判的现实主义者。
)这两个人其实都挺中二的,妻子安吉拉自然不用多说.....自私、恶俗、谎话连篇,而生活在她身边的人自然也回报之以谎言:姐姐(丈夫的姐姐)是因为愚蠢和虚荣、母亲是因为内疚和宽容、出版商因为父爱和利益,丈夫则是因为失望和叛逆。
然后丈夫伊士麦自己也好不到哪去,敏感有才华却轻佻软弱、幼稚鬼一个、不自信得可以,被剥夺继承权自己躲到破屋子去画那些世人眼中一文不值的画,鄙视贵族的浮华虚假,看起来挺叛逆,其实.....面对美女言情作家安吉拉几句讨好的谎言,轻易就陷入幻觉以为找到了知己,对自己的画作不自信就运用自己的男性魅力来平衡,面对安吉拉那种自己所不具有的外露热情和浮夸勇气十秒钟就被征服......你要说这片子与爱情无关或是这两人就没有爱过,打死我也不信,这就是两个价值观不一样但都一样“世难容”的悲剧人物的爱情故事。
安吉拉一直迷恋伊士麦,然而却爱得空洞,她并不真懂他的画,爱得只是自己的幻觉(刚好他那么帅、贵族气质却又叛逆劲十足、在人群中卓尔不群)为了表示爱他安吉拉可以放弃自己的傲气去迎合读者写作挣钱,却又不愿意去了解他的画或他的人更多哪怕一点,所以活该最后自己放弃傲气换来的这些钱却被他拿去养情妇。
伊士麦其实也曾迷恋过安吉拉,他带着几分无奈为她画的第一幅有些不知所云的肖像正是他眼中无法理喻的她,她的激情点燃和让他以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感动和好奇中“嫁入豪门”时大概是“无以为报,只能以身相许”-毕竟这一个情场浪子已经准备了用自己的一生去了解这个女人。
伊士麦说“我在乎的不是你穿什么衣服,而是你这个人”,然而不幸安吉拉却只是因为迷恋伊士麦所代表的一切而对伊士麦是否爱她或打算如何爱她都视而不见也不关心,只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幻觉,她把自己包裹进一堆光鲜亮丽的谎言当中,于是两人迅速的越行越远。
战争发生时,一直现实主义悲观主义的伊士麦鼓起勇气去参军,不好说是不是是为了躲避这婚姻的空洞和荒芜,此时的他早已看穿安吉拉其实并没有她一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虚假的坚强,此时他不能说已经不爱她,因为他还记得叮嘱姐姐多照顾安吉拉,指出她其实也很软弱,(而且安吉拉最后找到的那封断交信应该不是情人写给他,而是他写给情人却没有发出的,所以最后安吉拉才会把它转送给了他情人)然而安吉拉却依然自顾自沉溺于自己的浮夸幻想世界,粉饰太平、逃避现实也逃避婚姻的空洞。
(甚至直到伊士麦自杀了她也并没有感觉到如何真正的悲伤,浮夸的悼辞让人反胃)伊士麦和后来成为他情人的女子其实从小就认识,一直有来往,并且两人还曾多次聊起安吉拉,这其中含着怎样的初时的心酸,后来的鄙视,以及他们如何从旧识变成情人,也值得猜度曾经鄙视贵族的伊士麦最后却在一个落魄贵族女子哪里找安慰,以及最后也被她致命一击,花着他的眼泪和老婆血汗钱的情人带着他俩的孩子,潇洒从容的嫁给了别人,绝尘而去,被驱逐的贵族浪子最终回到自己粗俗、只有空洞梦想的暴发户美女作家老婆身边,自杀了,不管是老婆和情人哪个更虚假,这个世界根本都容不下他啊(其实也容不下他老婆,然而他两还不知道如何抱团取暖!
)。
心有戚戚,他知道安吉拉的命运不会好到哪里去,自杀之前,他悄悄的、主动的为她画了第二幅肖像,这是一副充满悲悯之情的画,终于画出了他心目中真正的她:一只本应该光鲜华美、骄傲不凡的孔雀,然而色调却是如此的悲凄。
而这也是软弱的他一直不忍心对她说出口的真话。
女主掩盖身世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感觉她注重名利超过了对写书的爱 她母亲死后 她选择忘记痛苦重新投入名利场 感觉是个bitch 按理说一般这样的女主不会看上伊士曼 这种气质轻浮 思想幼稚的人 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这样假大空的爱情桥段呢?
