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尼可恨但也可悲电影背景又是战乱的非洲,那里有太多民族的创伤和历史的悲哀,也成了他们战争和种族矛盾的根源。
也许从开始看到那群娃娃兵在叛军的唆使下洗劫村庄,肆意杀害村名时开始我们就该知道,他们不是天真的孩子,而是一群盲目的杀人机器。
他们的人性已经被战争所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还没有形成,一群还在成长中的孩子将他们对于自己的认同感的特有的冲动都寄托于他们所谓的种族维护战争中。
而这却也恰恰被那些心怀不轨的叛军头目利用,是他们误导着这群孩子的认知,将对战争的狂热传递给他们,让他们有了战争的冲动。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肆意妄为,屠戮,强奸,抢劫,专横=的杀人机器......但这在他们肆意的烧杀抢掠之时,他们是心虚的带有胆怯的。
他们为自己辩护的理由都是那么可笑和苍白。
但手中的枪却让给了他们压过一切的理由,子弹就是王道,他们也渐渐发现他们有了枪他们就是主宰,而就因为这他们更加的狂热。
但是他们的意识中,战争毕竟是为了某种希冀而存在的,他们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家人谋得幸福平安,可是他们早已被战争的血腥和利益蒙蔽的双眼,他们一直在做的其实都是在一手摧毁他们的幸福家园。
他们在做恶的过程中其实是茫然的。
当在一次冲突中那个还拿着木枪的小孩被打死时,他们看着被席子盖着的尸体,蝴蝶唱的那首震撼人心的歌时,不知他们是否都感觉到雨水的冰冷和生命的残酷。
对于爱情和知识,他已经不想去探索,而是强迫的方式去获得,从那个可怜的女主播到最后因为她而死的那个女孩,也许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最终懂得了什么。
对于知识,他心里充满渴望,可是这一切都被战争狂热给盖过了,那对老夫妇也成了他炫耀武力自以为是的牺牲品。
只是最后当他们的战争结束,这群娃娃兵失去了利用价值时,他们也就被当做无用的废铁被踢开。
强尼是落寞的,他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可是那些混乱的思想已经左右了他,他没有抗争依旧顺从,最后只能变成一个悲剧。
电影中的那些战乱场面无须多言吧,那些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因为战乱时失去亲友的场面让人沉痛。
奥克蕾也许在电影中一直都是象征中某种希望的,于是希望的种子没有死,未来就始终会有光明。
即<<卢旺达饭店>>之后,又一步让我为之动容,击节的战争好片.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战争,正是那场最大的悲剧. 毫无理由的屠杀的疯狂,把人为之生存的一切泯灭.一群被洗了脑,拿着枪滥杀无辜的男童和这个善良坚定美丽的女孩,1次次擦肩,为着不同的目的前行. 他们看似一强一弱,却都只是这战争血袍之上那一星半点的红色.战争像辗虱子一样,轻而易举地辗碎了他们所有人的童年,理想,希望. 只是一群人疯了,那一个清醒.电影中许多情节的陈设,从另一侧面将战争的残酷和盘托出. 导演没有实拍强奸,没有特写枪杀镜头,没有直面血淋淋地践踏尊严,给了观众们充分的余地呼吸和平复心情.但镜头外正在延续的故事,无论是我还是你,都清楚明白,触心惊心.这是战场外的"战争",是娥摩拉的重生.看他们杀人时,脑子里闪过新疆暴动时的视频,杀人,杀得面无表情.
