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22 July,0722:极右挪威(台),7月22日:当挪威不再挪威(港),7月22日:挪威爆炸枪击案,7月22日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乔纳斯·斯特兰德·格利,乔恩·奥伊登,玛丽亚·波克,托尔比约恩·哈尔,乌里克·汉森·多维根,托恩·丹尼尔森,安尼克·冯·德·利佩,拉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冰岛,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剧照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2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4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5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6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4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5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6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7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8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9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20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剧情介绍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中,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电影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菲利普船长》《93 航班》)讲述了挪威最致命的恐怖袭击之后发生的真实故事。2011 年 7 月 22 日,一名极右翼极端分子在奥斯陆引爆了一枚汽车炸弹,随后在一个青少年领袖训练营发动大规模枪击,造成 77 人死亡。《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从一位幸存者的身体和情感历程视角描绘了这个国家的治愈与和解之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四平风云棱镜北方警察飞来横财公园与游憩第五季当狗爱上猫迈阿密风云疯子老爸不请自来十八岁的瞬间山海伏魔·追月缘路终点站忘记尼克边境渴望城市2上古情歌赞鸟历险记荔枝光俱乐部纽约屁民第三季干旱罗马孟买之音我的掌门女友第二季恐龙蛋光之美少女SplashStar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德州电锯杀人狂心战综合医院2三松村乐队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长篇影评

 1 ) 故事之外

没有做什么铺垫直接在开场30min内完全展示了7.22的恐袭而把重点放在了事件后社会的震荡。

叙事克制冷静,除了主角外受难者都只做中景的描绘,但是从一家人在事后的挣扎又很容易联想到同样的情绪还发生在77个死者200多位伤者的家庭身上。

观感不仅止于事件的本身,把时间往回拉到公元八 九世纪,那时骁勇野蛮的维京人用长船和斧子把欧洲折腾的死去活来,在此过程中维京人在整个欧亚开枝散叶繁衍不息,留在英国的成为现在的英国人,留在法国的成为现在的法国人。

时间过去千年,作为地球最富裕的北欧国家,诞生了最为中坚的左派知识分子。

他们的眼光绝不仅限于自己的国家甚至所在大陆,环顾五大洲七大洋以人类的命运为思考起点。

即使这在我们看来显得空洞可笑,并冠以“白左”的称号。

恐袭的实施者有错吗?

现在的我们当然异口同声。

但是1000多年前,持有此意见的绝对是“爱国者”,本来人类的早期是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争夺,封建时期是族群的争夺,近代是国家的势力划分,而现在以大洲为基本单位都显得遥遥无期的时候,北欧人的思想却早已跨入人类命运体之类了。

有错吗?

看对谁,对这个蓝色星球来说无疑是勇往直前的暖流,而对于挪威人来说,未必。

近些年欧洲的排外浪潮此起彼伏,右翼政党粉墨登场,我们的古语说“仓禀足而知礼节”从人类顶峰回归历史常态的过程中欧洲这个创造出灿烂文化和工业的大洲必然还要经历一阵一阵磨砺,最终会如何,无人知道。

 2 ) 该如何对待那些极端恐怖分子?

本片的重点不是重现右翼极端分子主人公如何独自策划实施了2011年7月22日的奥斯陆双重恐怖袭击,造成77人死亡的惨案,而是着重展现恐怖分子的审判过程,当恐怖分子泰然自若的放弃以精神病人身份躲开法律制裁,带着胜利者的微笑接受无期徒刑的判决时,当他最后跟律师说,如果再次选择,我还会再做一次时,确实让人沮丧和悲哀,也强烈的感觉到,究竟该如何对待那些极端恐怖分子?

影片的真正开场应该是主人公顺利完成汽车炸弹爆炸和血洗夏令营后,平静地让特警抓捕,在警局,他微笑着对警察说;我需要医生,我的手在射杀学生时被杀死学生溅出的头骨刺伤了,不处理,会感染的!

他冷血的提要求时,木屋外正躺着66具被他枪杀的血淋淋的学生尸体。

这个开场的确令人震撼,每个观众都会想;最终他是否会伏法和忏悔?

