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我还在做这样的事情。
轻轻地爱谁。
不出声的。
这种藏匿的快乐。
不为人知。
作为随便什么时期的姑娘。
当你单纯的爱恋不夹一丝世俗和欲望。
你总记得那瞬间的。
在你还青涩得像一枚苦苦的小芒果。
他的一切在你眼中顷刻光芒四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有意无意的颔首,都可以让一天有特别的意义。
老徐说。
在这个世上,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
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热,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
只有孤独的孩子,才会把全部的爱情聚集起来。
我记得雨天的花伞和你的大背包。
南方潮湿的季节大雨倾盆而至。
灯火通明的茶店窗口我仍旧点了大杯的清茶。
你坐在等单的位置上。
房檐上的滴水擦过你的桌脚。
那天我记得我的红色外套。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在意自己被雨水打湿的额发会不会看起来有些狼狈,白色老旧的帆布鞋粘着新鲜的泥巴。
你在笑。
桌子对面是面容模糊的甲乙丙丁。
背对你的时候我打了个寒战。
轻轻吐出自己手中单据的号码。
她总以为他会记得她。
但是没有。
他身边流莺来去往复。
她缩在他家的屋檐下。
她聆听他们的欢愉。
她藏住自己。
无所要求。
问到你的时候。
你也不记得立在窗口的那把花伞。
不记得所有的瞬间。
我手中仍然有些烫的香兰饼,轻轻粘在嘴角的蓝莓果酱。
脚下是踉踉跄跄的轮滑鞋。
那天我看到你。
看到你乱乱的头发一脸惊诧地瞪着我。
你松散的打扮不同我遇见你的任何一次。
毫无防备的样子。
在临近午夜我被关在宿舍外面的时候。
在整条街上没有一个人的时候。
遇到你。
那一刻我决心找到你。
在我仅仅记得你的模样其他一无所知的时候。
轻轻抱住他金黄色棉被的时候。
她的心里溢满了幸福。
所有与他的接触都是她的纪念。
一如我反复翻看着你拍的照片。
看照片里明媚的风景。
看照片里你的各种表情。
还有那只你涂鸦过的熊。
你们的周年纪念。
最近说故事喜欢说一半。
老徐用了林海的音乐。
不知道谁成就了谁。
琵琶语因电影而广为人知。
电影没了那琵琶语必然也失色大半。
我悄悄地把东西留在书店最高的书架上。
然后看你去取。
看你怎么都找不到。
看你沮丧地离开书店。
我很想告诉你我没有骗你。
但是。
我只是远远地看着你。
因为你不知道我是谁。
你真的不知道我是谁。
遗失的玻璃鞋子不一定非要找到。
再遇见时你仍旧茫然地看着我,然后别转头去和别人聊天。
我仍旧买大杯清茶。
匆匆而过。
昨天看了老徐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觉得彻头彻尾的矫情了,但是我理解她,茨威格的心理描写是感性的东西,要表达出来 确实是相当困难 何况老徐一个实际上还是"小"徐的年轻女人 尚欠火候。
今天原本想要打扫下屋子 然后自己犯了懒惰的毛病 屁股贴在椅子上 不想挪动。
于是对自己说 看一篇短篇小说吧,就看了茨威格的原作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口气看完 用不了多少时间,可是我怎么觉得 过了那么久呢 一个女人的一生 有些悲哀也很空洞的一生就在这几十分钟内消受。
那个陌生女人爱上一个作家,第一眼看到后爱了一辈子。
这样说来 好像有些老套,书里的女人一旦爱上一个男人,就不会更改,任凭世事变迁,都会常驻心中。
但是这本书里的那个女人 却有些不一样,她爱的方式不是单纯的执着,专一 而是病态的痴狂。
为了一个男人 她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了出来。
这等狂热,并不多见。
女人从13岁就爱上了男人,她爱的很深 很蠢 很疯狂。
为了她 她所做的一切,看来有些不能理解 她吻他摸过的门把手 捡起他的烟蒂,怕他看到自己的寒蝉 用书包遮住补丁,甚至义无反顾的为了三个销魂之夜生下了他的孩子 而他 却早已忘怀了她。
为了他不经意送的白玫瑰,她每年都在他的生日送上一束白玫瑰。
她是奇异的 难以理解的女子 她的心很小很小 小到只容得下一个人,而且那个人被塞在里面 充满了每一丝空间。
我没有见过这样的爱情 这样没有意义 说是挖心掏肺 真的一点不夸张。
爱一个人的时候 自己竟然可以变得那么渺小,这不是某些小情侣之间可以在互诉衷肠时说的肉麻话,而是切实在这个女人身上体现了。
男人把她从女孩变成女人 又让她在他的面前变得一文不值,她曾经那么真实的穿插在他的生活中,但是对于他 她是陌生女人。
她最终濒临死亡了 留下一叠厚厚的无效信件 。
她是个伟大的女人 了不起的女人 我是这样想的 爱一个人可以爱的这样彻底 真的很可贵。
