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10總體還可以。
贊:Peter,John演得不錯。
後一個小時非常節奏很好。
結局很感人。
片尾曲好聽,而且加了“刪減”鏡頭。
情節基本還是按照《聖經》上的來。
但是一定要吐槽一下-- Mary 和耶穌在一起,和門徒一樣出現:這點《聖經》上木有說。
從對白來看。
導演拍得是聖經電影,因為裏面大段經文引用。
但是加了這個女主,戲份還很多。
搞得不倫不類。
好好的聖經電影變成了base on 聖經的戲說。
話說《達文西密碼》就是講耶穌和Mary 結婚,後代是Sophie。
所以我覺得Mary在電影中有點誤導觀眾。
但是她至少沒出現在the Communion中。
-- 開頭鬱悶的一小時:蜻蜓點水很無聊。
沒感覺。
最creepy(詭異)的是死人復活一段戲。。
眼睛一睜,吐口寒氣,令我想起殭屍片-- 山寨的3D建築物:無語了,誰看誰知道。
感覺還不如看《耶穌受難記》,重口味,更加尊重聖經!!
如果没有看过《圣经故事》或许会有五分,虽然记性不好,然而这个影片基本上是帮助我回顾了一下圣经故事那一大段,似乎就是圣经故事的剪辑,这次重点落在了耶稣基督身上,虽然影片非常不错,由于看过圣经故事在前,这样的电影又没有什么亮点,如果不是信仰基督教,这也就三分了,然而作为基督徒来说从这一部电影里面还是能感受到基督受死的震撼的,其中圣经的教导和事件的结合也非常得体。
所以还是有四分的,不想写长的影评,结果短评字数写不下了,只好复制到这里来。
那一天犹太人亲手把他们的王,他们苦苦等候的弥赛亚钉在十字架上,我们新约圣徒们虽然得救,但还是一次次犯罪,一次次把我们的王钉在十字架上。
但他仍然不离不弃,但他仍然爱我们!
感谢主!
愿我们都能不负主望,奔走天路!
上图:意大利巴洛克画派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1-1610年)创作的油画《圣多马的多疑 The Incredulity of Saint Thomas》,描绘复活的基督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
不要疑惑,总要信!
」
这是电影里的主和多马,也非常美
主的钉痕手除夕当天也就是假期第一天在主内朱叔家看了将近两个小时,今天初六也是假期最后一天,把剩下的给看完了,电影前一大段都中规中矩,最后半小时确十分令我感动,结尾的歌也实在好听!
(但是我搜不到)
这是经典的故事 首先要肯定的是这只是一部电影作品,而不是一个传教的工具,所以看电影前不必有抵触心理,电影所做的只是讲故事。
而这个又不是一个普通的故事,是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时间证明了这个故事的价值,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一读经过时间沉淀的作品,圣经就是其中最伟大的一个作品。
我从未系统读过圣经,像我一样深知其价值却没有机会细细品味圣经的人有福了。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我对这段故事的了解是呈碎片化的,从英语教科书中得知圣母玛利亚生下耶稣;从达芬奇的画作得知最后的晚餐和叛徒犹大;走进教堂得知十字架的含义;从二次世界大战得知犹太人和基督教的矛盾;以及从复活节得知耶稣死而复生的故事……这部电影将我的这一切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并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很多之前对于我来说的谜团终于都迎刃而解。
这是文化的源头 看这部电影的目的其实可以很简单,就是去了解欧美国家的文化背景。
圣经是很多欧美语言文化里的典故的来源,现今的很多欧美人的作品,不论是电影还是著作,都离不开他们的圣经文化。
我们生活在的这个社会交流如此之快,文化融合如此迅速,了解圣经故事确实对于我们去阅读他们的文化很有帮助。
然后大多时候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读圣经,或者没法读懂圣经,那么看这部电影显然是一条不错的捷径。
