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州郑州火车站,中国最忙碌的火车站,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趟火车经过,可以通往所有省会。
服装物流大省。
铁路搬过来的城市,胡辣汤。
最大的货运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
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
梨园春,号称世界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电视戏曲节目。
八大古都之一。
四厂烩面,童年的回忆。
富士康的普工。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球最大的医院。
2.武汉曾经中国只有两座“大城市”,一座是“大上海”,一座是“大武汉”。
这个城市几乎没有人在自己家里做早餐。
“过早”,因为码头兴盛起来的城市,九省通衢。
热干面。
武汉长江大桥,传统轮渡,养桥人。
光谷创业,创投会。
2018年武汉在校大学生人数突破了120万,超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国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
武汉大学,最美大学。
风光村,全中国位于城市中心的小渔村。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编钟,不能国外展出。
武汉东湖,城中湖,是杭州西湖的六倍。
雪松路的小龙虾3.深圳三和人才市场。
每4件国际专利申请中,有4件来自南山。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华强北,一米台面,就可以是一个公司,必须是创业公司。
全世界最多摩天大楼的城市,圈海造地。
深圳没有老龄化的焦虑。
深圳77位入选胡润全球富豪榜,人数仅次于北京,纽约,香港。
深圳最爱读书的城市,人均购买书全国第一。
4.成都大熊猫基地成都私家车保有量仅次于北京。
早高峰的时间,至少比全国晚开始15分钟。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一年中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超过50天,于是,晴天便成了节日,过节要去泡茶馆。
鹤鸣茶馆。
绿茶+茉莉花茶,名曰碧潭飘雪。
成都,看得见的地方写着休闲玩乐;看不见的地方藏着勤劳能干。
成都的回锅肉。
宽窄巷子,锦里。
成都是最盛产农家乐的地方。
天府软件园。
春熙路成都是中国最晚入睡和最常熬夜的榜单冠军。
成都的酒吧数量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成都共有书店3460多家,只排在北京之后。
5.厦门鼓浪屿的生活补给来自600米外的厦门岛,禁止机动车同行,所以200多名板车工人,保障着小岛最基本的生活。
鼓浪屿没有淡水,管道输送的淡水只能满足生活所需,没有洗衣店。
鼓浪屿的人口密度,是厦门市的三倍,岛上一万多常住人口。
游客的鼓浪屿。
跳岛。
中国76个国际机场中,某种意义上中国最繁忙的机场,因为只有一条跑道。
国际港口,引航员。
中国的高级引航员只有不到200人。
80多年前,厦门岛先后出现了9个以序号命名的农贸市场,唯独第八市场存活,最古老新潮文艺的菜市场。
10间店铺就有一家沙茶面,海洋文化的融合。
厦门最不缺少的就是文艺。
沙坡尾,过去的沙坡尾是避风港,如今是文艺的代名词。
我还真见过厦门大学网红导游,老纪。
曾厝垵,传统与潮流你方唱罢我登场。
几个数据,哈哈,瞎记录。
夏商国际水产交易中心:厦门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市场,海鲜品类超过200种,占领着厦门80%的市场份额。
只有400万人口的厦门,每天消费海鲜近400吨,这要归功于旅游。
鼓浪屿:一万多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占三分之一。
每年有超过7万对新人来这拍摄婚纱。
淡季只有两天,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
鼓浪屿是中国第一批接触西方音乐的地方,诞生过一百多个音乐世家。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钢琴博物馆。
每天大约有5万游客和市民通过轮渡往返厦门岛和鼓浪屿。
仅隔600米,单次航行只需要8分钟。
80年不间断航行。
面积只有厦门市十分之一的厦门岛。
第八市场:80多年前,厦门岛先后出现九个以序号命名的农贸市场,唯独第八市场存活下来,成为这座城市最古老的农贸市场,同时也是最文艺最新潮的市场。
厦门大学:人工敲钟已经97年。
一天一共敲19次。
包括上课、预备钟、下课。
每年有600多万人次游客。
城市24小时,拍武汉拍得很差劲。
开篇谈过早的解说词从公众号里抄的就算了,地标建筑黄鹤楼讲都不讲,武汉大学这么有文化有历史有内涵的武汉名片,也讲得很敷衍,就只把樱花和老斋舍,插在光谷的创业潮里一带而过。
镜头语言也很差劲,就感觉整个武汉很浮躁:堵车堵得毫无特色,不知道为啥要讲;汉口、武昌、汉阳的介绍,没一个区域的人听了能开心;特别是光谷部分,拍出来就是一个大工地,说起来遍地大学生,镜头里全部是毫无特色、毫无生气的人群。
据说故意挑的犄角旮旯拍的,可犄角旮旯也有美啊,并没有拍出来。
精气神的细腻感受,啥也没传达出来。
东湖那么美,本是堪当众湖魁首的存在,只选了风光村,说是堪比意大利海岛彩色渔村……镜头里看过去,觉得心好累。
讲 长江大桥是从养桥工着手的,生编了一个“最短窗口期内动车十分钟后就要经过,大家争分夺秒修轨道”的故事,这叫纪录?