不应该夸大这部影片有什么现实的政治或者社会意涵,导演甚至没有在片中指出具体这是哪个非洲国家。
娃娃兵不仅非洲有,东南亚国家也有过,二战德国也曾将少年送上过战场。
对于未成年人持枪杀戮的道德意涵的观察与反思并不是本片的成功之处,其实也并非这部影片的重点。
这部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业片,暴力是卖点,少年是噱头。
这位法国导演目前为数不多的几部长片,2008年的《疯狗强尼》,2012年的《朋克》,2017年的《炼狱信使》,共同的特点都是暴力。
故事都发生在主流社会规则之外,主角都是边缘人群。
这样的故事背景和人物给了影片呈现极度暴力的合理空间。
而导演在影片中努力追求的也是暴力的视听呈现。
所有商业元素都可以在《疯狗强尼》中看到,故事也是标准类型化的。
无恶不作的强尼一路杀伐,与善良勇敢的粉衣少女偶遇,迷惑人的感情线慢慢铺垫,最终的结局给所有浪漫期待一记猛拳。
杀戮队伍里穿着婚纱的女孩和带着一副翅膀的男孩并非有多大的隐喻,只是为这只杀戮队伍增加更加奇异的视觉效果。
这位导演是一位值得关注的导演。
他的影片追求高度感官刺激,无疑是对法国作者电影传统的极端叛逆。
仅凭这几部作品就可以看出他几乎是法国电影界的异类。
如果他是美国导演,随着这几部作品的试水,等待他的很可能是商业上的成功和大片商的青睐。
而身为法国导演,他仅只能获得及其低廉的制作资金,并在一个高度snob的市场上奋力拼杀。
成功的人总是偶然的生逢其时,不成功的人总是在错的时空努力挣扎。
2023年4月26日20:04:42《疯狗强尼》是一部法国、比利时、利比里亚合作拍摄的战争题材电影;在2008年11月5日法国上映,由让-斯蒂芬·萨瓦尔执导,Christophe Minie等主演;讲述了发生在叛军攻入首都前后,强尼和他的小军人们作为突击队,在城市里巡逻,查找政府军,期间强尼和一个女孩lovelita发生关系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叛军攻入首都前后,强尼和他的小军人们作为突击队,在城市里巡逻,查找政府军。
而期间强尼和一个女孩lovelita(强尼给她起得名字,本名叫fatumata)发生关系,而lovelita却在最后因和一个女人争强尼被成年叛军打死。
艾滋病、内战、政变、饥饿和贫穷长久以来几乎一直是非洲的代名词。
由于复杂的民族关系以及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影响,造成了非洲很多国家内战频繁,民不聊生。
随便拉一帮人,搞几条枪就敢和政府叫板,政府军往往还无可奈何,这就是非洲的特有现象。
西方所谓民主世界的导演们,往往以一种悲天悯人、居高临下的姿态,用电影语言记录非洲的苦难,然后以此来得个奖什么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捷径。
但是苦难的非洲依然苦难,叛军和政府军依然是世界新闻的常见字眼。
正是:优雅的西方依然优雅,疯狂的非洲更加疯狂。
娃娃军团终究是要退出舞台的,叛军推翻了政府,但娃娃兵们只得到了几声训狗似的怒喝声。
谈话语权就是自取其辱,疯狗只能叫叫,在战争结束后,强尼窝囊地接受了这一切,上校的梦成了泡泡,娃娃军只能等待再一次的叛乱。
强尼的人生没有完结。
不过这样最好,最后枪落到了小女孩儿的手里,而女孩儿的不屈服真是个精彩的意外。
(一)镜头有点令人头晕目眩,几个人同时讲话也显得有点聒噪(二)男二为什么对那头猪有那么深的执念啊,真是搞笑(三)这群学生士兵没想到也有等级观念、暗号口令、歌曲、洗礼仪式。
疯狗强尼里说的杜高人到底代表那类人?
利比里亚,里面杜高人,正是美国南部移民来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而杜高正是狗的意思,而且剧中战场有利比里亚的国旗,细心看可以见到类似美国的蓝底白星红白条的国旗。
一部带有纪录片性质的电影,用荧幕展现了非洲战乱地区那些拿着AK三观不正的娃娃兵们的战斗经历,以及为躲避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们。
全片没有太多情感路线可言,有的只是人们麻木的表情和草草埋葬死者时的无奈。
应该说全片始终透露着一种无奈的感觉,对于因战乱而处于无政府主义的地区,很难想象道德和法律能起到维护秩序的作用。
我甚至无力去谴责那些面目狰狞,杀人如麻的熊孩子们,因为他们从小就被教唆着去杀戮,然后茫然地发现敌人被打败后他们依旧是一无所有。
只有强大的,负责任的武装干涉,才有可能把这块地区从纷乱嘈杂的泥潭中拖出来。
但说实在的又有哪个国家愿意没事找事去趟这样的浑水呢?
