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中国影迷来说,对这部电影中的一些细节应该会感到亲切。
比如,韩国人对于于佩尔饰演的法国女人的谄媚劲儿,那种搜肠刮肚翻找英语词汇努力与之沟通的尴尬状态,拘谨的动作和讨好的姿势。
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面前下意识中的卑微显露无疑。
那如此真实,幽默和辛酸之中甚至渗透出一丝残忍。
2.电影有着看似极其简单,甚至有些敷衍的解构。
但三个故事却互为镜像地自动生发出更加复杂的可能性。
你可以把这几个人在每个故事中的状态理解为不同命运的可能性、也可以理解为前世与来生,或者可以把一个故事看做是另一个故事中主人公的梦境或幻想。
3.于佩尔演绎了女人的三种感情模式,游离于爱情、陷入爱情和被爱情抛弃。
三种状态分别应对着独立聪慧的女导演、陷入与韩国男导演热恋的女人以及离婚而独自来度假的女人。
4.女人有时彷徨有时游移,但在三个故事中如定海神针般存在,她形象的构建基本是正面的。
相比之下,男人的心思和行为就猥琐了很多。
这符合洪尚秀在电影中对男女角色一贯的设定。
三个故事中的男主角都是导演,那种正开始刚刚被人认识,自己感觉良好,表面装作谦虚但被影迷认出时内心顿时沸腾的那一种。
他们对于女性有着单向度的索取态度,完全一副占小便宜的心态。
两个故事中,男主角的妻子被设定为怀孕,且一直寸步不离跟在身旁的形象,这个具有母性和道德性的细节反衬着男人动物性的饥渴的一面。
5.救生员在三个故事中永远在大海中游泳,然后上岸,撞见女主角。
游泳时,那一幕荒诞而独孤,苍白的天和苍白的水,海滩上根本没有人,作为救生员,却只能独自游泳。
这像个笑话又像个寓言。
他一直对女主角说“我可以保护你。
”这是救生员对自己的工作任务描述,也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最朴实的表白。
那三个故事里的男主角都赞美法国女人的漂亮,说着“我爱你”,或者更加神秘的“我给你看特别的东西”,这一切无非是一种知识分子式的对于肉欲的遮掩,但劳动阶层的救生员更为直接地说“我可以保护你。
”,这对比充满意味。
在他的梦中,他得到了这个女人,这是最接近肉身真实欲望的反射,比其他几个虚伪的知识分子可爱一点点。
6.于佩尔扮演的法国女人象征着与现实庸常的对抗精神、后现代都市文明中的某种感情代价和对于“出走”这一经典主题的实践,那么其他几个韩国女人则有着相反的取向。
那个怀孕的妻子透露着注定被厌弃的俗常、市侩气息;那个陪游的大学教授具备老处女的一切特征;只有那个民宿的服务生小姑娘清爽而伶俐,但总让人感到假以时日,她也注定会成为前两位女人的样貌。
这或许渗透着洪尚秀自己对于命运的观点。
7.这部电影中在女孩的写作现场和作品营造的虚构现场之间来回穿插,故事中有梦境和现实的互相侵犯互为因果甚至模糊了边界。
这一点和《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基本类似,只是后者走得更远。
8.故事接近末尾,法国女人在岸边喝完一瓶烧酒,把酒瓶扔到了沙滩上。
这是个极其随意的细节,但是却勾连着影片开头,第一个故事中几个人在沙滩上踩到一个破碎的烧酒瓶子。
这个细节让三个时而平行时而交织的故事再次变换了结构,成为了一个封闭的循环。
洪尚秀的小心思,确实很有意思。
9.影片中充满象征和隐喻的细节,地上的交通指示箭头代表着人生和命运方向的选择、一直出现的雨伞隐喻着某种对于安全感的需要、寻找灯塔意味着对于希望、光芒或者某种神秘前景的追寻。
当然,最终谁也没能找到灯塔。
…这个故事与洪尚秀之前的作品《北村方向》很像,《北村方向》中一个男人遭遇“同一张的”脸多个女人,每个女人性格迥异,结局却都大同小异,男人最后都是离开。
而在本片中“同一张”脸的女人于佩尔被三次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中,只不过对每次出场的于贝尔的性格和故事做了调整。
结局也只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于佩尔与救生员第一个故事:法国女导演爱上救生员,没有做爱,走前留下一封信。
第二个故事:少女等待情人,无聊中幻想了一出情人因嫉妒救生员跟自己吵架的小故事。
第三个故事:被抛弃的少妇,在苦闷中与邂逅的救生员做爱。
三个故事中的于佩尔都存在性压抑。
关于那个永远都找不到的灯塔每次告诉于佩尔这里有一个灯塔的都是少女房东,跟女编剧是同一个演员,而于佩尔每次的询问对象都是救生员。
(这个结构设置实在是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即是作者想通过作品来寻找现实中的缺失是永远都不可能找到的。
这三个小故事的作者就是片头那个女编剧,在那个无聊的下午渴望性爱而不可得最后通过写出三个关于性压抑的小故事缓解了欲望,但是却无法真正替代欲望。
所以这是一部关于创作者的电影,从创作动机到编剧技巧,通通都被洪尚秀解构。
“在异国”是一个比喻,它形容的是创作与现实的关系。
…
看了这片就想着动笔写本子的有木有!
