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每年的片子我都要花钱去电影院看的,每次影片都会有新鲜感.但这次看过《夜宴》,感觉从里面找不出冯氏的风格,完全是华语电影豪华制作班底的整合.印象中就是袁式动作、谭盾的主题音乐、叶锦添营造出的色调氛围,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实在太西方化了。
以前听过武大文学院院长郑传寅讲东西方戏剧的不同,其中对比对悲剧情结的处理。
东方故事中的悲剧是外界环境产生的,如赵氏孤儿这类,家庭的破例,或者自身生理残缺都是受外界影响,由不得自己把握的,但西方的悲剧不同,都是各人自己思考出来的,最终的悲剧结局是自己主观影响产生的。
在《夜宴》中葛优的自杀就很明显是西方悲剧中对人物的处理方式,包括吴彦祖也是。
这个故事本来应该很宏大,人物的性格会很丰满,但看过之后,感觉刻画的还不够,也许是电影中把太多笔墨放在形式的处理上了,这点跟张艺谋拍大片的风格有点像了。
章子怡,吴彦祖的内心是很复杂的,但看过影片后回忆起这几个人感觉太单薄,特别是黄晓明、马精武(老师)的角色,与故事主调有点挂勾,似乎又不是很紧,比重拿捏的不到位,这可能跟后期剪辑也有关系。
值得肯定的是袁式动作在影片中有了些突破,加了很多柔美的舞艺进去了。
国际动作片中泰拳、法国的极限运动(13街区)、日本幻影(忍)都出来了,他也应该有些突破了。
想到刘家良的硬桥段,虽然有些土,但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的风格,尽管近几年的“醉猴”“七剑”的武指都不够亮彩,很佩服这样的老电影工作者(也没找出其他适合的词)。
谭盾的音乐也过于西方化,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风格,他似乎在以一种西方人对东方音乐的理解在创作音乐。
相比起来,我更喜欢金培达这种音乐风格,可能会很娱乐化,显得深度内涵不够。
民族的电影巨片啊,什么时候能真正出一部让大家都能正面肯定的作品。
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这种太过于洋化的风格作品让我的内心很压抑,有点心酸。
怀念二十年前第五代导演的出山之作:黄土地、双旗镇刀客、大阅兵、、、其实近几年里陈国星的片子我觉得挺有风格的,特别是“横空出世”,看一遍哭一次,还有何群的“烈火金钢”,米家山的“顽主”(一说都是十几年前的电影了,这几年全部大片整迷糊了)。
冯小宁这几年也没什么消息了(刚查了一下,在拍青藏线),塞夫去世了,谢晋这十年来的片子也不是很响了,夏刚拍电视剧去了。
第六代导演吧,总觉得有点喜欢顶着“独立制作”的牌子脱离群众,唉~~~ 期待民族电影出真正打动人心,震撼国人心灵的大片!
只有在周迅死之前问的那句“殿下,你还寂寞吗?
