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不错的一部电影,之所以给4星主要有三个想法:1:总觉得真正凶手的动机有点太浅了;2:完全可以用更刺激的剧情,更大的场面,更有冲击力的情节来提升电影质量;3:觉得好坏有点过于分明,如果白雪公主不那么混蛋,可能剧情就没有了凶手的动机,但是会有另一个内涵点:平常人心中的嫉妒是怎么来的。
不说这么多了,总体来说,电影还不错。
============================================几点想法:1:这个世界挺看脸的:片子中明显与白雪公主有过节的人其实只有两个,山间和凶手,甚至于城野与白雪公主之前都没有特别深的怨恨,但是公司的人在出事儿后都没有帮城野说一句话。
在网络上更是,电影一开始甚至说出现了受害人的粉丝团!
反观夕子,是一个天天宅家打暴力游戏的女生,我估计大部分人看到她,都会将她和无业、犯罪、说谎、堕落一类的词语联系起来,不过最后才发现,她才是城野唯一的朋友,而且从未背叛过城野。
2:不爱说话的人挺吃亏的:城野这个人我看第一眼就很喜欢(当然我知道她不是凶手,所以可能有很大加分),文静内敛不爱说话,性格可能确实有些自卑胆怯。
不过这样的人在工作中可能会比较吃亏,个人感觉生活中很多时候,圈子都是在娱乐中建立的,爱说爱笑爱分享有热情的人确实更能第一时间抓住别人的眼球,不爱说话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距离感。
电影里吃烧烤的时候也是,城野一个人静静地在旁边,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可能会有些吃亏。
现在书店里铺天盖地的幽默学、人际学、关系学、厚黑学都是为了白雪公主那样的人准备的,什么时候能有一本宽容学来让世界理解接纳城野这样的人。
3:男主最后甚至不认识城野!
这个让我太意外了,说明城野是谁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节目,重要的是他制造出来的网络舆论,只要这样的舆论存在,他就有”价值“。
男主一开始也挺犹豫的,不敢于直接说城野是凶手,因为证据不足,但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节目和项目,他最终还是制作了非常有煽动性的节目。
4:网络真可怕:在片子后边,网络的矛头彻底调转,集体打向赤星,从他的合约到他的照片全部开始挖掘,而这些东西在调查一开始也可以被挖出来的。
可见人们只愿意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吧。
有时候联想一下,自己小时候也总觉得政府国家社会什么的各种有问题,天天抱怨防火墙抱怨言论不自由,等长大了才觉得,这言论要是自由了,简直太可怕了。
网络就像是洪水,不是海洋,没有深厚积淀,却有强劲势能,根本无法海纳百川,只不过是在寻找泄洪的出口罢了。
无论城野还是赤星,都是网络”正义良民“泄洪的出口罢了,刘瑜说的对,只要找到了打击的对象,网络流民就占领了正义的高地。
自媒体或者众媒体可能最终无法成功,因为想做公正严谨的媒体肯定也不容易。
5:知己难寻:很感念城野与夕子的友情,这一段友情跨越了时光的磨砺,跨域了学历与领域,跨域了流言与蜚语,当城野的父母都不相信自己女儿的时候,知己却依然在坚信她。
城野是孤独的,但也是充实的,朋友真的不用多,one is all.
“人的记忆是可以捏造的,人们都只会选择那些对自己有利的回忆来说。
”关于回忆的欺骗性,很多电影都曾以此为主题,《阳光灿烂的日子》《罗生门》就是个中优秀代表,把这个主题写好了会是很伟大的作品,本片涉及于此却并不以此为主,只是把它作为推进情节发展和增置悬念的工具,最直接指向的是网络舆论暴力。
认识城野的人的回忆都是有真有假的,虽然各执一词但根据片子里提供的线索和合理的推断要分辨真假还是可以做到的,这也是看完推理片以后的乐趣所在。
以下:筱山和城野有过暧昧的阶段,但彼此未确认关系。
他们之间既不像筱山说那样,也不像城野说的那样,更像是二者的中和。
是城野先喜欢筱山的,筱山乐于接受但不给城野真正的名分,所以他能很大声地说出根本没有跟城野交往过这种话,但同时他又是心虚的,所以在接受采访时会有过度反应。
典子倒追的筱山,后来又甩了筱山,但绿茶婊手段很高明,筱山直到分手,对典子的评价都还是很好的。
城野负责的客户来的时候,先是城野接待,典子去泡茶的,但典子故意泡茶时出乱子,课长只能让城野去泡茶,典子去接待。
小满讲述的回忆是自我渲染最多的,包括她想象的城野的表情,她就是那种看到一点蛛丝马迹就能脑内出整件事的八卦女。
城野讲述的大部分是事实。
城野捡筷子的场景在回忆里多次出现,这是众多回忆里唯一重合的地方,这是真的,而且筷子掉了之后是筱山让服务员又拿一双。
去城野美姬家乡采访的路人大婶是小时候给夕子起外号“章鱼”的八塚茜的妈妈烧纸扎小人时是夕子点的火,这是夕子的回忆里唯一的谎言,因为是谁点的这把火对她来说很重要,但对这个案件并无太大影响。
