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Kästner und der kleine Dienstag,友谊之桥

主演:弗洛里安·大卫·菲茨,Nikolaus Barton,Hans Löw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6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剧照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1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2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3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4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5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6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13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14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15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16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17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18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19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剧照 NO.20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剧情介绍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29年的德国柏林。埃里希(弗洛里安·大卫·菲茨 Florian David Fitz 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创作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一天,一个名叫汉斯(尼科·拉莫·克莱曼 Nico Ramon Kleemann 饰)的小男孩出现在了埃里希的家门口,他告诉埃里希自己是他的超级粉丝。 刚开始,埃里希对于汉斯的存在并没有太过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个脑袋里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男孩能够成为自己创作的灵感来源。在埃里希的推荐之下,汉斯也得到了一个在电影里扮演角色的机会,一来二去之间,一老一少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二战爆发了,纳粹的铁蹄踏破了埃里希和汉斯的宁静生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钟声灿烂的外母双生疑云囚犯荣耀青春俊俏媳妇开明婆凯利帮的真实历史7级公务员生活的烦恼福冈恋爱白书11:与你一起眺望的风景遇见完美邻居的方法致光之君无间道第二季神魂合体秃鹰之城艾克斯奥特曼薄暮特搜9特别篇特搜队最后的案件杜拉拉之似水年华纯平,再想想暴雨过境追梦的黎族女娃娃俏黄蓉2006笨蛋的悲剧人生短信一月追无主之花只属于我们的一天星际之门:亚特兰蒂斯第一季只有神知道的世界OAD4人与偶像生死情劫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长篇影评

 1 ) 战争的结束,既是折磨的结束,也是哀悼的开始

—————剧透预警——————————非影评 是观后感—————当亲情,友情,爱情,或是任何其他美好事物,只要撞上了战争,都会被破坏的粉碎。

看到《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的电影简介时,我就隐隐感觉到它的结局可能并不好。

有关二战,总是越了解,越心痛。

这部电影聚焦于一段忘年交,埃里希·卡斯特纳和他的小读者汉斯。

看完电影的前半段,我还有些小失望,觉得它配不上影评网站上8.3的高分。

但看完整部电影后,我改变了看法。

这部电影很像《时空恋旅人》,前半部分比较平淡,叙事娓娓道来,没什么戏剧化的情节;但后半段情感渐起,通常这时观众才意识到,之前平淡生活的剧情已经是全篇最和平安稳的部分,而那段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卡斯特纳与汉斯的相识是在二战开始前,他们的故事便从那时一直延续到战后。

所以,影片内容也是从平和走向紧张。

我想在这篇观后感中,记录下一些我注意到的细节变化。

Ⅰ.书籍封皮的变化在影片开头,卡斯特纳向一家书店老板推荐自己的新书《埃米尔和小侦探》,老板将这本书摆在了商店的橱窗中。

随着时间推移,卡斯特纳的书籍经历了被撤下,被查禁,还被当众焚烧。

最后卡斯特纳只能将书的封皮换下才能偷偷留几本做纪念。

(电影片段)这一系列变化,让人想起了二战前夕,许多书籍被列为“禁书”,作者也被威胁,不允许再写作,作品还背上“劣等文化”等污名的事情。

这也让我联想起《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的一句台词:“我从未因思想而受审过。

”精神,思想等,都是人类的文化遗产。

我不敢断言包含某类意志的作品就一定是优秀的作品,但以一种意志去压制和清除另外一种乃至多种意志的行为一定是欠妥的。

我们需要细细考量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有哪些,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什么,以后产生的影响大不大……我们应该明白,这些后果都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实实在在会作用于活生生的人身上的。

当某种思想被打压,被雪藏,被遗忘,这也意味着一个族群会走向没落,不管这个族群是大是小。

Ⅱ.咖啡厅的变化卡斯特纳常和朋友们在一家咖啡厅聚会,这家咖啡厅发生的变化,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物是人非。

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卡斯特纳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很多人逃往国外,还有一些被抓走了,剩下寥寥数人在原地坚守,等待黑暗命运的降临,或者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咖啡厅里的氛围也从一开始的热闹逐渐变成了冷清,直到最后关闭。