瞎搞。
不过大桥部分的镜头好看,有很多没有见过的角度。
最后采访了冯翔,把他拍得脏兮兮的。
幸亏歌好听,而且他说的话比解说词不知道好多少,那才是对武汉有感情、有认识的说法。
在武汉生活的10多年,能感觉到在它微观的市井生活,和宏观的格局跨度里,都蕴涵着不同的欢喜,可以说是有泼辣不怯场的丰姿,也有切肤又可人的细腻,无法忍受这个所谓的纪录片,让武汉宛如披头散发一般被推到台上。
如果就按冯翔的歌词那么去拍武汉呢?
汉阳门花园: 小时候的民主路冇得那多人,外地人为了看大桥才来到汉阳门,汉阳门的轮渡可以坐船去汉口…… 现在的民主路每天都人挨人,外地人去了户部巷就来到汉阳门……六渡桥: 铜人像的边下是长堤街,袁公堤里头往日那叫“赛秦淮”,民众乐园正满不唱京汉楚,为了赚点钱一个个的把摊子都摆出来,六渡桥 不见了 ……东湖:那天爹爹背倒我往回走,走过了长天楼,走过了听涛轩,他放倒(放下)我,喘了口气,我正满都记得他唱歌的声音,背坨坨,换酒喝……东北湖、西北湖: 东北湖,西北湖,后来变成了冇得湖,围转修的亲水房,中间是个大水塘……凌波门 :樱园的樱花又开了,东湖南路每天都堵倒,过些时热天就来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往东湖跳……归元:每年初一我们全家要到归元寺里来,一大早晨家家让我们一家都换新鞋。
她说我是观音大士送给她的伢,所以每年都要给大士披红又挂彩。
考试院终于爱了我一次,被摄影考试吓到的我真的超级紧张这次的片子。
刚知道考纪录片我还吓了好大一跳,结果片子看着看着老子就爱了!
解说词好温暖!!!
还有叙述结构,超级完整的喔!
他的主题应该就是想表现在深圳这种冰冷大厦耸立的环境下依然有最柔软的人文精神,好暖心的纪录片,把深深圳的多面性和深圳文化,很好的呈现出来了。
开开心心的出了考场,希望接着加油吧!
第五集厦门作为第一季的收官之作,纵观全篇,人物与故事紧密相扣,提炼出厦门的“文艺”气质,更挖掘出“文艺”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央视纪录频道5月20日起播出的“城市题材”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聚焦郑州、武汉、成都、深圳、厦门五座城市,创新性纳入时间刻度,从中观视角观察城市的运行样态。
影片跳脱出以往对城市“大发展”、“大变革”、“大成就”的叙事风格,强调普通个体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
从小故事切入,以点带面试图与受众产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补全“夜”与“少数者”的缺位 还原城市24小时全貌“夜”也是城市时空里的重要组成,而更多“少数人”的默默付出容易被大众忽略。
《城市24小时》第一季完整地还原了城市24个小时里的运行样貌,补全“夜晚”与“少数者”在镜头前的缺位,给予观众更多认知城市的角度与想象空间。
厦门这一集中“夜晚”醒着的人、默默付出的人被详细描摹,让人们了解到了这座城是“最热”旅行目的地厦门,更是饱含真实感的厦门。
厦门的凌晨3点,这座城市大部分人还在沉睡的时候,陈春柳已经走出家门。
长此以往的她并不知疲惫:“三四点要去补货……因为那边货比较齐全。
”时令和新鲜,是海滨城市对海鲜的执念,为了最好的货源,商贩们的生物钟只能昼夜颠倒。
当天刚亮的时候,镜头聚焦鼓浪屿还未迎来游客的安静时刻。
正是因为鼓浪屿不允许运行机动车,来自东北的穆双和其他板车工人,每天天不亮便出门,徒手送完货物才回家吃早饭。
鼓浪屿的板车工人每天要负重行走两万步,一年下来,相当于一百多个马拉松,相当于绕鼓浪屿七百圈。
让“夜晚”与“少数者”走向前台,《城市24小时》第一季极尽表达对真实生活的尊重,其本质上是对社会全体成员的深深敬意。
在人声鼎沸的“喧闹时刻”,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来自“幕后”的付出,因为有了不分昼夜、孜孜不倦的动力,城市才更加美好。
