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流:不建议看。
燃点比白磷还低。
我和朋友出来从三点半喷到了五点半。
快逃!
如果是普通电影可以打三星,但是是野木亚纪子和冢原由里子的电影,只能打两星了。
到底在写什么!
你们俩把我们当傻子是吧!
剧情节奏很拖沓。
整个事件并不复杂,动机有点头脑简单,手法不好猜到但是很无趣。
在这种情况下居然往死里拖出两个小时。
相似的剧情明显在非自然死亡的蜂蜜蛋糕那一集写得更出彩。
朋友:明明是靠你们两个(编剧和导演)的作品活到今天的。
我:看完之后不想活了。
——————以下涉及剧透—————— 目前心情如下。
女主天选社畜,但是真的不知道她在干什么。
在爆炸已经导致死亡之后居然还能为了公司的股价隐瞒嫌疑人社交账号。
问题是最后你也没瞒住啊。
男主主要是突出一个参与,但是具体他干什么了在看完电影之后只记得是个白帽黑客了。
这个白帽黑客也没做出什么作用,查到的东西没有提交给警方,但是警方最后也查出来了。
嫌疑人纯纯恋爱脑上头,但是姐姐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把这家公司搞垮呢,你直接恐怖袭击炸仓库都比炸无辜平民和炸死自己强吧。
日本这么小,仓库燃了也藏不住啊。
但是这个也不是重点,反正整个手法让人看完觉得很茫然。
此外,我不知道是不是想让久部强行出场。
一个医院怎么会把医疗用材用到最后一盒,才通过购物网站定一盒回来,怎么会出现这么不稳定的情况啊,这很容易出医疗事故。
一般都是医院会提前制定采购计划,通过厂家、供应商提前订购足货吧。
完全不理解。
还有那个储物柜里的“2.3m/s→0,70kg”,为什么一定要从三楼纵身一跃去凑够那70kg把那个传送带停掉呢,停掉然后呢,自己怎么样呢,这个公司都把你逼成这样了难道会良心发现吗。
而且那个炸弹的威力也时大时小,不知道是不是炸弹匠人手工制作的缘故。
威力大时,天上直升机能直接看见火焰。
威力小时(掉在地上爆炸),离它1m之内的人毫发无伤。
哭点莫名其妙,燃点也莫名其妙。
想喷的点太多了。
总之看完感觉辱脑。
特别是作为miu404和非自然死亡的粉丝,纯失望。
人在无语的时候真的会气笑。
先说结论:《非自然死亡》蜂蜜蛋糕那集的加长低配版作品,完全可以做的更好,个人评分在7.0-7.5左右(含配乐摄影加成,不加成真的就五六分这样)。
推荐的观影人群是习惯了日式悬疑那一套故弄玄虚半天结尾轻拿轻放的观众和miu/udi粉丝,一般向路人去看可能会真的吐血。
再叠个甲,本人是miu与udi的铁血粉丝,野木的本子出名的都看过了,包括逃耻、野兽、miu和udi,总之这次我对剧本的设置是比较失望的,因为完全看不到新意,真的就是电视剧单集究极无敌加长版。
先从节奏来说,开头爆炸案夺人眼球,声势非常之浩大,但结局完全配不上开头的重量,连带着野木想要的那种讽刺循环感都是轻飘飘的。
影片从头到尾几乎没有给爆炸案的受害者镜头,也可能是野木也意识到了这样做的问题吧,在后续几次爆炸中明显减轻了凶手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比如说司机的儿子被炸但几乎毫发无损一次,后头救场扔洗衣机全员无事又一次。
我可以理解凶手有苦衷,她被指责被抹黑所以想要报社,但这样设置情节真的好吗?
她自己炸死了自己,然后,后续基本没有任何的提及了。
在野木自己以往的作品中对善恶的定性是非常明确的,即使是那种社会环境造成的恶,她也会给出结论:这是不对的,不应该这样做。
这次我没有看到,就使得凶手的塑造非常之单薄,完全沦为了后续所谓“升华”的牺牲品。
本作登场的其他新人物也有这样的问题,大量的无效塑造,故事线也是没头没尾的。
好,接下来引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物塑造问题。
剧中象征着“高位者”的人物一共四个,舟渡、山崎、五十岚和那个外国人领导莎拉,真正有意思的个人感觉只有莎拉,因为某种意义上她才是造成整个事件的最大推手,而她云淡风轻的表现也和她的行为态度是相符的。
而舟渡、五十岚都存在用力过猛的问题,两个人前期为了利益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无视生命,采用各种各样的策略,然后还为了叙事诡计而叙事诡计,故意营造舟渡和山崎关系密切的假象,但实际上只是和他女朋友见了一面,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可怜人,人物的变化是折线型的,尖锐,没有任何的平滑过渡,最后还莫名其妙上演了一出野木版半泽直树,而我只想说:は?
