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自然,爱和理解的画面。
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不要带着反观的心态与视角来看待它。
它平凡,普通,伴随着海浪的声音听着老人,父母,少年少女的倾诉。
你会感到,生命在大自然面前可以渺小,也可以与之融为一体。
秋日的午后,宁静又强烈的日光,透过落地窗照射在白色的房子里,在天花板顶端成拱桥状。
透明的玻璃茶几的灰尘清晰可见。
手握一杯荷叶茶。
我打开了这部随意点开的画面。
我觉得,我不想称它为一部电影,虽然它确实是一部电影,我看到的是生命,自然,爱与困惑的联系。
它是生活,我们自己或者身边切身实际发生过的,或许正在发生的生活。
杏子的父亲说,人在大自然的面前要抱着谦逊的态度,和他对着干不具有任何意义。
这是千年,万年来的规律,生活在岛上的他们祖祖辈辈在最初一直明明白白的定理。
既然是定理,那么他必定是无法任由谁随意改变的。
唯有我们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站在除了自身以外的立场,才能够理解。
界人的性格安静,这样的人很容易陷入自己所设定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看不明白,想不通,不善表达。
而在大海面前,一场突入的暴风雨让他记起父亲说的话,要保护妈妈。
于是在风雨过后,他才明白,原来拧巴的那个人是自己,什么都不懂得的是自己。
杏子的父亲说起,是否记得你和阿岬刚来岛上的时候么,她所有的能量来源于你。
单身母亲,上高中的儿子,独自工作,在岛上安静而忙碌的生活。
寂寞,孤独,苦闷不仅仅存在与自己一个人身上。
母亲总是那么帅气的样子,只是在孩子面前,她总是当那个坚强的人。
生活已经如此辛苦,生命已经如此脆弱,所以相信每一人,成年者都不会去对待生命轻率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开始不理解,但请试着去理解母亲。
而开始,海里的那具尸体,可以说他对待自我过去轻率,也可以说,这是个人选择,旁人无法就此做定义。
大海,可以吞噬一切东西。
但,当人们冲浪的时候,借助的是最后海浪的力量,最后那一股力量,你会感到自己与它融为一体。
相对与界人对大海的讨厌,杏子和所有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一样,自然的喜欢海,常常穿着校服在海里游泳,兴致所致时来一个仰脚翻。
烦恼,每个人都有,少女的烦恼大多是来自与不知道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是否也喜欢自己,杏子也逃不过着既定的烦恼。
不过她是个大胆的孩子,在海边,她主动亲吻了男孩,回到家门口时,告诉男孩,我喜欢你,你呢?
得到肯定回答之后心满意足的互道晚安。
我想,这一句我喜欢你,你呢?
换做你,我,她/他。
校园里的多少少男少女。
又或者长大后的我们,有多少人有勇气对自己尚未不确定的感觉问出口,我们顾虑面子,害怕被拒绝,更害怕拒绝之后的尴尬,或者我们害怕之后彼此见面无法成为朋友。
所以我千方百计的试探,如果结果是单方面的话,通常有的人选择保持好朋友的关系,或者独自一个人远离对方。
这似乎联想得太远了。
但这就是关于爱情,关于生活,或许你正在经历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女孩不一定要矜持的等待男孩追,想必现代女孩大多都进化成supergirl了。
所以,爱,要说出口,管它结果,表白再说,如被拒绝,去看大海,大海不会拒绝任何人的叨扰。
老人说,人老了之后就尽量不去麻烦他人了,变得越来越胆小。
但你们应该可以很大胆,孩子就应该是大胆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想做的事情就去做。
想起了母亲住院时,一个人在空无一人的病房里,打电话给舅舅也尽量把情况说的恨轻巧,叮嘱不让外婆知道,打电话给我,叫我不要回家,不用担心,不必回去照顾,正常上班。
年轻时的我们总是索取,所得一切以为理所当然。
长大之后,我们开始学会了自处自理。
与世界的相处,即使遇见了黑洞,这个黑洞变得无比庞大,直至在内心爆炸,我们仍旧无法告诉任何人,我们害怕麻烦。
