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过的电影,经典黑白电影,这是一部以中共烈士事迹为原型的黑白电影,他们每一个人为了国家和平献出了生命,他们为革命事业挥洒热血,热情永不消失。
当时感觉情节跌宕起伏,时而惊险时而激动,很是吸引人。
这次翻拍的也还可以,就是感觉布景都现代了,华丽了,演员也相对年轻了,服装造型也新颖了,延续了以前的经典情节,熟悉的情节,熟悉的氛围,熟悉的台词,总体还不错!
我悟了,是我错了,这是舞剧改编电影,不是高清放映,是我不识好歹了。
但是我想知道,当一部电影打着舞剧的旗号吸引观众的时候,观众希望想看到的是什么?
是更高标准的舞台呈现,是坐在观众席上看不清的表演细节,是没机会亲临现场却希望补上视觉享受,是其他种种,但不是冗长的史料视频,也不是拙劣的特效,更不是莫名其妙的实景镜头!
当镜头调度本就混乱到让人感受不到舞者在舞台上的位置,当剪辑本就已经切断了舞者连贯的舞姿,当导演本就已经不在乎群舞的整体呈现只关注几个舞者甚至舞者的几个局部,他还要在一段连贯的舞蹈中反复插入外拍镜头去打断舞者的舞步!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坚持不懈画蛇添足的无知精神,这是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无能精神,这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无耻精神。
你想拍“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个题材,请另行立项好不好,不要糟蹋了一部经典舞剧。
在此温馨提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绝不是电影呈现的这般不堪,请走进剧场,感受它在舞台上的魅力。
上来就是花。
双人舞,被截断,大特写,多次,整个屏幕,花。
不是一张,用三张,因为电影里面就是反反复复,超大特写,还多次出现的。
我这是用别人的画来写实。
然后,是这样。
也是反反复复出现这个对比度真的就这样,色差我大胆断言,没有色差!电影里面就是这样的。
哦,接下来是有全场高潮,电影院的观众席终于忍不住全场大笑的那一刻。
本来是李侠看到同志们在报纸上的消息了,肝肠寸断。
拍摄手法是:
哦哦,还有双人舞的背景:
这么闪亮的背景,跳离别。
结尾,终于熬到结束了。
你以为完了?No!
(看过的人,我相信,你看了我的配图,能够很快速的唤醒你看电影时候的回忆,迅速吊起电影画面)我还忘了什么嘛?
请提醒我补图。
谢谢最后,舞者满分,拍摄负分,原导演编剧和编舞都满分,拍摄的编剧和导演负分,整个电影平均分最终得分,20分。
《永不消逝的电波》用舞蹈的语言,讲述了一段关于爱与信念的传奇。
当我踏入电影院,原本对这类题材的些许抵触,在那一刻被完全打破。
这部作品没有过多的言语,却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生动地呈现了那些鲜活的人物。
他们在无声的舞台上,用舞蹈诉说着内心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我特别欣赏的是,这部作品不仅仅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更通过抽象化的表达和松弛有度的情绪剥离,将“信念”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它让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那些充满爱与信念的人。
而“渔光曲”这一段落,更是让我为之动容。
那柔和的舞姿、温暖的灯光,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黎明。
感受到了东方女性的魅力,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导演的巧思和精湛技艺,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电影感。
那些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多维度的世界,感受到了不同的情感和视角。
在灯光熄灭、人群离去的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虽然现实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但爱与信念却永远不会消逝。