个人觉得真正称得上优秀的处理方法就应该像蜂蜜蛋糕那集一样,车间的负责人嘴硬但已经能看出心虚了,最后自己累倒了而不是在逼问之下莫名其妙开始哭开始诉说自己的不容易,同理的还有五十岚。
一个面对数十条重伤的人命还能风轻云淡地说搞促销的人,一个把锅转脸甩给下属的人,会因为几句话就想起山崎的死相然后心理阴影大爆发甚至是去重蹈山崎的覆辙吗?
我认为显然是不会的。
还不如安排他的家人之类的角色也卷入这场事件中,他因为家人的惨状想到山崎,进而崩溃,这还说得过去些。
至于山崎,这个人物创作的思路本身没啥问题,问题在于给的笔墨太少,不够饱满,还有中村伦也选得还挺适合的,看着就有那种窝囊劲(……)女朋友有效塑造约为0,梨村毫无铺垫莫名其妙蹦出的黑客设定更是吐槽不能……为啥不设定他也见惯了这种压榨所以来到一个好一点的公司后反而麻木了呢,这样跟主线的联系还高点。
btw说到压榨,山崎究竟为什么跳楼自杀舟渡为什么心理崩溃更是谜中谜,不是说我不能理解他们崩溃的原因,很明显了,压榨嘛,吃人的资本主义嘛,但野木偏偏选择最偷懒的一种手法,即,让观众自己去脑补。
其实只要多放几个镜头闪回就好了,比如说工人忙得吃不上饭啊,受了工伤却没有保障啊,全篇的“压榨”镜头都给了司机那边,然而司机那边的节奏又很缓慢,几乎没什么紧迫感。
(当然我蛮喜欢父子俩的塑造的)还有羊便宅(不记得是不是这么写了)的那个负责人,其实完全可以和山崎建立联系,通过他的压力他的崩溃来暗示山崎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也没有。
不是说野木做不到,纯粹是她偷懒啊,她在《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中就很好地塑造了女主因为压力过大而崩溃到想要越轨的桥段。
我们加一段,让这个负责人崩溃到准备跳楼,被司机拉回来,消息传到舟渡那,舟渡醒悟过来发动罢工,这样故事不就好得多了吗?
其实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压缩掉的,虽然有趣,但和主线无关紧要。
路人角色的塑造就是野木的舒适区了,母女和父子都做得不错。
miu和udi客串个人感觉就是纯拉粉丝来用了,其实有没有是不是他们没有区别,不过能看到就很好了……(虽然我还是很想问六郎你不是做法医吗クソ!!!
) 其实野木最大的问题就是用力过猛,这个问题体现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miu、野兽和逃耻,miu可以理解有一部分不可抗力因素,但不得不承认的是ep糖啊互联网这段啊收的不是很好,逃耻第十集男女主在吃饭的时候商量结婚也让人火大,野兽更是把老板压榨这个问题直接幽默化了,但电视剧有留给她充足的空间让她可以拉回来,电影没有,最终呈现出的就是这种充满遗憾的及格分作品。
配乐和摄影、演员们都很努力,但她的剧本没有,太保守太无趣太不愿意花心思了,那么多有意思的地方,那个“你想要什么”的广告词,那串神秘的字符,全都没有很好的回收。
这个结局本来也可以更震撼,我其实是遗憾大于失望的。
PS:而且立本人又暗戳戳地表现自己非常认真非常工匠的匠心精神了……当然这是霓虹电影所以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我比较烦这点。
miu和udi的戏份都很萌,就是太少了,不如把这部分都替换成他们的剧情……全剧最惊喜的地方是白井和洗衣机……
《最后的里程》这部由我的女神满岛光主演的日本电影,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现实主义悬疑电影。
所有那些觉得徐峥《逆行人生》和陈思成《唐探》就是好电影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这部《最后的里程》,涨涨见识。
影片的整体质量堪称此类电影的教科书。
剧本、演员、摄影、剪辑、服化道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浑然天成。
要是硬说有什么问题,那就是影片作为产品呈现出没有毛边的工整状态,与影片批判的那类大公司的整体制度是同构的。
无懈可击的网购服务和精彩且工整的电影背后,都是一个个被当成机器使用的活生生的人。