”让我心狠狠地疼了一下,鼻子发酸,几欲落泪。
电影里说,有人懂了,才不会寂寞。
青女一直被认为是不懂得懂得的那一个,于是也没有人去用力懂得她。
但是对比起婉后要担的台多心事,青女就简单多了,她的世界只有人,她的生命只有一个人。
她爱的人不爱她,偌大的悲哀,被她溶化为暖暖的爱,去溶化另一个人的寂寞。
因为这句话,夜宴从较差的等级上升为还行。
其实,那些国仇家恨,那些苦大仇深,都比不上一个女子的真诚爱意。
而那些巨大的投资,都比不上这样一句台词,来得有力度。
前段日子看《山海经》,里面是这样讲起“鸾”的——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而太子名叫无鸾,所以呢这是乱世的故事。
五代十国的乱,不同于春秋战国,抑或魏晋,无关风雅,反而总要带着些蛮荒狞厉的意思。
是自唐以来那一点凶霸霸的元气用到收梢,不多了,索性歇斯底里地把它消耗尽了吧的那种势头,难收难挡的凶狠。
连女子也是短蹙蹙眉毛,无端带些暴戾骄纵。
相书上讲眉长则秀,呵,该世代是连女子的那一点秀气也不要的了。
故事很简单:皇叔篡位,杀兄娶嫂,太子探知隐情,伺机复仇。
开场杀得太美。
黑甲刺客策马踏雪浪,动地而来,惊破白衣舞。
长箭穿空,猎猎作金石声。
清清静静的吴越之地,见了血光。
而伶人在舞。
杀气刻不容缓逼近,而林泉之间伶人舞得好寂寞好优柔。
上世纪初,舞神尼金斯基有《春之祭》。
在舞中,舞者屈膝弓背,放弃了跃升,肢体全然朝下。
他们抑制住对天空的渴慕,转而向大地臣服。
就好像那些受到阻滞于是转而向内的爱情。
伶人好似提线偶,舞姿是向内的,塌陷的。
白面具空空洞洞,后面是东方人的长眼睛,黑的,无苦悲,无喜乐,无盈缺,无求告,那应该是开天辟地之初,原始人的面孔。
万物都没有来,万事都没有开始,他在等待有什么人或是有什么事,为他赋予一个表情。
生命懵懵懂懂的稚态,原应如是。
沧桑也没有过,忧怖也没有过,若是死去也就是死去了,完全是自然的,连贯的,一气呵成的。
所以,事实上,杀戮并不对他们造成惊扰。
最后,一个俯拍,伶人的尸身静好一如白莲花浮在水塘。
有一句古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气质太过复杂的女子,叫做,深情在睫,孤意在眉。
看过电影我就想,它对婉后是很合适的。
阴霾华美的宫室,她才出浴,斜倚香炉倦倦眠,这时感觉到他来。
她惊回首,急急奔,裙摆好慌张。
她叫出他的名字。
每一回见他都好像初次,那么欣喜,那么惊动。
一个人初次遇到另一个人,她初次爱上他。
时间尚早,一切都还没来得及变坏,现世安稳,而心中境地也完好如初。
有一场对话好趣致。
婉后同青女站在鱼缸近旁,聊起太子无鸾。
青女一派天真,以甜哑嗓音说道——他从来不给我写信。
我是在梦里和他说话的。
而婉后却并不以为荒诞,只见她手作兰花,捻起鱼食细意洒下,扰起一池萍碎,竟然亦认真垂询——他同你讲什么?
这是要爱着同一个人的两个女子之间才会有的交流,当中有电光石火的敌意,亦有明心见性的懂得。
然而说起爱,呵,人在年轻的时候,只懂得去爱,爱起来又不懂得收手。
并不知道终于有一天它会耗竭了我们的所有跟仅有,也许呢,呵,是假装不去晓得的。
及至真的到了时辰,我们可以做的全部事情,亦不过是,当风扬其灰,从今已往,勿复相思。
勿复相思。
但情爱欲盖弥彰。
婉后倾力回护,为着太子无鸾的性命,匆匆交付了自己的身体。
呵,除开这个,她并没有别的了。
册封那日,她穿茜素红嫁衣,妖丽胭脂深扫入眉,还有发鬓。
而黑马辔头为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柔糜淫荡的床榻,玉体横陈的当时,会不会有片刻她遥遥听见深宫的更鼓,然后涌上一些苍凉的心情?
后来所有人都死去,独余婉后轻轻薄薄一弯身躯。
宫室屋宇自四合八荒压下,她穿着黑,面孔上有些心死的神情。
真的,生命中没有了你,天高海深,有什么可拥有?
说什么江山不待。
婉后不过是一个女子,一生渴望被悉心收藏,被妥善安放,但可寄望的人全都逝去,情怀中空留些温柔不知该拿它怎么办,而可堪承受的那个人,或者永远也不会再来。
凤凰踏碎玉玲珑,孔雀斜穿花错落。
原来生命是这样的虚妄,即使是身处在这样繁艳的场合。
深情在睫,孤意在眉。
与其寂寞终老,不如归去。
终于还是要来说一说《越人歌》。
虽然明知不真,我却更愿意相信无鸾讲的那则典故——一个王子泛舟,打浆的女孩子爱慕他,唱了这支歌。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青女就是唱着这支歌死去的。
她戴着无鸾留下的霉迹斑斑的白面具,肢体扭曲成向内的姿势,那是一个人同自己的角力。
仍然我想起尼金斯基的舞。
《彼得鲁什卡》。
讲述一个木偶突然获得一颗心,他爱上舞女偶人,后又失去了她。
木偶没有表情,灵魂被缚,深爱而不可得,但又欲罢不能。
当爱情变得隐晦,它就不再是一种杀伤,它变成绵长的消耗,一个女子对峙自己的感情。
灵魂一夜白头,而面相不改,依旧如昨,山明水秀,吴山青,越山青。
临死,青女低声问,以她甜哑的嗓音——你还寂寞吗?
