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大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看里面的各种精神病案例你就觉得他们当中有佛洛依德,有爱因斯坦,有达尔文!
所以看完这部剧我并没有怀疑男主不是疯子,但疯子到底应该怎么定义,疯子是什么,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我觉得每个人都是疯子,都有与众不同的一面!
如果没有疯狂的荷尔蒙,男女间怎么会有性爱的冲动;如果没有疯狂的因子,你怎么敢逃学旷课;如果没有疯狂的因子,你怎会在床上和床下判若两人....每个人疯的程度不同,所以成就不一样!
哪个开国元勋不是疯子一样要颠覆现状;哪次革命不是疯了一样要重新洗牌。
原来疯子才是世界进步的源动力,艺术家、政治家、科学家他们都是某一方面的大疯子,就是因为你不够疯,所以你只是个普通的老百姓!
疯狂可以,但要适当,所以老祖宗的“中庸”哲学真是牛逼!
疯狂如果适当,就像涓涓流水将农田灌溉;但如果不适当,或无法控制,那疯狂就会如洪水猛兽,将人吞噬!
梵高正因为疯狂,才有这样的成就,但也是这样的疯狂,自杀送命,张国荣亦如此!
但我们正应该珍惜身边疯狂的人,没有他们,这个世界将乏味至极!
精神病的定义我认为应该是就是两个字“失控”!
正因为失控,才会异常,才会有病态的行为释放!
所以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恐怕是最值得去研究和深思的!
院长在塞拉斯病历上写的一句话很好“是什么伤害了他的灵魂”,精神病人正是一群灵魂受了伤的可怜人,他们不是用药物就能简单的被治愈,找到灵魂的伤口才是最重要的。
片中塞拉斯精神异常波动也出现过几次,其实不难猜到他疯狂的原因,但是最后真正完整的展示一遍时,却忍不住掉眼泪了,他做的决定不是对与错的范畴,只能说那一瞬间他做出的是个非常极端的决定,而伤害了他灵魂的正是他对他人甚至是自己的这种极端。
所以说,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让自己做出极端的决定,因为带来的结果基本也是对应的极端,想想阿尔萨斯,悲惨的命运也是始于一个极端的决定。
Lol well that's the thing. Do crazy people know they are crazy? Ed kemper (mind hunter) knew what he did is illegal. Immoral. Not normal. But does that mean he is sane? He said he shouldn't be let out of prison... So not crazy? Just violent and angry? Death and prison don't seem to deter most criminals. Old style mental asylum They used to be like this long ago with treatment like cold water and shock therapy.. The crazy people took over.... These are the real staff
我的评分:8影评:精神病院里,院长和护士们不断的折磨这些病人,又是水刑,又是电击,这些正常人已经不正常了。
而这些精神病人趁医生不注意,下药迷住院长及护士,并给囚禁在地下室。
他们控制了精神病院,他们举止得体,谁也看不出他们一点有精神病的样子。
我就剧透这些,实际影片有反转还是不错的。
我给8分。
我认为只要不伤害别人,无论他有多么不正常,我们都应该包容了。
这部剧本身就没什么意义,本身就只是一部反转剧。
但是关于精神病的话题我还是有了一些感触。
某种意义上,有智力人本身智力就是一种疾病。
在这种疾病的基础上,我们拥有创造力,创造了人类社会,拥有想象力,去构想整个世界,我们能够与彼此交流,分辨认知事物,这一切都充满了诡异的色彩。
这些疾病像魔法一样创造了人这种个体。
精神病和正常人很难去界定,这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限。
艺术家多少都有点精神病,正是因为精神的种种怪癖才有了艺术。
当我们为艺术感动,微笑话发笑,为利益争夺的时候,这些根源都是精神的波动。
我们使用语言说我,或者对自己自言自语时,似乎也像一个精神病。
所有精神病的行为,在每一个人身上其实都可以被观察到。
某种程度上我们创造的楼房骑车,艺术作品,喜剧,都像是精神病才会有的行为。
精神病其实是人智力的共同产物。
但是真实的精神病其实是能被观察到的。
比如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就像个精神病一样,但是你我能清晰感知到他的创作是多么精妙,闪烁着人智力的光彩。
而精神病的行为却往往脱离了智力的魅力,他是人的天赋的另一种提现,即精神病人在整体上有某一部分是残缺的。