另外主创把故事里所有的恶,都归结为一个美国公司(类似亚马逊),日本的工人完全是受害者,这有些推卸责任。
虽然我也知道这是在表达日本作为东亚小国与欧美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但你日本也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消费主义和所谓的匠人精神对人的异化,你们也有份,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除了我的娃女神满岛光松弛而有生命力的表演之外,就是这精巧堪称工艺品的剧本。
主创把一个层层反转的恐袭悬疑故事,有机嵌套近一个充满现实批判主义的真实环境。
这里有互联网大厂对人性异化的批判,有地缘政治的表达,有日本底层快递员的困境,有对消费主义的反思。
这些被主创精巧的编织在一起,把一个打工人报复社会的危机事件,转变成了一次成功的精英和底层配合默契的劳资革命。
这几年我们看到国内也有很多试图这样做戏的电影,例如《逆行人生》《年会不能停》。
他们最后往往都是顾此失彼,故事也没讲好,现实表达也只是浮皮蹭痒。
甚至让人怀疑有消费苦难未遂之闲。
而这部《最后的里程》的主创则把现实主义的表达有机的结合在了剧情里,每一处表达也是对剧情的推进。
举个例子,影片中有表现快递公司员工老龄化严重,老人家动作缓慢,不会用电脑,因此快递信息都是传真的纸质存根,因此拖慢了寻找炸弹的进度。
影片中这种精巧的设计比比皆是。
另外还有很多用的非常巧妙的道具,比如滚筒洗衣机、天天手机、储物柜上的涂鸦、仓储中心的护栏都做到了既有表达,又推动剧情且前后呼应。
尤其是天天手机,它是公司为了诱导客户多购物的诱饵,同时也是剧情的核心麦格芬,让观众以为手机就是炸弹,其实不是,它只是碰巧在那个有炸弹的快递箱子里。
影片的台词也是一大亮点,句句如同扎心的钢刀。
有一幕送快递的爸爸总是对儿子说,死去的哥哥吃饭快,快递送的多,是当年的单王。
但儿子一句“所以他死了。
”道出了所有在大厂和算法体制下生不如死的打工人的悲剧。
儿子接着说:“即使这样,他也没挣到五十万日元一个月,甚至只有一半。
那可是差不多两万五千块人民币啊。
我们的快递单王一个月能挣多少呢?
除了剧本、台词,影片的视觉呈现也非常出色。
这里我只举一个例子,山崎佑自杀那场戏,他纵身一跃砸在了智能仓库的传送带上,每秒2.9米的传送带停了下来,但当他被台下传送带时,躺在血坡里的山崎佑奄奄一息,他背后的传送带又慢慢开始转动起来,那一幕是及其恐怖和无奈的!
山崎佑拼上自己的性命也只是让这吃人的传送带停下了短短几分钟,之后电脑屏幕又显示一切正常,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的一样。
这个镜头就是影片的题眼,也是全篇最狠的一笔。
一开始爆炸的时候就因为在此之前的心跳声在爆炸的一刻被吞没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当时说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看到最后,知道死在这个爆炸里的人是谁才知道为什么我可能只是太熟悉野木亚纪子了,所以一瞬间就,即使什么都不知道就,被她牢牢套住了这个女人真的太可怕了……太可怕了……“这样的决心,还是不要有的好”我真的没有想过会在这种情况下和创作者“共鸣”,甚至我本身并不认为我有多么熟悉野木亚纪子……所以的片段、所有的剧情、所有的线索,都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它的剧本是近几年最好的日本推理小说(我封的),她真的做到了没有任何一秒是无用的,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是废话,而且对“声音”掌控和使用堪称神技……从最开始传送带上的闸门声一下一下响起时我就想说了,好像铡刀的声音……一下一下,切割断送这里的人们影片的最后应该已经不是暗喻了吧,就这么明显的摆出来放在观众们的面前,她们想说什么已经太明显了,尤其是在繁华都市的场景里搭配上闸门的声音影片为什么叫《最后的里程》呢?
为什么不是一个和“爆炸案”相关的标题呢?
