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原著以及改编一说,就其故事本身,电影就已经把我打动。
影片中的每一句台词,都不是废话,空话,都连贯,且可以拿来品味分析。
影片中的场景绝不浪费,每一幕乃至道具,都精心安排。
陈述难周,想谈一谈自己对各角色的理解(当然,仅限于影片本身): -盖茨比是怎样一个人 朋友对盖茨比的故事零背景,观看之前,凭借自己的揣想,以为他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位神秘的,有手腕的富贾形象。
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她既没有看到他的手腕力,领袖气质,或者一切与高大与了不起挂钩的个性,而且,当汤姆点出他卑贱的出生、这一生命中根本无法抹去的痛处时,那一瞬间面对的只有他被打回原型的可怜的渺小,他被彻底击败了。
盖茨比是一个[小人物],无论他如何抓住机会往上爬,无论他把宫殿豪宅装置得多巨细靡遗,往派对里塞多少各路人种,他都是最[不堪一击]的那一个,他的郑重,他无可救药的乐观,他高度理想主义的爱,都敌不过汤姆一句有力的叱问。
他甚至是害怕面对这种叱问的,他是害怕直面他们的,其一,五年不仅是他需要变成能配得上黛西的人、造梦的过程,也因为他恐惧,他恐惧一种主动的,对那个阶级,对黛西的对峙,他从未选择过主动,即便把别墅造在东卵,造在黛西的对面,即便他的住所已经成为纽约最发光的派对府邸,他也从未主动邀请过黛西,而是[等待],等待她偶然得知,再偶然参与,他继续准备,第一个经过窥视慎重邀请的,仍然不是黛西,而是比邻而居的尼克,他太用力了,也紧拽着他的渺小不放,深知自己的痛处,一方面隐藏,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暴露-一方面准备,练习绅士作派,一方面在第一次偶遇汤姆时又不可抑制紧张地出逃(这是其二)。
当他整整衣领,企图回复那一刻的失态再跻身到汤姆、黛西那个富庶阶层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他一瞬间的显形和狼狈的承认之中永远选择了拒绝。
盖茨比懂得爱吗?
黛西不懂。
但是他也不懂。
虽然在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情。
盖茨比爱的不是黛西,是一个被黛西的吻完成了的、只在他的世界被奉为巅峰和美的黛西。
盖茨比的想象力无懈可击,置办轻纱、亚麻、晴纶、白棉、丝绸,只为取一点点荒唐地抛下去、再抛下去,甘愿让它们风纱起舞,堆叠在黛西的身体之下,掩映在她的笑容之后。
他的每一种浪漫是那么用力,以求换得的效果是那么轻,这是极致的浪漫,而天平永远失衡。
尽管浪漫中必有低俗,越纯粹的浪漫也越有显见的低俗。
盖茨比迷恋的本质,无非是黛西长得美,身份高贵,如此美丽又高贵的姑娘,却在五年前的舞会上,在自己的闺阁献出她芳香的唇。
笔者自己也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可以为了所爱的人,也确实为了他做出了各种匪夷所思,蓬荜生辉的美妙的事。
也发出“他是爱,是让我得各种病的人”的感谓。
但是谁可以否定这一虚荣的起点,无疑是因为他美,又有希腊人的身体。
浪漫中必有低俗,必有本能。
是经人的原欲出发的一次有趣的折射。
只是有的人毕生追随这折射的光芒,为它幻化出无与伦比的绝景,而有的人仅把它视为物理现象罢了。
-为什么盖茨比了不起 首先是他极致的浪漫和纯粹的幻化。
就像尼克说的“当时草坪和车道上挤满了人,暗地里猜测他的为人是多么的龌龊——而他就站在这些台阶之上,隐藏着他纯洁的梦想”,但“他们是一帮混蛋,他们那一大帮子都放在一堆还比不上你”。
在盛世浮华,一片纸醉金迷的20年代纽约,究竟有多少人不在沙滩上穿泳衣戴宽檐帽不互相攀比,一边在没有名字的房间和情妇颠鸾倒凤,一边又在玻璃高脚杯之后极尽揣度身边人的龌龊事。
尼克是一个典型的观察者的形象,他置身舞池之中,又抽离狂欢之后,端着酒杯冷静地看待黄金时代发生的一切,他没有批评,在盖茨比的派对上也只是体验,但是他被盖茨比打动了,他被这一时代盛情和冷漠之中一个绝无仅有的形象打动了。
他就是盖茨比。
没有人象他一样,历经五年打造这一幻境,对派对毫不在乎,对身边人毫不在乎,他对现实的这个世界毫不在乎,他做这一切,仅仅是为了黛西,为了永远回到和她相吻的过去的那一刻。
天平的一端是一个梦的粒子,那么小,天平的另一端是五年的光阴,繁复又阴险的生意,是大得空旷热闹得又满是人的梦想中的豪宅,是一遍一遍的设想,坚定和用力过猛,那么不可思议地大。
其次,也是更打动我的,就是他做到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高度幻想的梦,也作为一个令人惊异的现实永远存在下去。
这和写旷世之作的爱情,让人肝肠寸断的戏曲,写“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的诗歌不同,作品是经过演化的,虚构的,扩充出来的想象之物,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青春就那几年,盖茨比不只做梦,还把梦做成了现实。
刚刚说道,盖茨比不懂爱,他爱的是黛西的幻象,有一句评论说“特别有才的男人,都会因女人而生,因女人而死。
并不仅仅是因为多情,其实往往是因为这些男人都太爱他们自己了。
”,盖茨比也确实算是为黛西而生死,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黛西,所以尽管他自私,不懂爱,爱的不是真正的黛西,但是他做到了,他是用他仅有一次,也仅仅允许一次的生命和青春做到的,而不仅仅是那些誓为女人生为女人死,视女人为生命之源,实则又自私的男人,他们憧憬,渴望,陶醉又绝望于自己的幻境,最终却什么也没有做。
盖茨比令人感动的还有,第一次在尼克家见黛西时的那种青春期的郑重和紧张,就像所有生命中的第一次的约会一样。
不知道怎么用力,焦灼紧张,四肢显得多余,肌肉总在抽搐,为摆设和出场费劲心思,在心里预想数万遍。
他太紧张了,就像我们曾经所体会过,最终也已经黯然消去的紧张一样,可是渐渐地,这种面对心爱的人的对谈,已经变成了一种技巧性的东西,心跳的频率变得稳步,即便充满爱火,也不会对外再具象化这一心悸不已的戏剧。
但是盖茨比,他把我们每一个人都曾体会过的面对挚爱的人不能呼吸,不停走动,郑重从前门而入,整一整衣领,又痕迹味极重地制造偶然这一只属于遥远过去的仪式彻底具象化了,这几乎是我边笑边哭看完的一场戏,笑是因为他不随年龄,财产和经历所配比减缩的笨拙和紧张,这部分的他,确实如他所愿的那般,还停留在过去的漩涡之中,加上舞台效果的点缀,莱昂纳多令人全然融于戏中的演技,如同尼克视角般所能体会到的荒谬与新奇,哭是因为,他的可笑,他的可怜,这注定只能成为一场悲剧的伏笔,而又哭又笑也是因为,他青春期般的行为,用力过重的脸谱,点燃了我心中已经奄奄一息的仪式,再也保持不了的慌张和用不尽其所的勇气。
-黛西和汤姆 汤姆和黛西是一类人。
他们也会爱上别人。
就像汤姆爱上修车伙计的老婆,而黛西喜欢盖茨比。
且不管这是怎样的一种爱,是肉体的欢愉,还是对空虚的填补,不管它们有没有资格被唤做爱,在修车员的老婆死了以后,汤姆也会忍不住,失控叫别人让开,眼中淌着几滴泪。
而当黛西对汤姆说我从来没有爱过你,汤姆甚至没有动感情,而是反问,“是吗你真的没有爱过我吗?