真叫人肝肠寸断的遗言和情话。
呵,好不好呢,山远水长,你我就此别过?
而当我离开你的生命,你可以很伤心很伤心,但寂寞是不可以的,我不要你寂寞。
乱世中妖氛这样深重,而一个人竟然还可以爱另一个人,为之生,为之死。
合该如此,爱一个人如果没有变得简单,只是因为爱得还不够深。
真的好难追想,那时天空高高旷旷,金合欢树长入云端,我们亦曾并肩走往花深似海的原野,坚信生命会得因此而丰盛。
只是乌飞兔走,你我各自老黯。
不晓得会不会有机会,许多年后我可以向你说起,曾经有那么一天,在黑暗的影院里,其实我哭过。
2006-9-24
我的公众号:逍遥兽
我原来希望《夜宴》能超越《无极》,成为比《无极》更烂的电影,结果冯不争气,拍的没《无极》烂,真让我失望。
《夜宴》这样的片子,不往烂片方向努力是没有意义的。
期待比《无极》更烂的烂片。
我是一个烂片爱好者。
昨天公主回来的时候,问我在干吗,当时,我在新浪的夜宴官方网上看得乐呵呵的.首先是章子怡的访谈,记者问她在叶锦添的想法,对化妆的感觉,她突然暴出了一阵狂笑,然后指着屏幕,"我知道你要说什么."老实说,我并不觉得坐着或者站在她对面的记者是真的想要说什么,然后章子怡自己只怕也从对方的眼睛里读出了不解,收起了狂笑,然后还故作不露声色地擦掉她笑的时候喷出来的口水.谁会没有注意这个呢?章子怡是很会演戏的,因为说她也是时时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演戏中去,不过我觉得演这场,在国外记者面前可能效果更好,另外,要牢记的是,笑完了后,就算口水喷到了自己脸上,其实也不影响她的妆面了.她当时想说的是,以为记者问的是把她的眉毛给递掉了,她觉得很好笑.我倒不觉得她象陆小凤,眉毛递了值得谁吃惊吗?接着是黄晓明,有记者问他的演出感想,他说,总有人要当绿叶,我也当了不少次红花了,这次,就轮到我当绿叶了.真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也是重量级人物一样.然后就有记者问他和吴彦祖对于和周迅演对手戏的感觉,他说,他和彦祖不一样,他是感情戏.众皆哗然,他来解释他怎么诠释他的角色的,他说殷隼是个把家庭感情放得高于一切的人,演的时候是往过了演,想的时候,是为了让大家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我哗然,他演的和他说的是一码子事吗?
黄晓明同学在访问中,不停地去拍吴彦祖的肩膀,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关系好一样,反而吴彦祖是一次也没回拍,哎,我觉得这些演员也太习惯去演戏了.吴彦祖很厚道,说黄晓明的角色很重要,是一个能让很多戏展开的重要角色.还是第一次看吴彦祖的访谈,他说,他从来不评点自己演戏.我还是比较欣赏他这一点的,也是他第一次和内地的导演和演员合作,估计之前他还以为自己要来演喜剧的.他自己是说还比较喜欢这戏,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他觉得太子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而在演戏上,他是提了一下他最后的两个台词,最后他称呼青女是好青女,称呼婉后是婉儿,一直觉得他还是比较会处理感情戏的,他显然是在这个台词的细小区别上下了功夫,让我微微动容.基本上看了这戏对冯小刚已经是到了有点反感了,我不知道他怎么那么喜欢拍一些感官刺激的戏,其实拍得好看,我也不反感,问题就在于,实在是不觉得HOT.中国人的身材我是觉得并不适合于拍成太性感的戏,好歹一个导演也要量体裁衣吧,不要是什么料都急着让他脱吧.身体上是没啥文章可作,只要是要往性上面扯的镜头,全都压着嗓子说话,这不把人家大款都吓坏了,以后傍款的怎么全这味呀,谁还敢去赚钱呀?
