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第一集,感觉这季拍的还是很走心的,没有给前作丢脸~我总结了一些有趣的英文词汇。
这是第一弹,点赞超过10,就更新第二弹哈!
1 Jail to the Chief是啥意思?
这个表达来自“Hail to the Chief"。
Hail to the Chief是一首歌,每次美国总统在公共场合出场时,经常会播放这首歌。
据说最早是改编自一首19世纪的苏格兰歌曲。
大家可以点击这里听一下。
向统帅致敬Hail to the Chief_哔哩哔哩_bilibili显而易见,Jail to the Chief是玩了个文字游戏。
“致敬(hail)你个毛线,监禁(jail)你丫还差不多”。
比如那些讨厌川普的人,就可以搞这么一件T恤穿。
2 Bill Clinton的全名是什么?
Bill Clinton的全名是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你可能要问了,那为啥叫Bill Clinton呢?
这是因为William这个名字,既可以缩略为Will,也可以缩略为Bill。
换言之,像傲骨贤妻里的男主Will Gardner,其实也是William。
3 弹劾总统怎么说?
impeach表示弹劾,是动词。
对应的名词是impeachment。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要弹劾一个州长,那就是impeach a government。
弹劾一个法官,那就是impeach a judge。
弹劾咱们的总统,那就是impeach our president。
4 independent counsel是啥意思?
如果你想弹劾总统,那么你当然不能相信在总统手下办事的检察官,所以你就需要任命一个独立的检察官,那就是appoint an independent counsel。
testify表示作为证人在法庭上作证。
5 性骚扰怎么说?
性骚扰的英文是sexual harassment。
当你宣称别人对你性骚扰,当你提起了这样一场诉讼,那就叫做a sexual harassment claim。
性骚扰的案件有3年的法定时效,叫做a three-year statue of limitation。
意思就是说超过了3年,就过了法律时效,就不能再起诉了。
我发现这部剧中很多人读harassment这个单词时的发音很我们平时比较熟悉的不一样,我专门去查了一下,原来两种读音都可以。
6 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朋友怎么说?
看剧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表达:fair weather friend。
意思就是说,只有天气好的时候,只有你处境不错的时候,ta才是你的朋友。
如果你出事了,ta立刻就不是你的朋友了。
这种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朋友就可以叫a fair-weather friend。
那你肯定会问了,如果既能同甘,又能共苦的朋友怎么表达呢?
你猜的没错,就是an all-weather friend,不管天气怎么样,都是你的好朋友,哈哈哈!
还记得那句谚语怎么说嘛?
患难见真情(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以上就是第一弹,点赞超过10,就更新第二弹哈!
|本文作者:大风哥Wind|审校:Juliet |排版:Anita|总编:大风哥Wind
如果你想和我们一起看电影学英语,想加入我们一起创作,请关注公众号:Wind教口语
不认为琳达是一个阴险卑鄙的小人,但她确实是利用了莱温斯基,也许其中有些为莫妮卡打抱不平的因素,主要还是因为她对于这个男权社会的不满,少年时期因为父亲沾花惹草、抛弃家庭;等到自己人到中年,婚姻也同样失败(剧里没有提及是否是自己的前夫出轨),前夫拒绝支付赡养费,自己辛苦工作,拉扯一双儿女。
又因为自己的外形问题(香蕉姐本季牺牲挺大,有点面目全非的意思),得不到男上司的重视,饱受职场霸凌。
琳达认可唯一品格高尚的可能就是老布什夫妇。
所以当得知自己的同事凯瑟琳被克林顿骚扰后,她就给这位总统打上了渣男的标签。
琳达和剧中另一位女性葆拉琼斯不同,葆拉本身并不想和总统的律师团队打这个性骚扰的官司,拿到70万和解本来是个非常满意的方案,是其丈夫和赞助人苏茜怂恿她继续打这个可笑的官司,最终希望总统公开道歉。
琳达录音并且主动告发总统作伪证,完全都是她自发的,没有任何人推动。
第9集听证会上,那位上年纪的黑人女陪审员质问她:你认为你做了这些,莫妮卡现在就很好?
现实就是莫妮卡被FBI软禁胁迫了好几个小时,两、三年内接受20多次问询取证,自己的隐私毫无遮掩的暴露在公众面前。
而且长期来看,比较保守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不会再接纳她,尽管她是出生在加州贝佛利的富裕家庭,哪个母亲愿意自己的儿子和莫妮卡莱温斯基交往??!!
