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总体很棒。
我从来就不懂得写影评,只想借这里对我最爱的你写几句话。
我刚看完关于奥黛丽赫本的故事,书里反复说着她始终知道什么最适合自己。
我当然是无从得知你诠释这里的“小镁”或者女人不坏的“铁菱”时的揣摩,但是你的年龄和眼神依旧无法与周迅相比。
就像本杰明那张扑满了粉的脸恰好出现在我刚看完的川流不息之后,他眼里忽闪的纯真就突然显得很不协调。
有新闻说你很欣赏林青霞,那么我想你也应该了解林青霞19岁出道后拍了50多部文艺片,30岁才真正跨入转型期。
她转型的成功不只是因为对自己角色设定单调性的厌倦,也是她人生历练的体现。
时间过去,我说支持你一切决定,也明白你想要挑战想要证明自己。
我看到你为了拓宽戏路的努力尝试,但我也承认我无法看到剧中人的灵魂。
我想你还是应该考虑清楚什么是真正适合你的,你必须把握自己的特质并且善用它,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去将这一切摒弃。
更何况你的特质本来就不是什么让人厌倦的东西,而是现实世界鲜有的美好。
有些事情急不得,有些机会也不一定对味。
在对的年龄,做对的事情,是蓝色大门五年后的我,所深刻了解到的。
否则30岁之后再想要假扮纯真少年,恐怕为时已晚。
因为爱你,与你共勉。
结构上看,很像昆汀的《落水狗》。
同样是由一个事件开始,然后从这个事件的参与者各自的故事往前展开,最后回归到开头的事件。
虽然片中已经安排了各种巧合,比如鱼头掉进马桶里,妓女李微在片尾意外脱身等等,但影片所表现的荒谬感依然略显不足。
很显然,导演试图在叙述技巧上下功夫,但因为这些技巧都有很强的模仿痕迹,所以看起来也就不那么新鲜了。
影片在黑色幽默之余加了很多感情戏,包括爱情、亲情和友情。
且笔墨很重。
这些感情戏掩盖了叙述技巧试图展示的荒谬感。
会让观众把重心移到情感上。
这是导演的失败之处。
记得台湾某综艺节目聊到男性生理话题时,高凌风大哥追问一医师:你看我拿烟的姿势还可以吧?
还可以吧?
自然,说这话时,他手中夹着的烟卷高高挑起,好像一朵不落的旗帜。
而《停车》这部片里,张震出场时叼起的烟卷则好似在袋中受尽委屈,呈垂头丧气的「へ」状。
看到这个镜头时,我促狭地想,导演给出这个镜头,大概是在有意暗示什么。
这个悬疑直到电话那头的老婆出场之后,方才解开。
整部电影都萦绕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焦虑/苦闷。
生不出小孩,苦闷;小孩消失很多年,苦闷;客人难搞,苦闷;手下不听话,苦闷;躲债被揍,苦闷;黑社会不好混,苦闷;飞行员改行开出租,苦闷。
对于种种苦闷,大家给出的一致回答是:干!
这个“干”字及其同义语虽然在电影中出现很多次(有兴致的人可以数一数有几次),但全片一次实质性的性行为都没有出现。
由此我们可知,面对操蛋的现实,咒骂不仅不解决问题,本身也沦落成了一句无力的空谈。
算不上“很苦闷”的人大概只有理发店老板,我相信能和一个陌生人玩得很开心的人,是拥有真正平和心态的人——但我也相信,他拿不出一支烟要靠他人帮忙时,心里肯定也恨恨地骂了一句。
电影《停车》里。
24岁的李薇从16岁开始在工厂里做工,到第八年,她下岗了。
遇见大宝,大宝带她去台湾。
逼良为娼。
那一段。
电影里明确地写着那是2006年。
电影里面的大陆,工业气息眼中,充满了破落的气息,搪瓷缸,老式热水瓶,斑驳的墙壁,濒临困境的工厂,下岗的职工。
和台北鲜明的现代化气息相差太大了。
不否认现在大陆没有这样的景象,但这看起来更像96年甚至更早的大陆吧。
而他们眼中的大陆人对台湾了解甚少,已经到了闭塞的地步。
火车上还很淳朴的李薇和大宝有一段谈话。
李薇问台湾是什么样子的。
大宝说:台湾是一个岛,中间有山。
.......云云。
都是一些很常识的话,可是李薇睁大了眼睛很向往的样子。
我当时很惊讶,这是台湾人眼中的大陆?
