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民国女画家》陈丹青先生说起民国女画家的时候,嘴角带着一抹温情的微笑,然后缓缓地、缓缓地说着话,话语如同暖阳之光,不同于之前的冷寂静谧,它从窗外洋洋洒洒、正大光明地浸入我们的躯体与思想。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民国时代可以说是女性崛起的年代,从林徽因、宋氏三姐妹、陆小曼和杨绛等等,这些女人从外貌亦或是智慧都独具韵味,这些女性追求平等、渴望成功的欲望很强烈。
我们也能感悟到她们的倔强,感悟到她们如何义无反顾地创造生命,仿佛为当初战争年代的灰暗里加添了希望。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这次提到两位中国女画家,一位是上海女子关紫兰先生,明艳的长相养出来一团静气,这团静气在画笔中也得以晕染开来,下笔颇有胆气,画笔纵横涂抹表现出娴静艳丽的欢愉气息。
而关紫兰的后半生大隐隐于市却也不掩她侠情柔骨的另一面,她施以援手资助恩师的孩子上学,鼎力相助恩师的家人归国,那层美丽的外表下流淌着人类的高尚品德。
人至暮年的她成了穿行上海弄堂间的妇人,偶尔爱去铜仁路喝咖啡,每月会去理发店修饰自己,嘱咐子女在她去世后洒骨灰到西湖,这样可以每年到西湖旅游,正是这样淡泊的态度成全她与世界一次坦诚的相知相惜。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曾经名噪一时的关紫兰先生这一生也给我们启示,女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即使是独一无二的也需向统一退让,即使是自由的也需向规则妥协,即使有着孤独的魂魄也需亲近群体,这才是能延续自己的生命。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另一位民国女性画家丘堤先生,她不同留学日本的关紫兰先生那东洋路数,而是典型的法国路数,受到法国留学的丈夫影响,她掌握了温和的“立体主义”架构,画作有一种素简的气息,旧日的温良恭俭入了画魂,笔者偏爱她的《栀子花》,浓淡恰到好处,不温不火的风格使得物体有一种通透感。
看着《静物之二》光线洒在物体上面,让我们卸下生活的铠甲为《静物之二》里的物件和阳光停下来,感受到了一股佛的慈心。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这期视频是最喜欢的,她们带着积淀时光的风雅碎步,轻轻叩响笔者的心门,相信这期视频会给你沉淀浮躁的内心,让你看到另一端日子的艰难与温情。
1⃣️1⃣️《徐杨的功德》世人皆知《清明上河图》,当我们的目光被它吸引的时候,再去看还有一副画也存在着重大的意义,这就是徐杨所绘的《乾隆南巡图》,每一个笔触都铿锵有力,那些风光、壮观的画面,不过因为是宫廷画师徐杨们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流下了想象不到的汗水。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这副画全凭画家的高超记忆力和精湛技术,描绘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让当时的“人间天堂,盛世繁华”的苏州城盛况出现在世人眼里,这是一件非常有历史价值的作品,真实反应当时社会风貌的纪实风格画卷。
中国拥有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到一份情感的寄托,这样的画卷给后世遗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历史。
嘿!
从室内到户外,换地盘了!
哈哈哈!
豁然开朗!
1⃣️2⃣️《讯息与景别》话说陈丹青老师提到画家卡帕奇奥眼睛不安分的时候,笔者不由得联想到疫情前那个无比快乐看着各路无名帅哥的自己,不安分的眼神也是捕捉美的眼睛,画下神明赐予世界的丑陋与美丽,即使是猖獗的丑陋,经过画家的神来之笔在观众眼中也只有满纸诉无尽的美丽,如火如荼地怒放,跃然纸上的智慧与美丽让后人的眼眸触及心灵并且重读信仰。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卡帕齐奥的透视法,永远设定观众在现场,从观众的位置看出去,远远望去有很多人游荡。
而说到透视法,中国的长卷画与散点透视、移步换景相关,其“旷观”视角在古代好比纪录片的写实角度,然而这样“旷观”的角度就此止步于徐扬和王希孟,这样的美术史秘密就永远遗失了,去世的艺术家就此永远沉默了。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不知为啥陈丹青先生在乌镇老宅前莫名流露出一种羞涩的感觉,乌镇也是很喜爱的古镇,尤其是晚上的乌镇夜色很迷人,暖黄色的灯光,那种暖色让人驻足留恋,早上那么多人瞬间消隐在低垂的夜景里,乌镇,按照旷观角度东栅的原生态文化底蕴、西栅的繁华喧嚣,如果是卡帕齐奥的透视法那就是亦或是泛舟在迷离的水乡上,遇颇有雅兴的船家即兴哼唱,亦或是找家有热气腾腾的小饭馆儿,惬意的吃着美味佳肴(记得光盘!