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颇深:德国局势越来越紧张,不过卡斯特纳依然经常去咖啡厅。

他偶尔会悄悄问咖啡厅老板,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笑话。

(电影片段)这是他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消遣之一。

我无法想象,连笑话都要小心翼翼地讲,大笑都可能成为罪行,这是怎样一个压抑又痛苦的社会。

Ⅲ.名字的消失这又是一个让我感到心酸的细节。

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禁止,更是为了不招来杀生之祸,卡斯特纳和他的朋友埃·奥·卜劳恩(漫画《父与子》的作者),还有其他很多创作者,都需要隐藏自己原来的名字,改用新的笔名或假名去创作,甚至根本不署名。

我勉强称得上是一个文字创作者,我懂得署名对作者而言有多么重要。

在作品上看见自己的名字,那种成就感与满足感是旁人所不能理解的。

你可以说这种情感大多是类似的,但仔细品味其实各有不同,因为每一件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作者本人才知道。

而在卡斯特纳所处的那个时代,只能充当幕后写手,甚至还要背着良心给纳粹做事,卜劳恩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厌恶:

(电影片段)这就是战争带来的苦楚。

名字是证明一个人在社会上存在过的重要痕迹,而纳粹做的正是要强行抹除这些所谓“劣等文化”创作者的痕迹,逼着卡斯特纳等人抛弃名字,抛弃身份,抛弃所有社会关系。

在法西斯势力的压迫下,有的东西被迫中止,有的东西被迫开始,大家都身不由己,畏缩求生。

Ⅳ.观念的变化卡斯特纳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电影片段)而汉斯长大后,想要去帮助他的朋友沃尔夫时,卡斯特纳又这样说:(纳粹当时正在砸沃尔夫家的理发店)

(电影片段)这是两难的选择,也无法判断谁对谁错。

汉斯向卡斯特纳提出的问题,也是电影向观众提出的问题。

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希望自己如果面对类似情况时,所做的行为不会让更多人受伤。

有时候,我们需要选择的并不是更好的那个,而是不那么差的那个。

电影结尾,卡斯特纳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但他的许多朋友都已离去,最忠诚的小读者汉斯也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战争的结束,对他来说,既是解脱,也是哀悼的开始。

(注:图片皆来源于网络,侵删)作者:HardTime

(一个喜欢写观后感的公众号,欢迎关注)

 2 ) 周末观影的惊喜

2020年3月14日 周六因为腾讯视频的会员快到期了,今天休息在家就找了一部电影看,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友谊之桥》。

惊喜的发现《埃米尔擒贼记》的作者埃里希凯斯特纳与《父与子漫画》的作者埃里希奥赛尔也在里面,以后再看书的时候就有了代入感。

战争总是残酷的。

可能凯斯特纳也没想到后来他的读者遍布全世界。

我想每一位读者可能都是“汉斯”,都是那个崇拜他的“小星期二”。

 3 ) 清醒坚强又耐心地活着

突然想明白一件事,刚才在跑步机上边走边听毛不易的《借》的时候,忽然领悟出来的。

我一直不知道该如何评论卡斯特纳这个人。

他最后幸存下来了,父子的作者自杀了,汉斯死在了战场上。

刚才,我突然明白了,我要像卡斯特纳学习,做一个清醒的人。

愤怒冲动绝望都是最自然的反应,可帮不了自己也帮不了别人。

也许在黑暗里,保存自己就已经是一种胜利了吧。

我记得剧中有次他和父子的作者对话,大意是,他说我们要尽可能保证我们的清白,父子的作者说,在猪圈里你怎么可能保持清白。

后者说的是没错。

但我想,卡斯特纳内心里是存有了一份不被污染的地方,这块地方永远不会被污染和侵犯。

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就会竭尽全力去守护这份清白。

人在最无奈的时候,更需要清醒、耐心,和一点坚守。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完全没有选择,是我们让自己陷入了绝望。

我知道这不怪他们。

但正因为有更多的卡斯特纳这样的人活了下来,德国才成了今天的德国,他们记录了历史,他们讲述了过去,德国才会不断做反思,才有更民主自由的社会。

我会带着卡斯特纳的精神继续生活。

 4 ) 给大人看的童书会变老

前面表现得很好,一大一小,作家与读者的感情贯透第三帝国的荒谬史,展现小孩不以小孩视角区分大人的渴望,作家两次面对纳粹的荒谬而不得不告诉星期二:我希望有大一点的读者。

可是给大人看的童书,如果有普世价值,一定会比大人更老。

于是星期二长大了,可是第三帝国还是那个样子,腊肠狗配不上牧羊犬,战争不会颜面尽失,无论胜败!