小时候把抹布踢到城野头上的那个男孩并没有对城野说过肉麻的情话,那是她进入了自己想象的世界后听到的。
那个小提琴手雅也是真的和典子交往过的城野的大学闺蜜跟城野有过矛盾。
闺蜜写的抗议信表面上看是在替城野抗议,但实际上她提出的论据根本没有任何逻辑上证明城野清白的说服力,而且抗议信的内容也是怀疑城野的,觉得她做了这样的事会含羞而死,让人快点找到城野,真的是杀人犯也没关系,只要回到她身边就好。
一个杀人犯被抓住以后还怎么回到她身边,她这话确实很虚伪。
那封抗议信更是使摄像赤星继续去城野家乡寻访的直接推动力。
之后还提到城野为她带了几块热销肥皂,影射城野盗窃。
其实,她根本就是对城野心怀怨怼,确认了人肉城野的信息,指出城野有舔过筱山脚趾,致使后来人骂城野有奇怪的性癖,之后城野自杀前写的信里对她的称呼是“曾经的朋友”也印证了这点。
ID是NORI-MI,头像是咖啡杯的人是城野的大学好友ID是HARUGOBAN@di_a_nan头像是个橘黄背景里的白蛋的人是夕子,城野的童年好友对比她们俩的发言记录就可以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NORI一直主动带城野出场,而夕子则是一直以相信城野的立场发言,尽量避免提到城野的信息。
暗示里沙子是凶手的伏笔:里沙子跟赤星打电话时的腿部特写,可以看出她肤色很黑,与片名里的白雪公主有冲突在讲她和典子的关系时以主仆关系比较,虽然能大方说出来,但表示她对此肯定是心怀芥蒂的。
(她刻意隐瞒典子对她做过的刻薄的事,是不想引火烧身,把矛头不知不觉引向别处,这是后话)里沙子在引出城野这个人的时候,是借别人之口的,同时又引入另一个人物——满岛荣美,在把别人洗脑成“城野就是凶手”的时候,自己又说也不确定,还说“如果是城野就好了,如果是变态跟踪狂的话很令人心慌”这样的话,暗示赤星注意社会影响。
在讲述城野杀典子的时候,说到典子是睡着了的,大概是吃了安眠药,这在影片结束后才能知道是她不小心把当时的情形说出来了,但如果不是当事人的话说出这样的假想很令人怀疑,赤星也确实怀疑了,但被她转移过去。
她在推特上回复赤星带出城野的名字。
里沙子在说偷吃蛋糕的人的时候,说道,吃的蛋糕里有草莓有哈密瓜有栗子,最后却只剩下栗子。
清楚地记得这么无关紧要的细节的人,大概也就只有偷窃者本身了。
里沙子在出去BBQ的时候发现烤肉燃料很易燃,仔细地看了燃料瓶子。
人言可畏,但压死城野最重的几根稻草无疑是来自她的亲朋好友的,信任的人的不信任,那种被背叛了的感情一下子扑面而来,让她发出“原来我并不了解我自己”这样的感慨。
不管是父亲、母亲还是大学同学,都是怀疑城野的,他们或许看起来维护她,为她辩解,替她求得原谅,但是他们心里都是默认了沉默寡言的城野是凶手的。
整部片子里完全相信城野是无辜的而且没有被当做用来打击城野的武器的非当事人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她奶奶。
而作为片子里唯一相信她的局外人——奶奶的死亡,或许代表了真正的真相在这个网络时代已经覆灭的悲剧,展现在大众视野里的真相永远是被美化了或被丑化了或被模糊了的次生品。
不知真相的大多数永远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指手画脚,这种现象有其两面性,一方面,舆论的压力打压犯罪的势头,另一方面,不明真相的辱骂指责和多管闲事会将无辜的人推向悬崖,正如城野。
但现在的现实是,事不关己且不纠责的发声简直太容易了。
水军曾感概,网友是世界上最单纯的人,说什么他们都信。
这样的现实注定了这样的悲剧是没有尽头的。
或许有一天,也会轮到你我头上。
这个片子里没有人是完全无错的,城野的逃避是证实人们怀疑的最有力证据,这种情况是连凶手里沙子都无法保证的,她是懦弱的,当现实的不公袭来,她能做的仅仅是逃避,她唯一一次的勇敢也是间接做了凶手。
她是值得同情的,但也是有罪的。
再来谈谈凶手和死者,他们内心都有一定的自卑作祟,典子是因为自己的学历,里沙子是因为不出众的外表和身世。
压抑久了的情绪在心里不知不觉地爆发,产生的负能量是巨大的,里沙子后来爱上那种贼喊抓贼的行为或许也是职场里所受的压力太大,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变态的快乐。
声明:此文是本人经过考据后得出的事实和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欢迎讨论
在最开始的时候,凶手说了一句“为什么现实中的人一看到对方是个美人就立即判断对方有性格缺陷,这不是很奇怪吗。
”,加上影片中不断强调人的认知会由于信息局限的缘故而与现实出现偏差,所以以为女主对典子的认识也是错误的。
如果结局是,女主一怒之下杀了人,结果却知道典子实际从没针对过女主,一切都只是误会而已,那似乎也别有一番趣味。
现在的温馨式结局我个人也挺喜欢的,但是典子这个角色塑造得太扁平化了,看完整部影片后除了“心机婊”这个特征外,对这个角色再没有其他了解了,实在有些遗憾。
假如三木典子不是个bitch?