),亦或是石桥上看着灯火辉煌的建筑。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以眼画美景,以笔写美景,以心记美景,这个场景从未离开过。
“就是梵高这幅这么小的画,我觉得他好,可是我又说不出它为什么好。
我就想,观众可能会问:‘你等一等,你都不知道它怎么好,凭什么说他好?
’这个问题是对的。
我听到这种问题我就想跳河,就想跳楼、投河。
问题是你跳楼、投河,你也说不清这个道理。
我知道人喜欢有个答案,有了答案呢心里就安全,就放心。
可我的脾气是不在乎答案,我喜欢找问题。
“ 这段话的理解绝不应当是像热评中所说的那样鲁莽,试图通过权威对自我鉴赏能力的缺失进行洗白,这是到了一定专业境界后或是艺术感知力较强的人才能够讲的话。
只能说唯一很确定的是,这是一个习惯简化的,习惯提升又不喜欢卖弄的人习惯讲的话。
很客观的说,我多数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尤其是在阅片量偏低,并没有补充理论知识的前几年。
毕竟“看电影”这项运动,只占我目前为止人生的18分之2。
但学的越多之后发现好像蛮多东西都是有解的,即使记忆点和打动点却有时很不讲理。
我除非费尽心思去琢磨,为了答案而寻求答案,不然我还是讲不出来一句半句,甚至连感觉都无法描述。
我最自然的表达是像旁观者一般对我眼中所看到的这个作品,进行一番装作公平的评判。
这种答案,我一直认为假如可以再学习进展,将来会是极佳的。
听者也可以从里面,间接看出我的所谓三观和审美趣味。
可好像听我说话的人或比较权威,更多是比较懒。
他们没有细品的可能,只想你把最原始的东西、感情直接的呈现出来,且要适合听众的口味,还不能夸大做作。
我好像一直学不会这种做派,还是说我一直不想屈从于这种直给的“肤浅”。
既然生理基础决定人类有大脑会思考,那么为什么非要在某些场合进行退化,或是自我降级。
当我发觉了这种隔阂后,每当别人突击问我牵连到自我情感感受类的问题,我就会习惯躲闪,(立场问题不会,除非刻意隐瞒,或是实在不了解并不想鲁莽判断。
)因为众口难调,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答案,即使一再强调主观也是罪恶的。
或者说,我不想显得那么“自作多情”。
这不应该是个一边倒的问题,不应该过于绝对,这会直接牵扯到生活体验。
大家名人可以这样讲,但无名氏不能,这有些不公平,现状就是这样。
我已经饱受抑制情感表达习惯所带来的不公,以及任性随意所带来的后悔,我很想这么讲话。
所以眼下为了将来能够如此讲话,我亦开始找寻答案。
说实话,我不知道这算喜新厌旧吗。
纯感知事物在找到答案后,大几率魅力不再。
就像没有人会再复习1+1=2。
1、国画没有光源之说,2、国人对痛苦记忆,多选择闭口不提,比如蒋兆和的画(他眼神真好看)3、梵高的憨劲儿有意思4、陈丹青说话有意思,即使讨厌都是一样的语调5、国画多为多点透视、西方多为单点透视6、好喜欢巴齐耶的画,纯净美好7、男画裸女带有欲望,跟女画家笔下的画作区别很大 8、大家都看到了,而最先表达出来的,便是艺术的进步9、对贝托鲁奇电影画面的解析,让视觉享受递进一层10、湿壁画是个新认知的种类11、有些作品看着会走神,有些作品看着会惊叹,还有一些作品,看着会静穆12、所有雄强的艺术、饱满的艺术、聚精会神的艺术,从来就是不知道他方,不管他方的。
我们活在现在,现代人不免比较,我们活在一个比较的年代13、古埃及、巴比伦、还有兵马俑,是坟墓的艺术,只有古希腊是人的艺术14、放弃画画的杜尚简直是个传奇15、我们活在一个不是绘画的时代
融汇中西,贯通古今,还有偏见和癖好。
有趣!
每次新出一集追完都有点舍不得,周播剧看得不过瘾。
看理想能不能给陈丹青的局部搞个一周两次啊!!