4月30日希特勒和妻子爱娃结婚后双双自杀,随后第三帝国迅速崩塌,如浮光掠影般的速度正合电影时光的切换,蜻蜓点水。

很是突兀,不带说明。

是不是也在用剪辑,用速度告诉我们:一切总会过去?

可是这样自慰解不了历史的哀愁。

一切要面对的都坦然,不期待时光快与慢,只是默默的做,按自己知道的去做。

甚至宁愿用死亡来经历人生,那样才是真正的自由吧!

而非逃不逃这么简单又变扭。

勇气是另一贯穿的主题,作家和朋友情愿留在柏林,蒙羞,虽百死其犹未悔。

只是到了最后,他还是走了,一声口号:埃米尔,救了他的命。

可是,这个口号呼应得有点生硬,最后才表现作者对战争的“悲天悯人”也为时太晚。

很不合理。

最后一部分这样的败笔不止一处,列如一伙人在交战区拍电影?

哪有那么闲适?

人人都高兴?

战后相当大一部分人并不怪他们的元首。

真实不一定如此,但镜头如此,就是真实。

所以力量不足,而且在第三帝国之外,电影本身带点荒谬,这,也是一种卡萨旦吗?

不,这不符合童书作家的格调,不过倒暗合电影和叙事的玄妙。

童书作家要深沉,不能嬉笑怒骂,还要假装平易近人,他们要敏感,要把历史经验和个人感受揉成球不带一点毛躁踢给稚嫩的小孩。

他们敏感的抓住孩子的心,而更深沉的隐喻,大人也会动容,因为他们懂,小孩不懂为什么,但是更敏感的他们能抓住最敏感的情绪变化,成为他们的印记。

但是越敏感越忧郁,唯有诗人,可以比肩。

他们,真是时光的新娘——除去旧有的毂纹,还带来新置的嫁妆。

给大人看的童书会变老,但是小孩永远青涩,大人呢?

 5 ) 真正的友谊超越年龄和身份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蕴含着多个深刻的道理:关于友情与互助1. 真正的友谊超越年龄和身份: - 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虽然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但他们的友情深厚且真挚。

2. 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重要性: - 当小星期二面临困境时,卡斯特纳毫不犹豫地给予帮助和支持,体现了朋友间应有的责任感和忠诚。

3. 相互理解和尊重: - 两人能够跨越彼此的差异,理解对方的处境和感受,这是建立稳固关系的基石。

关于成长与自我发现1. 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决心: - 小星期二在卡斯特纳的鼓励下,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

2. 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 - 通过与卡斯特纳的互动,小星期二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内在力量和可能性,增强了自信心。

3. 勇于承担责任和后果: - 书中的角色们在解决问题时,学会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成熟和独立的标志。

关于社会与阶级问题1. 批判社会不平等现象: - 故事通过两个孩子的经历,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和不公正待遇。

2. 倡导平等与包容的价值观: - 卡斯特纳和小星期二的友情打破了传统的界限,传递出人人平等、应该相互关爱的积极信息。

关于勇气与坚持1. 面对恐惧时的勇敢尝试: - 小星期二在冒险过程中多次面临生死考验,但他从未放弃,展现了惊人的毅力和勇气。

2. 持之以恒地追求目标: - 无论是寻找宝藏还是解救朋友,主人公们都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直至成功。

关于智慧与策略1. 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 在面对复杂情况时,书中的角色们能够冷静思考,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2. 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 每次遭遇挫折后,他们都能认真反思,调整计划,以便在未来做得更好。

总结《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不仅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冒险小说,更是一部富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作品。

它教会我们如何珍惜身边的朋友,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以及不断地追求自我成长和完善。

总之,这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阅读,尤其是青少年,因为它能在轻松愉快的故事情节中传递出许多宝贵的生活智慧和道德准则。

 6 ) 纳粹上台前后:有毒的空气、以及友爱、忠诚与勇气的故事

凯斯特纳以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身份而为世人所知。

但是,对于大部分不读儿童文学的大人,肯定会觉得,这么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和一个小孩子的故事能够有多好看呢?