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我们怀疑爱情 说他是个坏东西。
但是她知道 她知道她深深的爱着这一个人 从来没有改变 执拗的坚持着 不管发生什么 她都爱着他。
看了这篇小说 真是感动了 爱一个人 可以躲在一个微小的角落里 知道自己和他是在一片天空下就会欣慰。
时间久了 发现自己对于他 只有纯粹的爱,没有想过说要做他的女友 妻子,没有了欲望。
这样的 多少人能做到。
有些人会计较得失 问自己 为什么我付出了 他却无动于衷呢, 算着谁爱谁更多一些。
可是他们知道吗,张爱玲说的很对 爱就是不要问值得不值得。
既然都爱了 谁多谁少 重要吗。
值得这个词 用在爱人的身上 是多么的见外啊。
我突然这样想 如果我这一辈子 只爱过一个人 只有一个爱情 那么该是多么理想啊。
如果有一天我老的快要死了 我可以告诉我丈夫 我这么多年来 只爱过你一个 那我会是笑得多么宽慰啊。
这个女人做到了 她问心无愧的做到了。
爱情从来就不是对等的。
我留给你的回忆,和你留给我的回忆,因爱的多少、深浅,是那么的天差地别。
你刻骨铭心,他或许浑然不觉;他牵肠挂肚,你或许片刻心动。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刻,当“过往的种种,如同洪流,劈头盖脸的打过来”时,会很想很想寄托于一张白纸,把心事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写给那个自己衷情的却毫不知情的人。
这是一个在爱情中极度执着也极度自尊的人。
因为执着,她的眼神一辈子都没能离开他;也因为自尊,她一心热切地希望用自己纯粹的吸引力唤醒一个男人的爱情。
或许这是最可悲哀的事情,她像水中的一片浮萍,从他身旁流过,他不只一次地片刻截流,却又漫不经心地放走。
从始至终,她是一个文人可有可无,点缀的,触发灵感的一段又一段艳遇,而他眼神的片刻停留,却注定了她一辈子的沦陷,以致她感慨“什么朋友,什么自尊,只要他一声召唤,哪怕在坟墓里,她也会爬出来回应。
”她说,她不像那些成年女人一样贪婪地要求爱,又或者,她其实更为贪婪,她想要的,是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的目之所及。
终其一生,她没能做到,却通过秘密地生下他的孩子而将两个人的生命连在一起。
当爱情又一次凋零,连孩子也要弃她而去时,她的生命已经隐隐地只剩下最后的一线光亮了。
因为自尊,她从来没有敢于直面他的眼光,告诉他,不,我们不只是简单的缘分,我终其一生都在触碰你,甚至生下你的孩子,可你,怎么能一次次地说,我们好像在哪里见过呢?
可当一切将在乱世里淹没,当生命如蜡烛般微弱,她终于心有不甘,要将秘密告白。
勇气的来源,是因为一切她都看不到了。
你会惊奇于一个女人对爱情的渴望,坚韧,执着与耐心,却又掩饰不住的悲哀。
轻淡的琵琶弦声响起,现实的喧嚣渐渐沉淀,暧昧而柔和的昏暗画面仿佛翻开了一本泛黄的老像簿,浓浓的怀旧感觉像流水一样渐渐蔓延开,回忆渐渐清晰……偶得承认,无论情节好坏,这种调调甚得偶心。
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剧情介绍,就和作家徐爱友一起,随着那封来信,渐渐地明了一个女人一生的爱恋,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刻骨铭心的爱恋。
“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
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惯坏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象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
”一个孤单的孩子,会有怎样惊人的浓烈感情?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的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
”“世间上再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集聚起来。
”看见这句话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LEON》里面的玛蒂尔德,西方的直白而激烈,东方的含蓄却隽永。
那张透过昏黄的玻璃窗向外张望的面孔,纯真恬静地令人怦然心动。
再相逢,少女少了年少的矜持,多了青春的飞扬,但不变的是那份爱恋。
明目张胆的回望,脱口而出的“方便”,还有伸手拥抱的勇气——放在那个年代,是要有“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莫大勇气吧。
“你不会明白的,在这一刻在你的家里,过去的岁月犹如一股洪流劈头盖脸向我冲了下来,我的童年我的梦想我整个的一生都在这里!
