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演瑞斯伊凡斯也可以称得上著名配角了,影片里有许多演技好的英国演员,为电影奉献一场精彩的大戏。
为了更贴合历史服装设计也非常的出彩,虽然没有获得奥斯卡但是提名也不错了。
精彩政治、计谋,兵变让电影更有看头,莎士比亚在里面里面的情节会让人们有新的认识,写出来哈姆雷特、麦克白、竟然不是莎士比亚竟是牛津爵士。
当然这只是影片里导演自己表达的一种观点真实情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谁也不知道真正的正确答案。
看了牛津爵士和伊丽莎白女王的爱情没想到他们是母女,他们俩生的儿子是管伊丽莎白叫奶奶还是妈妈,这种乱抡的戏份本人还是有些接受不太了的,在气氛上也是营造的非常到位,大臣们的互相斗争,女王的老去和权利慢慢消失让整个皇宫里演变了一场斗争。
牛津爵士孤独的死去 推到政治对手失败 盟友政变被砍头 女王死了 他救了他儿子最后一命却不能相认,他的最后将书都送给他人只想要一句认可,得到这声认可他应该也死而无憾了。
在当时的那种情况写书写舞台剧就算给家族诺抹黑,牛津还是继续坚持这根本阻挡不了他热爱的东西那怕署名都不是他自己,他还是感觉到快乐,感觉到兴奋,在台下振臂高呼。
【为了威廉·莎士比亚,多给一星】本片开场用的是莎剧时代的老把戏:让一位“报幕人”告诉你,这是戏。
以此赦免了所有狗血的安排。
回望大神莎翁本人,当年编得又怎么样呢?
阴谋、爱情、邪恶、巧合、错误的喜剧、绝望的悲剧,无非如此。
现代社会的优势,是可以给伊丽莎白一世的葬礼补一个航拍镜头。
那时除了上帝,谁也看不到这个。
关于莎剧的作者,学术界也一直小有异议。
原因一是以莎翁的乡村小学学历,能否写出经常引经据典、题材涉及古典学养甚多的剧本;二是不但这些剧作并无手稿传世,就连莎翁手书的私人信件也不见于史,难免要让人怀疑其中的缘由。
然而无凭无据之下,想证明剧本不是他写的,并不比证明是他写的更容易(请勿联想某官司)。
本片只不过想象力发作得更怪咖一点,抛出了极端的“文盲说”。
顿时让正统的莎评家们怒火爆档。
俄狄浦斯之类艳俗奇闻,倒在其次了。
其实这个牛津伯爵的故事,与其说是黑化了莎士比亚,不如说是戳死了普天下的文学青年——没错,大家都知道他们是一群与众不同的生物,为了他们的创作,可以吃糠咽菜,不在乎倾家荡产,父母的反对永远无效,辱没家门的威胁不值一提,仕途经济的忠告统统退散,老婆的抱怨充耳不闻。
为了写出一部《哈姆雷特》,被包养被潜规则又算得了什么?
即使在世时默默无闻,但《红与黑》的初版不是也只印了500本?
而现在本片告诉大家:就算你忍受了所有这一切,也写出了《哈姆雷特》,最后名垂青史的仍然有可能不是你,而是一个文盲。
这是比乱伦还要终极的幻灭。
即便不算那些更惨烈的情节——这并非为了生活所迫而做的代笔,而且反要自己花钱请这个文盲做“代言”——也仍然没人能肯定,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个“无名氏”,也许还不是伯爵,除了这些伟大的剧作之外,什么都没有留下。
观众的欢呼、掌声,后世的赞美都和他无关。
尽管他的经历可能没有这么跌宕起伏,只是一出更平庸的喜剧。
可把《哈姆雷特》作者的名衔拱手让人,难道不已是一个真正的天才最残酷的结局?
显然,编剧相信文学是一种诅咒。
要写出那种流芳百世之作,就得付出最大的代价:不但与现世的功名利禄甚至是王位擦肩而过,还得把身后留名的指望都一并牺牲。
这想法冷酷多于荒谬。
以致为了不丧失对命运的信心,人们宁可相信,世上没有这种悲剧。
像威尔那样,由手套匠人的儿子变成名利双收的伟大剧作家,才是人世的法则。
我也愿意相信这法则。
可惜这法则一到其他的人身上,就变了脸:这是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第几个死亡版本?