每次跑步听陈丹青吐槽都觉得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_<没得听的时候都跑得特痛苦。
梁文道说书,就是高头讲章,带入性不够,讲倒是也讲得不错。
陈丹青挺贼的。
你看他满嘴跑火车其实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胡说八道。
讲千里江山图,他要讲的是年轻和冲劲儿;讲徐扬,他要讲的是无名的艺术和市井;讲蒋兆和,他要讲的是政治对艺术的戕害和荒谬。
至于过几集就要讲讲木心,我就不讲了。
艺术不可能是去政治的,支撑艺术家的激情里面仔细剖析,可能很大一部分都是“意见”——政治意见。
我其实不在乎他有没有讲错,是不是论据跟论点之间有牵强的部分,我也不在学术圈了,也不用以抓住别人话里的漏洞然后写上三万字为生。
在这个渐渐朝着中产阶级人生观无限统一死气沉沉的世界里,我特爱一跑三万里的脑洞大开。
讲句政治不正确的话,行已长大,越发现精神上大部分的支撑都是经不起细节推敲的偏见和脑洞大开并不连贯的胡说八道。
我觉得这是我越发喜欢陈丹青的原因,一个胡说八道的有趣的人,也比谨慎小心用符号也字斟句酌的人更有吸引力。
我渐渐不再关心世界本来是怎么样子,或者一个东西的标准形状,“本质”这个东西如果不是一种“解释”,其实是无意义的。
甚至世界的存在,都是存在于不同的“解释”当中的。
你相信的,大多数人相信的,叫客观事实;私人的,叫主观臆断。
现在,我也不想知道客观有多客观,臆断有多臆断,我就爱看看有趣的解释,这种思路本身是一个特别能激发我自个儿思维活跃度的东西。
但是,每集起名字的人出来我们谈谈,它这个名字立刻能够让你一个都不想点开。
到底是粉是黑啊。
尤其是第三画,叫人民的胜利你个头啊!
叫爸爸永不会来了都好好吗!
下面是分集吐槽。
========第十五集=========官逼同死。
陈丹青对木心是真爱,对木心信口开河,沾沾自喜的本质门儿清的,然而不妨碍他爱他,还津津有味的港了又港,又相信爱情了。
我特喜欢第十五集,鲁迅吐槽“古典审美”的“端着”这事儿我特别有同感,其实大多人好古,可能好的就是一个距离感,其实真正的古也是现在日常的一个断片,没新鲜事儿。
刚好土耳其跟德国都没去过,回头先去看Ephesus再去Pergamon。
前段,聂小朋友让我写写文化比较,我说我不爱写也不会写,我就特同意陈丹青讲的这事儿,文明是没法比较的,创造出伟大作品的文明都是无他的,都是在天时地利和人性的条件下做出的它能给出的答案。
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比法,什么中国人过马路不等红灯美国人等啥的大多是坐井观天的扯淡。
单讲现象,不讲现象背后的人性在有限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之下的形状,这就是骗钱。
===========第十四集=============我特同意他讲修士的小房间就像牢房这个事情。
大都会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展品也不是什么伟大的画画也不是什么雕塑,神殿。
是中世纪意大利的一个小房间。
是主人用来静默的。
全木制,没有窗户,但是雕刻出了窗户和窗外的世界。
房间里的桌椅板凳全部都是雕刻出来的,实际上,那个房子空徒四壁,黑乎乎的,什么都没有。
但是我每次站在里面我就觉得自己的大脑开始高速运转,非常的清醒。
我想这就是meditation吧,非常的死寂又非常的有活力。
===忘了哪集======陈丹青讲,“你长着眼睛,你是活人,“看”就是了解,会“看”,就会了解。
艺术就是犯错、试错。
”特别对。
但是人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就像对自己的情感维度的体察一样,是需要学习和练习,最后达到一种一目了然的境界的。
陈丹青比较可爱的一点是他姿态放得比较低,动不动就说,这是我胡说的,我也不知道,我瞎说的blabla,然则木心就是真理只有劳资掌握了哟。
所以陈丹青会更可爱一点。
=======第三集=======“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也是中国抗日战胜利七十周年。
那胜利的代价是什么呢?