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想必对这段圣经故事已经研读百遍,对于没有读过圣经的人而言,可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事半功倍的孰知并深刻理解了这段故事。
为什么美国人如此重视复活节,我们也能在电影里轻易的感受到;为什么二战时犹太人遭到大屠杀,我们也能透过电影找到答案;为什么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会如此受欢迎……这一切历史事件和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全部都呈现开来。
这是鲜活的史书 当然,圣经不仅仅是一本宗教著作,也是一本史书,是一本里面人物都被神化了的史书。
透过圣经故事,去细细体味一下那时候的历史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凯撒大帝统治的时代,政教合一是不争的事实,在电影细细展开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那时候的人们都活在水深火热中,教会专权现象导致人民惨不忍睹,也正是这种苦难才催生出耶稣这样的人物,姑且不论宗教和神化,如果当时历史真的有耶稣存在,那他一定是具有大智慧的人。
正是因为他的大智慧,才有人愿意跟随,他看到了民间的疾苦于是挑战当时的专制的教会,从而与教会树敌,引来杀生之祸。
这其实是一部鲜活的史书,是一段值得人们细细研究和反思的历史。
总之,我早就希望能通过影视作品去了解圣经,它不像晦涩难懂的古英语,电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而这部上帝之子就很好的完成了它的任务。
不过不论如何,还是那句话,任何一部经过时间沉淀的著作都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研读,电影看完了,有机会和精力去研读一下圣经应该也是会收获很大。
剧情支离破碎、太多不合逻辑的地方,虽然忠于圣经,但是要知道即使现在的西方国家,虔诚的基督徒是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文化越来越高,越来越会自己思考,理性思考了!
这部片子看得觉得味同嚼蜡,另外imdb的评分比豆瓣低得多,果然目前中国人比老外还推崇这些自己不懂得东西!
剧情支离破碎、太多不合逻辑的地方,虽然忠于圣经,但是要知道即使现在的西方国家,虔诚的基督徒是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文化越来越高,越来越会自己思考,理性思考了!
这部片子看得觉得味同嚼蜡,另外imdb的评分比豆瓣低得多,果然目前中国人比老外还推崇这些自己不懂得东西!
剧情支离破碎、太多不合逻辑的地方,虽然忠于圣经,但是要知道即使现在的西方国家,虔诚的基督徒是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文化越来越高,越来越会自己思考,理性思考了!
这部片子看得觉得味同嚼蜡,另外imdb的评分比豆瓣低得多,果然目前中国人比老外还推崇这些自己不懂得东西!
家人用心推荐的一部电影,开始把他当任务看,因为对基督的不了解前半段基本是教科书一看就睡,一部电影花了四天才看完。
有很多不解我都不明白。
特别是前面的他和那些追随者故事,为什么要捕鱼的和他走,捕鱼的跟随他追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大家对他那么崇拜,为什么后面吃饼和红酒是他的身体和血液大家还要去吃喝?
当然这部剧拍的真的很好,特别是后半段,节奏紧凑,深入人心。
治他罪的人说他亵渎神灵,其实是害怕,害怕有真的神灵来颠覆自己在此时的地位,是畏惧自己真实的内心。
还有那些面带兴奋撕去他衣服钉上十字架的士兵,他们的无知无畏,没有思考,用别人的痛苦来给自己带来快感人,真的很可怕。
耶稣带来了世纪的觉醒,但更多的是人们面对美好的回避,我们向往美好生活,但在最关键的时候我们畏惧了,我们更愿意听从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我们觉得这样才是正确的,这样才是真实的生活。
所以在不知觉中我们背道而驰,越走越远,所以我们才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强大自己,只有心智成熟才会无所畏惧!