因为她们想要说的,想要呈现的,一直不是一个“反转反转再反转的爆炸案”啊她们想说的所有,都在最后了,太直白的意图,太隐晦的表达,128分钟的电影,想说的只是那些唉我甚至完全能理解为什么冢原亚由子和野木亚纪子会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因为是“她们”即使已经是她们这个位置了,也无法轻易上桌讨论问题抱怨“每件150日元派送费”的是一对父子,配合着“要求我增派司机”台词出现在镜头里的是女司机;砸上传送带的是山崎佑,利用爆炸达到“最终目的”的是笕真理香;犯错的是舟渡艾蕾娜,首先和警方达成合作的是五十岚道元;冲进顾客家里把解决炸弹的是佐野亘,打电话通知并补上生日礼物的是舟渡艾蕾娜我喜欢女性创作者和表达者光酱真的太可爱了🥰穿着自己嫌弃“一点也不时尚”的毛衣的时候,太可爱了,太温暖了,就像那个在大雪天,在一篇冷色调的场景里,穿着红色大衣戴着红色帽子一样温暖的,醒目的,带来“希望”和“火种”的她真的太好了😭她说她是来自五年前的信使啊😭😭😭而且这部是真的做到了让同系列作品角色登场但不仅仅只是“客串”而已,大家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为观众揭开谜底,“哦哦,他们就是要干这个”,会这么想着为死人说话的UDI,以“搜查”给予案件最大帮助的MIU404,他们原本在自己的剧集里在什么,在这里也在干什么,他们不是影片的“噱头”,是解密者的一部分是时候回去找桔梗姐姐了🥺
抱着本片今年在日本本土作为真人电影取得优秀票房成绩的期待值去的,不过当然,最主要还是抱着看看“日本拍的原创悬疑片到底怎么样“的好奇心去的,结果,完全没有失望。
如此高的期待值,收获不负期待的观影体验,实在是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一大幸事啊。
————关于电影联动彩蛋会有一点点剧透的分割线————星野源出场的时候我还没觉得有啥,只想到“不愧是全明星阵容出演”,石原里美的“非自然死亡”出现,我才意识到,哦哦哦哦哦,这不就是之前在哪里看到消息说,有一部日本电影巧妙融合了不同犯罪题材电视剧吗,原来这就是那部电影啊。
因为我没看过星野源,也没看过石原里美各自的电视剧,收获的惊喜还更小一点。
可以想象如果我在一部古代悬疑电影中,同时看到卢凌风苏无名和《御赐小仵作》里的角色(后者电视剧我没看过),想必真是一件非常非常有趣的事。
而且这部电影将其他日剧的“关键人设”融合的也挺好的,我作为一个完全没看过那些彩蛋电视剧的观众,也从这部电影里他们出场的短暂片段里,get到他们电视剧的“卖点”。
尤其是《非自然死亡》的验尸情节,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关键反转。
这些联动客串对电影本身的主线故事既不多余,也不喧宾夺主,完全是锦上添花,厉害了。
————电影本身很多剧透的分割线————虽然电影海报是男女两个主角大头并列,不过这部电影最大的戏眼在女主身上,而且最后的呈现也很不错。
看前半段,作为观众会觉得摆出一副为资本主义卖命、嘴里各种诡辩标语的女主有点讨人厌,也有点不对劲,知道她肯定藏着什么关键秘密,等着看她什么时候暴露。
厉害的是片方猜到观众看到那张电梯监控照片,肯定先怀疑女主,居然真的找来了两位“独特的鼻子”形态几乎一模一样的女演员。
以及揭晓女主真实身份的节奏也非常棒,在男主拿出切实证据质疑女主删掉员工信息,以及观众几乎也要猜到什么的节骨眼,让女主自己摸到炸弹的方式,让她自曝身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虽然女主的真实身份真的有点“无聊”,但结合电影本身的主题,又确实没毛病。
而且这部电影在国内上映的时间,也是一年一度电商最大促销的日子,“困在系统里的人”放在这个我们这个环境中,也是完全适用的。
虽然现实是,这辆高速运转的火车已经开起来了,怎么都不可能变慢了,除非付出跳车摔的遍体鳞伤的代价,否则就只能成为维持这辆高速火车运转的一个零件。
本片还有一个处理很出色的,就是“无差别炸弹客”的犯罪者本身的结局。
从世俗价值观的角度,无论你自己有怎样的冤屈和愤怒要报复一个具体的对象,但当你选择用无差别犯罪的方式,将完全无辜的人们拖下水,那就是个死不足惜的恶人。
——这种价值观放在现实中,就是近几年的无差别恶性犯罪背后,深度报道的全然消失,大家总会说“不要告诉我这个人渣的故事,我只想看ta死!
”这里不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对恶性犯罪者深入挖掘和报道的“必要性”,只从虚构作品的创作角度,这部作品就做到了某种“平衡”。
总之,虽然现在几乎没有拍排片了,毕竟我早半个月看的时候排片就少的可怜,叙事方式和反转反转再反转的角度也没有《因果报应》那么“神”,但真的是一部很值得观看的电影呢。
另外,趁着我为了《双城之战》充的B站会员还有时间,我得赶紧把《非自然死亡》等剧集给看了。
《最后的里程》我其实还挺喜欢,有一种全新的侦探推理类型作品的感觉。
就像卢冶在自己的推理学专栏里说过,如果说凶手是“国家”(及其延展的社会意识形态)应该怎么办呢?
