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的喜爱,从电影的色调看,能感受到这是部温情的电影。
注定让人感动的剧情。
你会喜欢它叙事的节奏,音乐恰到好处的渲染,每一次的情绪爆发都让人鸡皮疙瘩;你会被Ruby年少懂事但在青春期足够敏感的情感波动而感触;你会沉迷于故事最后和比最后更遥远的他们一家人未来的憧憬。
也许你会希望这个故事足够真实,因为事实太容易感染人;也许你也会希望这个故事多些虚构,因为现实的艰难,太折磨意志。
一方面,讲述到捕鱼事业的困境和聋哑人的生活不易;
另一方面,作为全家人唯一能听说的她,背负那份与外界沟通的责任,甚至作为必然能了解足够多事情后被迫压在身上的负担。
她与家人仿佛身处两个不同的世界,有声与无声的两个世界。
当无法听见,如何感受她的歌声,聆听她的世界?
他们不懂发声,但她热爱歌唱。
然而,他们一直以来活在同一个频道里,互相聆听,互相理解。
电影给予演员很多的信任,有充足的时间表现,同样剧本深刻且耐心地描写他们的故事。
最后,在于她如何处理家庭和处理成长的双重压力,如何释放,有何收获。
听不到的家人如何能感受她的唱歌天赋,回应她的努力?
电影确实交出了尽善尽美的答案。
近日看了一些语言学方面的书,其中提到了手语。
又想起之前看过的这部电影,翻出一篇旧文来。
当我们谈起“手语”的时候,印象更多的可能是它的一些附属性质比如“公益”之类的,但是其本身作为一门语言,倒被很多人忽略了。
这学期旁听了一门名叫“中国手语语言学”的课程,发现了很多之前对手语“想当然”的误解,也做一些反思。
首先,手语作为一门语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拥有语言的一切特性。
它会有自己的词汇、语法、文学,也会有各种语用特点(例如语气、语体等等),还能用手语开玩笑。
简而言之,一切语言能做的,手语都能做。
相信接触过手语的朋友会发现,手语和有声语言的交流效率差不多,这点也得到过实验验证。
但是,要真正理解“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并不容易,我们或许有过下面这些想法:学手语是不是要简单一些呢?
——很遗憾,要想真正掌握手语,需要下的功夫和学一门外语差不多,大概需要两年。
(希望大家别沮丧)世界各地的人的手语是否一样?
——不一样。
每个地方都会有每个地方的手语,当地的手语和当地的有声语言几乎没有关系。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呢?
我们可能认为手语是某种全人类都能理解的“打手势”,“比划比划”就懂了。
这是轻率傲慢的判断。
很可惜,许多专业的语言学家,都曾犯过这个错误,而这种误解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人发现,并重新研究。
归根结底,在此之前许多研究手语的人根本没有与聋人接触过,也没有给予手语应有的重视。
如果“比划比划”就懂了,那就不是语言了,而是象征。
要理解这点,我们可以拿点头和笑容做个类比。
笑容代表愉悦、友好,而笑容与这些积极感情的联系是固定的,与之相反的是点头。
在有的地方,点头可以表示肯定,在有的地方是否定,还有的地方,点头根本没意义。
这说明,点头与“肯定”这个含义的联系是任意的,也是在后天某个文化社会群体通过约定而成的。
如果没有约定,那这个行为就没有意义。
因此,手语更接近“点头”而不是“微笑”,手语表达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任意。
中国手语就是汉语的翻译吗?
——不是,它是一门独立的语言,除开专有名词的表示,几乎和汉语没有联系。
这一点,如果明白了上一段,其实很好理解。
但是之所以还要提出来,是因为这个“想当然”的误解带来过诸多麻烦。
就比如我们听人在接触手语的时候,或许听说过《中国手语》,里面有大量的表音的手指语。
这种手指语通俗来说,就是打拼音。
创造这套手指语的人或许是这么想的:他们默认了手语是汉语的翻译,创立出表示各个拼音的手势,那么手语的“妈妈”就可以用拼音“m”重复两下。
但事实完全不是如此,手语里的“妈妈”,就我所知,某一种手语的是表示女性的语素和表示年长的语素相结合。
而当时为什么会犯这种错误?
原因之一是当时《中国手语》里的编委会,鲜有聋人。
换句话说,这几乎是听人创设出来的一套手语打法。
他们带着常有的误解,制定出来这些“手语拼音”,而更加要命的是,还要以此为标准,统一手语。
或许大家会想,“统一手语有什么不好呢?
方便各地聋人交流,也方便推广普及手语。
”首先,各地手语方言的差异并没有像有声语言的那么大。
一个北京聋人和广东聋人,相处不出一周,便能很好理解对方。
并不需要像“推广普通话”那样的“推广普通手语”。
(况且,推广普通话背后也是有巨大的代价)而这种想法背后,不也是想当然地把有声语言的思维引入到手语中?
