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样的电影,应该在某段很清闲的时光,比如周末,给自己泡上一杯咖啡或者绿茶,坐在电脑前慢慢看。
这对于我来说来,简直就是大龄文艺青年的教育感化片,小女孩太萌了,梦寐以求有个这样的女儿。
小女孩梅西穿的衣服,每一件都那么好看。
从头到尾,小姑娘真乖真懂事。
我们都以为小朋友不懂大人的世界,其实小朋友的内心复杂得很。
看到57分钟的时候,从头到尾没哭过的梅西躺在酒吧服务员家里的一个人独自流泪。
感觉自己像被亲生父母抛弃了一样。
梅西的父母真的太没太没责任心了。
男的整天就知道出差出国谈生意,和保姆结婚只是为了利用她照顾孩子。
女的就整天巡回演出,和酒保结婚就是为了让人家照顾女儿。
看得太虐心了,谁要是有个这样的女儿怎么疼爱都还来不及,他们居然舍得把孩子扔来扔去的。
整个影片中,最多的镜头就是小女孩在放学等人接,一个人躺在床上睡觉。
这样的童年如果,不是酒保林肯和保姆玛歌的出现,那得是多么的阴暗和孤单。
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饰演的酒保林肯一开始出场有种颓废、浪荡公子的感觉,一开始我误会他了。
直到后来才发现这个高大的男孩帅气温柔得掉渣,梅西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后爸。
我在林肯的身上看到明白一个事情,并不是一定要很有钱才会快乐。
一般般,一份简单的工作,够一家子生活,有充足的时间,一家人一起做饭,一起过个周末,让小孩做她喜欢做的事,她就会觉得很快乐。
在高架桥和玻璃墙后边,林肯陪着梅西玩耍一段真的太有爱太温暖了。
梅西用手指当枪向下射击,林肯立刻很逼真地倒地,那个马路还有点脏脏的,林肯一点都不介意,表演可真够认真的。
而梅西发出嘎嘎快乐的笑声。
这让我想起另一部日本电影《菊次郎的夏天》。
不同的事,菊次郎拍的是一个小男孩,从角色的萌度来看,小梅西完胜。
只不过《菊次郎的夏天》中北野武的表演极为出彩,特别是那张老脸神经性地一抽一抽的,表情又很严肃的样子,看着非常喜感。
看惯他的黑帮电影,突然来一部这样的流氓式温情,让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
回到《梅西的世界》。
梅西的亲生父母也想给孩子最好的,可是他们爱自己比爱孩子更多。
梅西一直记得父亲说过带她去坐船,她从来没有坐过船。
而梅西的妈妈则不停地给梅西一些并不是她真正想要的东西。
小女孩真懂事啊,从来不哭不闹,还知道安慰别的小朋友。
你带她玩什么,她都玩得很开心。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环境就是好。
梅西的妈妈一个过气的歌手,梅西的爸爸一个神经质的艺术品商人你看人家的生活环境都那么高端。
不过日子的质量却是差强人意。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配乐让我印象深刻。
一段是,在家里播放梅西的妈妈唱的那段摇滚,真是有感觉。
一些小酒吧想搞特色,搞情调,想吸引些小资点的白领,就应该放点这样的音乐。
整天都是鸟叔的傻逼歌曲只能吸引一群打架的流氓。
另外就是片尾,后爸林肯和后妈玛歌带着小梅西坐船的时候那三分钟结尾音乐,一下子把感觉带上去。
导致我本来应该在疲惫的深夜依然精神抖擞地写下这篇影评。