《莎翁情史》里他稀里糊涂地做了威尔的替死鬼,这次干脆是被威尔疑似性地干掉了。
为了让这种干掉理直气壮,还拿他的“密探”身份好做了一番文章。
本片之所以抽中本·琼生作为正面男二,唯一的依据也就是他为对开本文集写的那篇序。
也许他确实为人要厚道一点,但用他的“好人好报”来顶替马洛的成就,比“纯属虚构”的剧情本身更“反文学”。
实际像这种仿野史真戏说的货色,还不如编到马洛的身上更靠谱。
以他那29岁便死因至今不明的一生,最适合做一个惊悚阴谋故事的主角。
遗憾在于,那不会有拿莎翁做文章的这种“话题效应”,从而也就难让制片人动心。
南安普顿勋爵的美丽长发造型无误,却注定为那些著名的十四行诗又当一次炮灰,似乎父子关系的解读就比同性恋体面点?
不过在所有的“胡编乱造”中,最让人惊喜的还是这个酒徒、色鬼、文盲三位一体的威尔。
当他自己是一个编剧的时候,曾把圣女贞德写成荡妇和女巫,就为了满足英国观众的爱国主义要求;那么想来他也不会在意后辈为了招揽观众,把自己编成一个文盲。
说到版权这件事,他早已写过了:即使玫瑰不叫玫瑰,也仍然甜蜜芳香。
同理,无论牛津伯爵还是莎士比亚,都无谓于这些words,唯有它们才拥有不朽的力量。
总的说来,这是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戏剧化这个词,几乎可以用来形容整片的方方面面。
片中的爱德华德维尔自小诗情澎湃,却囿于身份而无法展露,唯一赏识这才华并因此爱慕他的女王却无法结合,寻找一个傀儡却被莎士比亚所敲诈;为了艺术创作而疏于经营,不得志于宫廷,家产破败,最终也无法被世人所知,无法得到应有的光荣和认可。
唯有他的作品,历经世代而最终被广而传颂,被誉为那个世代的灵魂。
从这个角度讲,谁是真正的作者都已不重要,这些署名莎士比亚的剧作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戏剧和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至今脍炙人口,感人至深,那就已经很好了,is it not?
沒有想到這個故事這麼感人。
在那個複雜噠時代有著一個複雜噠家庭。
他們是王室。
他們噠故事可以有無數噠戲說版本。
但我覺得影片這個版本是最浪漫最感人噠。
本片把羅密歐朱麗葉、李爾王、麥克白、奧賽羅、哈姆雷特全部集於一身。
故事源於生活。
仔細想想。
寫這些故事噠人如果不是自己身處這些故事之內。
感同身受著、倍受煎熬著。
又怎麼能寫噠出來。
Shakespeare祇是個符號吧。
他祇是個穀物商人出身。
無論如何也說服不暸我他能寫出這樣華麗龐大富有力量噠文字。
灾难片导演终于对英国国粹下手了。
还好年代久远,莎士比亚无论是谁都不足以造成一场灾难。
不知将来是否有人会质疑红楼梦与曹公的亲子关系。
东方的这片大地,容得下一阵清凉的小风吗。
小风刮过,连落叶都卷不走,连土缝都侵不进,真正巍峨的东西永远屹立不动。
现在韩寒的事件还在续着。
在过去,任谁也不会想到今年会生出这样一场浩荡且荒唐的大灾。
灾至每一个因此事而将“文字”抛之脑后的人。
人类历史那么长,有那么多美好瑰丽的文字供我们阅读,我们何须要把眼力心力和时间耗费在观摩一场无意义的笔战上。
文字当与其它艺术一样纯粹。
无论一个人的立场为何,都不应失去面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更不能使用它去实现自己的恶意。
是吧。
怎能忍心呢。
偏题了。
还是说回电影。
本片中的牛津伯爵对文字的真爱最动人。
他仿佛是在文学缪斯的怀抱里奋笔疾书着。
剧作落幕,他落款,他不在乎莎士比亚是谁,也不在乎自己是谁。
观众的反应令他的眼泪滚烫,这温度,足以温暖他。
无需再从别处寻得更多。
Rhys Ifans天生一对沧桑温柔的眸子,再愤怒,眼睛里的光都锐利不起来。
他的举手投足同样圆润。
一个人对世上的某种存在抱有谦卑之心,便会使其自身酝酿出温良柔软的气质。
这气质是吸引人的,并与智慧同调。
他恰巧是牛津伯爵最适合的模样。
再说女王。
我见过那么多版本的伊丽莎白一世,心中挚爱依然是凯特·布兰切特。
本片中的女王年轻时浮华了一些,色艳情浓,年老后色衰情却更浓。
她是一个一惊便鹊起的女人吗,女王毕竟是女王,‘女’字占一半,怎么能把后面的‘王’字彻底弱化了呢。
还有,那些这些的高贵英挺的男子们居然都是她的儿子,这个创意太惊悚。
