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素大战》美国佬的怀旧,游戏宅的春天。
也许是期许太高,如之前的《聂隐娘》,网络铺天盖地的吹嘘其为必看之作,看了真的没啥,可看可不看吧……向来很羡慕那种在某方面特别有天赋的人,不管哪方面,也可能因为自己没有!
觉得这是一种寄托,一种自己走过这世界的意义,也能刷刷存在感。
男主就是这么一个在游戏方面有独特天赋的小英雄,长大后做了维修工,老婆还跟主治医生跑了的成了人生输家lose……而他小时候的胖跟班却成了美国总统,没错,大美利坚的总统……然后脑洞就开了,人类作死的行为就来了,怀旧的8位像素游戏外星人来袭了,好多熟悉的游戏角色,吃豆人、小蜜蜂、马里奥大叔……还有个萌蠢的Q波特是哪儿来的?
我忘记了……。
屌丝逆袭的场景也就上演了,当英雄,抱女神,走向人生巅峰……电影配乐还算凑活,3D比那些碎了的8位像素外星人还渣渣……以后3D要慎看!
至于看不看,我想看了我的影评基本也可以算是看过了……一起看的法官剧情猜错了,说好要戳瞎双目或者跪地谢罪,耍赖说看了这个就算瞎了,算不算无赖!
法官不是最公正无私的么?
不过,哪个队伍里没败类呢?
您说是吧!
几年前刚看《像素入侵》短片还是很惊艳的。
如今扩成电影再上,有点为时过晚,无论大金刚还是吃豆人,这些经典角色已经在迪士尼的《无敌破坏王》被缅怀过一次了。
而且在那片里,像素人物是真正的主角,你可以说《像素》中的游戏角色丰富得多,但一来故事还是人类视角,二来它们大都是毫无性格搞破坏甚至只露个面就碎成渣渣的反角,本来被寄予厚望的情怀凋零一地。
截止今天,《像素》在烂番茄只有18%的新鲜度,imdb拿到5.5分,在豆瓣虽然堪堪过了6分,考虑到最低分是2分,其实也是不及格。
虽说电影这东西众口难调,但一般来讲,对于这样毫无深度的爆米花电影,大众的评分基本上能敲定电影的品质。
遇冷也不难理解,20岁左右的年轻人是当今观影主群体,他们大多没有玩过那些老游戏,同时又是最能在互联网散播口碑,要想讨好他们,就要从怀旧的土壤开出新花来,而不是一味迎合中年人的YY英雄梦。
何况中年人也不见得对此片满意,亲切的像素角色沦为了外星侵略者扫荡地球的雇佣兵,就像片中说的“吃豆人竟然成了大坏蛋”,可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当然,设定什么的其实还算小节,真正毁掉这部电影是它的冗长不堪。
臃肿的前戏让人沮丧,很长时间里,故事在怀念童年,中年危机,科幻灾难,政治讽刺,小人物阴谋论,各种卢瑟撕逼、出糗和自欺欺人中来回跳跃。
平心而论,有几场戏的点子还不错,但主创似乎不懂见好就收,硬要无限拉长,堆斥自以为很好笑的段子,而那些笑话都透着一股不自信,有一种“看,这可是个笑料哟”的味道,让人只能干笑。
游戏宅训练美国大兵玩游戏,多有潜力的创意呢,却用嚼之无味的方式草草带过了,一点激情也没有。
此片的铺垫环节,即便作为《独立日》那样接近两个半小时的作品都偏长,何况它的有效片长也就一个半小时出头。
前40分钟完全可以跳过,你只要知道“外星人以像素模式向地球宣战,而几个主角都是游戏高手”这个设定,丝毫不影响之后的观赏。
甚至前80分钟里也仅有两场游戏和一些插科打诨值得一看,高潮的大规模入侵也仅持续了十分钟,除此之外,随便瞥一眼都很有可能撞一个尿点。
人被像素化的场面出现了多次,竟然连机位都一样,他们凭什么认为一模一样的特效第二次还会让人兴奋。
此外所有演员都不在状态,这群谐星们就像聚会时即兴表演一样,一副想赶紧拿了片酬闪人的倦态。
短片靠一个点子支撑起,填充成大电影自然难以为继,本质成了一部注满了水的更长一些的短片。