影片的结局让人遗憾,虽然着重展现了挪威总统和法院对屠夫的公平公正理性,最后幸存男孩也在法庭上动情讲述的爱、希望之类,显然,这些东西对那个极端屠夫毛用都没有。

而且,影片又增加了一条平行主线,一个幸存学生的身心康复和抗争之类,这让影片节奏立即拖沓了起来。

其实,影片可以重点讲述审判过程,法律与民意、人权司法公正与极端主义的激烈斗争,中间穿插极端分子的冷酷残忍和养成之路,深入探讨这个全世界面临的问题。

至于幸存者的身心康复和回归社会,完全可以单拍一部励志鸡汤电影。

看完片子,忽然想起了美国的被他国指责的关塔那摩、美国反恐的以眼还眼作风,还有那部《美国刺客》的台词;对待恐怖分子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们听到你的名字就感到恐惧。

也许,对待这种极端恐怖分子,爱和希望、法律和道德,确实是然并卵!

 3 ) 除了信念,还有永不天真

看这部电影之前,几乎已经忘记了7年前震惊欧洲的于特岛惨案。

作为局外人,我们会很自然地进入杀人犯该不该死刑和囚禁待遇的讨论,而作为当事人的欧洲人,今天看这部电影应该是更加百味杂陈。

当年挪威首相说的“……对暴力的回应,就是更多民主,和更多人道,但永不天真”,按时下的说法这是一个脑残白左。

问题是当时首相的表态得到了挪威国民的广泛支持~民众对了解真相的共识要重于对凶手的惩罚方式的关切;问题是局外人可能真的理解不了:挪威人捍卫被共同认可制度的信念为什么如此坚定和强大?

就如局外人也弄不懂明明是一个残忍的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凶手,为何还会一再毫无羞耻地展现出殉道士般的精神洁癖?

所以,电影里的重伤员维亚在法庭上宣布要把“活着”当作教训邪恶的武器时,可以看到凶手从极度的冷漠到被震撼到的瞬间,这就是维亚的胜果——用他的信念撞击另一种他反对的信念。

从这一刻起,当我们还在为经验里必然的死刑判决落空而愤怒不平的时候,此前倍受煎熬的维亚已经自由了。

凶手异常冷静笃定地说:(大意)欧洲正面临xxx的占领……我不是一个人……我们再看个十几二十年吧……若是在2011年听到这句话,我们也许觉得这是极右势力的荒唐借口和危言耸听。

诡异的是,仅仅7年后的欧洲,凶手预言的难民危机似乎冒出了一点不好的苗头,在德国、在瑞典、甚至在法国,麻烦不小,而没有这个烦恼的可能是那些关紧了大门的……《7月22日》以还原现场的方式表达了对信念的立场,是朴素的二元对立。

但它留下、没有进入一个更残酷的、需要现实来考证的话题——信念被坚守的边界。

一方面,无论信念是善是恶,它对人的行为支配之强大完全超出了我们的常识。

坚信制度公正的人,凭着它可以艰难却坚定地克服无端死伤带来的折磨,把愤怒和恐惧托付给他们一起捍卫的制度;而虔诚的极端主义者,凭它可以给自己的反人类恶行套上神圣使命感的光环。

另一方面,也因为这样极致呈现,这部电影也给现实世界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若是底线一再的被触及甚至突破之下,再强大的信念它会不会发生改变?

并设置自己也不予接受的下限?

回看当年挪威首相的誓言。

更多的什么和更多的什么,是信念;而“永不天真”,是不是警觉?

新华网上有一篇报道,提到挪威政府的新做法——在继续支持反种族歧视的同时,砸钱送人。

 4 ) 挪威的法律依据不能保护这个国家了

新纳粹是怎么来的?

片中罪犯说反对多元化,反对移民。

为什么要反对?

就是因为这些移民破坏了原先白人的价值观。

有人选择忍耐,有人选择妥协。

而关键是有人选择反抗。

而当有人选择反抗后,杀了77个人竟然只是无期徒刑。

在监狱内甚至还能有不错的生活,21年后还有机会假释。

魔幻不魔幻?