” 他连一点点的失态都没有,他太了解黛西了,太了解他们是属于那个阶层,彼此的结合又如何置身在此之中得以稳固。
所以他不会失控,不会感到伤心,他知道在这个阶层的[替代品],如何可以替代爱而给予黛西,而这些东西又如何在无法离开也突破不了这个阶层的黛西身上作用。
对于他们来说,爱是一种服从性的火花。
任何东西都只会在[稳固]的前提下作用。
不禁想到[霍乱时期的爱情]之中,出生名望贵族的乌尔比诺医生连和黑白混血的庶女偷情,连做爱也只得是“日常完成一只静脉注射的时间”,而当他的妻子抱怨她一点也不幸福的时候,乌尔比诺医生却一针见血地指出 “你要永远记住。。。
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
” -而实则任何汤姆黛西,或者乌尔比诺和费尔明娜 达萨的结合,都有我们世俗人的影子,任意一段家庭关系,尤其在权力,声望,财富和稳固的外围影响下,能够替代爱情的作用品,在生活中取得的经济效益往往更大。
而况且真的有人会懂得爱情吗?
真的有人懂得它并持之以恒实践它吗?
连盖茨比也并不懂它,实践它的时候也惨遭溃败。
黛西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但她是一个经典的形象,她难以忘怀。
可能女人潜意识里都有一个想要成为她,抑或至少体验她的愿景。
黛西令我觉得的是[虚幻],而不是[虚伪]。
开场不久她就说,“她想要的都有了,去了所有的地方,做了所有的事”,现在不知该干什么。
所有女人世俗中渴望的一切她都有了,甚至在她出生之前她就有了,她依循着这种命运的轨迹,因为都有了,所以显得什么都没有,她不知道自己还想要什么,再能追求什么。
尼克说她身上有一股热情,但是这种热情,既不照在她身上,也没有映射在别人处,她好像连一个真实的影子都不是,在她所有的台词之中,我没有听到一句事出她的意见的话,她只是寒暄,回应,在一个空虚的凹处寻找一点圆满,在遇到阻力的时候本能地退回。
她很完美,从相貌,服饰,出生,仪态,一颦一笑,倒在一堆织物里,回旋的舞姿,都让人赏心悦目,完美,而经不起丑陋。
她爱盖茨比吗?
盖茨比是为[她空虚心灵注入的札记]。
她躺在一堆衣料上哭,是因为相比盖茨比给她的强行的梦幻一针,她这五年来的生活显得实在太空虚而泛泛而谈,她经不起这种照射。
她迅速回应了盖茨比,做得不比任何一个伴侣差,但是就连她对爱的勇气,也是借来的,当盖茨比让她复述她不爱汤姆,第一次她沉默,第二次她被逼到无路可退,才一句一句鹦鹉学舌,结巴又没有思想地说出,“我从来就没有爱过你”,仿佛事到如此,她不得已为如此的事态才脱得口。
同时,完美经不起丑陋,汤姆逼问盖茨比牛津大学的学历和卖假酒的事宜,她一次次遏止汤姆,与其看作是她不愿令盖茨比难堪,倒不如说她也不愿盖茨比的伤疤被揭开,怕自己真的爱上一个有辱声誉作肮脏生意的无名鼠辈令自己难堪,尽管她隐隐约约知道盖茨比在捣的鬼,听到过风声看到过轶闻,但她仍不愿直面去面对这一切,她愿意虚幻而柔软,做另一个优雅又稍不显空虚的梦。
所以,当盖茨比终于忍不住向汤姆动手,脸上的肌肉因为愤怒僵硬又变形,她几乎是以对立的态度害怕他,几乎再一次不经过思索地重回了她的阵营。
因为他不再是[盖茨比]了,他就是汤姆口中那个出生低贱,卖假酒,和他们都不同的人。
她和乔登都觉得,和他们不同的人是多么可怕而粗鲁。
黛西还会怀念盖茨比吗?
不会了。
她不知道对她重要的是什么,她没有[重力]的概念,不明白意义,找不到自己,她只是[反应式]的:天气真热,于是进城吃冰块;要参加晚会,精心准备头饰,披上皮裘;丈夫出轨,痛苦,体面地忍受;杀了人不知所措,接受汤姆重申的“爱”,回到金钱堆里,和丈夫去旅行。
她和盖茨比,成了她“去了所有的地方,做了可以做的事”中的一件。
盖茨比是她梦中的梦。
梦中的梦破碎了,她就又回到她的虚浮里,继续做梦中人,做浮华梦。
黛西聪明吗?
尽管她希望生女儿,而且是傻女儿。
我们只可以说,她躲过的地方是其他女人的坑。
这之中又有多少由阶级决定的条件式反应,却也不得而知。
黛西和阶级,虽然空虚浮华,但也耐人寻味,这也是反应上级阶层的作品层出不穷,又屡出经典的缘由。
每个女人身上,也都有黛西的影子。
-尼克和乔登 尼克对自己的定义一直很清楚,既置身其中,又抽离在外。
他一直是以观察者的形象存在之中的。
他和乔登一开始都是他者,甚至是很相像,盖茨比要乔登帮忙,乔登又惊奇又没有推脱;盖茨比想要给尼克一份工作,作为对他邀请黛西喝下午茶的回报,尼克推辞了,“抽离在外”,说这只是一个小忙。
尼克和乔登在这里并无二致,隶属和黛西对等的阶级,是她的表弟和好友,友好又礼貌,对美好的种子总抱有期待。
尼克的这一形象贯穿始终,派对里,他喝酒,迷醉,和乔登跳舞,但也突然“清醒”,抿嘴并不发一言地观察,他无法全然,由头至尾地投入,他需要吸纳,回省,感受,但并不介入。
他保持中立,客观,在淅淅沥沥的树下静静等待黛西和盖茨比的二人幽会,除了对盖茨比仅有的两句褒扬外,他对事件几乎不发以言论。
但是在他不介入的状态过程中,他(心理)生病了。
他再也无法忍受大都市和身处之中的人的冷漠自私,残酷虚伪。
这是一个典型的创造者的形象,他保持敞开,无条件地吸纳事体本身,再借由创造的方式(自然不仅仅是写作),开启,反思,治疗,并最终固形这一症结。
尼克有情感,同情心和定见,但他没有让它们参与其中,他不想左右,更不想塑造,他想要理解,和真实地呈现,“置身其中,又抽离在外”。
尼克的这种观察者的姿态,是记者,是作家,是精神分析家,也是一切被真相刺穿的聆听者。
记得去巴塞罗那参加婚礼的时候,我和新郎的爸爸交谈,其父是“老鲨鱼”路易其,撒丁岛的精神分析师。
他说意大利仍旧沿袭精神分析的老法,即病患者背对治疗师,危坐在他的前方,而治疗室除了记录,便是保持沉默。
我问他那情绪不会受到影响吗?