就是死了数百万人民。
《流民图》中的流民就像鬼魂一样,流进蒋先生这幅画。
结果这幅画也像鬼魂一样,在胜利后的岁月背负罪名,差点被销毁。
这才是真的灾难,是难以战胜的灾难。
”特别有感慨,这集能放出来本身也是个奇迹,这里面有很多的社会批判。
=======未完成的那几集========我在人人绷着脸行色匆匆的地铁通道里直接笑成傻逼———“印象派哥们儿率先走出的一步,就是在户外当场完成一幅画。
意思到了就收摊,老子回去不画了。
”“跟美彩玩,绘画在他们(印象派)这里自由了。
尤其是后印象派的几个…几个…几个…啊,几个傻逼。
”=====第十六集====这集不是特别好玩,大概因为是结局,想要说的东西比之前要深重,但是又想以平俗易懂还有点俏皮的方式表达出来,偶尔让人觉得顾左右而言他的部分有点多。
然而点呢,我是get到了。
杜尚回答人家问他为啥不画了,他回答说,我又不欠这个社会一幅画。
陈丹青最后想说,说了这么多,关于绘画,然并卵。
这个结果,可能不是艺术家想要的,可能是他们不在乎的。
对于今天的观众,有几个人有兴趣想去了解呢?
讲了这多,还不知道下一季有没有续订,然并卵。
比起八卦整容和恋爱鸡汤,艺术已经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必需品。
而在少数人那里,它将永远存在,不管有没有人为它摇旗呐喊。
所以陈丹青今天做的这个事情,究其意义,是然并卵。
陈丹青身上有点遗老气,木心也有,但是木心的遗老气沾沾自喜白莲花杰克苏有时候让人讨厌。
陈丹青的遗老气里面带点玩世不恭,他对于当世的不认同是在自嘲当中表达的——我是在骂你的,然而我也是个傻逼,居然花时间来骂你。
活的认真的人,难免有点遗老气。
现实生活有时候确实让人恨不得十指如锤,然而过去的艺术也好,文学也好,也只是个寄托——你怎么知道过去就不像现在这么操蛋呢?
最后,虽然看着挺玄,还是想求土豆续订《局部》。
灯光转暗,还好,看得见你。
太喜欢了,以至于一直懊悔怎么现在才开始看。
陈丹青聊起艺术来,真就像一个亲切又博学的长辈在与你家中闲话,可这闲话的内容又是那么的恳切、谦和、有力度且妙语连珠。
在介绍梵高的一期节目里,陈丹青说他最喜欢的一幅梵高作品——梵高早期一幅未完成的海边男孩画。
下一期节目里,他又说,有人问他说了一整期也没有说为什么喜欢这幅画,他不知道如何回答,羞愧地想跳河。
他形容一幅画、一个画家的厉害,他说:“当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就好像平生第一次看到绘画,从前的经验、知识通通不顶用了。
”他也说:“我惊呆了,久久说不出话来。
”看《局部》的时候,我也是惊呆了,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很久没有接受到这样有意思又有内容的电视节目了。
看完节目后,我买了《局部》的三本书,内容是节目的另一种呈现形式罢,希望闲来无事翻开,能再发现不一样的“局部”。
最初是听广播的时候知道文学回忆录,知道木心,知道陈丹青,找来局部看,艺术气氛很浓,想来也是只有上学的时候了解美术史,然而也被考学压力稀释掉。
每天看一集,缓慢的节奏,超脱现实的自由,心灵的放松,虽然不了解很多艺术大师,蒋兆和的流民图之类的,但是听听画背后的小故事,看看画还是挺不错的,而且剪辑的非常好,忽然就很想学习后期剪辑啦。
总之,比 下饭综艺要好看,从第一季开始追。
像听美术史一样听课,做笔记。
【第一期 千里江山图】中国山水画的发端比欧洲人所谓风景画早了上千年。
隋的展子虔(北周末隋初《游春图》),唐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台北故宫有李思训的《江山楼阁图》,虽然也可能是后人临摹的,但目前说就这么一张。
他还画过另外一幅画,是以大孤山小孤山作题材,苏东坡曾经拿李思训的画做过一首词。
现在只剩苏词,不剩李画了。
唐以后,短短的五代,出了董源(南唐,《潇湘图卷》)、巨然(南唐,《溪山兰若图》)、荆浩(后梁,《匡庐图》)、关仝,再过六百年,董其昌落笔提款,动不动就拿这几个前辈讲道理。
到了北宋的刘(刘松年)、李(李唐,北宋,《江山小景》)、马(马远,宋,《踏歌图》)、夏(夏圭,北宋,《溪山清远图》),山水画的气格越来越大,路数也越来越多。
【中国山水画的一场意外】这一期讲宋徽宗年代王希孟二十米长的手卷《千里江山图》。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许多大师都有专门的研究,专门的本子,但是很少看见专门谈论王希孟的著作。
民国的一位叶恭绰(1881-1968)似乎写过一个画论,里头专门有一段文字写得非常精彩,是关于《千里江山图》的。