大陆人眼中的台湾?
2006年我每天都追看《康熙来了》《我猜》,我每天都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到最新的版本。
我自己并未觉得海峡两岸有多么闭塞,我以为两岸的民间文化交流通道早就被艺人商人和互联网打开,虽然我知道仅仅是看台湾人写的书演的戏做的综艺节目并不代表了解台湾——甚至连皮毛都没碰到。
但我想我们对台湾的了解还不至于到未知之境那样。
况且更早更多更广泛更全面接触和了解台湾的人实在太多了。
一个20多岁的人,放在96年,说她不知道台湾是什么样子,我相信。
但我不相信它会发生在2006年。
虽然我们常常回望过去总觉得过去落后一些,贫穷一些。
但我还真没感觉的09年和06年有啥区别。
开台湾综艺节目也是,很多到内地掘金的二三流艺人,来了一两次大陆,就觉得自己对大陆了若指掌,甚至为了那一点点的通告费,在节目上口沫飞溅的大讲大陆的坏话。
这不好那不好——其实你又对对岸了解多少呢?
大陆人民也根本不知道你是谁。
当然,我们看着台湾人自以为了解大陆而高谈阔论的时候,会觉得好笑。
可能他们也会。
也许他们一边想大陆人真是对台湾一点都没了解,一边冷笑说:还不懂装懂。
事情都是这个样子的。
you know。
I know。
我们总以为自己了解对方而对方不了解我。
人和人之间都是。
老流氓:我操你妈!
妓女:你别操我妈!
老流氓:那好,我不操你妈!还有张震一屁股坐在蛋糕上然后借洗手间换衣服那段那个鱼头。。。
说不出的感觉那个刮胡子的老头儿 把泡假牙的水都喝了 最后照了下镜子很满意的走了理发师说:真正的绅士啊!
片子的前半部分让人如坠云雾。
悬疑、恐怖、生活——各种元素都似是而非。
节奏拖沓(几近《等待戈多》)让人阵阵发窘。
镜头也切得离经叛道。
但是荒谬中透露出来的韵味又紧紧地抓住你,让你无法厌倦和放弃。
心里隐隐觉得终点有美景,但是为“烂片出没注意”而惴惴不安的心也是等比例地沉重。
影片的最后半小时,散落的情节之珠被慢悠悠地匀速串起,直到最后五分钟,一切豁然开朗,惊为天作。
全篇弥漫着科恩兄弟式的无厘头的荒谬感,而这荒谬亦张爱玲所谓之“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恐怕正是真实世界中的大宗。
此片的镜头语言也丰富且有创意,令人耳目一新。
尤其是影片的上半部分镜头处理非常有话剧感。
提前泄露剧情的人啊,真是对后来的观者犯了罪。
不孕不育是前提 母亲节是铺垫 一只没有精神的蛋糕是导火线七点 到八点二十 再九点张震在车里醒来 抽一根没有精神的七星 去老婆中意的店里买一只她不中意的蛋糕花时间去捣鼓一只鱼头 和他沾上奶油的裤子 等肮脏的蓄水池重新淹没鱼头 踢一场世界杯 和陌生人吃一餐饭 听一个故事不过是 不想回家罢他不想回家 于是才有了这个 故事 是不是每个人都曾莫名的惧怕过什么穿过狭窄潮湿的走道,在尽头终于找到洗手间泛黄的瓷砖 和支离破碎的灯光 红色的水瓢子 脏的马桶 和猛然看到的蓄水池里漂着的一只鱼头 瞪着突兀的眼 把你望着会不会诡异?可是 肮脏的洗手间没有问题 它曾经拿来方便鱼头没有问题 它后来煮出鲜美的鱼头汤红色的水瓢子和橙色的牙刷更没有问题 那你在诡异什么?张震是我在十字打头的年龄懵懂的体会男人性感为何的时候看上的第一个男人那张完美的侧脸 45度低头俯视的侧面尤为性感这是我十字开头时的理解后来我渐渐意识到他毕竟是台湾的 这就不可避免的有了我讨厌的台腔。
"我在说话的时候你可不可以看着我我在工作的时候你可不可以尊重我"何患无辞?可是我想 闽南腔毕竟不适合吵架吵什么都像在做戏闽南语适合.说什么都像在吵架"你知道被趴开腿的感觉吗?