觉得三段式、人物道具固定、情节推倒重来,好好玩儿的有木有!看过于佩尔饰演的三个女人,很能带盐法范儿的有木有!
第一个女导演,扣子开到胸口,紫色衬衫,夹脚拖,叼根烟,很随意的文艺女中年做派;第二个阔太太,那高跟鞋俗气,到海边亲吻附赠扇耳光,好肥皂剧,她做了一个少女祷告状的有木有(见海报);第三个弃妇,很收,也不是太幽怨,终于找到灯塔,在一个韩国男子的帐篷里!
我会想说这样一类剧情,对于佩尔来说,是不是有点。。
毕竟她已不年轻,可是完全没有问题!
她就是可能五十岁也一样万种风情。
生活就是来嘛,搞一下嘛有没有!
片中女人抱怨男人只知道性,女人为什么就不能多知道一点性呢?
对的对的,女人要孕育要抚养(你看嘛,文素利演的女人多沉重),她需要负更多的“责任”(片中的原话啊,竟然探讨起人生!
),没有心思去“性”。
是没有心思,还是被驯化——我是妻子是妈妈,对家庭忠诚。
最后一个女性,当她被丈夫离弃,两儿子已经长大,都有各自的生活,接下来,她就该寻找自己的生活了。
要不是家庭变故,她可能还不会想到来到遥远的韩国,抱着烧酒瓶跑到海边放纵一把。
放纵并非就指向性,但没有束缚就无所谓解放。
邂逅上床,在所难免。
好像假装很伤心,被丈夫抛弃了,跑到亚洲一个偏僻的海边,满目萧索,又是拜佛又是跟大师问大哉,最后还是在一个肌肉小伙纸身上找到答案。
人就是这么好笑。
女人男人都一样。
这是洪尚秀YY的法国女人,真正的法国女人,感悟人生才不会这般大费周章,当下就解放。
洪尚秀一直喝烧酒就是想忘掉他是男人的这个现实,可是毕竟忘不掉,只能拍电影,匹男人(请用武汉话念)。
所以说,男人想着那事儿,还想着如何将那事儿与光明正大相结合。
那事儿本身并不阴暗丑陋,可他这么一想,也不得不丑陋了。
所以说韩国男人提醒异国女人,那个谁谁不可靠,就是想说自己可靠,赶紧靠过来。
怪不得,韩国女人剑拔弩张,身边的猫一闻到鱼腥就偷跑了。
还是《海边的女人》好啊,满不在乎,争的无非是先说再见,最好连再见都不消说,还是修炼得不如男人。
所以,应该有一部《男人是女人的未来》。
這是一部關於參悟的電影,確切地說,是洪尚秀的參悟。
前兩個故事提出問題,後一個是讓一禪師給出答案。
事實上,前兩個故事的問題普遍存在於洪尚秀所有電影中,即撒謊的人,和感覺不到幸福的人生。
為何人總是撒謊?
為何人總是感覺不到幸福?