(有剧透,未看剧者慎入) (本文同时发布于知乎)看了《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白ゆき姫殺人事件)后,上网看了看,很多网友对三木典子的评价都是bitch啊,恶女啊,不做死就不会死啊,虽然错不至死但很讨厌啊。
嗯嗯,和我想法一致。
我也是这么想的耶。
可是我的大脑这个时候突然岔了一下。
咦……?
这个场面好像似曾相识啊。
对了,在影片中,网友们认为美姬是凶手的时候,也是这么众口一词的骂美姬的。
那么,我会不会也落入了同样的套路呢?
我对三木典子的这个“bitch”的印象是真实的吗?
会不会受到了误导呢?
回过头去再仔细看下本剧,里沙子、容美、系长、美姬和典子等这几个人的故事,可以大体分为二种:第一种是在影片的“现实”中出现的故事,第二种则是在影片的“回忆”中出现的故事。
而在“回忆”中出现的故事,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自己的“回忆”中出现的,另一种是在别人的“回忆”中出现的。
举个栗子:“公司活动时,美姬驾驶车辆连超三车”,此事属于在影片的“回忆”中出现的故事,出自容美的回忆中。
“案件告破后,美姬驾驶车辆险些撞到雄治”,此事则属于在影片的“现实”中出现的故事,而不是出自任何人的回忆。
在影片的“现实”中出现的故事,我认为可以视为真实;而在影片的“回忆”中出现的故事,则其真实性要打个问号。
用《罗生门》来做个对比的话,就是这样的:影片结束时樵夫抱走婴儿,此事属于在影片的“现实”中出现,可以视为真实;而山贼、武士、女人在山林中发生的事情,属于在影片的“回忆”中出现的故事,其真实性要打个问号。
以这样一个界定去看《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的话,三木典子实在是个几乎没法用任何“现实”的故事来评判的角色——因为她在电影一开始就死了。
她的所有故事,都出自别人的回忆。
具体来说是出自里沙子、容美、系长、美姬这四人。
再进一步细分的话,可以发现,那些给你带来三木典子负面印象的故事,基本都出自里沙子、美姬这二人的回忆。
那么里沙子和美姬的回忆真的可靠吗?
先看里沙子。
里沙子的回忆分为两段,前一段对典子基本都是“好评”,后一段则基本都是“差评”。
有网友认为后一段是里沙子认罪后的供述,掺杂个人修饰最少。
然而这也不太好说。
《罗生门》里的山贼供述时,已经被抓住了,然而照样为了面子而说谎。
里沙子在被捕前有动机去美化典子(撇清自己嫌疑),在被捕后也有动机去丑化典子(为自己杀人多找点理由)。
具体看一下里沙子认罪后的回忆:塞肥皂事件:有点奇怪的是,结合里沙子前一段的回忆,这事发生在参观车间的时候,周围有很多员工(这也是很正常的情形);可是到了里沙子后一段的回忆,好像车间里就两个人,没有其他人似的。
典子为什么当着车间那么多人的面光明正大地把公司产品塞给一个后辈(塞的同时还说话了)?
即使典子是前辈,当众教唆后辈偷公司的东西,这也是近乎自绝于公司的行为。
后辈因为无知而自己拿了一次公司的产品,尚可原谅,前辈也就负个教育不力的责任;而身为前辈竟教唆后辈偷公司的东西,大家想想,换哪家公司会容忍?
这事是真的呢?
抑或是可以称为惯偷的里沙子编造的呢?
出头事件:本身没什么可黑的。
但是加上塞肥皂事件好像显得典子很虚伪似的。
可如果塞肥皂事件是里沙子编造的呢?
拒绝请吃饭:本身没什么可黑的。
作为一个前辈,请后辈吃饭,见后辈有些局促,开玩笑说“偶尔也要回请”,很得体啊,对方马上就安心了。
后来对方真要回请了,又说“等你有了后辈再请她”,也说得非常得体,就是一个体贴、大度的前辈。
请吃饭和送里沙子唱片,应该都是真实的事情。
仅仅是因为有塞肥皂事件在前,才又显得虚伪。
看过东野《恶意》的人应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厕所内的暗示告发:直接促使里沙子杀死典子的导火索。
厕所内的话本身很有可能是真实的。
但是其内涵……真是要告发里沙子么?