随机炸弹爆炸事件就是伴随着黑色星期五而出现的,故事直到很后面才告诉观众凶手是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把炸弹放进明明是有那么森严检查的物流仓库里的,但在前半截就给人一种凶手仿佛无处不在的感觉。
这种感觉逐渐变成一种社会隐喻,无论是指向高效又缺乏人性的物流系统,还是指向被不断剥削收入的快递配送员,又或者是我们已经被消费主义所规训为疯狂买买买的存在。
一开始电影有非常强烈的视线误导,给观众一种舟渡其实就是幕后主使的感觉,这点也在男主梨本孔的猜疑下逐渐加深(尤其是男主还有黑客背景,这就更好怀疑了)。
当观众的怀疑来到顶峰之后,突然舟渡陷入到也可能被炸弹摧毁的绝命瞬间,这个剧情设置让情感紧张程度再次拉满,直到危机彻底解除之后,才带来一次情绪消退。
而舟渡的那个炸弹假设也是很有意思,我预告有12枚,但我就放11枚,于是不管怎么找都找不到失踪的那枚炸弹——虽然其实电影后面也有好几处呼应“被隐藏起来的炸弹”,无论是一开始就是自戕的未婚妻,还是舟渡面对的未引爆的炸弹,又或者是制造者说有一枚的引信有问题,还有依然放在快递柜里没有取出来的暂时哑火的炸弹——而这枚一直都失踪的炸弹,在隐喻上其实也代表了黑色星期五再度来临的时候,山崎所面临的几乎崩溃的心理瞬间。
但整体看下来,这个故事还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悬浮感。
最后舟渡是联合了很多快递员工一起罢工,我觉得她可以在猜测这个“0”的意义上并不只是导向了让一个高速运转的物流仓库停止,因为机器要停止转动不容易,但可以通过人工停止派送的方式来倒逼停止转动。
我一开始一度以为舟渡那句“与其抱怨,不如就别工作了”只是一个吐槽,但其实不是,就是她给出的解决方案。
这也是舟渡第一次从完全异化的每日捷运物流系统里走出来,不是以电话的形式,而是以面谈的形式和羊急送的当地经理八木龙(社长竟然美美隐身了)交换意见,最后从羊急送到其他三大快递巨头都站在了舟渡这边,虽然就是涨了20日元一单,但也确实是对快递员工收入的一次提高胜利。
而还有一个改变,那就是股长(好像是这个名字)以上的人都要跟着一起送快递了,而不是就坐在办公室而已。
这个转变有些缺乏说服力,因为前期的舟渡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本主义”的上司,她在与梨本孔对话的时候,已经被公司完全驯化为“一切都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说辞,感觉这已经深入骨髓了。
但现在变得“如此优秀的人”还参与了与五十嵐道元的谈判。
仔细想想,估计就是她也真正在即将被炸弹摧毁的瞬间,就在死亡边缘走了这么一遭——不过这还是不能完全解释舟渡的复杂性转变,毕竟按照故事的推进,我们其实知道了,她一方面受到每日捷运美国总部顶头上司的直接派遣做事,另一方面又被山崎的女友前来祈求帮忙所动摇,但这两条是信息被揭开之后的反思,反思之后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在舟渡的前摇表现里看到细节呼应。
除此之外还有非常缠绕的动机。
这个故事的核心就是随机炸弹嘛,但从头到尾我都不是很懂未婚妻无差别杀人的传递一种隐喻警告到底图啥。
尤其是我不太能顺畅地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动机,以及到底做这些事是为了什么。
就像电影最后出现的那个英文“what do you want”你到底想要什么呢?
这个词可以被认为是消费者已经被铺天盖地的黑色星期五宣传广告给洗脑了,但也可以是用来问山崎和他的未婚妻做这些事情的目的。
山崎跳楼是为什么,是想要快递运输带停止运转吗?
未婚妻这个无差别12个炸弹,为什么一定随机找牺牲者呢,也是因为想要快递停止运转吗?
这些都可以在部分理解的范围内,但电影最开始那三个数字,那么明显的第一印象,我以为个很重要的字谜呢(柯南这波估计也想不通是为啥)。
我也不知道舟渡和男主到底看出来什么了,一个2.7m/s,一个170kg,还有一个画了一圈又一圈的0。
是希望快递的最后送货员都联合起来罢工不送吗?
不过,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在双十一之前上映这部电影,如果快递里真的塞着随机分配的炸弹,那确实是反向营销一波了。
不过因为现在我们的“购物节”都已经不再是集中在某一天或者某周了,而是直接拉平到将近一个月,那其实就还好,不会出现那么那么集中的爆仓现象,同时现在也基本不会公布双十一的购物数据了。
不过虽然这些问题都非常怪,但依然还是非常精彩的,就像我上文说的那样,有非常清晰的叙事线,有非常合理的推理误导,有层层反转带来的思考。
而整个日本快递行业,真正应该被看到的就是最后一里程的那些送货员,这对父子就是触及到最底层的存在,他们虽然没有那么多精彩的对手戏或反转,但依然给人一种艰难度日的深刻印象。
报复资本家的方式居然是在特价商品里藏炸弹,去炸那些买特价商品的普通人,以此来达到损害资本利益的目的?