洪尚秀每天喝著他的燒酒估計也在琢磨這些個問題,最後琢磨出來的答案就是:人因為無能為力所以撒謊;人因為撒謊所以感覺不到幸福。
洪尚秀參透了人生,所以才能現在這樣,隨便來一個故事都讓很多人興致勃勃地咀嚼得,意猶未盡。
法國女導演對於自己以前的情人是抗拒的,甚至憶不起兩人曾經接過吻,可見大腦裏這個韓國人百分百就只是一朋友。
遇到救生員,也沒有愛,只是一時興起到他的帳篷坐了一會兒。
在東方人的觀念裏這是兩人關係的進一步的證明,可是這個法國女人當著別人的面完全不把這事兒當回事兒。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只是最後告別時留了一封信,救生員還完全看不懂。
洪尚秀的深意就在此。
人生一段經歷就這麽懵懵懂懂地過去了,留下懵懵懂懂的記憶。
如果她不撒謊,告訴大家她曾經有那麽 一個瞬間,對這個男人有過一絲感覺,這男人不就不這麽懵懂了?
等待情人的少婦做的那個夢也不僅僅是夢,完全就是現實的投射。
兩個偷情的人走到一起難免不會有那些磕磕絆絆,因為你對別人不誠實的話映照出你可能會對所有人不誠實。
懷疑,猜忌,爭吵成了家常便飯,就連做夢也在吵架,幸福感那裏還存在?
被拋棄的少婦在哀怨中和救生員做了愛,隨即離去,只是一種報復,或是發洩,所以什麼也不給他留下,只要自己內心得到滿足即可。
這種不誠實留給救生員的是夢一樣的懵懂,他坐在帳篷邊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他不知道所發生的是在夢中還是現實。
洪尚秀在我心中已然是大師,因為他關於人的思考從一種東方視角出發最後和全人類的人性勾連。
三个小故事,用剧中剧的手法,通过年轻女作家讲述出来。
第一个故事是法国女导演和一对韩国夫妇到母港海滩,待产的韩国妇女对法国女人很警惕,韩国男人曾经吻过法国女人,后来又想吻,被拒。
之后法国女人在海边遇见年轻的救生员,救生员写了首歌给她,临走时,她写了一张救生员看不懂的字条留给他。
第二个故事是独自来韩国的法国女人,和情人约在母港海滩的小旅馆里,情人却临时有事拖延了见面时间。
两人见面后,男人吃救生员的醋。
后来救生员通过望远镜看到了,男人与女人在海滩边开的玩笑,看到被海水包围的两人的幸福,自己却闷闷不乐。
第三个故事,被丈夫背叛的法国女人跟随民俗学教授来到母港海滩,被有妇之夫引出旅馆,刚想接吻却被他妻子发现。
法国女人通过教授联系上一个会说英语的和尚,询问了很古怪但是自己心中疑惑不解的问题,结果找和尚要了一只万宝龙的钢笔。
后来,民俗学老太太有些埋怨和尚,说自己送给他的笔怎么可以送给别人。
无论法国女人在三个故事中过着怎样的人生,无论母港的海滩是否有小灯塔,那些经由人手写下的风景是不会改变的,倒像是人生不会流动的物证一样,提醒着我们清醒地认识每一天。
在这一部电影中,洪常秀的镜头焦点依然放在男性身上,批判了男性的种种劣根性和弱点。
但偶尔,也会将镜头对准女性,包括莫名其妙的说谎(明明没有弄掉雨伞却对借伞给自己的女孩说,弄掉了),包括写纸条(明明头天晚上不想听救生员写得歌,第二天却留下了一张别人看不明白的纸条),包括被男人拐骗(明明知道孕妇女才睡下,却跟着她丈夫去看什么“特别的东西”)等等,洪常秀也意识到,女性的语言世界,恐怕也不尽是真诚的温柔啊。
另外,有意思的地方是,总会在路中间分叉出来两条路,一条通往物质的商店,另一条通往精神的灯塔。
最后,电影音乐舒缓沉浸,感觉镜头随着人物缓慢释放出某种情感。
这部电影,韩国导演洪常秀,法国于佩尔演的,非常神经质,但是背后隐喻值得思考。
♤人生的灯塔有么?
♤男人能拯救你么?
♤男生爱你,是爱上你的什么?