比如智障可以被轻易观察到,这是有智力缺陷,当智力缺陷打到一个无法照料自己生活的程度,自然就成了一个问题。
比如精神分裂症,至少在现在的认知来说,一个脑子里就只有一个我,你可以扮演他人,但你应该清晰认识到那是假的。
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只能支配自己一部分的时间,不能完全支配自己的人生,另一部分已经被一个虚假的人所替代,那个人明明是患者自己,患者却无法理解。
再比如幻听等 他们会认为假的是真的,而无法认识真实的世界。
而正常人哪怕撒谎也会清楚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精神病患者首先有精神,之后才能是精神病患者。
也就是说,我们人的智力天赋被他们走到一个错误的位置,之所以说是错误的,因为很明显,他们已经脱离了事实,分不清真假,无法掌控自己的大脑。
精神病有先天性的,比如天生的智障,大脑病变造成的认知错误。
也有后天性的,因为情绪的波动等等,成为了一个失控的精神病人。
真正的精神病人有些是很危险的,因为有时候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但是,精神病的界限有些时候很难去定义。
人人都有可能被扣上精神病的帽子,被送到精神病院。
这就导致了癔症患者,同性恋,等等都被当做精神病,在特定的时代被送进医院进行治疗。
这一切都违背了他们的个人意志。
他们无法反抗,为这个世界所不容。
事实上除非是危险的精神病人需要被控制,其他一些认知不完全的病人只需要得到照顾就是可以的。
真正的精神病人一定已经非常异于常人了。
毕竟其实每个人都有精神病,只有肉眼可见的异常才需要治疗而已。
而所谓撒谎等精神病,只是一方对另一方可怕的精神控制罢了。
当你被认为是精神病,你的一切言论都站不住脚,这意味着你的社会性死亡。
而精神病也成了一种害人的手段。
谁敢想象去控制同性恋,把同性恋关起来电击的人是有什么认知错误呢?
电影最后逃出去的两个人,没有留在那里变为施虐者,而是回到了社会,像正常人一样活着,这只是一个反转,但也能让人莞尔一笑。
这快乐来自于骗过左右势力抱得美人归的那种詹姆斯邦德式的潇洒。
还记得片子最初那句话吗?
不要相信任何对话,对你所见也要将信将疑。
骗子里每个人都可能是疯子,也许是那个女护士长,也许那个教授,那个女人的丈夫。
他们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将信将疑。
别被人瞒天过海,永远记得保持怀疑,疯子可能就在你身边。
看这部电影的前一半的时候,我一度想要放弃,故事进度缓慢,诡异奇怪的气氛,打个比方,就像你面前就要做好的美味蛋糕,你一直期待着快好了,而它却迟迟不好。
这种无法达到预期的失落曾让我搁置过这部电影,但是前几天,当我终于把电影的后半部分看完后,我发现确实是一部精品。
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以为这部电影探讨的是精神病人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确实在那个年代1900年前后,哪怕是较为安稳发达的西方国家,在对待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上,可以说也是参差不齐。
这部电影就是发生在一个这样的精神病院,不能说电影里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不尊重患者的,毕竟护士长还是很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最大的问题出在院长身上,一个缺乏对患者最基本的同情的,沉迷去用各种不合适的残酷的治疗手段治疗病人的医生。
他不能说是不负责的医生,但是显然,他只是视他的患者为一个实验体,一个能让他最大限度研究开拓精神领域的实验物品罢了,所以他缺乏同情,也根本不会给予那些精神病患者起码的尊重。
电影里的后来带领所有精神病患者的头领,可以说就是受到他的治疗虐待最严重的人了,这个人也是这部电影非常关键的角色。
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头领刚来到这家精神病院的时候,尚且有头发,后来在电影里他的回忆中,最后他已经是个秃顶了,活生生被折磨的完全脱发,这是怎样一种非人的对待啊。
其实那个年代,又有多少被视为耻辱的精神病患者在家人的不闻不问中,受到医疗人员的各种虐待呢。
不可估量,也无从考证了。
在电影的开头,男主来到这个精神病院,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和谐,合适的有能力有自控力的精神病患者伪装成为医生护士,而另外的无法自己照顾自己的精神病患者也被这些人妥帖照顾。
也因此,当男主发现现在的精神病院其实是被一群精神病人所占领的,而真正的正常人被关了起来,有性命之忧。
而且了解到以前的院长医生对待这些患者的态度很粗暴甚至是一种虐待后,我发出了一种疑问,如果真的按照真正的所谓正义救了那些医生,又把这家精神病院变成以前的样子,真的是正确的选择么?