牛津伯爵成了母子乱伦的俄狄浦斯王,只是没有在得知真相后刺穿自己的双目,没有走向地狱。
他一路罪恶着。
或许是为了使这个角色更丰富,从写作到乱伦,本片的编剧让他罪恶到了万劫之底,并且每一项罪孽都指向伊丽莎白一世。
而这个女王却被隔断在真相之后,都没有机会用一尺白绫了解自己。
她在这个点上并没有因此而饱满更多。
所以觉得,有点多余。
何必染指戏剧之源的古希腊精粹。
创作者还是要有舍得放弃多余创意的勇气,无论它灵光一闪的时候多么惊艳。
总体来说,主线不够厚实。
莎士比亚的真伪终究成了噱头。
什么宗教,什么宫廷,什么爱情,都如花似叶地长在一根脆弱的枝茎上。
这枝茎脆弱得仿佛是另一片狭长的叶子。
大家都摇摇欲坠,经不起风浪。
所以这又是一部终将被时间风干的电影,当观众们还在匆匆拾起被大风刮落的帽子的时候,它就已经只剩下干裂的碎骨头了。
“莎剧其实不是莎士比亚写的,作者另有其人——此人乃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才华横溢的他碍于门第出身不便公开创作戏剧,只好假托莎士比亚之名发表作品,并利用戏剧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
他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情人,与她育有一子也就是南安普敦伯爵,更离奇的是他本人其实也是女王早年留下的私生子……”噱头可谓惊世骇俗,创作态度却也严谨细密,非但不雷还做到了和正史的无缝衔接,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而又不着痕迹地化入惊天狗血的主线——本片堪称野史高端玩法的范例。
一时兴起将剧中出现的史实梗总结一下,欢迎补充:1、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爱德华·德·维尔生于1550年,伊丽莎白一世生于1533年,影片末尾借罗伯特·塞西尔之口揭示出他实为女王16岁时留下的私生子,这一点确与二人的年龄差相符。
爱德华·德·维尔在其父死后作为女王的被监护人被送至塞西尔府上接受教育、后娶威廉·塞西尔之女为妻,影片中则设置为知晓其身世的威廉·塞西尔为赋予后代王室血统而有意布局。
影片中女王在生下爱德华·德·维尔的私生子后因名誉上的顾虑对其避而不见,后者为报复女王的薄情勾引了她的女侍,因此短暂地入狱并就此失宠、被逐出宫廷也确有其事,这位被引诱的女侍名为Anne Vavasour,只是爱德华·德·维尔的动机就是编剧的发挥了。
爱德华·德·维尔颇负才名,身为诗人、剧作家,亦是文学戏剧的慷慨资助者,称其为莎士比亚作品的实际作者的理论早在19世纪即已出现,最初是作为一个作者团体中的一员被提到,之后亦被一些学者指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唯一作者。
就这一点而言,影片选择他作为主角也算是其来有自。
2、本·琼森本·琼森在影片中起着线索人物和见证者的作用,实际他也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诗人和剧作家,以长于喜剧著称。
影片前半他因在所作喜剧中讽刺权贵而入狱、幸得爱德华·德·维尔的庇护获释,从而引出了本片的主角——这部喜剧正是他的名作之一《人各有癖》(Every Man in His Humour),莎士比亚作为此剧演员之一在影片中首次登场亦与史实相符。
3、莎士比亚既然剧本基于爱德华·德·维尔是莎剧真正作者的理论,莎士比亚就只好扮演一个不光彩的丑角了。
影片中他曾以揭发剧作者的真实身份相要挟向爱德华·德·维尔敲诈金钱,声称要用这笔钱建自己的剧场,这个剧场正是著名的环球剧场。
与影片中一样,此剧场曾被焚毁,不过此事发生于1613年,而非如影片中显示那样的发生于爱德华·德·维尔逝世的1604年左右。
另一处有趣的情节是,本·琼森因不满莎士比亚的小人得志,当众令其提笔写字,心知此举会暴露莎士比亚身为文盲的事实。
而质疑莎士比亚作者身份的理论,其论据之一便是莎士比亚出身低微、受教育情况无从查考、字迹丑陋。
4、克里斯托弗·马洛另一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诗人、剧作家,与莎士比亚存在竞争关系。