压得我都快冒火了,心想,这个时候停个电效果才更显著吧,用得着你们在这费劲吗?
胸是没啥文章可做了,只能拍背吧,再洒了一池子的玫瑰花,可如果是为了颜色,不如加辣子炒盘辣子鸡算了,到了周迅那儿,就只能露腿了...不知道冯小刚是不是把那句话当真了,年青的男人都是看胸,年龄大的男人才看腿.好吧,你就这么讨好观众吧.我们也承你的情,对于女人,你给我们看的不就是黄晓明那张脸吗?
看叶锦添的访谈终于还是长了点见识,章子怡一开始穿白衣出场,是孝服,他不说,我还真没看出来...
我承认,我不想去看《夜宴》,是因为害怕失望。
1、导演的功夫。
对冯小刚喜剧的电影题材我一直不存在固执的看法,但我认为冯导这次对大片的驾御能力的确有所欠缺。
倚重了服饰的唯美,布景的设置,角色的挑选,音乐的搭配,每一样可以挑剔的都几乎被完美化。
可是,浮华的背后却是一副空壳,没有了灵魂,结果被淹死在娃娃池里。
中国的导演在大片面前,难道就屡遭挫折吗?
重视了每一个局部小节,却忽视了影片驾御的方向,就像《Butterfly Effect》把最多最perfect的都拼合在一起,得到的答案却未必尽如人意。
这是硬伤,任其美工音效再优秀再出色,也无法填补这一缺陷。
2、台词的设计。
很多笑场的个案源于台词,答辩的聪慧和狡诘让人感觉轻松和愉快,因此发出有声音的笑。
但《夜宴》的题材,是年代如此久远的五代十国,色彩如此厚重的宫廷悲剧,人物地位如此之高至国家级别,权利和爱情更是如此地兵不血刃...... 这样的巧舌运用合适吗?
还有一点,中国的电影喜欢运用规范分析,而非实证分析,所以在很能体现影片价值和影响力的人物对话上愿意多下工夫。
但《夜宴》似乎低估观众的人生阅历。
可以残酷地这样说,与其达不到精辟入里、一语中的、立杆见影效果,还不如简单平淡感人泪下。
不能超越就不要超越,否则,只惹来平庸与厌倦。
台词的设计,并无让《夜宴》留下痕迹,不是难忘而是易忘。
3、布景的搭建。
05年的时候最早吸引我目光的是戏中伎馆的搭建。
在浙江省安吉县附近的遍山竹林中,隐蔽着一座纯粹竹制的三层建筑,在重叠的圆形环绕中,有一条长60米、高30米的竹制坡道从天际直破圆心。
像这样外景构造不仅禅意浓重,富有道家神韵,且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在视觉效果上极具冲击性,为竹林之战的又一升级版本打好基础。
这都是我最初的理解,可惜升级的只有叶锦添,退步的却是冯小刚。
大片的杀戮鲜血四溅,就这样手无寸铁地被屠杀,武与舞,白衣与盔甲之间根本不需要较量,也无法较量。
这就是七八场战争的第一场竹林之战,更着实来说,这只是单方面的杀,这不叫精彩,没有了对抗,根本无法让眼球聚焦。
另外,整座建筑场景还没来得及充分运用和展现其特含的韵味,就变成哀鸿遍野,颓壁残垣,伎馆失去了特立独行的优越性,镂空刻有象形文字的琴谱也在混乱中消失了神秘感。
像越人歌一样高深造诣的遁世音乐,以及无色+面具的行为艺术着装设计,却被太子无鸾避于池水之下逃于劫难这一入世的做法,而失去了连贯性和之前的象征作用 。
4、演员的选用。
葛尤的厉帝造型本无问题,但怪其影视背景太过深重,以至塑造的效果总动摇不稳。
吴彦祖绝不合适出演历史题材,其男性的魅力不能在这发出任何光芒。
虽然章子怡将对欲望的贪婪,对权利的争夺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年轻只给予了她心机和妒忌,却欠缺了女皇该有的凌人气势。
