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军》没有针对灵魂的问诘。
但是,他给了一个真实的反抗军领袖——这个人不是耶稣,不是先知,他在带领犹太人逃离德军追杀的时候,面对小小沼泽也会无助得失声痛哭,无法分开那一点点的水,他面对众人蜂拥来朝的时候,也会骑着高头大马,高傲无比。
这是人类的特性,理性的哲学思考了那么多年,只能承认,人永远具备这种惰性。
佛教说这是无数次轮回的习气,而喜欢康德哲学的中国教授邓晓芒也想不出办法解决,只好提出中国人应该承认“小人之德”的理念,不要天天喊着圣人的理想,因为大部分人是无法做到的。
那些所谓做到的古人,真的有多少人是真实不虚的呢?
朱熹,王阳明?
连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也在青年时代发现自己的理想与自己身体所能达到的境界背离得如此之远,而想着一死了之……好像说远了……
很感动。
是部好片子。
战争真是人性有利的拷问器。
是把敌人当石头一样报复,还是当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同类来宽容?
这个问题就是老大和老二的分歧,也是剧情探索的一个问题,于是有了一个浴血奋战的场景和人们欢呼庆祝婚礼的对比。
很让人难忘的一个比对。
是在困境中寻求庇护,还是保持对家庭的忠贞?
显然,在不寻常的境遇中,女人的求生本能让她们选择了改变。
在战争中,和平时代的阶级分层被打破了,这是一个有趣的事情,英雄的三兄弟获得了平日根本无法被看一眼的女人的青睐。
影片中蕴含着成长的主题,排行最小的老四看到了死亡,从被惊骇的儿童成长为能抓获德军的战斗者,老三从小兵成长为紧急关头能够做出重要决策并带领大家继续前行的领导者。
影片最后,他们所带领的幸存者的后代有了上万人,这句话让我再次稀里哗啦,他们不是诺贝儿和平奖获得者,他们不是飞扬跋扈的将军,他们不是谈笑间灰飞烟灭的政治家,他们在历史中很普通,却又伟大得超越了一切。
不明白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在豆瓣的评分这么低。
同是受法西斯迫的中国,不知何时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我一直认为,犹太人是一个真正有体信仰、有灵魂的民族,那种在人性最受考验,在人性最被摧残的时候,其光辉仍然在这个民族身上体现。
这信仰是传承了千年,已经溶于血脉之中的。
这是何等伟大的民族!
对比之下,我们总是我们的文明有五千年,我们的文化积淀有多深厚,数起那些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的,恐怕没有一件称得“信仰”的东西。
这也许也是,为何今日之炎黄子孙满天下,但却未能得到像犹太民族那样的受世人尊重。
有人说图维雅做了那么多事,没人感谢,没人表彰。
不值。
我说呸,人家做这些事是为了良心,你说什么感谢,表彰,那是在羞辱好人。
知道希特勒为什么最可恶?
到真的不是种族歧视。
国家民族之间的战争,哪有不歧视的,都是你恨我,我恨你。
你诋毁我,我诋毁你。
但是谁是谁非,谁强谁弱,成败论英雄应该是在沙场,而不是在社区,拿手无寸铁的平民出气,足见希特勒是个懦夫。
而犹太人呢,恰恰因为历史原因,是个世界游牧民族。
没法和希特勒国家对国家地较量。
所以,也就无怪,犹太人在二战后那么希望拥有自己的国家。
什么是Defiance?
蔑视已有的规则,挑战它,推翻它。
片中犹太人反抗纳粹暴政,同时还反抗斯大林的专制,这就是他们的Defiance,这个词用在犹太人身上,是如此贴切,如此精准!
Defiance西方很重要的一种价值观,反映了人追求自由这一特质。
《逃离克隆岛》的主人公,总是对身边的事物提出疑问,他就是一个反叛者,是充满Defiance的人物。
可见,这一反抗精神在西方人眼中是多么受到推崇。
我们的确需要Defiance的精神,从怀疑到反抗到建立更公平合理的规则。
这哥们的脸,注定是和苦难,坚忍,爷们联系在一起了,长的就苦大仇深的感觉,007又让他有了英雄主义的色彩......不过所谓的硬汉,传奇,也就应该是这样子吧~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的故事,看完了,也深深地佩服那三兄弟,用老俞的话讲,他们“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让1200多名犹太人的人生完整了!