它们就像那电波一样,无声无息地传递着,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摘一段艺评吧:舞剧电影再创作的根本目的是回答——如何在新时代下再现“电波”故事为何能“永不消逝”。
因而,“电波”要通过舞剧电影再造的第三种“密码”穿越时空——因此,空间一定是多重的。
首先,当然要有舞台空间(假定性艺术)——该片里包括在舞台上、台侧(有“安全出口”、警戒线等标识)以及从幕后面向全场观众的视角,如果仅以以往看电影纯粹拟真性的追求,就会感觉“穿帮了”。
其次要有电影的现实场景(拟真性艺术)——这里又按时间分为三类:一类是历史真实拍摄的纪录片;一类是该片所处年代在车墩片场拍摄的街景、兰芬与李白在房间里的内景等;第三类是新时代浦江“三件套”为背景的朱洁静独舞——只有这一段舞蹈是专为舞剧电影新增的。
在现场实景里,要追求的则是平常观看影视剧的拟真性——上大海派文化中心主任陈东指出,这里确实有一个不够拟真的细节:在弄堂里跳舞的市井妇女头上的塑料卷发筒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烫发用的是火钳。
再者,舞剧电影独创了兼具现实拟真与想象假定的融合空间。
在该片中最鲜明的是这样两个场面。
一是夜空下的群舞——细看,夜空的形态,像是蒙克画作《呐喊》里扭曲的彩色天空。
二是兰芬与李侠知晓两人必将马上分别前,他俩在白色焰火前的双人舞。
现实与想象兼具的融合空间,拓展的其实是观众的心理空间。
观众首先会被这样充满想象力的虚实交融的唯美场景震撼——这样的震撼是直击心灵、裹挟情绪的,仿佛在银幕上看到了舞台上无法呈现乃至企及的舞剧电影专属美。
与此同时,假定性舞台空间的所谓“穿帮”,连通的其实也是观众的心理空间——这种“破格视角”是观众无法在看舞剧时感受到的。
“安全出口”是赋予李白更多的解读,而在大幕后,穿过演员的背影看观众席,则是让观众感受到“电波”依然“发射”到了新时代、传递到了你我当下的现实生活之间……从而顺利地过渡到城市天际线那一幕——最终,落到“爱”与“永恒”,才能感受到“永不消逝的电波”即便穿越时空几十年,依然动人。
527舞剧电影,美琪大戏院。
《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舞剧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一次深度与情感并行的探索之旅。
当灯光暗下,银幕亮起,我被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体验了共产党员们在危机四伏中坚守信仰、传递信息的壮丽篇章。
电影开篇,雨夜中的谍报密码如同密码锁一般,紧紧扣住了观众的心弦。
随着剧情的深入,每一个场景都仿佛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悬疑与紧张的世界。
电梯中的密室、报社的群戏、家庭氛围的温馨……每一个细节都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
跟舞剧不同的是,电影呈现了舞台背后的场景,李侠和兰芬在热闹的街巷中穿过,亲切感瞬间扑面而来。
除了场景的精彩呈现,舞蹈设计更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上海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们用他们精湛的技艺,将舞蹈与剧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上半场的《渔光曲》群舞,江南女子的婀娜身姿在舞蹈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她们仿佛化身为水中的鱼儿,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自由穿梭。
而下半场李侠和兰芬离别的双人舞,更是将两位主角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情感,让人为之动容。
听说会上电影节,再去二刷!
这两年正好有两部舞剧电影上映,《永不消逝的电波》和《只此青绿》,两部电影都源自于两部业已成名的舞剧作品,都期望在舞剧电影化的创作中做出一些创新尝试。
但从结果来看,《永》剧不如《青绿》成功,从豆瓣6.6和8.1的评分差距就能看出不少观众的评价倾向。
《永》剧电影版我特意看过两遍,感受大致相同,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值得探讨:1、叙述时空和视角太多。
除开常规的舞台时空外,还有现实街景时空;摄影棚街景时空;纪录片旧时影像时空;以及写意背景视角和舞台反打观众席视角。
六种时空视角的切换有些让观众眼花缭乱。
2、舞剧原则上属于大景别视角欣赏艺术,强调表演者形体动作及舞者、舞台关系,而影片采用了过多的近景中景景别,对于舞蹈呈现有所破坏。