其次,作为统一标准的“手指语”,非常不自然。
因为本来就是听人创设出来的,他们很难体会到聋人交流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而且会不自觉地让手指语服务于听人。
聋人用起来不舒服,不自然。
况且,听人自创的手语打法,要求聋人学习并使用,这什么道理呢?
难道不是为了听人的方便?
而背后,也牵扯了这样一个问题:手指语的教学,其实暗含着让聋人尽量融入听人社会的目的,并且有可能以牺牲更加顺畅自然的手语的学习为代价,这是否意味着某种价值判断:融入听人社会比融入聋人社会更加重要?
接着,要想打好手指语,前提是得会汉语。
那些天生的聋人怎么办呢?
硬记吗?
关于先天聋人学习汉语,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四十多人的班里可能最终只有一个能成功。
最后,每一种语言都是有生命的,有文化内涵。
它也可以成为一个人的文化根基。
硬生生的让他放弃,人文关怀呢?
况且,现在更加提倡的是“描述语言”,而不是“规范语言”。
不应该强行加入一些元素到语言中,语言有它自己的规律。
以上这些,比如《中国手语》的制定,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
就是听人有一套手语,聋人有一套手语。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的聋人能看懂电视台的手语新闻。
因为手语翻译是听人,学的是听人的手语。
(其实电视新闻手语翻译的存在只强调“有”,而不关心是否起到作用。
这背后我就不深究……)还有更可悲的结果是,许多聋校的听人老师,打的是“手势汉语”,就是按照汉语语序逐字逐句翻译成手语。
汉语是有声语言,表达的逻辑与手语并不相同,因此,手势汉语差不多是另一个手指语。
有点类似于“中式英语”。
对这些老师的考核也侧重于词汇掌握和文法手语的熟练程度。
这导致了这些老师会认为自然手语是不规范的。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纠正学生的自然表达。
除此之外,这也导致了真正有作用的手语翻译的稀少。
让聋人与听人的交流更加困难。
这种隔阂恐怕并不是这些政策的初衷。
因此,如果真心想学手语,尽量和聋人直接交流学习。
尊重他们的表达习惯。
P.S.码字码到最后,其实有了许多感触。
这种轻率与傲慢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警惕的,要真正体会他人的处境并不容易。
也应该警惕那种不顾具体情况的“一刀切”,这其中的苦处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体会…如果制定者真心希望能够起到实效,首先就应该尊重,至少也得是会手语的才有发言权,切忌“想当然”;而如果只是想做出某某成绩……那我就不必多说了但是无论如何,每一位个体为跨越这种隔阂所做出的努力,我相信不会白费。
在铺天盖地的图像、视频信息轰炸中,电影处于哪一个位置?
视觉文化的繁荣,甚至让电影成为了“旧大陆”。
电影似乎是固执的、傲慢却又诚恳的“老人”。
这是因为,电影艺术仍然愿意花费大把时间,耐心地搭建视听语言表达的体系。
《健听女孩》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这是学院奖项的“小年”,但影片背后依然有生动的表达。
尤其是,它背后有一种整体的张力,让人很舒服。
首先,电影外部有张力。
影片的核心叙事是“音乐”能够对抗平庸、无望的生活。
这是歌舞音乐类型片的惯用主旨之一。
《跳出我天地》,同样以“舞蹈”作为梦想,对抗充满烟尘、压抑万分的世界。
这是“艺术”与“生活”的对抗。
跳出故事,看“电影艺术”,会发现它也能够短暂地构建一个空间,让人免于琐碎生活的叨唠,在视听艺术中释放情绪。
其次,戏剧之内的张力无处不在。
青春另类女孩追求爱情与梦想。
这种叙事结构司空见惯,但是在影片中十分生动。
女孩每一次的行动,背后都联动着她的独特“身份”——热爱歌唱,家人却听不见;碰触爱情,对方却犯了嘲讽的忌讳;追求梦想,家人却依赖她的听力……最后,角色充满了张力。
一个个矛盾的主体,是如此自然。
父亲感受说唱音乐剧烈的震动,也感受女儿唱抒情歌曲喉咙的震动;母亲坦言希望女儿一出生就听不见,却也呵护女儿的梦想;哥哥,想成为真正的“哥哥”。