指导老了之后,如老人所说,变得更加胆小了。
新生儿开始也对世界,周遭的人事充满恐惧,也可以说是胆小的,一个是人生的开始阶段,一个是人生即将结束阶段,然而两者前后都一味的相似。
从孩子还原成孩子。
等我们都长大了,父母就成了我们的孩子。
老人也有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或许只是因为自己不能再游泳了而感到遗憾。
片尾老老人说,我再也不能游泳了,我再也不能游泳了。
那些孩子其实都不知道海里到底存在着什么。
时间,岁月,它会告诉你,海里有什么。
如果你想看,克服你的恐惧,与她融为一体的时候或许会直知晓答案。
亦或得以一睹她的芳华。
生老病死,人,躲不过的宿命,任何生命的到来,消失或许并非偶然,也并非毫无缘由。
当我们在该困惑的年龄就看透一切,那人生来未免显得苍白无趣。
当杏子以为自己的母亲既然是女巫应该不会死的时候。
这是她的困惑,然而,如果她早已看清世事,或许不会觉得内心苦闷,无解。
也就不会唱,你一定要走吗,那我该怎么办呢,人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时候不需要答案,需要的是感受。
开心也好,伤心也好,这是大海,暴雨,台风,数目等等一切事物无法感知的情绪。
或许最后我们都会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即使是有缺憾,生命本就有她既定的路程。
杏子的母亲说,她并不惧怕死亡,听说大陆的人们,生病了就想尽办法延长自己的寿命,她或许觉得可笑。
但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豁达的生死观。
孔子说,六十而知天命,有时候并不需要等到六十才知天命。
有些人很早就知道,命运这种东西,即使善待她也未必换来六十年的生命。
但我们仍旧选择善待她,正是因为生命不知道何时消失。
有的人,很多人,有很多尚未达成的梦想,心愿。
但如果命运注定就此终结,那么平和的,像杏子的母亲那样,平和的接受她如何。
因为她的生命和女儿的生命已经缠绕在一起,所以她不害怕。
因为女儿是她生命的延续,所以并不害怕。
最后杏子的母亲,在村民们的歌舞中静静的闭上了眼睛。
森林,大海,乌云涌动,变幻莫测,风雨过后的天更晴朗,空气更清新。
这是大自然经历洗刷后的新生。
我们的烦恼,痛苦,悲伤。
也会经历时间的洗刷变得更加透澈,清明。
文艺片,似乎有点太文艺了,拒绝了一切商业元素,动不动来个惊涛拍岸的空镜头。
主题,应该是对于生与死的思索?
无意深究,普通的观众看看就好(如果你没在中途睡着的话)。
日本电影本就节奏舒缓,本片又在此基础上慢出了新的境界。
那个世外桃源一般的海岛倒是挺美,真想去那里度假。
作为高中生,男女主角似乎都太闲了,完全没有升学压力,他们应该属于特例?
印象中日本学校也挺重视高考的,跟中国没什么区别。
多人、物局部特写多手持摇晃镜头对人物神情流露(多长镜头 人物对话多摇镜 ——问答时剪辑平缓 非硬切)应情绪氛围选择虚胶 色彩低调低沉低光比青春期的思索 是不论受什么影响都有的 想讨论的东西太多太杂了病床前跳舞那段和关于死亡生命缠绕延续的思考着实不喜欢 男主爱情观的可笑狂妄 狭隘自大 父亲感情的缺失 反倒不是矛盾的导火索 一直在身边的母亲却是想爆发和挣脱的 原生的缺陷不单两方的罪 还有青春萌芽的钻牛角尖 无力压抑的苦闷思考 我该死的青春也充满了很多的不懂 但不是旁人的劝导 而是👇所以导演 这很矛盾 说教有意味 但没有真情实感 没有感情的抒情是没有温度的 飘渺玄乎 故作深沉的晦涩有感的台词1.自己的问题自己思考,你会想明白的,虽然不容易,但其实很简单,这样做,把手放在胸口,抚心自问,能让心里舒服的,就是最好的选择。
2.东京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力量,一种独有的温暖,虽然我并未走遍世界,但是在东京,我所指的都是精神层面的,我能感受到一种富足感,至今仍能感受到,我总是很忙碌,让我倍感疲惫,时间飞快流逝,但即使如此,这座城市让我更加渴望表达自己。
张艺谋《归来》没能入围戛纳主竞赛,使得只有河濑直美《第二扇窗》在挑亚洲电影的大梁。
河濑直美,一个拍纪录片出身的女导演,看她的片子需要比看小津更加一倍的耐心。