他说,当然会啊。
有的时候坐在后面直掉眼泪,但为了不影响患者的讲述,只能尽量不发出抽泣声,语气没有动态,保持一体的平静。
这个故事打动了我:他们可能比其他人更具同理心和充沛的情感,却任意放任自己在别人的脉流之中而并不左右,保持独立的思想却并不评判,还要忍受情绪的冲击和事体的积压,这难能可贵。
我愿意成为尼克。
回到影片之中,乔登本来也是观察者,但她和黛西一起,被盖茨比的袭击惊呆了。
回到黛西家的时候,她邀请尼克进门,尼克拒绝,她和尼克的那扇门,就此被她关上了。
她仍然依附在那一个阶级之中,而他又一次脱离在外,对这一切有了更清晰,更令他厌恶的感受。
他的情绪被对立的乔登,黛西和盖茨比夹击,现实的灰色隙缝一点点班驳开来。
而此时的乔登,作为和尼克态度的一个托照,成为了一个阶级的帮凶,缄默者和典型的女人。
她甚至是“诚实而可以信赖的”,而且她比黛西更象一个独立的女人:她未婚,参加派对,和不同的男人跳舞,又是一名优秀的高尔夫运动员,却仍然和黛西有着一模一样的反应,而这一切,对于她们又显得那么自然和理所当然。
如果打算爱一个人,你要想清楚,是否愿意为了他,放弃如上帝般自由的心灵,从此心甘情愿有了羁绊。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所有的光鲜亮丽都敌不过时间,并且一去不复返。
盛世挽歌:盖茨比和咆哮的二十年代(05/09/2013 10:00 PM AMC Atlantic)19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新生的美国第一次以强大的胜利者姿态迎接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科技工业商业艺术教育文化空前繁荣。
这个十年,共和党人柯立芝凭借“秩序与繁荣”的竞选口号当选总统并成功连任,上任不久他就说“美国人的头等大事就是做生意”; 这个十年,芝加哥的黑帮头子艾尔卡彭凭借着自己在禁酒令时期的私酒生意大发横财,在整个美国中西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时离他1931年被关在旧金山的恶魔岛监狱还有几乎十年;这个十年,声名卓著的卓别林上映了电影《马戏团》和《淘金记》,无需等到多年之后的今天,他毫无疑问地在那个时候就成为了默片电影的代名词;这个十年,查尔斯林德伯格驾驶着“圣路易斯精神号”单引擎飞机横跨大西洋,从纽约飞到巴黎,不可思议地实现了工业时代飞跃大洋的人类梦想。
当他在巴黎着陆时,机场热情等待他的巴黎人居然有15万之众;这个十年,以道德名义通过的宪法第18修正案宣布全国范围内禁酒,这条针对道德的立法毫无意义适得其反地只带来了无尽的黑帮私酒生意,随处可见的非法酒吧和地方司法系统的全面腐败;这个十年,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个商业电台KDKA,爵士乐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这样的爵士乐大师群星辈出;这个十年,亨利福特卖出了1500万辆福特T型车,10年前被拆分的标准石油各自为政的公司再度在全国建起了无数的加油站,陶氏化学有了自己的商标成为了美国屈指可数的大型化工企业。
一个疯狂咆哮所有人都在狂飙突进的十年,多年之后人们再提起,最伟大最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总结却只是菲茨杰拉德如挽歌般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即便近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被Baz Luhrmann导演搬上银幕。
影片极尽浮夸奢华之能事:服饰、珠宝、布景、宴会,甚至是盖茨比锃亮闪耀的黄色跑车,无不时刻提醒观众那个疯狂享乐的爵士年代。
可能菲茨杰拉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所有的后来人,都从那些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描写中看到了预言版无可避免的大萧条幻灭的到来,以致时至今日,也为人所感慨。
如果只是一个在所有人的狂欢盛宴中都看到那个覆灭的曙光预兆的话,这部电影的原作也不可能影响如此深远,因为它旨在追问一个问题:“到底美国梦是什么?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主角盖茨比无疑代表了那个时代最直接的精神诉求:我要不断努力赚到更多的钱,获得更高的地位,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快得从一个nobody变成somebody。
然后带着自己拥有的一切去追回过去,追回所有当年自己拿不到的一切。
自己豪宅里所有的舞会、盛宴、乐队、美酒、喧嚣,都是为了追回五年前在路易维尔失去的一切,不止是Daisy,还有所有在他看来自己失去的这五年的前程,那些甚至从未发生过的假定的五年幸福生活。
时间对于执着的近乎偏执的盖茨比来说,最好就能停滞了:这五年从来没有发生过,他带着自己的财富成就地位回到Daisy身边,从五年之前重新开始一切,至于现在的Daisy和Tom已经有了一个女儿,盖茨比甚至从来不在乎甚至不去想过该怎么办。
他如此执迷于自己的过去不肯放手,以至于当Nick直觉一般地追问:“你不可能重复过去发生过的事情”(You can’ t repeat the past)时候,盖茨比本能怀疑般的回答:“不可能重复过去?
为什么?
当然可以!
我会让一切回到原本应该的样子!
她(Daisy)会看到的!
”(Can’t repeat the past? Why of course you can! I’m going to fix everything just the way it was before. She’ ll see)。
在他的世界里,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豪宅隔水相望Daisy住所晚上闪耀的绿光。
其实Daisy这种肤浅的优柔寡断甚至不值得去多加置喙,因为她Tom都是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样的人。
既便是Daisy本人,也不可能对自己的处境和Tom的外遇一无所知毫无觉察,她看着自己和Tom的女儿说“我很高兴是个女儿,我希望她是个傻瓜。
对一个女孩儿来说,世界上最好的结果就是变成一个美丽的小傻瓜”(I'm glad it's a girl. And I hope she'll be a fool — that's the best thing a girl can be in this world, a beautiful little fool.)。
他那种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物质财富理所当然的想法和物质的欲望使他在本质上和Tom并没有区别。
如Nick在盖茨比死后对Tom和Daisy那种毫不在乎的冷漠的看法:“我无法原谅他或者喜欢他。
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在他们自己看来都合情合理:一切都非常冷漠令人困惑。
Tom和Daisy是冷漠的人,他们把所有事情都搞砸,然后退缩到到自己的财富和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在一起的东西之中,留下烂摊子让别人去收拾”。
诸如“盖茨比爱上了一个bitch,然后他一辈子被毁了”这种说法也是很值得商榷的。
盖茨比这种如小马哥一样“我忍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我不是想证明自己了不起, 我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的坚忍宣誓毕竟动人,只是一个人若对所有自己经历过的世事都不放手的话,不管盖茨比后来的成就多么伟大,若他的成功和自我实现都要通过翻开过去的伤疤挽回早已经不属于他的Daisy来证明的话,那在他面前所注定的,就只能是一个死胡同。
因为过去发生的事情真的就那么无可置喙不容辩解地发生了,除了接受之外,唯一的选择是遗忘。
而盖茨比的可悲之处则在于,这两者他都做不到。
盖茨比用尽所有努力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实现了美国梦,他甚至亲自给自己改了名字。
他对Daisy的隐藏的含义是,他拒绝相信因为自己出身低微就注定无所成就。
任何能够让自己获得财富和成就的方法,哪怕是非法的,都在所不惜。
盖茨比的葬礼上,只有Nick、盖茨比的父亲和牧师等几个人出现,几乎所有人敬而远之,生怕和这个靠贩卖私酒和有组织犯罪起家的盖茨比先生有什么瓜葛,即便不久前他们都在盖茨比的豪宅里饮酒作乐笙歌艳舞彻夜狂欢。
人们赞颂财富和成就,却毫无例外地面对后事避而远之。
盖茨比的父亲得知儿子的死讯后赶来为儿子送葬,在盖茨比堂皇的豪宅中对Nick说,我为我儿子的成就感到骄傲。
回到最初的问题:“美国梦到底是什么?