——对,看电影之前,我就是这样的大人。

我之所以会保存这部电影,是因为凯斯特纳以某种离奇的幻想与隐喻进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他有过一个小说,叫《5月35日》。

于是,在5月39日的今天,我终于看了这部在文件夹里面躺了许多日子的电影。

然后,就被意外的shock到了——动人的,当然是纯真的孩子气,是那些像金子一样珍贵的心灵,能够在有毒的空气里面,依然保守着友爱、忠诚与勇气的故事。

关于1929年前后德国的历史状况,可以去读历史学家彼得·盖伊《魏玛文化:一则短暂而璀璨的文化传奇》,也可以去读哲学家卡尔·洛维特的《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

电影中,透过凯斯特纳的写作和朋友们的境遇也可窥见一斑。

凯斯特纳在诗作中嘲讽国家主义是吞噬孩子们的机器,而他的出版人因为犹太人身份不得不迁离柏林。

许多作家离开了德国。

因为种种原因——凯斯特纳自我调侃的,懒惰、记录历史的初衷、不让德莱斯顿的老母亲伤心等等加起来超过了百分之一百七十五的借口,他留了下来。

之后,被剥夺了发表权的凯斯特纳只能以假名写喜剧故事谋生。

但是,他日积月累地记录着人们私下流传的笑话——幽默一向是装腔作势的鸡犬者的天敌。

在有毒的空气里面,私下传递帝国笑话时的会心一笑当然包含着信任、忠诚与勇气——这是一种希望原则,人们之间并没有被那样的空气彻底毒化,也没有被街头的焚烧书籍吓垮掉。

哪怕自由被剥夺,并且付出生命的代价(凯斯特纳的好朋友、合作者、著名的漫画家、《父与子》的作者在纳粹帝国自杀了,但是自杀之前,还为另外一位被捕的朋友脱罪,即便那位朋友还是被判了死刑),但是友爱同时也还在继续。

作为凯斯特纳的超级书迷,小男孩汉斯当然喜欢那些欢乐、勇敢又正直的故事。

正是因为有凯斯特纳这么棒的人存在,虽然有毒的空气无所不在(校园内外,老师、邻居肆无忌惮的撕碎诗稿、焚烧书籍、砸烂犹太邻人的店铺),虽然汉斯有胆怯软弱的时刻,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和犹太小伙伴的友谊,并且逐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感受什么才是真实的、什么才是谎言。

在哈拉尔德·韦尔策编辑的《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中,有一篇《纳粹大屠杀、回忆、认同》探讨德国人历史叙述策略的变化,纳粹时代从一种“另在,变成德国人的自我的一部分”。

当代德国,一次次讲述“我们的父辈”的故事——带着回忆和悲伤,从反面的经验中去审视黑暗时代的人们,才能格外看到当有毒的空气肆意弥漫时,勇气与忠诚,黑暗时代的友爱之光,如何庇护着心灵。

而控制记忆、遮蔽历史,一定是希望的大敌——长久生活在没有历史思考的道德真空当中,任何社会都会很快走向装腔作势的虚假状态,人们在这里不会获得充实与宁静的生活。

 7 ) 卡斯特納與小星期二

能有所相信是困難的,在任何時候都是這樣。

因爲擔心牽連,在被蓋世太保調查了以後,卡斯特納把漢斯給趕走了。

從現在開始,一切與我有關的東西都有威脅。

他說道,我讓漢斯傷透了心,偏偏是因爲我的書對他來說意味着一切,我就得趕他走。

這最後一位還相信我的小朋友。

他把兩者(他和漢斯)的心都傷透了,所以他纔會這麼說。

漢斯藏起來的卡斯特納贈他的書被搜見時,他姐姐問道,你要把書藏到什麼時候,他說,直到第三帝國成爲過去!