最后还安排一场孩子给妈妈买特价商品给单亲妈妈过生日里面有炸弹的戏来吊观众情绪。
编剧导演你们和你们要批判的资本家一样冷血伪善。
编剧似乎也意识到这样写有问题,最后偷奸耍滑一把,把唯一被炸死的人设计成案件的始作俑者,来了个以身殉道,试图消减这一问题。
“你看,炸弹又没有炸死无辜的人,最后一枚炸弹还可以设计成一个吊起观众紧张感的悬念。
资本家的血汗工厂损失了钱,底下的员工获得了赔偿和提薪,复仇者完成了复仇,参与者获得了回报,每个人都得到了最好的结局。
”看得我在电影院里生理性不适。
真的建议国内外导演别拿着这种社会议题来拍你的大团圆商业片了。
大结局给你爽一下,走出电影院细想一下剧情:传送带照样运行,资本家照样赚钱,快递员工资就涨了200日元,复仇者男友照样躺在病房,自己炸成一具焦炭,普通人被无辜炸成重伤,哦,还有电影院里的被恶心的我。
剧情方面已经是够吐槽一会了,剪辑和电视剧联动更是让你坐在电影院里尿点十足,感觉是把一个电视剧剪成了一部电影,一个接一个信息扑面而来,一个你还没有消化另一个消息已经过去了。
导演有这么多线要回收有这么多信息要交代,她还不忘生硬拖沓安排几场自己导演的电视剧角色联动,就这几个联动画面删掉换个更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完全没有问题,有可能自己也知道拍的烂不找点人站台吸引不到观众吧。
影片围绕世界知名电商Daily Fast的黑色星期五大促销活动展开。
在这场全年最盛大的网络购物狂欢中,接连有快递包裹在顾客拆封时发生爆炸,警方立即展开调查。
物流中心新上任的负责任舟渡一边与警方周旋,一边还要保证出货和送货流程的顺畅,同时应对来自上级的巨大压力。
在排除了各种可能性之后,舟渡发现炸弹其实来自于物流中心内部。
影片中的炸弹危机是工作压力的极致呈现。
现实中即便没有爆炸案,仍然会有各种状况需要应对,来自于顾客的需求和上级的压力也会源源不断。
这种压力自然也会转移到下游服务商如物流公司和基层员工包括临时派遣员工的身上。
影片重点表现了压力对处于各个环节的人的吞噬和异化,爆炸则是对此极端化的反抗。
舟渡原本是一个工作狂,工作忘我,掌控力强,靠辛苦打拼做到了负责人的职位。
在了解到案件的原委之后,她开始反思系统的合理性,积极采取行动为自己和系统泄压。
舟渡的解决方案是帮乙方联合起来逼迫甲方提高服务费,自己则选择退出游戏。
然而,这种方案能否持久,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影响系统,是很成疑问的。
毕竟,压力的根源是消费者对低价格、高品质、快物流永无止境的追求,电商和物流公司只能迎合并满足。
网购商品为消费者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愉悦和幸福,影片对此也专门用了一条故事线加以表现。
所以,正话反话都让它说了,问题最终还是一个死结,舟渡毅然决然地斩断了这个结,殊不知商品社会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
片中有近年来两部热门日剧《非自然死亡》和《机动搜查队404》的联动,这也是影片宣传的着力点。
两部日剧的原班人马倾巢出动,看起来的确花团锦簇。
不过,这种联动只是加成,并没有触及核心。
为了联动,案件的侦破占了大量篇幅,反而使影片有些散乱,重点不够突出。
我看这部片子前没有了解任何信息,甚至不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
本片的内核与松本清张小说里写的那些大正时期的悬疑案件一样,系统的描述了整个社会的病,反映在当下就是你静静的做那个牛马(公司高层也不例外),一直不反抗,是没有活路的,大家无一例外都是死,只能等着炸弹爆炸。
本片其实对编导要求是较高的,对观众的审美水平也有入门要求。
类似悬疑小说改电影,难度在于将预设的内容控制好节奏,演员别拉垮。
就像有的导演(肯尼斯布拉纳)热衷于去拍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他明知观众贬多于褒,这么做无非是证明他品味在级别以上,编剧的基本功和文学素养一流,能将难拍的题材拍出个样子。
本片剧作和导演、剪辑部分满分,没有任何日式废话,综合、立体的给你白描现代社会的残酷与无趣。
