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不是爱情 但不是只有爱情才珍贵 他愿意在阿宝面前流泪 表达他的软弱 而在知秋面前 他永远是强大的保护她的那一个 到底什么是爱呢 不过是自以为的错觉 知秋甚至都不了解成大器 也许他们从不曾互相了解 但阿宝了解成大器 她说 我16岁跟了你 你心里想什么我一猜就知道 也许成大器迷恋的只是他对叶知秋未曾结果的年少心动 她是他初恋的姑娘 那个时候他还很单纯 他看见她会想起当年的自己 也许他对她还有心动 但那心动 更多的 是自己的幻觉把 阿宝说 我第一次见到你 我就在想 无论我在什么地方 我都是你的女人 结尾的时候阿宝死了 她躺在成大器怀里 问他 我还是你的女人么 她流泪了 成大器也流泪了 他说 你是我最爱的女人 他抱着她 然后抱着她走出去 抱她进轿车里 成大器最后的笑容 和他最爱的女人死在一起 值得了 还有他捏小胖脸的那个动作 那是他们年轻时候做过的 这是一个悲剧 我喜欢悲剧 我在想 喜欢和懂得哪一个更重要 喜欢是自以为是的幻觉 懂得是需要长久的接触的 对我来说 懂得比喜欢重要 喜欢一碰就碎 像吹泡泡 对我而言 喜欢 远远地看就好了 喜欢是为了让我自己愉悦 如此而已 而爱 是想对你好 我愿意容忍 沉默 付出 懂得是一种很珍贵的感情 对我而言 人海茫茫 懂得多不容易 她愿意去懂你 她真的懂得了你 这太珍贵 叶知秋是一个小女人 她不喜欢大风大浪 她只想平平淡淡的过日子 她喜欢平淡的生活 虽然她还是喜欢成大器 但是她还是选择了平淡日子 对她而言 也许喜欢没有平静的生活重要 最后我有惊讶到 叶知秋也会参与进来 她用她的道具刺穿了那个日本军官的心脏 脍炙人口 不知道她最后的流泪是为了阿宝的离去 还是为了 成大器最爱的人不是她 我不知道 我不喜欢小女人 即使后来她很勇敢 喜欢乱世里的女人 袁莉扮演的大哥的女人 很有味道 能看到语言下的暗藏玄机 有手段 最后死在牢狱里 吃尽苦头 有韧性 从感情上来说 最喜欢的女人是 阿宝 她懂得爱 她懂得什么对对爱的人好 她懂得什么叫对一个人好 她唯一在意的是 他有没有把她当做他的女人 如此而已 这样一个女人 她有弹性 但她没忘记自己最重要的 我在想 成大器对于师娘是一种什么感情 是尊敬 是亲人 在只能有2个人走的时候 他选了叶知秋 而这并不代表他不在乎其他的人 感情是说不清的 这个人适合这种情况 那个人适合那种情况 最后看到师娘死去 他流泪了 也许他们已经是亲人了 兄弟情 林坏和成大器 成大器和那个小胖子 洪老板和成大器 很珍贵 我一直在想林坏的角色 他和成大器是哥们 但是他是站在成大器旁边 在地位上 像是一个辅助的角色 虽然在感情上 他们是兄弟 但是我在想 当他站在成大器旁边的时候 他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我要辅助我的兄弟 是这样么 喜欢林坏 总觉得站在旁边的人 是付出更多的人 或者他的性格不适合站在中间位置 或者别的原因 但是莫名对他有好感 林坏 最后他死了 他说 死 我从来不怕 怕的是死的没有价值 英雄主义 他一直有他自己信念 吴镇宇的角色 聪明 狠毒 他怎么总是演坏人 哈哈哈 不过还是喜欢他
本是水果店小伙计的成大器(黄晓明 饰),在上海投向权倾一时的巡捕房探长洪寿亭(洪金宝 饰)旗下,任职赌场打手,被洪寿亭的妻子凌沪生(袁莉 饰)慧眼赏识,造就大器迅速出人头地。
成大器颇具江湖手腕,不仅敢打敢拼,还擅于各方谈判,愿意利益共享,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令他终于成为 上海一代枭雄之首。
成大器少年得志,交上了上海第一美人“溢春园阿宝”(莫小棋 饰),阿宝对王公巨贾都不假辞色,但对大器却一往情深,可惜她发现了无论大器如何疼她宠她,她在大器的心目中永远都只能是第二位,第一位始终是青梅竹马、音讯全无的叶知秋(袁泉 饰)。
在成大器和两个女人之间,我选择站他和阿宝。