可能是映射她的人生就如同她向往的爱情一样虚假梦幻吧
我挺喜欢女主,不管是少女还是后来哪怕她撒谎,都讨厌不起来,不是吃她颜,其实她颜值还有男主颜值都不是我喜欢的。
我觉得男主很懦弱,他死了 死在他现实主义和安琪虚构的美梦冲突里,他拿着安琪的钱去养情人和他儿子,但是还是有点愧疚,最后他临死之前替女主画了孔雀,颜色似乎不是那么暗淡,不再是之前脏画风格,他喜欢他的情人么 不一定,他懦弱无能倒是真的。
他想过喜欢女主的,在女主表露出她根本不欣赏他的画以及逃避现实的残酷之前,他们俩生活其实还好,他应该是想尝试喜欢女主的,可是没办法,两个人追求东西太不一样了,男主的死也许他自己觉得是解脱,不用被禁锢在女主虚假的天堂里,他偏偏不说实话,我呸,真的勇士就,,,,亏他一直追求的还是现实主义呢,没用。
毕竟女主那么漂亮又痴心又有钱,他真是让人恶心。
比女主恶心多了,女主好歹追随本心,老娘就是喜欢梦幻一派祥和世界怎么滴,我就是要这样怎么滴,你倒是反抗啊。
如果人勇敢面对自己所想,哪怕作死又怎么样,男主是个虚伪的现实主义,拿了女主钱还骗她,还虚伪地有点亏欠,恶心至极。
他知道女主什么货色,一直都知道,有什么好死的,早不死晚不死。
我不喜欢那个谁谁情妇,长得一脸婊也不是婊平静也不是平静奇怪,虚伪至极,同辣鸡男主一样,他们追求的一定高雅?女主追求的一定粗俗?既然你嫌弃我,那你有本事就滚,再次鄙视男主,同时提醒自己,男人坏得很。
不过人生真没有意思
弗朗索瓦•欧容的电影记忆在年初凯撒奖时,有人戏称吉约姆•卡内(Guillaume Canet)已有取代欧容成为“法国第一帅导”的趋势。
固然只是调侃说法,不过欧容却不会因此“自恋地”跑到镜头前,满足一下微弱的表现欲,换得观者的热切渴慕。
他所在意的,只是他笔下与片中的故事。
欧容没有停止高产创作或是陷入灵感枯竭,从1988年开拍第一部短片《全家福》(Photo de famille),到2007年的《天使》(Angel),他几乎每年都有一部或长或短的影片出手。
在1998年之前的十年,欧容接受了良好的学院教育,并且热衷于反复的影像实践。
通过大量短片不断练手,推出风格自成、精悍有趣的作品,亦出现在一些电影节上。
这其中有如《夏日吊带裙》的清新气息,予人印象深刻。
作为学院派出身,作为俊美男子,光这些就能赢回口碑与赞赏是远远不足的,否则这世界上应该还会多出许多冒牌货。
欧容另一值得琢磨的话题是他和他作品中主人公的性取向——无疑多了这一点,会多出一部分狂热支持者。
尽管欧容没有对外界公开表态,但远离花边绯闻的他无异于变相承认了自己是GAY的事实。
基于此,人们已经把他确信无误判断为这一身份。
见识欧容在同性恋上的话题,只需要去看那部流传广泛的《八美图》。
当法国国宝级女演员凯瑟琳•德纳芙和特吕弗遗孀芳妮•阿尔丹在地上抱成一处时,无需惊慌。
一句话:女人已经如此,男人更不必说。
几乎所有欧容作品都会主动和同性恋靠拢,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一部讲述濒死日记的《时光驻留》。
在这部片子里,男主角身上投射得最多的正是欧容自己,结尾人群潮涌的沙滩成为欧容本人和诸多观众无法遗忘的场景。
正如《5x2》结尾回到相恋最初开始的沙滩,在夕阳下波光烁金;还有《沙之下》,埋葬爱人和记忆的汹涌波涛,都与沙滩有关。
也是在同样的沙滩上,还有《夏日吊带裙》的年轻男女,他们身上洋溢的青春热情,一样是欧容的心头大爱,迷恋到极致。
《干柴烈火》里的舞蹈到《挑逗性谋杀》里的密林,无一例外还要设置一对欢喜冤家小情人。
欧容另一关注的内容就是家庭。