琳达自以为是的道德情操,毁了莫妮卡的生活,本来和总统悄无声息的结束后,她可以去纽约露华浓公司上班,和一个合适的男人重新开启人生的下一站,现在一切都是泡影。
琳达称是克林顿是加害莫妮卡的罪魁祸首,但她几十年的社会经验应该不难得出结论:这种涉及名人的性丑闻,对于男人来说,只要道歉回归家庭,都不是问题,但对于女人来说,时间再久也难以翻身。
莫妮卡莱温斯基至今单身一人,也没有大公司愿意聘用她,只能靠写写回忆录,贩售当年和总统那点艳事来维持生活;但是克林顿依然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慈爱的父亲和诚心悔过的丈夫。
🇺🇸民众已经根本不把他的风流韵事当回事了,格莱美比这个更有吸引力。
最后琳达听了吕西安的建议,整形医美了一把,整个人容光焕发、自信满满,真是天大的讽刺,坚定的女权斗士原来听到异性赞美,一样也是心花怒放、眉开眼笑。
所以让人不禁假设,如果琳达年轻貌美或者风韵犹存,家庭幸福或者同样也能得到总统的青睐,她是否就不会那么执着地拯救🇺🇸日益堕落的道德体系。
倒霉的莫妮卡莱温斯基也许能得到平凡普通的幸福,相夫教子,有自己的事业。
#美国犯罪故事第三季# #美国罪案故事:弹劾# (American Crime story season 3 Impeachment)不愧是瑞恩·墨菲的剧,绝对够多汁、够诱人。
三个主要女性角色塑造得十分生动鲜活,也清晰营造出当时她们所面对的压力和威胁。
即使是旧事重提,这部剧将会带给你更多鲜为人知的内容。
非常喜欢影片的开头片段,几个FBI把两个女人团团为主,那种恐惧和胁迫感清晰可以透过银幕感受到。
在这样的局面下,两个普通的女人,怎么去跟美国总统对抗?
基本上没人不了解克林顿的弹劾案和性丑闻,但整个事件里有很多很多细节、人物关系是我们从新闻上没有了解到的。
本片主要是围绕这件事中三个关键女性人物展开,从她们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事态发展,让观众了解她们的立场,当时的心态和处境。
这个角度是很新颖的,她们如何从无权无势的小人物,变成了把克林顿推下政台的关键人物?
因为在事发的90年代美国社会环境下,人们很少关注到这些女性,都是从媒体和更为“权势”的人那里了解所谓的真相,而这些并非是全部真相,很多内幕在当时都没有爆出。
正如很多历史事件都要等沉淀很久之后慢慢去挖掘,本剧得到了几位女性原型的支持,也将多年来爆料出的证实的、未证实的“八卦”一一道来。
而且本剧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也描述得十分细致,各方有着自己利益和野心的人都在其中,仿佛布下一个阵局,就等着猎物上钩。
就算克林顿不现身时,他也是很多人口中的谈资。
他显然犯下很多过错,自身行为不端,但看本剧也会让你了解,他的下台背后有着更多政治博弈和阴谋。
就像当年肯尼迪一样,有很多敌人,每个人都在想怎么把他推下去,而在克林顿这里,女人就成为了他的软肋。
不过本剧主角并不是克林顿,虽然它还是会帮你了解很多有趣的政治传闻和八卦,但重点还是围绕三个女性人物展开:控告克林顿性骚扰并在丈夫和有心人士胁迫利诱下寻求赔偿的宝拉·琼斯(安娜莱吉·阿什福特 Annaleigh Ashford饰演)、与总统有秘密偷情但年轻天真的莫妮卡·莱温斯基(比妮·费尔德斯坦 Beanie Feldstein饰演)以及忍了很久希望报复、偷偷录下莱温斯基谈论克林顿录音的职员琳达·崔普(莎拉·保罗森 Sarah Paulson)。
可以说三个女人都有自己的目的,也各有弱点,但克林顿也不是无辜的,而周围的人,无论是媒体、政客、公众、敌对方还是想从中获利的其他人都对此事也有着各种“影响”。
于是正如大部分这类事件,没有什么好坏或正义与邪恶之分,而是让人们了解每个人在这场事件中起到的作用。
正因此,我特别推荐每个人看这部剧,去了解任何一个被公开带到公众面前的性丑闻或性侵案背后的复杂性。
很多时候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事。
而往往在社交网络时代,很多人只是在事件爆发之初凭借十分少的信息就开始妄下定论,站队并开始互相攻击,忽视了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等到过了很多年,一切都水落石出,很多人却早就忘记了,但这些事中的当事人的人生却永远地改变了。
很多事件都值得再次回头细品。
这个剧,正是希望大家回头再从新审视这件事,把每个人的故事都屡清楚。
其中,第一集“放逐”里,可以看出琳达·崔普与莫妮卡·莱温斯基有很多相似性。
两人都是被从白宫调到了其他地方任职,原因都是一些更有权势的人并不希望她们留在身边,因为她们知道太多秘密,对一些人具有“威胁”。