拿着鸭嘴钳在我里面挖来挖去你懂吗?
你只要拿个黄色书刊到厕所打手枪就够了 "导演花尽心思.他甚至不用拍桂纶镁那张文艺女青年的脸 只要让她叫嚣露出黑的后脑勺 和高挺的鼻梁 晃动下镜头 大特写 就足够让人震撼杜汶泽不容易 把自己越养越肥不容易 被人泼油漆不容易 他那身结合了小人物的戏谑和文艺腔气质的气质不容易最后 对白念到 突然间所有东西都结束时 我才意识到这是一封信台湾电影到最后一定要煽情一把..妮妮那个被枪毙的老爸知道一种叫马陆的千足虫 并且写出它是一条有着很多只脚的动物,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只动物需要有这么多只脚来走路,就像我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就这样离开了你/这样的比喻让人不得不佩服..
很早之前听说这个故事就觉得它是一个类似克拉皮什的《情寻猫脚印》那样的电影,事实上也是如此,片名叫做《停车》,车却只是道具,关键还是那个“停”字。
戴立忍说台北是一个不大却很现代化的都市,那里随处可见灯红酒绿、人潮拥挤,人与人之间却只能拥有一种疏离,无数的导演都在不厌其烦的探讨这个命题,结尾竟然一样是沉默,最不靠谱的是蔡明亮,他用镜头前的水光折射出的竟然是一种绝望。
《停车》则是带着一种暖意,并没有扑面而来,而是达到了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片子一开始的时候主人公陈默(张震)是焦躁不安的,他急于回家和妻子一起吃饭却没有想到买完蛋糕后自己的车被挡了个正着。
这个巧然安排的事件让人物开始被动进入一个陌生环境中去,也就是故事发生的那一个小区,这里的居民大部分都已搬迁,只有一层的断臂理发师、三楼的一家老小、四楼的卖淫团伙,陈默则是在一个不知情的情况下闯进了这个公寓,导演便用这条线抽丝剥茧把这个区域的故事展现出来。
主人公的心情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当其冲便是亲情,三楼的欧巴桑眼睛看不见,儿子死了也一直活在被欺骗的世界里,所以陈默的第一次进入三楼就被误认为是欧巴桑的儿子小马,虽然被那双长满皱纹的老手摸在脸上是另一种感觉,他仍然会默默的站定着假装着那个角色,与此同时他的心里开始了一种化身小马的自我认同,之后便是一种发自心底的怜悯与同情,一起吃饭的一场戏很有温馨感,导演没有用那种普通的对切,而是大多运用了慢摇镜头去记录每个人物脸上的表情变化:欧巴桑的激动、欧吉桑的焦急、小女孩的惊讶、陈默的囧态,都一一尽收眼底。
之后便是人物的再度受困,陈默一不小心坐在了蛋糕上,裤子沾满了奶油巧克力,于是再次被动的进入那个公寓,冲洗干净之后发现自己的车居然再次受困。
这一回遇到的是杜汶泽,这个在台湾欠了债的香港混子一回台湾的波士顿老布店就被黑社会追打,而黑社会的头子居然是当年的台剧一哥庹宗华,而陈默也因情不自禁踹了一脚路旁挡住自己的的汽车而受制于人,两个人同难之后竟成朋友,与他俩合拍的还有救下他们的断臂理发师。
他们的关系是微妙的,有距离,却不保留,不多问,却又襟怀坦荡,同时这个关系又是戏谑的,所以会一起玩弹球世界杯,会一块坐下喝那锅沾过粪水的鱼头汤。