从《拥抱》到《黄樱花的来信》,日本导演历代相传最屌的一点就是在完成了现代化的同时又保存了自己的美学特质。
他们不会今天学美国明天学欧洲,他们发明和制造着这个世界最广泛运用的摄影机。
在缺少偶像派导演的今天,河濑直美有着取代贾樟柯的潜力。
河濑直美作为一个女导演,经常自己掌机摄影,加上十几年的纪录片生涯,把她的耐心和毅力磨练得惊为天人。
最后,作为脑残粉,4月18日恭祝《第二扇窗》勇夺金棕榈。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第二扇窗》,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河濑直美真心不知道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但她贵在是一个营造氛围的好手。
麦麦景色好美啊,尤其是水中的场景,少年在海里游的几个画面简直难忘。
但内容感觉好空,理解是要表达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成长与迷茫,但总有种生搬硬套,非要凑成一部片子的迷惑。
Pincent阿姨片也有一些看上去是相当浅显的,像是公式化组接起来的一样。
只对一些局部仍有好感,如海水汹涌的“视听触感”和直接利用年轻的身体来表达,仍有一些冲击力。
一桶猫可能是对这种表达情绪和氛围的电影不感兴趣吧 整体给人一种端着的感觉 到处都流露着刻意 野心很大最后却没有说服力 只有摄影确实很美 无数的空镜就好像风景宣传片Joeyside未免太drama了点吧河濑大妈子夜无人山羊放血、原住民岛歌、少年和少女晒黑的肤色,有些符号是情,有些符号是命;男孩念念不舍的纹身是病,那个令人牵肠挂肚的男孩也是病,所以要治好他、也为了痊愈我自己,请让我们做爱吧。
女孩的部分很成立,但男孩所有激烈的情绪爆发和全自动和解都像是为了奔着和女孩的“修行”而去,结尾确实美不胜收,而电影也确实只惊艳了我这几十秒就收了。
约克纳帕塔法美感也会过载,过载便会倾覆。
河濑直美的空镜和奄美大岛是她的基座,所以倾覆了也还是一息尚存。
我略知她一二野生的姿态是河濑直美与挚爱的森林所做的分手的决心,宏大的海洋变成她手下亲近大自然的最新法宝,但是无论是语焉不详的成长轨迹还是奇情幻爱的男女纠缠,都在万物有灵的人生议题上落了下乘,海洋无法对抗森林,你能感受到镜头的偏爱与不舍。
一丝不挂的泳者在蓝色中肆意游荡,你无法联想到这美丽是如此咸湿,就像我们的青春一样苦中也无法作乐。
#FIFF26#第8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有的电影看完后,一些场景,对白,表情,会交错盘亘在脑海挥之不去。
《第二扇窗》是这样的电影。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河濑直美的电影。
影片拍摄于奈良以南、琉球群岛的奄美大岛。
进放映厅已足足迟到十分钟,恰好澄澈的海里冒出少女杏子黝黑健康的笑脸。
十六岁的少年界人梗在岸上。
之后俩人便共骑一辆单车沿海滨畅行,热风将白衬衫格子裙吹得鼓起来,一霎那我几乎以为,这会是个惬意的岛屿故事。
然而无论如何,这不是讲故事的电影。
它无意着力于逻辑、环环相扣的情节。
甚至看完了整个片子,也难以界定主角是否杏子、界人二人。
或许杏子的妈妈伊萨,是更为重要的角色,她是女巫,仍然与丈夫相爱,备受岛上人们的尊敬,但病入膏肓,命不久矣。
有许多母女相处的镜头,在室内光线柔暗时,分不清楚哪一个更是少女。
伊萨隐喻未来成熟的杏子,那是人生更盛大的部分。
此刻杏子惶然为之忧苦,光灵魂活着是不够的,还要能永远触碰母亲的身体。
明光下,伊萨的脸容苍黄而憔悴。
伊萨揽过杏子的头搁在大腿上,自己也枕在丈夫腿上了,三人盘叠成纸风车的形状,廊檐下,甜蜜慢慢荡漾,仿佛是最后一粒糖,一定是最甜,请慢一点化掉吧,真甜啊,这样的恋慕平和地展现出来。
所以整个屏幕看上去是非常大的幸福。
紧接着(记不清了)不动声色的杀羊的惨痛(重要)上演了,羊异常白净。
河濑导演有一种奇异的忧伤的表达天赋,令碎片化叙事缺少起承转合,却干净得赘笔全无。
院中平凡的扶桑花,也在丈夫咏牵牛的舞蹈中变得情深意重。
忽忽就到道别时。
某个穿越剧说:“道别要早早做才好,真到了最后一刻,就没法好好道别了。
”在这里不是的。
弥留之际的伊萨想听岛歌,坐在一旁的阿伯就弹拨三弦唱起来:“一定要离开吗?