从第一部几分钟的短片《全家福》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片《失魂家族》,以及第一部取得广泛荣誉,带有黑色悬念、仿音乐剧的《八美图》,家庭题材都成为他的首选。
更值得津津乐道的是欧容作品的“无风格”。
一般导演都会将对自己触动最大的导演当成“终身导师”,立为榜样或参拜学习。
《看海》到《八美图》中的希区柯克悬念,《失魂家族》里帕索里尼和约翰•沃特斯的影子,献给法斯宾德的《干柴烈火》,再到《沙之下》与《游泳池》中的夏布洛尔、布努埃尔乃至《5x2》时的勒鲁什和伯格曼,欧容一人就将诸多大师名导通通打尽,统揽在手。
也正是如此,他无法用个人化的风格说话。
“无风格”成为最大的风格,有人以此为宣言来宣扬热爱着欧容,但愿他能感受到额外的压力存在。
安吉尔•德弗雷尔的真实生活一切到了欧容新片《天使》中,仿佛又变了番模样。
《天使》始于欧容对伊丽莎白•泰勒小说的一见钟情,正如他在《沙之下》中提及的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还有《游泳池》中夏洛特•汉普林的英国女作家身份。
英国女作家成为了欧容的不灭情结,前后五六年不止。
在《天使》的原著小说中,写的依然是一位女作家,其原型是玛丽•科雷利(Marie Corelli),一名和王尔德同处维多利亚时代的畅销书女作家。
关系如此缠绕,可见触动之深。
它对欧容的更大改变是促使他在影片中全部采用了英语对白(《游泳池》中已有不少的英语对白),原因在于,一旦原著被改成法语对白,那将失去地道的英国味。
作为传记片的《天使》,在制作过程中、在导演理念里,它有意识地要被处理成大卫•塞尔兹尼克在好莱坞制作的通俗情节剧,30到40年代,它们盛极一时,这其中就包括有《乱世佳人》。
欧容想着把心爱的女主人公安吉尔打造成如《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让人又爱又恨。
否则如实遵照伊丽莎白•泰勒原著改编,只会呈现出一个傲慢自大、粗俗不堪的女人形象(正如她在出版商家中的表现,叫观众汗颜的场景),即便她有个光鲜的身份叫畅销书作家。
同样被欧容剔除的还有隐藏的女同性恋副线,诺拉的角色被粉饰丰满了不少。
的确《天使》有着和大卫•塞尔兹尼克作品一般的衣着华丽,色彩富足。
因缘巧合的转折,起落有致的剧情,连带音乐原声的风格,都通俗得有些可以,欧容的摹仿癖再一次将他推到了争论的高台。
影片人物个性虽有幽默化的处理设置,却有千年不变的安吉尔,整体呈现类型脸谱化的迹象。
一名年轻女孩的梦想真实是什么?
成功?
财富?
还有一生的爱?
这些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天使》讲述的是“令人嫌恶的安吉尔的一生”,她一朝得志,目空一切的洋洋得意委实叫人生厌。
作为女人天性的虚荣,安吉尔更是不会缺少。
一部分人对她每一次说话的装腔作势无可容忍(若按欧容原意,这是最该被避免的),当她作为一个女人发热般去追求一份难以得到的爱情之际,他们依然无法忘却她的得意猖狂以及腹中草包,空有幻想的不切实际。
简单说被嫌恶的安吉尔并无法博得观众过多好感,只会加深排斥。
正由于此,《天使》遭遇到了两极分化的评论,它很难达到催泪动容的目的。
安吉尔的心灵冷暖、情感危急,仿佛就是属于她幻想中的一切,并不容易有代入感。
仅以讽刺作结,在埃斯米选择主动了断时,就可以给《天使》划上句号,那样也接近于欧容多数电影作品的时间长度。
然而,形容枯槁的安吉尔又将影片拖拉了25分钟,本来精美的糖果因此变得有些无味。
