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过的最好看的恐怖片《 诺斯费拉图 》,自1922年来的第二次翻拍,同时也是同名影片的第三版。
豆瓣上依旧是充斥着催毛求疵的对剧情老套、缺乏逻辑的评价以及如大师般的深层解构,甚至低于6分的评分,极大的忽略了其艺术性表达、氛围营造、视听及光影和沉浸式观感的体验 。
我是真的被19世纪古典的、黑暗的、哥特式的以及充满神秘学的特质所吸引, 还有整体氛围营造的压抑感、封闭感以及那种宗教式的恐惧,再加上对光影、构图和语言的精心雕琢堪称这类片子的典范。
影片将哥特由一种景观上升到笼罩全片的氛围,甚至将那抽象的黑暗、死亡描述为一种宗教,化身为诺斯费拉图,瘟疫与死亡随之而来引诱他的信众向他献祭。
感觉这一点确实与之前的哥特式电影相比有了些不一样的东西。
哥特式阴郁像是一种宇宙间无可名状的支配着人和万物的力量和引力。
这种风格最早可以追溯到爱伦坡的短篇中,被死亡本身所吸引,尸体上诡谲的微笑,似乎都在表达着死亡的诱人之处。
近来托马斯·里戈蒂的小说中似乎也给人这种感觉 本片对于欲望的表述尤为突出。
是艾伦的在欲望的饥渴中召来诺斯费拉图。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女性的情欲定然是被羞于提及甚至视为肮脏亵渎的。
这点在片中男性角色身上体现。
女性主义在导演之前作品《女巫》中也是有所展现。
猎巫运动本身就带有资本原始积累对女性剥削的深层含义。
而女性力量在当时背景也极容易被妖魔化。
将女性欲望放置这个语境中,就自然会涉及到女性主义的表达。
看评论感觉很多人对影片中有x暗示或明示的镜头感到不适。
其实我个人觉得还好。
这种对欲望的展现方式让我想到了之前冯提尔的《反基督者》。
如同神秘莫测的深林一般,有摧毁同时也有重构的能力,野蛮生长,暗流涌动,是万物生长的本源。
那抽搐与痉挛似欲望被强行抑制,力量在身体中横冲直撞找不到出路,产生的歇斯底里。
召唤来黑暗的是女性被抑制的欲望而扼杀黑暗的也是那带着不纯之欲的爱。
最后那段献祭的画面给人一种怪异的美感。
苍白病容,但是蓄积着力量。
连魔鬼都被其引诱,最终被反噬。
要谈这部的话不得不将其与之前改编同样故事的《惊情四百年》比较。
风格差异很大,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后者。
这并不只是因为加里奥德曼的个人魅力(当然也是一大原因,叔化成人型时,一头长发,那个英俊潇洒,这样来迷惑少女那定然是更有说服力啊),还是因为那部片延续的科波拉独特的个人风格吧。
那种诡谲的氛围是贯穿始末的。
而且从片头就可以看出,前者是将原始欲望作为起因,加入大量宗教色彩;后者将古老爱情传说作为前缘,之后的种种命运一般的羁绊,延续四百年的找寻与最终的救赎,怎说还是更好下口一点吧。。。
导演的作品有很强的那种民俗异教的元素,但《女巫》的观感上而言明显更好。
感觉这种氛围感恐怖片还是应做到收与藏会更好。
让人真正恐惧的是隐藏在密林的黑暗之中看不见的,通过适当的节奏,时而黑暗露出一角,让观众紧张。
但要是不停念着咒作法发癫,感觉看起来真有点神经衰弱了。
这部的剪辑啊,节奏真的有点难受。
而且很多画面真的很多余啊。
确实画面美,场景作的好看,但就是给人一种游乐园的景观的感觉,很像是游戏画面,甚至某些场景给人一种好莱坞冒险片的错觉,四个人举着火把去打怪😅
A24培育了一大批作者型导演,在好莱坞大厂制作体制外,获得有主导权的制作资助,真功德无量。
特别是在恐怖惊悚类型领域,其发行作品的创作力和质量一直独领风骚。
Robert Eggers 是其中一位干将。
最近看了三部Eggers作品,印象非常深刻。
最惊艳的还是2015年的处女作《女巫》,由楚楚可人的少女Anya Taylor-joy担纲。
在一流的影像质感上,用简单而深邃的故事,探讨了清教伦理下的恐惧与救赎。
本片的文本,形式与立意这三位一体完美地自洽,哲学隐喻又极高明得圆融于故事中,还呈现了极具个人气质的美学风格。
作为处女座,简直可打满分。
这是美国的心理惊悚代表作,是美国的《X圣治》(虽然两片非常不同)。
在处女作一炮打响后,Eggers是很能拿到好资源的。
19年的《灯塔》集结了帕丁森和威廉达福,以高难度黑白摄影,密集莎翁式台词,封闭空间叙事,希腊异教传说的诡异,打入了戛纳和奥斯卡竞赛圈。
而我的观感是,反而没有处女座好,因为太刻意了。
当想做的异教邪典,克苏鲁意像和哲学思考只能像一块翻糖字母牌插在蛋糕上做装饰,而不是有机得融入蛋糕里(故事和人物),那么这种虚浮的符号化表达只能看出创作者的偷懒或无能。
而24年的哥特吸血鬼片《诺斯费拉图》是翻拍自一部德语老片。
这部片子就无论在影像风格和主题表达上都无甚新意了,即便在投资和卡斯上都已经来到B级片顶级规模。
独立的作者型导演,无法驾驭顶级制作的情况并不少见。
真正过了这关的,大概只有维伦纽瓦和诺兰。
静静地做恐怖片界的塔可夫斯基也蛮好的呀,离开大制作吧,我想对Eggers说。
Murnau’s NOSFERATU: A SYMPHONY OF HORROR is a seminal work that carves an indelible mark on horror cinema. Its jagged expressionist shadows, Max Schreck’s cadaverous Count Orlok, and its legal entanglements - being an unauthorized adaptation of Bram Stoker’s DRACULA - all contribute to its everlasting mythic status. With Robert Eggers’ 2024 adaptation, the challenge is not merely to remake a classic, but to