就这样离开吗?
你离开了我怎么办……还是要离开吗?
我要去一个遥远的岛屿,一千年,一万年,我想活下去……”满腹宛转的伊萨一个字说不出来,拍打伊萨肩膀的大妈安慰杏子:“看,妈妈是不是好多了?
”整个场面没有一滴泪水,面对心碎,这真是超凡克制的艺术。
技术派可以冷静分析时段分配,层层递进,空镜头设置,却必须具备同等深重的关怀,才能收获岛歌的“岛”——在奄美方言里的风土含义。
围坐在伊萨身旁的人唱岛歌,杏子爸爸(从精神到身形都那么帅)目不转睛地望向毫无怨言的爱人,伊萨以一息尚存领受了所有的好意。
戏剧冲突发生在界人那边。
界人憎恶母亲与早已分手的父亲之外的男人厮连不断,愤懑积蓄已久,终于在某一个夜晚咆哮出来。
单薄的母亲像风中破碎的树叶,若无表情的神色下微妙留白。
人生实难,“对自然安排的一切虚心接受,再怎么抵抗也没有用的”,对少年如此,对母亲亦如是。
导演真意的体察在此,之后和解无关要旨。
全片毫无野心地陈述从少年到耄耋、岛上的人们至为渺小的认真努力。
超长的空镜头在任其伤悲的岛歌里极其缓慢地平移,滩涂茂密的红树林,白晃晃的绿树无论稀疏茂密、粗细斜直,一棵一棵秘密孤独地浸在泥里。
自然风光壮美,日落后古铜色的海,宝蓝色的海,银白闪烁的海,为完成一个主题全面无私地被调度。
在影片结尾,村上虹郎与吉永淳奉献了全裸表演。
界人和杏子做爱后皎白的肉体在近乎透明的蓝海中灵活游动,镜头从低处拍摄,两条人鱼缓缓上溯,和海水无抗拒地融为一体。
河濑直美在戛纳海边说,这是我最好的作品。
“伊萨这波浪,在我心目中是无与伦比的。
”杏子爸爸强调。
我很感动。
- - -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接触不那么恶俗的新电影的方式主要变成了在往返国际的航班上,在那不知道白天或黑夜的环境里,不论耳机声音多大,引擎豪不间断的嗡嗡声充当着永久背景音乐的角色,飞行过程中时不时出现的颠簸或即将降落时候的广播,总是会让看电影的心情戛然而止;更不用提狭窄的空间,以及经常遇到不讲礼貌的前座或隔壁了。
在那样的背景下,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种受罪,空间和时间都十分局促且没有意义。
11月12月两次跨越赤道的南半球的行程,每次都坐的是CX家的航班,所以电影版权的选择相对固定。
在来回几次看掉了几部不论是名气或者风格都比较火爆的西方大片之后,最后一次从悉尼通过香港返回北京的路上,观看了两部日本的作品。
因为是要去英语世界出差,自然是想通过西方电影,来提高对英文的敏感度的;而且一直以来对日本电影慢节奏,淡渲染,深内涵的stereotype,让我不愿意在苦大仇深的时候之外去看。
这次,因为12月以来事情的爆发,虽然不至歇斯底里或者感官崩溃, 但可能真的也已经达到了心灰意冷的境地吧,所以上来自然就想看日本的影片。
其中一部在两班航班里断续地看完了,片名叫作《Still the Water》,这部电影中文的名字不知道,本名是假名,意味不明,而这三个似通非通英文单词,构成了我对这部没有看过电影的全部感觉。
日文和中文相似,都属于topic & comment句式和语言,但却又不是很相同。
当这三个字出现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这不是一个经典的祈使句结构,still是绝不能作为动词理解的;题目似乎更像是表达the water is still the same(nomatter what happens, or even after what has happended)的感觉。