如果可以再次搭配,我心目中的女皇是巩利。
事实上我还是去看了《夜宴》,反倒没有任何失望,甚至在看后的3天内都没有产生对它的判断力。
不过肯定的是在我写这文字之前能够恢复如往昔。
不过我想说,看后竟然连评价的欲望都可以被忽略的电影,在我的经历中可谓所见甚少。
《夜宴》就是这样,外表雍容华贵,内里灵魂真空。
我是买票进的电影院,从一开始,冯导就赢了,没辙,呵呵。
葛优是个好演员,子怡也是。
这部戏就突出他了,其余都是配角。
哈姆雷特搞得叔叔是男一号,王子当了配角,很有中国特色了吧。
葛优的古装戏从那个寇准以后连他自己都发过誓不再演了,没底,都虚。
这里他第一句台词,一出场,我就想笑,这是习惯性的,没办法,一听他的声音就想笑,但是后来就没这个感觉了,好像在一个话剧舞台上看他表演,挺好挺像皇帝的,大气,霸道,敏感,多疑,阴损,狡诈,心虚,沉迷……是一个一直在走背字的皇帝。
他比陈道明那个始皇强,强不少。
子怡同学完全是继刘晓庆、巩俐之后,她要说第二就没人敢自称第一的人物,最后一场戏的定格我几乎以为就是巩俐站在上面。
坚韧不拔心狠手辣这样讨好的角色她一门灵。
其实片子很多镜头很暴力很血腥很牛X,这之前我从没见过大陆电影出现过这样的镜头,比如廷杖、穿喉、自尽、杀伐……呵呵这里要感谢国家电影总局高抬贵剪没有把这些咔嚓掉。
把这些拍的很好看应该是这个片子的最大亮点吧。
骑士们纵马、过河、破门、过桥……盔明甲亮,刀沉枪快,第一反应是指环王,这没办法,人家指环王先入为主,你拍的再好也只能说像,超越很难吧,但是加了很多china的元素在里面,还是很不错的。
袁家班的金字招牌嘛。
后半段的宫廷戏就是舞台剧了。
没办法,哈姆雷特先天就是这个德行,怎么演也就是这样了。
我没笑场,也没觉得有人笑场的地方有什么好笑的。
舞台剧的对白也就只能那么处理了。
我看的是零点场,上座率有50%,其间有接电话的姑娘,有大声笑骂的小伙儿……很夸张的是我前面2个来京打工的女孩儿,从头到尾就像在自家的客厅沙发上拿着遥控器看dvd,在剧情稍有起伏的场面就会大声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觉,比如什么“哎呀这回她要死了……完了完了……”“怎么又是她啊,一到关键时候她就出来捣乱……”“你手机不是能摄像吗,快拿出来把这一段拍下来……”完全不吝周围是一片漆黑有很多人坐在左右怒目而视。
起先我很怒,后来觉得这2个人粉可爱。
都不容易大半夜的来看零点场的电影,端正的进步的态度要鼓励要夸奖,其余的事以后慢慢再说吧,何必同志何必呢。
要说中国电影的进步真是一步一个脚印,片子好坏另说,先是投资越来越大,票房也是越来越高,另外我觉得最好的是进电影院的人比以前多多了,这就是进步,这很好,这就是好时代。
从电影院走出来的那一刻,我得承认,作为个人而言,我很沮丧,我知道我高昂的电影票再也无法通过文字得以补偿了,因为从根本上来讲,《夜宴》是一部让人无话可说的片子。
显然,《夜宴》并没有一个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不要提那些华丽的服饰磅礴的音乐或者是朗朗高超的演奏技巧,看看吧,这些都成了所谓国产大片的清一色标签(为了糊弄外国人),更神奇的是这个班底都几乎没有怎么变过,谭盾叶锦添,叶锦添谭盾,于是由初见的惊喜,迅速蜕化成为恶俗。
再说故事,我也不明白现在的编剧们是怎么了,难道生活已经不能带给他们丝毫灵感,非要借着宏大的场面悲剧的故事哲理的生搬硬套才足以掩饰自身的力不从心么?