reinterpret a piece of legendary folklore for a modern audience, and it is steeped in visual excess and psychosexual complexity. Viewing them side by side, the pair conduces to a fascinating interplay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where silent-era phantasmagoria meets its contemporary gothic sensibilities.Murnau’s NOSFERATU is a ripe fruit borne out of German Expressionism, a movement that efficaciously transforms light and shadow into instruments of psychological dread. Murnau's use of deep contrast, exaggerated mise en scène, and haunting inter-titles constructs a fever dream of crippling angst and creeping fright among its real locations and orthochromatic splendor. Not least for Schreck’s gaunt, rat-like visage, his elongated fingers, and unnatural movements, all become the definitive image of “vampire”as a hideous predator, a sinister plague-bringer, distinct from the suave aristocrats of many a later rendition. His stiff, puppet-like motions and eerie stillness suggest something undead in the truest sense: a being no longer bound by human impulse, governed only by its desire.Unlike Stoker’s DRACULA, which features a collective battle against the vampire, NOSFERATU presents a more fatalistic vision of horror. Thomas Hutter (von Wangenheim) is largely ineffectual, while his wife Ellen (Schröder) emerges as the film’s true tragic heroine. Her sacrificial act, luring Orlok to his demise at sunrise, informs a Romantic ideal of doomed love, yet her death also underlines the film’s nihilistic overtones. The conclusion suggests that horror is not vanquished through heroism, but through sacrifice, leaving a viewer with an ambiguous feeling of closure and loss.Emerged from the shadows of post-World War I Germany, a society grappling with loss, instability, and the wraith of death (whose allusion to the plague is particularly resonant), the film's vampiric contagion reflects not only fears of a death-dealing disease but also anxieties about the “otherness”, a theme profoundly embedded in the xenophobic undercurrents of the Weimar-era culture.Eggers, known for his meticulous attention to historical aesthetics in his previous works, reconstructs the same world in his fourth feature, but infuses it with a sense of realism that paradoxically deepens the supernatural horror. His Count Orlok (Skarsgård) does not merely pay homage to Murnau but expands upon it, employing chiaroscuro lighting, fog-drenched landscapes, and intricate period niceties to craft an atmosphere thick with occult, fear and impending