同样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向官方告发了莎剧《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被刺一幕喻指对威廉·塞西尔死亡的期盼,又猜出莎剧作者另有其人,借此向莎士比亚敲诈,后被发现倒毙街头,剧中暗示可能是被莎士比亚灭口。
史实上马洛的确是被人刺杀而死于非命,凶手的动机则众说纷纭。
5、埃塞克斯伯爵埃塞克斯伯爵是伊丽莎白一世统治后期的主要宠臣,通常认为他是女王的情人,而影片中选择女王与爱德华·德·维尔的爱情加以重点刻画,可能是为了避免冲突而将埃塞克斯也设置为女王的私生子、以此解释他所获的恩宠。
影片中提到了他和南安普敦伯爵一同前往爱尔兰平叛的事件,莎剧《亨利五世》便是借亨利五世与法军作战的典故来称颂他与爱尔兰叛军作战的功业,电影中亦有表现,而他返回英格兰后擅闯女王寝宫与未戴假发、未施脂粉、只着睡袍的女王面面相觑的一幕也是真实发生过的。
和影片中一样,埃塞克斯谋逆时其党羽曾前往环球剧院要求上演一出莎剧为其造势,只是此剧并非影片中所称借驼背的剧名主角喻指同为驼背的罗伯特·塞西尔的《理查三世》,而是描述君主因昏庸而被罢黜的《理查二世》,其喻指的对象显然是伊丽莎白本人。
6、《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十四行诗》、南安普敦伯爵影片中爱德华·德·维尔为争取女王赞同他及埃塞克斯一派的政治观点,献诗于女王以唤起女王对他们昔日恋情的回忆,此诗便是《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诗的主题是女神维纳斯对美少年阿多尼斯的求爱,维纳斯相较于阿多尼斯自然被塑造为年长强势的女性形象,影片以此作为女王与爱德华·德·维尔之间关系的写照倒也说得过去。
实际上此诗是题献给南安普敦伯爵的,有趣的是,亦有流传广泛的猜测认为莎士比亚另一首具有强烈同性恋意味的诗作《十四行诗》也是题献给他——此诗的题词注明献给某位W.H先生,恰是南安普敦伯爵之名Henry Wriothesley的倒写。
影片中将南安普敦伯爵设定为主角的私生子,片尾爱德华·德·维尔将作品集交托于本·琼森时,亦附有一封致南安普敦的短函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不免让人想起《十四行诗》的题词,倒似将此诗中的同性情结圆成了父子情。
南安普敦卷入埃塞克斯反乱,被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于詹姆士一世继位后获释,影片中亦改为经爱德华·德·维尔向女王求情而获释。
7、众生百态尽管着墨不多,影片对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剧场艺术、网球运动、贵族教育、街市景观所做的十分写实的还原以及伊丽莎白、塞西尔父子、埃塞克斯、南安普敦、詹姆士一世等角色与其本尊肖像酷似的造型亦是看点之一。
没有剧透,没有准备,几乎带着间谍片的概念,打开《匿名者》的剧幕——行色匆匆的老者来到舞台上,幕布拉开,聚光灯下,“时代的灵魂,掌声、愉悦,我们舞台上的奇观,我们的莎士比亚兴起……三十七部剧本的作者,撰写过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以及叙事诗……”此时此刻,依旧没有进入话题,一直到士兵登台,追捕开始,仿佛穿越剧的登场。
影片前三十分钟,一片凌乱,从现代剧场推到17世纪,又从17世纪推到“五年前”,再从“五年前”推到40年前,之后再一次回到17世纪,反反复复层叠回忆。
一直到结尾,方明白原来、果然这是一部关于匿名者Edward的故事,这位牛津勋爵居然就是威廉·莎士比亚。
一头雾水,对这领域白丁一枚,奄然被这段故事感染和说服。
相信这样的劲爆剧情,未必讨好西方文学领域,但有一点值得认同,无论作者究竟是谁,署名就是威廉·莎士比亚,生前究竟享受多少赞美和隐藏多少苦楚,这些文字就是历史的瑰宝,永远留给世人。
因为爱好写作,所以很能理解这样的心态,甚至是膜拜,即这些文字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有人共鸣,就像爱德华期待Ben的掌声般,就很满足,即便不能让世人知道原作者是谁!