插科打诨的生活态度是粘合剂;爱情与梦想是生活的动力,让异化的劳动成为生活的必需。
这个故事,巧妙地调动观众的视觉和听觉。
这是慢慢堆叠起来的视听表达,不深入,就无法体会。
从前面手语的间断“静音”,到音乐会短暂的沉浸式的“安静”,再到音乐考试串联起的“无声”生活,这是能听的电影,它用音乐之美和无声之憾穿插……这是视听艺术中,微妙的体验。
电影里常见的推动情节“光速”发展的手段,就是播放一段快节奏的、旋律优美的音乐。
但是,在镜头捕捉快闪到这一家人的时候,搭配着音乐,观众可以感受到一种体验——我们有声地观看,他们无声地生活。
在对残障融合的思考中,影片走得更深。
它不仅有展现了外界对听障人的“暴力”,劝告着我们对听障人士必须要“尊重”,同时影片还更进一步,把矛盾放置到了健听人和听障人共处一室的叙事结构中,进而引申出,深层的尊重、深层的理解,是平视的而非俯视的,是互相支持,是互相依靠。
“我们是同样的人”,不再是口号,而是清晰立体的表达。
昨晚小伙伴分享了一部叫《健听女孩》的电影。
正好觉察到自己最近一直紧绷着神经,都没有享受过看电影的乐趣,于是马上找到片源。
没等看完,已哭了满脸。
然而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并没有刻意去煽情,剧情也是简单且温暖的。
当我开始流泪的时候,并不是发生了多么感人的事情,而是真真切切被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触动了。
于是记录下这些让我感动的瞬间,和一些思考。
1、"孩子必须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先说片名,刚看到《健听女孩》这个名字时,并没有什么想看的冲动。
但是实际上这部片子的英文原名叫《CODA》,CODA其实是音乐术语,指的是乐章的结尾部,终曲。
影片的最后,RUBY收拾行囊去上大学,本已经上车的RUBY又急忙叫闺蜜停车,奔向爸爸、妈妈、哥哥,一家人“认真”且深情的拥抱后,RUBY才安心的离开。
车子缓缓向前,RUBY趴在车窗上,回头看着渐渐远去的家人,比着“我爱你”的手势。
而她,凝视着家人的同时,踏上了去往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大学之旅。
我特别喜欢这个结尾,完美的呼应了影片开头的剧名:CODA。
RUBY十七年来和家人在一起谱写的乐曲在此结尾了。
但是属于RUBY自己的人生之歌,才刚刚开始,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是SOLO。
至此,RUBY开始了她真正的“分离个体化”之旅。
离开家人,追寻自己的人生。
看到RUBY和家人相拥后的离开,也让我想到温尼科特的书《家是我们开始的地方》,这本书的封面写着:孩子必须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就像温尼科特爷爷的这本书名:家是我们开始的地方——家,同样是RUBY开始的地方。
虽然这个开始和其他人不太一样,她最亲的人全都是聋哑人,但是这并没有影响RUBY成为她自己。
因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正常"还是"不正常",最重要的,是家,是爱。
2、重要的不是父母是否是聋哑人,而是,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科胡特说:"与其说父母做了什么,不如说父母是怎样的人影响了孩子。
"对应到《CODA》,同样的,父母是否是聋哑人并不重要。
RUBY之所以能成为RUBY,是因为她的父母能够做自己,同时,他们也是温暖有爱且自由的人。
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把RUBY看作"女儿",而更像是一个共同生活的小伙伴。
尤其是当RUBY带着男生回家时,他们搞笑的提醒男孩记得做好措施就可以看出,女儿对他们而言,是另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需要圈养和保护的"宝贝"。
RUBY当时羞愧难当,冲他们怒吼:I HATE YOU!