doom. The cinematography, courtesy of Jarin Blaschke, replicates the expressionist roots while introducing modern, almost painterly compositions, ensuring that the film breathes with its own spectral life rather than feeling like a museum piece.Skarsgård’s carefully under-wraps transmogrification (whose appearance is intentionally concealed from the film’s trailers and all the publicity materials) is deeply unsettling and impressively grotesque. Through the use of practical effects and subtle CGI enhancements, his elongated features, sunken eyes, and eldritch movements reinforce the film’s gothic horror aesthetic. More than a mere specter, he fully inhabits the monstrous nature of Orlok, who exudes a primal lust over Ellen Hutter (Depp), more like a tortured being of menace and melancholy, whose loneliness seeps through his otherworldly form than an orgulous bloodthirsty monster sporting a distinctly unearthly accent. If Hoult’s Thomas Hutter makes a good fist of a reactive role manifesting mounting anguish and bone-chilling terror, it is Depp’s quietly stouthearted Ellen who establishes herself as the ultimate vampire killer. Eggers bulks up her part and adds a very sensual carnality to her predestined entanglement with Orlok, and Depp brings off an incandescent intensity in a physically demanding role ridden with melancholy and possession. Among the rest of the cast, Taylor-Johnsom’s Friedrich Harding is a pesky, contrarian bore and Corrin is underutilized as his orthodox wife Anna, but Dafoe’s Prof. von Franz gives occult an invigorating boost for his urgency and sagacity (interestingly, Dafoe earns his second Oscar nomination by playing Max Schreck in E. Elias Merhige’s SHADOW OF THE VAMPIRE, 2000, a fictionalized account of the making of Murnau’s film). Also McBurney inputs a disturbing derangement to Herr Knock, a servile devotee of Orlok (a role played by Granach in Murnau’s film with equally stunning mania). Both pictures, in their respective contexts, redefine horror. Murnau’s film is an elemental incubus, stripped to its essence - a silent ghost story etched in stark light and cavernous dark whereas Eggers' film is an estimable reconstruction (earning 4 Oscar nominations for its breathtakingly evocative production is by no measure a small feat), a love letter to the genre that dares to ask new questions of its ancient antagonist - Count Orlok aka. Nosferatu is an eternal wanderer, trapped in a cycle of insatiable hunger for blood and perpetual loneliness, embodying a more tragic than malevolent force of the