这是我千百次望眼欲穿盼着的一扇门,现在我迈进来了。
被你搂在怀里,这就是我的梦,一个终于变成真实醒了也不会消失的梦。
”纷乱时局中戏剧化的重逢,他并没认出她,却无法不被她的美好诱惑。
但这份短暂的爱恋稍纵即逝,就像那个干瘪的果核。
战争只不过是遗忘的借口,重要的不是理由,而是结果,终究会离开,会遗忘。
“那个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在我们的目光只有一线之隔,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
”“而我是有自尊心的,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变成你的一个累赘。
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在这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的女人当中成为独一无二的。
”于是她带着他唯一留给她的东西——孩子和那份爱,远走他乡。
“我不能把你留住,可是现在可以把你永远交给我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们的生命连在一起了。
正因为如此,我感到如此幸福,你再也不能从我的身边溜走了”又相逢,她已是风情万种的交际花,他还是一样的花天酒地,一样地认不出她来。
“你又一次忘记了我,可怕的陌生!
你总是认不出我是谁,而我也已经习惯了。
只是她依然爱他,所以看见他和别人在一起,他手指的颤动都仿佛敲在她的心上,那汹涌欲溃的爱怨欲就像五彩斑斓的戏衣令她眩晕。
尽管巧笑倩兮,可是旁观时眼中的怨,对旁人的迁怒泄漏了心底的秘密。
我爱你,与你无关。
只是,真的可以无关么?
只为他一句,便抛下一切随他而去。
“朋友算什么?
自尊算什么?
下一次我还会这样。
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
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
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身来,跟着你走。
”而逃不开的,依然是分离,遗忘的宿命。
“我爱的那个人,也老是出门到外地去。
”“是会回来,可是一回来就什么都忘了。
”“我只是该走了”当老管家用洞悉一切的目光望着她的时候,仿佛听见,什么东西碎裂的声音……“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
现在我在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
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
曾经有一度我以为可以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
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眉宇之间,他安静时的神态象极了你。
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
我又是孤零零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
你现在也许知道了,不,你也许只是隐隐感到我是多么的爱你,可是谁,谁还会在每年你的生日老送你白玫瑰呢。
花瓶将要空空的供在那里,一年一度的在你四周吹拂着微弱的气息,而我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
”有多少人能够明白这样一场忧伤的独角戏?
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样一份不知所起、一往而终的爱情?
有多少人……相信?
“我写不下去了,亲爱的,保重!