另外一段关系述说的便是善恶,它的线头不是靠人物引出的,而是自发并行,与之并行的还有抚顺与台北的际遇。
李薇是一个东三省的下岗女工,后来被一个台湾男人带来了台北,沦落了风尘,导演花费了大量笔墨去介绍这个女子的来龙去脉,似乎有些多余了,嫖客变态性虐的一段有些像《洞里春光》,又有些像《三轮车夫》,抑或是《最遥远的距离》。
陈默怒打戴立忍旨在显示一种“善”与“恶”的对立,之后的被打、复仇则是一种为制造巧合的手段,导演让张震把戴立忍装进了车厢,却没有告诉观众他会怎么做,或者这个理由只在乎去解放那个大陆妹,仿佛是很牵强的一种博爱。
最纠结的自然是爱情,桂纶镁扮演了张震的妻子,却在一个多小时后才出场,他们两个有一种病,精子和卵子会互相排斥,就像桂纶镁说的“精子只会在卵子身边打哈欠”,她们想要一个孩子,却不能如愿,夫妻感情的裂痕也日益深刻。
在医院检查结果确定的那一天,桂纶镁在歇斯底里的喊叫,让这份感情也泛起了冰冷的色调。
不过这一切的设定都是在昨天,那天晚上的张震没有回家,他叩开了一扇陌生的房门,得到的却是对生活的理解与自己的重构,这是一种逃离,又是一个做回自己的精神归途。
《停车》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它是诚恳的,温馨的,虽然有些做做,却不至于矫情。
它的情感味道是很浓的,虽然设置的三段停车巧合还是有些刻意,不过已经不重要了。
与此同时它也入围了去年戛纳电影节一等关注单元,并顺理成章成为金马奖的开幕影片,在那个《海角七号》与《投名状》分猪肉的颁奖礼上,《停车》也击败了强劲对手拿到了一个最佳美术设计奖。
走进别人世界的,不止是张震扮演的主人公陈默,而且还有导演,我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很侯孝贤,它的质感、它的色调都融融着一种侯氏的淡淡忧伤,而张震、杨丽音、高捷也都是侯导御用的演员,事实上导演也是师从过侯孝贤的,所以难免会有这样的感觉;这部电影也很陈芯宜,因为它太像《流浪神狗人》,只是哥哥张翰换成了弟弟张震,苏慧伦换成了桂纶镁,我不得不说桂纶镁和苏慧伦是很像的,不光是发型、脸庞,连那种纯真淡然的气质近乎是神似,或许桂纶镁再过15年就是这样一个模样,高捷仍然是残缺的,只是假腿换成了假手;这部电影又很彭浩翔,真的很幽默,可能是因为杜汶泽,自从他和彭胖子合组了“不是兄弟”之后,那种黑色幽默味道就越来越足了,而张震在洗手间用牙刷刷鱼头的一场戏也很好笑,配上那种滑稽的音乐,真的很有彭氏喜剧的味道。
之前看过几部台湾片都非常失望,譬如陈宏一的《花吃了那女孩》以及李鼎的《爱的发声练习》,要么是一种抹不去的MV式的散乱篇章,要么就坠入了烂俗偶像剧的俗套,他们都是广告片出身,原始身份的印象却是强烈的,电影便自不像电影。
倒是钟孟宏有些例外,也许是之前搞过的纪录片有所帮助,或者是他从类似的电影里偷师不少,所以《停车》的电影味更足,也更好看,全明星的阵容为这个片子增色不少,除了张震、桂纶镁、戴立忍、高捷等知名演员,尚有庹宗华、金世杰、九孔、纳豆等人参与客串,阵容之强,也许只有刘国昌的《弹•道》可以与之一拼了。