这是个传奇,是绝对值得人们去缅怀的!
不过,作为电影来说,并没什么出彩的地方......还是再说回电影里的故事吧,还是想说,一个人能办到什么事,和这个人能想多大有关。
当初和Zus为了收留的人数吵架的时候,Tuvia说他能处理的了这么多人。
可能Tuvia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能有1200人,但是,从第一个人到第1200个人,Tuvia都单纯的只是要让犹太人能自由的活着,哪怕条件再艰难......没屋子,没关系,自己盖;没有药,没关系,自己抢!
大家都要干活,东西均分,没有特殊,同生共死!
可以说,Tuvia的信念,是支撑这1200人活下去的支柱。
也是由于他这样的使命感,让他不断地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带着大家寻求生存!
这样的信念下,即使最后是12000人,我想Tuvia也一定会想办法去解决!
因为他单纯地相信并拼命实践这自己的信念!
英雄也有迷茫的时候,当面对着逃生路上的沼泽,如果不是死里逃生的Asael勇敢地组织大家,我想当时他真有崩溃的可能。
但是,英雄的魅力就在于迅速恢复,能很快知道如果去做是对的,所以他很快就支持了Asael的组织,带领大家一起走出了看似不可能走出的沼泽。
说实话,我看到那个片段的时候,我已经绝望了,猜想Zus应该会在这里出现吧,要不肯定走不出去了......但是我不是英雄!
摩西带领犹太人穿过红海到达神赐之地,Tuvia带领犹太人穿过沼泽到达遍洒阳光的彼岸,他们都是英雄!
英雄只有如果去做,而没有做不到怎么办!
“怎么办”,等真的做不到再去想好了!
相信自己的原则,努力实践自己的原则,不要对自己说不可能,只去想怎么做并坚持做下去......这是众所周知的成功法则,但是做到的能有几个人呢?
做到了,大家就都是Tuvia,都是摩西,都是老俞(显然他不能和前两个人比伟大)。
真要想成为英雄之类的,或许,置死地而后生,真是个不错的方法!
片名:反抗军【Defiance】 国家:美国 时间:2009 类型:剧情/战争 【“法西斯”这个词,我第一次听到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思想道德与修养课堂上。
一个挺年轻的高挑女老师,一边教育着我们要尊老爱幼,爱护花草树木,捡到一分钱要交给警察叔叔,一边对着淘气调皮的男同学大叫着:“我不想对你们实行‘法西斯’!
”伴随着男同学和我们特不理解的天真表情,然后气急败坏的女老师的九阴白骨爪掐住了男同学的脖子,拖布棒子打在其屁股上。
那个时候我的理解’法西斯’就是拖布棒子,就是女老师的长指甲掐进淘气学生水嫩的脸蛋。
】貌似最近我窝家里咬着手指头看的电影都是爷们儿,不是枪械子弹横飞,就是兵戈战马横行,在么就是机器战警未来行动。
我就感觉今年这场在气温回升之后下的大雪,这B雪就是专为大冬会而下的,目的是多几个因为路滑摔断哪哪,明年参加残奥会。
或者是冻毁容了多几个选丑去。
前天我出门就差点入选下届残奥会,我穿着高跟小靴儿在厚厚的雪地里跋涉,一个不留意中了敌人的埋伏,踩在埋在雪地里的冰嘎哒,光荣中雷了。
我就郁闷了,天冷就冷了,您反复无常我也忍了,但您想让我在这冰冻骨头噶被儿响的时候,与您来个熊抱或是大鹏展翅什么的。
我就不解了,您是不真觉得残奥会缺我这一人才,想给我来个后天残疾啥的,好让我登上奥林匹亚之巅?