神奇不神奇?

简直就是极大的讽刺,无论是极左还是极右,都活得不错。

反而伤害最大的是那些中间派。

而中间派是社会上最大的派系,当他们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那这个社会会怎么样?

挪威甚至现在整个欧洲的政治氛围已经严重扭曲,对待难民问题极端妥协,极左派不断煽动难民往欧洲跑,中间派被政治正确压得不敢发声。

而极右从而有了生存的土壤。

当极右行动的时候,那受伤最大的反而却是中间派的普通老百姓。

这位新纳粹如果不是杀自己的同胞,而是专挑新移民杀,我反而敬他是条汉子,可惜他也只是一味把怒气发泄在自己同胞的“懦夫”而已。

问题搞到最后还是白人之间的内斗,而新移民毫发无损,该去欧洲的依然继续,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5 )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挪威2011年暴力杀戮77位青少年真实恐怖事件之艺术再现,专业制作到位,电影精彩引人。

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具体地了解和体会了现今北欧社会法治文明之令人赞叹的高度。

面对如此灭绝人性的恐怖暴行,挪威受害人及家属、律师、首相及整个社会仍能如此理性、克制,坚持法治文明地处理这场灾难,实在是为我们做出了人类应该达到的高度。

 6 ) 惨烈的死亡 无言的痛苦 到底是谁的错-《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

影片真实还原了在2011年7月22日那天,挪威极端分子布雷维克在政府办公大楼前引爆一颗巨大威力的汽车炸弹,然后赶往奥斯陆以西40公里的于特岛,冷静而又疯狂的枪杀了69名夏令营的学生,造成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的可怕灾难。

只是政见不同,于是罪犯制造了“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罪犯的意思就是说,“我代表圣殿骑士团反对国家目前的移民政策,采取暴力手段达到我需要的效果,我从事的事业非常崇高”。

面对这种情况,相信任何国家都非常棘手,所以挪威这种国家发生的这种事情,我个人认为,无解。

也许只有关塔那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吧。

电影一开始就是罪犯布雷维克有条不紊的在家中制造了一颗威力巨大的汽车炸弹 ,同时仔细、冷静的准备了枪支弹药,不慌不忙的把炸弹车停在了政府办公楼的楼下,在警卫人员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一声巨响,造成8人死亡,办公楼大面积损毁,爆炸后又伪装成警察有条不紊的赶往奥斯陆西北40多公里的于特岛,骗取岛上老师的信任,冲入岛上正在夏令营活动的青年人群,冷酷的追杀参加活动的人群。

现场一片惨叫和哀鸣,死亡的大多数是14岁到18岁的青少年,学生威亚带着弟弟躲入海滩岸边及时的通过家人报警,躲过一劫,而凶手布雷维克一看到警方赶到立即极为配合的放下武器投降了,这种人也只能对孩子下手了,怂包。

惨案发生后,布雷维克竟然可以为自己指定律师,而且盖尔律师还不能推卸责任必须为他辩护,那些幸存的身心受到重创孩子们只能默默疗伤在家舔伤口,全程面带微笑没有一点内疚之心的凶手布雷维克,却可以以行凶时别人的骨头渣子蹦伤了手要求伤口的治疗,甚至在法庭上行纳粹礼,宣讲自己的政治态度。

这时律师盖尔的律师团竟然打算为凶手申请精神鉴定,让布雷维克逃脱法律的惩罚,不然无法解释凶手的疯狂举动,无法给受到伤害国民交代,看到这里发现只有凶手的权利得到最彻底的保障。

这时受到重伤的青年威亚和他的家庭却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虽然在医院的全力抢救下挣脱了死亡的魔爪,在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帮助下,慢慢学会了重新控制自己的身体,装上了义眼,学会了走路,生活似乎又缓慢地回到了自己的轨道,但是自己知道心灵的创伤很长时间都不可能恢复,还没有走出痛苦的泥潭。