注意事项:这个电影可以是夫妻一起看,也可以情侣一起看,可以单独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就是不适合一大群人闹哄哄地看。
也不适合间断地去看,或者很困的时候去看。
因为这些情况都可能会影响观影质量,内心的敏感度和安静的氛围达不到的话会破坏整个意境。
如果《梅西的世界》是一篇文章,那么它应该是一篇写给童年的散文诗。
如果《梅西的世界》是一杯茶,那么它应该是我喝过的常德太青绿茶,清淡、纯净,又带点苦涩。
只有欣赏它的人,才会在品后回味无穷。
如果《梅西的世界》是一个女子,那么它应该就是电影里的保姆玛歌,隐忍、负责、善良,处处打动着人心。
美国的商业片的看到吐了,每次都高科技,大多数都满怀期望去了影院,失望而归。
真的很少能够看到美国人能出这些细腻的片子来。
印象中美国的剧情片都是难以接受的美式幽默,想笑又不怎么好笑,还有对白时表情浮夸。
我个人觉得林肯和玛歌的表演,还有小女孩的表演都很东方式,没有美国人那种特有的高高在上自豪感。
你就看着他们的眼睛就知道,他们想的只是有个完整的家,有个可以让自己疼爱的女儿,还有个关心自己的伴侣。
就这么简单的东西,简单才可贵。
这些细节很难把握,导演斯科特•迈克吉算处理得不错的了。
我翻开介绍资料一看,在25届东京电影节得过提名奖。
难怪看着这么符合我们亚洲人的口味。
最后对应题目说一句话:如果你有小朋友,别让你的小朋友活的那么辛苦。
还是个独立小文艺的味道。
这片得静下心慢慢看才更有味道。
大人往往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其实他们样样看在眼里,只是表达不出罢了。
成人世界那些无奈妥协,那些言不由衷、敷衍与借口,孩子十分清楚。
甚至那些负性能量:未曾出口的敌意、未曾明写在脸上的不耐…孩子也都有所感知,察觉。
什么都别想瞒过孩子,尤其爱不爱这件事,他们会从你付出的时间心力去了解。
首先,让我们为成人世界里充斥的各种自私、欺骗、诋毁、狭隘…感到汗颜吧!
在商业上惯用的伎俩同样用在家庭上、身边的亲人上,而奇怪的是大多数人都视而不见,或根本就分不清真伪(要不继父继母怎么急巴巴地就同意结婚了呢)。
如果改编成国内的版本,估计就是父母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死捆在一块,然后天天家里鸡飞狗跳,各自在外找婚外情(还要给出不可能实现的承诺),剩下老人守着幼儿。
可在孩子纯真的世界里,一切都那么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在看出怪异的戏罢了,却不忍心戳破。
同样拥有纯真心灵的继父继母走进了梅奇的生活,其实影片构建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生父母——孩子(继父继母),成人(阴暗)——孩子(纯真),继父继母严格来说算不上主流世界中的人物:一个是照顾孩子的保姆,一般只在家呆着,一个是身份低微酒保,且认为人生不需要赚很多钱(就可以快乐),不像生父母,一个满世界做生意,一个满世界巡唱(即使没有债务危机),追逐的都是外在的东西。
影片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和同情,喜欢梅奇那条彩虹般的条纹裙子,和那条满是白色小鱼的蓝色连衣裙,像童话中的公主,想一个angle;最动人的小片刻,一个是继母说,那我们把花做成书签吧,可以保留一辈子,一个是继父为梅奇做了漂亮的鸡蛋餐,梅奇说生怕ruin it。
不过可惜啊,此刻的影片无疑是温情的,但小梅奇长大了会如何呢?