我还真就不能成全你。
这一年冯导忙着港台大陆B一起装。
美国人却在2008奥运年即将过去,2009新年来临之时献给广大人民群众这样一部片儿。
据说是根据二战期间的真实事件改编,一个犹太家庭里的三兄弟从波兰逃到白俄罗斯的森林中,并加入前苏联反抗军对抗纳粹。
带领着一大帮犹太男女老少打游击。
说下主角,片子中的老大,那帮丛林反抗军的头头,电影中他的名字我没记住,因为他那张布满褶皱的脸和蓝色眼睛,让我分神儿了。
这老大不叼牙签,不穿风衣也不戴白围脖,人家就一身的皮草,扛着冲锋步枪,一脸沙皮褶,那是相当的有范儿。
还记得前几天一个不知道我学什么的人说他喜欢三宅一生的褶子。
对,就算是三宅一生造出来的褶子也没有人家丹尼尔·格雷格的褶子好看。
看看人家那褶子长的多艺术。
丹尼尔·格雷格那片子的主角,挺陌生的名字吧。
最近的一部007就是他主演的,我印象当中他好像还和安吉丽娜·朱莉演过“古墓丽影”。
在此之前他没名。
算是大气晚成。
相同题材反映二战期间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的血泪史的美剧,例如“辛德勒名单”这一类,“反抗军”算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也就是说就像片名一样,犹太人反抗了!
人家defiance了,我想起来初中时一哥们在面对班主任对他的训话的时候,当场T翻了桌子。
那哥们就是我同桌儿。
想起来就大快人心!
我们终于是有力量,有胆量起来反抗了。
但是那始终是defiance不是attack。
影片刚开始,某T同学就指着祖斯大叫,这个人这个人,最近他还演过什么,我认识他!
二战时期反抗纳粹的片子,总是能轻易捕获人心。
看此类电影容易有一种代入的感动,当我看到祖斯带领弟弟离家前,从门框上撬下雕花的锁扣并用力握在手中,突然意识到,对他来说,那就代表了“家”。
Daniel Craig演的007一贯不喜欢,他长得太像俄罗斯人,又是孔武有力的肌肉男形象,与英勇睿智并不失绅士风范的007形象相差甚远。
007被他搞得变成一个只会玩枪战巷战到处跑跳的战士形象,即使西装革履也觉得有些别扭。
但演这种片子就十分完美了,虽然他身形较“祖斯”小一号,但那种威慑力还是很能拿得出的。
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尤其有代入感,令人觉得不再是虚幻。
结尾时出现的真人照片和那些数字的力量直击人心。
这里不得不再提一次国王的演讲,那片子凭什么得小金人啊,就这个都比那片子更有力量!
片子结尾,终于想起来,祖斯不就是特工绍特里的俄罗斯人么!!
Defiance,2008年底的片子,曾被奥斯卡和金球提名最佳电影音乐(James Newton Howard)。
很久没有看到如此细腻感人的二战片了,James Newton Howard喜欢用提琴和钢琴的solo,音乐做得很美,虽然我不饭Daniel Craig,但也不得不承认他在片中扮演的Tuvia远比007生动。
Tuvia (Daniel Craig)是Bielski家的长子,家乡被纳粹血洗后,带着三个弟弟和幸存的犹太人躲到了森林里。
随着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加入,Tuvia和二弟Zus成了领袖。
Tuvia老成持重,接纳了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并努力为大家寻找粮食和生活用品。
在幸存的犹太人被纳粹的屠杀激愤欲拼死复仇的时候,Tuvia依然冷静地说:Our revenge is to live. We may be hunted like animals, but we won't become animals. If we should die, then it'll be as human beings。
冬天到了,食物越来越少,Tuvia感染了伤寒,几个年轻力壮的犹太人趁机滋事,Tuvia果断地枪毙了领头的家伙,维持了营地的秩序。
伤寒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德国人发现了森林里的人们,Tuvia带着大家开始逃亡,历尽艰辛走出森林眼前却是一片开阔的沼泽地,队伍里有人开始哭泣,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Tuvia也软弱了,最终,大家在三弟Asael的鼓励下走出了沼泽。