在法庭上布雷维克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

竟然放弃了精神鉴定,强烈要求在法庭上慷概激昂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他自认为自己是右翼的领导者,是精神上的胜利,但事实上并不被政见党派的带头人认同,也不为律师和他自己的母亲认同,原因就是右翼党派也是想通过正常的手段获得政权,不会选择这种极端的暴力表达政治态度,更不会通过夺走别人的生命而实现。

受害者的亲属和凶手的律师团无法相互妥协,布雷维克又与政府谈判较劲,审判进入漫长的拉锯战,这时受伤青年威亚终于走出创伤阴影,身体在自己的努力下也慢慢的康复了,同意出庭作证,通过法庭的陈述让大家看到恐袭对年轻人的影响,说出所有受害者无法表达的内容,那就是:这样的事件不会打败我们,不会改变我们,你的目的无法得逞。

我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而你却是孤立无援的,什么都没有。

杀人诛心,也使影片表达的思想得到升华。

影片结束时布雷维克表示如果有机会他会再来一次,而律师盖尔说你永远没有机会了,并且没有选择与他握手告别,转身扬长而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些极端分子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排外,说着保护自己国家和人民,而做的事却和恐怖分子一样。

最终只能在监狱里孤独死去。

 7 ) 人间惨剧被拍成电影:135分钟屠杀77人,判刑21年的时候他笑了

现在已经是文明社会,人类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

但与此同时,来自于同类间的相残却从未停止。

这种同类相残的现象,一直“没有最恶劣,只有更恶劣”。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免不了感叹一声“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7月22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挪威,变态杀手造成77死、300多人受伤,可谓“惨绝人寰”。

令人震惊的是:这起惨案是由他一个人造成的,更令人震惊的是:那个罪犯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上面这张脸,就是制造“于特岛惨案”的挪威人布雷维克。

2012年8月22日,法庭宣判,凶手受到挪威最严厉的惩罚——监禁21年。

听到宣判结果的那一刻,他竟然笑了!

惨案发生在2011年7月22日。

当天下午三点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一座政府办公楼突然发生爆炸。

伤亡数字很快出来了:8人死亡,10人重伤。

事情还没完,45分钟后,奥斯陆郊区的于特岛上出现枪响。

一个32岁的男子突然朝在这里露营的学生射击。

90分钟后,特警赶到岸边,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69人被射杀,绝大多数都是青少年学生!

凶手很快被抓住,他承认还制造了政府楼下的汽车炸弹案。

一年后,他被判决监禁21年,这是挪威史上最严厉的惩罚。

什么?

这就是“最严厉”了?

因为:挪威没有死刑!

谁能想到,已经到了现代文明社会,还会出现这种残忍的大屠杀?

这起惨案被认定为挪威境内,自二战结束后,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为了永远铭记这次惨痛的教训,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拍摄了名为“7月22日”的故事片。

电影的拍摄、上映饱受争议,甚至一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能公映,好在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坚持了下来。

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导演,获得过奥斯卡的提名,还有一大堆荣誉加身,《谍影重重5》就是由他导演并编剧的。

他的电影以快速剪辑著称,因为剪辑快速凌厉,所以他是一个很好的动作片导演。

但在《7月22日》,他则保持了冷静客观。

整部电影像是新闻纪录——惊天大爆炸,用摇晃的手持镜头,架在无辜的受害者身后。

或者直接用附近的监控影像,保留真实。

变态杀手布雷维克没有精神病,他受过高等教育,曾在商业学院修习商业管理,后居住在挪威东部开办农场,从事农产品生意。

案件发生后,他的律师很快到场,可见:他提前早就做了大量的准备,不仅找了律师,还对整个行动进行了周密的策划。

【电影中的布雷维克和现实中的布雷维克】在营地里,他欺骗孩子们说他是警察,然后进到房间里举起枪……确保没一个孩子漏掉,当他看到装死的孩子时……竟然还会沉着地补枪。

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反人性的冷静,这种冷静令观众为之胆战心寒。

所有人都想问一句:为什么?

真相极其简单,这个凶手是个极端的右翼分子,反对外来种族移民,反对穆斯林。

但是,2011年的时候,挪威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为外来移民。

因此,他将愤怒的枪口对准了政府,制造了政府大楼爆炸案。

那么,他为什么屠杀青少年?