真正够得上“真人玩像素游戏”的也就打蜈蚣、吃豆人和大金刚三场,其余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射击,一枪轰掉蓝精灵的脑袋真有那么爽吗。
剧本用了超额的篇幅分配给搭档情谊、冤家和解、中年恋爱、卢瑟兄弟互损、高官出丑、死宅性幻想等等,他们当然可以拿这些东西做调剂,从《木乃伊》到《绝地战警》到烂仔帮的任何一部电影都这么干过,但当这些佐料加的太猛,我们只会认为这是一部以打像素游戏为职业者的私生活剧情片。
值得一赞的亮点不多,片中的暴力场面安全无害,把一切化作亮闪闪的方块,比《创战纪》的液化更清新脱俗,叫人觉得像素化的死法,也是一种不错的人生归宿。
高潮的前奏,我们可以看到80年代经典赛博朋克美剧《疯狂麦克斯》化成了外星人的代言人。
一两年前,忘了在油管还是哪里,我看过另一个真人版的《吃豆人》短片,科学家以吃豆人为基础研制出了一种秘密武器,现在想想,以那个短片为蓝本拍个电影,潜力比本片强得多。
(文/方聿南)
《像素大战》同时具备科幻大片和儿童电影这两个鲜明的特征。
在科幻感方面,电影走的是卡通路线,因此片中并看不到暗黑色彩,尽管暗黑系硬科幻才是票房主流。
卡通化让《像素大战》的观众可以扩展到儿童群体,张着大嘴巴的吃豆人在街上跑来跑去,会让孩子们乐不可支,家长也不用捂上孩子的眼睛。
成年观众也可以从中寻找到除了游戏记忆之外的其他共鸣,比如一个中年男人心目中的成败观。
作为第一主角的山姆,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安装工而小时候的跟班却成了总统觉得造化弄人,相反,他在出入白宫与高官们打交道时从容自若,没有任何自卑的感觉,这对那些自认为是生活或事业的失败者而言,是一个有效的鼓励:每一个平凡人,都有他不平凡的一面。
游戏玩得好,也能拯救世界,这是《像素大战》最核心的故事设定。
这个在现实世界中几乎寸步难行的设定,在电影里得到了充分的演绎。
具体到创作层面,其实就是想象力的发挥。
你会想到自己以前玩过的游戏,会从80年代穿越而来,带着外星球的诅咒,和你大打出手吗,电影把这一想象逐帧落实到了画面上,因此观影过程就成为一次想象力之旅、童心之旅。
《像素大战》有一些情节可以单拿出来拍摄一部电影,比如片中的勒德洛爱上了游戏中的红衣女郎,少年时每次在屏幕上见到她都会祈祷她能够变成真人,在大战中勒德洛遇到了自己的女神,当那个在屏幕上充满颗粒感的女郎,果真如愿变成有血有肉的美女时,勒德洛的惊喜可想而知。
可以预见,《像素大战》不是最后一部根据游戏改编的真人动画,它和《无敌破坏王》将有可能开启一个新的电影类型,让更多虚拟游戏中的角色走上大银幕。
很久没看亚当·桑德勒的喜剧了,从06年的《神奇遥控器》开始就喜欢上了他,我觉得他就是好莱坞的周星驰,搞笑功力十足,笑料不断O(∩_∩)O这部片子的剧情非常无厘头,无非是"外星人制造游戏角色企图毁灭地球,一群宅男奋起反击,终于抱得美人归"的老套路",但配上一大群怀旧游戏角色,添上几句毒舌,照样能逗的全家乐开怀,强烈推荐全家人过年期间同乐。
到底有哪些游戏?
往前看,有:吃豆人、超级玛丽、俄罗斯方块、小蜜蜂、大金刚、太空侵略者、打鸭子;向后看,竟然有:光环、使命召唤和美国末日(The Last Of Us),这满满一手怀旧牌真是让人感动的想流泪啊/(ㄒoㄒ)/最后,游戏还有不少彩蛋供大伙消遣,比如权力的游戏里的小恶魔这次成了英雄、吃豆人的创造者岩谷彻亲手对抗"儿子"吃豆人、网坛大满贯小威廉姆斯献身小恶魔等等。。。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会比我给的分还低,大多数时候,我的评分都会比时光平均分要低的。
如此搞笑又怀旧的科幻片,难道因为这类怀旧定向太单了,只能针对玩过小霸王的80后?