在里沙子的回忆中,典子死前疑惑地问“为什么”。
如果典子真是打算告发里沙子,应该明了里沙子为什么要杀自己啊。
结合美姬的大学同学说的“小天多次送给我由于缺货难以弄到手的白雪香皂”,
另一种可能是,典子发现美姬偷公司的香皂,打算告发美姬,结果里沙子误认为是要告发自己……寒一个,如果是这样的,感觉典子真是太杯具了……这么一看,里沙子这边对典子的差评,根本一条都靠不住。
再看美姬这边。
虽说是本片的女主角,也是里沙子犯罪以及雄治等网友网络言论的受害者,但观众亦不必因此就无条件相信美姬的回忆。
美姬对典子的回忆中,有不少是孤证,甚至就是想像,而且有矛盾。
例如烤肉活动时,美姬认为典子没有睡着听到了自己的话,然而这只是美姬的想象。
美姬还认为典子“一定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注意到我”的,但这样一来,美姬回忆中,入职的时候典子拿美姬的名字取笑的事又做何解释?
小学时,茜拿夕子的名字取笑,是出于嫉妒;但刚入职的时候,美姬既没有表现出什么值得典子嫉妒的,二人也没有结怨(否则就和一定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注意到我”相矛盾了)。
入职的时候典子拿美姬的名字取笑的这件事,真的存在吗?
还是美姬幻想出来的?
至于所谓“抢走系长”的事,也是疑云重重。
虽然系长说是因为典子,但这究竟是借口,还是真事,无从得知。
即使是在美姬的回忆中,典子自己都说过没打算和系长交往,而在旁观者容美看来,也是系长单方面追求典子而已。
里沙子、容美、和美姬的回忆中,有一段重叠的部分,就是送别会。
把三人的回忆一起列出来看一看:里沙子:典子咳嗽,我对典子表示了关心,间山前辈也表示了关心,典子对以前间山前辈的关照表示了谢意,我对典子说“这一点还真是典子前辈的作风啊”,典子说“会这么说的就里沙你了”,容美说“我也这么觉得的”。
美姬的筷子掉了,自己弯下腰去捡。
送别会后典子礼貌地向间山前辈告别,美姬不太礼貌地向间山前辈告别。
容美:典子咳嗽,里沙子没有注意,我对典子表示了关心,间山前辈也表示了关心,典子对以前间山前辈的关照表示了谢意,我对典子说“典子总是这样呢,这一点上”,典子说“会这么说的就小美你了”。
美姬的筷子掉了,自己弯下腰去捡。
美姬:典子咳嗽,没有人关心,容美还把典子桌上的菜都端走了,里沙子给典子灌酒。
我的筷子掉了,自己弯下腰去捡,系长帮我要了一双。
送别会后典子向间山前辈告别,间山前辈当面表达了对典子的厌恶。
这样一看,里沙子的回忆因为是被捕前的,有动机去美化典子,而出现了不少虚饰成分,而美姬的回忆也同样谈不上客观。
里沙子和容美的回忆虽然有冲突,但在间山前辈和典子关系至少还过得去这一点上,总还是一致的。
因为容美和其他人都没有大的利害冲突,她的回忆可能还相对可信些。
而美姬的回忆中,典子和间山前辈和其他同事的关系之差,显得有些夸张,有可能是美姬幻想出来的。
系长帮忙要筷子的事,也可能是幻想出来的。
另外,大家注意到电影的两个细节没有,一个是美姬的回忆中,美姬自己说的“难过的时候,就进入幻想中的世界”。
这是不是暗示美姬的回忆也存在幻想的成分?
另外一个细节,是美姬和美姬的童年好友夕子的回忆。
这两个人在电影中看起来是正面人物,但她们的回忆也有些许差别。
在夕子的回忆中,划着火柴烧小纸人的是美姬。
而在美姬的回忆中,并没有明确划着火柴烧小纸人的人是谁。
夕子的回忆
美姬的回忆
如此看来,美姬对典子的其它差评,很可能也有幻想成分,是不是完全靠不住也很难说。
例如“主动出让的票后来又反悔”事件。
真相真的就是美姬的回忆那样吗?
也许典子只是答应美姬,帮她带演唱会的纪念品回来而已?
而在美姬那里则脑补成了现在的“主动出让的票后来又反悔”(会不会是美姬为自己偷票的事找理由?