supernatural. Across a hundred years, Nosferatu remains a creature lurking in the shades, but in 2024, those shades are darker, more introspective, and even more terrifying.referential entries: Werner Herzog’s NOSFERATU THE VAMPYRE (1979, 7.9/10); F.W. Murnau’s FINANCES OF THE GRAND DUKE (1924, 6.3/10); Carl Theodor Dreyer's VAMPYR (1932, 7.7/10); Eggers' THE NORTHMAN (2022, 7.5/10), THE LIGHTHOUSE (2019, 8.0/10).
English Title: Nosferatu: A Symphony of HorrorOriginal Title: Nosferatu, eine Symphonie des GrauensYear: 1922Genre: Horror, Fantasy, MysteryCountry: GermanyLanguage: GermanDirector: F.W. MurnauScreenwriter: Henrik Galeenbased on the novel by Bram StokerComposer: Hans ErdmannCinematographer: Fritz Arno WagnerCast:Gustav von WangenheimGreta SchröderMax SchreckAlexander GranachGeorg H. SchnellRuth LandshoffGustav BotzJohn GottowtMax NemetzWolfgang HeinzRating: 8.0/10
Title: NosferatuYear: 2024Genre: Horror, Fantasy, MysteryCountry: USA, UK, HungaryLanguage: English, Romanian, Romany, Latin, German, RussianDirector/Screenwriter: Robert Eggersinspired by the screenplay by Henrik Galeen and based on the novel by Bram StokerComposer: Robin CarolanCinematographer: Jarin Blaschke Editor: Louise FordCast:Lily-Rose DeppNicholas HoultBill SkarsgårdAaron Taylor-JohnsonWillem DafoeEmma CorrinRalph InesonSimon McBurneyJordan HajTereza DuskovaKarel DobrýRating: 7.6/10
对于恐怖电影爱好者而言,跨年夜的愉悦不来自热闹的晚会和涌入跨年的人群,而是将一年中错过的恐怖电影补充完整,并开启新的恐怖之旅。
在2024年跨年夜,网络上很适时地发布了罗伯特·艾格斯导演《诺斯费拉图》的资源,于是决定测评一下。
测评的结果是,《诺斯费拉图》真的很难翻拍好。
观看前,实际上对罗伯特·艾格斯导演的版本抱有很大期待,毕竟导演之前拍摄过《女巫》和《灯塔》这样的哥特惊悚佳作,导演自身的兴趣和风格也很适合掌握《诺斯费拉图》。
理论上应当会拍出新意,然而并没有。
即便能看出导演对茂瑙原版《诺斯费拉图》的致敬和引用,包括尽量减少感情线索,将重心放在诺斯费拉图怪物带来的阴影和诅咒上。
电影中部分跳切和跟随主角目光的环视镜头营造的恐怖氛围还是有的。
导演很擅长静谧恐怖,恐怖画面出现的时候通常是以安静而不是加重背景音完成。
但整体感觉,电影恐怖氛围不够,诺斯费拉图的戏份被女主掩盖,虽然是主角,更像是工具人。
如果你在电脑上看,就会发现在导演精心设计的蓝雾色调和明晦交错的光线下,从头至尾几乎看不清奥乐伯爵的全脸,即便出现了也是作为惊吓点的剪辑一闪而过。
直到最后,当阳光照射进来,我们才第一次看到诺斯费拉图的真容。
一具高大的腐尸,但其面容已在阳光照射下被腐蚀殆尽。
在错过所有惊吓点的节奏中,电影就结束了。
可能导演想表现诺斯费拉图的阴影(shadow)吧。
没有想到诺斯费拉图的真容在海报里最完整。
或许这部电影适合在电影院看。
这部电影的主线不在奥乐伯爵,而在莉莉-罗丝·德普饰演的女主爱伦。
她天生拥有通灵能力,在父母双亡后,极度缺爱而极度渴望爱的她在某天半夜不自觉召唤出了棺木中的恶魔即诺斯费拉图,并与其缔结了爱的契约。
之后,她遇到了真爱托马斯,托马斯的爱让艾伦忘记了过去岁月的阴霾,重新拥抱生活。
可是,她之前已经将爱献给了魔鬼,还能安然脱身吗?
其实女主的情感是有递进的层次和复杂性的。
一开始,绝望的她投入了恶魔的怀抱,并得到了暂时的温存和幸福。
可是,这种虚幻、邪恶的欢愉很快变成了噩梦,因为她等同于将灵魂和身体献祭给了魔鬼。
遇到托马斯后,女主的生活有了新方向,但过去的阴影并未放过她,不断在梦魇中将她带回过去的夜晚,告诉她,她不属于人类,而属于自己。
最后,当诺斯费拉图来寻找女主,告诉她如果不和自己走,就会让瘟疫蔓延整座城市时,女主决定牺牲自己,成为魔鬼的新娘,换取真正所爱之人托马斯的生命。
问题在于,莉莉-罗丝·德普的演技没有支撑起女主情感的复杂性。
首先,她的长相并没有哥特古典的风格,五官也不够哥特深邃,因此很难信服她是诺斯费拉图天选的美丽新娘这件事。
莉莉的表情在电影中一直呈现出褶皱的状态。
当她最后决定牺牲自己挽救大家的命运时,似乎也没有表现出为爱牺牲,但同时又害怕的神情(可能因为光线太暗看不清表情)。