跳脱同质化城市表达 深挖地域专属特色当镜头语言中的城市,被清一色的高楼大厦所占据,《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五集厦门中热带独有的拖鞋穿搭、乡音浓厚的闽南话与厦门人共同的味觉记忆——沙茶面,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只属于厦门的独特风味。
强调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众多“同质化”城市题材作品中独树一帜。
热闹的“八市”, 沙茶面摊老板李厦生,对自己的手艺十分自信:“我说我在本厦门排第二,没人敢说他排第一。
”十八世纪末,东南亚华侨带回了沙茶酱,这种味道辛辣的调味料,在本地厨师的琢磨中,一头跳入汤锅,与大骨头汤、花生酱、碱水油面结合,成了厦门人最日常也最引以为傲的美食。
这种味道是乡愁,也是海洋文化的融合。
耄耋之年的雷永平,依旧痴迷乐器,镜头下的夫妻俩在为晚上的音乐会做准备。
虽然年事已高,但是雷永平却聚集起志同道合的“老伙伴”们,他们常常在女儿的民宿为游客们免费带来海岛风电音音乐会。
鼓浪屿是中国第一批接触西方音乐的地方,在这个人口不到两万的小岛上,诞生过一百多个音乐世家。
对音乐的喜爱与痴迷,似乎已经刻进了厦门的骨髓里。
生活的文艺,文艺的生活。
这就是厦门的真实写照,纪录片通过视听语言把“文艺”具象化,透过每个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展现城市的情感底色。
小人物大格局 以人为核心构建城市印象《城市24小时》第一季的五座城市,纵深贯彻“普通个体才是城市的核心”这一命题。
无论各行各业,每一个普通个体都在为城市发展而默默付出。
每一个人的存在都至关重要,每一个人的价值都不可估量,小我与大家共同串联起城市的美好明天。
厦门大学“敲钟大姐”,胡桂鑫,47岁的她已经做了七年的敲钟人。
从每天早上的起床钟声,到傍晚的下课钟声,胡桂鑫一天要敲19次。
镜头中胡桂鑫袒露她“与时俱进”、“心怀天下”的骄傲:“最爱看环球时报,每一期都看;哥德巴赫的猜想,那个哥德巴赫的猜想不是世界难题嘛,但是被我们的陈景润先生给破解了……”敲钟繁琐刻板的工作一点也不影响被厦大陶冶文化氛围的心境,敲钟大姐说:“比如以后我退休了,人家跟我讲,你在厦大干什么,我说我在厦大敲钟,人工的,现在还是人工的,其实这也是很自豪啊。
”生活在城市中的更多人,将工作与热爱融会贯通,深知职责的意义与坚守的价值。
另一边,厦门港的繁忙景象映入眼帘。
外籍船舶进入中国,必须由中国引航员登船接管船长的指挥权,引导船舶安全进入港口停靠。
镜头中,50岁的引航员杨其猛今天要为一艘载重十万吨的集装箱货轮引航。
而这项工作对引航员的要求极高,不仅熟练地运用英语与各国船只团队沟通,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船舶的驾驶技术,对所在水域的天气、地理特点、航道等情况了如指掌。
26年间,经杨其猛引航的中外船舶已经有12000多艘。
在中国,和杨其猛一样的高级引航员只有不到200人。
小人物,却不失对大格局的想象。
《城市24小时》第一季浓墨重彩地展现小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勾连小家大国的美好生活图景,见证“新时代”里,城市、国家、每一个你都在奋进的路上。
厦门,一座因旅游而闻名世界的城市。
我们始终相信,这里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吸引着人们流连忘返。
褪去平日里的热闹喧嚣,厦门气质背后的人情味被款款道来。
正如《城市24小时》第一季从城市表征到内涵的逐层挖掘,以纪实的手法,为大家呈现出一座城市的全貌。
观众沉浸在风格显著的视听语言里,在24个小时的时光流转中,体验了生活在别处的奇幻,更体味到亘古不变的真情。
《城市24小时》第五集厦门:从“现象”到“本质”,换一种视角发现城市魅力所在
作为纪录片忠实粉,挺早就听说有这部。
拖着拖着,才刚看了厦门那一期。
可能是对央视的出品抱着太高的期待,有可能误以为和《纪实七十二小时》差不多类型的题材。
说实话,厦门这一期,达不到我对它期待值。