其实就是想打发掉她们。
只不过,有着经验的琳达·崔普将这一切看得很清楚,受够了被人摆布和权力博弈,她开始产生了逆反和报复心理。
而莫妮卡·莱温斯基则还年轻又单纯,涉世未深,对爱情充满了幻想,虽然也孤独不安,但坚持为克林顿守护着秘密。
莫妮卡从未希望这个秘密被公开,而是被琳达·崔普利用,最终导致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成为了全民唾弃的小三。
虽然她看起来是“受害者”,但毕竟插足了别人的婚姻,也让自己背负了很多批评。
这次她本人监制这部剧集,其实就是希望让人们看到,20岁出头的女孩其实很容易犯下很多错误,没有人是完全无辜的,需要自省,但同时,也希望人们了解她的真实遭遇。
即使最为多汁的是莫妮卡与克林顿之间的感情关系,但香蕉姐出演的琳达·崔普是剧中最有趣也最让人有共鸣的角色。
她看似很有野心,但她的处境也令人同情。
在白宫工作了很多年,尽忠职守,具有丰富的经验,却一直是上司眼中的“小透明”。
最终因为上层人事变动和她知道太多秘密被调离岗位。
她不甘心,眼看着克林顿只留下他喜欢的女职员,内心确实很不平衡。
正是这样一个原本不起眼,可以被随便挪走的小人物,成为了一座大山倒塌的关键所在。
香蕉姐的演出也很绝,除了声音外,外貌和体态都真的变了一个人,将这个咄咄逼人但又充满怨气的角色塑造得很生动。
无论是吴亦凡事件还是韦恩斯坦事件,及很多有权势人的倒台,都是从那个曾经你意想不到、不会正眼看待的裂缝开始。
墨菲推出的这个系列之前两季虽然也是真实案件,但其目的除了重新回顾事件始末外,也是要探讨当下的美国社会环境。
从种/族/歧/视到恐/同等话题都有涉及。
而这次则是探讨,没有权势、看似在弱者地位的女性,如何在勇敢发声和开始战斗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
PS: 那时希拉里的一些“私生活”八卦也在剧中被提及。
大跌眼镜的第一集喔,选的女演员特别像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女孩,没有莱温斯基漂亮,除了尺寸惊人的胸部,整体看着很清纯,子也矮,说话十分的婴儿音,baby voice在美国人的角度来说是没有性吸引力的。
反派是香蕉姐演的,这化妆的和美国恐怖故事第十季有一拼了!
演技太赞啦!
而且克里夫欧文演的克林顿,化妆的一摸一样,天啊,这好莱坞的化妆真是换脸啦,并且和莱温斯基两个演员之间的化学反应好强啊!
第一集里的把克林顿的那部分画下来简直笑死人了哈哈
“幸福的人一辈子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
”出场的主要人物似乎都来自不那么好的原生家庭,似乎都有一个不那么幸福的童年。
莫妮卡从小身材肥胖,在两性交往上受挫,被老师性侵并和他发展了婚外情,同时父母离异;琳达的父亲抛弃了她们一家人,和无数女人出轨,只有她一个人蒙在鼓里并且在知道真相前十分敬重这位父亲,她的外貌也使她遭受别人恶意的嘲笑;克林顿出生寒门,母亲多次改嫁……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大型连续剧,成人后的种种表现倾向都可以从童年溯源。
例如琳达对谎言和四处调情的痛恨,例如克林顿在女人面前的游刃有余和耽溺于此,以及他面临弹劾时仍自欺欺人“上帝不喜欢他”,仍觉得这对于他来说是不公平的。
而莫妮卡会爱上一个有妇之夫,一个老男人,与她童年时期的经历也是分不开的。
父母离异和“总是被父母欺骗”让她从小缺爱。
她唯一的一段和性侵她的男老师发展的婚外情也没有让她树立起正确的感情观。
而当她遇到克林顿,一个年老但大权在握,脸上永远挂着自信从容的笑容,永远气定神闲,并且总是对女人释放出这样或那样信号,看起来友好体贴的人,莫妮卡沉迷于这段感情,并且即使心力交瘁都不能抽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我还记得她第一次和母亲兴奋地分享“president kissed me!”她说的是“president”,而不是“bill”。
我不禁想,到底是他真的那么迷人呢?
还是他的权力,他的头衔给他镀上了一层金光?
无疑这两种都有。
年长而身居高位者对年轻女性的吸引力并不仅仅在于他先于她占有的社会地位和资源,还在于年龄和经验赋予他的游刃有余。
当这些足够醒目,那么他眼角的皱纹,他的小肚子可能都不值一提了。
因此我觉得这部剧对年轻女性十分有借鉴意义。
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克林顿”式的人呢?