女主的设定是这家精神病院,歇斯底里症的一个患者,男主和女主的设定我觉得巧妙。
明面看,一个是医生,一个是病人,站在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女主在和男主争执要不要把以前的医生护士放出来,让这家精神病院恢复到以前的样子的时候,仿佛看到我自己内心两种不同想法的拉锯。
然而电影的后续,让我明白了,精神病终究是精神病,即使在头领的领导下,和头脑相对来说清醒的女主和其他人的辅助下,这家精神病院,可以说是精神病人的社会,所以后来头领用残酷的方式将原来的精神病院长活生生电成精神病的时候,我明白了,对于他们来说,男主院长这样的正常人,不就是正常社会中他们么,都是异类,在医生用残酷的方式治疗他们的时候,何尝不是现在,头领用残酷的方式把院长变成精神病一样。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变成精神病的院长,后来反而被头领很好的对待了。
但是,诚如我上面所说的,精神病终究是精神病,同理,他们的社会也是不健全且无法长久的,这个由头领建立起来的精神病社会很快,就出现了不可挽回的裂隙,女主视为妹妹的一个精神病人被电影中另一个作为头领打手的男精神病患者活生生扼死。
而头领很明显,已经无法确保这个社会到底是对精神病患者的一个天堂还是地狱了。
也因此故事出现转折,女主同意帮助男主把真正的正常人放出来,其实也就意味着,这个精神病的社会,曾经被女主视为和谐天堂的地方将不复存在了。
影片中其实还有各种细节与暗示表明了,这个社会其实是不正常的,是终将瓦解与失控的。
在故事的最后,男主凭借护士长的提点,把头领的激进不正常的地方安抚下来,让这个精神病院得到安宁与和谐后,带着女主离开了,在离开之前,女主也为了救男主克服了自己的歇斯底里症状,可以说,男主用自己的方式,爱,治愈了女主。
我以为这就是结局,然而最终的结局给了我一个印象很深的反转,男主他不是一开始设定的精神系医生啊!!!!!
他是一个在一次精神病演示讲座,同样作为被演示者的与女主擦肩而过的另一种类型的精神病患者啊!!!!!!
莫名还有点浪漫呢,男主与女主擦肩而过后,对女主产生了一种异常的迷恋,千辛万苦的逃离了看管他的医疗人员。
假扮治疗他的医生,来到了这个精神病院。
本来只是想找到女主带她走的,没想到,最后是和女主相互治愈了。
看到有的影评说,这个结尾过于温馨,不合适整个影片的基调,但是我却觉得这个结局很好。
无论最后女主和男主也是在另一家精神病院生活还是在正常社会生活,这都是一种圆满吧,作为一个正常人,还是希望看到这样的圆满更多的吧。
是一部佳作,值得品味。
PS:女主很美很有气质啊!!
能理解男主对她一见钟情啊!
一我们亲爱的马先生究竟是个疯掉的人呢,还是一匹快乐的马?
二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别人的身份。
军医Lamb成了Dr Lamb,杀人犯Finn成了总管,心智发育迟缓的Millie成了护士,还有锅炉工和异装癖者,以及我们亲爱的马先生。
而这些人原本都是精神病人啊!