总体上情感表现得不够细腻。
之前女主可是阿佳妮和薇诺娜啊!
非要说演技到位的,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托马斯还不错。
本来他就是英国人,长得也有哥特风格,很适合他。
尤其他面对奥乐伯爵时的惊恐神情,有被感染到。
另外,电影后半段诺斯费拉图来到都市后的剧情太潦草了。
前半段女主预知到恶魔要来的铺垫太久了。
由于不断在强调he's coming,以至于很期待后面会有惊心动魄的对抗情节。
结果,当诺斯费拉图上岸,给女主思考的三晚和最后女主牺牲情节很快就完成了。
总之如果你对这部恐怖电影抱有很高的期待,估计会失望。
但如果你只是想欣赏一部哥特风的恐怖电影,去19世纪的欧洲看一看,不妨可以打开这部电影。
The End关注公众号:日落使我头皮痒开启恐怖荒诞之旅
【诺斯费拉图·美国/英国/匈牙利·2024】《女巫》《灯塔》《北欧人》导演罗伯特·艾格斯新作。
翻拍自一百年前茂瑙执导的同名无声电影,也是这部恐怖经典被翻拍的第三个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中诺斯费拉图的形象与茂瑙的原版中尖牙、秃头、利爪的怪诞形象大不同,2024年的他更具实感,拥有更完整的“人类形象”,他只是栖身在阴影里,皮肤黯淡灰绿、行将衰朽,看起来真的像是死了,或是不死之身,他不再仅仅是黑暗象征,更接近于人类孤独厌世的内心,一个巨大的虚无黑洞,挑衅着世间所有的生命。
女主艾伦的改编也令人惊喜(由强尼·德普的女儿扮演),青春期性觉醒是的夜游时被附身,艾伦在欲望的饥渴中召唤诺斯费拉图,以及在全片中反复出现的忧郁与欲望压抑,也使她从一个为爱牺牲的悲剧工具人,升华为一个内心充满了爱、欲望与死亡的纠缠撕扯的真实的活人,这样她在片尾为人类献牲的结局才有了切肤之痛。
导演艾格斯尽显哥特圣手的才华,用35毫米的胶片雕刻琢磨出一部视觉杰作,光影是电影中独立的角色,在每一帧画面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无言但确凿地言说的影像,也将哥特式景观提纯为抽象的黑暗和死亡,那是我们的原始恐惧,我们的向死而生。
(040)
这样说对Nosferatu可能有点不太公平。
毕竟第一版Nosferatu上映至今已经整整103年,论辈分也得是《可怜的东西》像它。
在走进影院之前,卡司里我只认识Lily Depp,还是经过搜索才知道原来Nosferatu讲的就是德古拉的故事。
1922年初版拍摄时因为没有买版权,所以把主人公名字统统改编就安稳度过灰色地带。
在那个因为胶卷长度限制所以还有分幕的黑白默片年代,知识产权的规范的确近乎于零。
于是在真正了解全世界最有名的文化形象之前,我先接触到了它的盗版的翻拍的翻拍。
只是我完全没有想到朋友推荐的吸血鬼故事会是这样一部erotic的影片。
真是,2025年以来我看的片子怎么都这么殊途同归:前有Anora后有Babygirl。
它们永远在用性作为叙事主题,永远把镜头对准女性的身体却标榜女性主义电影,美其名曰对于亲密关系中权力动态的探讨。
一月中旬则是被从1922年到2024年的三版Nosferatu填满,感受持续了一百年的邪典故事里折射出的对于女性的凝视与性幻想。
Lily Depp真的很适合演僵尸新娘三版Nosferatu诞生的理由都各不相同。
1922年,刚经历完一战的魏玛德国正在与电影这种新媒介的蜜月期。
所以当小说《德古拉》风靡全世界后,导演Murnau会想要拍一部电影。
Max Schreck作为初版Nosferatu,他的尖耳、烟熏妆和獠牙虽然与之后俊美白皙的吸血鬼言情故事里的形象大相径庭,但也是对德古拉原始描写最还原的视觉化呈现。
而也正是因为Murnau在改编时对于原著设定的取舍让1922年的原版被质疑是否是纳粹德国兴起最早的在媒体中的呈现。
被主流社会排挤的吸血鬼来自东欧,牺牲自我的角色是纯洁美丽的白人女性——无论是否有意为之,吸血鬼还是在后来的反犹主义浪潮中成为了很好用的宣传工具。
而1979年决定翻拍Nosferatu的德国导演Werner Herzog正是用这样的理由说服代尔夫特市政府同意他进行取景拍摄的。
我无法想象40多年前这样一个世界著名的故事取景拍摄,给现在看起来实在过于宁静的欧洲小城带来了怎样的轰动。
我就是在代尔夫特的影院看完79版的电影的。
影院经理特地请到了当年协助过Herzog导演的工作人员来作讲话。
拍摄瘟疫场景时,媒体恶意报道代尔夫特已经被十万只老鼠入侵。
第二个月就要重新选举的市长担心波及到自己,勒令剧组停止拍摄了。
这位工作人员就是在此时被导演拉来拍摄幕后纪录片,强调在1970年代重新翻牌魏玛德国的经典是多么重要。
这部电影是作为欧洲文艺界对于逐渐垄断电影制作的美国好莱坞的一项无声呐喊,是德国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全方位对于自己的民粹主义进行反思的最好证明。
所以在这一版中,角色名也都改回了《德古拉》最初的设定。
是的,五十多年了,这群男性制作者忙着借助文艺作品输出政治观点,没有人在意我们的女主角一直在反复牺牲自己。
看电影的时候我只觉得女主角德语口音好奇怪,后来才意识到她是阿佳妮。
2024年,又经历了两波女性主义思想浪潮后,终于又有男导演盯上了这个故事,并且说这一次的改编会主要探讨女性的欲望与随之而来的权力转移。
可是电影一开始,我就意识到大事不妙,这看起来怎么像是又一部《可怜的东西》?
和Bella一样,Nosferatu里的Ellen非常的美丽。
而这种美丽就跟她与Thomas的爱一样,我看了三部电影都没有看出来,全靠片中所有角色反复不断不加例子的言说。
Thomas被行为古怪的男上司发配去东欧和Orlok公爵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后,Ellen的选择永远都只能是留在房子里,被动等待。
她和她怀中的小猫有什么区别?