他姐姐說,那你可以等上一千年。

如果沒有卡斯特納的記錄,那麼那些戰爭中所犯下的暴行就會無人知道,像漢斯這樣一個生命的逝去又有什麼呢?

參加演出的小演員除兩名外,均未能從戰爭中活下來,可見戰爭並不挑人,他不管你是主角還是配角。

僅僅在卡斯特納的筆下,他纔成了主要人物。

卡斯特納說,僅憑這一個無謂的失去,我可以估計出,希特勒所犯之錯數以百萬計……他記錄這一段個人經歷,就是在記錄數以百萬計的同樣遭遇。

他記錄下的是自己的經歷,但誰又未曾經歷呢?

在兩萬七千七百六十二位陣亡者當中,一個名字無足輕重。

 8 ) 乌合之众的悲剧

这部电影,并不像一般的二战电影,只是把责任单纯的归咎于希特勒、纳粹党,而是审视了同时是受害者和加害者的:群众。

一场运动,有其广泛的心理基础,一次大战后的悲惨经历,在德国人的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希特勒上任之初的成功,又激励了民族自豪感。

于是,爱国的学校老师,慷慨激昂;渴望身份认同的青少年,一个比一个激进;热心的街坊,变成热忱的基层干部;邻座的老大爷,举报想逃避兵役的少年;躲空袭坐在前面的大妈,检举发表失败言论的漫画家……。

他们都是坏人吗?

正好相反,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是认真教学的好老师;积极向上的好学生;热心助人的好邻居;好打抱不平的老大爷;热心公益的大妈……。

所以,广泛的心理基础,再加上权威人士的肯定,经由少部分积极分子的煽风点火,在多数人的旁观下,最后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卷入悲剧之中,像森林大火一般,一直要到烧无可烧时,才能渐渐冷却。

纳粹德国如此,十年浩劫如此,美国的民粹主义方兴未艾,如今的香港也是如此。

 9 ) 真摯的演出,感人的故事

德國電影《卡斯特納與小星期二》,是改編自德國兒童文學家、編劇家、作家及詩人,卡斯特納和一名七歲男孩間的真實故事。

這位抱著不婚主義,而且完全討厭小孩的文學家,不但四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更獲得安徒生勛章。

這段歷經威瑪共和國、希特勒上台到倒台的忘年之交,用的是溫馨不煽情的拍攝手法,卻每每在幾個真摯的鏡頭下,催我熱淚。

我好喜歡這位演小星期二的小演員(他今年16了啦),自信又活潑的演出,讓人打從心底喜歡。

而男主從容自在的演出,與之前看的德劇及電影,有著不同的呈現方式(他是波士頓音樂學院畢業的,畢業後從事音樂劇一段時間後,才改走電視電影)在查男主資源時才赫然發現,我下午偷空看另一部德國電影《最爽的一天》(最美好的一天),居然是男主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耶可惜我時間不夠,沒能看完。

#一開場的流暢度及氣味讓我聯想到海上鋼琴師#最後呈現小男孩演出電影的真實片段時徹底打趴我眼淚不自覺直流#雖然沒有拍出希特勒暴行但從他們經歷的事情上可以感受到肅殺氛圍

 10 ) 匆忙又寡淡的“友谊之桥”

如果国内视频网站不是删减版的话,这个电影完成的很令人遗憾。

战争背景下的成人与少年的友谊,再加上真人真事改编,包括父与子的作者等著名配角,可以说的很多。

但是它浪费了一个很不错的题材。

前半段还好,节奏还比较稳。

但后半段真正开始吃劲儿的时候,开始囫囵吞枣地糊弄,太着急推进剧情,所有关键节点都一闪而过,根本没有给出深入延展的时间。

比如好友那句“你还要写搞笑剧到什么时候”,以及好友自杀前后等等。

不写怎么糊口?