按照纪录片的名字《城市24小时》,叙述确实也是按照时间线。
如果说除去时间这条主线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东西的话,那大概就是文艺了。
可是,若说文艺是穿插的副线的话,却有着一种强行文艺的感觉。
又或者,得我真正去感受厦门,才能体会这纪录片所带来的情感吧。
所以,我个人觉得,算中规中矩的纪录片吧。
下面是这期的介绍:厦门
在片子一开头,也简明扼要地点出“有一种文艺叫做厦门”。
时间线从凌晨4点30分开始:
海鲜店老板陈春柳女士正准备去厦门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货。
这里绝大部分的海鲜都供往著名的旅游景点鼓浪屿。
5:30鼓浪屿迎来了一天当中最早的来访者:货船,给予了鼓浪屿物质基础。
鼓浪屿禁止机动车进岛,所有的运输只能采取最原始的运输方式。
板车工人便是鼓浪屿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7:00人们陆续进岛
8:00来自世界各地的货轮也开始进入国际港口城市厦门
9:00海鲜店铺准备开张第八市场是厦门最古老的农贸市场,同时也是最新潮最文艺的市场厦生,第八市场的摊位店主,一位文艺的卖面老青年。
一碗沙茶面,是早餐、午餐或晚餐,是事物,亦是厦门人的乡愁。
和谐共生,相互包容,在古老的八市,遇到的其实是整个厦门。
9:30
沙坡尾,文艺的代名词,追星和怀旧充斥着这里。
沙坡尾街角,有着一家名为“理发店”的理发店,关顾的、聊天的都是老顾客。
街的另一边,各式的新式餐厅、新式店铺不断出现,有汉堡店老板贝卡、有经营着一家啤酒店的德国设计师戴维,理发店老板明白,逐渐发展的沙坡尾,终将会将这些旧时代的记忆淹没。
11:00胡桂鑫准时敲响厦大的钟,她是厦大的敲钟人。
12:00
厦大开放,游客陆续进入参观最为最受欢迎的大学之一,厦大每年都接待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老纪,厦大的讲解员,诉说着厦大的建筑,厦大的过去,厦大的美好。
15:00新人们聚集在鼓浪屿拍照。
每年,鼓浪屿的婚纱摄影淡季只有两天,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
16:00
岛上的原住民雷永平准备和妻子去参加音乐会。
他们组建了一支乐队:雷厝电声乐队
一种很鼓浪屿的声音
17:30游客离岛的高峰林智衡,轮渡驾驶员,每天在这片海航行几十次。
他的妻子也是轮渡公司的员工,可每天的相见时间却也只有下班时。
对于他来说,最温馨的时刻,便是下班之后与家人的相伴。
19:00曾厝垵最躁动的时刻在这里,民谣与广场舞相伴,互不干扰。
传统戏曲与流行歌曲同时开演。
在这里,不止有奶茶喝烧烤,还有文化和信仰。
二十岁刘锐开始了她第一次在舞台上的个人木偶戏长绸表演。
23:00厦门软件园的年轻人正在加班,为他们的梦想而奋斗着。
23:30厦门港依旧活跃着,源源不断地向厦门这座城市供给着新鲜的血液。
看后更
城市24小时-深圳咱也不知道分析了啥,也不知道主题是个啥,懵逼的进了考场,又懵逼的走了出来,就分析了深圳的快节奏生活,发展之快,人文关怀,大城市中的温暖,会发展的更好,奔向美好的明天……分析结构,解说词,音乐,镜头运动……就这样吧我也不会啊……连出三年纪录片也真是好样的,嗯,真棒解说词还是挺富有灵性的木心先生的<从前慢<改成了“一生不能只够爱一个机器”也是蛮牛逼,悟空那个也是可以的,拍纪录片不挣钱😂😂😂富于生活化,趣味性。
一、郑州——20200120作为一个南方人,我觉得我对广东省以外的区域都不太了解,于是看到北方城市的生活才会觉得这么新奇。
火车拉来的城市,开头讲的就是郑州站,各式各样的人在这来来往往,车站的工作也很忙碌。
看上去火急火燎甚至有点“凶”(个人感觉)的站长,在遇到走丢了的小朋友时,脸上流露出了微笑与温情,令我感觉很真实。
学习豫剧的小姑娘勤学苦练,小小年纪就被送到豫剧学校学习。
棉厂里的伯伯和昔日老友吃着烩面、富士康的工人们下班后的休闲时光,回想起来记忆点也不是很多,但是当时看的时候只觉得很有生活气息,很真实也很感人。
二、武汉——20200121一上来就是吃!