但是这一对心大的父母居然相视傻笑,像极了上学时候捉弄自己好朋友的损友。
但我想也正因为这样,RUBY拥有很多其他"正常家庭"所没有的自由度,以及勇气。
3、“我很高兴你知道自己是谁”RUBY拥有美丽的颜,影片一开始她唱着歌,熟练的在鱼船上和爸爸哥哥一起干着活,捕鱼看起来是她非常熟练的事情,而她唱歌,看起来那么自然,就像那首歌是她自己的歌一样,她只是在用歌声讲故事。
而更吸引我的,是她的气质。
她一出场,就散发着一股特别的气场,让人不由自主的被她吸引。
那是她的“自我”所散发出来的味道,是属于RUBY的独特磁场。
作为聋哑家庭里唯一听力正常的孩子,RUBY却如此有力量地生长成为“自己”,在我看来,原因也正是她的妈妈、爸爸、哥哥都在做自己,同时也打心眼里希望RUBY做她自己。
妈妈跟RUBY说:"我知道我把你逼疯,那些衣服和化妆品。。
但说真的,我很高兴你知道自己是谁,你很勇敢,跟我不一样。
"
哥哥对RUBY说:"我听说你很会唱歌,你应该离开,去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我们。
"而爸爸粗旷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真心想要去理解RUBY的心。
所有的这些,都是RUBY的资源,也是支持她在有时候并不友好的外部世界继续走下去的力量。
4、真实的活着:如实相告的力量当RUBY问妈妈,你有没有希望我和你一样是聋哑人时,妈妈给了她最真实的回答:是的,是希望你是聋哑人。
因为我怕如果你不是,我们就不亲近,我怕我因为自己是聋哑人而成为一个坏妈妈。
因为我和我妈妈就不亲(RUBY的外婆听力正常)。
听到妈妈这样说,RUBY并没有觉得受伤,反而开玩笑的说:你是坏妈妈,是出于其他的原因。
然后母女俩笑成一团。
5、有症状没关系,带着症状生活就好其实不管是RUBY,还有爸爸妈妈和哥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症状。
RUBY有一些忧郁的气质,没那么合群;爸爸光天化日之下也会抽大麻;妈妈打心底对健全的人是抵触的;哥哥很固执,情愿自己被人坑,也不想要事事由妹妹出面帮忙,冲动起来会暴脾气和人打架。
一家人也会经常吵架,生活并不是一直相亲相爱,反而常常"一地鸡毛",但是不管怎样,他们都是打心底里关心和爱着彼此,正因如此,这个家庭也一直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每一个人也都能带着自己的症状,继续好好活在当下的每一天里。
6、防御的重要性当RUBY第一次参加合唱团,因为太害怕而不敢开口唱歌的时候,她采取了一个防御,直接逃跑。
RUBY跑到自己经常去的湖边,开始唱生日快乐歌,一片宁静中,她的歌声是那么灵动好听。
然后她收拾情绪去找合唱团老师,说明了自己紧张的原因,也因此给了自己继续唱歌的机会。
所以防御是多么重要啊,当她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允许自己逃跑,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回过神来。
7、重要的不是健全,而是感受这也是全片最让我动容的一幕,当RUBY的父亲抚摸着她的喉咙,通过振动去感受她的歌声时,我完全崩不住,哭成了泪人。
爸爸说(手语):"这里的星星没有海上的美。
"然后说:"你唱的是什么?
可以再唱给我听一次吗?
拜托"当RUBY开口唱的时候,他又急忙比划:大声点。
他希望自己可以更清晰的感受到女儿的歌声。
那样一个形象粗旷,天天抽大麻,放荡不羁的硬汉,轻抚着女儿,眼神里除了对女儿的爱,我还看到那种无法听到女儿歌声的痛。
也许,作为一个聋哑人这一生的复杂的情感,可能都在女儿唱歌的那一个瞬间在他眼前闪回。
但是,他还可以触摸,还可以看,他打开所有的感觉通道,在那一刻,他知道女儿在唱什么,他也知道女儿应该去向何方。
在他无声的感受里,RUBY获得的一定一点也不比别人家的孩子少,甚至更多。
那是真正的愿意去接近她,去感受她,去理解她的,真实且有力的爱。
8、最后RUBY在面试的时候唱的这首歌,完美的诠释了她对家人的感情。
这首歌的名字叫:Both sides now。
实际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任何时候任何人任何事情,都可能是矛盾的。
爱父母家人,但这爱也会成为阻挡我们视线的云。
有时候怀疑自己不懂爱,不懂生活。
但这样的怀疑也是必要的,只有知道自己不懂,承认自己不懂,才有成长的可能性。
那是云曾在我心中的样子But now they only block the sun但是现在它们却遮住太阳They rain and snow on everyone雨和雪落在每个人身上So many things I would have done许多事情我本应该去做But clouds got in my way但是云阻挡了我的去路I've looked at clouds from both sides now我曾从两面看云From up and down and still somehow从上到下却仍看不懂It's cloud illusions I recall我想这是云的幻像I really don't know clouds at all我真的一点儿也不了解云Don't give yourself away不要放弃你自己I've looked at love from both sides now我曾从两面思考爱From give and take and still somehow去思考付出和给予却仍想不通It's love's illusions I recall我想这是爱的幻像I really don't know love我真的不懂爱那是生活曾在我心中的样子But now old friends are acting strange但是现在老朋友们表现的不一样了They shake their heads and they tell him that I've changed他们摇头并且告诉他我变了Something's lost but something's gained in living every day在生活中每天都会失去和收获一些事情I've looked at life from both sides now我曾从两面思考生活From win and lose and still somehow思考赢得的和失去的却仍想不通It's life's illusions I recall我想这是生活的幻像I really don't know life at all我真的一点也不明白生活9、这是《家是我们开始的地方》开篇摘录的一首诗,我个人很喜欢,所以也放在这里。