于是他们终究无法避免空洞。
电影在多大程度上模仿了黑泽明我不作评价,然而稍微关注电影的人们都透过《夜宴》,看到了另外一个(表面上的)张艺谋。
导演冯小刚还不算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对于存在了数千年的几乎神化了的英雄主义和宫廷氛围,他由始至终采取了一种仰视的姿势,这使得他更多地只看到局部。
问题是,冯小刚偏偏又很真诚,影片的许多部分都可以看到他的不懈努力。
《夜宴》其实是一部需要始终带着悲天悯人的情绪去观看的电影,就像那些被多次非议的亦古亦今的台词,如果你仔细去体会,就会发现其中很悲凉的东西。
(当然,“比鹤顶红更毒的是人心”这句台词,你们就尽管砸臭鸡蛋吧。
)这种对某样事物顶礼膜拜的态度不论对错,至少值得尊重。
可惜现在的观众已经很难体会到这样一些东西了,生活使得我们对周遭一切持有怀疑,不相信任何纯粹的事物,看电影本身,不过是为了消遣。
我不知道那些在影院里发笑的观众是否知晓,从那一刻开始,他也就成为了被嘲笑的一员。
演技。
有了章子仪,就很难不说到演技。
在王子发配为人质的段落里,吴彦祖和黄晓明有一段对手戏,明眼人都看得出,两人更多是靠脸在撑场子,在两个不过在大银幕上展示他们英俊面孔的男人,要求他们非得表现出人物多么深厚的内在,完全是属于无理取闹。
章子仪不一样,在国际上她引人注目得多,何况章小姐一直宣称她的演技有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恕我愚钝,除了在内心戏的处理上,发现章小姐的面部表情(尤其是脖子)更为僵硬以外,实在看不出她的表演究竟好在哪里。
与我持相同意见的人想必不少,不过依然不妨碍章小姐在被问到“《夜宴》里演技不及周迅”时,孤绝地回答一句——“我不相信!
”(周迅在《夜宴》中的表演不着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
http://xiaoxiaohong.blog.sohu.com/16884298.html看完《夜宴》出来了,情绪高得好像珠穆朗玛,鼓掌鼓得爪子疼,笑脸酸得快要滴出柠檬汁来。
公元10月14日,皇历云,火星旺,夺太行之势,不宜外出,宜兴土木。
孟婆汤幽幽映出我含泪的眼,手挥五弦,目送影评。
将那笑话尽忘,焚香沐浴更衣,正襟危坐于百年讲堂之内,左右学子簇拥,头顶屋顶高悬,边嚼鱼片,边吞唾沫,任你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男盗女娼、狂笑穿空,掌声拍岸,我自岿然不动。
怀抱着一颗比青女还要纯洁的赤子之心,紧绷着一张比章子怡还要严肃的小脸,睁大着两只比吴彦祖还要饱含忧伤的眼睛,我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终于,泪水像杏花春雨一样弥漫在我脆弱的心间,内心火热的寂寞歌手发出了比裴洪还壮烈的呐喊:退我戏票钱来!
——我才发现,原来我比葛优还要多情……当浓得化不开的深情在葛优的三角眼里恣意流淌,唇红齿黄之间缓缓吐出“我很感动”四字珠玑,仿佛从地底深处,一个光芒四射的巨像徐徐升起。
“我被你感动了,因为你不放弃!
”光明大将军脚踏香蕉、头顶苹果,穿越时空而来,四目相对,气势如虹,历史的回声震耳欲聋,旷世断背撼动苍穹!
冯晚饭与陈馒头,神洲大地最伟大的两位文学巨匠遭遇了最激情四射的灵魂碰撞!