一直觉得Daniel Craig或许只适合演007这类的硬汉,但是在这部影片中,Daniel Craig把Tuvia的稳重隐忍犹豫软弱演绎得可圈可点。
Bielski家的老二Zus (Liev Schreiber)一心想复仇, 终于带着几个犹太人加入了附近的红军游击队,却常常被苏联人取笑犹太人的懦弱。
渐渐地在战斗中,Zus赢得了苏联人的尊重,但是当Tuvia来到红军营地索求伤寒药的时候,苏联人还是拒绝提供帮助给犹太人。
于是,Zus和他的犹太人伙伴带着Tuvia去袭击德军的一个广播站,嘱咐Tuvia在车里等他们,广播站里很快枪声大作,Tuvia下意识地去拿枪,却不能动窝,是冲进去还是等在这里,是继续等还是转头走,Tuvia内心很矛盾很激烈,短短的几分钟感觉也许像几个世纪一样漫长,Zus受了伤揣着满怀的药品跌跌撞撞地冲出来,其余的伙伴们都牺牲了,英雄不死的情节还是不能免俗地渲染了一下。
Liev Schreiber在X-men Origin中扮演熊人,不过我以为Zus这个角色更适合他。
有女人的影片一般少不了爱情,最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Bielski家的老三Asael (Jamie Bell) 和Chaya相爱了,在一个飞雪的日子里举行了婚礼,这是整部影片最纯净最唯美的一段,随着小提琴如泣如诉的独奏,雪花漫天飞舞,银白的世界里一边洋溢着爱情欢快甜美的气息,一边是凝重的Zus和红军游击队默默地准备伏击。
Asael和Chaya交换完戒指,踩响脚下气球的一瞬间,伏击的枪声也打响了。
我实在是喜欢Jamie Bell,自从看了他主演的Billy Elliot就一直关注,当年一口伦敦乡下口音的孩子也闯荡到了好莱坞,King Kong中看到了他的身影,这次Defiance中的Asael给了他更多发挥的空间,期待他快快脱离big boy的image。
不像辛德勒名单这部主流煽情片,Defiance的人物更加丰富,将各式普通人面对困难甚至死亡时勇敢怯懦善良丑恶刻画得栩栩如生。
记得前几年的影片钢琴师,德国军官Henryk看到Szpilman抱着罐头如鬼魅一般出现在面前,忍不住问你在这里干什么,吓傻了的Szpilman下意识地回答开罐头,什么时候中国的战争片也能拍得人性化一些多好。
本片首发于《澎湃新闻》,原标题《面对强压:与其逆来顺受,不如开始战斗》
【1】今天下午,看了一部电影,片名叫做《反抗军》,英文名《Defiance》,拍摄于2008年,导演是美国人爱德华·兹威克。
电影主要讲述了二战时期,波兰犹太人反抗德国侵略者的故事。
我很奇怪,为什么波兰犹太人的故事,需要美国导演来拍摄?
查询爱德华·兹威克的资料,这才发现,1989年,他执导《光荣战役》(豆瓣8.1分);1994年,执导《燃情岁月》(豆瓣8.8分);1999年,执导《莎翁情史》(豆瓣7.3分);2003年,自编自导《最后的武士》(豆瓣7.9分);2006年,执导《血钻》(豆瓣8.7分)。
这些电影,我全都看过,尤其《最后的武士》,还曾看过两遍。
尴尬的是,我看电影,向来不太记得导演是谁,就像是吃鸡蛋从不曾追问是哪只鸡生的?
这个比喻似乎不太恰当,但我确实如此。
美国导演爱德华·兹威克,他是犹太裔,一切已释然。
【2】为什么观看本片?
因为,我上当了。
爱奇艺视频对本片的评分是8.5。
看完之后,在豆瓣中却发现,本片评分仅7.1。
实话实说,豆瓣低于7.5分的电影,我基本不去碰。
我上了爱奇艺的当,大骗子,我再也不会信任它!
但是,《反抗军》这部电影,个人认为,可能被豆瓣的豆友们严重低估。
毕竟,犹太人反抗德国侵略者的题材,非常罕见,本片具备稀有价值。
更何况,爱德华·兹威克是一位不俗的导演,正如一个好厨师,虽然不能将每道菜都做成上上品,但是,也不至于将菜做砸了。
我在豆瓣中,给了本片,五颗星。
这是最高打分,我已经尽力了。
我知道,我改变不了本片仍然是7.1分的命运,正如本片中,犹太人再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
有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虽然无法改变结果,但是,我们总要做点什么,由此,可以确凿地证明,我们曾经努力过!