因为这些年轻人都支持政府,“他们将会在未来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成为一家人”。

布雷维克是一名极端的挪威进步党党员,这是一个右翼党派,反对移民开放政策,反对多元文化,又被人称为“新纳粹”。

说回这部电影,电影其实更多地聚焦在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事件的幸存者,有些余生都活在恐惧之中,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永远难以愈合;还有另一部分人,他们勇敢地面对内心的恐惧,勇敢地活了下来。

而我们这些旁观者需要思考的是:文明的发展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形式?

民族分裂,恐怖主义,贫穷,极右翼……人类的文明每一步,往往都伴随着仇恨与不平等。

但即便如此,也需要付出极大的理性,和真正的勇气与坚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文明和秩序上的进步。

就像那个没有获得死刑判决的罪犯,因为:挪威本来就没有死刑。

 8 ) 软弱就是软弱

看这种电影不知是应该为感性的人性光芒而喝彩还是为客观的痛苦伤痛而焦虑,高举白左大旗的人权欧洲与只是简单为争取生存空间排斥外来移民的极右翼团体之间,谁来拯救欧洲,谁引领欧洲未来走向,而谁又能在世界范围内代表正确,目前以及不久的将来也不是那么明朗了.倒是那些带着伤痛流离的人,伤痛始终存在,一直都在,国际化,种族主义以及现行的精英社会也许真的是这一切的因由.印象很深的一句话说的是如此无奈,且牵强以至于另人动容:软弱并不代表不坚强.

 9 ) 魔鬼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认不清它的假面!

阴郁的色调总是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开始,就像被雾霾笼罩的北京,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拍不出幸福的模样。

悲剧注定是人类乃至世界都无法逃脱的命运,只要决定活下去就无法避免与其相逢,相逢但不会一笑,当面对制造悲剧的魔鬼我们是胆怯还是选择应战?

《22 JULY》影片自始至终被阴郁的冷灰色调覆盖,让人一眼看去便心生寒意,仿佛冷岸群岛的雪花可以透过荧幕吹来,即使在暖气充盈的室内,也让人禁不住掖一下衣领。

脏,是角色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因为肮脏是魔鬼的特征之一,无论是其形象还是勾当都让人厌恶。

在镜头里,无论如何你都不会喜欢上一个肮脏的角色,尤其当魔鬼化作你我的形象,对比着勾当,让人更加作呕。

计量,代表着分寸,稍有不慎,好与坏恶与善便无从分辨,就像人的两面,一念是佛一念是魔,而这灰度却没有明确的界限。

分寸代表着理性,炸弹材料的购买,配比,调和这一切不是随机发生的,就像发起这场恐怖行为一样。

他有自己认为迫切的理由,而那理由才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的根源。

全片145分钟,影片只用了20分钟来呈现这场暴力事件的经过,其他大部分时间来讲述审判与受害者的情绪变化。

导演很冷静,冷静的就像片中的施暴者一样,对于施暴者的表现没有任何情绪化的渲染,就像是一个旁观者,只是客观的记录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这反而让人感觉冷彻心扉。

影片大部分事件是讲述对于这次恐怖袭击者的审判,与这次恐怖袭击事件的幸存者的成长和其他民众的反应,但依然客观冷静。

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恐惧是不可避免的,愤怒是理所应当的的,想要报复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不正中魔鬼的全套?

它的目的不就是要我们丧失理智,变成和他一样邪恶。

在这世界上我们都是凡人,注定无法逃避恶魔的纠缠并被迫与其斗争,我们想要胜利,可什么是我们真正的武器?