注定她会在生父生母之间拉扯,成为“夹芯饼”,官司还会继续下去,继父继母是无权抚养她的。
只能祈愿所有的孩子都尽可能快乐的成长吧,不让阴暗的东西潜伏在心底。
另外,其实爱很简单,爱需要陪伴和分享,不需要复杂的东西。
现在不少家长把孩子丢给学校就不管了,或者只懂得监督孩子做功课,做完功课就不管了,任由孩子孤零零自己倒腾。
其实父母才是对孩子影响最深的人啊,如果梅奇的父母不是这么缺爱,小梅奇也许不会这般敏感。
我不知道一些大人们怎么想的,似乎他们总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们无论怎么在小孩面前吵架,都没有什么影响。
小孩子反正是小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忘记。
并且孩子也没有什么反应,所以他们将此当成理所应当,也认为无关紧要。
可事实是,这些事情会永远埋在孩子心理,成为永远的记忆。
孩子真正长大后,当他们回忆起小时候,可能父母在他们脑海中的记忆,留下的更多是父母争吵的情形,以及站在一旁默不住声的自己。
他不会责怪父母没有给他一个富足的生活,但他会责怪父母没有给他一个美满和谐的家庭。
很多事情,小孩子都知道,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所以他们没说。
(芷宁写于2013年9月3日) 影片《梅茜的世界(What Maisie Knew)》拍得灵巧细腻而真挚,一对有问题的离异夫妇,一个可爱的孩子,两个介入这个破碎家庭生活的有爱心的年轻人,便是这部影片的主要人物构成。
影片通过孩子的眼睛,呈现出了大人世界的虚伪、纠结、混乱和浮躁,而孩子需要的不过是那么一点点发自内心的关爱。
小演员阿娜塔·阿普洛的演出自然清澈,简简单单地就呈现出一个单亲小孩的伤感又不乏真实的世界,令人欣喜。
电影改编自亨利·詹姆斯写于1897年的同名小说《What Maisie Knew》,在光影化时,影片对人物和故事进行了必要和必需的处理,做得可圈可点,即和时代气息契合,又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入情入理。
而亨利·詹姆斯作品中真实冷静细腻与值得品味回味的特点,也在影片中适度的保留了下来,这样的文学底蕴在观影时形成一种舒缓沉浸又耐人寻味的迷人气质。
执导过影片《不确定》、《暗夜摇篮曲》等片的斯科特·迈克吉和大卫·西格尔,一直长于讲述情感故事,此番,他们的细腻引导让小姑娘阿娜塔·阿普洛宛如本色出演般地带来了一个惹人爱的梅茜形象。
影片直译为《梅茜知道什么》,片中六岁的小女孩面对父母离异后的破碎世界,被动又主动地做着适应,她外表美丽而娇小,眼神澄明而纯洁,给人不得不爱、人见人爱的怜爱感,当这样的小女孩以一双清澈得几乎可以洞悉一切的眼睛看着大人们五花八门的世界时,仿佛一切都无所遁形,而她却还在为父母的任性不成熟没担当找着可以肆意如此的理由。
其实她什么都知道,她只是观而不语,以淡淡的笑容和聪慧的眼眸应对着,仿佛有着她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
她伶俐可人,具有独立自主性,有着一颗敏感敏锐又善解人意的心,她试图包容父母的一切缺点和弱点,包括他们的勾心斗角、自私自利,只因幼小的她爱着他们。
片中的细节动人,虽经过打磨却不露痕迹,被呈现地细致而清丽,看似平淡却充满着力量。
如影片伊始不久,梅茜的父母——艺术品商人比尔和摇滚女歌手苏珊娜为离婚吵得一塌糊涂,当外卖披萨送来时,梅茜跑上楼,看到父母吵得昏天黑地,她只淡淡地看了一眼,便了然地自己跑去拿了披萨钱,送到楼下。
再如,轮到梅茜去爸爸那里住十天时,她独自站在电梯前等待着,睡得迷迷糊糊的妈妈穿着睡袍奔出来,没头没尾地亲着梅茜的脸说爱她,说罢就兀自进屋去,留下年幼的梅茜独自等着电梯下行,梅茜了然地看着妈妈的背影,脸上挂有一丝令人心痛的懂事和习以为常。