身着白裙的金丝雀,她的美丽来自她的纯真、脆弱,以及能够被男人所渴望。
而Thomas的形象倒是随着时间一起变迁。
1922年版的Thomas是个傻乐呵的初入职场的青年,上司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
1979年版的Jonathan (Thomas) 是个易怒的超雄潜在患者,吉普赛人叫他不要再前进了他还非要去进行山野徒步,最后漂流完就傻了,再也没好过。
不知道阿佳妮还在喜欢他什么,可能因为Bruno Ganz上辈子还在柏林做天使的时候救过她的命吧。
2024年的Thomas长得很像于适和陈牧弛的儿子,睁着一双盛满惊恐的大眼睛就演完了两个多小时的片子。
果然我们21世纪的观众是喜欢脆弱(无能)的男性角色吗?
衬衫领子一直不拉好的不守男德的典型例子,如有冒犯到Nicholas Hoult的粉丝对不起,他很帅。
Robert Eggers做的最大改编就是对于Nosferatu和Ellen之间关系的解读。
Ellen小时候很孤独,所以她对于陪伴的渴望唤醒了死神。
导演加入了Ellen寄宿在亲戚家的篇幅,她与丈夫朋友的妻子Anna刚结下友谊就目睹对方和对方的两个孩子因为Nosferatu惨死。
而因此被驱逐的她与Thomas回到自己家的路上,因为瘟疫而生灵涂炭的小镇景象加深了她决定放弃与Thomas的爱,牺牲自己拯救世界的想法。
在医生提出建议之前,她就下定决心要赴死了。
但还是很奇怪,为什么男性拥有欲望是骑着马(没错,芭比之后我对马更加敏感)去远方完成工作,拥有欲望的女性就只能召唤来死神?
为什么医生明知Ellen是放弃了爱与生命,通过吸引长得像霍比特人里的半兽人一样的Nosferatu来和她交媾到天亮来毁灭怪兽,但还是欺骗Thomas大半夜和他一起去教堂放火烧棺材?
这些情节的改编反而让我更加笃定,在医生(或者导演和编剧)眼里,Ellen和Thomas手中的火把一样,只是消灭邪恶的Nosferatu的一个工具。
童年的Ellen在花园里第一次遇见Nosferatu更让我觉得莫名其妙的是大量的性相关的镜头。
横向对比,Anora毕竟讲的是性工作者的故事,Babygirl甚至本身就是SM主题,只是我没做好调研所以在电影院里惊讶了一下。
而Nosferatu是为什么?
虽然恐怖片长期以来就因为对于感官刺激的共同需求,会加入一些pornographic的拍摄内容和手法。
但我还是对于Ellen和Thomas最后一夜两人企图试图用强制的性行为来证明不是Nosferatu而是Thomas能够“拥有”Ellen感到生理性不适。
再后来我才倒序看了79版和22版,不知道是因为舆论环境更严格还是导演的确没有往这方面描摹的想法,但纵向对比,之前的Nosferatu也完全没有这么多的对于性的描写。
上一帧的Thomas甚至让我幻视《她和她的她》里的陈以文总而言之,我真的不知道大家在夸2024版的Nosferatu什么。
论先锋程度比不上在表现主义上探索良多的1922年原版,论邪典程度比不上有Klaus Kinski的1979年版,甚至美学程度上比不过《可怜的东西》。
当然,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商业影片,叙事节奏和演员表演都没有问题。
只是假借着女性主义的旗号,却不把原版故事里对于女性过于浅白的解读和叙事上对于女性的工具化做取舍,只会让我觉得Lily Depp吞下的血浆和露出的皮肤都是白费功夫。
这个一月,我也没想到暂时最满意的电影居然是基本全是老男人演的《秘密会议》。
如果导演想要讲的故事被放在一个无法撼动的框架——比如性作为权力象征的重要一部分的吸血鬼故事、比如就是忽视女性存在的天主教——那不如就根本不要说自己在进行新时代的女性主义改编。
虽然不会出彩,但至少也不会冒犯。
NosferatuAn Unsightly Horror (5/10)It can be slow, it can be elaborate, it can be obscure, but it can't be boring. Nosferatu is like a rubber band stretched for too long it becomes sore and uninteresting. When you push the intensity and emotion of every scene to extremity, every scene is average. Plus at some points you truly feel like Eggers is trying to gross you out, for example the most disgusting, non-vampire-looking vampire, which makes it a real burden to keep watching. The same goes for Lily-Rose Depp's performance - she absolutely embodies the character, but is so self-serious in her acting it becomes appalling and confusing. Why is she doing this? What is the moral of this story except to disturb and disgust the audience?As much as I'm disappointed in the storytelling, I love the aesthetics of the movie. Eggers is a master with monochrome and eerie ambience and a perfect fit for this style of film. The colors, lighting, costume, unsettling cinematography, and gothic production design will definitely win a lot of technical awards.