♤通过影片展示三个女生的经历,不断带着我们去探索答案。
♤最后,挺搞笑的,整出一个和尚,然后还有一段颇为绕口的对话。
♤全程于佩尔演技在线,要不然我早坚持不下去了。
一众亚洲著名导演转向国外拍摄非母语电影时,题材和剧本最为关键,接下来就是演员了。
毕竟是面向西方观众和市场,导演深知演员对于影片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找流行歌星或者演技派大腕出演都比较有保障,前者例子有如《蓝莓之夜》的诺拉琼斯、《咖啡时光》的一青窈,后者就不用说,例子比比皆是。
在这批跨国作品里,法国女演员茱丽叶·比诺什的出镜率目前为止是最高的,阿巴斯、侯孝贤、是枝裕和、河濑直美……这一长串响当当的作者导演先后向她抛出橄榄枝,足以见她在当今影坛上无可争议的殿堂级地位。
接下来这位女演员也是不少亚洲导演的至爱,这位演技派女王擅长演绎高难度的角色,心理扭曲、精神分裂的表演都难不倒她。
没想到她初次与韩国导演洪常秀合拍的轻松小品一下子扭转观众对她以往沉重压抑角色的印象。
伊莎贝尔·于佩尔原来一直是洪常秀导演仰慕的演员,他们先后两次合作拍片。
在这部首次合作的《在异国》里,洪导为她量身订做了三个身份和性格截然不同的角色,让她在戏中尽情发挥:单身的法国导演、与有妇之夫偷情的已婚女子,以及刚经历离婚的女人,能在同一部影片里同时扮演三个角色的演员在当今影坛上恐怕也没剩下几个了,于佩尔不愧为影后中的影后,身心放松的演绎产生出不少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
这个貌似随心所欲的三段式故事,实则暗藏着洪常秀导演精心设计的叙事脉络和把戏。
三个故事诞生于影片开头一个女学生写作的小说,具有元电影的结构意味。
背景均发生在韩国一个不知名的海边小镇,于佩尔扮演三个名字同叫安娜的角色,除她之外,其余几位韩国演员也在三段故事里扮演不同的角色。
当观众以为这是三个平行时空里的故事之际,剧本里却不时浮现出暗中连结三个故事的象征物。
最鲜明的莫过于灯塔,三个“安娜”都一心想去看灯塔,结果却找不着,只有第二个“安娜”却在梦中见到。
而沙滩上的碎酒瓶以及藏在花丛中的雨伞这两个神奇的道具将第一个和第三个故事完美衔接上,还有那个傻傻的海滩救生员则是贯穿三段故事的唯一见证人,令影片形成一个不太严谨却趣味无穷的环形叙事结构。
这种叙事小把戏令影迷在笑声中意外地挖掘出更多的乐趣,而第二段混淆现实与梦境的段落也属于这种导演钟情而迷惑观众小花招,貌似平淡无奇的叙事因此变得惊喜不断。
洪常秀在这部非母语作品里,自创出一种教科书式的英语台词,这种刻板和无聊的对话带出干涩和尴尬的幽默感,却往往能直接命中人物的心理状态,甚至有撕破人物伪装面具的效用,这也是导演巧妙利用文化差异制造喜剧效果的手段。
在以往作品里,他的男女主角往往是在不断的尬聊里逐渐揭示出彼此之间的微妙关系,通常与欲望相关。
而在这部涉及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这种手法更能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救生员挖空心思想出赞美女主角的英文形容词,不小心暴露出他对女性的本能欲望,而第三个“安娜”在两人野合后写了一封信给救生员,不谙英文的后者以为是情书,却读不懂西方女人的心态,于是陷入纠结可笑的情境。
这种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的尴尬错位感不仅是喜剧效果的来源,而且透过这种灵感乍现的剧本写法,更显示出其作品的核心价值观:女性对自身的欲望和幸福都是有明确目标和追随方向,相比之下男性却是被欲望牵着鼻子走的人,要么是天真幼稚的模样,要么是猥琐无情的负心汉,这种两性对比悬殊的设定在这部跨国合拍片里反映出更强烈的色彩。
1.对于中国影迷来说,对这部电影中的一些细节应该会感到亲切。
比如,韩国人对于于佩尔饰演的法国女人的谄媚劲儿,那种搜肠刮肚翻找英语词汇努力与之沟通的尴尬状态,拘谨的动作和讨好的姿势。
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面前下意识中的卑微显露无疑。