)。
不要以为遗书里就不会有谎言,《罗生门》里死人还说谎呐。
说到《罗生门》,《罗生门》里的樵夫算是正面角色,樵夫的回忆大概也基本是真相,然而还是有虚饰之处。
以上是我站在三木典子这一边,假设里沙子和美姬的回忆中存在对典子抹黑的谎言,而做出的推测。
假如真相竟是这样的话,三木典子还真是红颜薄命,莫名其妙被自己照顾的后辈杀了不说,死了还背上bitch的名声。
大杯具啊……
推特 不停发 但是只是为了选些个人情绪丝毫不会管别人说的什么的冷漠在不同人叙述事件的采访时使得很多细节的 不同(像是罗生门的感觉)处也考虑得很到位城野的大包比别人的打出了很多倍 是压力重担包袱在播报新闻使用到采访录像时细细的加以处理的声音很是讽刺和戏谑作为无名新闻工作者的这的男主也因此当上了导演影片本身叙述很平常自然的叙述 却令人感觉到无比的讽刺冷漠 好像人们关心的更多的不是逝去的典子而是想要无休止的挖出白雪公主杀人事件这样一个大八卦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按照自己意愿的方向去美化甚至篡改的 你又能知道谁说的是真话呢 结果还是取决于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当然不一定是百分百真实的即使有人为城野美姬辩驳和澄清她也无从得知看到的都是一边倒的言论和满眼的绝望老师的一点点不好或玩笑式的举动都能影响到孩子的将来 非常看重教育即使帮城野说话的曾经的好友也是在妄加揣测城野和男同事的关系来显示他们还是很好的朋友城野的IQ精神胜利法和安妮清秀佳人(应该是绿山墙上的安妮)的童话式的美好天真的想法让她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在舆论面前 没有人敢彻底平反事件 全部都是到最后才马后炮到结尾笔峰一转好像是变成了一出闹剧 但是如果没有真凶沙里子的认罪伏法 城野也早就不会存在了 这种后怕和恐慌仿佛阳光下的阴影 笼罩在心上一直挥之不去而只因为一个简简单单的可能被开除的原因就杀人焚尸这样的事件以及制造恐慌在别人不安害怕烦恼时幸灾乐祸的表现其中体现出来的现代社会造成的对人的影响不单单只有向前发展的文明美好的一面网络舆论大众的看法甚至可以是亲生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动摇 这股力量的可怕 我们还远远没有预计到 就算城野的安妮与戴安娜的故事多么天真最后支撑下这么多困难伤痛与泪水的还是最初那个梦一个无关系的人——赤星熊志甚至不知道嫌疑人的长相就可以报道你这些观影过程中的揣测如果及时发到推特或媒介平台上会不会你也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呢 这个只能留给观众自己白雪公主不杀人,杀人的 是什么呢。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这是根据一部日本推理小说家凑佳苗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电影一开始,就交代了漂亮的OL在野外被刺杀并被焚尸的案件,而由于漂亮OL在化妆品公司工作,被称为“白雪公主”,在网上又激起了涟漪,很是受到网民的关注。
接下来,某电视台不知名的编导收到了女同学发来的线索,女同学声称是死者的公司后辈,而凶手则被她认为是嫉妒“白雪公主”并常常被其捉弄的平凡女孩S小姐。
编导当然不放过这个出头的机会,他平时只能拍摄些面食节目的契约员工,有机会搞个大新闻自然绝不放过,他一鼓作气的采访了该公司的其他同事,以及S小姐的故乡的亲友,并且不断的把最新的报道情况随时发布在推特上。
很快,一个经过剪辑的节目出现在了电视上,倾向性的访谈了认定了S小姐是个“沉默的羔羊”,低调且恶毒。
而推特上也翻了天,S小姐的真实姓名乃至照片都被网民们爆料和人肉搜索,似乎大众天生对“白雪公主”这类漂亮女孩有着深深的同情和好感,而对相貌平平的S小姐则怀着十足的恶意。
到这里,侦探小说常见的三要素Who done it? Why done it?How done it? 只着重叙述了why?也就是被电视节目认定为犯罪嫌疑人的S小姐,只是被着重叙述了她杀人的动机,但几乎没有涉及到为什么认定是她?
只是因为她在被目击到当晚和被害者一起离开吗?
只是因为她至今行踪不明吗?
但是媒体和大众并不在意,已经采取了胡适之倡导的“大胆的假设”,但却毫不顾忌“小心的求证”,开始了未判先审,每个义愤填膺的网民都是名侦探+裁判长。
警察在故事里几乎没有出场,仅仅只叙述了媒体和大众的视角,而在S小姐几乎被社会舆论压力逼的自杀,此时,警方却发布了真凶被捕的新闻。
本片显然属于社会派推理,即杀人案件本身的手法原因并不是特别重要,而是通过案件反映社会问题:网络和媒体的发达,人人都有了发言权,对于这类杀人案件只是满足业余的猎奇心态去关心,电视媒体曝光了所谓的犯罪嫌疑人,大家一致痛骂她、诅咒她,而警方捕获了真凶,大家又开始认为电视媒体和节目冤枉了S。
看似人人都在发表意见,却如此雷同,正如传播学里这个概念: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最后网民又开始一边倒的在推特上攻击最早制作节目的编导了,认为他制作的节目误导大众。
当然电视台的解释很简单,让制作人谢罪,而编导是个临时工,已经被开除。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名侦探的守则》里大河原警部总是对名侦探天下一大五郎虚情假意的喊道:“外行的侦探就不要来添乱了!