"家是人开始的地方我们年岁越长世界就变得越发奇怪死者的和生者的模式更加复杂不是那激情的时刻孤立起来,没有前,也没有后而是每个时刻都在燃烧的一生时间" ——T.S.艾略特 《四个四重奏》10、“身体的拥抱会内化成心理的抱持”——克莱因这大概是在妈妈对RUBY如实相告然后真心赞美她时,她因为爱和感动而退行成小孩子需要抱抱的原因。
也是RUBY必须要回来好好抱抱家人再离开的原因。
《健听女孩》在奥斯卡中夺魁,震撼众人。
一阵有关政治正确的议论过后,不了了之。
最近刚刚看完《健听女孩》,事实证明,女孩夺魁情理之中。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作为一部音乐电影,《健听女孩》更为主张表现的是一个家庭与社会的精神内核。
家庭中,女孩作为家中唯一一个听觉和嗓音正常的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本身就与生俱来的不一样。
生活在一个以捕鱼为业的家庭里,在上大学的年龄中他必须要做出自己的选择:上一所离家很远的名牌音乐学院或是继续留在家里帮助家人的捕鱼事业。
社会上,这种残疾人家庭生活仍然困难,在本就艰苦的生理条件下还要经受社会的毒打。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超级英雄电影的烂俗套路在《健听女孩》中完美地规避了。
故事结构上,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去解决问题,说白了,鲁比家庭选择了某种程度上的“摆烂”。
但这并不影响故事的完整程度,影片结尾仍然将鲁比这条大学故事线与家庭线融合成了一个闭环。
突破性的一点是《健听女孩》并没有传统“伤痛青春电影”的诟病,影片中鲁比一家对鲁比的音乐人生没有任何坚决地否定,家人们更加理性,尊重孩子的发展。
这得益于影片聋哑的根本设定。
音乐在影片中的存在感仍然重要,同时音乐也是《健听女孩》的一个情绪迸发点,几乎所有的感动情节都体现在了音乐片段中。
这里最能让人们难以忘怀的应该是鲁比上台演出,台下家人享受“无声的音乐”和结尾鲁比在考试现场的那段手语音乐。
这两场戏其实有一种内在的时间顺序和必然联系。
第一场戏鲁比在台上手舞足蹈地表演,而在这场表演中台下的亲人们却只能看到观众们的鼓掌和台上富有激情的动作。
表演结束后父亲询问鲁比歌曲的内涵,也暗示了后面的手语与歌曲并行,情绪完全迸发,那是一种亲情的爱,即便他们的身体是残疾的。
声音的细节其实在《健听女孩》中很有表现。
就说舞台表演那段,鲁比的家人在台下进行“无声的聆听”声音在摄影机越线后静音,将观众带入一个聋哑的观影体验之中,极大地提升了代入感。
也许正是声音的多重设计让《健听女孩》如此不同吧?
【9.1】1、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sing?“我不知道,这很难解释。
”“试试”然后女主在那儿比划了半天,意思是啥?
是说释放了?
灵魂升华了,坏心情溜走了的意思吗?
2、女主爸爸不也是聋哑吗?
为啥女主出发去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之前,他们拥抱之后,女主爸爸说了一个词“Go”?
3、女主一边唱歌一边比手语好感人。
我以为在女主爸爸让女主给他再唱一次那个歌的时候,女主就会一边唱一边做手语,却不是,是女主爸爸摸着女主的喉咙感受震动来体会女主的歌喉4、“你来××看我吧”“你未来可能跟一个吉他手好上”“Maybe”这种坦诚,不问将来,现在依旧亲嘴,羡慕啊5、一家人4口人,3个都是聋哑人。
故事比较温暖,画面很清新,绿树成荫,黑暗元素比较少6、值得一看。
想J了
Bows and flows of angel hair像天使弯曲飘散的头发And ice cream castles in the air和空中的冰激凌城堡And feather canyons everywhere像布满羽毛的峡谷I've looked at cloud that way那是云曾在我心中的样子But now they only block the sun但是现在它们却遮住太阳They rain and snow on everyone雨和雪落在每个人身上So many things I would have done许多事情我本应该去做But clouds got in my way但是云阻挡了我的去路I've looked at clouds from both sides now我曾从两面看云From up and down and still somehow从上到下却仍看不懂It's cloud illusions I recall我想这是云的幻像I really don't know clouds at all我真的一点儿也不了解云Moons and Junes and ferris wheels the dizzy你心不在焉的跳舞,Dancing way that you feel感觉像月亮像六月像摩天轮As every fairy tale comes real像每个童话都变成了现实I've