那些跟本就没有玩过如此像素游戏的85后、90后之后大概也无法理解这种怀旧吧。
关于男主角,看到男主角就知道这是搞笑片了,再配上胖子配角,纯纯的搞笑标配。
关于女主角,说实话感觉不怎么漂亮,可不知道为什么会硬呢?
因为身材?
这样的片子再来几部,我都想看。
如果说五十度深灰满足了各路玛丽苏对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意淫,那么这部像素大战就满足了各路杰克苏对自己拯救世界,生猛逆袭的无限yy。
套上“遗忘了的儿时梦想”这种魅力的外衣,隐藏loser们对自己失败人生的解释。
你看我有多牛逼,当年跟着我打游戏的小弟是总统,当年玩游戏我可厉害了,赢了我的那个人作弊的,如果没在游戏里让费那么多时间我原本可以更好。
我放佛看到了无数个我曾经认识的人,一边面对着失败生活,一边暗暗思忖,我当年玩游戏那么厉害,我多么多么厉害,因为沉迷游戏\网络\恋爱等原因我没能优秀,如果我认真我就会怎样怎样,又是另外一番天地。
实在写不下去了,其实我就是这无数人中的一员,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时候默默觉得我失败是因为哪些原因。
失败是因为自己不认真,认真了就是另外一番模样。
可事实是,你不成功不是因为你不认真,即使排除了原因ABC的干扰,也会被DEF牵绊,你不成功是因为你没有专注的能力。
当然剧情弱智,逻辑傻逼,男猪脚真·面瘫以外,从头到尾有笑点。
自己买的票自己看完,兄弟,干了这杯爆米花。
这是一部2015年上映的老电影了,不怎么玩游戏的人估计比较难Get到其中的乐趣。
要是想看剧情、看情节的,基本可以忽略。
另外,电影也没什么严格的逻辑,基本属于脑洞大开型的,导演想到哪就拍到哪。
比喻那位的衣女郎,外星人派来的杀手,被痴情的宅胖子感化了,加入了人类阵营,当红衣女郎的双刀咣当落在地上的时候,我想起了《大话西游》中周星驰跟朱菌的那段表白:“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但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了我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如果上天可以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
如果非要在这份爱前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坚持看完电影的缘由是里面出现的各种游戏,勾起童年时玩街机游戏的回忆,熟悉的摇杆、按钮,从投币的那一刻起,整个宇宙都是我们的,因为我们要拯救世界!
能在游戏厅玩上两把,可以在小伙伴面前吹牛一个星期,幸福感拉满。
不得不说,70、80年代,是街机游戏,还有家用机游戏的黄金时代,值得被每位电子游戏玩家铭记。
列举下电影中看到的游戏:吃豆人、蜈蚣,大金刚、使命召唤、青蛙过河、俄罗斯方块、超级马里奥等。
玩过大金刚的,玩过吃豆人的,玩过小蜜蜂的,我想最起码都奔三了吧。
仍然记得那是小学,没日没夜的玩小霸王“学习机”,什么超级玛丽。
魂斗罗,古巴英雄,比武,马戏团,飞机……都是不可磨灭的回忆。
害得我近视六百度。
游戏室去玩更是家常便饭,使劲转着摇杆,砸着按钮。
中国人怀旧,拍出来堕胎青春片,严重的脱离我们屌丝的生存环境。
老外怀旧,拍出了像素大战,满满的都是年少时的记忆。
这部电影的创意一级棒,外星人变成吃豆人,大金刚,小蜜蜂之类的侵略地球,猪脚们用游戏的方法解决这群外星人。
虽然笑点不是很多,有些地方很浮夸,大场面也就是吃豆人和最后的纽约街头游戏角色大乱战,还有蓝精灵什么的。