另外本片不是本格推理,抽丝剥茧的过程相比于控诉资本主义,笔墨并不多,中段联动石原里美非正常死亡团队插入剧中负责尸检给我整笑了。
最后说女主,满岛光如果是美国人,早就拿奥斯卡影后了,人如其名,能为全日本岛开光。
横向对比,相当于周迅吧,其貌艳不惊人,其姿风华绝代,表演时没有演的痕迹,甚至不像演员,但与其对戏的人无不失色。
两个女人向这个不平等的物流制度宣战。
一个失去了工作 一个失去了生命,但是她们赢了。
满岛光饰演的艾蕾娜真的是电影屏幕上少见的类似“恶女”的主角——满面笑容地压迫别人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阻挠执法 执拗到就算所有人反对,到最后一刻依然不会放弃。
在我的印象中——尤其国产电影——这种生命力强韧且让别人束手无策的主角一般来说都是男的,所以艾蕾娜就很亮眼(相比起来冈田将生更像是传统大男主剧里那个除了好看之外作用不大的女主角,怎么不算一种性感台灯呢)。
这是我今年映入眼帘的第三部快递相关电影,这一部和《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的共同点是:看完之后觉得 徐峥去死吧,逆行人生去死吧。
同样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社会议题,至少我感受到这部里因角色而产生的愤怒和悲悯。
物流传送带只会为重伤员工停留30秒,就算五年后当事人依然记得,但是制度化的压力依然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来,从制度中、上司的态度中、同侪的口中告诉你“记得又怎么样我只是按照规定做了”。
所有人都是这样,物流员工和快递员就像传送带上的包裹,急迫、有序、毫不自省。
然后满岛光饰演的艾蕾娜来了。
可能是因为(剧透删除)知道她的元气,她的努力,她为了不被同化而不屈不挠,才会以身入局,在五年后让艾蕾娜在未知中和自己共同完成这出戏。
因为ta知道,艾蕾娜一定会这么做。
这是类似袭击的快递炸弹,我无意为凶手辩护,死伤者更是无辜,但是在这样把人异化成螺丝钉的、去人性化的工作中,确实需要艾蕾娜这样的人告诉自己“从来如此,也不一定对”。
同事眼中她的难搞、上司眼中她的“错误”、乃至她的伯乐眼中她的“不识时务”都在证明她鲜活的生命力,她会为自己觉得正确的地方努力,哪怕要付出很大代价。
虽然艾蕾娜付出了很重的代价,虽然压力还在、生活也要继续,但是至少不合理的地方被看见了。
至少用“我只是制度中的一环”做借口对别人的痛苦视而不见的人能够因此付出代价。
而最终,艾蕾娜正如ta所预料的,完成了认识到了这“复仇的意义”,并和其他善良的人完成了一点小小的拯救。
这是她和ta的隔空击掌,也是艾蕾娜给自己的最好答复。
电影想表达主题还是非常应时的 整个社会现在就是一秒都不许停 然后大家为了活下去 拼了命的卷 但凡停下来想喘口气 都不被允许的时代啊 好悲哀 下面的人靠体力 身体快扛不住了 上面的人靠脑力 心理快扛不住了 为了整个社会像个没事人一样的正常运转 每个人都要出事了
主线剧情的所有发生原因与人物动机已经看得我是满头问号.然后支线剧情简直意义不明.强行悬疑.强行解谜.强行热血.强行自我感动.3星全是UDI和MIU的联动光环.虽然他们在电影中的意义和作用也不大.
最后的结尾回收洗衣机伏笔真是最好的温柔了。那个一秒2.7箭头为零看懂的都哭了,传送带又何止是传送带,不也是系统的齿轮,怎么能停下这荒诞的生活,用肉身跳下去中断。其讽刺程度就像我安慰学生有时候要懂得让自己慢下来,转头第二天就班主任就问作业为什么没交,宣扬的和做的完全匹配不了,努力与成果也匹配不了,生活就只能是陷入无意义。卷的原因和症结互为表里,病症就成了个人自己的错。如果是四年前看这个片子估计会哭到不能自己吧,但我就像刚冈田将生那个角色,因为经历过了丑恶的工作环境,现在的无聊生活虽然也痛苦,但已经算天堂了
没办法太喜欢满岛光和中村伦也和MIU和十元了🥰🥰🥰两星的剧情和五星的演员和五星的客串中和一下
一星给miu+udi虽然时长很少,一星给光妹和主任我真的爱看,一星给八爷注入灵魂。剧情真的一坨,凶手报复黑心企业却炸死无辜平民这不就是恐怖分子逻辑么共情不了一点儿,莫名其妙在燃什么呢!?