looked at love that way那是爱情曾在我心中的样子But now it's just another show但现在却是另一种情况You leave`em laughing when you go在其他人的大笑中你离开And if you care don't let them know如果你在乎就别让他们知道Don't give yourself away不要放弃你自己I've looked at love from both sides now我曾从两面思考爱情From give and take and still somehow去思考付出和给予却仍想不通It's love's illusions I recall我想这是爱情的幻像I really don't know love我真的不懂爱情I really don't know love at all我真的一点也不懂爱情Tears and fears and feeling proud to say眼泪和恐惧并自豪的I love you right out loud大声说“我爱你”Dreams and schemes and circus crowds梦想和计划和马戏团的人群I've looked at life that way那是生活曾在我心中的样子But now old friends are acting strange但是现在老朋友们表现的不一样了They shake their heads and they tell him that I've changed他们摇头并且告诉他我变了Something's lost but something's gained in living every day在生活中每天都会失去和收获一些事情I've looked at life from both sides now我曾从两面思考生活From win and lose and still somehow思考赢得的和失去的却仍想不通It's life's illusions I recall我想这是生活的幻像I really don't know life at all我真的一点也不明白生活It's life's illusions I recall我想这是生活的幻像I really don't know life我真的不明白生活I really don't know life at all我真的一点也不明白生活
不说不知道,这部《健听女孩》原来翻拍自2014年法国卖座片《贝利叶一家》,但并没有太多美国观众看过法国原版,这估计是影片能吸引众多关注的其中一个原因。
事实上,奥斯卡一向对翻拍片来者不拒,今年入围最佳影片的10部作品里足足有四部是翻拍,除《健听女孩》外,还有《西区故事》《沙丘》和《玉面情魔》,而2006年翻拍港产经典《无间道》的《无间道风云》更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大奖,成为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好莱坞最厉害的不是生搬硬套地将外国原版的内容移植到美版里,而是对原著剧本进行彻底的本土化改造,融入美国时下的热点话题。
这种目的明确的改编不仅讨好美国观众的口味,还往往成为转口文化输出,甚至产生出不逊色于原版的广泛影响力,这相信是《健听女孩》成为本届奥斯卡黑马的有力砝码。
▲欢乐的一家人其实像这种温情的独立电影早在 20 年前千禧年初期已开始备受奥斯卡青睐,《杯酒人生》《阳光小美女》等等无不令人印象深刻。
这部黑马之作出自圣丹斯电影节这个专门培育独立电影的大本营,去年在圣丹斯上横扫四项大奖。
故事聚焦一个聋哑家庭中听觉正常的高中女孩鲁比,她每天帮助父母和哥哥操持渔业生意,在加入高中合唱团后,鲁比对歌唱的热爱打动了合唱团长,团长决定让鲁比在梦想和家族之间做一个选择……这种梦想与现实的俗套题材我们以前看过不少了,但这个故事碰上了听障残疾群体的亮点,大大超越了老生常谈的励志意味。
巧合的是,奥斯卡近年都有影片以听障残疾人士为题,去年的《金属之声》不仅捧红了里兹·阿迈德,还让观众对听障患者多了几分关注。
今年这部《健听女孩》更是找来几位真正的听障演员出演,让人观察到这个弱势群体的真实生活,以及更迫切地感受到他们身处的困境。
▲女儿为家人充当人肉翻译器听障人士最大的困境显然是人际沟通,他们听不见也说不出,光依靠手语难以与其他正常人交流,要么被动地脱离正常人的交际圈,要么成为别人讪笑和欺凌的对象,要么承受各种生意损失。
幸好,这个聋哑家庭有一个听觉正常的女儿,她成为了联系弱势群体和正常人社会的纽带角色,也正是这个角色的特殊性为后半段情节提供了出其不意的戏剧张力。
影片不仅在残障人士的生存困境上着墨,还在亲情羁绊上埋下伏笔。
这个剧本毫不回避人性自私的刻画,女孩的父母不希望女儿上音乐学院,因为一旦离家就没人充当他们免费的人肉翻译器,这种描写反而令人物更显真实。
而从女儿的角度来看,她挣扎于现实与梦想的抉择中,始终没有放弃家人,而是艰难地在维持着两边的平衡,直到父母接受理解女儿的天赋才能,故事情节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折。
▲催泪的一幕既然这是一部关于聋哑人的影片,导演没放过声音的元素大做文章,尤其是透过聋哑人的视角去表现音乐这种抽象的内容。
父母出席女儿演唱团表演的一幕拉开序幕,先是全场观众沉醉于台上女主角的优美歌声,然而声音突然消失,转向父亲的视点,他在一片静寂中观察周围观众的反应:随着音乐点头、脸上露出喜悦、感动落泪,这些观察结果使这个聋哑角色对“音乐”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接下来的一幕,父亲和女儿在皮卡车上让女儿再演唱一遍,他抚摸着女儿的喉咙声带,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最后,女儿单独上台面试一幕,她一边唱歌一边打手语将歌词展示给家人看,将触不可及的音乐翻译成抚慰人心的内容,成功让家人“听见”了美妙的音乐。