2007年的《最遥远的距离》也是一部关于人自我理解和重构的电影,不过选取的手段却是浪迹天边;《停车》的感觉则是更温暖,有更多的交流气息,胡德夫说:“你需要扣遍每扇远方的门,才能到达自己的门,这是最最遥远的距离,来到最接近你的地方”,也许是真的,不过《停车》的结尾是不是太闪眼了呢,我宁愿看到如《最遥远的距离》里的精神医生一样,带着蛙镜、穿着泳衣,呼哧呼哧的走在没有尽头的海岸线上。
文/灰狼
连续两天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台湾电影“停车”,一部是香港电影(大陆投资)“游龙戏凤”。
后者是我寒假之前在电影院看到预告后一直想看的,因为里面有刘德华,有舒淇,当时感觉水平应该不差,不过,看过之后才发现光靠大牌是不行的,华仔的烂片库里又多了一部。
相比之下,前天熬夜看的“停车”,小成本制作,却焕发出无限生机,让你欲罢不能。
张震帅气而忧郁的气质将“陈默”这个台北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少言,逆来顺受,隐忍,爆发......甘当绿叶的配角们更是各显神通,不顾形象。
其中,综艺节目的宠儿纳豆和九孔的表演让人喷饭,黑色幽默发挥得淋漓尽致。
里面的粗口对白和猥琐画面,虽然刺耳扎眼,但却让人感到真实:台湾人就是这样,台湾人眼中的大陆和大陆妹也是这样,台湾的黑道是那样,台湾人的点点温情也是那样。
而“游龙戏凤”呢,他直接逃开了香港的现实,把故事设定在童话般漂亮的赌城澳门,反复出现的MGM(美高梅)标识提醒我们那是个奢华的世界,surreal。
而三个朋友的三段恋情却都是老桥段,老得不能再老,看不出任何新意。
导演的拍摄技巧也乏善可陈,情节突兀简单,看不出人物内心的挣扎,而仅仅通过一个老式的电视节目来一个happy ending。
唯一让我喜欢的是女主角随兴的踢踏,仅此而已。
台湾电影最近因为“海角七号”借尸还魂,积攒了很多人气,为台湾低迷的电影市道和挣扎的社会环境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很多人对台湾电影刮目相看。
台湾是个电视主导的媒体社会,电视业是华人世界的翘楚,政治评论和八卦新闻让人大呼过瘾,而电影业却相形见绌,因为它的投资大见效慢,且有票房风险。
不过即使在票房低迷的情况下,台湾总还是不缺认真思考的导演,为了艺术梦想打造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电影。
台湾电影的兴盛可能路还很长,但“停车”就让我看到了希望。
个人主观里一部电影的成功在于它好得让人讨论称赞或是它坏得让人诟病不断停车这部电影编剧/导演/摄影兼于一身的钟孟宏先生,继[医生]之后又一部电影作品。
剧中角色包括了:金士杰、张美瑶、戴立忍、张震、桂纶镁、高捷、杜汶泽、曾珮瑜、庹宗华、九孔、纳豆等人。
一开始进入电影的几个画面看得出导演的企图心,例如张震走出镜头之后的背景还有张震在车中假寐,镜头拉到他脸上盖的报纸的图像在观赏之余心中不免替他鼓掌一下!当然选角方面导演跟王家卫早期还蛮雷同的选择一些有票房却不失个人味道的明星,这样的策略方式会让电影能够加分并且具有实际的帮助那样子很好,印象当中在"新浪潮"这本书中法国导演尚卢高达也提过类似这样的事情。