又有谁能保证外来的的武装力量没有一点私心呢?
于是,混乱的状况还得交给当地的武装派系自己去摆平。
娃娃兵还会继续被黑蜀黍们煽动成为炮灰。
而老百姓只能继续表情麻木地在枪炮声的背景下度过每一个日日夜夜……新闻中时不时会听到“人道主义危机”这么一个颇有学术性味道的单词,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绝望和无奈的状况啊(>﹏<)
1.作为在和平的环境中安逸了这么多年的天朝子民看到这样的片子的时候的第一印象就是非洲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之相比,我们确实很幸福。
2.战争的受害者肯定是平民,他们肯定是无辜的!
战争的策动者常常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为了一己私利或者一个小团体利益的人。
很多时候,普通民众容易被他们自用,或者干脆被他们胁迫,这种行为和动机肯定是无耻至极,那个‘将军’就是如此,他们的幌子都是‘自由’,‘人民’。
可恨,可憎!
3.当然,本片中联合国维和部队也是被嘲讽的对象,保护难民一时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不合时宜的退出与暴军的行为我认为是一样的。
是一部法国、比利时、利比里亚合作拍摄的战争题材电影。
改编自艾曼纽埃耳·东轧拉的作品,导演让-斯蒂芬·萨瓦尔已经是一位知名的纪录片工作者。
曾获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具希望奖。
以纪录片的形式拍下非洲的苦难是欧洲人的俯视、蔑视还是满足西方大众的好奇还是表达对生命的关注和反对战争。
无论出于什么缘由,电影导演是无法制止战争的,如果是战争导演或许可能。
在切入正题之前,我想先分享一张与这部影片既有关又无关的一幅摄影作品。
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凭借这张照片荣膺了1994年的普利策奖。
在这幅著名的《等着吃小女孩的秃鹫》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饥饿折磨至骨瘦如柴、濒临死亡的小女孩匍匐于地,而在她身后的不远处正守候着一只虎视眈眈的秃鹫,「猎手」与「猎物」之间的这一瞬给予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对非洲大陆的苦难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性认识。
回到《疯狗强尼》,这部影片与照片并无直接联系,但所叙述的也是关于非洲的严酷现状。
与大名鼎鼎的《卢旺达饭店》或者《血钻》不同,长年从事纪录片工作的导演让-斯蒂芬·萨瓦尔让本片也呈现出一种类似纪录片的风格,几乎不附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及思想倾向,最大限度地将真实的、原生态的、触目惊心的一面捧到观众眼前。
这样的处理让我想起了巴西影片《上帝之城》,不同的是在《上帝之城》中让孩子拿起枪支的是毒品与金钱,而在《疯狗强尼》中则是政治与利益。
以强尼为首的这群娃娃兵,大多不过十四五岁(甚至更小),又能懂得什么国家荣辱或民族仇恨。
他们只是被人利用的工具和炮灰,躲在他们身后窃笑的要么是叛军、要么是投机武装,但无论是谁都没有真正在乎过这些孩子的死活。
在影片里,导演表现最多的是孩子们被腐蚀的天性,或许亦是人性中本就具有的「邪恶」。
拿起枪械的他们,在被灌输的「正义」的名义下,肆无忌惮地发泄着体内的疯狂和暴虐。
抢劫、强奸、杀戮、无恶不作,其行径与成年人无异,然而却与他们尚显稚嫩的面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从而引发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与娃娃兵们横冲直撞交替进行的是导演安排的另一条线索,小女孩拉奥科蕾用独轮车推着惨死的父亲满世界寻找失散的弟弟。