【HKPE】其翻拍思路来源于以下作品影响:FW茂瑙的无声片【Nosferatu: A Symphony of Horror】,Bram Stoker’s的小说【Dracula】。
Robert Eggers在此基础上,沿袭了自己一贯精致的服化道和冷峻的视觉影像。
大量的自然光和唯一光源在营造阴森恐怖的气氛方面颇有建树,借助门框、城堡、城门的物理界限去构图,摄影呈现了颇为高超的美学功力。
Robert Eggers在保留原故事背景的基础上,注入了许多现代性的问题。
如Ellen Hutter和Nosferatu的羁绊来源于童年创伤,在寂寞空虚无助的困扰下,与魔鬼签订契约。
随着心智的成熟和找寻到挚爱Thomas Hutter后,与Nosferatu的拉扯也可看作是内心最隐秘的阴暗面欲望的投射,对于Ellen Hutter来说,Nosferatu由她而来,被心魔所桎梏,想要摆脱,也只有勇于面对战胜心魔。
Nosferatu的发祥地在19世纪初叶德国边陲乡村,彼时欧洲正经历着工业革命的洗礼,精英阶层在享受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荣光。
而边陲之地受宗教巫术的影响,对于Nosferatu视为恶魔、不祥之兆,欲消灭之。
由此引发Nosferatu由一人「Ellen Hutter的失约」,转向全社会无差别的报复行为,带来瘟疫、死亡的恐惧。
Robert Eggers导演在FW茂瑙经典无声片【Nosferatu: A Symphony of Horror】诞辰100周年之际制作的新版,借用通俗剧的模式细致完整的讲述好这个故事。
在一些段落中保留了FW茂瑙经典的表现主义,例如吸血鬼Nosferatu在黑暗中,墙上的影子投射其高举的利爪。
城堡内Thomas Hutter和Nosferatu交互过程惊吓感的营造方式,回归传统,借用光影、声音的视听调度呈现了不俗的惊悚感。
在Thomas Hutter的富商朋友Friedrich Harding家中,有些惊悚场面的呈现免不了受时下恐怖片思维影响,一惊一乍直给式的。
形式风格与内容的统一性,新版诺斯费拉图的完成度相当高,值得一看。
2024年的好东西可以是9.1 ,但诺斯费拉图只有5.7 ,金棕榈的阿诺拉只有6.8。
如此严苛的评选标准,咱们国家的电影工业水平不晓得得有多高🤣😝,,,,,,,,,,,,,,,,,,,,,,,,,,,。
,,,,,,,,,,,,,,,,,,,,,,,,,,,,,,,。
,,,,,,,,,,,,,,,,,,,,,,,,,,, ,,,,,,,,,,,,,,,,,,,,,,,,
好莱坞有自己的 749 局,俩好莱坞小生+一个好莱坞向佐+一个好莱坞姚安娜再配一些老戏骨和拿奖导演,炖出来一锅说不清是老蝙蝠吸嫩奶还是追星女坑奶狗老公。高开低走,果然「太在意美学的恐怖片都不会太好看」这个金科玉律从未被轻易打破。其实前半部也不错,气氛好,节奏也可以,但中段就乱了,切碎的小段落上追求极致和好看,但是缝在一起就大喘气这种事只能说是导演能力不行,后段更是没法看,只想快进。老老实实拿技术奖吧。亚伦泰勒小哥从演技到口音都在拖后腿,别拍了。至于某位二代,也不至于很差,也可能是导演不想花时间调教了,很多细节的表演都很70 分,塞这俩人进来让人十分怀疑是不是这片专门用来洗钱?技术和工业水平是毋庸置疑的讲究,超预期的地道,可惜了。
太难看了啊啊啊啊啊好无聊啊一直在拉进度条怎么还没完也没点剧情说恐怖也谈不上太难看了。
确实是废话最多的一届诺斯费拉图……另外,有些人搁那吹电影本体,只能说求求你们再多看点电影和电影史吧,脱离历史、社会、文化、技术语境的电影“本体”恰恰人工的虚构,和那个“1837年,德国”的字幕一样搞笑
罗伯特·艾格斯从不失手,让人佩服的视听大师。