这几段出色的情节犹如神来之笔,完全不依赖对白,潜移默化地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情感融入到出其不意的视听设计里,催泪效果十足。
▲同样催泪的一幕影片最终回到温馨感人的亲情羁绊话题上:最支持你的人永远是一直陪伴在你身边的家人,即使他们有时候会表现出自私和不近人情,却能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予你无私的支持,让你放心地去实现梦想。
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障人,这种血缘羁绊总有令人感动而潸然泪下的力量。
聋哑父母的孩子并不是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他们和正常人家的孩子一样,拥有美好的梦想和未来。
这部独立制作兼顾了社会现实刻画与弱势群体的关怀,也不忘给予追梦的时刻,温馨感人而不落俗套。
如果它拿下本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我丝毫不觉得意外。
虽然情节总能猜到七七八八,但是总忍不住被感动,静音情节的处理和最后的手语解读,完全出乎意料的触动我。
尤其是关于《Both Sides Now》这首歌,之前就听过很多遍思考了很多,所以当这首歌响起的时候不由产生共鸣。
配乐好听的电影或者关于音乐与爱的电影好像总是让人无法抗拒的心动。
之前在八分的节目里听到《Both Sides Now》这首歌,道长分别放了琼尼·米歇尔在20岁和50岁演唱的两个版本。
同样的歌词,同样的曲子,却聆听出完全不同的味道。
这首歌一共有3个小节,分别是关于云、爱情还有生活。
歌词大意是过去的云像羽毛在山谷里,可此刻云朵只是遮挡太阳,雨雪在每个人身上降临,过去以为所有的童话都会成真,在我眼中,爱是这番模样,可现在,它又是另一幅样子,人会随着生命的增长而成熟,更深刻认知生活吗?
最后琼尼唱到:It's lifes illusions that I recall,这是我脑中生活的幻象,I really don't know life,我真的不了解生活。
道长说,一个伟大的创作者有时候可能是通神的,在某一霎那,某一种灵感或某一种体悟能够让他得出一种超出生理年龄甚至心理年龄的限制,洞穿至时间隧道的另一边。
但这并不表示他自己不会再老下去,他也还会有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这是琼尼·米歇尔26岁写下的歌曲,经过30年的成长后,到了2000年,已经50多岁的她重新演唱了这首《Both Sides Now》,琼尼·米歇尔独特的女性魅力赋予了它存在的理由。
“50年来,这首歌被无数民谣歌手翻唱,据统计被翻唱过的次数高达1298次,也是美国流行乐史上被翻唱最多的民谣歌曲之一。
”《真爱至上》里有一段让我印象很深,Emma Thompson无意中发现丈夫偷偷买了一条漂亮的项链,以为那是将送给自己的圣诞礼物,结果在圣诞夜她收到的却是一张琼尼·米歇尔的CD,她立刻明白项链是为了另一个女人准备的,在房间里哭着听完这首歌,也就是这首《Both Sides Now》,Emma擦干眼泪,强装欢笑走下楼送两个孩子去参加学校的圣诞演出。
今天看《健听女孩》又听到了这首歌,似乎也在谈关于“爱”与“人生”的理解,却又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这是鲁比参加音乐学校面试的选曲,在影片最后的,她用手语描述出出歌词的意思给聋哑的家人“听”。
歌名的大意是“正反两面”,就好像阐释女生的生活,有声与无声,相爱与逃避,但是不同于琼尼·米歇尔的磁性女中音,在《健听女孩》中听到的是清透的,顽强的生命力。
每次这首歌的使用总让我感悟很多,就像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审视人生,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我们依旧在看云,看爱情,看生活,只是思考角度变了。
开篇的音乐真带感哦;”不错,有新意,”哈哈哈哈;两周都做不到哈哈哈哈太搞笑了;“因为看交友软件,是我们全集可以一起做的事,”;女主声线好好听,太绝了;合唱老师人还挺好;很喜欢这种随机发现成员擅长于某项自己的乐器的感觉;“为你的士兵戴上头盔”,笑晕了哈哈哈;好带感的BGM蒙太奇混剪;迟到确实太不应该了,就算有正当理由诶;这个父母的静音视角太绝了,他俩只能看到女儿的动作,以及其他人享受的神情,但并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女儿的嗓音;手指感受声带的颤抖,太绝了;最后的面试舞台要哭了;再见手势。
那段家人"听"角下突然全然无声的duet是意料之外的厉害片段。
由于从小充当家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承担了超出年龄的重担,在有声与静音的世界穿梭—直到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与生活。
全片最感人的可能就是父亲摸着女儿音带、“听"她唱歌的那一幕了,泪目。
残障人士的内心孤独,和谐家庭表面下的内在矛盾,追梦与现实的冲突,成长过程中的青春烦恼好像在一片个人奋斗,乐观积极,家庭羁绊的歌声氛围中被完全化解了片子每个角落都写着“努力,努力,还他妈是努力”我求求奥师傅别念了
Either actually show how problems are solved or don't oversell the struggle. Being extremely easy to watch ain't a virtue.