【3】在我所看过的电影中,二战时期的犹太人,无论是《辛德勒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美丽人生》、《钢琴家》等等,犹太人在凶残的德军面前,全都是乖孩子,充其量不过在德军看不到时做几个小动作,面对德军,毕恭毕敬。
根据我知道的史料,二战时期,在德国纳粹种族主义的大肆侵掠之下,绝大多数犹太人,都是待宰的羔羊。
德军让他们赴死,他们就主动伸出脖子,配合着惨叫几声,然后,将肉身留在人间,灵魂则去追寻《旧约》上帝。
这是若干个悲伤逆流成河的事实,有时候,真恨不得他们能够拿起武器,去反抗,去战斗,在战斗中死去,用自己的热血,喷溅德军一脸一身。
然而,他们总是像羔羊那样温顺。
我的印象中,面对德国侵略者,惨叫,是犹太人唯一的权利与自由。
【4】《反抗军》的故事里,波兰犹太人三兄弟,他们躲过德军的抓捕,藏匿于茫茫森林,不断遇到逃难的犹太难民,为了帮助大家生存,他们分享自己的食物。
很快,食物不够了,然而,他们又遇到更多的犹太难民,二哥问大哥:食物不够怎么办?
大哥说:往汤里多兑点水!
在森林中,为了生存,在大哥的带领下,他们开始行动,组建团队,出去抢掠食物。
起初,他们经验不足,失败而归。
回来之后,饥肠辘辘的人们,失望而愤怒,将责任归咎于他们。
有位犹太老师毫不客气地质问:"犹太法典说,救人一命,就要负责到底,现在呢?
"实际上,这次争吵,是一个力量凝聚的过程,他们开始坚定信念:我们为什么在一起?
我们想要什么?
我们该怎么做?
大哥在争吵的最后,做总结陈词:我们要标出我们抢掠过的地方,不要总去一家农场,我们只能向有粮食的人拿东西,要放过那些没粮食的人。
我们的复仇,就是活着,我们不是小偷或杀人犯,我们虽然像禽兽一样被猎杀,但我们不要变成禽兽,这是我们共同的选择,像人一样在这里自由生活,自由是我们的信念,如果我们因为求生而死,起码我们死出人的尊严。
看出来了吗?
这是一次团结的争吵,胜利的争吵,承上启下的争吵,继往开来的争吵。
【5】必须承认,我给本片的五颗星,就是为了大哥的这段话。
大哥的话,起码表达了四层意思:一是要活着,二是要出去抢粮食,三是要有原则和底线,四是活着为了自由和尊严。
尤其第四点,将他们的抢劫行动美化了,将活着的目的升华了,赋予了价值和正面能量,闪耀着正义的辉光。
当然,犹太老师的那句"救人一命,就要负责到底!
"也让我感到十分震惊,印象深刻。
这是与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
如果我们救了别人,对方绝不敢说"救人一命就要负责到底!
"否则,他将尝到耳光,听到"滚"的怒吼。
犹太人却可以这样说,因为,他们有犹太法典,这是犹太人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6】在抢劫过程中,反抗军们开始与德军接触、周旋、战斗,而且,将德军也列为抢劫对象。
在此期间,他们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这个逻辑过程,大致可总结为:为了生存→偷袭德军→获得武器物资→养活很多犹太人→有人加入反抗队伍→组成更大规模的偷袭→获得更多的武器物资→养活更多犹太人→更多的人加入反抗队伍。
反抗军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人类发展简史。
在这部电影中,终于看到了犹太人的血性,他们不再是沉默的温顺的羔羊,他们变成了一群不屈的斗士。
他们不仅为活着而战,他们更为犹太人的自由和尊严而战!