拉奥科蕾善良、坚定、执着、充满了勇气,同那些戾气附体的娃娃兵有着鲜明的对比,当拉奥科蕾安葬父亲时,甚至还轻诵了一小段基督教的祷文。
有趣的是,在拉奥科蕾与强尼有过的两次交集中,第一次强尼出人意料地放过了女孩,而第二次拉奥科蕾更是夺过了强尼的枪,并狠狠揍了他一顿,这未免有点违背逻辑。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这个角色是原著作者(或是导演)安排的一个美好的象征,即便稍嫌刻意,但不失为一种对理想愿景的期盼。
让我们再来看看文首那个摄影师凯文·卡特的结局。
当他获奖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诸多批判,质疑他为何当时不去帮助那个小女孩。
几个月后,卡特在自己的车里自杀身亡,年仅33岁。
不管舆论的压力是不是导致其自杀的主因,却无疑是西方社会对非洲一贯伪善姿态的写照,看似悲天悯人,实则隔岸观火,占足了道德的制高点,但非洲的状况仍丝毫未变,依然是贫困、饥饿、疾病、战争的代名词。
这是一部冷静的影片,有着强烈的纪录片风格。
这部由法国与利比里亚合拍的影片《疯狗强尼》,导演让-斯蒂芬·萨瓦尔正是一位纪录片导演。
影片一开始,一派乱哄哄的气氛中,就有一种让你难以承受的沉重。
冷酷、凶残、狂热、杀人不眨眼,在血腥的场面里,在那股暴戾之气中,你感受着兽性的泛滥,人的生命与尊严的脆弱,你会惊恐,会厌恶,甚至会愤怒。
但看着那张张稚嫩而麻木的面孔,充满着迷茫的眼神,你的沉重之感会逐渐地加强,会为这群年轻的恶魔的命运担忧。
这是一群娃娃兵,这是发生在利比里亚内战时期的故事。
利比里亚在英文中的意思是自由,对于饱受战火蹂躏的这个国家来说,这个名字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在这里,你只有无法把握自己生命的自由,你只有听从于别人枪口的自由,你只有对生活彻底失去希望的自由,你只有在枪弹纷飞之中苟且偷生的自由。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你也拥有着任意屠杀的自由,随意烧杀劫掠不受惩罚的自由。
部族之间的混战,政府军与叛军之间的血拼,都喊着正义与解放的口号,标举着和平与自由的旗帜,相互之间除了杀戮,带给这个国家的只有尸横遍野,一片凋蔽。
在这里,神已经远离,生命也变得毫无价值。
电影中的娃娃兵,是一群只有十几岁甚至不足十岁的孩子,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家乡,也不知自己的父母,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他们只是以“疯狗”、“蝴蝶”、“没好主意”等绰号互称,扛着对于他们来说过于沉重的枪,打扮得奇形怪状,身上带着翅膀,背着硕大的录音机,甚至穿着白色的婚纱,透露出他们还是淘气的孩子。
他们都是从各个村庄里被同伙抓来的,也许父母就死于自己的枪口之下。
在他们什么都不明白之时,被驱使着送上了战场。
小小的年纪,就已在地狱的边缘游走,在刀口之下舔血。
他们人类的情感已经封闭,只有原始的本能还存在,枪成为他们最好的朋友,他们已成为杀人的机器。
他们可以机敏而冷静地消灭比他们强大得多的政府军,也可以残忍而面无表情地杀掉与他们同龄的孩子。
他们是冷酷的杀手,只有在庆贺胜利时会发出兽性的嚎叫;他们是群野兽,面对比他们大得多的女人也疯狂地发泄着自己的兽欲。
这也是一群没有未来的孩子,生于战乱之世,死于战火之中。
即使侥幸活下来,也会失去任何利用的价值,并将无法适应平静的生活。
就如疯狗强尼一样,被“不死将军”弃之如敝履。
整部影片的气氛很是让人压抑,有点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你一方面为那些死于乱枪之中的悲惨人们叹息,同时又不得为这些杀人如麻的娃娃兵的命运同情,这是一种让人矛盾的情感。
影片中其实也是兼杂着狂热与冷静、喧闹与安静两种气氛的。
娃娃兵呼喊口号时的迷狂简直让你疯狂,他们战斗时的清醒却又让你惊惧。
在枪炮隆隆之后,总是一段让人难以忍受的死一般的平静,没有任何的声音,只有恐惧在你心中不断地暗暗生长。