并不一定要是总统,只要他强于你,你慕强,他对你展示出不同的一面,他让你觉得自己是特殊的,他虽然已经不是一个年轻小伙子但也尚未“垂垂老矣”,他还有男性的魅力,甚至这些魅力是年轻人所不具有的,而你恰好缺乏感情经历,你渴望被爱,被包容,那么你会爱上他吗?
这部剧的另一个主线人物——琳达,在看这部剧的同时,我也一直试图为她的所作所为找到逻辑闭环,理解她的动机。
除了在职场上的郁郁不得志,对年轻并以自身魅力换取工作便利的女性的厌恶,琳达还痛恨谎言,痛恨出轨的男人。
她从小因外貌受到的歧视也让她主动或被动地把精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事业方面。
所以当她像“一块垃圾”一样被“扔”出了白宫,“丢”到了五角大楼,这无疑是对她整个人价值的最大的挑战。
同时她工作能力出众,也热爱工作,热爱自己工作的地方,而白宫这样的“神圣之地”被一个频繁骚扰女同事的满口谎言的人把持,自己也被驱逐出这个地方,这也使她对美国政治失望。
她刻意接近莫妮卡,刻意打电话并录音,引导莫妮卡说出她想听到的东西,虽然中间并不是没有动摇,但她内心深处或许仍然坚定自己是个“殉道者”。
她并非认可欺骗的行为,所以她一遍又一遍地自欺欺人,认为“这是从可恶的总统下拯救可怜的年轻女孩”的正确行为。
但她心里其实有答案,只是不敢承认,也或许出于自我保护(背叛朋友是过于沉重的道德负担)而拒绝承认。
不同于莫妮卡和琳达,琼斯可能是里面最没有“自主性”的人,她仿佛一直被推着走。
她性格柔软甜美,待人友善,没有防备之心。
同时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出身小城市,没有主见,因此十分轻易地受到某位所谓的“女权主义者”和丈夫意志的干预。
但是听了后会怎么样呢?
所有的结果都只能自己买单。
鼻子做坏了伤的是自己的脸,放弃克林顿团队的合约金而在案后迫于生计拍摄色情杂志放下的是自己的尊严,因为别人口中的所谓的“对琼斯的道歉和尊重”而遭到的克林顿团队舆论上的攻击以及审讯过程中心理上遭受的所有伤害,都只有自己承担。
最后一集琼斯局促地拍摄色情杂志和希拉里春风得意地拍摄杂志封面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也深深刺激了我。
是什么导致了她们经历的不同呢?
是成长环境,是个人才能,也未必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轻而易举的碾压。
虽说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不是所有人都是“资产者”,上层阶级与底层民众在各种方面的差别是巨大的。
这部剧也让我对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所谓的领袖气质进行了一些思考。
这个国家选择领袖的标准是什么呢?
剧中克林顿被弹劾,女权主义者呼吁不能罢免他,因为“这是第一位由女性选民选出来的总统”;某个政治评论员评论得势的希拉里“像一块有知觉的冰块”。
同时领袖气质从何而来?
克林顿,希拉里,奥巴马,拜登的执政风格和个人气质都是迥异的,但相同的是,他们都从容自信,仿佛笃定自己永远会赢。
这部剧以三个女人为主线展开,但也是一部群像剧。
在这次弹劾案中,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立场,所有人都在搅动局势或浑水摸鱼。
有着“新闻理想”的记者,所谓的“女权主义者”,事件的边缘人物,舆论狂欢中的民众……所有人都在把水搅得更混。
非常巧的是,在看这部氛围不是那么轻松的剧的同时,我也在看《老友记》和《共产党宣言》。
轻松活泼的《老友记》是美国,政治局势诡谲的也是美国。
在看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资产者”的理解和对身居高位者的“去魅”。
在这篇影评的最后想和所有读者分享,也想让我自己刻烟吸肺的是——“女人一定不要恋爱脑”。
追剧之余,我在百度上搜索了这些人的相关简介和他们在这件事之后的发展。
莫妮卡自不用说,本是20余岁入职白宫的大有前途的年轻人,却因为一个老男人断送了自己的前途。
而这个老男人在此事后虽不能说毫发无伤,但依然大摇大摆活跃在美国政坛。
我们也可以看出她向往爱情和婚姻,想生一个孩子,但这件事情过后她多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也到了40余岁才有了一个不介意她过往的恋人。
然后我着重想讲的是希拉里。
抛开政治立场,单纯从一个人的发展来看,她无疑是个十分优秀的人,也是一位非常具有女权主义精神的人。
但是她和克林顿结婚了,并且为了他放弃自己在纽约大好的政治前途,来到他落后的家乡陪他从头开始,也为了帮助克林顿的政治事业而多方面背弃自己的女权主义初衷——比如改夫姓,比如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强势,甚至还学习南方口音。
如果这都不算爱?