还如,一直坚强乐观的梅茜终于在父母失职又没能和继父继母碰面的情况下,睡在继父同事家的床上时流泪了,这个伤心稚嫩的泪水让很多人被现实磨砺地逐渐麻痹的心有了酸楚和疼痛感。
父母各自迅速再婚的理由,说起来都是冠冕堂皇的,为了给梅茜一个家,让梅茜有人照顾,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不能胜任开脱。
实际上,他们只爱自己,对梅茜的争夺也出于不服输的个性。
和很多父母一样,梅茜的父母属于天生不懂得如何爱别人的类型,他们只会给孩子买礼物来表达爱,只会口口声声地说爱来表达爱,他们并不关心梅茜真正的想法和内心世界,除了继父林肯和继母玛歌。
影片通过母亲苏珊娜的嫉妒和所采取的幼稚极端的行为,巧妙地表现出了这位母亲对爱的偏颇理解,当然这里有朱莉安·摩尔的演技所带来的观影福利。
当真心爱梅茜的继父林肯和梅茜玩耍得很开心时,苏珊娜却嫉妒地将梅茜从林肯身边领走,当林肯和玛歌带着梅茜逛街玩耍得很愉快好似温暖的一家三口时,和别人逛街的苏珊娜看在眼里,妒火中烧,她出口伤人,蛮横地带走了梅茜。
片尾,梅茜终于和林肯玛歌一起出海游玩了,奔跑中的那个可爱笑脸,和瞬息间眼神中的茫然,让人始终对小女孩的未来揪心,而此时Lucy Schwartz那首的《Feeling of Being》轻轻响起,来的正是时候。
(杂志约稿)(若听片尾曲Lucy Schwartz的《Feeling of Being》,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89423014_d.html)
影片中有五个主要角色母亲苏珊娜和父亲比尔确实很相似,都很自私,即使他们都很爱梅奇,这点不能否认。
但他们为了自己的事情,生活,也可以抛开梅奇。
为了自己过得自在,都选择把另一个人拉进生活为他们带孩子。
年轻时候能够互相吸引,中年后争吵分开,不是没有道理。
而其中,比尔嘴上更讨人喜欢;苏珊娜因为事业不如意,把梅奇看得更重,怀疑一切可能抢走她的人或事。
保姆到继母的玛歌和继父林肯,他们都不算是成功人士,所以会被选择作为这种备胎的角色。
但也是因为他们普通,所以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陪梅奇,在影片中显得更为和善,有影片可以突出,也不能否认他们本来善良。
再回过头说主角梅奇梅奇是不幸的,父母离异后,再次离异,父亲离开,母亲离开梅奇是幸运的,父亲,母亲,继父,继母都很爱她我很喜欢影片的一类镜头,就是梅奇看着大人们做某些事情然后回过头,装作没有看到。
大人总觉得小孩什么都不懂,但没想过小孩也许不懂,但他们能看见,能听见,最后会记下,影响性格,有一天会懂。
就是影片的名字:What Maisie Knew结尾处,苏珊娜问梅奇想要什么的时候,代表了一种转变。
大人们有时候该问问什么是小孩想要的。
第一次写影评,只因看到了豆友写的几句,莫名触动了内心,也就想写点什么,思绪很乱,只写给自己看这是一部很慢的电影。
看完电影,我也想讲两个故事。
很小就很独立。
妈妈从我小学起就外出打工,因为不满我爸“不求上进”的心态。
小时候对妈妈的印象:严厉,歇斯底里,固执。
但是很小的时候还是会想她,想她的时候,就躲在被窝里哭,不敢让爸爸听见。
我想,这些都是独生子女的特殊待遇吧,如果有个兄弟姐妹,也许会好过些。
小时候对爸爸的印象:放一个星期反复回锅的饭菜,酗酒,抽烟,玩电脑,回家玩,没有沟通。
这样的家庭,爆发只是个时间问题,况且经常有小地震发生。
在几次警察因为“入室偷窃”“家庭暴力”进我家后,我逼着他们离婚了。
我想跟妈妈,因为不想再尴尬的闯进门,看见爸爸突然关掉显示器,不想路过门口,听见他的电话。