但是谁叫你们get到了我的G 点呢,以前蛮喜欢玩游戏机,现在老了,都没兴趣了。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回忆。
1. 片名 像素大战还是非常精准的翻译了英文的pixels的名字,简单直接不废话。
突出了电影最大的亮点以及基本的电影类型——动作。
2. 海报设计 这款海报很清晰的表达了电影的核心主题,选择吃豆人为主体是合适的。
但整体看来,海报显得较为黑暗,由于吃豆人的粗糙画质,更需要周边的环境和物体显得细腻来提升电影品质,但周边的建筑和地面的画质其实是不佳的,所以海报的状态就显得low,吃豆人的元素边缘也明显有ps的痕迹,不够真实。
海报减分。
3. 主题、类型以及市场的契合度 片子的主题就是宅男拯救世界,还是走超级英雄的核心主题。
类型是惯常的喜剧+科幻+动作。
关于这一套,市场仍然是屡试不爽的。
但为什么这个片子的票房没有办法达到10亿规模,首先这不是一个系列电影,而通常达到10亿规模体量的好莱坞电影都是系列电影,品牌的保证和粘性很重要;第二个,这个电影当中没有知名演员,汤姆克鲁斯和安吉丽娜朱莉、大表姐、抖森、卷福、马丁等才是中国市场上可以卖的对象。
但亚当桑德勒一定不是;第三个,北美电影市场的口碑扑街,对于这个电影的国内票房有一定的波及作用,毕竟看外文片的人信息渠道还是更多。
通过上映首日的票房占比可以看到,票房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二线(22%)、一线(22%)、三线(20%)和四线(19%)。
而排片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二线(24%)、四线(21%)、三线(18%)和一线(17%)。
所以片子在四线的不卖是非常明显的,而它在一线和二线市场的卖座也是非常明显的。
而这悲惨就在同期上映的《碟中谍5》的受众也是集中在一线和二线城市。
另外,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像素大战》的受众不能够下沉到三四线城市?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80年代,这样的像素游戏都是在一二线城市的有钱人才能够玩得起的,三四线城市的人其实是没有游戏基础的。
那么电影整体来开就显得比较小众。
4. 成本,收益(美国和全球) 制片成本为7500万美元,其实不算太高,全球票房2亿美金,算上宣发成本,这个片子在全球基本打平。
全球票房收入占多,达到1.3亿,而美国本土刚刚好收回成本。
所以其实美国人对于这类电影的期待已经达到一个上限了。
5. 演员选择和表演,人物情感流向 ,人物上场 在这个片子当中,演员都是屎尿屁类型,除了小恶魔的演技是出彩的,其他演员都是标准不走心类型。
当然说实话,这一类电影不需要走心的。
但人物做好在这样的电影当中同样非常重要,可以看到除了小恶魔是充满个性的、放荡不羁的,其他的几个人物基本上都没有让人影响深刻的特点和性格,看完电影即刻忘记他们,这真的很让人遗憾。
演员情感流向:男一的情感是屌丝的逆袭,通过表现一个窝囊的平凡人逆袭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同时他对女主的爱情也是故事的一条线索,不过只是为了增加笑料,本身也不是为了寻找真爱而存在;男二以及其他人物都只是单纯的loser,各自在生活当中有各种困境,刚好借用这样的机会而获得翻身的可能,并抱得美人归。
稍微复杂一点的情感流向是男一小时候的一场比赛输掉,心中一直郁结,直到成年他才明白原来自己是世界第一,而冠军只是因为作弊而成为冠军,于是他们释然。
但即使这一条线索,在故事当中也只是当一个普通的点带过,显得很遗憾。
男一和总统的上场是通过小时候的对话直接切入的,这样的上场实在太过生硬;而男二的上场是通过从车上被甩下来出现的,逻辑上无法解释!