这幅画现在还在故宫。
王希孟在画的时候只有十八岁。
先看手卷终端的一篇题识: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
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
不踰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另一位少年天才委拉士开兹】委拉士开兹20岁被皇宫召进去做宫廷画家,给菲利普四世画了一辈子的像,差不多到了60岁才得到了公众主管的位置。
他在晚年著名的大画《宫娥》当中,特地穿上这件有爵位的衣服,腰里面别了一串钥匙,很郑重地把自己画出来。
【对“孩子”的概念古代和现在完全不同】尼尔·波兹曼(美)《童年的消失》今天,我们在一切领域只划定成人和儿童的区分。
而在农村,有些孩子叫父亲就直接叫名字,这在美国更普遍,跟兄弟一样。
【艺术史上的杰作多是年轻人做的】在一些工艺要求特别精密的手艺中,只招十四岁以下的小徒弟,过了十四岁心不静、不纯了。
过了十八岁,孩子就转向智力。
法国的兰波十九岁就不写诗了;莫扎特、圣桑,身体还没发育就已经开始作曲;米开朗琪罗雕刻《圣母和耶稣》时23岁,雕刻《大卫》时26岁;德拉克罗瓦23岁画《但丁小舟》;毕加索最迷人的玫瑰色时期也就是20岁上下。
绘画是手艺,手艺第一,手艺之上,眼光第一。
眼光分两层,一是观察之眼,一是一边画一边判断自己的画,是经验范畴。
观察之眼不可学不可教,也就是天份。
【十八岁好比崭新的电影】十八岁的感知是全息的。
整体地看隋唐的绘画(李昭道,唐,《明皇幸蜀图》)加上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画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胚胎和萌芽,是童年期。
早期文艺复兴(桑德罗·波提切利《春》)的意思非常像隋唐的画,一股子少年人的稚气、秀气、灵气和英气。
五代北宋的山水画(李成,五代宋初,《晴峦萧寺图》)格局扩大,气势雄浑(董源,五代南唐,《龙宿郊民图》),用墨慢慢老熟,但是宫廷仍然热衷青绿山水画。
当时的青绿山水也是一种歌功颂德,是主旋律题材。
《千里江山图》的野心远远超过隋唐的展子虔和李思训,王希孟沿袭的全景观是五代北宋开拓的图式,犹有过之。
《千里江山图》开阔得非常具体,每个局部都是一幅画。
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即取舍和概括;十八岁的王希孟忙着做加法,通篇贵气,清秀逼人。
十八岁干事其实是不自知的,好也好在不自知。
【《清明上河图》vs《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是世事繁华的史诗,《千里江山图》是锦绣河山的颂唱。
元代王振鹏又有《江山揽胜图》,论画品、气格,到底远不及《千里江山图》。
明清文人画确立了山水画中的老人符号,晚清民初的黄宾虹(《溪山草堂》)、齐白石、张大千又坐实了这类符号的单一想象。
《千里江山图》中则是十八岁的美少年,长几岁、小几岁,都不会有这幅画。
他好像知道,过几年就死了。
(记于2020.2.5)【第二期 死亡的胜利】【无知的好处】意大利比萨斜塔旁边有个圣墓园。
15世纪的戈佐里,佛罗伦萨美第奇宫小告解室《博士来拜》,是整个文艺复兴壁画的一个符号。
木心:“元气就是孩子气。
”【陈丹青发现壁画新大陆】14世纪,博纳米科·布法马可《死亡的胜利》《地狱》,活跃于乔托晚期(对应中国明早期,对照文人画,文征明《携琴访友图》,沈周《三棵梓树图轴》,唐寅《松溪访隐图》)西方艺术史有两三万年,绘画史有两三千年,但是西方绘画史回溯到文艺复兴,也就是13世纪开始讲。
(相当于我们讲到魏晋唐宋这般古老)【油画不是欧洲最伟大的画】欧洲最好看的是湿壁画(原意是“新鲜”,先将研磨好的干粉颜料掺入清水再将颜料涂在刚抹在墙壁表面的湿灰泥上,干燥之后,图案便永久保存于墙壁表面)对应于中国魏晋唐宋的工笔重彩,但是工笔重彩画传世太少;湿壁画在意大利太多了。
湿壁画:《报佳音》,弗拉·安杰利科,圣马克修道院;《圣像》,圣彼德·保罗教堂;《最后的审判》,西斯廷教堂。
意大利:乔托,安吉利科,马萨乔,弗朗切斯卡,利皮,戈佐里,基尔兰达约(拉斐尔的老师)。
到15世纪中叶,文艺复兴盛期出了文艺复兴三杰。
布法马可的画是轰炸后的碎片修复的。
二战中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壁画屹立于战火,没有损毁。