或至少被认为是这样。
经过蔡老师的讲解,我们明白早期的欧洲,为了保持皇室的血脉纯正,有很多近亲结婚,而那些不正常的后代,往往就被秘密关押在偏远的精神病院里,不让世人发现。
而一同关押的人都有各种“异样”,被原来的贵族阶级所不齿而遗弃了原有的身份。
而新的身份是,精神病人。
三而精神病人是什么呢?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
1899年,某堂医学课上,贵妇Mrs Graves,哦不,癔症患者Mrs Graves被轮椅推上来供大家做实验和研究。
以及在Stonehearst Asylum里各种实验和研究的对象。
是的,18世纪末的医学还在各种摸索阶段。
正如我们影片中看到的有个窟窿的头骨,电击青蛙,旋转及冷水浴疗法等等。
蔡老师讲解到,当时的用药无非也就是麻醉,安眠以及海洛因。
院长Dr Salt之所以那么执着的寻找军医Lamb的breaking point,就是因为他还不认可自己精神病人的身份。
其实逻辑也是蛮奇怪的,作为医生,必须先把人变成病人才能治好你。。。
可怜的Salt和Lamb(注意,我这里去掉了他们的头衔)最后失去了自己的身份,真变成了精神病人。
四可历来都不缺不安分守己的人。
Dr Newgate就是罗(我们暂且这么称呼他吧)。
牛津毕业(蔡老师说那是当时世界最强国的最好的学校!
)却要到一个偏远的精神病院去获得临床经验;秉承所有精神病患者都可以被治愈的信念却执意只想带一个人离开;为了爱人可以杀人。
不断的和Mrs Graves说我可以的做到的,我可以带你离开的。
这份只有一面之缘的,还跨越医生病人身份的爱情,面临恐怖医院压迫,还要逃出升天真有好莱坞大片的即视感。
而这样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大片又往往源自于小人物不满足自己的身份设定,一定要挑战权威,跨越到英雄的身份界定中才能完成伟业。
我只是不断的在想,Dr Newgate口口声声要保护Mrs Graves,可是他自己的出现才是一步一步把Mrs Graves带入危险境地的罪魁祸首啊!
就算完成他从医生到英雄的身份转变,丝毫不影响Mrs Graves的身份啊!
因为对于Mrs Graves来说,有音乐有钢琴,她就是个快乐的人。
直至影片的最后10分钟,我对他身份的跳跃也就不奇怪了。
不安分的Newgate,在过去被形容成一个有说谎癖的精神病人了。
在现在呢?
我们之中有多少隐性的Newgate啊!
只是没有明目张胆装作是别人,但其实是在做超出自己身份的事呢~当然也有安分守己,做出表率的人。
一如护士长Marion,她的关爱。
她是反感Dr Salt没有人性的对待精神病人的,但作为护士长她又不能明确批评,她有她的职责在。
甚至把Lamb当成自己的病人,她对Dr Newgate说,用你悲悯的火光照亮他内心的最阴暗处。
找到自己的身份,才知道自己属于哪里。
才能安身立命的生活。
就像Mrs Graves最后不愿离开,她说无法想象自己生活在精神病院以外的地方。
而没有找到自己的领域,或者各种不安分,则是我们烦恼的源泉啊!
五身份。
在Newgate出现之前,Lamb还一直是军医Lamb。
他不仅没有在Dr Salt面前崩溃,而且还夺过了医院的控制权,让医院在自己做军医的思路下进行了改革,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不再滥用药物,也没有各种酷刑,根据才能给病人安排职位。
Mrs Graves可以弹琴了,几乎不说话的Millie成了帮助别人的护士,所有人可以坐在一张桌子旁一起吃饭了。
Newgate出现,军医Lamb变成Dr Lamb。
特别是看了Dr Newgate能唤醒Arthur后。
他需要Newgate这个有专业背景的助手,助力他完成一个真正院长的职责,治病求人。
连Finn都说Lamb变了。
要知道军医Lamb原计划是让所有人都去死啊,他个人无法治愈他们,只有死才能解脱他们。
只是差一点点,Dr Lamb的身份,让他变成了一个好人。
同样,马的身份,让我们亲爱的马先生这么快乐。
护士的身份,让Millie不仅开口说话,与人交流,更向往爱呢。
Arthur被名字唤醒,在新秩序的精神病院中也承担了迎宾的职责。
怪不得Mrs Graves要责问Newgate,你都不知道我的名字,那你和那些人有什么区别!