但是妈妈让我选爸爸,她说“你爸离开你后,肯定不管你了,他的钱给别人花还不如给你花”。
不知为何,我很羡慕梅奇,当她被人抛弃时,总有人能帮她,我还记得高中,压力很大,他们离婚后,妈妈逼着爸爸分家,作为一个早已不求上进的男人,选择了自己离开,可是法律上,我属于爸爸。
于是,有一天,妈妈把我也“赶”了出来,当着我的面,跟我爸说,把我的钥匙收了,接我回去。
我当时真的恨妈妈,并天真的以为,能像电影一样的和爸爸相依为命,我暗暗发誓,要节省,要努力,给爸爸争气,事实给了我一记耳光,爸爸把我丢给了三伯,自己和女友潇洒去了。
三伯待我很好,比亲生父母还好,每天早晨给我做早餐,这是我长这么大,唯一的几次能在家里吃的早餐,他们给我住非常干净整洁的卧室,一切都特别美好,只是,我和梅奇一样,从没有真的笑过。
晚自习回家,骑着自行车,就那么绕啊绕啊绕,很小的小区,我却迟迟找不到我的家。
后来,爸爸租了个房子,并且喝完酒和别人打架,把手给打残了。
我再次天真的以为,我和爸爸又可以相依为命了。
我的后妈顺理成章的出现了。
我没办法喜欢她,虽然她待我比亲妈要好。
每天晚自习,15分钟的自行车程,我总在想,是去妈妈那,还是去爸爸那。
爸爸抽烟酗酒,家里一推门,能被熏出来。
我想去妈妈那,但是妈妈不让我长待,她要找爸爸要生活费。
于是,我再次像个皮球一样,推过来,踢过去。
每天放学,就像梅奇一样,没有表情的骑着车,绕啊绕,没有人关心一个10多岁的少女晚上会在哪住,我试过,如果我丢了,真的没有人会在意,因为他们都以为我在对方家。
我不喜欢拥抱,不懂得安慰,也不太会求人,因为小时候,每当我求助时,总是家里严厉的苛责“自己解决”,当拒绝多了,也就自立了。
对于所有事情,我都是:如果这个东西是我的,当我放手之后,它还能回来。
所以求,真的不是我字典里的东西。
再讲一个我表妹的故事,她的故事更贴近梅奇,更重要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和梅奇一样有一双会发亮的眼睛。
第一次见到她是4岁,虽然早就听说舅妈家想领养一个小孩,当时心理还是有点不爽,一直以来我是家里最小的那个,现在会有个比我还要受疼爱的表妹了。
但是当我看到她,一切都不重要了,她真的很漂亮。
我真的不懂为什么她父母会抛弃她,难道天妒红颜吗?
她父母在她4岁的时候离婚了,然后分别再嫁,记得第一次见到她,就是亮亮的眼睛,怯怯的眼神,怕生人。
她跟爸爸,但是爸爸另娶了一个,并生了一个弟弟,于是将他抛弃,她妈妈离开后,骗她去了海南,一个很南很南的地方,没有办法见她,但是她妈妈也生了一个妹妹。
她爸爸的姐姐,就是我舅妈一直没有小孩,所以她很幸运,找到了另一个家。
舅妈舅舅对她很好,舅妈以前常跟我说,表妹来到她家后,经常哭,不能离开人,出去5分钟,表妹就能哭的歇斯底里,我能理解,被抛弃的经历对她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表妹后来开始叫舅舅舅妈叫爸妈,叫亲爸,叫(名字)爸爸,叫亲妈,叫(名字)阿姨。
前两天刚跟她聊天,9岁了,她说她想起来还是想哭。
表妹很乖,来舅妈家后特别爱笑,是个假小子,但是不能跟她提任何抛弃的事,还是会伤心。
但是,舅妈今年诊断子宫癌,一直在做化疗,人已经没有以前精神了,不知道能撑多久,表妹应该不懂,但是真的不愿意谁再将她抛弃一次,她笑起来就跟精灵一样. She doesn't deserve it.这些故事,只是想告诫自己,当自己面临抉择时,不要给自己的孩子带来相同的苦难。
祝梅奇们幸福。
曾经的美国电影总是喜欢把孩子描绘成天真无邪、柔弱单纯,大人对他们都像对智障一样,表面上好像平等对待,实则是从心底里的不信任。
经常会用骇人听闻来形容让孩子一个人在家,或是你怎么能给她吃那些高热量食物等等。
孩子是不会懂大人在想什么的?