那如此真实,幽默和辛酸之中甚至渗透出一丝残忍。
2.电影有着看似极其简单,甚至有些敷衍的解构。
但三个故事却互为镜像地自动生发出更加复杂的可能性。
你可以把这几个人在每个故事中的状态理解为不同命运的可能性、也可以理解为前世与来生,或者可以把一个故事看做是另一个故事中主人公的梦境或幻想。
3.于佩尔演绎了女人的三种感情模式,游离于爱情、陷入爱情和被爱情抛弃。
三种状态分别应对着独立聪慧的女导演、陷入与韩国男导演热恋的女人以及离婚而独自来度假的女人。
4.女人有时彷徨有时游移,但在三个故事中如定海神针般存在,她形象的构建基本是正面的。
相比之下,男人的心思和行为就猥琐了很多。
这符合洪尚秀在电影中对男女角色一贯的设定。
三个故事中的男主角都是导演,那种正开始刚刚被人认识,自己感觉良好,表面装作谦虚但被影迷认出时内心顿时沸腾的那一种。
他们对于女性有着单向度的索取态度,完全一副占小便宜的心态。
两个故事中,男主角的妻子被设定为怀孕,且一直寸步不离跟在身旁的形象,这个具有母性和道德性的细节反衬着男人动物性的饥渴的一面。
5.救生员在三个故事中永远在大海中游泳,然后上岸,撞见女主角。
游泳时,那一幕荒诞而独孤,苍白的天和苍白的水,海滩上根本没有人,作为救生员,却只能独自游泳。
这像个笑话又像个寓言。
他一直对女主角说“我可以保护你。
”这是救生员对自己的工作任务描述,也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最朴实的表白。
那三个故事里的男主角都赞美法国女人的漂亮,说着“我爱你”,或者更加神秘的“我给你看特别的东西”,这一切无非是一种知识分子式的对于肉欲的遮掩,但劳动阶层的救生员更为直接地说“我可以保护你。
”,这对比充满意味。
在他的梦中,他得到了这个女人,这是最接近肉身真实欲望的反射,比其他几个虚伪的知识分子可爱一点点。
6.于佩尔扮演的法国女人象征着与现实庸常的对抗精神、后现代都市文明中的某种感情代价和对于“出走”这一经典主题的实践,那么其他几个韩国女人则有着相反的取向。
那个怀孕的妻子透露着注定被厌弃的俗常、市侩气息;那个陪游的大学教授具备老处女的一切特征;只有那个民宿的服务生小姑娘清爽而伶俐,但总让人感到假以时日,她也注定会成为前两位女人的样貌。
这或许渗透着洪尚秀自己对于命运的观点。
7.这部电影中在女孩的写作现场和作品营造的虚构现场之间来回穿插,故事中有梦境和现实的互相侵犯互为因果甚至模糊了边界。
这一点和《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基本类似,只是后者走得更远。
8.故事接近末尾,法国女人在岸边喝完一瓶烧酒,把酒瓶扔到了沙滩上。
这是个极其随意的细节,但是却勾连着影片开头,第一个故事中几个人在沙滩上踩到一个破碎的烧酒瓶子。
这个细节让三个时而平行时而交织的故事再次变换了结构,成为了一个封闭的循环。
洪尚秀的小心思,确实很有意思。
9.影片中充满象征和隐喻的细节,地上的交通指示箭头代表着人生和命运方向的选择、一直出现的雨伞隐喻着某种对于安全感的需要、寻找灯塔意味着对于希望、光芒或者某种神秘前景的追寻。
当然,最终谁也没能找到灯塔。
第三部洪尚秀,还是在优酷看的。
女主伊莎贝尔于佩尔,电影是2012年拍的,算算于佩尔阿姨当时59岁,完全看不出年龄,不管是身材还是脸孔神态,就是一个法国女人。
于佩尔演技出神入化。
三段小品三个不同的法国女人,三套衣服而已,没什么夸张地动作表情,仿佛一样的步态表情,但是就是不同的三个法国女人,说她三十也可以四十也可以。
就是剧中的那个她。
看了三部洪尚秀,觉得他的电影技巧很高超,虽然情节不算起伏,没什么热闹没什么狗血,仿佛就是截取了一个生活的片段,那些人就按着人设生活了下去,还不让你觉得闷,你会被画面里的人吸引,不会觉得他们突兀,看着他们碎碎叨叨的喝酒抽烟谈谈天,跟着骂骂韩国男人,还会有剧中人闪出来告诉你那是我写的戏,别当真别当真,我们还可以这么安排,然后很快字幕出了,要说多惊艳多喜欢也未必,但是就可以这么继续看下去,兴味盎然的看下去。
他又内在的趣味,设置小悬念,叙事还是高超的。
至于主题,它是由主题的吧?