其实,看到这三个字,我的感觉说不上来,看着电影封面一对少年少女,在阳光、大海和树下的样子,那时这样一副情景的出现,像是在隐喻我心里一个已经再也达不到的梦,心里默默地心疼,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同时也莫名的喜欢。
影片节奏如我预期般的慢,并不惊艳的少年少女换换地开展他们的故事。
少年(Kaito)很安静,似乎总是心事重重,而少女(Kyoko)则像真正16岁年纪的真爱一样,固执地带领两个人的感情。
基调奠定了之后,一组长镜头刻画了一副看似隐忍实则疯狂的性爱场景,不知道男女双方的身份,只能看到一个健美男人背后山口组一般夸张的一条青龙从肩胛一直延伸到股底。
稍后一个镜头,那个男人的尸体漂浮在清晨冷峻的大海里,警察过来调查,群众希望相信,在这个风景秀美远离城镇的小镇里,这一定是意外。
在老师提醒学生不要去海边之后,少年少女下课后,熟练地同骑一辆自行车,独处海滨,少女问少年是否是他知道此事。
少年否认,少女说自己不会跟任何人说,少年急促反抗式地再度否认。
少年一直不愿意下海游泳,他说海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少女被铺垫成为一个喜欢穿着衣服在大海里游泳的人,也许是她看到了什么,但是影片没有任何交代。
少女的妈妈是当地的萨满,当地人信奉某种特别的宗教,有独特的舞蹈和唱歌,妈妈病得很重,但不知道是什么病,只知道命不久矣。
少女的爸爸是个乐观阳光的人,为妈妈建立所有他能够确保的小幸福。
爸爸妈妈最后会开心地逗少女,关于她男朋友的事情。
大家都很和谐,虽然都知道,母亲即将离所有人而去。
少年的父母分开了,有一个片段是少年请求妈妈去东京看望爸爸,母亲虽然嘴上说不理解,但是答应了,并给出了机票。
东京,少年的爸爸是个画家也是纹身师,对话中少年有询问他们为什么分开,而爸爸的回答并不直接,但是却很真实地有那种依然牵挂,但是现实不得不让他们分开的感觉。
父子二人去洗澡,爸爸的背后,也有一条大得夸张的青龙纹身。
在返回的飞机上,少年看着爸爸留下的纸条:“请为我保护好妈妈(Misaki),这是我们男人之间的约定。
”后来一日,矛盾爆发。
Kyoko想和Kaito做爱,Kaito拒绝。
回家后,Kaito对过来安抚坏脾气的妈妈爆发了。
他责怪她的淫乱,爸爸走后就不断和其它男人厮混,即使一个刚刚死掉,又可以再找到另外一个。
妈妈什么话都没说,站在那里任他随意地发泄。
少女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出现在小屋里,质问少年讲话的方式。
最后,少女以威严的口吻,责骂他对待感情软弱,没有决心。
男孩夺门而走。
翌日,海风大作,白天像夜晚一样的黑。
而少年的妈妈再也没有出现,既没有在家,也没有在上班的地方。
少年疯狂出门寻找的时候,少女将他引到了自己家。
此时少女的妈妈已经离开人间,而少女的爸爸安抚少年说:“以我认识的她,她没有做出轻浮的事。
你爸爸很早就离开了她,而你才是她的希望所在。
而人类正常的情感,我认为是没有必要拒绝的。
”天晴后,三人找到了妈妈所在的工作场所,男孩找到了妈妈,大声呼喊着“请让我保护你!
”,而后两人相拥。
在晴朗却清凉的红树林里,少女和少年做爱了,很细致的面部刻画,女孩有真正纯真幸福的表情。
而后,两个人躶身下海游泳,场景美如画。
《Still the Water》看完后,心里依然如刚开始看到封面时候一样,那阳光,那树,那大海,心里默默地疼,可又不知道为什么,却很喜欢。
爱情需要执着,需要决心,需要野性,也需要理解。
可逝者如斯,在这个一切都那么不明朗的时代,能够敞开心扉对待自己、对待别人的,得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强大的内心来面对可能隐藏着的诡谲?!