为了能够让文字传承下去,他不惜让Ben保守秘密。
他什么都没有,唯一拥有的是文字,即便这些剧作署名并不是他自己。
《匿名者》并不是一部讲述阴谋论,欺世盗名,颠覆性的故事,而是阐述一种观点,即因存在而存在,即便受用者和奉献者之间的差异性境遇。
或者,可以这样形容,爱德华·德·维尔创造了威廉·莎士比亚,他的文字令莎士比亚存在,莎士比亚因这些诗歌、著作而存在。
谁是写手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的存在。
也许是各花入各眼,各取所好,着眼点不同罢了!
父亲曾经讲过,文学和艺术是属于富人的玩意,穷人的奢侈品。
他直接将梦想扼杀在摇篮里,写作和绘画只能成为维持生计之后的业余爱好。
当爱德华弥留之际,他这样概括他自己,从英格兰最富裕的人之一,变成最贫穷的人之一,无政绩无功业,只有文字是他唯一的传承。
也只有这样的背景和决然,他才能够去抒写,不是吗?
显然这类人在威廉·塞西尔爵士,William以及其儿子Robert眼中是愚蠢的废物,William穷极一生布下局面,只为取得最大的利益,却败在Edward全身心的写作之上,原本他可以是英格兰的国王,原本塞西尔家族的子孙可以是荣登权利的制高点。
然而事实往往是如此戏剧性,人生难以掌控,就算机关算尽,就算掌握以为控制局面的谋划者和胜利者,内心深处永远无法比拟他所藐视的人,这是Robert的悲剧。
他一生都试图超越爱德华,可他始终比不上这位已经死去的人,他一生都会活在爱德华的阴影里。
纵观爱德华的一生,宛如莎士比亚悲剧的写照和缩影,综合总结身不由己。
从他出生,到出生那一刻,他就被人安排到牛顿勋爵家,成为继承人,可惜好景不长,尚未成年父亲就亡故(不排除与William有关)。
然后不由自主的被安排William监护,成年后又被威胁娶了William女儿Anne。
一路之上,他都在被人编排命运。
难得一次与Queen Elizabeth擦出爱情火花,结果被蒙蔽放逐。
相信这段感情是真实的,因而在之后他发现其实他们之间育有一子,尤其珍视和关爱那孩子。
爱好写作,却不能发表,唯有借他人的名义公诸于世。
在阴谋和政权面前,天真的认为文字挽救国家、挽救他的孩子,结果功败垂成,血流成河。
虽然南安普顿公爵获得放生,但是他获悉更令人错愕的身世,原来他自己也是Queen Elizabeth的私生子,或者说他是女王十六岁生的长子,而他们之间又有乱伦之恋。
多重打击最终令他郁郁而终,虽然他从未停止写作,因为那是他唯一能够宣泄的渠道。
从年轻时代的无知,到中年时代的觉醒。
写作者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真实的题材和感悟,也许这才能令他的作品充满魅力,令人激愤。
人生若是没有起伏,那笔下的作品只是空想家的浪漫蓝图,空洞而匮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谁也无法按照浪漫的蓝图去构架人生。
无论如何,在爱德华的眼中,一切都是一场悲剧,不是吗?