3、过高的剪辑频率破坏了舞蹈呈现的流畅感,有些抒情舞蹈段落镜头只有2、3秒甚至1秒时长,打破了整体美感,以个人感受这类抒情片段更适于使用长镜头呈现,便于观众产生视觉情感共鸣。
当然,我不太认同有些观众认为导演主创“不懂舞剧”或者“不尊重舞剧”的说法,导演郑大圣作为戏剧名门之后这方面的艺术修养应该是足够的。
我认为以上问题的出现可能是属于主创对于舞剧电影的一些有意的探索性尝试,只不过这些尝试可能不被很多观众认可,但即便是不成功,也是一些失败经验的积累,对于今后舞剧电影的创作都是有价值的。
晚上得空,围绕郑大圣导演的舞剧电影新作《永不消逝的电波》,再多说几句:1.上海。
大圣这次改编,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突出了这部革命经典电影的上海性。
众多关于上海的城市资料影像、弄堂里巷的实景表演跟舞台上的舞剧演出交织在一起呈现,突出了这部作品之于上海的独特城市属性。
如果说《天津闲人》是大圣关于成长故乡天津的代表作的话,那么本片就是大圣之于出生和成名故乡上海的情感汇聚之作。
李侠夫妇在弄堂里的生活场景,自然透露出大圣本人的成长记忆与情感。
这种记忆与情感,不只是之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建筑和社会生活,也同样基于大圣依托自身所在的艺术世家血脉、之于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电影史的情感。
影片中各位牺牲的革命者突然复活的场景,自然让人想起孙瑜导演近百年前的经典电影《大路》的片末浪漫主义桥段。
而年轻联络员牺牲时的地点外白渡桥,也是一个早已跟上海的租界历史紧密相联的符号化场所。
更不用说贯穿影片始终的经典电影音乐《渔光曲》。
这样的编排处理,不只是向上海的左翼电影史致敬,也同样是对上海作为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的中心城市历史的温情回望,让人感动。
2.以人为本。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英文书籍道具,是文学名著《理智与情感》。
跟大圣在《我本是高山》《1921》等作品里所呈现的基调一致,他在镜头中,惯常会让“高大上”的楷模式人物,回归人性与人文主义的视角,进行更为日常化的呈现。
为革命理想而奉献的“理智”,跟伴侣之情、同志之情、守望之情的情感,是以李侠夫妇为中心的地下革命工作者的一体两面。
正基于此,李侠被捕之前妻子的痛哭欲绝,才更加具备人性的自然与情感层面的感染能力。
3.间离。
大圣外祖父黄佐临先生提出的“写意戏剧观”中,承继自布莱希特的“间离”效应是很重要的一条要素,早在戏曲电影《廉吏于成龙》中,他就在片末安排过舞台上的“穿帮”场景。
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大圣不只把镜头对准舞剧台下的观众,还让李侠躲避特务追捕时,走入了剧院里的“安全出口”。
这种戏剧与现实之间的融汇与“穿帮”,之前也曾在《天津闲人》中出现,它既构成一种虚构性叙事的循环效应,也同样是以“间离”的美学理念,提示观众与电影各为主体的一种有效尝试。
凝视与被凝视之间的反转,会提升镜头语言的纵深感。
4.红色。
影片中的色彩美学,同样颇为值得称道,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跟革命的象征意义天然相联的红色。
主人公身上的那条大红围巾,就极具这一象征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当他们被捕或牺牲之时,连同落地的红色围巾同步呈现的,是红光闪烁的路口。
这里的红色,不只有革命的象征意义,也同样喻示着鲜血之牺牲。
相比之下,女特务头头的衣着,虽然同为红色,但却是跟大红、鲜红相对应的粉红。
粉红指向的权贵阶层与软性文化的含义,跟革命者的形象,构成了鲜明对照。
1.很前卫,极具影像风格2.舞台空间立体化,现实空间舞台化3.演员即有肢体表达又微表情的能量表现4.无限放大真实历史细节,细节隐含着隐喻5.时空切换,以动作穿越时空6.这部电影是测试自身审美lever的好标准7.电影和舞剧是两种不同艺术介质,今天能够相互融合,此乃大好事,跨界、融合、创新、拓展它的可能性和形式多样性。
去看了《永不消逝的电波》6.18的首映场,我一直在消化这种舞剧和电影结合的新形式。
无论是从题材还是呈现方式上,舞剧电影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其实看到中间,有几个片段挺让我抽离的,一个是有一段银幕上出现“安全出口”的逃生标志,我最初以为是穿帮,但我后来又想到那块背景全黑,要抠掉不是很容易吗?