有人评论她没有选择和克林顿离婚是因为他们已经是一个利益同盟,但又何尝不是因为爱?
希拉里很优秀,但我们不知道,没有和克林顿结婚并牺牲自己的希拉里是否会更加优秀?
总之不要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吧。
还有想多讲两句的是,这部剧把希拉里塑造得太弱了,无论是气场,还是实际能力。
第八集克林顿和希拉里的冲突在整部片子里真的拉胯。
这部剧要素很多,例如女性主义,纸媒到互联网媒体的变迁,有色人种,对人性的思考等等,这里就不深入探讨了。
其实琳达,从头到尾都只是为了发泄一种私人怨恨,但她却总是美其名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拯救莫妮卡,自己之所以做这一切,只是为了让可怜弱小的莫妮卡远离比尔·克林顿这个超级大变态。
不过是在掩藏自己的人性之恶罢了。
琳达是普罗大众里绝大多数一生平庸的女人的缩影,只不过,她极度的用放大镜放大了对自己平庸的不甘和憎怒。
琳达人至五十,一辈子就这么碌碌平淡的混过来了,姿色美貌和工作能力都算不上出色拔尖儿的她,唯有通过释放憎恨的力量,才能够让自己的内心获得稍许的平衡。
她多年来,都勤勤恳恳的在白宫埋起头努力工作,但却遭到了上层不公平的待遇,而且位高权重的最高领导——克林顿总统连她认都不认识。
然而她所希冀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权势男性的认可,这些她内心深处苦苦追寻的东西,竟然被一个初出茅庐、尚且乳臭未干的稚气小女孩儿轻轻松松的拿到手了。
莫妮卡大学毕业后得到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来上班的第一天,就被那个彼时全世界最有权力的男人所注目、所追求、所献媚、所讨好。
而琳达觉得,自己在白宫工作多年,这个男人,却从来都不屑于看自己一眼。
在她看来,美国总统看到这种胸大无脑的媚态女人就被迷得神魂颠倒,却连她这种踏实本分工作的其他女员工的名字都尚且不屑于知晓,这让她觉得恶心。
这种来源于女人之间微妙而强烈的对比,是让她发自心底里恨的牙痒痒的。
莫妮卡与克林顿之间的情爱关系,是人家俩男女之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私事,本与她无关。
在伤害莫妮卡时,她摆出一副义正词严、道德高尚的样子,自诩为正义的化身。
只有卑鄙的人,才会整天都标榜自己的善良。
骨子里作祟的东西,还是在于根植于内的自卑心理而造成的阴暗扭曲。
世俗社会中,一个颇有几分姿色的年轻女人的美即原罪,一个女人被一个魅力无穷的男人所注目、所钟意、所追求,则更是她不可饶恕的原罪。
这样的女人,大都会被人泼脏水。
这其中,姿色平庸又长舌善妒的女人们是主力军。
若是她不光年轻、不光美貌,更拿下了一个让旁的女人们皆垂涎眼红、趋之若鹜的极品男人,那她就更是旁的女人们眼中的贱妇和荡妇了,几乎旁的所有女人们背地里都想用一把尖刀去刮花她的小脸蛋儿。
女性对女性的歧视,远远要比男性对女性的歧视更为隐蔽、更不受约束、受到的侮辱和伤害更大。
人生是一件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的全是虱子。
实质是虱子,但是要得让人看,必须先得披上一件袍子,掩盖掩盖,这样才不至于太难看。
—————————————————————一个女人如果太好哄,则意味着别人对你的施予成本就会变得很低,也就是说你自身就很容易被人敷衍了事和轻松打发,再说的难听一点,你会显得廉价和易得。
而一个女人如果太容易被感动,则意味着她的包容性很强,什么都愿意体谅和忍受,那么无疑就会促使别人倾向于用更加冷酷的方式对待她。
人们会觉得她肯定被亏待过,那既然如此,不妨就继续亏待下去呗。
尤其是对男人来说,他们非常喜闻乐见这两种女性特质。
那如果这个女人除了太好哄和太容易被感动之外,她还很是年轻。
如果这个女人除了太好哄、太容易被感动、太年轻之外,她还很是美貌。
那么这种女人,简直就太招男人喜欢了,几乎难逃被男人和权力摧毁的劫数命运。
这是赤裸裸的真实人性,没有办法避免。
年轻时的莫妮卡就很惨:太好哄、太容易被感动、青春正盛、风情貌美。
这四条,她全中,霉运的坑全部让她给踩到了。