也许,爱好文学写作的人都很浪漫,浪漫的人都很天真,天真的人都很悲剧,因为他们不懂得去经营和谋算,就算才华横溢,只能招来嫉妒和迫害,最终只能身不由己的被人掌握命运。
枯叶飘然零落而下,秋风中那稚气的脸庞;轻拈都铎玫瑰,优雅仪容后那一抹蔑视;枪声、鲜血、生命的流逝,雨如泪下般,窗后绝望眼神,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沉痛。
也许,一切都悲伤和绝望的。
死亡前,坦然,是否留有遗憾!
后记: 该片是入围84届奥斯卡的影片,但颗粒无收。
也许是过于颠覆性的故事,难以得到好评!
此外,就像《剑雨》一样,很多观众看到的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纵欲和乱伦,而忽略了故事的本质。
他从未停止写作,即便人生是如此的悲剧,即便他是Anonymous,即便走到人生的终点。
匿名者,他是牛顿勋爵,他是爱德华,他是莎士比亚,他谁都不是,他就是他,三十七部剧本的作者,撰写过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以及叙事诗……这只是个故事,而我在其中找到了共鸣,故而写了影评。
此外,该剧让我认识了一位演员瑞斯·伊凡斯(Rhys Ifans),他就像变色龙般在光影世界里游走,这次在Anonymous,他诠释的中年版的Edward,他的眼神、他的神态、他的气质、他每一丝细节中都透出哀伤和渴望,就像剧中手拈都铎玫瑰般,优雅、华丽,而忧郁。
五星给结尾。
电影的结构好啊,但被结尾那几句对白一比就是浮云了呀。
好吧,我就是喜欢煽情,但煽情不是矫情。
当牛津伯爵说出:"I know you,you may have betrayed me,but you will never betray my words."时,我就豁然开朗了。
《红楼梦》是不是曹雪芹写的也有不少人怀疑,但那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时代甚至是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代表。
老塞西尔和他家那挫小子再怎么折腾,也无法抹去它为世人留下的痕迹;再怎样算计,也无法阻止它的征服世界的魅力。
任谁也无法否认那些文字就是那个时代的灵魂。
文字的魔力,语言的崇拜,咒语就是这么来的。
(亲,我在说什么,你去看看《doctor who》和《harry potter》就知道了。
)其实这片子要说黑,真不是黑莎士比亚的,历史人物一个挨一个黑了个遍啊。
幸亏姐对伊丽莎白女王一世那点儿事儿知道的多点儿,不然还真给丫绕进去了。
英国人再搞也搞得含蓄,那些个伯爵啊,大人啊,也只是女王的情儿,还是柏拉图那种的。
美国人就直接多了,都是私生子,要不就是私生子的私生子。
卢爸你脱去秋裤,剪短了棉花糖头发再画上小烟熏比JCB不知美了多少倍啊
「All art is political. Otherwise, it would just be decoration. And all artists have something to say. Otherwise, they'd make shoes.」「How could one love the moon after having seen the sun?」「I find your words the most wondrous heard on our stage. On any stage. Ever. You are the soul of the age.」「My lord, I... I am not worthy of this charge. I betrayed you.↓I have made it my life's work to know the character of men. I know you. You may have betrayed me but you will never betray my words.」「You, your friends, your blasphemous theater have brought nothing but ruin and dishonor to this family.↓Ruin? Dishonor? My lady, you, your family, even I, even Queen Elizabeth herself will be remembered solely because we had the honor to live whilst your husband put ink to paper.」「He was something l could never be. An undeniable perfection that plagued my soul.」「Though our story is finished, our poet's is not. For his monument is everliving, made not of stone, but of verse. And it shall be remembered as long as words are made of breath. And breath of life.」
成为国王要付出多少?
是泯灭天赋,扼杀爱情,还是眼睁睁在别人的剧本里亦步亦趋扮演一个命中注定的傀儡?