” 老罗斯福总统1910年在巴黎发表了题为《共和国的公民》的演讲,在文中他说:“重要的从不是那些在一旁指手画脚的人,不是那些对别人的失败评头论足的人,更不是那些指责别人如何可以做得更好的人。
荣耀属于那些真正站在竞技场里打拼的人:他们满面灰尘,浸透着汗渍和血迹;他们英勇无畏;他们一遍又一遍地犯错跌倒,因为这路上一定伴随着打击,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奋力向前做到了;他们理解自己执着和专注;他们献身于崇高的事业;在最好的情况下,他们最终品尝了伟大的胜利和成就;在最坏的情况下,即使他们失败了,至少他们也很伟大地倒下,因为那些自始至终从不知道胜利或者失败的冷漠和胆怯的灵魂远远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
两百多年来,一代代的移民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摆脱过去的旧世界。
路过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旁,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下,在洛杉矶的长滩港上,所有来到这里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都相信不管自己出身如何贫寒卑贱,只要凭借自己的勤劳奋斗和不懈追求,总有一天我们总会得到我们觉得自己应该得到的一切:财富、地位、尊重、爱情。
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像盖茨比一样,“信奉那盏绿灯,那个一年年离我们渐渐远去的完美未来。
我们从前抓不到他,不过不要紧: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手伸得更远,总有那么一个早上,我们奋力向前,逆水行舟,不断地被推向过去”。
如小说第一章原文所说,“盖茨比本人到最后其实安然无恙善始善终,只不过是那些曾经吞噬了盖茨比的,在梦境醒来之后发觉的浑浊灰尘,让我们暂时对人世间壮志未酬的悲哀和转瞬即逝的欢愉失去了兴趣”。
(Gatsby turned out all right at the end; it is what preyed on Gatsby, what foul dust floated in the wake of his dreams that temporarily closed out my interest in the abortive sorrows and short-winded elations of men)。
盖茨比的确很伟大,非常了不起,只是,他原本应该格外小心地想清楚,自己心心念之日夜不倦努力不停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关于影片各个部分的Update故事情节方面:电影基本沿着小说的脉络来的,很多细节也都表现了出来。
删除了很少的内容(比如盖茨比最后雨中下葬只有他父亲、Nick等人出现),但基本不影响观影感受。
身为原著党表示,这个故事改编得不错,没有搞砸。
电影整体前半部分节奏剪辑略乱。
hotel冲突之后节奏就很舒服了。
演员方面:小李正式晋升男神,刚一出场,背景烟花齐鸣,他举起酒杯冲着你微笑的镜头一出现,全场惊呼。
男神啊!
蜘蛛侠Tobey Maguire演得很好,我和一同学都很喜欢。
全片中唯一活下来的厚道人啊!
Carey Mulligan演技不错,要说问题么,就是转变得太快,可能中间部分对她描写太好,最后冷漠走人的时候略显突兀。
原著小说这点处理得不错。
可能是电影篇幅有限吧。
原声配乐:做得太满,Jay-Z很想用力去做好这个配乐,这个就像炒菜想把味道调好,但是配料下得太重了的感觉。
前半部分应该着重表现得爵士配乐风格,基本只是通过小号来烘托的,莫名出现的Rap配乐和风格略微不搭,但是后半部分就比较好了,XX配乐的结尾曲一出,真的很虐心啊。
Baz Luhrmann的导演风格,澳大利亚导演Baz Luhrmann这部作品还是有之前作品的影响,浓墨重彩,比如《红磨坊》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对色彩布景服装下手特别狠的导演,影片很多地方都有musical的样子。
“毋庸置疑,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毁灭的过程。
”——菲茨杰拉德散文集《崩溃》《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银幕改编从未成功过。
原著小说实在太过家喻户晓,它美国现代文库评选的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中高居第二名,是诗人兼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口中“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是爵士时代最后的挽歌,它对美国梦的阐释超越岁月, 被选入美国高中语文教材。
所以在美国,但凡是受过中学教育的观众,没有不熟悉这个故事的。
2013年夏天,澳大利亚人巴兹·鲁赫曼向《了不起的盖茨比》发起了第四次冲锋。
时光倒流回到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长岛,随着叙述者尼克的视角,我们旁观了一场过于喧嚣的梦之悲剧。
对于巴兹·鲁赫曼能办好一场繁华缤纷的派对这一点,我在观影前就深信不疑。
新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在视觉表现力上的确下足了功夫。
制片人之一、也是导演的妻子凯瑟琳·马丁负责本片的美术设计,普拉达的华服,蒂凡尼的珠宝,确实赏心悦目。
置景也极大限度的贴合原著的描述,从长岛到曼哈顿的必经之地灰烬谷,破损暗淡的广告牌上一双意味深长的眼睛,电影中东卵汤姆和戴西的宅邸,是乔治殖民时期的建筑,豪华却平整典雅,不张扬。
而无法挤入这块世袭领地,在西卵落脚的盖茨比城堡,就极尽奢靡时髦之能事,新老贵族的风格差异性一目了然。
更不消说几场派对的热闹场面,天花乱坠。
托了3D的福,海对岸戴西家门前的绿光闪得跟绿灯侠似的。
至于被不少影迷和爵士乐迷诟病的电影配乐,比如音乐总监Jay Z,Hip-hop的广泛使用,我反而认为不是电影成败的要害。
如果反映20年代的电影只能用20年代爵士乐(干脆只能用20年代的摄影机怎么样?
),那《疯狂原始人》岂不是连歌都不能有了,只能嗷嗷叫?
巴兹·鲁赫曼当年载誉的《红磨坊》配乐也是流行歌曲大拼盘——涅槃乐队、艾尔顿·约翰、斯汀……甚至改编麦当娜的《宛如处女》,反对的声音好像没有现在这么激烈。
用当代观众容易迅速建立联系的音乐来解码重塑一个世纪前的华彩盛况,这就是鲁赫曼最鲜明的导演风格之一,只要一切都是为电影本身服务的,未尝不是有趣的尝试。
尤其当盖茨比欣喜的领着戴西在豪宅中嬉戏,纵情欢笑,背景里Lana Del Ray的声线苍凉而天真,一遍遍的追问“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
”哀而不伤,美不胜收。
新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形式上的成功万众瞩目,却难掩本质上的失败。
作为菲茨杰拉德的读者,我要抗议的是貌合神离的原著改编。
这一次,巴兹·鲁赫曼依旧邀请了他的长期编剧搭档克雷格·皮尔斯,哥俩曾共同创作了《舞国英雄》、《红磨坊》、《罗密欧与茱丽叶》几部鲁赫曼最重要的作品。
所谓“最忠于原著”的旗号,我想只能收买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
任何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书的读者,都可以在电影中随处捕捉到渐行渐远最终骨肉分离的差异之处。
电影通过心理医生与尼克之间的互动,便捷的引用了大量原著语句,让人有种听有声读物的错觉,却莫名其妙的拆解生造了不少,比如那个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开头之一“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只被引用了一半儿就改成了“尽量把人往好处想。
”更有甚者,巴兹·鲁赫曼一厢情愿的抽掉了所有展现盖茨比与戴西重逢后失望梦碎的细节,让他在爱情美梦中一往情深到底。
而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里,盖茨比早已洞悉了关于戴西的一切,他并不是泰坦尼克号上没有溺水而死的杰克,他比任何人都清醒。
小说中,菲茨杰拉德写道,“那天下午一定有过一些时刻,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并不是她本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幻梦有巨大的活力。
他的幻梦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
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梦幻,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
再多的激情或活力都赶不上一个人阴凄凄的心里所能集聚的情思。
”以及在去城里消暑之前,盖茨比的一句“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
”足以挑明一切。
CNN的特邀影评人汤姆·查瑞提对巴兹·鲁赫曼的概括略显刻薄,倒也非常准确,他认为鲁赫曼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总有一种“毫不害羞的浪漫和充满热情的肤浅”。
我愿意相信巴兹·鲁赫曼是很钟情于这本小说,很热爱盖茨比这个人物。
可恰恰是导演的善良和仁慈,让盖茨比的故事在电影中不仅不够完整,反而欠缺了最重要的况味。
每次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我都会想到《红楼梦》中的好了歌,“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没有了梦的幻灭,《了不起的盖茨比》只能沦为一个多情富翁千里追妞,痴心永不改的三流浪漫故事。
在蓝色狂想曲和漫天礼花中出场的莱昂纳多就只能是一个出身草根的痴情富翁。
而女主角凯瑞·穆里根从《成长教育》、《羞耻》到这一部,很适合扮演耽于欲望又天真迷糊的物质女孩,但和戴西还差了几个数量级。
她是更善良单纯的戴西,他是更痴迷情深的盖茨比,故事里的丝丝寒意被鲁赫曼捂暖了,兑了雪碧的红酒会不会更好喝?