细细想来感觉应该是导演的设计,这一幕展现的恰恰是先辈死而后已的选择。
身处那个年代,选择自己活下去,还是让国家的命脉留存下去,本就是两难的抉择。
面对“安全出口”的李侠本可以与家人全身而退保全性命,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孤身逆行,历史上不止李侠一人放弃了“安全出口”,更是千千万万的英勇先烈都不约而同地为了信念选择了离开“安全出口”,所以这并不是令人跳戏的穿帮镜头,而是一处结合了舞台特点的隐喻。
还有一个,是影片中反打镜头时所捕捉到的舞台下正在观赏表演的观众,电影放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沉浸在故事的情绪里了,而影片中呈现出来的观众,他们反而显得异常冷静,让我短暂地抽离了一下。
后来我反应过来,银幕中的观众是早已离开真实历史舞台很远很远的后面那一代代人啊。
身处历史长河却距离历史舞台已经非常遥远的他们,只能通过影像和文字与那段岁月相连,唯有最后的掌声是来自遥远年轻一代最真挚的掌声,更是对历史的尊重。
时间如长河,我们每一个走进电影院的观众,都是长河中的一员。
这一封红色情书,一旦开启便永不断电。
什么玩意,被舞剧按在地上摩擦
5.5舞和舞台还是舞剧的班底,所以一言以蔽之就是:舞蹈受众请冲,普通观众存疑,影迷快跑。电影用了一定布莱希特的间离手法,舞台的形式还是在不断被强调,同时加入了一条实景拍摄的传统影片线,但是两线的切换其实并无形式上的逻辑,而后者的拍摄相当粗糙,特效和绿幕质感满满,还有很多特别舞台感和形式感的设计,不是太前卫了我看不懂就是很出戏,而且还看到了几个明显的技术瑕疵。这片儿的主要观影趣味应该在于没看过舞剧的观众可以在默片语境下看出故事情节的爽感上。原版粉丝不知道是咋想的,但是我觉得它还是没跳脱出一个精致版官摄的高度,没有足够的电影属性。其实它一开始定位的时候可能就错了,这片儿其实完全可以大胆地做戏中戏设计,或者是像好莱坞版《悲惨世界》那样全程用传统电影叙事方式实景加舞段。现在这样多少有点不伦不类。
没有看过舞剧,就这部电影来说和舞剧还是很不一样的。应该加了不少实景镜头,不管是画面还是日常音响都割裂了舞剧的完整性,反而让人出戏;一些炫技式的镜头跳切、重复,没法看清原来的舞蹈动作,夸张的音效效果也不好……本来想看到舞剧时不容易看到的特写或角度,是有一些,还有不少是从舞台后方,面对观众席拍摄的,和演员舞蹈方向相反……如果说舞剧是抽象、象征让观众沉浸于情节,电影完全在朝反方向努力。
全程台词很少,但是节奏感很好,导演的镜头语言真的很妙,通过舞台剧和一些中近景,特写的切换,情绪表达得很到位。
电影中的舞蹈表演与剧情紧密结合,让人在观看的过程中完全沉浸在故事中。
我有点理解不了……很多艺术形式夹杂在一起。人到中年,有些形式,不理解,但尊重。
逃生通道那个点真的太戳我了,两边向往着生与死,历史的先辈没有选择逃生,舞台演员也没有选择逃生,男主李侠也没有
彩
结尾
安全出口🙄
消解了舞剧的现场感,特写镜头增加了点故事感,有点怪
这个导演是怎样做到把一部顶级优秀的舞剧拍成这么乱七八糟的难看电影的?真是白瞎了演员们的倾情演绎!
比青绿好多了,起码剧情有,而且演员不会表情用力过猛,表演好多了。但看到后面有点难以集中精神,结局都能不用猜的。郑大圣导这类有经验的,但还是觉得《廉吏于成龙》更好。
按照以往套路的话,这次应该是一个经典电影翻拍,把故事用新演员重新演一遍,台词,情境......但是,导演没有!他把舞剧搬上银幕,才造就了这部电影的美感,造就了历史和现在相遇的浪漫!
【2024.6.23深圳映后见面会场】看过舞剧,电影仍然让人惊喜,所有细小的情绪能通过电影最大化地表达出来,情感更加汹涌。
导演巧妙地利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破坏了舞台剧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又用稚嫩的景别限制了“现场观众”的视野,打破了舞台剧的部分观点自由,现代舞台穿插记录资料成功地营造出新旧的割裂感,然后用剪辑填补了在电影、戏剧里的部分本就该省略的内容(一个人坐电梯,在电梯里有鸡毛好单独给个几秒镜头啊)。电影之所以有一定的进步性,很大程度在作者可以更有效地展示信息,而舞台剧之所以动作幅度夸张完全是因为不能放大表情的局部外化,这部片子完美地避开了电影、舞剧所长,熬了一锅大稀,喂给两方观众。
No.2044 可能是因为 SIFF 开幕片的缘故,赋予很多期待,但看完没觉得很惊艳,将舞剧片段与情景再现剪辑在一起,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震撼,好看,艺术性与商业化的完美结合,主旋律也可以做的好看
是舞剧电影,更是三代艺术世家打通电影与戏剧之间因缘的最新尝试;是主旋律电影,更是致敬上海电影史与上海城市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是革命经典新编,更是新时代语境下审视人与环境、理智与情感的人本主义作品。
3.5第一段真的很差,音乐也许是为了和实景剧情配合,结果和舞蹈完全搭不上,非常悬浮,舞台和实景切镜的节奏也很差。但后面的都还不错,尤其报社几段的转场和舞蹈、镣铐那下的转场、雨和电报的结合,都很有记忆点。晓光就义到回忆的那段看得泪目。整体来说就是有点可惜竟然把最差的一段放到了开头。舞剧电影也算是给舞台剧演员一个更被人看到的机会,还蛮有意义的,他们真的不只是跳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