关于莎士比亚的故事有很多,这一个,我信了。
一个爱上母亲的儿子,一个失去爱子的父亲,一个明明炽爱如火却被迫堙入冰雪的男人,一个说自己“从来没有智慧”的写作者,以他百转千回、纠葛纷争、肝肠寸断的经历写入文字,莎士比亚,他当得起。
从未真正自由,所以他的笔触肆意驰聘,稍纵即逝的快乐化入荒诞欢闹的喜剧,久难平复的悲伤写成颠沛一生的悲剧,既然这一世人生已经无力驾驭,那何妨就此放手,在笔墨交错间创造不存在的世界,用短短一场戏剧的时间给自己全心沉浸的自由,自由地爱,自由地恨,自由地做他自己。
无论文学还是戏剧,莎士比亚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但我认同这部影片的视角,神一般的存在,只因承受过魔一般的诅咒,物不平则鸣,若不是坎坷至极,又如何懂生命跌宕起伏的辉煌?
这是一个没有当上国王的国王,though our story is finished, our poet's is not. For his monument is ever-living......made not of stone, but of verse. And it shall be remembered......as long as words are made of breath......and breath of lif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hys Ifans的演技是真的很好,不是因为帅或者不帅,而是那种“不存在感”,很少有演员可以做到在角色中没有自己,但是看他的片,几乎不会感觉到演员本身的存在。
无论真实的他气质有多诡异或摇滚,在他的角色中,只有那个角色存在。
没有个人风格的演员才是好演员,无论他会不会红,一个“好”字当之无愧。
片子有一截故事情节太狗血,整体来说多层叙事外加华丽的服装与大气的场面还是非常不错的.更值得称道的是电影的台词充满莎翁的味道,亮点太多了.
真是拍得不错,这种忤逆历史/冒犯粉丝的题材,居然能拍得这么动人心弦,导演的功力不容小觑。许多场景都很值得品味,尤其不少远景更是美轮美奂。道具服装很有味道,人物心理的推敲很细腻,而故事本身也扣人心弦。但是到底有多少人会信莎士比亚是个鸠占鹊巢偷窃别人成果的小人呢?至少我看完有小动摇。
不了解历史,实在觉得无聊,看了20分钟,不想看了
……这剧情……难不成被英国历史玩弄了??!!真相有时就来自最不可思议的地方。除了伊丽莎白(女王)与其首席私生子(牛津伯爵)的私生子(南安普顿伯爵)被下套叛国外,更指出莎剧作者乃17世纪的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而莎士比亚只是个猥琐小人罢了。
戏说莎士比亚的十六世纪宫廷剧,叙事方式比较独特
扯
人物设置太混乱,虚构的故事太扯淡。★★☆
宫廷灾难片 阴谋忤逆和乱伦代替了特效怪兽外星人 老艾默里奇也想文艺一把
导演的风格&噱头够重口
不知是野史还是杜撰,但一定是电影。
。。。Tudor王朝确实乱的够呛,不管真的假的,野史总是来得劲爆一些。
无语。编剧和莎士比亚之间差了一百万个爱德华德维尔
英国某短文大赛,要求用最短的语言写一篇小说,包含宗教、皇室、神秘和性,结果有人就用这一句话的文章摘得了大奖:“上帝啊,女王怀孕了,谁干的?”如果你嫌文章太短可以来看这部电影,也阐述了这个主题。
真假见仁见智,不过是个典型的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故事。
突出的风景渲染和服装,显示出很好的时代感,故事性也不错,叙事采用的倒叙加插叙也别具一格,不过导致时间条有点混乱。莎士比亚诗句的美在这部片得到凸显,唯一一点不喜欢的恰恰来自于这种戏说,像这种作者无法自证的悲剧现时代就有一个,碰到方舟子莎士比亚要哭死,竟然没有留手稿……
明明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结果拍的乱七八糟。一会儿几年前一会儿几十年前一会儿现代一会儿过去。。。
不好意思,惊悚和悬疑在哪里。如果没依据,那这部电影不就是在造谣…
一部试图用颠覆莎士比亚来赞颂莎士比亚的影片。只要气息尚存,文字依旧,他就会被世人永记,因为他所塑造的那些活生生的丰碑……
一边看一边替影片担心——英皇室还没灭呢这么拍成么?影片整体很平,不过结尾还挺感动的。
故弄玄虚的剧情,又臭又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