后半段的冗长直接给影片打了折扣,纵然在结尾还是有一丝亮色。
这大概是欧容所不愿意见到的,他的目标其实更高,就是让观众对安吉尔又爱又恨,而不是像原著小说一样,对她无所不为地鞭挞讽刺。
这点上,欧容对于女性角色的关照爱护,可见一斑。
终究,安吉尔的魅力只为少数人发觉,多数人将她埋入冰冷墓地下面,和她那些畅销热卖的爱情小说一样,不再被提起。
但是,欧容依然在继续。
【《口袋音乐》第十六期】
一直以來,我已習慣被歐容(Francois Ozon)探索越離常軌的欲望及其破壞力的電影豢養,他說明了我們的幻覺總是透過欺騙我們的方式對我們誠實,真相的力量是直截曝露事件的陰影,顯示表象的無能。
從1997年的【看海】到【失魂家族】、【挑逗性謀殺】、【沙之謎】、【乾柴烈火】(此劇本是法斯賓達十九歲時寫下的)、【八美圖】、【池畔謀殺案】、【愛情賞味期】、【愛無止期】、【小情人大風波】到2007年的【逐愛天堂】,這些電影裡的角色迴避言語的完整或躲在片面言語之後,進行沉默的窺視和迂迴的刺探,一些事等著被止息,一些謊等著被穿透,有趣的是,歐容生猛直接的影像不斷形就人與人之間曖昧的空缺,輕盈地將常態的事件推衍、反轉成荒謬的終局,抹除了幻想與現實空間的界線。
歐容的新作【逐愛天堂】為了向早期好萊塢的通俗劇致敬,參考了道格拉斯塞克(Douglas Sirk)經典電影【苦雨戀春風】、【地老天荒不了情】的配樂,邀五度合作的菲力浦宏比(Philippe Rombi)編出華麗煽情的交響曲。
攝影則找來多次為阿薩亞斯【我的愛情遺忘在秋天】、【赤子冰心】等電影操刀的丹尼斯勒努亞(Denis Lenoir),大量使用柔光鏡,物與人的肌膚變得細軟;更靈活運用超現實飽和色彩層次的特藝彩色技法(Technicolor)、橙綠紫三色混合產生不同原色組的天然彩色相片技術(Autochrome)、在沖片時用外在顯影劑染色上去的彩色片技術(Kodachrome)等多種舊時而費工的技法。
為了復古,歐容還以棚內搭外景的方式呈現Angel乘坐馬車從一處到另一處的空間移轉,帶著距離感的虛假,反而貼合地襯出隔著薄膜活在夢幻裡的女主角Angel的處境。
再加上服裝、場景設計的鋪張和講究,取景調度和演員表演方法的矯揉刻意,這些視覺上的編輯,使得【逐愛天堂】的故事背景立體了起來,且具有負載人物情感發展的真實基點。
熟悉歐容電影的人不難發現【逐愛天堂】和他以往的【失魂家族】、【乾柴烈火】、【八美圖】、【愛情賞味期】、【小情人大風波】都以封閉的室內劇來刻畫人物之間的衝突糾結。
Angel厭膩的家庭和學校教室、賴以支撐寫作的小房間、出版社老闆的住家、發表作品的宴會、落實夢想的天堂之家,透過這些實質而侷限的室內空間,歐容聚焦地探索Angel與眾人的關係發展。
鏡頭靈動地穿梭在精美佈景的別墅房間、廊道、餐廳或畫室裡,有時跟隨人物視線和行動,有時久久落在人物的手勢動作和面部表情上,力求通過閉鎖卻開放的構圖裡具體的形象來傳達戲劇性的內容,不免令人想起蘇古諾夫的【創世紀】、史蒂芬佛瑞爾斯的【危險關係】和拉烏盧伊茲的【情慾克林姆】,以視線對空間的追尋和停頓來擴張或補述人物的心理狀態。
【逐愛天堂】最觸動我的段落是花瓶裡新鮮豔麗的花,在Esme的畫布上卻成了地獄的灰燼,Angel質疑他充滿表現主義陰鬱色彩的畫,他說「我畫我看到的東西。
」Angel卻說「你看到的東西和現實無關。
」Esme的現實包含了社會現實、精神現實和個人內在一切模糊之處,以曖昧隱晦為手段,來表達無法被表達的事物,而不陷入模擬現實的假象中。
Angel對Esme說的話,不也隱射了她自己的處境嗎?