我知道这部能登得上戛纳的电影,必然有诸多可以解读之处,手法亦是精妙,力度拿捏不偏不倚。
但是这些都不是我关注的点,而且作为日本电影,本身这些中国普遍不具备的东方优秀特质,就用被质疑。
其实,作为电影本身,《Still》究竟是否优秀,我也不是很在乎的,只是。。。
只是我,这个时刻的我,看到如此的画面,对待那份开始就注定的无本之木,却流之深远的涓涓细流,情难自禁。
每个平凡少年的成长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更值得关注。
成年世界有太多的不懂,年少时有好多困难不敢直面,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最怕一句“长大就会懂”。
直面困难直面内心,多少成年人还不敢大声说……慢镜头、几乎零情节,确如诗篇。
大榕树被手臂钳一枝枝生生钳断,痛到心碎,究竟是台风巨浪要来,还是因为别的什么?
大海,台风,波涛,只有蓝色的海水,才能这么包容又这样凶险,珊瑚美景与台风或者漂来的什么,可以给予一切又可以夺走万物,可以支撑的,只是敢下海游泳或者冲浪的勇气。
散文诗电影: 山峦、大海、天空、树林等自然风光拍摄得旖丽炫目,不过隐喻的场景太过流俗,比如起重机剪掉树枝,去世前的台风。
做得最好的仍然是民俗场景,比如妈妈临终床前的三味线民歌,跟《沙罗双树》里的处理手法相似。
只有在这类极度陌生化的场景里,河濑直美的作品才会散发出吸引的魅力。
最后一幕裸泳戏也算是点睛之笔。
这世界 不解的凝望着它,它却以洞彻亿万年的温柔使人领悟,绕过语言 也绕过知性的局限,绕过了人类的短浅。
被抛弃到荒漠上急求清凉的游民,早已习惯了饮鸩止渴,对那天上的泽野,既无感,亦无望。
“不能少于一百四十字”的规定,便是那“令人信服”的种种谎言之一。
而已得救赎的人还要勉强为此出具匮乏而干瘪的证明。
(哗,之前只想发上一段,还没140字不让发!
岂有此理) 如果,认真解释上文的话界人冲着母亲动怒时,杏子闯进来让界人闭嘴,界人问“跟你何干?” 杏子的回答是“有关系”。
我想谁都会在此纳闷儿:“是啊人与人不都是一个个的个体么?我跟我妈吵架,你又不是我们家的 说破天你也只能劝劝。
甚而讲我作为她儿子,我都无权干涉她的人生,我只是觉得不舒服要吵架罢了。
倒是你一个外人说这与你有关?
又讲得出什么关系呢?
来吧说说道理吧?
”。
界人就是这样满脑子混乱的走到了房间另外一处,而杏子走过去的回答的大意是:她虽然讲不出道道,但她出于某种感觉,想要对明知无法改变的事情去改变。
这话要我们听了就更摸不着头脑了。
“杏子,您不是已经想明白了这事儿你完不成么,还傻fufu的迎上去干啥?
您的理智哪儿去了?
” 【重点来了】 “论道理”的这个动作,在少年的感情里、在这整部电影中、在奄美大岛的原始自然下,恰恰是一个有问题的东西。
(“论道理”此处是指:科学实证主义、透过工具理性试图对事实进行丈量的“工具化”手段 往往也是把世界简化的手段)界人并非出生在奄美大岛,而是父母离异后随母亲从东京过来的。
纵使东京也没有人人都如界人一样阴郁沉闷 情感不能 失神的活着,但我想指出的是现代人在试图理解周遭时候所用的“知性”相对于“感觉”是多么的狭窄 残缺和无力(感觉:人心更加丰富/完满的能力),因而如同界人那般的丧气无力成了今日世界的流行病。
片中,两位少年面对世界的两种方式与气质,也实实在在地显现/倒映在高度现代的东京和原始传统的奄美之间。
片中也对谈论过这样的因果:“由于界人来自东京、所以不冲浪 不喜欢黏黏的海水 杀羊的时候那么怂……”。
熟用“感应”的人,不理解熟用“知性”的人,反之亦然。