虽然不喜欢异国故事还用英语对白这种老派好莱坞的做法,但越看到后面越觉得瑕不掩瑜,最开始很好奇蛋导会怎么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发现他给这个古老的文本注入了非常强的基督教寓意,在自由派控制的好莱坞语境下,真是太稀有了。第一个镜头“诺斯费拉图”只见影子不见形,这个角色被定义为不仅仅再是一个吸血鬼,而是一个邪恶的灵,一个不自由的灵,这个灵背后是情欲和钱欲的化身,自由派提倡身体放纵就是自由吗?像片中丈夫所说有钱一切问题真的都能解决吗?当然不是,魔鬼比田间一切活物都狡猾,它会利用所有手段捆绑人,整部电影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述的一场属灵的征战,时而又有对世俗主义乃至科学主义者的挖苦,最后只有爱和牺牲才能洗尽罪恶和污秽。
难看,画面再精美不能够成好的故事,都几几年了,还搞向怪物祭奠牺牲裸女的戏码。女性有性欲还要和性欲共同赴死,令人作呕。虽然其中有一场女性觉醒的婚姻对峙戏,但拍得只像是装点电影的女性主义小花饰,改变不了故事改编依然陈旧无趣。
美术和摄影都挺好的,就是这个故事真是一言难尽。
罗伯特艾格斯的极致古典美学视听,好多老鼠啊,orlok居然是四妹??
得了哮喘一样的腐烂吸血鬼真的没啥压迫感,感觉像有只猫科动物一直在耳边呼噜,给我都听困了,要是没有jump scare真要睡着了。
把那些一惊一乍的眼冒血嘴冒血的镜头删除应该会好很多,毕竟这部电影还是靠象征、氛围来取胜。
论运动镜头之古典美
我竟然很喜欢,这影像质感和节奏非常令人感到舒适,艾格斯的风格一直都很深得我心。结尾虽然有点离谱,但远远不至于六分都不到,这不比那些无脑恐怖片高级多了?大家对恐怖片要求是不是有些太高了
电影院坐如针毡。电影想要女性主义但是是假女性主义:如果把Lily Rose Depp性别转换,没有人能接受尼子高潮呢喃+被情绪纠缠+为爱献身裸露美体。给原诺斯费拉图加了后续,诺斯费拉图死在了Lily Depp的床上,绅士们只用在一旁保持贞洁和智慧。
各大油管主诚不欺我,真的是驱魔人非正统续集。我就是robert eggers毒唯。
基本上是对茂瑙版本的翻拍,但是艾格斯这次剧本不够好,可能ATJ演效果会更好
没想到剧情和原版还真没什么不一样...放现在已经太寡淡了,若不是罗伯特艾格斯的影像风格撑着,真是看不下去
这样纯粹的视听乐趣,回归电影本体的作品,注定在豆瓣上水土不服。毕竟,这里的人更喜欢挑‘剧情漏洞’,谈性别议题,解构一切,恨不得把一部电影变成论文素材。而纯粹的光影美学和对时光的雕刻,在‘文青’眼里,似乎不过是‘不够深刻’的代名词。
摄影画面是一顶一的好,表现主义的完美复兴。但导演在艺术性和商业性间平衡不好,有这么豪华的卡司却束手束脚,这么好的影像应该配上更极致的作者表达。
好像每一版诺斯费拉图都有拍摄那个年代的电影特色,这版也不例外,基于原来的故事,是好看的,很哥特。三个大帅哥共同出演,女主拉垮点,别的版本都是大美女,这版怪怪的,确实不如安雅来演,安雅演绝对五星。ps丽丽柯林斯也行,毕竟设定是大美女嘛
IMAX加分,恐怖的视听震撼,情欲泛滥的吸血鬼,瘟疫横行的老城,被诅咒的末日之夜,丈夫英俊却不够勇敢,妻子歇斯底里痴迷癫狂,罗丝·德普在片中演技炸裂(她竟然是德普之女OMG),可惜影片质量整体欠佳,出场人物关系混乱,文本不够天马行空,导演私心塞了太多东西进去,最后彻底迷失于所谓“伟大爱情”的俗套叙事之中,前面悬疑铺垫挺好,可惜后面节奏失控一泄如注(把一个“惊情四百年”的故事拍的就像“玉蒲团”也真没谁了)……茂瑙的经典原版待看。金泉港影城,满场,可以领海报@15thBJI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