但是有或者没有有什么关系?!
这一部还是一部戏中戏,女孩和母亲逃避债务住在民宿,女孩写了三个法国女人来到民宿的故事,故事里都住在同一间房子,同一个旅馆女孩,借同一把雨伞,遇到同一个救生员,寻找同一座灯塔,徘徊在同一个海边,有些镜头在三个故事里重复出现,只有法国女人的身份不同,故事就不同。
第一个故事她是独立聪慧的导演安娜,韩国导演夫妇陪着来到海边。
韩国男人一贯的猥琐,动着歪心思,怀孕的老婆拈酸吃醋,紧紧提防着,这是不是导演在自黑?
每个遇到安娜的韩国男人对她都很热情,她也有礼有节的回应,她问救生员灯塔在哪里,在救生员帐篷里听他唱歌,接受他的好意。
晚上吃烤肉,韩国导演的小心眼。
一点点小细节展示很真实的人物。
然后开头的女孩跳出来说这个法国女人可以是住在首尔的韩国企业家的妻子,来到民宿,是为了和某个韩国导演偷情,沉浸在爱情中的女人,这个于佩尔有点天真有点懵懂,穿一身暗红的裙子,非常的美丽,她在民宿等着情人到来,做着梦,坐在海边看着灯塔。
她的手机被救生员捡到,她和他也讲了一大篇的话,情人导演小心眼。
第三个的于佩尔是被丈夫遗弃的女人到海边民宿来散心,有个韩国女教授陪着,这时的她有点脆弱,遇到隔壁住着的导演夫妇(第一部里那一对),导演的坏心思又出来,被怀孕老婆发现猛怼,哈哈。
还有和和尚的对话,还有继续问救生员灯塔在哪里,这回她喝多了酒。。。
她在海滩扔了个酒瓶,在第一部里在海滩发现碎瓶子,想当然的骂韩国男人的错。
这些小讥讽很多,前后呼应着。
第一部里救生员要送她她看好的帐篷,她说她喜欢的东西要自己买,第三部里她看中和尚的笔一定要要。
这些应该也有导演的小心思在里面。
很聪明的导演,电影技巧非常好。
很无聊的事儿给他说的很有趣。
《在外国》是韩国导演洪尚秀第三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作品。
作为韩国作家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八次带影片前来戛纳,其中《夏夏夏》在2010年捧走“一种关注”单元大奖。
虽然在主竞赛单元尚无建树,但洪尚秀的电影向来有一班拥趸,对他独特的叙事风格,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浪漫情调情有独钟。
《在外国》依然秉承了《夏夏夏》《北村方向》的风格,用“戏中戏”这种洪尚秀十分喜爱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和母亲逃债到海边渔村的电影系学生(郑由美饰)在无聊又不安的日子里开始写剧本。
在她的笔下,三个同叫安娜的女人(伊莎贝尔·于佩尔饰),带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目的来到母港,在同样的地方邂逅同样的人,发生不同的故事。
戏中戏的手法不能算新颖,尤其是设计成一个电影系学生写剧本,这样直截了当进入“戏中戏”是最省事没有动脑筋的办法。
但在洪尚秀的镜头下,直白简化的过程反而使影片留出更多的空间用来发挥想象力。
看完全片,会发现这个套入方式是对本片最有效最合适的,最符合洪尚秀向来不怎么在意主流叙事的实验风格。
这位在国际影坛上最知名的韩国导演十分善于探寻和表现人物内心微妙的情感,三段小故事欲说还休,说欲望、说禅宗、说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简单的碰撞,但都结束在剩下最后一层窗户纸的时刻。
影片结构看似简单随意,却有一种巧妙的非逻辑美感。
像一个灵气的画家随手的画作,简单有趣,充满才华。
第二个故事里出现不加任何剪辑标识的片段重复,就像随手涂鸦,不满意了重画。
没什么规矩限制,只有一种奇妙的艺术魅力。
或许说洪尚秀的电影不够深刻,但是电影没必要都拍成大师级作品。
导演喜欢拍小清新,拍得好看,有人爱看。
就好。
《在外国》另外让人关注的是因为法国女演员、两届戛纳影后伊莎贝尔·于佩尔的加盟。
很多人都翘首企盼她能凭借此片梅开三度(于佩尔在另一部竞赛片法国电影《爱》中也有出演角色),但现在看来尽管他在片中扮演了三个性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女人,但不管是难度还是角色的个人魅力,都不具备最佳女主角的卖相。
但不得不承认,于佩尔真是被时间遗忘的女人,在片中三个不同气质的美女,几乎都是素颜出镜,让三个男性角色神魂颠倒。
谁能想到,这个法国人的宝贝实际上已经将近六十岁了!