早餐,过早,热干面,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出来买早餐的景象,热闹非凡,每家早餐店都排得水泄不通,又是我没见过的场景。
早餐店的工作者、制作面条的工人,凌晨四五点就要开始准备了。
北方的城市总是给我一种秋天才有的萧瑟之感,可能是我想到北方时总是想起光秃秃的树干吧,但武大的樱花除外。
下午时分是修整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刻。
晚上总是大家放松的时候,小龙虾供不应求。
三、深圳——20200122与前面两个城市不同,深圳一上来就是投行老板上班记,高楼大厦、西装革履,少了点吃东西的烟火气。
996在深圳进行的如火如荼,大老板分分钟几千万上落。
接下来是三和人才市场,各种HR在招聘各种人才。
关于深圳的故事几乎没有吃喝玩乐,大多是奋斗、拼搏、高科技。
但城中村里的老阿姨、青梅竹马的小学生也让人感觉有丝丝温馨。
四、成都——20200122本来挺期待成都的,但是感觉时间线比较混乱,比不上前面几集。
先从大熊猫说起,这里就有好几个时间线了,大熊猫憨态可掬,和饲养员玩得不亦乐乎,虽然有很多人还想再看多一点熊猫,但是我觉得关于熊猫的内容过长了。
接下来是茶文化,成都出美女,男女老少皮肤都很好,脸蛋还红扑扑的,很可爱。
接下来是太古汇、宽窄巷子、徐家大院、陶艺,陶艺师突然做起了叫花鸡哈哈哈。
本来是很期待拍摄的成都的火锅的,但是只拍了排队的场景和网红直播,都没有拍到关于火锅的实质性内容。
五、厦门——20200123文艺之都,鼓浪屿、曾厝垵、沙尾坡、厦门大学……闽南语真的很温柔,男女老少都是那么的文艺。
《城市24小时》中观层面的新鲜视角勾勒出新时代下每一个普通小我努力生活的样貌,这是独属于中国的城市景观。
文/魏铭辰5月20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城市24小时》(第一季)从结构性、多面性、包容性角度,对当代中国城市进行中观层面的全方位观察。
正如纪录片宣传语所说:《城市24小时》,中国城市素颜写真集。
影片创新性以时间刻度为纵轴,尝试运用最真实的纪录手法,刻画出城市语境中的人物群像,以此探索城市的“骨骼”与“灵魂”。
(图片来源:央视网)《城市24小时》(第一季)从郑州、武汉、厦门、深圳、成都五个城市入手,除了对城市景观风物的描摹外,在立意高度紧扣城市发展的相关议题。
影片从小故事切入,细致呈现小人物的生活图景,并由表及里直指社会现实、关注多元群体,提炼出中国城市的共性特征:快中有序,和谐共生。
城市“结构性”展现勾勒新时代蓬勃图景以时间刻度为纵轴,流动的景观为横轴,各色人物的生活共同组成“城市坐标系”中的定点。
《城市24小时》别出心裁地选取中观纪录视角,梳理出城市“结构性”的运转模型。
当人们日栖于楼宇屋檐之下,城市的运转机制往往被大众忽视。
如此,影片紧扣时间为标的,重新描绘出城市的层层肌理。
纵观第一季中的五座城市,“快中有序”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共同表征,镜头在刻画城市详尽样貌的同时,揭示了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图片来源:央视网)中观层面的新鲜视角勾勒出新时代下每一个普通小我努力生活的样貌,这是独属于中国的城市景观。
人们在热干面的叫卖声中苏醒,一口浓香是对一整天忙碌的最大鼓舞。
忽远忽近的豫剧声调,是中国铁路干线繁忙运转之外的一抹别致独白。
山河土地之上的摩天高楼比肩相对,却也惊叹这四十年光景恍如奇迹。
心中所有的诗情画意都伴着暖阳,将传统与现代的美映衬在沙滩和柔波里……时间是一把饱含深情的尺子,丈量出每一个普通人远行的距离,也标记着每座城市飞速变迁的毫厘。
城市在变,而始终不变的是每个小我在巨大城市“机器”结构中发出的声声共鸣,这城像一座巨大的丰碑,印刻着每一个人的奉献与坚守。
城市“多面性”探索关怀小人物奋斗历程《城市24小时》(第一季)对现实议题、多元群体的关注,秉持着纪录片人文关怀的初心。
各行各业小人物的生活样态,共同组成城市丰富多彩的意义内涵,揭示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依旧是以人为核心的场域,情感依旧是城市最温柔的底色。