人性往往是见微知著。
男人的算盘都打得很精明,一个年轻又美貌的“小甜饼”女孩儿,她实在是太好哄。
即使她刚刚才发了脾气、掉了眼泪,但几乎你说上三言两句的甜言软语,就可以把她哄的服服帖帖。
这意味着,男人花很少的成本,就能享受到崇拜感和愉悦感。
并且眼前绕不开的棘手矛盾,刹时间就可以被他一副嬉皮笑脸的模样所轻松搪塞过去。
这代表着,男人会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他们自然欣然受之。
其实在艰难的环境中,女人更不能表现出离不开男人的样子,这样是容易被他吃死的。
人性有一种恶毒,那就是:你越是退、我越是进,得寸进尺不是说着玩的。
男人对女人的怜惜不是对真正的弱者的怜惜,而是对扮演弱者的怜惜。
假如你真弱,那就是全方面的被男人剥削和被男人欺负了。
它不仅仅意味着男人对女人其纵欲无度的毫无节制、难以制约、不加收敛,深层次上,它更暗涵着男人对女人始终灌输着不自知的精神操控与情感摧残。
这是绝对病态的、是完全畸形的,是一种长期稳定而不自知的变态精神剥削。
比尔·克林顿这种生性多疑且多猜忌的男人,竟然能够破天荒的打破自身“两三天”、“一个月”的情史纪录,与年轻的莫妮卡保持了长期且稳定的情爱关系,有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正是由于她确实太好哄、太容易被感动的缘故。
—————————————————————《斯塔尔报告》提交国会、投票弹劾,刹时震惊全世界。
一场全民集体解放“性压抑”的饥渴式意淫,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正式掀开帷幕了。
全世界,只要生而为人,禁忌压抑的性猎奇心理与“厌女”心理,真的是由来已久,可谓源远流长。
世人对于“性”这个东西的偷窥心和猎奇心,真是固牢而不可动摇。
正如李安导演在《喜宴》中所说的那样,性压抑真的是一种社会性的畸变疾病。
群体对于性丑闻中的弱势女性,只有集中于肉体本身的审判,而从来不关心于去以一颗慈悲之心去正视其精神和苦难。
全民如饥似渴的阅读着因党派斗争而催生出的淫秽性细节,却对于这个被权力斗争所利用、被权势男性所玩弄的年轻小女孩儿毫无怜悯之心,反而大肆调侃,疯狂的窥探他人的性隐私,对寸步之外的血光漠然到底,无惊惶、无躲闪、无愁容,令人发指。
上层的权力斗争自古以来便无休无止,权柄的下移和分散便会引来政治的癫狂,进而置无辜弱势的女性于炼炉之中蒙难历劫。
以道德作为冠冕堂皇的托辞,却在其背后张牙舞爪,最后反受其害的却永远只是无辜弱势的女性。
年轻的莫妮卡,她就像一枚棋子一般,被用后即弃。
她年轻的肉体,就像是祭祀时被列为贡品的牛羊猪鸡一般,被供奉于政治与历史的祭坛之上。
暴力的血腥不仁和道德的逼良为娼双双恣肆,而尤以道德的强迫性更为骇人。
一片道德的血腥处,杀人者手持那把刀,被杀者手持的仍是那把刀,这是一个宿命的悲剧。
而且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性羞辱,非常可悲的来源于女性群体。
这令我感到很是心酸。
所谓女性群体内部的分化斗争,即女性对女性的歧视远远要比男性对女性的歧视更为隐蔽、更不受约束、受到的侮辱和伤害更大。
女性本更应该去包容别的女性,尽己所能的去团结起来一起帮助别的弱势女性,而不是肆意羞辱和任意诋毁。
全民性压抑的集体狂欢,模糊了道德和残忍之间的界线,人们更容易释放出人性丑恶的一面。
道德的本义是用于自我审视和自我鞭策,它的出发点是极好的。
但大时代里道德的标榜和滥用显然已经不再回归于它的自律性,而沦为了一把作为攻击他人且杀人不见血的匕首。
道德本是最神圣最正义的规则,如今却偏轨成为了最无耻最下流的武器。
可它偏偏那么常见的在世俗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共生于圣人和小人的口中,哗众取宠的人越来越会掩盖和修饰自己的真实面目。
大时代推动着更多的力量投入到“道德杀人”这场前浪与后浪的翻滚搏斗中,而历史潮流如泄洪之水,一旦泄了闸,喷发只是早晚的事。
—————————————————————作为收尾全剧的最后一个镜头,当然是要最终落脚到莫妮卡的身上。
签字售书会上,人群中一个男子突然高声问了她一句:“莫妮卡,你还爱比尔吗?