相对于叶知秋,阿宝无论遇到什么都会以成大器为中心,在她心里成大器的地位占了大半,为了成大器,她可以无怨无悔说出任何牺牲,而叶知秋则不会,她比阿宝更独立有思想,以至于她喜欢成大器,但她也会因为自己不能理解成大器的某些行为而放弃他,如果说成大器在阿宝心中占了百分之八十的分量,那么他在叶知秋心中则占了百分之五十。
看之前其实没抱多少希望,毕竟这样的题材已经被拍烂了。
少年背黑锅离开家乡加入黑帮,若干年后功成名就遇到旧恋人,在民族大义之前正气盎然……可是王晶真有本事拍得好看,让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流泪,而且不是一两滴。
如果用武侠来比喻其中几个角色的话:黑帮老二(事实老大)——成大器,无疑是金庸派的正面大侠,也免不了金庸式的男主角的多情和懦弱。
他的大仁大义有二次是由女人成全。
第一次,面对老婆和旧情人的去留,由伟大的老婆成全(这个伟大当得上,后面的情节证明了这点),才有了那像是对《北非谍影》致敬的一幕。
第二次重返上海滩,曾经的恋人亦舍命配合(虽然也是救自己丈夫,但若无这份以命相交的信任,还真做不出)。
男性观众喜爱的角色之一——林坏,当属古龙派的独行侠。
为人自有准绳,信者以命相托,相悖者杀无赦。
即可以心甘情愿听命于兄弟,为其杀人挡子弹,也可以堂皇坐之受其一拜。
一切,为了‘信义’二字。
男性观众喜爱的角色之二——小胖子,就是大侠旁边都有的武艺不精却忠心耿耿关键时刻绝不会掉链子的跟班。
大侠的仁义必须有他的帮衬。
阿姐与阿宝,同一类型的女子,实是男人之宝。
出身于江湖,脱胎于江湖。
阿姐,在黑帮中自有分量的人,看到丈夫抱小三,最大抱怨不过是“这么一个人进门,我的面子往哪搁。
”言下之意,丈夫的眼光实在太差。
若是换个登得了台面的小三,也就忍忍过了。
而阿宝,看到知秋,本以为是什么样的狐媚女子迷得丈夫日思夜想,几十年不去见只能寄相思于唱片,哪知是这般呆呆傻傻“木美人”,再多嫉妒终敌不过钟情,自愿委身于汉奸,最后竟还救了情敌一命。
这二位就是鹿鼎记中的方怡和双儿,男人的梦想之妻。
叶知秋,每个男人心目中都有个女神,她美得不食烟火,不管世事,柔弱无助,急需保护。
——像不像王语嫣?
袁泉倒是演得入“木”三分,难的是舞台上的炫目和舞台下的呆木,这二种反差还不够强烈,相对阿姐遗憾离世那火力到底还差一截。
配乐是画龙点睛,特别是结尾张学友的声音,在影院的音效下真正感受歌神的魅力,为影片增色不少。
整剧其实台词并不多,话最多的估计是那茅将军。
但是演员、灯光、摄影、配乐,无一不佳,配上导演的功力,成就佳剧。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就我今年看过的电影来说,这部可以打八分,完全超出预期。
上海是座创造奇迹的城,黄浦江畔高楼林立,下只角陋屋堆积,城市里巨大的反差才是孵化快意人生的温床。
一个浪荡市井的小瘪三也能混出一场惊天动地的人生,这便是上海的魔力,是无名氏的寻梦园。
电影《大上海》是关于一个水果摊的小伙计成大器如何发迹成黑帮大亨的故事。
据说是由流氓大杜月笙真实经历改编的。
那么,故事的情节就可想而知了,帮会械斗、警匪勾结、黑社会、白社会……如果你看过电视剧《上海滩》,那这部电影就是它的缩简版。
如果你没看过,我劝你去一定要看一遍,绝对比《大上海》过瘾。
无论是青年成大器(黄晓明)还是中年的他(周润发)出场时,我都觉得是许文强的影子在眼前闪现,谁让黄晓明和周润发都演过许文强呢?
我幻听叶丽仪演唱的经久不衰的主题曲“浪奔,浪流……”,内心不由感叹,上海滩的故事是永远也拍不完的。
城市,仍然是今天电影的主题之一,是对一座城市的惦念,不管它的坏还是好。
这部电影 的情节忒俗套,也没什么悬念,无非就是你杀了别人,别人的别人再来杀你,冷热兵器交替使用,黑社会流行的是卑鄙加智慧。
这么无聊的片子,还有没有点兴奋点能值回票价?
当然有,并且是人生里最无聊的,也是最有聊的话题:男人和女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肯定是三角加暧昧,但是拍得一点也不狗血,反而有一丝默默的温情流露,黑帮片里若是能寻点爱的启迪,你还会心疼你那四十块钱吗?