渺小的作品各有各的渺小,伟大的电影却有着同样伟大的同样主题。
感动,人类灵魂之中最伟大的情感,被欲望和尘世掩埋的污垢堆里挖掘出的温暖。
我被感动了,冯小刚终于与莎士比亚做了一次爱,捎带着曹禺3P,竟然还在灵魂深处与陈凯歌达成了如此默契的神交。
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
感动,贯穿人类文明史的永恒主题,让我们热泪盈眶,在飘飞的白发与四溢的鲜血交相辉映的瞬间,在泣血的盔甲与玉体横陈的宫闱密密缠绕的后庭,让我们热泪盈眶,为我们再一次给了传统一记响亮的耳光。
扛着工农子弟兵大旗打进艺术电影辉煌殿堂的冯小刚比裸奔的王朔还要雄姿英发:我是流氓我怕谁?
去看夜宴。
我从小吃东西就有习惯:把最好最期待的东西留到最后吃。
据说这是穷人的表现,富人们总是先吃最好的,快乐再说。
对冯小刚一直很期待,而且我对葛优说不清的迷恋,于是对夜宴很叶公好龙,我用淘宝的抽奖跟自己说推迟的理由,虽然长这么大我根本没有中彩票的好运气。
周一下午的影院还有很多人,都在看夜宴。
如果没有《英雄》和《十面埋伏》,《夜宴》是有可能让国际惊艳一下的。
开始的艺伎很像日本能剧,拗造型的型人们血溅舞步的音乐和吴彦祖满是血丝的眼睛虽然污染了身后竹林的轻灵,然而却很舞台效果。
耐那电脑做的蝎子也不像《无极》,很精致的爬动,速度虽然慢,我却老土的想,要是自己剪辑,就是无鸾的那滴眼泪浸在地图上,水印出现《夜宴》的字样。
说这故事诠释《哈姆·雷特》,编剧也算是吃透莎翁的精髓,台词在现代的我们看来冗长和不切实际,但在五代十国确实可能。
只是幽州节度使这明显太具体,安禄山史思明之辈让我走神于《中国人史纲》找这帝王可能的源泉,很是耽误了点剧情情绪。
一看就是做秀的排场,美术好像十八世纪法国宫廷,我有一个期待是索非亚·科波拉的《玛戈皇后》,觉得颜色效果很可能雷同,群众演员的调度真好,只是这片子的趋向太明显,是给外国人咂舌而不是给国人娱乐的。
我们这场并没有笑声,葛优的喜感深入群众骨髓,然而他的表演却是犹豫的,我看到最后才幡然醒悟他的设定是个情种,可是那些台词真正的色鬼,还是猴急的表现,蹬被子反而是细节的感情了。
如果今天是陈宝国之类的小生老朽来诠释这帝王,很可能更深情,也是言情小说的男配角:爱你爱到弑兄杀侄,用自己的生命换一滴认真的眼泪。
当然这是言情作者的小格局。
哈姆雷特就不是我的那杯茶,无鸾更明显,和青女那场雨中戏根本是强暴,吴彦祖的犹豫本色最适合,爱恨不得,就是个懦夫,能死真好。
周迅老了。
和我一起看电影的小弟弟惋惜的说,我看她骨瘦如柴的肩膀,固然表情还是清水一样,眼睛却血丝的没有小太平的纯真了,时间对每个人果然都公平。
小S在怀孕日记里说自己从来铁口反悔,老是说绝对……然后推翻。
我从言情小说里得到的一个教训是:永远不要说绝对,你会触怒命运之神。
冯小刚喜剧大卖时,他对说他庸俗的人宣称,就是要一条路走到底,讨好观众。
他现在也反悔了。
国际名导的声誉更为诱人,这个我能理解,但是为自己的娱乐可惜。
我也是自私的观众。
看《夜宴》之前刻意回避了所有相关的评论,剪辑是演员的痛苦,我这样八卦的只可惜黄晓明和周迅的兄妹暧昧,只两句话是说不清的,根本是兄妹纯情,如果是哥哥深爱女人的妹妹,那么戏剧才好看。
小弟弟说这戏很电视剧,《大明宫词》的路数在电影院里,观众总是不停的扭动身体,我对谁刺向婉后的那一刀柄不猜疑,只是如果我这样的阴谋论者来编,那些死去的总有一个是活着的,干脆无鸾最最险恶,这样才有意思,才符合史书里最华美的人心一章。
最后的厥词是对音乐,如果能剧都上场卓显中国特色,干嘛还要弄张靓影之流唱流行歌曲呢,干脆来个真正的古乐好了,唐诗本是歌词,筝埙才可以媲美苏格兰风笛,做戏做全套,不中不西更糟糕,所有在夹缝里生存的都危险,冯小刚的野心也是一样。