”导演安排这一诙谐讽刺的收尾,实在是绝。
剧里选择对此做了一个开放性的收尾回应:莫妮卡没有回答,她突然眼眶湿润,小鹿般楚楚可怜的大眼睛里,慢慢浮起了一层水雾。
自觉失态,她暂时中止了签字仪式,跑回后台,心绪久久难以平复。
前尘往事已是不堪回首,她闭眼,一滴泪划下,镜头戛然而止的收住,这部剧到此,全剧终。
本无岁月可回头,经此一劫,她已是九死一生。
与比尔·克林顿的一段从风花雪月到千疮百孔的情爱磨难,彻彻底底打碎了她的“少女情态”,她的“少女情致”,亦是被雨打风吹去。
真情诺诺,终于随乱红飞花去。
期盼明月,期盼朝阳,期盼春风浴。
可逆风不解,挟雨伴雪,摧梅折枝去。
她与男人的性经历没有使她从一个“女孩”蜕变成一个“女人”,直到弹劾结束的那一刻,她方才真正从一个“女孩”蜕变成了一个“女人”。
在25岁这样一个还青春正盛的如花年纪,她却已然是一个老人了,她什么都见过了,什么也都经历过了。
一个人的苍老,从来都无关乎年龄,它只关乎心境。
从一个“小女孩儿”到一个真正的“女人”,她所有的情愫、欣喜、苦痛、血泪、蜕变、成长、重生,这一切的一切,全都拜那个男人所赐。
她的人生,已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彻底被他所定义。
岁逾四十、不再年轻的莫妮卡,或许终于意识到:情欲与毁灭在她的青春具有理所当然的冲动性与悲剧性,而情欲与遗憾在他的中年则具有不可避免的包容性和故事性。
一切都是信不得的。
天下大势,从前信不得,现在信不得,将来更是一并也信不得。
克林顿没了怎么都不可能把希拉蕊拖下水把希拉蕊写成刘三好了,什么都不沾边。
克林顿这性爱狩猎,这么多女人,再愚钝的女人都知道自己老公怎么回事。
希拉蕊这么精明的人不知道?
她跟她老公是怎么各自安排的,这么多年后真的清清楚楚。
最后,Jeffrey Epstein真的didn't kill himself.
终于断断续续追完第三季,厉害厉害厉害厉害。
自然流畅氛围营造和剪辑延续了第一季的水平,视听语言稳稳稳稳的不行,Ryan悬念玩的溜的不行。
看到最后一集似乎已经超越了案件本身所带来的震撼力,而拥有了时间跨度的加持,一场大瓜演变成为当代女性生存状态群像。
引发案件却最终为生存接下成人杂志的Paula Jones,被群嘲的Linda Tripp,最终在痛苦中说出真相的莱温斯基,甚至希拉里,作者在剧中让他们被残酷、猥琐、自私的男性目光所审视。
当然这也引起了观感上的极大同情。
Paula的故事线是其中给我最大震撼的,代入人物一个直接、单纯而一心想着服务于她的混蛋老公的妻子最终将会落得什么样的结果。
她的人物塑造和选角都非常精准的和莱温斯基形成了鲜明对比。
全片最绝的是,当桃色新闻和弹劾一个国家的president联系在一起时,只有克林顿的那句台词可以极其到位的达到解释和讽刺的效果。
“我问上帝为什么这样对我,上帝说i just dont like you. ”#美国罪案故事第三季# Love it!
剧中一些人物反应和事件发展非常非常真实。
我想这也是我为什么独爱纪录片的原因吧,有时候生活比剧本更“精彩”。
几点感想:1. 自私基因所带给男人和女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恒久长远且不可避免的。
哪怕地位高如美国总统,都无法抵御年轻异性的性吸引以至于敢在其oval office行不可语之事。
而年轻能干的实习生也不可救药地不顾伦理而去勾引总统,为其基因找到一个世界上最有能力的栖息之地,哪怕明知第一夫人就在同一栋楼里工作生活。
2.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个能力,美国总统确实坐得头把交椅。
当然我想大部分男人在犯此类见不得人的错以后都是希望极力否认和掩盖的,哪怕面对其律师,直到铁证如山,不得不承认的最后时刻。
3. 女人和男人在此类事件后受到的不同对待虽老生常谈,但也值得一提。
事件女主据说飘摇多地几十年后才得安生,而男主夫妇虽脸上没光,但也算平稳度过且继续追求他们的事业。
在这里提出新想法,即,如果事件女主也是极有事业能力的女性,也许不会受到太偏颇的对待?