非常棒的电影,基本和圣经一致。
演员也非常好,主耶稣背十字架时的痛苦,在自己受苦的时候还说,bless you, 主耶稣在定十字架的时候还在传福音。
好多地方都好感动,感动的一塌糊涂。
主耶稣如此爱我们,为了人受了这么多苦,他是一个innocent people, 竟然被订十字架。
人是什么,什么人是没有罪的,竟然一个没有罪的人为了我们这帮罪人而死。
主为什么爱我们,而且如此爱我们。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我们这帮人是主耶稣花重价买来的。
我们这帮罪人,怎么配得主耶稣如此的爱。
Stop doubting, just believe. 主耶稣,让我以认识你为至宝,凭借我是做不到的,主,请你让我做到!
主耶稣,请你加强我的信心,让我的信心有应有的成长。
主耶稣,让我明白你的旨意。
让我在一切的事情上可以得着你。
我们是瓦器,来盛装生命。
让我感受你的甜美,请你不要放过我,来吸引我,怜悯我!
感谢你。
耶稣受难曾被搬上银幕无数次,却依然具有无穷魅力,吸引过马丁·斯科塞斯、帕索里尼这样的大导。
这个故事很难被拍出新意,或者说无需拍出新意(除非想惹教徒的反感),因为故事本身足够伟大。
这部因为是美剧[圣经故事]的重新剪辑版,情节遭到大刀阔斧的删改。
比如追随耶稣的十二门徒只是重点介绍大徒弟彼得。
引起争议的部分要属无处不在的抹大拉的玛丽亚,与《圣经》记载违背,不过在电影版里属于可忽略的枝叶部分。
影片前半段的故事包括几个镜头有种帕索里尼[马太福音]的即视感。
对应片名上帝之子,耶稣是否为弥赛亚受到长老们的质疑,他对神殿倒塌的预言更被认为是大逆不道。
耶稣能够吸引到一众坚定追随者关键在于展示神迹,帮助渔民捕鱼、让瘸子恢复正常、使死人复活,对神迹的展示不断升级。
在他复活前展现的最后一个神迹引人注意,面对犹大引来的追铺者,他淡定自若,彼得挺身而出,砍掉敌人耳朵。
耶稣把手在伤口处留片刻后,耳朵复原如初。
之所以强调这一神迹,因为与此前不同,它不是一个公开在群体面前展示的行为,而是一个更加博爱的举动。
“信我的人有福了”,他对耶稣的信任得到了回报。
和[马太福音]相比,[上帝之子]体现出同一题材美国和欧洲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
前者被公认为经典,得到了教会的认可,这里的耶稣形象更加神圣,黑白画面加上优美的镜头调度,加深了神圣感,难怪受教会认可。
相比之下,新版强调受难,一种甘心受难的传教激情。
前半段的传教故事只是铺垫,重点还是要看耶稣的受难过程拍得如何。
当他头戴荆棘王冠,身负十字架,步履艰难地走向山顶。
再到被绑上十字架,钉子刺入手脚,十字木桩入土的整个过程,这是电影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一伟大的受难之路总能通往观众的心灵。
作为耶稣一生的简单介绍在视觉感受方面能把以前对耶稣的一些片段了解的片段串联起来,比如耶稣的诞生,对淫荡女子的宽恕,最后的晚餐,对自己喜爱的门徒Peter的怀疑,识破背叛者犹大,钉上十字架的淡然……作为对耶稣一生的科普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但是最让我触动的还是信仰的问题。
在以往我的认知范围内,我认为宗教是迫害科学的,因为宗教在跟科学抢夺解释世界的权利。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伊拉克的著名城市巴格达曾是世界的知识中心,我们现在仰望星空,超过三分之二的星座都是以阿拉伯文命名的:阿拉伯数字由印度人发明,后来由阿拉伯人介绍进入欧洲,所以长此以往,巴格达成为了知识文化的中心,长达五百年之久,巴格达优秀的知识份子集中向外散发知识,让知识得到普及。
但是在这繁华逝去之后,有一位宗教狂热份子站出来说:“数学,是魔鬼的哲学”,然后他得到了执政者的认同,从此巴格达再无知识,知识份子被流放,禁止发言,禁止做研究,直到今日,我们所看到巴格达已经被战火蹂躏,暗无天日。
科技的每一次革新都是受到无数的阻拦,所以我认为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科学的既得利益者,我们这个时代,科学的发展不易,而我则是科技无罪论的支持者。
而对于宗教,曾被我认为是伪科学的一种愚民政策,统治者的一种手段。
这种怀疑一直持续到我接触到李安的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主要将讲的是Pi是一个出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举家迁往美国,在海上经历了类似泰坦尼克号的沉船,有幸的是他在他的救生筏上与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Richard·Paker”。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Pi只好与老虎一同生活下去。
但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另外一个故事,在影片的最后,Pi接受采访,当他说到他在海上的奇幻漂流之后,两个采访者并不相信且视为儿戏,希望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于是Pi向他们讲述了另一个故事——其实,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Pi和他的母亲。
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水手。
最后的现实是,最终只有Pi活了下来。
采访者最终采用了第一个不那么残酷而残忍的故事。
接着Pi又问来访的记者,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
记者说,有老虎的那个(第一个)。
Pi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
为什么这样回答呢?