就如界人不理解杏子为什么不怕海(即便海里刚死了人)一样。
导演的笔墨倒也并非着重在突显这些不同地 不同人 的差异。
而是,直接把熟悉了都市生活的人,抛掷到了浓墨重彩的岛屿生活里。
一种更完整的生命体验,一种“我的生命正与世界背景那巨大的力量相互连接”的体验,这也固然是被我们这些习惯了个体主义和理性启蒙的人所难以体验的。
我们的体验往往是被启蒙包装后的一个个极端可控的情境。
“仪式感”一词就昭示着我们知道那是在走过场 不是生活实质的一部分,“很多人觉得很多仪式是重要的 因此我无奈也得配合配合 应付应付”才是我们面对仪式时普遍遭遇的“生活实质”,仪式成了个“可供回头评论其感觉强不强”的“对象”,成了一个被人认识客体,而不是自己的生命必须要穿过的人生阶段的关口。
这,与真正的“我就是那么在活,甚至我都对此没有觉察,都本不该讲出这句自我观察的话(我正在穿越人生的关口)”是截然不同的。
科学唯物论的世界观给了我们一种仿佛出离到生活之外来(通过客观的视角)观察生活的眼光,而这个视角需要我们从生活里出来,达成一段“反思/审视的距离”,这种“出来”毫无疑问的带来了旁观者清的观察 并触发了启蒙运动以后几百年人类逐渐的获取了巨大的科学力量,固然,这种“出来”也带来“我们与生活隔开了距离”这一问题。
岛民就与生活没(那么大的)距离。
你会看到影片中的岛民处理死亡 好似新生活的开始一样。
电影里女主之母死亡的那场戏里所有看起来像“场面话”的话我们嘴上都会说,但心里都认为那些都是封建迷信要不得,口是心非讲两句吉祥话对付场面/场景/情景就好。
而对于岛民,那则真是实实在在的,是不经思虑权衡的、根植肉身的,是看待世界的出发点/基础。
而这个基础/根基,是没有“出来”没有“反思的距离”的,是根植于生活的。
如果你觉得自己还相对算文艺,那可能你会不齿于很多人对于“精神世界”这个东西毫无感知力,并把自己的“有所感”视为过人之处。
而你知道么?
我们在杏子妈妈面前,简直就跟盲人一样,她能看到我们无法触达的世界(影片里杏子妈妈刚回家 在园里走时 有相关台词提示)。
而这般浩瀚的、包裹着万物、穿过时光的神/天/宇宙,又如何能以我们区区人类的智慧去触达呢?
实则当代人类主流文明进程选了截然相反的道路——我懒得触达,我根本就不想在你(神)这里呆,你以为你是啥好东西?
——我们杀死了上帝;我们将地球撤离宇宙中心(哥白尼);甚而对自己“万物之灵”的核心地位也补了一刀 相信我们和猴子的区别其实也没大到足够我们自豪的地步(达尔文);接下来就是“你是首富又怎样,我们从生物结构与心理机制上讲是完全一样的”来掩盖身份落差(当代心理学——神经学/脑科学)。
我们故意忽略肉眼可见的存在,换上种种道理分析测量称重的方式去计算一切。
我们无法透过测量、称重、数学计算 去呈现神的存在 及其在世界运转中的作用,神并不存在于尺子的一个刻度与另一个刻度之间,我们不能就此推论出神的不存在,(“相信”,是不经推论而直接相信,推论出才信就不是我这里说的“相信”)我们抱持着推论 抱持着工具理性 而放弃了“相信”的能力,将神赶出了(我们所理解的)世界。
同样,“自我意识/自由意志”存不存在的问题在学界闹腾了好多年了,不就是因为“意识”没法用尺子量出来 用逻辑推出来 用数理化描述出来而让我们怀疑它存不存在了么?
可是我们每时每分都如此真实的感知着自我的存在 意识的存在,明摆着那么清楚的感知,却居然要放弃,而去相信尺子。
就拿这电影在豆瓣上的评论举例吧,多少评论它“坏”的人不是以“它什么情节都没有,它什么东西都没叙述清楚,太沉闷了 用得着那么拖么”的理由理直气壮的进行批评。
盲人摸完象后也一样理直气壮的“我告诉你!大象是xx形状的!