导演让这种镜头的强烈对比,很好地传达了所想表现的主旨。
为了不让整部影片给人太绝望的感觉,导演又在影片中安排了一抹亮色,就是那个13岁的小女孩。
她总是穿着粉红的衣服,像天使一般,在这神弃的土地上奔跑着,坚韧顽强,善良勇敢。
为了救助自己只有半截身体的父亲,她面对着炮火毫无畏惧;为了寻找走失的弟弟,她数次面对凶残的娃娃兵百折不挠。
她与疯狗强尼有过数次交集,最后她冷静地将想欺负她的强尼击溃杀死。
但在那样一种环境之中,这一抹粉色是如此的暗淡,她的行动是那么的无力,面对一群失去了人性之人,善良是无法起到任何作用的。
电影中也刻画了一些娃娃兵麻木情感中的人性因素。
如疯狗强尼与他的女人之间的爱情,虽然这很难说上爱,但毕竟是强尼可以倾诉的对象;“没好主意”在战斗中始终扛着一头猪,对于那头猪所产生的深厚感情;等等。
但这样的人性毕竟太微弱,微弱的人性也无法去扭转兽性的环境,它只能给绝望的人生带来一丝的安慰。
人们从电影中感受的只有沉重,一种难以承受的沉重,既对人类,也对我们自身。
“蝴蝶”在为死去的同伴唱灵歌《战士之歌》时,声音虽稚嫩,亦充满了苍凉之感。
四寂无声,只有他的声音在飘荡。
这是对一种麻木人生的悲叹,这是对于没有希望世界的无奈:我希望当我死去时,不要埋葬我,不要埋葬我,割下我的老二放在酒里,然后交给我的妻子。
如果她哭的话就让她哭,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她以为她是谁,就让她对着我的老二吧。
会有男人给她忠告,会有男人给她安慰。
请把我的帽子和步枪,留给我的儿子,让他学会保卫或去战斗,为了他的祖国,为了他的同胞。
这就是我的愿望... http://hi.baidu.com/weltw/blog/item/f329c9471849952bcefca3b9.html
太多的不应该,太多的不可能,太多的不愿意.可是,事情是这样的。
只想告诉自己,其实看到的都是杜撰的电影情节而已,可是不行,事情是这样的
UGLY,不忍卒闻
过于真实,容易引起不适。如果世界是地狱,我选择不来到这个世界。
利比里亚共产主义儿童团
make love not war!
战争就是这个样子,命都危在旦夕,还谈什么人性?
儿童+战争=?,成长+杀戮=?
比天朝还惨
看到一半就关掉了,自然连一半分都没有
+1星为了那首遗嘱的歌
黑色巧克力是暴动的种族。
这个世界没人值得同情 ,无论开枪的还是中枪的。看完这部片子焦躁的心平静了不少
演员木讷,戾气太重
感谢字幕组的童鞋。
3星半
与其说是纪录片风格的电影,不如说就是纪录片。几乎清一色的非专业演员,没有剧情的流水账,但胜在不评判,不说教,就那么赤裸裸地呈现,残酷且真实。
粗暴的人生精彩而短暂。
看不懂 真的看不懂
勉强两分。看睡了两次。成本挺局促的,疯狗和娃娃兵们跨桥进攻那场戏里,只有几个拿枪的黑小孩在扫射,他们敌人根本看不到,全片也很少有全景,都是省钱的拍法,一味用晃镜头营造临场感,很快就失效了。电影的事件背景很模糊,能看到这群娃娃兵是反政府和反特定部族的,但全无宏观视角,只是用他们骚扰各种路人的片段在堆积,表演内容也一直是小黑孩吼叫着各种没逻辑的奇怪台词,显得琐碎而无聊。剧情分两线:疯狗一伙人娃娃兵乱糟糟什么也没说出来的从军之旅,和失去亲人的黑女孩,片尾两人相会后,上演了似乎是受害者向加害者寻仇的戏码,但他们的对话依旧无逻辑,类似小孩斗嘴。这个导演属于比较坚守法式纪录体电影的,但他的片子都没什么清晰的主干,也不知他想表达什么。他对视觉有点追求,把婚纱和女孩饰品挂身上的娃娃兵,有种怪异、抽象的美感
Tribal war with modern weapon
非洲在流血,落后与野蛮充斥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人类身上的那种动物原始性在这里得到了集中体现,孩子们在成为无知的刽子手的同时也成为了最大的牺牲品。在与现代文明融合的过程之中,最欠发达的非洲无疑是最困难的,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也是在所难免的,但也并不是没有希望的,这片子能给人带来一定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