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百万青壮兵员随着国民党撤退台湾,离开大陆时他们只是携带着简单的行李,大多数甚至没有带上一张父母妻儿的照片,因为当时只当作战略撤退,很快会回来,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谁也没有想到,此后海峡两岸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封闭,对峙和隔绝。
老兵们最终卸下戎装,成为台湾的一个特殊阶层--荣民,别无选择地寄居台湾社会。
将军们的马蹄声杳杳远去,历史的硝烟也终于散尽,留给这些老兵的却是无尽的原乡之思,家国之痛。
这份沉重染白了鬓发,压弯了脊梁,风烛残年望家乡,依旧的路远山高,依旧的薄雾茫茫,所以才有了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的血泪之句。
87年,台湾当局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然而几十年时间过去了,多数老兵已不在人世,即使健在有的也因身体原因再也不能成行,极少数幸运的老兵们回乡见到的也多是双亲墓庐,蓬蒿满地,白杨萧萧,人物俱非。
有的老兵当年离开时已经结婚,育有儿女,到台湾后由于归乡无望又重新组建了家庭,而大陆的发妻却仍在苦苦守候。
看过一部有关于此的纪录片,老兵探亲结束时返回台湾,大陆的发妻在机场堵住出口,抱住双腿,死活不让走,泪水扑簌簌像断线的珠子不住滚落。
感情的闸门打开,数十年独自抚养儿女,照顾双亲的辛酸,孤独和无助瞬间喷涌而出,难以遏制。
任何一个有一丁点感情的人都能感受到她锥心刺骨的伤痛与无奈。
然而终究是不可能再续前缘。
有的情况与此恰恰相反,大陆的发妻另行嫁人,台湾的老兵却终身没有再娶。
令人感慨不已:历史不忍细看,放远了,满是江山兴亡,名臣贤相的宏大叙事,而一旦把镜头拉近,小人物佝偻的背影,艰难的爬行,呆滞的目光,苦涩的泪水骇人心目。
历史的天风呼啸吹来,历史的巨浪滔滔卷过,他们无力抗拒,任由其把自己扬向天边,带到海角,一路的悲欢离合,艰辛不易就成了一个时代最为具体详细而生动的注脚。
撤到台湾的老兵百万之众,这样的生离死别应该也并不鲜见,对于华语影坛,天啊,这是多好多好的题材!
归来,是何等不易呀!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面有命令,纵是天涯海角刀山火海也得去呀。
没办法呀。
执行中,口号喊的山响,下来还得给兄弟们做思想工作,“就去去一下了,没多久就回来了,我不骗兄弟,我不是一样的吗,”。
雄壮,整齐,有序,混乱,尊严,等待,拥挤,失去尊严,对不起,吃饭,吵闹,安置,失业,被歧视,讨生计,活首,等待,等待,失望,抱团,等待,等待---。
谁知道那些老兵,那些曾经腰背挺直威风八面的将军、连长、勇士们经历了什么。
这剧没有说这些,可这些是必然的,洪根生:每天吃力的拉着个破旧的三轮车,收旧家电,不是收破烂,胜是收破烂,变得胆小,爱吹牛,事事不如意。
八百黑:眷村的房子都没分到,在一个破窝棚里每天累死累活蒸三五百个馒头为了口饭吃。
混的最好的也只是开了个出租车:每天风里雨里的讨生活。
连退休的将军也只留了一个老兵当仆人。
可就一群被现实打的破破落落的老人们,心里存了一个信念:回家。
家的那头有老父老母有老婆孩子。
他们是血有肉的忠孝之士。
此剧的表现手法是欲扬先抑,表现突出一个回乡之难,因为容易了就不值得了重点是回乡的经历,历乡心更怯。
杜守正回到村里,都不敢向村里看,只得先去庙里,让他人去看他的家。
他在怕,怕这不是真的,怕不知该如何面对。
剧中的两岸结亲,更是一个希望。
《原乡》以老兵思乡为情感主线,讲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台湾眷村生活的老兵们思念家乡并最终和家人相见的故事,整部剧紧紧围绕着回家、尽孝道这个主题来写,国殇、乡愁、故土、亲人,电视剧中这些看似不够有看点的元素却在创作者朴实、细腻的笔调下展现出了大格局。