《死亡的胜利》上面画着棺材、死人堆,画着贵族的男女在游冶、在宴饮、在树林中,上端是天使。
布法马可画完几十年,欧洲发生黑死病,过后庆生时在画旁狂欢。
薄伽丘《十日谈》几次提到布法马可,说他是调皮鬼。
《地狱》画着油锅、毒蛇、巨兽在吞吃下地狱的人,还有大群的圣徒、判官、军队,杀头和将要杀头的,妇女纠结成一团十分恐惧。
【早期艺术的独特魅力】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各文明各种文化都有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每个画家、每个画派也都有自己的早期、中期、盛期、晚期然后没落死亡。
早期作品要面对两个历史任务或者说历史机会。
一个是新的主题。
素材一样,但主题不一样,尤其是形式不一样。
所以早期作品再幼稚,它有原创力。
一个是新的工具。
湿壁画到乔托这儿有个新阶段。
新主题新工具互为因果。
到布法马可这儿湿壁画非常壮观。
早期作品都很简单但是生猛,都很幼稚但是天真,都难免粗糙但是精力饱满,即“元气淋漓”。
中国敦煌壁画,唐宋的敦煌壁画最好看、成就最高,如果要论元气淋漓、动人、想象力、生猛,我们会喜欢北魏的壁画。
——龙门石窟(唐)与云冈石窟(北魏)艺术最要紧的是直觉、本能、最新鲜的感受力、可贵的无知。
贡布里希:美感是需要导引和学习的。
【中欧文化的巨大差异】尸体、棺材、屠杀,西方各种艺术一再出现的主题。
罗兰巴特:尸体作为尸体是活生生的。
中国的传统是《千里江山图》而不是《死亡的胜利》。
(记于2020.7.18)
如沐春风。
明明宅在了家里,却可以跟着去巴黎去纽约,去文艺复兴,去民国。
深入浅出,单集单题,有时候从年龄切入,有时从性别切入,有时从历史坐标切入,讲述一副画作和背后的故事。
有时候东西方纵横对比,中国被埋没的画家,其代表作在陈丹青看来,力道甚至强过毕加索。
又说毕加索若看了北魏壁画,定是眼珠子都会吓出來,佩服的五体投地。
又说梵高初学习作,粗糙中有着天才,如今艺考的学生习作,精致却无可救药……陈丹青会刻意挑选被主流忽视,但个人钟爱的遗珠,也不吝展示他在各派观点夹缝之中的困惑和纠结,反正听得是一愣一愣,但又兴味盎然。
《死亡的胜利》中提到,欧洲自古就喜欢描摹苦难,不管是耶稣受难,还是地狱饿鬼,或者尸横遍野。
而中国的传统绘画,极难想到对苦难的描绘。
都是山水城池,花鸟鱼虫。
大家不愿意去讨论那些,自古有之。
再看当下,也能理解民众在观影和看新闻时的潜意识选择。
《谁养艺术家》里说,欧洲在几百年的绘画历史中,在十九世纪之前,几乎所有的画作都是“订制”的,宫廷或者教会定制,画家都是接受委托创作。
没有谁是为自己画画的,都得听甲方的。
自认为画得再好,甲方说要改,就要乖乖改,哈哈哈哈,米开朗基罗也是如此。
而梵高为啥一幅画都卖不出去?
他的时代正是转型期,为自己画画本来就不多,没有谁给他订单,说请他画个向日葵或者星空。
梵高主动选择了按照自己兴趣来画,画完了没人买单,也非常正常。
这也算他潦倒的原因之一。
《非正式魅力》中,介绍了openwork的概念,就是在传统的精细的油画观念面前,那些印象派画作,都是“没画完”就拿出来丢人现眼的。
传统的画一般都得画几天几个月,你怎么能几个小时就涂抹完。
但思想一旦解放开来,传统的“完成度”的重要性就靠边站了。
艺术最重要的就是那个“意”,那个“状态”。
中国最顶级的书法,都不是碑帖,而是私信的草稿,一气呵成。
毕加索给一个贵妇画肖像,由于他风格诡谲,贵妇看完说:“这画得跟我不太像啊。
”毕加索说:“夫人,您会越长越像这幅画的。
”观看的意志:一部电影或者画,就看导演怎么诱导观众的目光。
我这么看这个场面,是要你也这么看。
个人的风格,他要说的意思,就通过这个观看出来了。
绘画的核心机密,有时候并不在画,至少不全在画,而且在这个画家怎么观看。
费里尼和卡帕齐奥跟徐扬一样,都热衷于次要讯息。
因为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场景。
诱人的未必是情节,而且观看本身。
“你拒绝一件事,和你接受一件事,其实是一回事。
”——杜尚。
看陈丹青录制的《局部》,从头至尾就一个感想:无可奈何。
艺术这玩意,真的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你不懂审美,不会欣赏,不得其门而入,那就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学也学不会的。
艺术观赏,本是一项极端个体化,私密化的体验,这种体验发乎本能,出乎直觉,用语言文字是几乎无法表述与传递的,只能在自己心里憋着。
说马蒂斯毕加索好——好在哪里?