” 当那张纯净的面孔再次出现,一切已经结束,只剩下唏嘘伤怀,泪眼朦胧。
// 林园不是特别漂亮,有着一幅秀气、略有些愁苦的面孔,一些慧黠一些忸怩,极为精准地表现出小女孩子青涩的爱恋。
或许徐静蕾的表演不如小女孩和老管家来得出彩,但这么多年以后再扮女学生清纯依旧,实在难得。
而后来落入风尘的交际花,虽然不够妖艳,也自有一番风情,一种清纯和媚惑混合的特殊的风情。
反正偶喜欢。
难怪觉得那位母亲眼熟呢,原来是苏小明,一个要强的有些精明的寡妇,像。
“我就知道这孩子准给我出妖蛾子”新学一句张暴默我是一点也没认出来。
姜文是一直喜欢的,虽然此片中有点像个花瓶(或许暖瓶更恰当些),他是很有让年轻女孩子迷恋的气质的。
黄觉挺帅的,就是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汗,根本没认出老管家是孙飞虎饰演,直到最后看字幕才知道。
出场不多,但处处无比妥贴,也是本片中除了林园得到赞誉最多的演员。
反正我一点也没想起蒋委员长来。
恩,还有那个小男孩不能不提,惊艳的音乐:久保田修,林河。
单纯从音乐的角度,不少日本音乐家为电影配的乐非常喜欢,譬如《悲情城市》《宋氏王朝》,浓郁的东方味道。
本片的音乐主要是琵琶和钢琴的唱和,很轻淡,对影片却有着举重若轻的影响,至少我是首先被音乐打动的。
摄影:李屏宾。
这个我是外行,所以几乎从不作评论。
可是这部电影不能不提,因为画面真是太好看了。
虽然是连贯的影像,却觉得像一幅幅静态的老照片一样精致,几乎感觉不到镜头的移动。
色调很昏暗,但层次很清楚。
原来他也是《花样年华》(2000)、《心动》(1999)、《海上花》(1998)、《半生缘》(1997)、《恋恋风尘》(1987)的掌镜人。
也许还应该包括布景美工之类的贡献。
我不知道民国应该是怎样的,可是看完这部影片,我想民国的北方,就该是这样吧。
这是一件所有女孩都做过的事情,我可以保证。
不同的只是自我折磨得程度而已。
谁会忘记那些青涩萌动日子,扎着马尾辫的你经常会假装不经意去某个地方,做某件事,为某个人,重复,一遍又一遍,好多年。
也许那某个人的脸已经模糊,名字已经混淆...没有人告诉我们走向成熟需要经历多少个梦中的他?
最喜欢做的事是钻进被窝把脑海里或浪漫或凄美的男女主角换成你和他,任情节自由发展,把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枕着湿湿得枕巾哭得累了,睡了...对着上天有过多少次的许愿,希望他会像你“爱”他一样爱你,对着那扇大门苦苦等待,熟悉的身影一闪你却把头扭开,擦肩而过却故作冷漠...在特定的人山人海中你早已经练就神功,可以一眼就扑获他的身影,然后神采飞扬,装模做样,词不达意的和朋友聊天;片刻回眸,身影已去,黯然失落,你接着装模做样,词不达意的和朋友聊天;如若这一次苦寻未果,你会一直左顾右盼,装模做样,词不达意的和朋友聊天...苦苦挣扎苦苦期待,从惊鸿一瞥、芳心暗许到死心塌地的相信你与他是前生的冤孽今生的宿命,自己已经在你和他的相思苦海中死去活来了几百次...最美的就是——你从没出现在他的人生里...最熟悉的陌生人最美。
多数女孩会平安的度过这段岁月,含蓄的收拾起这些从未开始又羞于启齿的往事,好好的过自己的生活。
总有少数的不幸人,会让这宿命苦了自己的一生,就像这个“陌生的女人”。
每一次音乐响起都会让人心疼,每一次看她的脸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亲爱的们,请千万不要做的就是——尝试走进他的生活,就让这段苦恋去做你少女时代的纪念品,切莫让现实把你作为纯真年代的牺牲品,,,,
《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爱你,但跟你无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原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小说,以精细的心理描述和对绝望爱情的准确表达,成为世界爱情小说经典中的经典。
我以前从来没看过茨威格的书,这是第一本,之所以能选择看他的书,是因为刚刚看完徐静蕾拍摄的同名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能将这部作品搬上电影屏幕,暂且不说导演的演绎作品是否成功,仅凭出初牛犊的徐静蕾敢用镜头对准了这样一个世人皆知的题材,她就应该预测到这很有可能是一件费力还未必讨好的事情,我不禁令人为她的胆魄感到惊叹。
她将故事搬到了民国时期的北京,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原来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这个男子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 电影将主人公的个人命运放在了战争离乱的背景下,这就使单纯的爱情故事有了时代的厚重感。
姜文扮演的记者潇洒风流,徐静蕾扮演的陌生女人从她13岁第一次看到记者的时候,就疯狂的迷恋上了他。
当女孩长大以后,她急切的走进了男人的世界,与其说她走进他的世界里,不如说她走上了他的床而已。
可是男人是真的在不知名的情况下,占满了女人的全部世界。
从床上分开以后,男子很快就忘记了她,甚至生命中的几次相遇,他对她仍然全然无知,当然女人为他生的孩子,为他付出的一切他更就无从知晓了。
他们分别时,男子顺手从花瓶里抽了一只白玫瑰,送给她作纪念。
从此后每一年他的生日,女子都会偷偷地派人送来一束白玫瑰。
在他四十一岁生日的那天,他第一次发现花瓶是空的。
因为,那女子已不在人世。
在此之前,死去的还有他从未见过一面的孩子…… 说实话,这个影片让我看得有些压抑,甚至是有些窒息的压抑,其实自始至终,这是一个女人的爱情,是一个“我爱你,但是跟你无关”的悲惨爱情。
影片和电影都在诠释的是一种纯粹的爱情,一种高于自己生活乃至于高于自己生命中一切的爱情,之所以说电影诠释的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那是因为电影中已经把很多敏感的问题给忽略了,或者说这些问题给淡化了,而一味的去用种种大量的心理独白来带领观众来跟进女人短暂一生的爱情走势。
其实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我想这个看完这部影片后,会有两类不同感受很直接的体现出来,对于那些感性丰富的爱情理想化的人来说,这个故事太纯粹了,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这个爱情本事,一个女人为了自己心爱的男人心甘情愿的付出,无怨无悔的承受,而最最让人们膜拜的,在于女人做的这一切都是在男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就连有了男人的骨肉,女人仍然在暗处沉默的远远的望着自己用一辈子来深爱着的这个男人。
难道她不渴望告诉他这一切吗?
