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
השוטר,幸福的警察(港),铁男特警(台),Policeman,Ha-shoter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主演:伊弗塔赫·克莱恩,Yaara Pelzig,迈克尔·穆索诺夫,梅纳什·诺伊,迈克尔·阿洛尼,Gal Hoyberger,Meital Barda,Shaul Mizrahi,罗纳-李·西蒙,Ben Adam,Tracy Abramovich,Roy Arad,Ariel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1
简介:Man到不行的特警亚隆相信纪律,相信个人得为团体牺牲;他与队友们兄弟情深,却面临出状况时得找个替死鬼扛责任的尴尬局面。富家女希拉加入左派团体、朗读口号,相信为了理想,必须压抑小情小爱。当看似毫无关连的两人命运交会时,他们对各自的立场,是否仍如此肯定?详细 >
8.0 / 拉皮德处女作,有一些剪辑点感觉略怪,但称得上相当厉害了。在两段式叙事的内部和中间,辩证了暴力和思想的互斥存在状态。高潮部分也提前了最强的戏剧化冲突,让愧疚更合理。
+。好到失语的片子。作为一部政治电影,却时刻弥散着荒诞喜剧般的真空感。拉皮德用调度传递着能量,生成着动态,渐渐地,那些被压抑的角色也勾连起影像的呼吸。
3.5 男一总觉得像豆子先生,有点想笑场。
拉皮德的处女座,两段式用最后的黑暗相交汇
补标
警察与绑架犯双视角的两段式故事 结尾突然的一枪毙命使人清醒
后重看「警察」第一部分
基于通过生死联结强调的兄弟情感,基于通过理想共振串联的政治诉求,都形成了假象强力的粘合剂,实则为剥削结构。内耗的体制隐匿在四目相对之中。
警察你們不是敵人警察你們也是被壓迫的人
人物动作/身体局部/对抗/凝视处理得都很老道 印在每一层面(阶级/情感)的发声-沉默 拉皮德的收尾真的有一手 有理想何用?也都是假想的拯救
导演掌控力惊人,讲了一半突然彻底转换视角,看似回忆,实则互文,值得玩味。
3.5,结尾,左翼抵抗分子们的突然间倒下,一个舞台化的反情节高潮是影片最终的形式感。但是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忍受《警察》漫长的建构,而这种建构仿佛仅仅为了支撑最后几幕的“交汇”,Lapid的这部处女长片是对于法国新浪潮及其左翼视角的拙劣模仿,除却其对于主观镜头的热爱与实验之外,他似乎想用粗糙的地下电影形式完成某种叛逆,但实际上却退回到了前蒙太奇时期,以及明确政治隐喻性的二段式结构
以色列社会不同阶层的割裂表现为叙事的突然中断以及结尾的冲突高潮。《同义词》里的主题隐约显现,但在当时还处理得比较简单化。
印象中看的第一部以色列电影,不知道会不会是最后一部。。。
力量不足,反思不足,沈悶有餘。本是一部借革命之筆對人性工筆描寫的片,人物性格卻被刻劃得薄弱得可憐。結尾那段最精彩,但無奈高潮太短,戛然而止
警察和示威者两个视角展开叙事,一方是秩序维护者,一方是欲打破固有秩序之人。警察这方的着墨相对较少,主要是找人顶包和同事被枪杀两件事,前者反射出警局内的偏功利主义的考量,后者有拉近观众,共情角色的作用。几个激进分子的部分,则观感相对矛盾,一方面觉得他们行动太过草率,同时也报以一定同情。为平民争取权益被视为恐怖分子,压榨平民的资本家被视为国家的支柱。对于他们的人物刻画方面,也许奥德的刻画相对丰富,其他人则难令人共情,于是也难以形成两个对立立场并置给人带来的复杂观感。几个激进分子对于宣言的措辞讨论还是比较有意思,体现了语言的影响力,可惜女主的临场发挥水准不行,空洞地对着警察喊他们也是被压迫之人,听着略尬,前面情节也没有明显呈现他们受到压迫。
不错的故事,让这个导演讲述得磕磕绊绊的。导演采用两条线并进,前松后紧,这样的讲述方式并无问题。不知为何,导演却放弃如此饱满的故事,放弃紧张且充满悬念的情节,去过度展现人的身体。结尾部分倒比较干净利落,让影片不至太难看。
两段式从普通警察和富家女出发挖掘以色列内部阶级矛盾,结尾令人窒息,用双目对视来连接毫无瓜葛的两位主角,也可能唤醒的是二者所属阶级共同的良知,关于富家女其实还可以塑造的更好,交待的更全面一点。
原来以色列不是我想象中的断壁残垣和蒙面黑袍,人家挺开放的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