这是一个兽性和神性的对峙,对信仰的拷问。
真实的故事其实是第二个故事,甚至可以将人物一一对应,但是我们人为的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因为是动物,而不是人,人在我们眼中是神圣的,而不会为了食物自相残杀。
但是在一种极端情况下,人的兽性会被激发,Pi全家都是素食主义者,但在小岛上,为了生存,抛开地上的土寻找的植物的根茎满足的吃着。
所以我认为,无论是素食主义还是宗教信仰都是建立在物质得到满足之后,人在物质匮乏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就会放下束缚,抛弃信仰。
Pi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跪地长啸,质问上帝“你带走了我的所有,你还想要什么?
”,那时我认为要做到绝对的理性,信仰经不住命运的折磨。
但是这种怀疑当我看到上帝之子的时候就明白了,耶稣死后他对他的门徒Thoms说,“因为你看见了我,才信我。
那没有看见我的人就会相信我真的存在了”。
换而言之,信仰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被人相信,而随着相信的人多了,就会随之产生宗教。
所以无论耶稣传记的真伪,最终他的门徒终此一生都在传播他的思想,将福音传到世界。
这是信仰的普及性。
再谈到信仰为什么会产生呢?
耶稣说自己是上帝之子,自然有人信他,他能宽恕人的罪恶,使人起死回生,能给饥饿的人雪中送炭,能为迷途之人导航,但统治者不信,认为他是假先知,宗教的维护者不信,认为他亵渎上帝。
我起初认为耶稣一直在向世人说明他是上帝之子很是愚蠢,用不断展现自己超能力的方式来获得伴随者,但对于未知的事件,保有怀疑的态度是人的本能,耶稣起初的跟随者是因为看到他的超能力,比如Peter,耶稣在他经济困难,无鱼可捕的时候赐予他满筐鱼,还有很多伴随者皆是如此,所以他们怀疑,Peter在暴风雨来临之时不肯跨域河水奔赴耶稣,犹大背叛耶稣,Thoms怀疑起死回生的耶稣…… 但是在耶稣贴身的12个门徒之后,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拥护者,宗教议会、最高法庭犹豫对耶稣的审判犹豫不决,凯撒对处死耶稣胆战心惊,耶稣背上十字架有群众自愿为他搬运、为他拂拭伤痕,他们不是因为受到耶稣帮助,也不是因为听到耶稣的奇闻轶事,而是因为耶稣的言行,他的教会,他的谦卑。
他说:“反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宣扬思想从来不是采用武力手段,他说“归凯撒的给凯撒,归上帝的给上帝”,宣扬政教分离,反对成为以色列的王,他不是用思想来控制人们,而是告诉人们你们都是有罪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后,说到“父亲,原谅他们吧,原谅他们不知自己所做的事”。
耶稣终此一生都在告诉我们“I am the way,the truth,and the life”,看到这里我觉得不能把耶稣当作一个人,他更像是一个符号,真理的标志,渴望人们追随,那些超能力则是接受真理的馈赠。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信神、信命总是当我们处于逆境的时候,我们总是谈到“命该如此”“上帝你为何不帮帮我”,而当情况没有好转之后,我们本能地怀疑它的存在,但是引导我们的其实是什么呢?