据剧情介绍,这是由一个真实故事改编。
因为真实,当然是更加具有稀缺价值。
【7】最后,说点题外话。
前面说到,绝大多数犹太人,在遭遇德国侵略者的凌虐时,像一只温顺的羔羊。
抱歉,这不是鄙视犹太人,而是二战时期的普遍现象。
在德国战车疯狂辗压之下,欧洲国家的投降时间表如下:卢森堡,几乎未经抵抗,直接投降。
丹麦,战斗4小时,举手投降。
荷兰,战斗4天,举手投降。
南斯拉夫,战斗11天,举手投降。
波兰,战斗36天,举手投降。
希腊,战斗56天,举手投降。
挪威,战斗63天,举手投降。
法国,有着200万陆军,在欧洲多年称雄,结果只坚持了40天,举手投降。
而当时的犹太人,甚至没有自己的祖国,杂居在各个国家中,历史上从来都是势单力薄的弱小民族,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许早已认为,做什么都是徒劳的,无法改变结果,只好逆来顺受。
就在同时期的不同纬度空间,中国也处于日本侵略之际,中国的普通民众,何尝不是像犹太人那样,面对日军的野蛮行径,只负责伸脖子与配合惨叫。
当时的最坚定的反抗者是谁?
是职业军人,是游击队员,其背后则是一个决不妥协、决不投降的国家与民族意志,前后长达14年的不断反抗,终于,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这个角度看,犹太人的不幸命运,就在于他们被所在的国家抛弃了,而国家通过投降,将自己也抛弃了。
中国的幸运,就在于同样面对日本战车的疯狂辗压,国家没有像法国、挪威那样彻底放弃抵抗,而是始终在坚持、在战斗,哪怕是最绝望的时刻,也没有放弃希望。
希望是什么?
为全民族的自由与尊严而战,为整个国家的自由与尊严而战。
无论外来的压力有多么巨大,国家意志总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团结带领所有人民,绝不放弃,共同拼搏与奋斗,这就是反抗的最大价值和最强能量!
原文链接
不是比尔斯基,而是比埃尔斯基,妥妥的波兰-立陶宛犹太人。莽莽的东欧林沼庇护着林中的兄弟姐妹老人孩子免遭纳粹与苏联的屠戮
喜欢他的007,但不喜欢这部作品。
为什么我们就拍不出这种片子呢?
记得故事有点沉闷 只要看下去 挺有感触的
剧情有点弱,雪很好看哎~大哥美瞳就不说了二哥各种霸气~内讧时候有人跟丹叔叫嚣“you're no longer the commander” 我真是各种为他捏一把冷汗 虽然50年来commander bond没升过职这件事情他自己没纠结过 但一下子被人解职打击还是挺大的吧(crossover到没药救了)。果然一转眼就领了颗子弹加盒饭。
大便。。无聊
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当一名德国军人遇到一群愤怒的犹太人时,他并不是被子弹打死,而是被脚、木棍、枪托、吐沫、拳头、泥土和压抑的愤怒乱战致死。然而,上帝此刻又在哪里?信上帝不如信自己!
结尾一场战斗真是傻透了
…两星给场景…剧情也太坑爹了,都快睡着了
又一部犹太题材的经典之作。谁说犹太没有反抗,配角非常不错,主题很深刻。人家的战争史那么刻骨,我们的战争史那么的虚妄。
Schreiber猛用头撞树的时候我就看不太下去了。 大量镜头花费在了枪战的场面,真没劲。
这是一部对我来说无可挑剔的优秀战争片,再看看我们的战争片,哎,都是小朋友过家家的游戏,残脑加幼稚!
两个美国演员看着还是有些奇怪
不好看
看睡了
辛特勒名单
画面色彩太精致了,力荐!!
看完以后没什么感觉,但是诚意可以
作为bonus,三个战斗主角,每人收获了一名女革青。
Edward Zwick虽然一直在好莱坞拍大片儿,可是一直都比较弱,包括《燃情岁月》……这个片子打着现实主义的大旗,实际上却是一部非常不现实的意识形态轶闻片。且不说一开始就暗示的摩西传说,片子的根底究竟是defiance纳粹还是共产主义还非常值得深究。就我的感觉似乎反共更深!而且还暗示美国是上帝的伊甸,说德国人和俄国人都是胡子,所以上帝一定没有胡子,然后接着说罗斯福没有胡子。片子的剪辑也很有问题,记得其中一处的交叉剪辑,居然把campus居民训练射击和Craig骑白马剪在一块儿,什么意思?暗示他是民贼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