Angel不在乎外界的眼光,因事件而生的喜悅和悲傷總輕易地被接續發生的事件撞開或引燃,她是個不受任何規則限囿的人,無視於他人的存在就是她活下去的方式。
活在幻夢中的Angel 最後輕易地被一則真實的謊言斲傷,從前那種不顧一切衝撞和詆毀現實的蠻橫,像吹盪在「天堂」最虛浮的風。
Angel讓我想起比利懷德【日落大道】裡過氣的女星和女歌手阿曼達李爾(Amanda Lear),她躲避自己的此時此刻,將房子裡的鏡子全部拿掉,以閉路電視取而代之,被自己永遠不老的形象緊緊環繞,於是,幻想中的自己(也許曾經存在或從沒出現過)就是唯一的真實。
「發現鏡子,是為了讓我們知道眼睛看不到的」,如果把鏡子視為顯露在可見之中還有一個不可見的他方,是一種形塑自我的途徑,那麼鏡前的人從逐漸感知自己身體的過程中,便能認識內在的自己。
在這樣的意義之下,我覺得Angel是一個不照鏡的人(儘管她常坐在天堂之家的鏡子前),她無法從客觀的角度認知自己,只以自己為參考依據,所有言語和行動都體現了她對自己的崇拜。
Angel不照鏡子,自我建構的偏執意象因此無拘無束地生長。
雖然憑藉想像,但她賜予自己一張明確的臉,她被欲望推進,欲望卻是單純無害的。
在她身邊的人,不忍心責怪,也沒有人揭穿,只有她不明白自己追逐的一切已被取消意義。
當她恍然大悟,她信仰的真實立即崩毀。
生的挫折來自幻夢的破滅,而苦難的根源是真實背後那片難以探測的暗黑。
Angel以失衡的旋轉,獲得了某種速度,奇異地變動了她的感覺時間,於是,外在的世界被化約成光燦的混沌。
歐容再次以輕盈的方式撥弄龐大權力下的裂痕,冷冽地說明每個人都在自設的真理中尋獲生存下去的勇氣,但就像羅貝托安度【神秘旅行】提示的旨意一樣:「救贖人的不是真相,而是與真相共同活下去的能力。
」看了【逐愛天堂】,便能明白法國哲學家楊克列維奇(Vladimir Jankelevitch)為什麼說:「沒有任何明確的威力可以超越或超前意願,因為意願本身就是這個威力」。
歐容手裡明明就拿著濃重的油彩顏料,卻總是畫出銳利而透光的淡彩,他帶來的恐怖和顫慄不是來自黑暗,而是光明。
底气不足的骄傲 住进了她想象中的paradise 但在当年那个小lady沉稳优雅的脸上她看到了真正的paradise 无法匹敌 为何一个靠自己的笔实现人生跃迁出名趁早了的能人会栽在这样一个男人手里 也不是艺术上的知己 最后提到了一嘴风潮的此一时彼一时 庸俗闺内文学与印象画作的风水轮流转 开头宛若迪士尼风的粉色字幕 以及马车上做得非常假的背景风光 反讽或间离? 出版商夫妇和女秘书倒挺不错 开始还以为能在爱她的姐和她爱的弟之间做点三角文章
不管结局怎么样,她总是得到了她想要的。布景加上画质加上故事内容和女主的演绎方式,我以为自己看了一部五十年代的电影
又低調又暗潮...
還是像朋友一樣相愛吧
剧本张力太弱。某国内app也是厉害了,强行打码,男主角就是露一下屁股而已...
Beautiful ... # Angel # ; Love the Way We Want ^
欧容真是一个惊天傻逼
1.吸引力法则教材?。。。2.我没看懂
她是angel,漂亮而粗鄙。适合生活在天堂,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居然能看完,这是怎样的定力啊
貌似十分感人,其實一點也不,女主太演了!
Fassy在这种片也要全裸……
故事不是很好,俗套,伦理也怪。制作是蛮大的。
欧容的夸张和悲剧一直都是我爱的部分 就是从第一秒就在感叹 悲惨的女的
女主角很美!有时候人总有出乎意料的命运,有时候即使知道结局的悲惨还是要当回天使~
好莱坞老片的俗套桥段大汇总,终极YY版乱世佳人。但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会被打动。一辈子活在幻想里的女主角固然可悲可恨,但她的勇气与天真却更为可爱。话说Romola妹子演什么都让人讨厌不起来吧...
失望...
显然故意做成旧时老片般的矫揉造作。她浮浅,她任性,但她身边的人们仍然忠心耿耿。这就是能量罢。
大杂烩的电影,非常不好看!出乎意料的是竟还有同性恋和恐怖情节,比较无语。。。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的幻想、成名、浮华、爱情,都像是一场梦,偏偏成真了,最后也碎得干脆。画家鲨真是大杀器,这部造型好喜欢,角色太可悲,点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