一个名字,就有一个身份,就有一个职责,就是一个正常的人的所有呀!
所以才有电影谍影重重,伯恩拼了命也要找回自己的身份。
所以才有电影白发魔女传,练霓裳痴迷令狐冲,只因他给她一个名字。
Stonehearst Asylum里的病人只所以成了病人,是因为他们的“异样”而失去了原本贵族/原有的身份。
找回各自的身份,哪怕是一个名字,一份职责,他们就不再是病患,生活便有好起来的可能。
没有身份就没有尊重,抹除了他们的区别,一概把他们当作是精神病人这个身份,这就是地狱医院。
六Newgate就是是Dr Newgate呢,MrsPike的儿子呢,还是变成Dr Lamb了呢?
他是一个没有名字,没有身份,做了个精神病院主题游的精神病人。
给5分,电影本身硬件上很过关,所要展现的哲理、思想也耐人寻味。
看了下豆瓣评分,6.9分,如果没有题材优势的话,估计上6分难。
从观赏性上来讲,个人感觉很无聊,首先这种类型的片子早大路货了,看了太多,缺少亮点。
另外好多逻辑不顺的地方,导演的某些镜头运用及剪辑上也不喜欢。
例:1.男主三番五次去看被关押的前院长等人,就跟回家串门一样轻松。
2.多次生死攸关的打斗场面缺乏真实性 3.演员表演上,大家都在做一个行活,没有出彩的地方,有几处感觉跳戏 4.镜头运用上,个人不喜欢,表达不清晰,例如表现被关押的壮汉那场戏,壮汉站起时,表现其高大很简单,但当时给的镜头,让人看的模棱两可。
5.还是逻辑性。
任由主角各种探索,反派们只吓唬、不动手;反派杀了逃跑者,直接扔了就行了,随便甩句“摔死了”或者“没抓住”就足够了,非得放在马上背回来,然后让别人怀疑,还得想办法自圆其说,暂且就当他笨好了。
6.结局展现方式。
按说最后的反转,男主本身就是神经病,而且套用别人医生的身份潜进来,这种剧情虽然老套,不过类似《禁闭岛》《第六感》等片子,按说最后说出真相时,是让观众大呼过瘾的地方,可最后的感觉是,我仅知道了这件事,没有其他感觉。
7.最后男、女主的境遇。
不知道两人最后的生活是想代表什么,如果真牛逼,不如男主继续套用医生的身份取走了所有他的财产,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类似《肖申克救赎》,可以跟之前身份暴露的反转剪辑在一块,放在最后,让观众更过瘾,那多好。
总评:剧本中游偏上,导演水平中游偏下(与好莱坞大片导演相比较)。
本人看这片子时,确实没有静下心来,可能会影响评分及意境。
不过以上是当下真实感受。
这世界谁是疯子,谁是正常,有谁能说清,有谁能证明,这部影片告诉观众,谁都有可能,只要人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人就会显露疯狂的本性。
对人施加各种酷刑,美其名曰是治病,实则只要人服从。
一个英雄救美的故事,讲得不落俗套,前边缓慢后面高能,只有精神病人才更懂得惺惺相惜,到底谁有病。
两位老戏骨奉献超级出色的演出,两个年轻演员也很行。
反派出彩,精神病人不恐怖,恐怖的是专制制度,那一切都从人心里来。
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会导致犯罪率上升,这说明了脑内活动与行为之间的可以存在不同。
我们需要接受并容纳,自己脑子里那些与现实观念不同的想法,以维持内心的平衡和健康。
高智商精神病人场控全局《地狱医院》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今天是2024年2月27日,我在此以电影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我观看的电影《地狱医院》。
这部电影聚焦于精神病领域,我之前在电影日记中经常提到弗洛伊德癔症研究,所以是我感兴趣的类型。
但这部电影并不是心理学电影,而是它巧妙地将这些真实的病例进行了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再创作,令人瞩目。
1. 精神病与社会镜像提及精神病人,我们不得不回顾一下历史。
在某些历史时期,例如英国喜剧《9号秘事》中所描绘的,女巫曾被视为导致不可解释现象的罪魁祸首,甚至被当众烧死。
然而,这仅仅是人们一厢情愿,试图消除痛苦的一种方式,所以精神病人曾经确实是跟落后的观念有关。
放在现在,《地狱医院》不仅仅关注精神病本身,更寓意着世界上那些被大家视为不正常的现象,这些少数群体,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电影的立意深远,没有局限于精神病的层面,而是将其与社会现象、人性探索相结合。
但电影依旧保留了精神病人的设定,而不是变成少数群体。
我想是一种商业的考虑,那些超出常理、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带有强烈的充满刺激的、恐怖的或猎奇元素的色彩,可以吸引观众。
其实,在当今时代,无论是短视频还是标题文字,都充满了猎奇元素。
这反映了人们对于新奇、非传统信息的渴望。
在主流信息过于多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对这些较少传达出的信息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精神病人的病例,正是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之一。
正如我在研究弗洛伊德的病例时所无意间感受到的,这些超出常人接受范围的事情,正是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所在。