没有那么差,有点恶意差评了吧!章子怡演得皇后的对权势的欲望,葛优演得叔父的贪婪、病态、可怕,周迅的天真,吴彦祖的胆怯,表现得都是不错的。
除了青女死时有些感动,一些镜头还算好看,音乐不错以外,就剩下笑料了。然后再想想,青女的死也不太值得惋惜。
殺個人還要搞得那么瀟灑,你看,這下丟小命了吧
我象青女一样爱着,心悦君兮,君不知。
冲着章子怡去看的,全程整个故事都很无聊,全片最勾人心魄的就是片尾婉后被杀时表情的变化,额头上青筋暴起,嗔怒、震惊、不甘、悲伤等情绪从她脸上闪过,让我眼睛都无法从她脸上移开。配乐、视觉效果给好评,真是想再感叹一句,章子怡当真是当今时代送给中国影坛的礼物。
一个没有背景,没有实力,没有团队的女人,在那个年代想称帝,有实力的男人会愿意吗?所以婉后必死!“只不过大家的疑问都是:最后结局婉后究竟是被谁杀死的?她脸上的表情为什么那么不可置信?”盛和煜编剧曾幽默地表示:“谁都可以杀死章子怡!不交代真凶是谁,是为了说明章子怡的被杀是一种命运的必然,所有贪婪的欲望到最后都会导致毁灭!这一结局是对全片故事的一次精神升华。”所以可以是死而复生的厉帝,也可以是死而复生的太子,更可能是其他有实力的家族
我一向主张文艺片和商业片区别对待,需要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英雄阿无极阿我都认为是比较过瘾的商业片,但夜宴我左量右量都是部烂片,整个下来空空荡荡不知所云,据说主题是欲望,实在没看出来。。。
给三分完全是华丽丽的武打表演,剧情什么的,葛优不错,但是演的角色真心不适合他,关于最后的那个飞刀我持保留观点
烂就一个字,我要说五十一次,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
多年过后重看此片,当时少年不知愁滋味,不学无术、不通文史、不知渊源、不懂人情,只觉得这是一部华丽而矫情的电影罢了。而今回顾,品出三分“烛影斧声”、三分“小周与牵机”、三分“王子复仇记”、捎带一分“武后临朝”。却是上佳之作。
葛优一张嘴,就跟说冷笑话似的,也能演皇帝???!!!
故事完整,对白搞笑,刻画苍白。
周迅犹如一缕清风
不要试图把话剧的台词放在电影里,撑不住,也不合适。除了舞美,几乎一无是处。演员的表情管理不足够撑得起复杂的内心戏。还有,我们这些草民整日的在讨论和意淫集权力于一身的人最终还是需要情感的归宿,也许有,我是不信的,被权力的欲望异化的人,只想长生不老,现代新说法叫做永垂不朽
简单来说就是王子复仇和乱伦恋。周迅是清流。从布景、服饰、道具到整体视觉效果上本片制作十分出色。《夜宴》最大的失败在于叙事的拖沓苍白和对白的不伦不类。剧情漏洞频出,使整部影片缺少说服力,更缺少深沉厚重的打动人心的逻辑力量。一切都过于舞台化,一部刻意演出来的东西,
类似《夜宴》的故事非黑泽明这样的大师很难讲好,中国的所谓大师级导演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撞得头破血流。
画面镜头跟颜值我都是吃的,但是故事实在是不怎么样
20100727,京上团结。离京前晚。百般算计不如一颗单纯的心。
看过忘记剧情了,大体印象就是吴彦祖带个面具装笔,那个年代被张艺谋搞的到处是这种慢镜头唯美武侠片,冯小刚从那时候走下坡的
只重视觉效果的结果是台词基本上让人全程出戏,但很羡慕这些陪着冯小刚过瘾的演员,每个角色都不受情节故事牵扯,演员注入的是展开了和戏剧化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