隔空令我想起老电影《偶像倒掉》,两部电影都在用同一种手法告诉观众,孩子什么都懂,他们不知道只是因为你不相信他们可以理解而不让他们知道。
当父母离婚时,梅西知道,父母要分开。
她可以从父母长期的争吵中感受到。
她当然渴望父母可以重新在一起,当然这没有实现当母亲问起她,父亲是不是和小保姆暧昧,并据此想向法庭申请改判的时候,梅西也知道,她回答说,不知道。
这就是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她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自己的回答会造成什么后果。
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是自己无法掌控的。
爸爸说的每句话,梅西都记得,去坐船,爷爷带着他去捡硬币。
当爸爸从出租车里向她挥手的时候,爸爸觉得梅西不会理解此刻的意义——他再也不会回来了,但梅西知道,她跑过去紧紧抓着爸爸不想放手。
妈妈每次长期不负责任的突然消失,然后又突然出现,总是搂着她说,我爱你胜过世间的一切,你知道吗?
梅西说知道,但其实,她知道妈妈根本不爱她。
当保姆格温和酒保第一次感受到对方的时候,梅西知道,这两个她最爱的人能相爱是最好的。
她让格温做了大蛋糕给酒保。
当他们两个亲在一起的时候,她知道她找到了家。
梅西什么都知道,你们只是假装她不知道,好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
夜里看电影,真的比起平时看更加入味.于是.大半夜看了"梅奇知道什么 What Maisie Knew"就写了这篇东西.这片子都是围绕着Maisie来拍摄.是一个小孩子的眼观来告诉我们小孩子的眼中的世界.电影里面Maisie父母并不和谐.Maisie的母亲Susana是一个过气的摇滚明星.而父亲bill则是一个过于专注自己事业的艺术品商.两人根本就没有对Maisie有过关心.可是两人却因为Maisie争夺抚养权.可是两人为了营造能够给Maisie更好生活而找来Lincoln和Margo.两人为了争夺Maisie,却没有关心她真正的想法.除了Lincoln和Margo.....(不剧透.因为真的很不错..Maisie是个既漂亮又天真的女孩.但她懂得却很多.绝对可以称赞是个人见人爱的女孩.可惜.双亲却没有把Maisie当做自己孩子来对待.可悲的是.Maisie更像一玩具.一个大人的玩具.喜欢的时候告诉Maisie自己有多珍惜.可以不喜欢呢,却就像一皮球.不顾一切的踢给对方.有时候我在想.这并不是电影.也是真实的会发生在我们的左右.经常.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家庭希望有新生命的诞生.可是.一旦父母出现决裂.认为这就是个负担.可笑的是.在要小孩的时候,就没有想过以后会发生的事情.总是能够在对方在别人在任何地方吹嘘自己会有多珍惜自己的孩子.如果真的不懂照顾他人,请离开......我很讨厌很多家长,把孩子生了下来.或许在最初的阶段都在细心的呵护.可问题.小孩是无辜的.但不是为了给你们带来快乐而糟蹋的.有句话.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难道不知道小孩子就应该作为父母的重心来培养么?如果一边要兼顾工作一边要兼顾小孩.能不能优先把工作和家庭分开.不是说不工作就能要小孩.照顾小孩就能不工作.而是能够把照顾小孩作为优先.因为工作没了.可以找.而小孩对你的印象可是一辈子.这部片子前面的真挺无聊.看似无聊.可是到了后来.随着家庭的破裂.继父继母Lincoln和Margo的介入.似乎Maisie的生活变得非一般.照顾小孩不是一件难事.而是你投入的心思.如果靠的是嘴上功夫说说而已.请深思要不要生一个出来.我很想告诉那些把小孩子生了出来.又不重视又不管的家长.你们都不是人.他们不是你的玩具.更不是你们的附属品.而是你们的宝物.最后.在Maisie和继父继母一起住海边小屋,母亲打算来接她.跟她一齐去其他地方开巡回演唱.Maisie没有跟走.因为第二天他们要一起去坐船.而坐船为什么远远比跟母亲一齐更重要呢?我觉得因为是承诺.Maisie的父亲答应了她带她去坐船.可是后来跟继母去蜜月了.接着后来就发生太多事情.依旧没有去成.所以这是Maisie坚决不跟母亲走.而留下.有时候小孩子真的很在意你说过什么.而做父母的却没有放在心上.总是随口答应就草草了事.小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只要你完成了你对他们的小承诺.便足够.最后的时候.Maisie奔向小船的那一段.真的很美很赞.完全表现了Maisie对坐船的期望和兴奋.而片尾曲(Lucy Schwartz-Feeling of Being)小清新的插入更加唯美.