6. 镜头运用和镜头语言,画面 镜头很绚丽,用了各类镜头,而且考虑有大量的动作戏,流畅度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7. 剪辑 剪辑是一众文艺片《help》《crash》和《pursuit of happyness》和《银河护卫队》的剪辑师,同样没有话说。
8. 置景美术 置景美术实在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
高度还原所有pixel游戏的细节和玩法以及人物的设定。
像素游戏角色的行走和运动、大楼和现实物体的像素化、都无比让人赞叹,失去了置景美术,这部电影就失去了灵魂。
9. 剧情设置以及结构 电影的直线叙事非常简单,整体来看其实只有两个算是伏笔的地方,一个是小恶魔的童年作弊(但这一点在剧情当中并没有被重视和加以利用);二个是女主的孩子贯串始终,在最后被当做了炮灰使用。
亮点有几个,一是外星人的入侵起源,居然是孩子们小时候的游戏录像发送到宇宙被外星人截获导致的,这个点很好的把主要人物和后来的故事逻辑进行了串联,当然这里的逻辑不能细想,细想会有很多地方没有办法解释(比如为什么要);二是外星人的进攻分为3轮,和游戏一样采取“命”制,总共只有三条命,用完为止;三是三轮游戏都很好地把游戏的玩法置入了现实当中,于是有了非常精彩和高还原度的可能。
四是电影把各类名人的怀旧录像进行加工和利用,放在了电影当中。
前三次大战是发生在60分钟之内的,而且人类因为小恶魔的作弊而最后陷入了不可逆转的全球危机,pixel星人直接派出了终极队伍与人类进行厮杀。
9. 台词 电影台词是乏善可陈的。
无非是口水词。
更多的是靠镜头和场面来吸引观众注意力,台词不要太差,很难让观众留下深刻映像。
10. 其他 这是一部太典型的娱乐爆米花电影。
但通过中国观众的反馈可以看到,观众对于剧情的不走心和人物的不深刻是不买账的,电影空有概念和概念场面,却失去了新鲜的剧情和让人喜爱的人物,同样没有好的反馈。
今天和乃嘉看了被喷的蛮惨的《像素大战》,然后我觉得…还可以啊…可能主要是因为小时候是穷逼没玩过这些游戏没有情怀,只是去看看热闹…感觉还蛮好玩的。
虽然节奏和剧情差强人意,但创意着实不错,我喜欢那个YY游戏女神的传奇小子,还有我帅毙的小恶魔!
然后感觉吃豆人和Q博特好萌!
比小黄人萌多了!
其实这部电影中那种极客自嗨感还蛮打动我。
8分吧,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个热闹。
晚上自己二刷了《暗杀》再次被韩影女神美哭。。。
等我过两天拿下托福听力出长影评,敬请期待。
“你们不觉得别扭吗?他好像在吻Q伯特。” 过度消费回忆牌。
视觉创意好到你恨不得一巴掌拍死把它糟蹋掉的编剧,而整部电影都给人一种黄金粉撒屎上的感觉,再加上亚当桑德勒这种和视效大片格格不入的表演方式,要是塞斯罗根主演那该多好呀!
像素做得挺好看的。
sugar boom:)
逻辑不要谈,世界观也乱,我们是来欢乐的,一桶爆米花吃完觉得还挺甜。
三个人包场了整个电影院!可以放肆讨论和傻笑!炒鸡劈节操的电影,对米国人契而不舍自黑和黑英国的精神感动了!太欢乐了,我给十分!
怀旧,轻松一下。
乏善可陈,还不如最初的短片好看。
情节安排有问题,明明中间战斗很有趣,偏偏中间还穿插了庆功会,还有很多煽情对白,都是一路快进了。
改编的好烂,失败的IP案例中可以排上前十了吧... 两星一星给卡司一星给特效...
最精彩是最后的那个彩蛋,还有小威的客串,其他了了过家家
美国中年宅男的怀旧之作,各种YY和恶搞。能这样把童年美好回忆搬到现实成人世界里交互爽一把,主创团队们应该玩得挺high的。
从小就爱看别人打游戏。。。
我觉得笑点还够啊233结尾真良心
适合短视频
好吧、其实我看过... = w lll
各种经典游戏,现实版打怪通过,也是满满的回忆。
看似以“像素"这个前人少有涉及的元素为主题,实际上又是把贩卖情怀拿来当噱头的高成本B级片。一直对亚当·桑德勒的戏剧提不起兴趣,永远都是那些笑点极低的话唠对白和毫无新意的套路剧情,这一次又再加上匪夷所思的剧情和诡异的感情线,这简直就是对宅男智商和观众情商的侮辱。
wtf……呵呵呵呵呵呵呵……啥烂玩意……你们毁了那个短片……哎卧槽找不到那个短片了……这就完了啊讲啥了……(观影时的全部心理活动……)
被攻击后变成像素赞,情怀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