《原乡》以老兵们的拳拳思乡之情打动人心,传播了正能量,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历来政权交替,受伤害的都是最底层的士兵和老百姓。
就像剧中的一句台词“我们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只不过是一枚棋子,而绝大部分人连棋子都配不上”。
记忆中,1993年的夏天,村里本家的一个爷爷从台湾回来探亲。
他是1949年初安阳解放前夕被抓壮丁走的,那天有人看到过他在离村三里地的大路上捡粪。
随后是一路败逃南下,直到被迫登上前往基隆港的运兵船。
那年他不过17岁。
他被抓走之后,他爹为了找回他只身一人踏上了寻儿路,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他娘在建国前夕哭瞎了双眼。
后来在“文革”初期被批斗死了。
现在还能想起来他回村那天,站到村口那棵已经快两百年的皂角树下,哭的像个孩子。
17岁被抓壮丁,61岁才回家。
阻隔两岸亲情的,真的不仅仅是那一湾海峡。
《原乡》是一部重大的海峡题材电视剧,所讲述的“骨肉天情、原乡情长”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两岸一家亲”的血脉联系,对于沟通两岸同胞感情、凝聚民族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剧积极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创作人员自觉的文化追求。
儒家的仁义礼智孝等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
剧中的老兵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这些文化传统已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了。
几年前,才开始慢慢从多角度去看问题。
有关两岸的问题,免不了绕不开的是政治,但这部片子让我感触最深的,恰恰是“人性是凌驾于政治之上的”,这部剧一再得让我看到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
村头的樟树,牵着孩子的发妻,和恋人一起写下的日记,还有执念一生的“你为什么不上船”……那是梦里的整个世界,是精神失常之后仍然能带着笑容背诵的字句,是声泪俱下都无法表达出万分之一的肝肠寸断……去除政治立场,走出固定认知,你看到的只有四个字:人间惨剧。
与挚爱的恋人,结发的妻子,没有一句再见就是三十五年音信全无;老母亲想儿子哭瞎了双眼,却直到离开人世也没能再见一眼;自己就是壮丁的男人,后来一生都在为当年抓了更小的壮丁而忏悔……没有人心安理得,没有人真正幸福。
留下的人望眼欲穿,说着“他一定会回来的,他一定会回来的”欺骗自己,欺骗公婆,欺骗孩子……后来啊?
后来都习惯了……离开的人嘴里唱着的是老家的歌谣,梦里是老家的人,眼睛看着台湾的山水眼神里却满是迷茫,他们中的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能再回到故乡……那个年代里的人,乡土情结比我们更加深重。
看着他们捧着父母坟前的土撕心裂肺地哭嚎时,除了源源不断涌出的泪水,我好像一瞬间明白了“土地”这个词的背后,其实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它背负着的,是一种怎样的牵挂。
你看,到这时你才真正看懂了那首《乡愁》,才真正听懂了《望故乡》,才真正知道,春晚间隙的公益返乡短片背后,是一个怎样的背景,一个两个耄耋老人的背后,是一个怎样的群体……还是那句话,有了一个个真实的人,历史才是鲜活的。
有温度,能触摸。
“早日和平统一”、“不要让这种分离再次重演”,都是政治口号。
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
它就在那里,你没有办法。
那么这部剧有什么意义呢?