成年人这种问话显得低幼,而因为没有背景交代,诸如“在猪圈里没有清白的人”这类台词就如说教般僵硬。

我想不通这个题材怎么才做了90分钟,实际可以说的内容有太多了,每一个配角人物的侧写都可以更深入,整体时代背景和小星期二的个人背景也可以再展开,战争前后对比也可以刻画地更强烈。

课堂老师是脸谱化的凡人恶魔,就很老套了;而《父与子》的作者和小星期二的理发师朋友,明明可以详细聊聊的人物却着墨太少,比例分配极其不均衡。

全片都围绕着作家展开,而实际对于作家也没有拍的很透,产房前后的戏对这个人物来讲没有太多意义。。

主演德国小鲜肉我看了他好几部片子,演技还是在线的,只不过对这个片子来说不够厚,当然其他人的演技更是拉垮。

而片中有三对明显的友情线,成人/成人,少年/少年,成人/少年,但勉强只完成了其中最后一条。

酒吧侍应生、钢琴演奏者、书店女销售,其实这些小配角都可以略铺开一些,影片就会显得更丰富,“时代切面”也能更饱满。

但可惜的是,全片没有出彩的点,平铺直叙的十分寡淡,场景也过少。

最打动的人应该是作家最后过关卡时,纳粹小兵那句“密码是埃米尔”。

那一刻会让人感到爱、艺术、文学,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巨大。

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相通与情感相连,是可以跨越时间、立场、身份等等分野的。

最后真实历史影像出现,“当年电影参演的小演员,战后只有两个幸存”—-这太难受了。

所以这样的片子应该多拍,有一个机会就要拍好。

这样不咸不淡的处理,远远削弱了现实本来的力量。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短评

纳粹下的忘年书交

6分钟前
  • Gunsdelmar
  • 还行

呃 是对外国片有什么滤镜吗 我觉得一般般呀 咋评分还这么高 普普通通的故事 平平淡淡的交代 二战这个大背景其实人物也有自己的精彩的

7分钟前
  • 甜心客栈
  • 较差

管中窥豹。以后方的视角重述二战期间的德国经历的变迁。

10分钟前
  • dblddx
  • 还行

作品太平淡了,冲突做得有点乏味

11分钟前
  • 呱呱
  • 还行

太平淡了

12分钟前
  • wosla
  • 较差

对那部著名的儿童作品,她的人物设定和背景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密码是:埃米尔。

14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汉斯的纯真与忠诚令人印象深刻

18分钟前
  • 梅子的红领巾
  • 力荐

二战为背景的故事就是格外吸引我 尤其这种基于真实事件的 男主一些角度好像麦康纳嘿 小男孩小时候太招人喜欢了 他俩的互动很可爱

22分钟前
  • 日落可以慢半拍
  • 力荐

3.5

23分钟前
  • 曳尾于涂
  • 还行

纪实性电影

25分钟前
  • 层次ic
  • 较差

这部电影和其他纳粹统治时期的电影不同,这部基本绕过了残酷的场景描绘,只留下了温情的画面,但是战争的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和阴影却贯穿始终。

29分钟前
  • 拐拐
  • 较差

大浪中的沙,也可以是粒粒分明的沙。

34分钟前
  • 不喝咖啡
  • 力荐

人不行善则心灵涂炭。

39分钟前
  • Mr.Bin
  • 还行

剧情很平淡,记忆点不多,但是很喜欢里面的布景和服装,很精致用心

40分钟前
  • Ingrid
  • 还行

温情+残酷。悲剧来得有点突然。

42分钟前
  • DollyTilly
  • 还行

真实事件改编,作家可以屈尊苟且,更换身份在纳粹环境中求生,他的读者却只能为了理想奔赴前线

47分钟前
  • peterzhang70
  • 还行

和平主义者、德国著名作家,诗人,编剧和讽刺作家埃里希·卡斯特纳真实经历改编的故事。

49分钟前
  • liky
  • 较差

近几年看过的最棒的德国电影之一,论一本书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通过作家和小书粉的友谊来展现纳粹的罪行和战争的残酷,结局非常遗憾。另外电影颜值爆棚,德国男人和德国男孩真的太帅了!

50分钟前
  • nobody
  • 力荐

从小星期二这一个“无谓的失去”,可以估计出希特勒所犯之错数以百万记。除了卡斯特纳的故事,还有父与子那位漫画家的故事。

51分钟前
  • One day
  • 力荐

大多数情绪都是由纳粹带给我的恐惧,卡斯特纳和汉斯在后半部分几乎是蜻蜓点水般的描写。

56分钟前
  • 壹佰伍拾號🥈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