可是为了不让男人误解她爱的成分,她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告白,宁可让自己在男人脑海是段空白,也不肯在男人面前留下一点瑕疵和疑惑,这是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从男人骑着摩托风驰电掣地冲进胡同,从男人第一次跟她撞了一个满怀,就注定了这个女人“独爱”的一生。
人们会觉得她的感情太超脱了,在这样感情面前,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站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前面一样,除了崇高的敬仰,只会觉得自己的渺小。
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主义者来说,这是一个完全现代版本的社会情感话题:一夜情。
洪晃用很精辟的一句广告语很淡然得道出了故事的全部——“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我不禁想到了从而牵连出来的社会问题,诸如:一夜情、同居、未婚妈妈、交际花……原来现在社会上流行的这些,仅仅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罢了,而不光是当今社会问题的突现。
尽管大多人会替那女子不值,但善良的人们大都会觉得这个传奇般的故事美得让人心痛。
因为在我看来女人无限迷恋的也只是内心的温柔幻影,而非真正的爱情!
当然除了对这个女人的同情以外,也会有人觉得这个女人很傻,错误的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可是感情的事情又岂能单纯的用一个对与错来衡量和决定呢?
那就让我们跟随徐静蕾娓娓道来的镜头,用自己的心境来体会和理解这个陌生女人的喜乐、苦痛、迷惘和绝望吧!
走出影院,朋友让我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我突然想起曾经在牧场看过的一篇文章的题目,于是脱口而出“飞蛾扑火是一种堕落的美”……(“美”的定语是“堕落”)
“我要让你知道,我的一生都和你有关,而你对我的一生,却一无所知`````”林海的琵琶语,适时响起。
电影一开头就把观众带到淡淡的忧伤中 。
一个极为内向的沉默女孩,单纯得像白纸;一个风华之年的作家,风流而遥不可及。
但她们还是相遇了。
她扑向他的怀中, 预示着她短暂的一生再也不会和这个人毫无关系。
来了,又走了。
相遇,又分离。
拥抱,又转身。
每一次他说"我一回来就来找你”她只是淡淡一笑,既然挣扎没有意义,为什么不享受短暂的爱情,这。
也是一种拥有。
每一次她遇见他。
她淡然一笑。
坦然地接受了他的忘记。
她不是无理取闹的女人。
这就是智慧。
爱情。
真的只是一个人的事。
你忘了我也好。
你的生活和我格格不入也好。
你逢场作戏也好。
我爱你,that is all
感觉就象是“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直以来那个男的都是一副风流倜傥,甚至可以说是个有身份的嫖客而女主角从小就开始习惯的偷窥他,可是留意他,关注他最初的那种暗恋导致最后发生关系后当男人给他钱时,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但是为了自己的梦她还是一次,俩次,似乎男人从来没有注意在他身边的这个女人是谁,为什么对自己这样,甚至不知道自己生日的花是谁送的当女人的孩子死了以后,女人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也离开了男人说是爱吧我感觉是种痴痴的爱,从来没有要求男人给他什么,而是一直的为他默默的做着自己能做的事或许爱情就应该这样既然注定自己得不到,就用心的呵护他,祝福他幸福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从这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
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惯了的人说这句话。
可是请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象我这样死心塌地地、这样舍身忘己地爱过你,我对你从不变心,过去是这样,一直是这样,因为 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觉察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
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其他的人在社交活动中早已滥用了自己的感情,和人亲切交往中早已把感情消磨殆尽,他们经常听人谈论爱情,在小说里常常读到爱情,他们知道,爱情乃是人们共同的命运。