它的存在或许就是想说,有过那么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过那么一群人——这可能是我们以后的孩子,无从了解也无法理解的一段历史。
现在,以艺术创作的影像形式,这段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被保留了下来。
多年以后,希望互联网时代里出生长大的孩子们,还是可以理解那种为了归乡不惜以身犯险孤注一掷的精神,还是可以理解一个女人独身三十五年的忠贞与等待,可以理解青年时期的恋人怎么可能就因为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就无怨无悔照顾扶持一个家庭……这些都是存在的,都是那个时代里的人,会作出的选择。
他们应该会理解吧。
到那时,第一次牵起心上人的手,他们应该也还是会心如擂鼓吧……
我的天,好看,我老公总是说我不要看这种片子,诶,为什么会和他结婚啊,根本不在一个思想层次,剧评要140个字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难道不好好睡觉时间的好不好耍就难上加难健身卡计算机哈哈哈建设军事基地看吧吧吧吧删吧就开始看看吧那你就是斤斤计较韩版寿比南山卡卡卡男女
看了几个晚上到凌晨两三点,《原乡》基本看完了,陈宝国,张国立的演技非常棒,台湾女演员也特别的赞。
有些集数是看着哭着,电视剧里他们哭成个泪人,看的人也是哭花了脸。
这个题材这么多年没人碰,总算是出来了电视剧,且不说戏里的他们,造成共鸣的是这些故事也发生在我身边,当然不是台湾,是这头,我小学时以一个孩子的眼光观察的画面。
第一个从台湾回来的老兵,是我村子里的同姓长辈。
准确时间我记不清是1990年的秋天还是1991年的秋天,那天大概是星期天,中午饭刚吃过,街西头有一辆小轿车,90年代的农村街里面小汽车是非常少见的,一条街不过二三百米长,所以孩子们很快就跑过去围上去了,故事刚刚开始。
车里面下来的那位老先生,一米八几的大个子,戴一个金丝眼镜,尖尖的皮鞋,特别像个大官的样子。
然后我就清晰的记得他们母子抱头痛哭的样子。
儿子那年60岁,母亲75,。
回来那位先生边哭边说,没想到还能见到老娘,一直往家里写信,寄信,寄钱,都是托自己当年的一个同学转交。
见到母亲后才知道钱根本没收到。
然后就听他慢慢说,1949年的时候他在开封高中上学,后来就跟着学校队伍撤走了,最后就到了台湾,在那里结了婚,生了子,在台国防部与中央银行都任过职,开过饭店,看状态要比《原乡》里这些个老兵经济要好的。
他坐下来慢慢讲,80年代初期特别想回来,想家想的不得了,后来没办法了,就辞职了。
然后去美国了,在弗吉尼亚州三年也拿到了绿卡,然后就赶紧回老家,没想到还能见到老娘,他说他离开台湾第二年,台湾就解禁了,允许老兵回乡探亲,他自己折腾了一圈子总算回来了。
其实他见到是两个母亲。
他父亲当年在西北军西安当副官,娶了两房妻子,她的生母是二房,15岁就生了他,所以他能在自己60岁的时候见到75岁的老娘,她的大妈那年是78岁,身体也硬朗。
全村的老少爷们都在抽他从美国带回来的雪茄烟,听他诉说一辈子的坎坷。
他至今还健在。
幸运的两位母亲在人生暮年还能见到漂泊在外的儿子,也算是有福气吧。
另一个回乡的老兵是我爷爷的一个堂哥,他回来的时候是1998年。
那年夏天暑假还没开学,听一个堂爷爷说他要去前边村接他大哥回家。
这位从台湾回来的堂爷那年是68岁了,我见到他的时候,正听他一嘴乡音的说回来的经过。
他说他回来这是第三次了,前两次都没找到家。
1948年的时候,他跟着父母在徐州讨生活,从开封的乡下到徐州好几百地呢,他们是推着独轮车一步一步走过去的,父亲给了他两万块钱(当时的法币两万块钱估计也就是现在的一两百吧)做小生意,没一段时间他就赔光了,然后特别害怕父亲打他,就偷偷的参加了国军部队,然后当兵不久就跟着部队撤,他说的时候还说自己是挺幸运的,当兵基本没打仗,一直就往南撤,最后撤到了越南的富国岛,好像是98军黄杰的部队,在那里待了一两年,就撤到了台湾。
没想好到这个赌气的一走,再没见到爹娘。