疑似干快递分拣疯了之前的幻想,靠用力调大音量推动情节,充满了为这点醋包的饺子的call back。在初冬晚上走进电影院收获巨大后悔。观感像收视率2左右的日10慢放,烂到恰好没法用力骂的程度,十分微妙的痛苦
真的太难看了。女主人设拧巴的不行,警察形同虚设,节奏慢的不能再慢了,拿很多无聊的对白搞叙诡,结果故事讲的不清不楚,也没见哪里反了资本,Black Friday 还在继续。一个破洗衣机戏份多的不行,强行输出匠人精神。硬拉了两个电视剧进去,结合的莫名其妙,圈钱感很重。日本人放弃电影,回去拍电视剧吧。(给一星救一下想看的人,毕竟我就是被8分+反转骗进去的)
强者对弱者才是威胁,弱者对强者只是谈判。大厂人的悲歌+平台企业的经济霸权+灵活用工的劳动权益保障+跨国企业的东亚管理文化+日本制造业最后的荣光+消费的社会价值。附带石原里美的非正常死亡客串,结合的蛮有趣的。极其标准化的商品社会,最后的里程也需要依赖“人”来完成。
如果你不给我一个说法,那我就给你一个说法。
前一百分钟简直是一盘散沙,想讲的东西太多但节奏抓不起来,全靠最后二十分钟硬是扎一块。来看客串的但就这点显然也看不饱。女主人设也是稀碎又矛盾,想设计个有意思的角色但用力过度。最后看出来真的很爱设计画面了到处都是设计感啊
对得起导编演的招牌和阵容。没有落空。这几年最可以看的霓虹原创商业片,没有把观众当白痴也没有让大家太费解。终于让能说正经英文的说英文。着眼点一二三都特别野木,时长没有浪费圆得蛮好。冈田的戏确实可以再重一点啊。几部剧作联动很自然。 / T Joy
好乱的节奏……刻意把miu 和udi 串进去,尸检还算是保住了《非自然死亡》的温馨度,但机搜几乎就是纯打酱油,为了联动而联动,只剩下Bgm让我感怀了。物流中心也是令人头疼,出了那么大的事前面都在干嘛啊,不早点排除一下购买问题商品的账户吗?人物线隐晦得很,破案后也没有满足的感觉,最感人的是“日之光”洗衣机和平凡的底层快递员,白瞎整个阵容。
你们也就能欺负亚马逊,搞这么迫真。换成啥阿外、啥北山必胜客你试试😂 送一单赚150円,这单价让国内的小哥来送,3 年百万那真是轻轻松松。为了光妹看的,但这次真不行。不造为啥,这种社会问题现实题材,日影就是拍不过日剧。MIU404的风笛战歌响起,让我更想问,有时间拍这个,第二季呢?
在悬疑类型片与IP效应、粉丝经济的双重束缚下艰难吐露措辞谨慎的社会批判。算计、浮泛、隐约其辞、套路化等弊端在所难免。(不能真害死一个人的“完美”罪犯,篇幅所限滑向功能化的两组副线角色,对资本源头利益链与程序化的庞大机制网络的展示也仅点到为止)。好在毕竟从底层员工的一起具体事故出发旗帜鲜明地抨击劳动异化并提出工人运动的解法,然而这必须依赖Elena的中层良知精英视角与行动,必须通过她的视线我们才能返照山崎佑之死,同时罢工也必须与她推动的运输公司高层施压结合并生效。
发生连环爆炸案这么大的事所有人都轻松欢乐感觉事不关己,太搞笑了……就一集大电视剧,毫无电影感,镜头语言混乱人物情绪混乱演员表演混乱剧本混乱配乐总是在奇怪的地方出现视效特别特别廉价。公司上下级一男一女一个不会表现情绪一个乱表现情绪,全程都感觉完全不在戏里/不会演戏……整部片都感觉极其业余👋🆘另外日式英语又听得我尬飞了。看不下去,一个多小时退场了。我不想在电影院看电视剧。另外片中日本快递员抱怨一单才150日元收入(7人民币),此地快递员一单才几毛,主创也估计没什么真正受压迫的社会经验,所以主题表达是极度苍白无说服力的。
影像风格和叙事节奏沿袭自《非自然死亡》,毕竟是同一世界观下同一导演的作品,而且《非自然死亡》的主要角色也客串了比较关键的戏份,但就像神探夏洛克上映电影版的时候一样,我仿佛在大银幕上看了一集日剧,不是说这样不好看,就是觉得有点怪。而且很多细节也有点语焉不详不太清楚,部分场景设置也有些违和,比如那么大的办公室,这么重要的时间,只有男女主两个人,而且感觉上他们就很像一种演出来的忙,状态不像一个夹在中间的中层打工人,像一个高高在上的顶层决策者,而这个公司的顶层决策者全程除了开完全没用的会,可以说是毫无存在感。另,因为凶手扣一星。最近发生了很多事,但不管事情背后是什么故事,恕我直言,我实在没办法共情伤害无辜者的出生。杀人,是远在剥削诞生前就被确定为罪的行为,当人挥刀向无辜者时,你的故事我毫无兴趣。
拍个sp差不多得了
2.7m/s➡️〇。千万不要用生命去控诉任何体制性错误,因为没有用。罢工价值20円。
虽然有点电视剧质感,但真的好好看!物流系统更加发达的中国却只能拍出《逆行人生》那种鬼东西。故事确实有点支线过多和小逻辑问题,但节奏很好,让观众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可能是女导演女编剧的原因,片里的话事人角色全是女的,男主也只是起到工具人作用,蛮好的。
混乱尴尬,演技剧情节奏一塌糊涂,没有一个人物状态是对的,没有一条线索好好讲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