巴兹·鲁赫曼也许是圆了自己作为读者的梦,却是对原著小说本身的辜负。
电影的结局,盖茨比中枪之前,电话铃响起,他误以为是戴西打来的,就这样满怀希望的在慢镜头中仰跌进华丽的碧蓝泳池里,嘴角幸福含笑,导演给了他一个死得其所。
而小说里中明确的刺破了泡泡,“我有一个想法,盖茨比本人并不相信会有电话来的,而且他也许已经无所谓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一定会觉得他已经失去了那个旧日的温暖的世界,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真乃云泥之别。
难怪有朋友看完电影摸不着头脑的问:“这盖茨比了不起在哪啊?
”电影的尾声,尼克完成了这部小说,用钢笔签上了封面,把故事与作家联系在了一起。
其实菲茨杰拉德不是尼克,他就是盖茨比。
很难不联想到作家菲茨杰拉德与妻子泽尔达之间的故事。
他们初次相遇之时,泽尔达是富家小姐,菲茨杰拉德正如盖茨比一样也是个无名小军官。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他当然没有小说中飞黄腾达的邪门捷径,想要赢得佳人芳心,唯有埋头靠着一支笔苦写。
直到《天堂这边》成了畅销小说大获成功,泽尔达才答应了菲茨杰拉德的求婚。
他们成了社交圈里最登对的一双璧人,葡萄美酒夜光杯,从纽约到巴黎,笙歌达旦。
再往后的事大可参看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他坚信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后不再有伟大的作品,根源是泽尔达的疯狂毁掉了他。
菲茨杰拉德对于最绚丽纵情的爵士时代,既身处其中,又置身事外。
对人生的千变万化既感到陶醉,同时又感到厌恶,我爱他写最繁盛时也笔带悲凉的温柔。
终于年仅44岁的菲茨杰拉德心脏病突发,于圣诞节前某个黎明猝死在了洛杉矶朋友的公寓里。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并没有写到粗心大意的戴西的结局,不过我知道泽尔达的。
在菲茨杰拉德猝死洛杉矶的八年以后,泽尔达所在的精神病院发生了火灾。
据说,那天忽然起了大风,她一个人站在楼顶上,直到被火焰吞没。
他们合葬了,墓碑上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个隽永的结尾——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一直以来,我对美国梦都只有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直到看到《了不起的盖茨比》葬礼上,盖茨比的父亲小心保管的那张少年盖茨比认真执行的日程表(本片中也没有出现盖茨比的亲生父亲,我认为是又一巨大缺失),我才突然领悟到,所谓美国梦,就是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过得更好。
自诩为上帝之子的盖茨比,坚信自己命里有非凡的安排。
当他第一次吻上黄金女郎戴西的唇,生命中所有与美好相关的想象都凝结成了最具体的象征。
只要明天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膊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总有一天可以触碰得到彼岸那盏荧荧绿光。
盖茨比是愚者中的愚者,也是勇士中的勇士。
就像钟晓阳《最爱》的歌词那般,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怀一种愁。
自古空余恨的是他,千金换一笑的也是他。
他是真正以梦为马一路披荆斩棘的人,他当然了不起。
========================================================2013-08-13 07:37:04 潘萌SoPhia 谢谢大家喜欢~ 关于Daisy的原型,我看好几个人提到了,就多说两句吧。
戴西的原型,考据派说是菲茨杰拉德的初恋女友吉内娃·金。
也有很多评论家认为盖茨比与戴西的关系,原型就是耶稣和犹大之间的关系。
我自己呢其实无意于考证戴西到底是谁,只是每次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都“很难不联想到作家菲茨杰拉德与妻子泽尔达之间的故事”,所以就这么写在结尾了。
泽尔达对于菲茨杰拉德的创作来说太重要了,不仅仅是盖茨比的故事,《夜色温柔》里的女精神病人,《美丽与毁灭》里的葛罗丽亚, 多多少少都能看到她的影子,鬼魅一样出没。
updated: 已刊于《环球银幕》2013年09期,杂志篇幅有限制,这里是全文。
在看了无数次不同版本的预告片以后终于赶场看完了Gatsby的首映只能说,真的太棒了,虽然没有看过之前的版本但我觉得这个版本绝对值得“最好的Gatsby电影”之称首先是还原度:开篇到末尾很多独白简直就像是小说的有声书从开篇父亲的话到The eyes of Dr. T. J. EckleburgGatsby那辆黄色的Rolls-Royce直到最后凄凉的funeral全篇没有任何为了吸引票房荒谬的改动反而有很多精彩的画龙点睛的小添加然后是画面:在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很疑惑这种文艺片有什么必要要拍成3D?
看完却被制作商的诚意感动了也许是为了突出Gatsby那extraordinary的party也许是为了让我们都感受到浓雾里那盏绿灯给Gatsby带来的希望和绝望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导演知道这是一场关于文字的伟大表演所以用雪花,用绸带,用一切唯美的元素来合成文字让所有看电影的人感觉到,文字是美的推荐有条件的影迷一定要看3D版本其次是演技:这部片虽不算大明星云集,但都是演技派莱昂纳多虽然颜真的残了不少在所有故意为了表现Gatsby翩翩公子哥潇洒帅气的镜头里看到他垂搭的脸着实有些出戏但他的演技是完美无缺的潇洒,不用说,这点莱昂纳多信手拈来,很长时间以来只要一想到那种信步闲庭一笑百媚生的公子哥,我脑子里第一个就想到他紧张,莱昂纳多几乎完美地把Gatsby初见Daisy 时又狂喜又紧张的无所适从演绎了出来愤怒,在Tom不断紧逼刺激Gatsby的时候,他先是悠闲应对到最后完全失控,颤抖着手捋头发的样子,都和看小说时脑海里的样子一模一样Tobey也是演技派就不用多言,Carey Mulligan中规中矩,偶尔惊艳。
最后是那些画龙点睛的添加:故事是在Nick和心理医生谈话的时候被引出来的,再以Nick的文字徐徐展开,完美引用了小说中以Nick视角讲述故事的设定,又毫不生硬。
让我们在如今这个浮夸的社会以Nick的视角看另一场浮华时代的演出。
故事中的那场飙车戏也是小说里没有的,Tom和Gatsby在心爱的女人面前,处处都充满了战斗意味的争斗在这场飙车戏里展现无遗。
回程时那场换车也被设计的颇有些是Tom窥见了事态发展故意而为之的行为。
最后那一笔虽最短也最经典,在Gatsby在泳池里焦急地等待Daisy的电话的时候,影片切换了3次镜头,一次是Daisy,她犹豫地拿起了电话。
一次是Nick,因为担心Gatsby而一直发呆。
最后是Gatsby身边的电话终于响了起来,他释怀的笑了,慢慢地从泳池里站起来,微笑着想着Daisy。
结果一切都发生地如此戏剧化,修车的男人正好赶到,管家正好在接电话,而Gatsby背对着大门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接受了这颗意外的命运的恰到好处的子弹。
一切戛然而止。
电话那头的Nick紧张地不停喊叫,那一边的Daisy还是犹豫着放下了电话,而Gatsby,在幸福的幻想里,倒下了。
这样的设定完美了小说的结尾,起码Gatsby在死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她以为Daisy终于要和他远走高飞了。
看完以后心里很沉重,就像刚看完小说那段时间看小说是为那个冷漠地时代而难过看电影是为Gatsby那执着而悲凉的爱情难过其实他只要再成熟一点,哪怕再成熟一点不要那么幼稚,不要那么执着,不要那么沉不住气不要执拗地想repeat the past,从Daisy那得到她从未爱过Tom的那句话他就可以得到Daisy,得到爱情,并保留现有的一切但他没有也许换做谁都做不到在爱情里,谁又不幼稚,不执着,谁又能沉得住气?
谁又不想得到爱人百分之百完全的爱呢?