他一直在军中,到了53岁才结婚,就是我的这位堂奶奶,当年才20出头。
隐约记得这位堂爷爷说,他当时80年代末期没回来是因为还在部队,妻子也在部队的一个部门,不允许回来。
等到退役了,一双儿女正是上小学需要照顾的时候,没办法又缓了几年,等孩子读中学了,才有时间回家见老娘。
第三次从台北到香港转机,然后直接飞到了南京, 因为前两次都是在当年逃难之地徐州找,爹娘哪能还在那儿呢,都回到了老家开封乡下几十年了。
然后他从南京坐火车到开封,再转大巴,公交,下了公交车,找不到回家的路,坐街头哭开了,别人一问他,他报上自己老父亲的名字,大家都摇头,有一个老先生指点说,都是一个姓,前后村的,远不了,你去后面那个村问问,二里地不远。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到村里了,却找不到家,没人知道老父亲的名字,坐街头满眼流泪的时候心肯定如刀扎一样吧。
就这样,我的一位堂爷爷听信就去了,接回了白发苍苍的大哥,年逾古稀了,找不到回家的路。
回家来他是没见到我那位太奶奶的。
老太太80多岁的时候,成天坐在家门口念叨还有个儿子,会回来的。
《四堂探母》里杨延辉唱到:老娘亲请上受儿拜,千拜万拜也是折不过儿的罪来。
儿在番邦一十五载,常把我的老娘挂在儿的心怀,胡地衣冠懒穿戴,每年间花开儿的心不开。
闻听得老娘征北塞,乔装改扮过营来,见母一面愁眉解,愿老娘福寿康宁永和谐无灾。
”千拜万拜,还是没有见到爹娘。
我的这位从台湾回来的堂爷爷 回乡的第二天去给父母上坟,跪那哭的一塌糊涂,几个兄弟也是眼泪巴巴的陪着哭,爹娘都已经去世了整整十年了。
《原乡》里的故事很像我隐约听到我这位爷爷说的一样,他的战友们,同乡们的回乡的情景。
他的妻姐丈大概是一个军级干部,就是《原乡》里的这位岳将军一样的职位吧,所以也是罩着身边一群人的。
他快70岁的人了,身材倍直,一米八几,精神矍铄,围着他听他讲往事。
他回来的几天里,还有我一位同学的父亲过来拜访,这位同学的三爷也在台湾,国民党老兵,已经回来一次了,一打听,原来他们在台湾还都认识。
只是我同学的三爷一辈子没有娶上媳妇,很像《原乡》里的八百黑,一辈子勤勤苦苦的一个老光棍。
看《原乡》之所以落泪,除了这个题材的催泪,也是我一想到我同族这两位爷字辈的老先生回家后的泪流满面,就禁不住要哭。
人生不过百年光阴,长寿的还难活到一百岁呢,父母儿女一场,几辈子修来的缘分,生不能见是人生最大的残酷吧。
其实想想他们,又会记得村子里其他人的故事,就是当年村子里参加革命队伍新四军的几位老先生,还有两位后来都做了到将军的位置,位列司令之职,听村里老人说,他们除了淮海战役胜利后回乡一次,从没回来过,包括他们的爹娘去世都是自己的子女回来祭拜的。
他们实在太忙了吧。
如今这两位革命的将军,就一个在自己晚年,回到出生地住了一晚,再没回来过,听说都已经去世了。
在台湾的这位堂爷爷,在美国的那位老先生,农历甲午年的今年都已经满85岁高龄了,身体都挺硬朗。
他们受了半生离乡之苦,爹娘是生不能养,死不能葬,受尽身心折磨,愿他们都长命百岁,安度晚年。
洪根生对女儿晓梅说,你们这些年轻人没有离乡背井过,不知道想家想亲人的苦。
确实,不管我们这些人看到老兵苦等三十几年无法回家看望亲人,甚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家乡的丝毫音信的时候,我们有的是同情、悲悯,却极少能够感同身受。
没有经历过离乡背井、异乡漂泊,没有经历过有家难回,难寻亲人音信的苦,怎么能够理解那些台湾老兵的苦。
正因为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都觉得他们苦,才知道他们是真苦,苦到我们这些外人都潸然泪下倍感心酸。
很多老兵都是被抓壮丁去的台湾,出门买个盐,买个酱油,串个门,走在路上就被抓走了,从此与亲人之间就是难以逾越的海峡,很多人直到死都没有再见过亲人和爱人。
前一分钟,还在阿妈跟前撒娇的孩子,和爱人打情骂俏的少年,陪同孩子玩耍的父亲,下一分钟就被胁迫着跟着溃败如山倒的军队,从此异乡漂泊,孤苦无依。
有的人在台湾落地生根,娶妻生子,留下家乡的恋人、妻儿凄苦一生,有的人身在异乡为异客,一生孤苦,离开家乡就在没有亲人。