以小孩的视角讲述了,离婚家庭小孩的生活,叙事平淡、真实、细腻,小女孩不是什么甜心,除了父母、继父继母都没陪她的那晚,她什么时候都没哭,所有的伤心都以平淡掩饰——片中的开心却都是真的。
从偷藏母亲送的花(被父亲丢掉的花),反转到宁愿跟继父继母玩一天,也不愿意珍惜跟母亲难得相聚的一天,情节顺畅,让人明白可怜父母的可恨之处。
总结,这是一部反离婚电影。
ps:影片明确说明了,离婚家庭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爱情的结晶,他/她不是玩具,喜欢了拿来,没精力了丢一边。不想生。言归正传,世界上同时会有这么傻的两个人?感觉不到对方不爱只是利用?
at once absurd, funny, moving and most importantly, full of hearts. A fresh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love and manipulation
拍的真好,其实小姑娘什么都知道。做父母责任心太重要了,真不知道梅西以后该怎么办啊?
温情的电影
简单、治愈。摩尔阿姨这个妈妈真的爱女儿吗?
以中国人的视野来看,这个故事有着好奇特的伦理观念,但是很温暖。
小萝利演得太好了,四星全是她的。
这孩子值得更好的,整剧亮点之一loli时装秀,又可爱又温暖,她流泪的时候我还如释重负,终于哭了,不然实在让人担心。连着看了摩尔两部这类片子,审美疲劳,对家庭剧也是real没兴趣,好在我爱最后的完美结局。一般温情片,加上视角略不同,平平中微有亮点。
剧情有点狗血
游离在商业片和文艺片之间,感触不大。
这哥俩合作过的女神有提尔达斯文顿朱丽叶比诺什,这回找上摩姐了。姐这几年状态一直保持,这就是没得奥斯卡的好处吧。不过片眼绝对吸血鬼,大部分时间我在看他的白t仔裤长腿翘臀,小萝莉的童装戏完全忽略。
甜。梅奇两边都想要,以血缘亲疏/情感远近来划分,而非父亲继母/母亲继父这道楚河汉界。有关家庭的定义,化用一句郭松棻的《惊婚》,“难道父母以为一旦生养过就不再破碎,或者不惜于破碎。”梅奇还知道,真心笑容源自选择权被尊重、童话梦能圆,对付其余则轻声敷衍、得体地耸肩。
我的童装最时尚,每天换一套,我妈玩摇滚我爸到处飞,他们都想养我却都不甩我,我的继父继母年轻好看人nice,好想他们成一对。
太严肃,即太幼稚;
Maisie太招人疼了。
剧情简单明了。Maisie让人感到可怜。烦死朱莉安摩尔,而且又是这么个讨人嫌的角色/性格;倒是爸爸的角色没有过分黑化(大雾)。男二和女二(诶?应该是男一和女一吧?)都让人挺喜欢的,尽管最开始男二看起来就像个酒鬼/瘾君子,还有女二也该瘦瘦腿了。Maisie真是小古怪小精灵啊,很喜欢。
好想抽她妈一巴掌次凹 小盆友好心疼!!!!
求认识造型师,后妈和maisie简直是最可爱母女装。难道就我一个人特别担心四哥工作怎么办孩子以后到底要跟谁这个家以后怎么办才好吗
美萝莉
这么复杂的人物关系都能有条不紊,表演可圈可点。不及everybody is 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