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向往了一辈子那绿灯指引的他无数个梦里和Daisy的幸福生活最终就像那个时代一样轰然倒塌连影子都没有留下但就像影片末尾Nick在那一页Gatsby名字前加的两个单词The Great Gatsby他着实是伟大的他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爱着他最爱的姑娘并一直笃定地相信他们会在一起一直到死的那一刻他留给了我们一个感人而唏嘘的故事还有一个已逝去的时代。
另:经chaïnly更正,发现这一部所用的车为Duesenberg。
查了一下此车的历史,发现与Gatsby瞬间灿烂又转眼即逝的美国梦十分相似,但放到现在来说这个车就是Tesla。
属于小拨富人推崇的高贵定制车,生产周期长产量少看看拥有这车的人就知道温莎公爵,阿方索十三世等,放在现在就是绝对的小文艺小清新绝对不属于Gatsby这种夜夜party的“暴发户”会买的车当时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美国的自产汽车不管有多高级都入不了富人们的眼界,所以Duesenberg的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是欧洲人,反而美国富豪只会购买欧洲的豪车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品味。
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导演的改动并不是很符合原著和那个时代背景。
但导演想到了这么细致的一点必须点赞。
当Jordan Baker五年前第一次见到Gatsby时,她说the way he looked at her is the way that every girl wants a man to look at her.Gatsby坐在车上望着与自己咫尺的Daisy那一幕没有人能比Leonardo诠释得更好了。
那种溺爱,那种温柔,就像I will do anything for you.事实上Gatsby也的确这么做的,就像小说里写的。
他站在dock上,他的手伸向green light,那种希望,那种压抑得爱,让他为了爱牺牲一切。
很难把后来的Gatsby与一个怂蛋区分开来。
但是Leonardo就算躲在Daisy家后面的小角落也没有让人有怂蛋的感觉是很神奇的。
不敢想象换成别的男明星会是什么一番景象。
可是他最后还是喜当爹了。
我想就算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在他们驱车去town的时候Daisy失声痛哭说着I love you now, does it really matter if I loved him?就已经可以预料到这部影片,注定只是悲剧。
她爱他,爱他的豪宅,爱他的光鲜。
她爱他的:The music, we can dance all night.写不下去了 这个只喜欢dress all white 的女人。
I hope she'd be a fool, a beautiful little fool.
成功的电影各具特色,失败的电影都会败在一个点上:做作,虚假。
《了不起的盖茨比》场景华丽,道具考究,但人物是没有特色的,没有灵魂的。
所有从头到尾,好像看了个摄影展,听了场朗诵会,没有一秒打动人。
这种电影见多了,放美国导演身上是用力过猛,中国的则是装B失败。
母语不是英语,但对白的好坏还是能感到的。
昨晚看翻拍的电影《Straw dog》,男主女主在美国南部小镇的饭馆吃饭,不用对白,光一个个的人物及其表情,已经把这个小饭馆弄的很诡异,很尴尬,接下来,吃完饭付账,男主递上信用卡,一身风尘的老板娘说:我们只收现金。
男主楞了一下,老板娘接着说:就是穷人用来付账的那种东西。
这对白多棒。
和“你心里只有天下,没有我” 相比 “老公你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吃” 显然是更接地气的对白。
你很难想象恋人之间会把天下这样的对白做情话。
我抓住每一次骂《英雄》这部电影的机会,因为我印象中就是从这部片开始,中国电影开始传染不说人话的流行病,连冯小刚这样抗体强大的都能传染(我是说《夜宴》),而病灶就是一个人:李冯,如果我见他真人,真想去啐他一脸涂抹。
接地气的对白和题材无关,宫廷大片一样可以写出很好的对白,比如《秦颂》这部电影里,秦始皇和高渐离聊天,他说,『有天晚上,我梦见一大堆的人来追我,不停的追,我跑到山上他们就追到山上,我跑到水里他们就追到水里,我跑啊,跑啊.....跑马了” 』这就是生活化的对白,放在那个场景中,一点儿也不突兀。
与《英雄》里陈道明动不动就『朕要建立一个大大的疆土』相比,另一部以秦始皇为主角的《刺秦》里,李雪健说的就生动的多。
扯了这么多是想说,电影毕竟是源自生活的东西,不接地气,就完全不值得一看,也会看的人索然无味。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个非常好的小说,非常好的故事,它讲的是有人格缺陷的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放在美国那个时期背景下,就是《教父》第一集那个时代,禁酒令,淘金热后,第一次大型经济危机前的狂欢。
片中的那个表兄对盖茨比说:我们这个时代是腐朽的,我们都是一群王八蛋,但你是值得被鲜花环绕的。
(一语成谶,他很快就被鲜花环绕了)。
这句话就是这部小说的总结。
在那个人人都放弃理想追求金钱和物质奢侈挥霍的时候,盖茨比还有理想,还有个女神。
但同时他带着自己所在时代的印记,无法摆脱出身不好的自卑感,过于追求完美。
如果不是他要求黛西承认过去五年从没爱过她丈夫(这怎么可能?
),事情不会是这样的结局。
从这件事上看得出,盖茨比是一个终生只谈过一次恋爱的人。
所以他对女人所知甚少,对爱情完全无经验,他的精力都用在赚钱改变自己身份上,却最终不得不归伏命运。
这部空洞华丽的电影把这个美好的故事讲的支离破碎,缺乏足够细腻的细节支撑,缺乏打动人心的对白,于是事情就变得很别扭,不够自然。
唯一的亮点大概就是小李瘦了小李演的不错。
我写这篇只是想把自己写到哭为止,和电影、原著等等的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我在星期五的下午,阳光灿烂蓝天白云的天气里,迟了三分多钟才拿着爆米花和可乐坐定位置。
我坐好的时候,尼可刚刚才到汤姆还有戴西的家,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是多多少少都知道一点这个故事,所以当戴西出场的时候,内心的吐槽是,金发女郎不等于黄金女郎啊,这张脸一点儿也不戴西啊。
越往后发展内心对戴西吐槽越多,肉肩膀水桶腰,这怎么黄金女郎啊。
对比柔丝从汽车下来戴帽子的亮相,那个可笑的小紫帽子是几个意思啊?
我就这么一边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内心吐着槽。
直到尼克打开门,被雨浇透的盖茨比站在门口的那个表情像是一个迅猛的直拳打在我鼻子上,整个心都酸了。
以后谁说小李子没演技我就吐他吐沫,太对了,眼神对,表情对,连脸上的每一根青筋都对。
没办法说这到底是不是个爱情故事。
如果戴西不是黄金女郎,而只是普通的小家碧玉,盖茨比还会这么爱她么?
盖茨比到底是爱戴西,还是爱戴西所代表的贵族生活,old money?