想家没有罪,想娘没有罪,有罪的是不让人回家,不让人看娘的法律。
大陆和台湾不通航、不通信、那就转到香港、美国、泰国,只要能回家,路途再远也不怕,只是回大陆难,再回台湾依旧难。
如果一直孤苦一人,那么回家便是唯一的念想,纵然家乡的亲人不再,能够呼吸着家乡的风,喝着家乡的水,站在家乡的土地上,落叶归根魂归故土,了却一生的牵挂。
最难的是两边都有亲人的人,那些在异地成家的人并没有过错,漫长岁月,想要找一个人互相取暖,尤其是远离故土,孤寂的心更需要温暖,只是越老越思乡,思念故乡的亲人、恋人。
想回去,舍不下台湾的亲人,不回,舍不下那颗一直悬在故乡的心。
虽然我们没有尝过背井离乡的苦,但是大多数人都有离乡的经历,也尝过想家的苦,只是和平年代,网络发达,交通便捷,这苦便淡了许多。
在想家的时候,想想战乱年代,海峡阻隔,将这苦放大千倍、万倍,这苦便再难以忍受。
由衷说一句:真是好片子。
千万不要以为就是烘托悲伤氛围的哭哭啼啼主体剧,这是一部题材独特、温馨感人,看起来又让人觉得兴趣盎然的剧,很难得啊。
要为所有老戏骨的表演鼓掌,没有一个拉胯的,年轻演员也不错,剧情并没有一味的渲染苦情悲痛,反而从头开始就是在紧张、思念的情绪中展开温馨幽默可爱的生活画卷,接下来老杜探乡的过程让人感动、紧张、揪心同时又觉得可爱可亲,最后香港部分的团聚百感交集、五味陈杂,拍得也很精彩。
几位老兵在台湾眷村相依为命又思念故土的生活也很真实感人。
陈宝国塑造的路长功这个人物充满矛盾、极其出色,最后一幕脱下外衣融入游行队伍的场景真是催泪,结尾打出1987年打破38年两岸隔绝的一行文字说明,居然可以让人眼泪掉下来。
很成功的电视剧,每个人物都出彩,岳将军、于夫人、台生、符天,魏先生、阿茶、老马、力奇、马丽、小梅……都亲切得不像影视人物了。
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剧。
没有浪费这些好演员,并不像一些剧仅仅是把好演员凑在一起演绎无聊剧情而已。
没有任何说教,很多特殊历史问题和对普通人的深刻影响就这么于朴实平淡中传达给了观众,编剧和导演都很高明,希望一些主题剧的主创人员都能来看看这样的剧,不要再拍一些虚浮无趣的剧来浪费资源。
越是大主题剧越从生活细微处入手,从小人物入手,才能让观众看进去、喜欢看。
实力派的演员,不过有些台词太生硬了。那个路台生就是窝囊废呀~
台湾眷村老兵回乡路(20140411)
演员演技在线
看一集哭一集,希望更多的台湾人能看看此剧。老兵不死,只会凋零。大陆名家的演技+台湾小鲜肉的颜值也算是相得益彰,想吐槽一发宝国叔的居然之家西服。
无聊
太攻心了。泪点低的不建议观看。虽然情节上很多地方有漏洞,虽然大陆偏向性太强,可还是忍不住看到凌晨四点。
看了 2 集 觉得剧情很无聊!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年轻演员和结尾后力不足却不影响被吸引和感动 但不知这样的剧打动了我们和台湾老兵 是否能打动更多台湾同胞?
演员演技在线
演技虽好,但不合我胃口。
期望太高……
很喜欢。很催泪。
看过
演员阵容很强大,难以忘却的一段历史。不过这种题材可能会越来越罕见。
很好看
惨烈的八年抗战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国共两党阋墙之争。国民党逃亡台湾岛,也让许多戎马在外的游子远离了家乡和父母,遥望故乡
有太多的不是那个年代的东西穿越在其中。很好的题材却拍水了。
QAQ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
人,要有梦想,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梦想,那么你的人生就没有方向。梦想,是人生前行的指路灯;梦想,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梦想,是成功后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