三个小故事彼此没有联系,但情节大多相似。
有点摸清洪尚秀的游戏规则了,看则波澜不惊实则暗藏玄机,看似简单随性其实猥琐依然,拿手好戏就是表达欲望的挫败和升华的过程,再点缀点小幽默和小实验,不厌其烦的推拉镜头,给人一种偷窥又刺激的感受,好吧未完待续...
讲的是韩国男人不靠谱,外国女人不用靠近。其实洪尚秀片子里韩国男人从来都不靠谱,其实哪儿都一样。
爱情小品
无聊是没有国界的。
这部真看不下去,勉强看完,几无亮点。不过倒是想起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洪的电影在展示梦境时总是保持了一致的氛围,而且在不经意间进入并且持续发展,以至于直到角色突然梦醒,才意识到前面这一段这是一场梦,继而意识到这个梦有多么夸张且不现实。利用电影复现梦醒的一瞬间里对刚刚不真实梦境的回顾,而且同步了一种几乎真实的现实感受,实在太有趣
侯麦吗?但是气氛不对啊,里面纠缠的那点小情绪老是在快憋出来的一刻又回去了,好捉急
英语交流在洪尚秀电影中总是造成这样一种感觉:无论是出于客套寒暄或是真情流露,当我对你说出一句话(I love you/I miss you/You are beautiful),你只能报以同样的回答(I love you too/I miss you too/You are beautiful too)。
看完旅行者的需求再回过头来看这部,好像巧妙互文的电影,还是有趣的。仍然有一些嘲讽男人的桥段在,但主要的视角不在那边,是一个异国女人的视角。直白的跟和尚说出她的困惑,甚至直白说出她的欲望,她要如何应对被他嘲讽的男人。一些情欲的表达非常有趣,尤其是嘴对嘴喝烧酒那一段,不禁拍手叫绝。
结构随心所欲,翻云覆雨。主题始终如一,男欢女爱;平淡的表象之下暗藏机巧,男女之间那点苟且,在洪尚秀的照妖镜下无处遁形。
无聊游戏,真的
life guard小哥真搞;没以往贱了;看完洪尚秀最想做的事就是喝酒!
看完第一个故事,红衣法国女人再出现后,没觉得是一人饰多角。反复的救生员、大肚韩国女人、去商店带路、灯塔、海边、烤肉,真够实验的,我竟然都记住了20130423
不怎么喜欢
有些片段的表演好尴尬棒读
一般
太难形容了,只有日常,没有意义,或者就算有,马上就被消解了,比如和尚的答还给女人的问,第二节不见的伞在第三节找到,第三节丢的酒瓶差点割到第一节人物的脚。要挑毛病的话,个人唯一不喜欢的就是梦,因为有梦就还有解读空间,最好这点缝隙都别留,一如张无忌学太极,看完就全忘光。
像是戏剧结构一样的三段发生在海边的故事,只喜欢第一段故事,因为比较简单而单纯。
生活启发重复的艺术,艺术再现重复的生活,这种叙事结构和DV似的镜头拉伸无疑表现了洪尚秀的个人风格。三个外国女人,三个本土男人,语言与关系,总有种莫比乌斯环的味道,几个象征性事物的贯穿无疑加深了这层联系。更喜欢第二段的故事,现实与幻想的穿插总是让人迷醉滴。看完就馋料理了
三个故事,看了一个,快进了一个,浏览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