(图片来源:央视网)在武汉,你拨开创业风潮里的迷雾,共同见证青年人面对失败后的乐观向上;在郑州,你目睹医疗场景的紧张有序,再次致敬医护人员不分昼夜的严阵以待;在成都,你体验熊猫养护员的职责,深知与“可爱”相伴需要付出加倍的悉心照料;在厦门,你想象远离喧嚣的秀美,在鼓浪屿化身只为恬淡动容的文艺青年;在深圳,你正身值“发展奇迹”的潮头,透过每一位年轻人的目光看到了祖国的未来。
(图片来源:央视网)《城市24小时》聚焦每一个小人物的生活历程,从故事中展现城市的真实色彩。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性格”与“气质”,但让这些“落地”的是每一个在城市生活着的小我:是火车站值班站长,是长江大桥的维修工人,是早餐店店主,也是互联网员工……每一个小我都以不同面向诉说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现状。
镜头里,城市“有血有肉”的全貌被真实记载,这份“真”与“情”也跨越距离与观众的心走得更近。
城市“包容性”呈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碰撞时间是永恒的刻度,尤其是世界快速发展的当下,城市只有铭记来时路,才能拥有不竭的动力,蓬勃生长。
当今的中国城市正面对新旧时代更迭的变革,本土积淀与外来竞争的重重挑战。
每座城市都在探索的征程里,寻找着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们似乎通过《城市24小时》(第一季)的镜头,观察到中国城市发展之道的核心——和谐共生。
(图片来源:央视网)美美与共,方有大同,城市的传统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
在复刻编钟的演奏声中再现千年的旋律;在豫剧小小学员的唱式中感触文化的传承;在光谷街头的人海里紧握机遇的来临;在全国最繁忙的铁路十字路口前重新出发。
我们看到了城市在快速前进的同时时刻提醒自己:铭记优秀传统,海纳更多元素。
中国现代化城市的未来是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兼容并包,是对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有机结合。
(图片来源:央视网)除此之外,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创新性推进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互动模式:影片+受众参与,而最终呈现的效果更是令人惊喜。
《城市24小时》(第一季)与网易云音乐客户端开展的#我与这座城市共处的1小时#活动,深度挖掘用户的生活感悟、城市故事,仅开播第二天,已集纳3400余条用户个人组成的“城市1小时”UGC,更像是中国城市的全景接力与生活分享秀。
与此同时,纪录片通过图片、短视频、故事视频等方式在微博端发力,与网易云音乐合作的活动话题在微博端阅读量超200万,而纪录片#城市24小时#的话题量也过500万。
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下,与受众面对面、心贴心才是硬道理。
《城市24小时》(第一季)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观察者,跳脱出一贯微观或宏观的视角,对城市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24个小时的流转中,不同城市的景观被全面展现,“人”与“物”紧密勾连,使每一座城市具象出独一无二的“气格”。
正如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所言:“城市的标志物是它那目的性鲜明的、无比丰富的社会构造。
”当我们常为感叹城市同质化的外在,似乎忘却了每一个个体才是城市的根本。
“城市让生活美好”的同时,是每一个“你”让城市变得更好,回归对个体的关注,才可以更好地认识脚下的土地,预见城市更加美好的明天。
这么好的纪录片,不知道为什么给这么少的分数。
每一集都喜欢。
越看越感动。
尤其厦门那一集。
东北口音一出来,马上想知道这个人的故事了。
有趣的地方也多。
印象最深的是成都软件园那几个直楞楞站着的人,随身携带物品的展示。
最后一个人狡黠地一笑,浑身上下只有一把钥匙(还有个什么忘记了),也马上想知道这个人的故事了。
但是导演没接着说下去。
还有九十岁的成都老爷爷,他孙子已经是爷爷了,他还在厨房里做回锅肉呢,这也太可爱了吧?