”这句台词。
PS:电影翻译的名字太依赖于日文原文,翻译成《白雪公主被杀案》更符合中文习惯,另“犯人”一词在日文中指凶手,但在中文里却是指身陷囹圄之人。
PS.PS:配乐十分优秀。
大概会有很多人表示早就猜到凶手了,但那样会不会太无聊了。
电影展现出的城野美姬是又一个继承了红发安妮特性的女孩,但她并不完全像大众认知里的晨间剧女主一样。
虽然她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会去交个心友,但她不善言辞,不会与外界沟通,因此给自己遭到舆论质疑埋下了祸根。
但她真的就只是一个不善言辞但内心善良的好孩子吗?
其实这种设定用在一个变态连续杀人犯身上也不足为奇。
而且电影强调每个人的回忆都是有利己倾向的。
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城野的那一段(可以称之为她的回忆)也可能是有篡改的。
失手将自己的爱豆推下去那段未免有些…搞笑。
所以也许那是她故意的……而这个杀人事件,也许就是她默默引导、促成的。
电影最后澄清城野的爱豆——雅也,并没有和三木交往过,而网上有这个留言,并且三木也向城野讲述过他们交往的事实,并且还提出自己通过雅也获得了前排的票。
那么既然交往非事实,也许网上的留言就是三木本人留下的。
可她又是怎么获得票的?
电影结尾说被害人三木不过是短大毕业,照理说应该是她嫉妒国立毕业的凶手。
这里并没有提及被害人的出生,也许可以推测被害人并非什么大小姐,家里也不算有权有势。
那么也许可以推测并不存在这么一张票。
其实本来对于城野这样一个独身OL有一辆车感到不太自然,不过这是杀人越货必备嘛,不要去怀疑了。
那么为什么公共停车场竟然没监控呢?
也许霓虹国的都没有监控吧不懂。
那么为什么凶手竟然有城野的车钥匙呢!
(不知我有没有看漏,反正没有提到车钥匙…)也许是凶手想方设法的骗来的备用钥匙?
那会以什么理由呢?
最合理的也许就是城野本身就把钥匙放在了车上。
也许她本身就提出等三木醒了,有车钥匙在会方便些。
也可能是凶手暗示的。
所以车门是没有锁的。
那么难道城野就不会想到这样不锁门就把个大姑娘在大半夜扔车上会很危险吗?
其实她会这样想,她甚至猜到接下来会有唯一的另一个知情人过来替她解决这个人。
城野有憎恨三木的动机吗?
童年的那个把夕子叫成tako的姑娘就是个例子。
安妮喜欢黛安娜,因此也恨透了那个欺负黛安娜的人。
也许并不是恨透,也许安妮的心里甚至有些感激,因为多亏了那个女孩制造的欺凌孤立,夕子才成为了安妮唯一的黛安娜。
城野在童年时就可以冷静地分析出那个欺负人的孩子的心理,但她并没有强烈的讨厌她。
直到那次大火,她要和她的黛安娜永久分开了,也许此时她产生了仇恨的心理。
在她长大了之后她遇到了和那孩子一样的三木,她小时候的情感移到了三木身上。
确实三木也对她做了很多坏事。
但冷静的她注意到仇视三木的并不只是她一个人。
在城野的回忆中也提到三木对她说她知道谁偷了她的笔。
而那之后那个人——凶手便来靠近她。
也许在平时细心的城野就已经发现了那个多次制造混乱的真凶。
但她并不想揭露,因为她也在偷偷享受这种混乱带来的喜悦。
终于她迎来了一个同时有音乐会又要聚餐的夜晚…假设并不存在入场票,那么城野提前就告知同事自己要买车票去东京,同时又向凶手编造入场票这件事,并暗示作案时机。
理想的情况下,凶手成功杀了三木。
城野恐怕连作案手法(焚烧)都想到了,因为她知道自己车后有工具。
即使凶手并没有如她所愿的杀了三木而她也没有票那也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她去东京并不是为了听音乐会,而是去将那个和自己讨厌的女人交往的雅也推下楼梯。
没错,城野信了网上的留言,认为自己的爱豆真的和三木交往了,因此萌生了被背叛的感情。
自己本身就没票,反正听不了不如让大家都听不了,而且万一杀人成功,失手伤人事件也可以成为自己消沉地窝在宾馆的理由。
这样城野只要在宾馆里看电视就行,她可是连电脑都带了呢…完全是做好了掌握一手情报的准备。
她知道凶手之所以上了自己的钩就是为了陷害自己。
凶手是一个和自己散发出同样气息的人,聪明冷静,但相貌平平。
而且城野知道这样的犯罪存在漏洞…对,毕竟我们能从一开始就猜出凶手是谁嘛。
然后城野只要呆在宾馆等着警察抓住真凶就行。
纯属脑洞。
井上真央、绫野刚主演的悬疑故事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凑佳苗原作同名小说。
故事起源于一位化妆品公司的美丽白领,被人杀害并焚尸,轰动全国,被称为白雪公主杀人事件,这个名字很美了。
从校园欺凌,到办公室文化,我们学习工作的地方,总会发生着不一样的事情。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放大了现代人的压力和怪癖,有些不可思议却合情合理。
当然,也有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键盘侠,很是接地气了。
耳目一新的故事,扑朔迷离的剧情,值得观看啊
故事情节很简单,不过也很现实。
网络媒体真的很可怕,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仅凭猜测就可以让一个人天堂地狱。
大概是我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的缘故,所以一开始就对女主人公美姬抱有同情心,所以也没有任何的逆转可言。
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真凶设计的手法可谓是天衣无缝。
如果把真凶作为女主人公,诱导男主人公的记者一步一步走向错误的推理……这应该是一部很好很好的本格派作品啊!