洋洋洒洒,长篇累牍地解释这二者的好处,舌敝唇焦,结果必是煞费苦心,听者读者仍是不明所以;同理,勋伯格的音乐,有些人奉若天籁,另一些人则视之为噪音。
在艺术面前,感官永远压制住了语言。
语言是苍白疲乏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精确描述出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其究竟伟大在何处。
当然,学者们可以通过专业领域的考察来论证其历史,学术以及社会价值,但若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这一切则是不可言说的。
在适当的时候,在某个特殊的片刻,语言是可以被取缔的。
文学,哲学,科学都需要语言,但是艺术不需要。
当我们废置了语言,我们便进入了艺术。
在视频泛滥的时代,想把艺术欣赏节目做出新意,已经不容易了。
很多名作,由于被过多拍摄和过度传播,已经令人产生视觉疲倦。
为了吸引观众,制作者不得不绞尽脑汁,或者杜撰花边奇闻,或者邀请当红演员助阵,以期制造耸动的效果。
这部《局部》却反其道而行之,删繁就简,一人一椅,面对镜头,不紧不慢,絮叨那些打动过他的画或雕塑。
镜头里的那个人,是陈丹青。
2004年,陈丹青因不满国内的美术教育招生制度愤而从清华美院辞职后,逐渐疏离公共媒体。
近年,他偶尔出现在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上,不料,去年,这档火爆的脱口秀节目也莫名停播了。
最近,看一篇微信介绍《局部》,说第2季有望今年年末播出,我才知道《局部》2015年出过第1季。
陈丹青是个画家,也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如果有一个这样的人做你的老师,你大概不会希望下课铃声响起吧。
陈丹青很喜欢梵高,连续在好几集里讲梵高,他说看到梵高早期学画时期的素描,心里想:“他妈的,这才是真正的绘画!
”而看很多美院考生的素描,他的感觉是:“看得我都想死”。
我搭同事Y的车,在回家的路上,给她讲这一段。
Y听得大笑,说:“为什么?
”我说:这就是问题所在,一个好老师很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能引发你的思考。
恰好我也很喜欢梵高,要我看,梵高的画自带动感,画中的一切都有一种呼之欲出的生命力。
照陈丹青的说法,梵高是个很憨的疯子,他笔下的人物都憨憨的,大巧若拙。
陈丹青展示了一幅梵高初学画时的作品,一个没有五官的渔夫,他讲了很久,也没讲清楚这幅画好在哪儿,他只是反复说就是喜欢这幅画。
说到底,一幅画是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出来的,语言和画的交集总是有限度。
陈丹青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到过很多美术馆和博物馆,看过很多画家的原作,他讲他和这些作品相遇时的场景和感受。
看到《巴齐耶的画室》,他想到自己的年少岁月,最初特别想有一个画室,等到真的有一个画室,一帮朋友整日在画室里混,简直就是画中的样子。
巴齐耶画出了他内心的幸福时光。
他感叹自己度过那样的日子,却从没想过要画一幅这样的画。
女性如何看待女性的身体?
男性又如何看待男性的身体?
瓦拉东,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女画家,她画中的女性裸体,更像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在很私密的闺房中,在生活化的场景里。
而巴齐耶,在那个对同性交往讳莫如深的时代,画笔下的男性裸体,看起来是那么的健康和自然。
观众喜欢陈丹青的讲解,说他视角独特,我倒觉得他在做一件回归常识的事,他让人们意识到一个事实:只要你是一个活着的人,只要你有感情,有一双眼睛,就可以去欣赏那些陈列在博物馆的艺术品。
而有很多专家,实在是把艺术欣赏弄得太复杂了。
《局部》第1季第1集,讲的是《千里江山图》,我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在这幅画上做了非常详细的标注,说明哪个部分代表祖国的哪座山、哪座关隘。
我看了,倒吸一口凉气,觉得自己是个不配看这幅画的白痴,我真的看不出来,一幅抽象的青绿山水画,怎么就能代表具体的地址呢?