除掉吸引人眼球的部分,这部电影并没有停留在表面层次,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案例因超出常理而被人远离,但仔细探究,每个案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需要被社会接受。
2. 心灵深处的权力斗争以电影中的看门人为例,由《哈利波特》里的狼人扮演者,大卫·休里斯饰演。
从剧情中我们很难直接看出他的问题,但电影通过几个微妙的暗示来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他可能对长相帅气的男性有特别的喜好,他渴望得到男性院长认同,这可能与他在女性主导的环境中成长所受的压力有关。
同时他与另一位年轻女病人接吻后感到惶恐,这可能表明他无法坦然接受这种刺激带来的感受,而是在抵抗。
他把外来的男医生绑在病床上后下意识的给了一个吻,都反映出他对与自己性别相同、长相俊美的男性的偏好,这可能是他病症的根源。
然而,这个病症在当今社会看来,已经不再是一种医学定义,而是一个需要普遍接纳的社会议题。
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社会逐渐接受和理解那些不太被常规接受的事物,是一个文明发展的过程。
在当前高度广泛的传媒环境下,它容易忽视那些少数群体的感受。
如何照顾到这部分人的感受,类似于电影里那个年代精神不正常的人的感受,变得尤为重要。
这也是这部电影所探讨的核心主题。
所以电影通过精神病人的形象来隐喻现在的少数群体,呈现出他们的困境与挣扎。
因此,我们不应仅仅同情电影中那个年代对精神病人的不公平,而是看到当下对少数群体的关注与探讨。
根据我的生活经历,现在的精神病人更多指的是,智力障碍、缺陷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等情况。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该小说在当时以其前卫的笔触,将精神病的神秘和恐怖元素去掉,更加科学直白地展现出来。
这种直白的呈现方式让观众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解读,也体现了文艺作品将复杂抽象概念娱乐化呈现的独特魅力。
本片改编的时候,进行了一些符合现代情境的替换。
这使得电影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更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并没有将这种转换简单地描绘为非黑即白的对立关系。
原本的精神病人受到医生的压迫,他们寻求改变,但电影中展示了他们在转变为管理者后,也会逐渐滋生强权与强制的倾向。
这种转变让人联想到屠龙少年最终变成恶龙的寓言,为电影后半段增添了深刻的思考。
电影的结局也非常明显,两个试图控制和强权的人最终都陷入了思维的极端,他们在下棋时呈现出的不正常状态,进一步强调了权力和强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初观看电影时,我的期待与影片的实际表现有所不同。
原先精神病院院长的角色由迈克尔凯恩饰演,这位英国演员以绅士风度著称,让我误以为该角色会遵循正义战胜邪恶的传统设定。
然而,电影成功地打破了这一预期,给观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尾,这种做法相当出色,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了悬念和不可预测性。
最终,那些掌握强权的管理者被自己的管理方式所反噬,这一情节富有深意。
3. 爱意的深渊在我看来,电影结尾的时候,爱情作为一种执念性质的精神病被提及,与我昨晚观看的《拯救嫌疑人》产生了主题上的共鸣。
在《拯救嫌疑人》中,两个男子对待一个女孩的不同态度导致了她的死亡。
其中一个男子,丝巾男非常有钱,希望用钱来表达对女孩的爱意,这种强烈的爱意无法输出之后,又通过更极端的事情将女孩拖入了恐怖的深渊。
另外一个男子,是宠物店的店员,因弱势而变得不尊重小动物,在遇到一位女子时产生了超出自己控制能力的爱意,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两个人的行为是不合适的。
虽然拥有感情和想法是正常的,但真正的君子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保持得体和适可而止。
人类身上确实存在着许多与动物相似的兽性冲动,但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我们能够控制这些本能和冲动,发扬其积极面,同时抑制那些过于原始的部分。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有任何想法,而是需要认识到大脑活动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差异。
例如,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会导致犯罪率上升,这说明了脑内活动与行为之间的可以存在不同。
我们需要接受并容纳,自己脑子里那些与现实观念不同的想法,以维持内心的平衡和健康。
电影里的问题,当你发现自己对一个不应喜欢的人产生爱意时,这是否意味着心理上的不健康或疾病呢?