好好的为什么写成了社会派呢?
作为本格迷接受不能啊!!!
挠墙挠墙!!!
在1935年的妇女节那天,影星阮玲玉自杀了。
她在遗书里留下这样的话:“我一死,人们一定以为我是畏罪。
其是(实)我何罪可畏……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
”据说,这四个字是被阮玲玉第一个放在一起来说的。
阮玲玉通过人言可畏这个成语,从此让我们意识到,最可畏惧的,竟然是来自陌生人的恶意。
估计打从人类开始群居起,来自陌生人的恶意就开始弥漫。
然后随着人类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而威力越来越大。
民国的时候,也还只能是冉玲玉这样的名人能够享受人言可畏的“待遇”,而更多来自民间的声音,她其实是听不到的。
到了如今,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突然间卷入舆论的漩涡,抢了汪峰的头条位置。
而来自民间的声音也毫无阻碍地扑来,其中恶意占了绝大多数。
有这样的现象,就会有关注它的作品,比如前两年陈凯歌拍的《搜索》,陈导算是尝尽了舆论的苦,不吐不快。
再比如我前些日子看的日本电影《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以非常时髦的电影语言,把民意的可怕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我看过的推理小说家凑佳苗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是曾轰动一时的《告白》。
凑佳苗是描写人性格高手,尤其作为一个女作家,她特别善于刻画女性的细腻心理。
当然,这两部作品我看的都是电影版,这让我特别欣赏日本人对文艺作品的拓展能力和效率。
影片的结构应该和原著一致,采取的是那种罗生门式的结构:一个事件,各自表述。
影片随着赤星雄治的采访推进,每一个被采访者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去谈同样的事件。
当他采访到城野美姬儿时的闺蜜夕子的时候,夕子表达了这部影片的核心思想:“你觉得我所说的都是真的么?
你听好了,人的记忆是可以捏造的,大家也只会挑对自己有利的说,请不要遗漏那些重要的东西。
”然而在节目的剪辑过程中,雄治还是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内容,那就是怎样把新闻制作的更加耸人听闻,显然呈现一个“恶女”的形象作为民众发泄的靶子就再好不过了。
影片的镜头语言也相当时髦,首先是契合结构,影片采取了多线索叙事的镜头,就是同样的场景,通过不同的机位拍摄,表现不同人眼里的情景。
这种手法拍摄的经典作品包括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大象》,还有日本电影《听说桐岛要退部》,都是经典得要死的作品。
除了这种镜头语言之外,影片最大的特色在于在每个事件节点时,屏幕上充斥着各种网友跟帖,那感觉就像在看一部弹幕电影。
这么密集的字幕使用,之前我只在英剧《神探夏洛克》里见过,不过《神探夏洛克》里的字幕主要是负责时髦,而这部电影的字幕则跟影片息息相关。
如果耐心研究这些字幕,信息量巨大,而且极其冷幽默,把网友发言的各种嘴脸都表达了出来。
我觉得,这些字幕才是整部电影最重要的情节,甚至整部电影都可以说是为这些字幕服务的,因为这就是那些来自陌生人的恶意。
凶手所利用的,媒体所被左右的,正是这些跟帖,然后一步步把事情推向极端。
如果你有兴趣,完全可以一格一格来研究这些字幕,这算嵌在故事里的故事吧。
当我们打算见证一出悲剧的时候,影片发生了大翻转。
作为一个凶杀案,在整部电影中都没怎么出现的警方出场了,独立于媒体和网友的他们,给出了最终的真相,而整个故事,也收获了一个happy ending。
说实话这个结尾挺让人泄气的,这让电影丧失了悲剧感,也就丧失了批判的力量。
让整部影片看起来时髦有余,而深刻不足,当然对于讨厌悲剧的观众来说,这个处理比较爽。
关于媒体和舆论对人的伤害,真正让我震撼的作品还不是电影,而是一部电视剧,是英剧《黑镜子》。
这部剧集已经出了两季六集,剧情极其富有想象力,表现手法极其时髦,主题极其冷酷无情。
别看我用了这么多极其,假如你看了这套剧集,会同意的。
回到这部电影,关于警方最后的出场,不知编导是如何思考的,我的理解是,面对这样一个民意沸腾的社会,我们需要一个不为民意所左右的力量去寻找真相,主持正义。
从电影的态度来看,媒体是指不上了,那这最后的力量就剩下警方和司法系统了。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比较理想主义的向往,现实中能够不被民意或是其他权力所左右谈何容易。
只不过在影片里,要想让故事最终不悲剧,也只能借助这最后的力量了。
鲁迅先生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摩中国人,其实何止是中国人,这是人性。
人性充满恶意的时候,恰是制度缺失的时候,比如鲁迅时代的中国。
前不久我介绍过一部日剧《胜者即是正义》,里面塑造了一个拜金讨厌鬼坑爹律师古美门,他嘴里一套套“歪理邪说”专门与人民为敌。
在第二季中的一集里,他为一位被民意牢牢钉在了耻辱柱上的“恶女”辩护。
在他看来,法律已经成了对抗民意暴力最后的堡垒。
其中关于民意暴力的一段表达极为精彩:“真正的恶魔,正是无限膨胀的民意,是坚信自己是善人、对落入阴沟的肮脏野狗进行群殴的善良的市民……要是民意想判一个人死刑,那就判吧,因为说到底这一系列官司,不过就是一场以绞死讨厌鬼为目的的国民运动,为了给自己无聊的人生消愁解闷的运动。
”这话说的,太难听了。
略啰嗦,但是设计还是有点妙~
“人们只会捡对自己有利的记忆来说”,捏造事实的凶手,幸灾乐祸的同事,爱添油加醋的“前”朋友,想摆脱干系的前男友,还有不明真相见风使舵的网友。。。你是哪一类?