故事场景中一个重要的地方-"理发厅",连结了几乎所有角色与角色所属场景,可惜了一点是对于这样一个几乎像是爱丽丝梦游仙境入口的奇幻或是特殊场景描述似乎稍嫌不足,不过对于冷面理发师由高捷主演这个角色似乎是很好的选择与反差,不过化妆人员也许可以把高捷的妆化得再白一点,导演也许可以用再特殊一点的角度去带理发厅内部人与人的互动不是只有理发厅的厕所里那出幽默感相当足的张震VS鱼头的戏分。
另外高捷替老人理发之间的诡异感如果能加强些相信幽默感的反差会提高些许,并且当这个地方的氛围建立了,其他关联的元素也都会更生动起来了。
港星杜文泽的戏分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段故事,透过角色自溺自语的过程,让所有的异想的事件与物件变成可能,那样的表现的方式很有趣也有一种诗意伴随的感受。
剧中另外一个角色戴立忍饰演的皮条客,也是我喜欢的角色之一。
原因就是因为他坏,他知道他要坏才能生存,那种毫不掩饰的坏底样貌,故事才能进行下去。
当然这是个性格鲜明的角色,但是电影中尽管选角选的不错,由于角色个性的浓度问题或是描述分段故事的场景的远近关系还是有丁点让人小小不能进入。
电影很好的是有时夹杂了马克吐温式的小幽默与台湾味道的小玩笑更推近了观众跟故事的距离感,是轻松的感觉是能懂的电影。
有点阴郁个性的是桂纶镁的角色,说实在在戏中并不抢眼更别说在戏中说的那句脏话。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导演执导过纪录片的关系,还是"医生"中的生死概念,桂纶镁的角色演绎在导演镜头之下,像极了最无关的人却最受罪,越挣扎却越无助的感觉。
这段戏分让我发毛并且有一点点的不舒服,虽然这只是个人观感。
Peggy整部戏的戏分算是颇多,不过演最好的就是洗手与擦手的过程。
恕我直言的是电影中洗手与擦手有两段,各自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代表的却是相同的洗涤,洗涤了身体与心灵的各种污秽/疲惫,那是美的形式,并且能够暂存人心的画面。
Peggy另一段骑脚踏车的镜头时间有点冗,虽然也许猜测的出导演希望角色藉由骑车表示出寻找方向与发泄心中压力的方式,但是难免还是会有点期望不一样的方式却能传达相同简单概念。
拖沓的剧情
干 ...... 未来你会碰到很多很多的挫折,也许你会哭,但是记得最后,你还是要不停地往前走
妮妮好可愛。
我不知道下一步会是如何 但至少 我在努力走好这一步
很诡异却吸引人一直看下去的电影。暴力惊悚色情脏话都点到即止,却很过瘾
有点想法
我们的走,不是因为不爱你………………
要死了半道王家衛附身。。
三星中有两星都打给高捷
玩时间。被虫子狠狠地恶心到了
我气馁为何张震迟迟不肯回家 不过在他重新饭后蛋糕店的时候我还是为之感动了 至少我们还记得我们是那么的爱对方
不是看在张震,金士杰,高捷,庹宗华等都是我喜欢的演员的份上,这等烂扯之片差点没有看完
欣赏不来。
那个鱼头把我恶心坏了……
莫名其妙
2009-2-24 15:35:19 7/7.0(81) 看桂纶镁就比较失望了,杜汶泽倒是有料
光怪陆离的调调,但是我找不到key!被剪成这样,桂纶镁还算女主角么?
鱼头
什么东西啊到底摄影在搞什么啊好恶心的恐怖片
忽悠到钱版的电影学院学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