答案其实取决于你的行为。
产生这些想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和引导这些想法。
在电影中,这个外来到精神病院的医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主义的范例。
他因见到的一位歇斯底里症女病人而产生了爱意,追到精神病院后,开始明确地向女主角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得体的说清楚,他当时喜欢的女病人的脆弱。
他没有违背女主角的意愿,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待她的回应。
这种积极而健康的沟通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电影最终为这位外来医生安排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他成功地带女主角离开了精神病院,并在另一个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种剧情非常的罗密欧与茱丽叶,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需要思考关于爱意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我妈妈曾分享过她在短视频上看到的一段内容,主题是关于母爱是一种得体的退出。
这让我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与亲人之间的感情也会逐渐变得独立和客观。
我非常感谢妈妈对我成长的关注和支持,更感谢她在不同阶段能理解并接纳自己的处境,做到真正的心里健康。
以上,就是通过这部电影《地狱医院》,我思考了的,关于人性、爱意和成长的问题。
看过疯院人魔、紧闭岛这类片子的人估计一开头就猜到结尾了。退一步讲,看多了悬疑片的人估计过程中也猜个八九不离十了,结局的反转是带不来什么惊喜的。所以电影好不好主要看过程。可本片过程索然无味,悬念设置、节奏都不好。这种水平的导演拍拍B级片都多余,怎么找来这些大牌小牌的?真是奇迹。
《西力传》疯人院爱情版。
护士长是《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里面谷口巧的妈妈!!!
病人装扮医生,病人囚禁医生。哪有什么精神病,都是被折磨出来的。
搞了半天竟然是两个神经病的爱情片。亲,该吃药了!Kate Beckinsale连演疯婆子都这么美,真是太不科学惹。I'm not sane, I'm madly in love with you. Predictable, but good to watch, especially in a cold gloomy winter night.
一部为了反转而反转的电影,氛围特别对味,但到头来只是个爱情电影,也只能是个爱情电影。
改编的挺好的,看到最后发现这是JS我也是……
垃圾电影浪费我时间,大概30分钟就猜到最后故作聪明的反转结局了。希望下次想拍土味情侣片就别套个悬疑的幌子
【美国文学改编/爱伦坡】
同样爱伦坡的故事,不同导演拍出来的效果真是差远了!
结尾意外的非常一厢情愿的。
too many 神经病
演员阵容配不上剧情
正常与非正常一线之隔,佳作一部,推荐!
还蛮喜欢的
有点意思,对精神病的治疗探讨只是个幌子,主题还是爱情,虽然这一见钟情有些来得太突然太猛烈些了,不过爱情只要是真挚的总是很好的,结局不难猜。。。
有的人治病靠药,有的人治病靠爱。结局很有意思,一对隐瞒过往的疯狂情侣献身医疗事业。
反转多少次才是合适的?另外,钱从哪儿来…
有些镜头和桥段莫名熟悉,可能以前在电视上看过。片子不错,悬疑性很好,剧情峰回路转,不是那种为了反转而反转,是很婉婉到来的转折。小护士莫名可爱,好几个镜头都很抢戏。
结局虽然没猜到,但没那么高智商...感觉不值得看了之前那么久。Boss人蛮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