总而言之,自己有本事,被骂也不怕。
总有东山再起的时候。
4. 毒闺蜜,值得一生被唾骂。
最可怕的事就是你最信任最亲密的闺蜜,把你情绪中倾诉的所有心事告知他人,美其名曰要救赎女主,其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毁了她一生。
5. 最后,美国弹劾总统的制度和两党竞争的力度,可见一斑。
克林顿幸运的在九十年代当总统 当年她被弹劾的时候我还小 当时的感受是 第一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说这个白头发好看 白头发的人不都是老头么 后来来英国才知道 他们头发大概三十岁开始就白了呵呵 第二总统这么大的官都敢弹劾 让他好好当总统不行么 现在想来 完全是文化差异下的思维 从小就觉得领导不是凡人这第一集 虽然是从莫妮卡入手 但是揭示了很多的细思极恐的信息点克林顿肯定不是第一次和莫妮卡 这样的行为出来 那肯定因为是惯犯九十年代他当时那个叫女性进房间亲亲露鸟的行为 竟然才是骚扰 这不是assault么 总之 这是很严重的行为 在今天的环境下 容忍度不会如此至少是公众舆论不会如此 真的能不能在法律上面有大的改观 我只能说是希望几年前看过莫妮卡的ted演讲 讲的特别好 原来是有真才实学的职业女性 才想起有多少误判误读不公平发生在她的身上 很少有人从她的视角看问题 她不是没有错但是大家让她承担所有的错 静观剧里面对她的刻画总之 信息量大 演克林顿演员就露面三秒钟 已经太无法抵御了好么 期待这个系列前面两季也相当优质 一个是关于辛普森杀妻案 涨姿势 另一个是关于范思哲谋杀案 有点阴暗
其实我都没看 但我踩脚引只是记录我对这个系列确实不感兴趣
主演让我看不下去。。。
告诉我们千万别随便把秘密说出去,尤其是同事。
不说别的,莱温斯基选角也太像了吧!!这段美国人民家喻户晓,尤其深受白人老太太喜爱的八卦被这样一拍,希婆估计回家又得冷嘲热讽一番
为了追这个故事,续订了一个月的Binge。终于看到了唏嘘的结尾,第十集真的太好。最开始为莱温斯基哭,同情她年轻被人利用,然后所有私生活被曝光,成为了非常真实的“不完美的受害者”。 到了结尾,开始同情每一个女性,特别是宝拉,那个没受过很好教育的宝拉,最终选择成了众人眼中的“Slut”,至少莱温斯基还有来自富裕家庭的支持,而宝拉却真正的成为一个什么都输掉了的笑话。
六集弃 太难看了
E10 我是真的厌恶莎拉保罗森用下唇包牙齿的面部动作。21/11/11
难得的是花费大量篇幅重新刻画了Linda,一个自视甚高的边缘人,一个被群嘲的"背叛者",在本剧的视角下显出了一种复杂的层次感。Linda之于Monica,到底算是背叛还是拯救?
Gender War和Class Fight叠加在一起,全部都入了Factional Strife的圈套;最终,有权的,有钱的,有关系的,时间或长或短,总能解套;唯有底层社会的妇女吞咽了全部苦果……
第一次聽到Monica Lewinsky這個名字是在SAINt JHN的歌裡… 所以會想看這個劇… 本人參與製片多少會植入一些主觀意識可以理解,but too many bitches in the story, makes me really hard to watch it
美国的编剧厉害之处,没有完全把它变成一个猎奇八卦的展现,而是着力展现女性们的困境,第5集的酒店逼供,第9集的审判都非常好看,第9集对于人性的复杂展现的非常出色
能和香蕉姐演技抗衡的的只有克林顿的无耻厚脸皮 我不信莫妮卡是个无辜傻白甜 还有希拉里
剧里的每一个人都好讨厌,嗯看完了,不好看,这个系列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稀里糊涂的结束了
An ambitious project fall short of its potential and lose its focus and magic along the plot line.
就还行吧
都是八卦八卦 没意思……终于看完了,sp演技真好,但这剧情真心无聊无聊,那个ending太弱了
不管一桩丑闻里牵扯了多少男男女女,也不管女性是否都是完美受害者,之后被豁免的,总是男的。
女性的自我价值只能来源于自己,某个大人物跟你有affair,这并不代表你自己也是个人物。差距悬殊的权力关系之下没有爱情,用后即弃是必然的结果。Men always like stupid but young girl.当你无法驾驭权力的时候,过于靠近权力只会变得不幸。
改编的还是挺真的。里面的人设都不好,个人觉得女主原型更好看一些,另外香蕉姐真的演啥像啥,虽然这个人设我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