他们玩弄爱情,就象摆弄一个玩具,他们夸耀自己恋爱的经历,就象男孩抽了第一支香烟而洋洋得意。
可我身边没有别人,我没法向别人诉说我的心事,没有人指点我、提醒我,我毫无阅历,毫无思想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象跌进一个深渊。
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茨威格 这部电影是比较文学课老师放给我们看的。
个人认为这是很好的一部电影,特别是整个画面感,随便截一张图都很有味道,它的构图、感觉(老北京)、色彩,不得不承认台湾著名金牌摄影师李屏宾确实很强悍.. 还有它的背景音乐,《琵琶语》,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次次的淡入、淡出... 牵扯着我的心.. 诉说着不尽的哀伤... 片头一句话: 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多么讽刺的一句话.. 间接的反应出了整个故事背后的含义,还有男女之间潜在的不平等.. 我想,如果我是她,面对他三次的遗忘,可能早已心灰意冷, 可是,女人都是心存幻想的,特别是对于念念不忘、深爱的人, 她以为总有一天他会将她记起, 她以为有了他的孩子,她就可以永远的留住他了,他就再也不能离开她了。
女人就是傻.. 傻得让人心疼.. 遇到真爱的时候,就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她会一直记挂着他,不论何时何地.. 只是她忘记了, 记忆,对于某些人来说,刻骨铭心。
而对于某些人来说,转瞬即逝。
“时隔八年,我们又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圈子,我常去的地方也是你常去的地方,我常遇见你,我们甚至有共同的朋友,而你又一次忘记我,可怕的陌生,你总是认不出我是谁,而我也已经习惯了...” 可怕的陌生,可怕的习惯.. 亲爱的,我是如此爱你.你怎么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将我忘记.. 爱情的距离,就是两颗心的距离.. 而所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试问,若不能心灵相通,若不能拥有一份不语的默契,那爱情,还有什么意义?
一次次的相逢,一次次的幸福,一次次的甜蜜,一次次的微笑,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伤感,一次次的遗忘.. 可是,这就是爱情,飞蛾扑火般的爱情,没有企图,没有私心. 他就是她此生的宿命与劫难,她逃不出的圈. -值得么?
-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 如果有来世, 我还是要和你相遇,还是要在第一眼就爱上你, 因为这种爱情,燃尽了我一生的热情与希冀, 我不允许它溜走. 如果有来世, 我还是会如此卑微的爱你,即使你从来都没有认识过我,因为那瞬间的甜蜜,已经给我足够的勇气. 如果有来世,我还是愿意离开,成全你自由放纵的灵魂, 只是因为,我爱你,却可以与你无关. 如果有来世, 我还是会用记忆里仅有的那点情愫,来延长我爱情的生命, 在漫长的岁月里任性地等待, 你下一次不经意的眷顾... 反反复复听着徐静蕾不带任何感情的旁白: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现在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
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啊。
曾经有一度我以为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眉宇之间,他安静时的神态象极了你,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地撇开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
你现在也许知道了,不,你也许只是隐隐感到,我是多么的爱你。
可是谁,谁还会在你的生日老给你送白玫瑰呢?
花瓶将要空空地供在那里,一年一度在你四周吹拂的微弱的气息,而我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
我写不下去了,亲爱的,保重。
现在的我只知道, 一个女人不愿意离开你,只是因为她爱你, 可是,如果你不珍惜,甚至连她仅剩的一点尊严也不珍惜, 那么她的心就会死, 若有一天她离去,将是后会无期..
无论如何也不明白,徐静蕾怎么会选姜文来主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姜文是个好演员,但他那张粗糙的脸、臃肿的体形、招牌式的痞子味,整个一腌酱菜的黄泥土罐子,如何能扯上“多么年轻、多么漂亮、多么修长笔挺、多么标致潇洒”?