网络暴力
腹黑怪遇上阴阳人…牛逼的对决…这片子放在当下来看…再合适不过了
中规中矩平常悬念,带一点网络、媒体领域的反思,小小遗憾结局没有二次反转
故事一般,拍摄上有很多笑点。感觉霓虹是一个被社交网络和电视包围起来价值观a little bit weird的小地方,媒体对网络的种种谄媚已经很寻常,——天朝的《搜索》明显就不是这个调。真相很菜逼,结尾一句点题实在恶心,可忽略。多半颗星因为“不是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个隔街对望的好友,如果有,真好”。
看完。。就这? 不是戴安娜是吉尔伯特的那段还算有点动人!所以城野美姬的自白就是真实的吗?(咋没个反转呢!罗生门的故事应该是最终谁都不清楚真相。。半吊子的故事。
视角还蛮有趣的
底子太弱了,可能在14年看的時候,這種抨擊鍵盤俠的片子還算比較新鮮,但是現在再看就已經快速的過時了,同類型的更深刻的電影已經不少了。而因為這片子的重點都放在了網絡眾生相上,而不是案子本身,就導致當立意過時之後,整個電影也就迅速變得普通了起來。整個案情雖然有個人口述的羅生門,但是實際情況卻並不複雜,真相也沒有什麼大的反轉,可以說是都在預想之中,並沒有給人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而且灰姑娘的角色真的沒有選的很好,並沒有會讓人一直想要欺凌她的那種氣質,倒是所謂白雪公主又太過婊裡婊氣。
Boring.
人的记忆是会被捏造的,人只会捡对自己有利的记忆来说话
装了一圈逼,最后我觉得凑佳苗的东西以后真的不用再拍出来祸害人间了
我靠,超级打脸的一部电影,哈哈哈哈哈哈,拍得很有喜感的一部推理呢!看过告白之后我还以为凑佳苗的作品又会是很黑暗很可怕的呢,结果整个改编还挺好笑的。很想看原文!!!
谁剧透说这是百合电影放学别走,害我全程都没认真思考,一直在猜女主的cp是谁!小细节上对人性的刻画极其真实
好可怜~
白雪无瑕,散落成沙。人心深浅,暗如世间。
菜菜绪也太碧池脸了 实在是没有说服力啊啊啊啊啊
非常跟得上时代的一部作品,充分展开了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导向和变化,对一个事件的扭曲,渲染和有意识地部分选取最终让一个人彻底社死完完整整地展示出来。可以说这部《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已经是教科书级别的作品,完全可以供国内的电影团队去翻拍或者学习。国内也正在经历一轮又一轮的移动互联网舆论场的撕裂,正好可以从这样一部作品中吸取经验,看看网络能挖掘真相也能制造假象,所以参与其中讨论的人都可能成为压死无辜者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这几年已经出现一个明显的现象,网民们几乎都是金鱼的记忆,对于一个“瓜”追寻不超过一周,不论是否有结果,也不管真相如何,注意力都会被“新瓜”带走,于是本来甚嚣尘上的舆论危机便会悄然地偃旗息鼓,消失不见了。网友们并不是真的需要真相,只不过需要一个谴责和发泄的假想敌罢了。
并没有耐心看完
HKIFF第四场《白雪公主杀人事件》。虽是凑佳苗原作,但风格还是中村式的。反类型?多角度叙事?讽刺社交网络?大量植入twitter对话,之前大根仁的《桃花期》里就用过,无甚新意,看着很累。而电视媒体的旁观甚至影响案件的侦查,张镇《请在鼓掌时离开》要出色得多。总之,很像《金色梦乡》,但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