喜欢每一集洋溢出的烟火气。
敬佩编导的才情。
期待能有下一季。
如果没有第二季,打算再看第二遍。
众口难调
最喜欢深圳那一集
我认为的纪录片不仅仅是纪实,更是有思想导向的。这个片子剪辑、素材都很平平,像流水账一般。再加上有些刻意的温情牌,看得我好尬。看完感觉中国人民好辛苦。
不得不说,中国的城市已经越来越趋同,只有吃,能区分彼此~
🤢
郑州:真的没听说要从小学豫剧,倒是想尝尝咖喱味的四厂烩面。武汉:拍出了大武汉的江湖气~怀念2009年华农一块钱一碗的热干面。深圳:借人工智能之口,吐槽拍纪录片不挣钱,服气!成都:陶瓷窑里烤出荷叶鸡,萨克斯奏响苏三起解,窗含西岭千秋雪,碧潭飘雪最成都~厦门:要不是看这部片,我还以为厦门的关键词叫“过桥”……郑州五年,又刚好在过去十年间行走过武汉、深圳、厦门、成都。一座城市的24小时哪能浓缩在50分钟里,值得纪录的又何止24小时。
看了2遍,挺好的。适合去过的温故知新,没去过的种草
2020春节期间陆续看完的城市纪实系列。拍得温吞水,没有入肉到骨的力度,也没有勾魂夺魄的勾勒,毫无亮丽特色的平庸作业。最后于20200129晚上家人一起看第二集《武汉》,画面上是无病无灾的日常大武汉,对比而今封城之后的悲凉,内心五味杂陈。
总觉得台词有点尬,尬的原因是内容过于的绝对,没有展现出一个城市的核心和多元化,刻板印象的概括了一个个城市,24小时的内容显得空洞,并且每个城市没有完整的逻辑性。郑州,武汉两集尚可。其他三集,尤其深圳……怎一个乱字了得。
很喜欢郑州这一集,在郑州读了四年书的我有点感慨。第二季武汉节奏就略拖沓了,民谣歌手和编钟演奏那部分有点大可不必这么长
看不到创作者的用心程度。
看完啦,很棒,喜欢郑州和厦门两集!
因为是官方,所以不可避免的红与专要占大多部分。
视角不新鲜,内容太简单
不明白为什么要选深圳这个毫无个性又面目模糊的人工城市,堪称最大败笔,果不其然也是全季最难看的一集,渗出屏幕的铜臭味和尴尬。虽然创意是抄的,但素材和编排还是不错的,最大的看点还是人情味啊。
刚看了厦门那集,镜头感很不错,用的近景或者特写,做了调色很像电影;但木偶戏艺人那部分用的多是中景或远景,流于平庸了。不错的纪录片,摄影师是功臣。
拍着拍着就跑题啦亲主次抓不清哦亲大部分都浮光掠影千篇一律缺少人情味啊亲摄影需要提高哦亲
一盏碧潭飘雪
看了郑州,武汉,成都三个城市,看不下去了,总觉得台词有点尬,尬的原因是内容过于的绝对,没有展现出一个城市的核心和多元化,刻板印象的概括了一个个城市,24小时的内容显得空洞,并且每个城市没有完整的逻辑性。
铁道,服装批发,豫剧,商代遗址,四厂,富士康,郑大一附院。48分钟的时长,其中铁路说了将近20分钟。形成的画面和印象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全国最繁忙的火车站,全球最大的医院,人口大省,劳务大省。非常典型的河南印象。我强烈怀疑导演直接从新闻里抓取的内容要点。(而且文案写得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