”呢。
很囧的是,你作为一个视力健全的人,还真没法用“摸一摸”的手段向盲人纠正,并让盲人明白他错在哪里,并且同样也用“触觉”来传递正确答案。
对吧,触觉这条路径根本走不通,根本没法向盲人(仅通过触觉)解释清楚大象长啥样,毕竟你摸完了大象的全身也不如睁开眼睛看一眼来得“完整”。
而主流世界的我们,便是放弃了这种完整,用着残破的感官/工具/尺度,过着残破的生活。
(文艺青年不总说一个词叫“去让自己更完整”么,往往同时还以“我和其他人不同 而且也没有捆绑关联”的独立方式在进行这种“完整”。
嗯你听出来毛病了吧,青春期叛逆 民族主义排外…都与之有共同的人性基础——通过分裂来追求个体完整性) 所以,影片中,奄美岛民的生活,是在向我们展示人类传统上曾经历过的某种意义上的“更完整性/更整体”。
希望你在观影时 曾受到那浩瀚领悟的感动,那么很开心你还没残破得那么严重。
(这部影片我认为至少可以有一种作用,不是带领都市人去一个旅游区看看异域风情,而是呆在边缘传统的异域风情来反观我们的现代生活。
)如果你本就是个善于表述的人 却不时有“哎我知道,但不晓得怎么说”(“感悟”但不“理解”)的经历,那你便体会/了解到了语言的局限(就像触觉在“认识大象长啥样”中的局限一样)。
而工具理性、实证主义、“你要跟我分析清楚这首歌/这电影为什么好”……当然也有其局限。
人无完人,人作为一种能力有限的生物也不是进化树上的完美存在,那“人所掌握的工具不能拿来处理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就更加容易推导而成了么?
在此回应那些因为看不懂 而评价不高的豆友:它什么都说得清清楚楚就在那儿呢,你得睁开眼睛看,如果用尺子量 用手摸 那你永远也无法“清楚”。
但当代人还是不肯放弃那残破的工具早已习惯了饮鸩止渴对于完整性的领悟....不仅没那个感知力(少了器官,少了整全知觉),反而还像反感迷信一样的感到“别跟我扯这些乌七糟八的”。
自然,这部电影是令我相当相当喜爱的,我给它最高最顶的赞誉,并写下此文回应部分差评的豆友们。
我在文首写那堆稀里糊涂的话(诗?)里的“游民”指的便是脱离那种完整性/脱离了与宏大世界连接之力的当代个体主义原子化的云云吾辈。
沉浸在“透过实证主义(包括科学)而感觉自己对自然界更了然 更理解 更有把控力 也更有深入观察”的错觉中(事实上割裂得越来越远),饮鸩止渴,一步步愈加残破。
才不会有人死得那么安详。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啊,是因为主角年纪太小就爱爱? 反正我觉得挺美。
色彩惊人,摄影出众,内容贫瘠的一部电影
风景美出个画,片子闷出个蛋。
欣赏无能!河濑直美还是去拍纪录片吧,一个道理明明一句话就说完了,非要借这么多人之口反复说个好几遍,管你敬畏自然还是探讨人生信仰,拍这么久这么晃谁tm看的下来。
1月17日尤伦斯
我是来看风景的干嘛设置这么多剧情
做作,被噁心到了~~
为了奄美大岛而来,私心中是对某人精神根源追寻的企图,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荒凉中的静美与暴烈令人心悸,岛的音韵无法被任何有词的歌表达,象征文明的语言止步于此。故事的设置与村上虹郎本人现实身世的重叠有趣,相互指涉间的喑哑与爆发引燃得巧妙。奄美大岛真好,羊像无角的独角兽,有机会想去看看。
一般
这样的河濑直美我是受不了的。
看的时候困得要死,又讨论一小时 饿死了 太长 太刻意 妈妈去世那段 太长了你到底死不死 结尾还不错哈哈 青春期的性骚动终于得到解决 大家都圆满了
从杀羊,海中死尸,母亲将死,从头到尾的悼亡课讲的绘声绘色,结尾再一串大风大浪,绿叶自然光一生华,齐活。只是觉得小男女主的表演很好,多数的共鸣在这,村上淳也加点分。
“神也会死的。”
捏造出的人与自然,讲不好故事,显得有些生硬而无力
一边放着就好,但最终还是没看完。(6.8)
看多了,也就那么回事
还好吧 没有骂的那么不堪啊…………裸游得挺唯美。。。。
非常一般的片子。空空如也
比预期中好看,都是喜欢的声音和声响,情绪时隐时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