这不重要,反正这一切都具化到了戴西身上,所以盖茨比爱戴西。
有没有一个人,无论你多么清楚他浅薄、无知、自私、冷漠甚至毫无灵魂,可是你就是喜欢他。
有时候你已经不知道你是喜欢他,还是已经习惯喜欢他了。
可无论如何,你知道你是喜欢他的。
她喜欢贵族生活,好啊,赚钱嘛,违法卖酒有什么关系。
我让整个纽约的人来我家里狂欢,不就是为了等待有一天,或许你会出现。
即便你没出现,我不还是得到机会了么。
你喜欢什么我都给你。
我过去,现在,都这么爱你。
即使你嫁给了别人,即使你也真正地爱上了别人,没关系,没关系,我依然爱你。
你撞死了人,没关系,只要一通电话,我就带你离开。
只要一通电话,只要一通电话,我就带你走。
人生大苦:求而不得。
求而不得,不是你没有五百万,不是你没有跑车豪宅大蜜。
求而不得,是你想去海底却意外爬上了高山,是你只想饮水却得到了面包,是坦塔罗斯的苦难,是你张开双臂就能拥抱到的爱人只是泡影。
当所有人都觉得你应该心满意足的时候,你却只想嚎啕大哭,你知道你再也不可能得到了,不可能了,完了。
就像盖茨比穿着粉色西装不停地对戴西道歉,他知道前一刻还真实存在的爱人马上就会化为一缕水汽,从指缝溜走,而你如何抓,也抓不住。
我从未有一个时刻放弃过爱你的希望,因为我从未有一个时刻放弃过你爱我的信念。
即使你浅薄、无知、自私、冷漠甚至毫无灵魂,即使我的爱情虚幻如同空中楼阁。
可我就是这样爱着的,这是我唯一的爱的方式。
我如同爱慕一切海市蜃楼一样爱慕你,我如同爱慕彼岸之花一样爱慕你,我如同爱慕六月的晴天一样爱慕你,我们彼此都那么虚无,只有这份爱慕,却那样坚实地存在着。
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
既然是名著改編就不得不談還原度的問題。
不論這部電影對20年代東西卵的聲色犬馬作了怎樣浮誇的再現,在我這裡都是不合格的。
如果非要作比喻的話,那麼導演就像是在臨摹一幅大師的油畫,塗塗抹抹自以為很像了,完成後卻發現只有顏色是一樣的。
畫布的質地,草稿的框架,油彩的厚度,統統不對。
電影略寫和刪減了我認為非常重要的兩個情節。
第一處是Jordan Baker向Nick回憶五年前Daisy在婚前收到Gatsby的信之後歇斯底里的發狂,原著裡這樣寫:She began to cry—she cried and cried. I rushed out and found her mother’s maid and we locked the door and got her into a cold bath. She wouldn’t let go of the letter.連著上下文,這一段情節在我腦中非常激烈地上演著,好像能聽見Daisy是如何大叫著自己不要嫁了直到嘶啞了嗓音,也好像能看見女眷們是如何把她摁進冰涼的浴水中,讓她從癲狂中冷卻。
這段回憶是非常重要的,五年前的Daisy,在讀完信後幾乎被對Gatsby的思念和悔意擊垮,卻輕易被一盆的冷水「澆醒」,翌日仍戴上昂貴的珍珠項鍊完成婚禮。
Gtasby堅信往昔能夠重複,的確,人生運行的法則無非就是一再地重蹈覆轍,五年後上帝給了Daisy第二次機會,她卻仍然重複了第一次的選擇。
而如此重要的情節,電影卻只草草給了幾個鏡頭算是交代。
五年後在那個酷熱難當的午後,當Gatsby不斷向他的女神拋去渴求的目光卻最終耗盡耐心而失控,導演讓Daisy像受傷的小白兔一般瑟縮在旁流下畏懼的淚水。
我們便立即被她驚恐失措的神色誤導,以為她是被Gatsby突如其來的狂暴嚇到故而沒有選擇他。
其實她根本沒有改變過,一直以來她都不需要激情和衝動,在Fitzgerald那裡,Daisy和Tom都是站在American Dream的背面的人。
第二處是小說的末尾,Nick花了很大的功夫找到Gatsby生前最親近的朋友也是合夥人Wolfshiem,為的只是希望他能參加Gatsby的葬禮,但任他費盡了口舌跑斷了腿,仍未能說動Wolfshiem這個只求明哲保身的人。
Fitzgerald用了不少筆墨來寫Nick是如何邀請人們參加Gatsby的葬禮卻屢遭拒絕,電影卻未作任何描述,僅僅是俯拍了一下Gtasby那孤單的靈柩。
而我認為正是在Gatsby死後Nick的經歷(包括得知Jordan不負眾望地嫁給了某個財主),才讓他真正對東部徹底失望。
也正是從Gatsby死後Nick四處碰壁的描寫開始,Fitzgerald才開始真正坦露出自己在中西部和東部之間的徘徊,在一切物的聲音已盡後,那種within and without的立場卻更加明顯。
舍此以外,電影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有很多,我最恨的就是那個蒼軟無力的旁白。
小說的確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但那絕不是一種寡淡的講述,Nick的聲音是混雜在東西卵那浮華世界的各種聲部中出現的,直到Gatsby死前,他都不是以一個「敘述人」的身份單獨存在的。
這也是為什麼小說愈是接近尾聲,那種巨大的悲劇感就愈強烈:當原本交響的聲部一個接一個靜下來,最後只剩下Nick一個聲音迴盪在長島的上空,你會被那種緩緩侵入的悲涼擊中。
電影在這一點上明顯是失敗了,讓Nick一個人從頭講到尾,忽略了眾聲的重要性,降低了故事的震撼力。
(或者說導演對「眾聲」的認識只膚淺地停留在馬戲團般的群舞和嘈雜的電子樂。
)同時因為旁白的身份,Nick始終像是個局外人,便體現不出他在書裡within and without的猶豫。
Gatsby是那個擁有城堡的人,是每一場盛大派對的主人,他的身世神秘莫測,他的生意更是見不得光。
他一生都在不擇手段地為那盞綠色的燈奮鬥,那道綠光是女神的剪影,也是美元的輪廓。
但他也是Fitzgerald激賞的人,因為他身上那種「天真」的特質,是Daisy和Tom這對資產階級夫妻早幾百年前就遺失的。
他以為只要比Tom富有,就能贏回Daisy,他太天真了,但正是這種天真,才能支撐住美國夢。
好像寫到這裡都還沒有點題。
毛尖在課上說,The Great Gatsby在文學史上之所以重要,甚至被認為比海明威的小說還重要,是因為它寫出了一代物的聲音,那是一代物在向人爭奪说话的权利。
如果說Gatsby是那個在一代物的聲音面前仍保有了純真的人,那麼我們呢?
導演砸了血本來重現Fitzgerald筆下1920年代的紐約,可除了紙醉金迷的色彩,什麼都沒學到。
至於被好萊塢電影餵大的觀眾,走進電影院的時候恐怕除了紙醉金迷的色彩,也根本沒什麼別的期待。
也許從1920開始,人就再也沒有從物那裡奪回過話語權,we've been lost,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在生活這場盛大華美的派對裡,我們都只圖個不醉不歸,而那個在其中癡癡等待的人,恐怕再也不會有了。
1. 电影在剧本上非常忠实于原著,除了极个别细节没有拍,比如在原著里盖茨比的葬礼不仅仅只有Nick,还有盖茨比的老父亲以及之前他和Jordan在书房里遇到的那个眼睛男。
但这种程度的的损益无伤于电影的忠实度。
2. 导演功力有被诟病的理由。
诚如有人形容的大意是,该片有最好的剧本和最好的演员,何以排出一种三流MV的感觉。
中间那些海天盛筵场景令我也有看MV的感觉,大概是剪片太追求炫技不得反而不能尊重电影节奏之故吧。
然而还是要表扬忠实程度,虽然部分场景是MV质感而且3D令人不适,但场景、服饰甚至某女歌手穿着红色的礼服、半哭半唱且把睫毛膏流淌为黑泪的细节都是忠实于原著的。
欢宴后仆人收拾残局的疲惫也刻画得很细腻。
3. 言情感过浓。
本来期待中的美国20's初的投机无度、物欲崇拜和感官放纵的氛围,只有后两点被点中了。
长岛、纽约和灰烬谷三个地区参差对照的叙事伦理感,通过若干剧情以及飞车画面虽有触及,但仍然浮于表面。
东卵和西卵之间老牌世家大户和新兴暴发户之间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本来可以来得更清晰更用力一点。
当然,这一部分大多见于小说的第一人称Nick的夹议部分里,不如言情部分有情节推动的能力。
4. 服装大赞、首饰大赞、妆容大赞。
因为一次大战节约金属的缘故,妇女们一度放弃购买早期bra,而20年代初以平胸为美,以适合长项链的风潮,大家更在乎戴bra这回事。
所以Daisy和Jordan,虽华衣靓饰,却毫不掩饰激凸和垂坠这回事。
真空上阵、钻石头饰、珍珠绕项长链、直身长裙和短发真心美不胜收。
5. 为什么不老老实实用20's的“爵士乐世界编年史”?