只能猜想,他是徐静蕾从小崇拜的偶像。
尽管事先有了心理准备,但当姜文戴着皮帽子、身着皮夹克、骑着三轮摩托出场时,我还是被震撼了!
无语啊,气绝啊,然后暴笑之,太佩服徐导的想像力了。
这是风流作家吗?
这是美国大兵!
一部悲剧,就这样悲哀的成了搞笑剧。
其实小说原作就是我不喜欢的,或者是我不理解的,我更不能理解徐静蕾会为之感动至此。
我相信世上一定有一见钟情,一定有至死不渝,但任何一份感情都要有理由的。
而茨威格没给我们任何说明,他通篇就让这个女人陷于一种狂热的爱情表白中,仿佛受过宗教洗脑后被摆上祭坛的羔羊。
这样的女人、这样的爱,总让我觉得太过牵强,似乎是茨威格在满足自己的某种幻想,在不甚清醒的状态中喃喃呓语。
引用朱伟在“有关品质”专栏的一段话,因为很赞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实浸透了一个庸俗男人的气息——其中洋洋洒洒铺垫的是被凝固的爱的宗教。
这爱是不朽的吗?
当爱被凝固成罐头的时候,它其实应该只是一具尸体。
我不喜欢的是男人茨威格对这个女人的那样一种叙述,他把一个漂亮女人当成物,他的小说里渗透了这样对女人的视角,他通过这样的视角来满足男权中心的廉价消费。
为此,我不知道徐静蕾为什么又喜欢这样一种态度,在情人节上,你要让男人与女人们都做什么呢?
”回到电影。
我不得不说,当战争大背景被扯进来之后,故事就比原著更莫名其妙了。
如果说一个独自站在路边被当作妓女的姑娘可能被人遗忘的话,那姜文连他有心从游行队伍中救出来再带回家的女学生都能忘得一干二净,怕是记忆功能有问题了。
他还会一脸严肃地说“华北危急了,北平危急了。
我要去一趟张家口。
”这个男人惯用的谎言居然被处理的仿佛挽救国难的英雄一样,不知道这剧本如果没有了照搬原著的大段旁白,还能有些什么合情合理的东西。
当然,电影可以是导演很个人的东西,就像观影也是很个人化的。
如果茨威格可以呓语一场,那么徐静蕾当然也可以用她的方式呓语。
此外,这部电影还让很多人知道或想起了茨威格,也算是个意外收获吧。
他毕竟是个出色的小说家。
一直很喜欢《象棋的故事》。
还好徐静蕾没有拍这个故事。
3.5
姜文一点也不符合男主角的气质,看得很郁闷.
自闭少女苦恋发福作家18年,至死不知其患有心因性失忆!
变成了东方式的暗恋,不能说不好,总是有些遗憾,姜文是好演员,不过不适合这个电影,不够英俊,不够万人迷,这个家伙有匪气,不如路易斯·乔丹一下子就能俘获一个女孩的心。那封信写的也不好,废话太多,有些话用镜头说就好了,总是念白,韵也没了。文艺腔也太重。配乐帮助了你许多。
致这世上所有的暗恋,保重。
我爱你与你无关。。。
原著的高度实在是太高了,任何的改编在原著的光芒下都黯然失色
改编了,还好;一种守候,值得一生。
改得特别不错```书我从高一就一遍一遍地读```描写的圣手啊````
我爱你,这,其实与你有关。
东方式的暗恋更适合这个故事,但是拍的并不高明,用简单的镜头和画外音来叙述整个故事,实在难以企及茨威格原著的高度。
7.5/10
真是喜欢徐静蕾
林海的配乐很棒
把茨威格的故事硬搬过来换个时间地点人种,悲情顿时变得像脑子有点贵恙了有木有
除了最后一个镜头,其他部分玷污了原著.
2005.3.10 DVD 学校放映室
没看过的同学们,还是看书吧……
我爱你,一辈子,爱你。可你却不知道有我的存在。
老徐人品不错啊。制作单子很华丽。琵琶语先于电影听的。所以电影一开始觉得不太合适,听多了就还行。在当时的那个有些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时代里,也许作家那样的男人很有魅力,但也始终是个皮条客而已。而皮条客的生日,也只有他和他的管家孤独度过。这是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