挪威没有死刑,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的灾难得到的只是21年的牢狱,并且还是三星级的,可以看报,上网,健身,七年后有周末,14年后可监外执行,这让见惯了巨刑死刑的国人简直匪夷所思。

但是挪威没有被悲愤冲昏了头脑,没有被恶魔打得手足无措,没有以暴制暴,没有让人性迷失自我。

影片通过对幸存者维亚的心理变化和成长的表现,来诉说战胜困难的艰辛与决心的理由。

也表达一个理性的社会需要承担的责任,需要理解,需要尊重,即使面对邪恶也要尊重对方,不然就很容易迷失自己。

因为人性的迷失才是最可怕的,害怕魔鬼和变成魔鬼都一样无法战胜魔鬼。

维亚最终克服了恐惧,选择继续有意义的生活。

就像他说:我们本想把自己和布雷维克区分开来,以为他是疯子,把他当做精神病,但我们错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个正常的人类。

这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也让我更加坚定,我选择好好生活,我们要和他不一样。

也许最让国人最不理解之处是对于此类事件审判的过程,双方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辩护,辩方律师顶着全民罪人的压力,即使在法官大人都有情绪的时候也要为自己“客户” 据理力争以争取最大的好处和最好结果。

这要是在中国,根本不用审判就直接死刑了,但是在挪威却不可以。

这也说明一个成熟社会是建立与对制度和法律的尊重,只要你是人,那么不管是谁都无法夺取你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

我想在挪威应该不会出现中国特色冤案,如罪犯被枪毙后才发现真正罪犯另有其人。

就像挪威首相说“邪恶可以杀死一个人,但永远无法征服一个民族”。

斯托尔滕贝格说:“我们得要区分得很清楚,极端的看法和意见是完全合法的,可以正当拥有。

但想要以暴力方式执行这些极端看法则是不正当的。

”一个经历过于特岛事件的小伙子Ole Martin Juul Slyngstadli接受采访说:“他还要求享有这样的人权,我当然很生气,他杀死了我的朋友,还差点杀死我……但我们有原则,有法律,我们必须遵守,我不想让他感到一丝胜利。

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胜利就是于特岛仍然开放,下个月又会有一批新的孩子去露营。

 10 ) 恐怖袭击

7.22恐怖袭击事件背景在于犯罪者及其团伙为反对国家多元化,争取挪威主权,领土,而引发的一系列案件,往往恶势力难以压制正面势力,在欧洲首相所倡导的极右思想,民众争取利益,国家长治久安。

而另一个主角光环乃是维亚,在此事件中受到的重创却在家人,朋友的扶持下最终走出阴暗,道出“表现出软弱并不代表不坚强”。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短评

枪击事件作品最难解决的是作品本身存在的意义:行凶者政治立场扭曲极端、受害者苦难深重这件事情不需要艺术来传达给观众。想要借古喻今的作品需要给出比表面更进一步的分析,才有讲述故事的意义。绿草一锅烩的[722]落入了最想当然的窠臼之中,消费着受害者的坚强来为自己加油打气,似乎用电影的至高无上权力就能把布雷维克关入永恒的孤独了。可看看如今之天下,准备追随他的人还真是层出不绝。对于这巨大的危险影片选择鸵鸟战略,故而沦为欧洲官方新闻管道的一部超长宣传片。就连绿草看家本领的剪辑也显得过于显而易见,巧妇还是难为无米之炊啊。

8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很差

依然是绿草导演擅长的纪实风,当年的恐怖事件只剩下微薄印象,特意查了资料才发现电影真的如此精准还原当年的新闻画面。第一人称般的手持纪录镜头,冷静克制未加渲染,前30分钟真的看得让人不寒而栗。以幸存者身心修复的艰辛历程切入,也揭示恐怖分子的审判过程,尽可能完整展现事件各方,虽然片长较长但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当下环境,这个事件更不能忘,而且太需要拍出来,敬佩绿草导演的勇气,推荐!

13分钟前
  • JIN
  • 推荐

拍得很克制的一个故事,比较还原事实,着重审判过程中的心理历程,但没有对凶手的行为做过多挖掘,也没有和更多后续的衍生问题产生蝴蝶效应。

18分钟前
  • Adarkwalker
  • 推荐

有时候民主也不是啥好事

21分钟前
  • 毛豆
  • 较差

白左洗脑电影

23分钟前
  • 星空倒影89
  • 很差

零星配乐,低饱和度色彩,平实的叙事,相当高冷地展现那场惊心动魄的屠杀以及后续审判,对各方的立场和心态都有平衡的展现,对于过去未久的争议事件来说,这或许是最聪明的拍法。白右恐怖分子、身负重压的辩方律师和女市长的受害人儿子给人印象最深,导演的倾向性仅体现在片尾。