我们的内心,心中的神性,引导人类无形的神。
它既独立于人类,又是人类的一部分。
在关键时刻让我们拜托困境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是人内心遵从的道德,所以我们被称之为“人”。
人不信了神了吗?
你抛弃了我了吗?
Pi跑到教堂里问神父,神将自己的儿子派到世上,让他为人类受尽了苦难,这叫爱吗?
神父回答,你所要知道的就是,他爱我们。
电影的结局也回答了这个问题:神的儿子带领拯救了人,脱离了自相残杀的苦海,一步步消除兽性,这就是上帝的爱。
我觉得它好看,却无关乎我的信仰,因我不信仰基督,我也无任何信仰,看过三四集《圣经故事》,并没有把它一季度看完全,看的时候也是看看停停,却依旧觉得如此动人,觉得它好看也并不因为个人崇拜或者喜欢英雄主义,一向来对英雄主义色彩浓厚的片子无感,而它却不落入俗套,看的描述耶稣片子少之又少,所以我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本事来评论它是否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也并无权指责那些在豆瓣给它评低分的人。
Stop doubting.Believe.这一周我每天看电影的数量从weekday的1到weekend的3,一直没有太多想去share的,其中也并不乏我觉得很值得看的,因为基本看的都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唯有它,我觉得,看完了之后,是真的想去follow。
电影的优缺我实在是评价不出,但是我觉得我能这样哭得死去活来,怎么说也觉得是够了。
今日又无法好好睡觉了。
圣经故事的耶稣简略版本。
拍摄出来的“耶稣”和想象的不太一样,这版更加柔弱,个人觉得少了一些坚定。
在美国的第一场电影,楼下的教会的international friends center的活动。电影本身是耶稣一生的故事,有字幕眼镜,理解方面问题不大,可以算一次宗教的科普。来到美国参加教会活动之后才多少了解到信仰是什么样的,善良宽恕与爱在和教会中每个人的每一次接触中都能感到。谢谢,谢谢。
「It's much harder for a rich person to enter the Kingdom of God than it is for a camel to go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He who lives by the sword dies by the sword.」 「Forgive them. 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
基本还原《圣经》。人类这下玩大了,上帝好不容易建个小号,取名耶稣,打算在地球服务器虐菜屠幼,结果升到33级,被一群豆逼玩家集火灭了。
我觉得 很难看 怎么办(据说国外投诉这个片子,因为把耶稣演的太性感了……真的假的!!!)
迷你剧《圣经的故事》剪切→_→,有点乱套。总体来说还可以。可能是因为分级的缘故吧,耶稣遭受鞭打的地方刻画的不够深,但是感情刻画的还可以。和我一起看的女孩从耶稣遇难哭到影片结束。总体来说,还可以
电视剧剪一下又能赚票房了
这应该是男主扮演过的最成功的形象了
男主太帅了吧。不过这类的片子也真的挺难拍的
都是电视剧《圣经》里的镜头拼接的?
很无聊
宗教片对我来说,毫无感触。
我是抱着了解宗教的心态看的,只能说,还凑合
我不信教,但是电影里的耶稣似乎有点科幻了
原来是电视剧《圣经故事》的后五集的合集
电视剧版本的提炼版,还是很好看
配乐比《耶稣受难记》好很多,但是有的地方BGM很突兀。。结局还ok。。不过有些地方不太符合圣经诶_(:з」∠)_
一部故事片拍得跟纪录片似的。。。
流水账了有点儿,感受不到人物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