虽然眼下OST也很棒了,总有浓浓的穿越感。
一看名单,哦,Jay-z,一切都懂了。
6. 现在人人都知道了,Daisy是一个绿茶婊。
其实这场孽情也不是绿茶婊的错,是Gatsby从头至尾图森破图拿衣服。
他总迷信自己天赋异禀,可以扭转乾坤,却看不清:同一阶级的人永远在一起。
光光是有钱,还远远不足以匹配出身不同的有钱人。
绿茶婊和酒色徒丈夫,无论各自再有何不堪、无论各自在外的艳遇如何刺激销魂,甚至包装以“真爱”之名,他们只要在狂欢过后暂时足以掐灭掉皮肤下面那点空虚寂寞冷,还是会乖乖回家,然后拥抱在一起,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同盟,“外御其侮”。
其实Gatsby爱Daisy的动机也不尽然如何高贵。
小说里说Gatsby从小英俊强健,早早体验女色,被女人宠在怀里。
然而,他说Daisy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家闺秀”,这样不属于他的世界的女人偶尔给了他一个吻,变成了一个危险而虚无的鼓励,更让他笃定了自己是上帝之子、与众不同且攻无不克的心理暗示。
啊,多么危险。
自命不凡的人遭遇上自以为是的爱情。
从他把对一个女人的追逐与一个持之以恒的梦想捆绑在一起后,这段不了情才开始升华,升华为一种生机勃勃、勇往直前的东西,让其变得美丽。
虽然现在人人都知道,这段不了情只是注定幻灭的泡沫。
然而Gatsby在其中追逐的姿态太坚定、太自信了,以至于太美丽,而太美丽的东西总以悲剧结尾,令人动容。
与此对比的是,旧世家经历过战争和新兴暴发户的双重洗劫,变得愈发孱弱、空虚和胆怯起来,不再敢于与时代的变迁迎头相击,也不再有胆量体会真实却可能带来痛的冒险。
而只有Gatsby这类人敢。
这令同样出生世家但是来纽约但惶恐打拼的Nick感到不可思议且崇拜起来。
于是到了最后,只有Nick对Gatsby是真情。
他对他倾心相托,他对他倾心相爱。
好基友为好基友扶柩而哭,从此他累觉不爱。
7. Gatsby的形象美感,有一部分也来自于他的道德毁誉参半。
为了求财求权求地位,他的手上没少沾血。
但是面对爱人时,他大张旗鼓地准备、送来了一花房的花,却又手足无措、状如初恋;他冒着涉案的风险,忐忑难安却仍怀侥幸地等待着一个不可能再打来的电话;他一掷千金购买到所有美丽的一切,为的是光明正大地得到Daisy,从此终生依眷于一处,而非填补一个丈夫出轨的闺中寂寞少妇的偷情欲望。
看看,一个自命不凡的人遭遇上自以为是的爱情,是会变得多么死心塌地和愚蠢之极。
很可惜,你的爱情只是别人的奸情。
也因此Nick说他们都是烂人,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你。
你是一个折戟沉沙的“美国梦”,然而庆幸的是,故事终结于仲夏之后的初秋,你的凛冬未至,你死在了最美丽的时候。
夏天究竟是多美丽呢——红色或白色的玫瑰,围拱成门、成墙,每一朵都美得惊人,可聚集在一起在如此盛大的日子里却微不足道;一盆盆湃在水晶缸里的浮瓜沉李,却无人惊叹,它们即昭示着自然的富饶,也是人类的不屑一顾。
衣香鬓影、喧歌闹舞、摇摇摆摆,红男绿女如飞蛾般穿梭——啊,这就是专属于夏天的喧闹和美丽。
烟火“啪啪”得升起,与月亮差似仿佛——这本是你的舞台,而你却于无人处静静看着那些蜂拥而来的脸庞,"他们像蠕虫一样合合欢笑着,喝下的许多酒在人里面晃荡晃荡,透明透亮的成了个酒瓶,香水瓶,或者其他那种,躺在一盒子的淡绿碎卷纸条里的贵重的礼物"(出自张爱玲的《桂花蒸 阿小悲秋》)。
只有极大的物质和感官上演时,他们才是活着的;一合眼,与无人处,他们与你无关,是死的。
可是你忘了,你也只是夏天的烟花。
虽然升到得那么高, 然后很快就熄灭,这个世界只来得及发出“嘘”的一声,连一滴哀悼的眼泪都没有。
太无聊了,看睡着了。说点啥呢,共产主义必胜吧。打倒资本主义。
了不起了不起
不错。尼克跟菲茨杰拉德照片对比着,非常像,尼克就是菲茨杰拉德。高潮戏纽约公寓中盖茨比和汤姆的飚戏,很精彩。小说原文可以和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第七章对比着读,同样是两个男人一个女人的情感纠结。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完全不一样啊。
音乐诡异到没话说,没有克制所以没什么力道,没有纵所以没有擒。盖茨比最后还留了点希望太奇怪了。真的不是好电影。可是,派对结束时,盖茨比脱下西装擦车时,尼克在雨中看着那盏绿灯时,“我们会跑得更快,把手伸得更远些,总有一个晴朗的早晨……”时,我还是像个神经病一样在电影院里哭了。
我的一切终将离去,所梦皆幻影。绿光的意象太迷人
屌丝逆袭一时爽,终究还是火葬场
这就是赤果果地郭敬明日落大道啊
凯瑞穆里根全程神游状态和语气,到底在玩什么……明明都有140分钟的长度了居然还得照搬大段原著段落当独白填内心戏,果然琼瑶叔叔心中的盖茨比只是普通言情小说,唯独最后40分钟melodrama以红磨坊模式玩转得很好。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估计得彻底误解这个故事了。
站在水边远望绿光的孤独背影仿佛jack再生,可惜转过头来已不是当年那个美少年,一开口竟还是个话痨,营造了半个小时的神秘感荡然无存,不是哪个女人都是rose,遇到佳人成就千古绝唱,遇到**只能注定悲剧~服装配饰有亮点~
小李子演技还行 剩下的太花哨
太难看了,CG造出来的场景十分虚假,反倒显得浮夸的纸醉金迷廉价了,故事走马观花,人物毫不立体,怪不得连金球音喜都没提上
3D是为art deco而生的! 我愿意花50块只看片头片尾
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Fuck no!
任何一种旁人眼中的无所不能,都可能是某人眼中的一无所有。没有逆袭,没有大快人心,只有新钱在老钱面前的不堪一击。
逝者不可追,甚爱必大费。多少浮华梦,临了一场空。
欲言又止。。导演功力不行(*≧m≦*)
书的内核为揭露美国以Daisy和Tom为代表的富人的纸醉金迷,虚浮空妄,没有心,唯有Gatsby仍葆有赤子之心,却无奈败于自己,讽刺却悲悯的"伟大"一词由此而生。电影摇身一变成了狗血爱情片,Daisy不贱了,Gatsby柳下惠了,绚丽的视效和现代的音乐毁誉参半,很难说是成功改编。
你他妈是不是在玩我
每当莱昂纳多演那种还没来得及和爱人过上结婚生子的日子就挂掉的戏时,我就觉得他格外的有魅力。就是说:他真他妈会演戏,让人忘了他戏外的着装有多差的那种会。
这个版本的一样违背了杰茨菲拉得的本意。原本,盖茨比知道了黛西的一切,他已经洞察到了黛西的一切,他之所以没有放弃——实际上在他内心里已经放弃了,那只因在他无处可去。那个时代的美国🇺🇸,到处都是物质主义,到处都是黛西一样的女人,到处都是黛西老公一样的男人,像作家和盖茨比这样的人,几乎绝迹了。关于这一点,从盖茨比举办的派对,从他的生意上的那些朋友——实际上他们不是朋友,仅仅赚钱的机器;这也是盖茨比和作家之间,是各自唯一的朋友的原因。在什么他们可以成朋友?很简单,因为他们不是金钱的奴隶,因为他们还保留着纯粹的“人”的一切。可是,除了他们俩,再也没有一个“人”,剩下都是金钱和享乐的工具,除此之外,都是泡沫。电影却几乎没有展示这一点,甚至扭曲了原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