24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3.5;从电影层面来讲,从开场就抛出的杀戮切入,随后就政府、律师、维亚一家三条线分头叙述事件进展,镜头冷静利落,以维亚正视直面杀戮者告终,完成其个人心路的艰难跋涉;但若结合政治环境及事实真相,则显得语焉不详、隔靴搔痒,欧洲难民潮引发的局势动荡已然成为大患,绝非最后几句高调就能和稀泥,右翼势力与恐怖分子的界限亦不能混为一谈。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作为电影,有点平淡;取材自真实事件,还是很震撼。

30分钟前
  • 一只影迷
  • 还行

7分。

33分钟前
  • 此去经年
  • 还行

7/10。前一小时是完美的一小时,干净利落。后面对受害者男孩的那条线没多大感觉,可能注意点都在杀手和律师那。律师的原则,凶手母亲的拒绝,细小处人性的展现。不试图煽泪就值得许多人学习。

35分钟前
  • 乍暖
  • 还行

感觉就很流水账啊,白白浪费我两个半小时...

36分钟前
  • jerrynemo
  • 较差

看完全片,又是真实事件,只能说北欧或者挪威的人权真的是到位...即便是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人,也能指定律师,也能尽情表达,也能在判处之后享受监狱单间...另外影片中是判处无期徒刑,但实际上似乎挪威最严厉的惩罚——监禁21年?

41分钟前
  • All about you
  • 还行

"You can be weak and still strong."

42分钟前
  • Février
  • 推荐

没有戏剧冲突,没有悬疑处理,没有情绪张力,没有高速快剪,绿草以往所有引以为豪的元素在这部电影中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带任何情绪的上帝视角,理性克制,并且保持着足够的距离,让我们可以看清事件中的每一条脉络。这是极右主义者对挪威未来政治架构的一次粉碎性打击,同时也是颇具寓言色彩的双雄戏码:极端的布雷维克以为自己可以彻底瓦解挪威的多元化进程,没想到亲手创造出劫后余生的维亚,他的软弱,他的眼泪,他的恐惧,比任何武器都具有杀伤力,也许他脑中残留的弹片将成为改变未来的钥匙。而模糊沙哑的政府线与律师线并未起到太多助力作用,反而拖了后腿,让整个故事读起来更加的零散残破。如果说《93航班》是令人窒息的濒死体验,那么本片只是术后的幻痛而已,那痛苦看似真实,却如此遥远又陌生。现实主义电影和纪实文学还是有区别的。

45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还行

克制到平静如水,大多数时候仅仅纪录不做评判是优点也是缺点。但电影的余波还是铿锵有力,看完两天还记得「我们会打败你们,我的儿女,他们的儿女会打败你们」。

46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就一个精神病人的事,这有什么好拍的

47分钟前
  • RongYan
  • 较差

枪杀精英阶级孩子,炸政府大楼,77人遇害,200多人受伤。反对移民,呼吁平等,法庭上,纳粹军礼,为自己辩护,

49分钟前
  • jensen
  • 很差

面面俱到。

54分钟前
  • 小小虫
  • 推荐

母亲的失职和认知错误是造成安德斯反社会人格重要一环。挪威真是个高度文明的国家,律师和法律太“人性”。如果在我朝,这样的人肯定死刑无疑,没有辩护的余地。恐怖事件对死伤者的创痛是永久的。挪威太适合犯罪了吧,死亡87人(百度数据),伤亡上百,最高21年刑期,7年后可以外出度周末,14年可以假释,入狱住套房,吃饭看报纸跑步机健身打电脑游戏不耽误,还能上大学学政治,然后每周300人民币的津贴。。。安德斯(演员和凶犯同名)演的很好

59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一部电影2个小时的时长,15分钟内没有共鸣点,找不到感觉,不要再浪费时间和流量了,果断放弃。除非你特别文艺

1小时前
  • 我是被你逼死的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