过于工整了。突然无声那段好评,但总觉得视角混乱。
当“阳光小美女”遇见Glee,非典型家庭与青春逐梦对撞出的温柔天籁,难怪能横扫圣丹斯、被苹果天价买走版权。CODA=Children of Deaf Adults,成长于聋人家庭的健听一代。由于从小充当家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承担了超出年龄的重担,在有声与静音的世界穿梭——直到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与生活。全片最感人的可能就是父亲摸着女儿音带、“听”她唱歌的那一幕了,泪目。
影片好在没有掩饰而是正视了父母将女子看做私有物的自私,但是有一点让我一头雾水,为什么女主明明为了男主加入的合唱团,突然就将音乐视为生命般重要了,在女主眼神里我没看见热爱,至少本片中爱听音乐的形象铺垫还不够有说服力。
独立女孩当自强,温情脉脉,情感自来。故事简单但比原版舒服自然,音乐会无声切换与父亲以手触听两段触动。
4.5 要拿最佳改编剧本啊,而且有可能打不住,狂揽圣丹斯三类大奖绝非徒有虚名。虽然是改编,但是不得不说全程节奏基本无懈可击,最后半个小时疯狂视听调度,没有任何狂轰滥炸,只靠声画关系和蒙太奇,甚至完全静音,就让情感强度疯狂飙升,至少把片子翻了四翻儿,拔高了一个等级。
感觉是奥斯卡历史最低水准了吧,俗套不说,创作者的动机不够诚恳,人物是工具,残疾是手段,目的就是要取悦观众廉价的感动
起承转合的某些关键细节处理地过浪漫和粗糙,不过还是要及格。这样的电影怎能不落泪?想象一下诸多聋哑人对话的情节里,如果没有字幕作解释性说明的样子,这就是和女主同家庭所处位置是一样的,残障人士现实生活和电影“本来面目”中,实时转译的正常人小女孩和字幕都是稀缺的,他们和正常人不一样,恰说明那些“我们都一样,就当他们正常人对待就好了”之类屁话的教条属性,注重到差异和困境的可解决,远比只能极度病态地注重公平与平等的实际忽视更重要,有些国家、环境、教育和家庭作的很好,那些Children Of Deaf Adults,在这里并非是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
就是那种,你懂的,豆瓣top250的鸡汤调调。同样的题材,完败给比利埃略特。
是那种电影,你清楚的知道它哪里好哪里不好,但是你不太想说,你只是知道你以后会把它看很多遍,然后把它推荐给自己认识的每一个人。
不好看啊,很套路
当看到父亲打着手势做出各种奇妙的比喻,当看到哥哥指着自己表达各种不认输的态度,就知道他们的世界与健全人一样真实且富足,做好这一点,影片也就做好了最关键的表意。最终影片选择性忽视了特殊家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而故事也走向了理想化的结局,可惜现实大抵不会如此美满。
一部很常规的励志青春片,虽然我在爸爸摸女儿喉咙寻求共振体会歌声的时候的确流泪了,但如果这是奥斯卡最佳,还是翻拍的,就……给不了太高分了
一部制作精良的“心灵鸡汤”式的电影,聋哑人家庭里唯一正常之少女的成长,是其独特魅力所在;几位真正聋哑人的表演更是添彩!虽然它是旧片翻拍,但仍旧获得了今年初,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观众奖,被新成立的“苹果TV+”用2500万美元购买,可见其市场之潜力。
照着翻拍,还贬低原作者没用真聋哑演员就是无法展现聋哑人生活,但是你倒是拍个真实生活啊。这样的毫无电影技法、还是嚼二道沫的竟然能拿奥斯卡bp?激情改一星失望,还以为是什么好片呢,桃姐竟然还给了五星,就是一个很普通的鸡汤片吧。以及,原来伯克利这么好考啊,而且奖学金也很好申请的样子?
一起看片的同事过程中喊了7遍“奥斯卡就这”,我连连点头“就这了”。
远不原版《贝利叶一家》,法国的表演纯真自然,美国版夸张,不耽误她获得奥斯卡,还是在最后10分钟一边唱歌一边突然而起的手语打动而哭。硬盘
对于这种电影,要是音乐你不喜欢,就看得很难受了。。。
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