陈丹青的讲解就不那么吓人。
他说,这幅画的气魄很大,把每一部分放大,局部也能自成一景,处处好看。
他还特别提到这幅画的作者王希孟只有18岁,唯有年轻人才能对这个世界有着这么大的好奇,才能有这么大的胆量和自信,画出如此大气又精细的作品。
陈丹青说,他做这个节目完全是想到哪里讲到哪里,一集讲完就不知道下一集该讲什么。
但,他手里也是拿讲稿的,而且这个讲稿还被整理出版了,书名是《陌生的经验 陈丹青艺术讲稿》。
所以,有理由相信,他的讲解也并非完全随意,他也是做了一些功课的。
我注意到,陈丹青在讲解一个艺术家时,经常会联系到另外一个绘画主题相似的艺术家,一般都是一个中国艺术家对比一个外国艺术家。
比如,专画穷苦人,中国有王式廓,德国有珂勒惠支;反战题材画,中国有蒋兆和的《爸爸永不回来了》、《流民图》,西班牙有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注重场景和细节,中国有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意大利威尼斯有卡帕齐奥;等等。
《局部》第1季以杜尚为结尾。
以前,我不能理解这个拿着小便池去参展的艺术家何以能获得那么大的声誉。
现在我明白了,杜尚身体力行的自由精神为后世的艺术家打开了无数条路,举着反传统、反权威的大旗,各种“作”就可以名正言顺了。
有人问晚年的杜尚还画画吗,杜尚答“不会”,又随口说“你又不欠社会一张画”。
是的,画画不能成为对生命的要求和束缚,既成的艺术准则也不应成为艺术家身上的枷锁。
不过,话虽如此说,并不代表我喜欢杜尚的小便池。
我只是惊悟:如果人能够自觉对既定的社会准则保持警惕,审美就不可能变得整齐划一,思想亦如是。
看醉了!陈丹青离开大学是对的,在网络上给所有人上课!
看不懂艺术,也看不懂绘画,但这个说话还挺舒服的。
美术不太懂,陈丹青盛名已久,但讲话较平淡无趣。
如果我们的大学里多几个陈丹青多好。可是,我们的大学里连一个陈丹青都容纳不了。悲哀!
强行讲一个存在抄袭争议现代艺术先驱真是败坏前十五集的好感况且对作品也没有深入的说明单纯就讲这个人
天气冷到不想翻书,听陈丹青娓娓道来,感觉很棒!
被某种看似深沉实则轻浮的典型文化人stereotype成功引起生理性不适。这种张嘴就来的肤浅联想和俗气的抒情真的令人消化不良,事实上刚看到片头,听了3秒钟G大调就被那种紧绷的装13逗笑了,我看我还是滚回去听张法中好了。ˊ_&gt;ˋ
有几集很喜欢,喜欢听他说话
太浅了
讲绘画的内容挺好,但字里行间舔也是真舔
看似谦逊的口吻来掩盖虚伪。这种太擅长炒作自己的知识分子,还是不要高估
长见识。
他做人怎么样我不了解,不谈。要论艺术史的学问,满嘴跑火车,当真是门外汉。
展子虔游春图,李思训江山楼阁图(疑似临摹)台北,精美绝伦。王希孟被皇家学院录取经宋徽宗调教,十八岁画千里江山图。早几岁晚几岁都没有千里江山图,好像他知道过几年他就死了。少年的眼睛就像高清摄像头,心思也纯净。云冈石刻,莫高窟北魏壁画非常生猛,动人的想象力,元气淋漓。使毕加索格尔尼卡汗颜。北魏人不懂画,人体根本画不准,线条比不上米开朗基罗,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艺术不是知识不是熟练不是文化,而是直觉和本能,新鲜的感受力和可贵的无知。画家也好,导演也好,本质都是借助一种艺术或文学载体来表达对人类的关怀。我敢说如果梵高不做画家,去当导演,作家,他一样会伟大。至于看到海边的渔夫会觉得惊艳,也许是艺术家的一种障,看过太多,偶然看到拙笨憨蠢、情感流露的表达才会动容。
陈老师语如珠玉。可不可以多做几期陈先生!每周一期可以吗?
隔壁一个学艺术史的研究生也能比他谈得好的多的多
对一个讨厌的人有点惺惺相惜是什么感觉😳 我喜欢的巴齐耶他也讲了好久
本人艺术修养不足,看不下去
知识分子的良心
刚开始看 有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