黑社会恋上青梅竹马的女文青,一点不稀奇,何况黑社会的底子还算清白。
黑社会娶漂亮的舞女当老婆,顺理成章,何况舞女对黑社会还一往情深。
成大器爱着京剧演员叶知秋,娶的却是阿宝。
我一直崇尚时间会改变一切,它像把利刃,将过往切成碎片。
日本影片《再见,总有一天》里,当男主角东垣内丰在与泰国邂逅的女主角真中沓子分手二十五年后,决定离妻别子,重返旧地找寻真爱时,我的爱情观被打败了。
如果爱是刻在心上的名字,就算把心染成灰色,那名字必定会在心底闪烁。
时间只不过是收集爱恋的风,将坦途堆成沙丘。
成大器也是像东垣内丰一样的傻瓜,在报上读到叶知秋成婚的消息,才娶了全心全意的阿宝。
在上海再次相遇,要保护的是叶知秋夫妻俩人,并将珍贵的逃亡机会让给了他们。
在爱情中比成大器更傻的是阿宝,为了爱,甘愿委身于汉奸茅载,直至生命终了。
对于阿宝,成大器心中的愧多过爱,在往生的路上,他选择与她携手而行。
爱是得到,也是得不到。
拨开鲜血淋漓的生存丛林和历史背景,成大器、叶知秋和阿宝的关系比文艺更文艺。
当《一生守候》在影院里想起,“等待着你,等待你慢慢向我靠近……”坐在我后排的女生轻声叫着:哦,Joanna。
是的,王若琳的歌声像枚文艺的标签,为叶知秋和成大器伪装已久的面具重新做着标记,爱没有意义,有的只是死生契阔。
这部电影,砍人、枪战都不算惊人之作,唯有在男女情愫里注入的这波清澈,值得琢磨。
为什么我的评论被删掉了????
不能骂吗?
兄弟篇: 1、必须有一个白白胖胖的兄弟,很傻很呆那种,几年都不会进步的尿性; 2、必须有一个沉默寡言的兄弟,不爱说话不怕死,一张嘴就是大哥你先走; 3、必须有个救过你命的兄弟,一开始是玩弄你于鼓掌,后来是针锋相对,既生瑜何生亮那种,亲手杀掉他,像斗牛士杀死牛一样。
女人篇; 1、老家必须有个亲梅竹马的妹纸一直爱着你,你变成什么样了都说你在我心中永远不会变; 2、歌舞厅必须有个红尘女纸对你一见倾心,身体给过很多人心只给过你; 3、必须有个比大哥聪明的大嫂,处处护着你,大哥蠢到都发现不了; 成长篇: 1、一开始必须愣头青,打打杀杀冲啊冲啊,被砍伤了还要笑; 2、必须和大哥有眼神交流,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眼神,一群臭流氓里就你看了有点骚气; 3、越来越沉着,越来越冷静,大哥有什么事都要问你意见,你说归说,最后总能反问一句,大哥你觉得呢,给足大哥面子; 4、救大哥一命,或者挡子弹或者找人谈判,将生死置之度外,大哥的赏识我才有今天,搭上这条命根本不算什么; 5、大哥会越来越蠢,从内部弟兄到外部敌人都把你当做一把手看,这个时候,像爱小孩一样爱大哥,宠他,抚摸他,他的每句话都当做最后一句话来听,他可能随时被杀,或者疯掉,或者变成植物人。
-我草,这么差的片子都没人吐槽吗?
- 影片简直蠢到极点,像是看了一个毫无逻辑的ppt(中间过渡的时间介绍不是ppt的添加文本框吗??
),一页一页独立成章缺少关联,每一页还那么丑。
就拿日本人炸上海那部戏来说吧,炸弹乱飞,发哥横穿十几条街,呐喊,哭泣,我以为高潮到了,我草,然后知秋一个情深深雨蒙蒙的出现,我以为这总该是高潮吧,结果知秋老公又一个失恋三十三天的出现,这总到高潮了吧!!
两个男的干架啊,结果下个画面是,知秋老公和发哥边泡茶边傻憨憨的说,谢谢你救了我和知秋啊。
救你妹啊。
还有那么个画面。
茅载:飞机安排好了,你只能自己走; 发哥:不行,我要带四个人; 茅载:我草,飞机是你送的,只能坐两个人你不知道啊!
发哥:(请自动脑补莱安纳多的神表情) 好了,不说了,这么烂的电影本来就不该评论的,大家都去淘宝买把蝴蝶刀该割哪割哪吧。
对了,全片还有 各种不着调的配乐,大段大段的,跟他妈演mv似的。
当电影快到尾的时候我就已经猜到,这是个悲剧。
除知秋之外的主人公们都死了,好惨;好凄凉。
成大器一生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女人,一个是深爱着她的阿宝; 另一个就是他深爱着的叶知秋。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会和我一样从开始就天真的以为他会和叶知秋至死不渝的爱下去;又有多少朋友会和我一样到最后天真的以为他会选择阿宝,带着她去远方,白头到老。。。
谁曾想到导演竟然安排了这样悲惨的结局,这两个最重要的女人到头来谁都没有留在他的身边。
很喜欢阿宝这个女人,准确地说是个笨女人,只因为一场“英雄救美”的上演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男人,并且傻傻地爱了他一辈子,无怨无悔,至死不愉。
相信阿宝对大器是一见钟情,那颗懵懂的少女情怀就在他打跑了那个恶势力的头儿时,对他一见倾心,完全跌进了他那深邃的眼神里,那时,她还只是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满脸羞涩地说声谢谢,激动地抱起了那个被他用过的长板凳转身而去...成大器无愧于他的名字,成为了大上海响当当的人物,想来那时候的男人们哪个不是三妻四妾,但他却只娶了一位夫人——阿宝。
只是在每一个安静的夜晚,他总会想起至今深深爱着的叶知秋,诺大的家,他和她在不同的房间里,各怀心事。
她打电话给他,保持着沉默,只是静静地听着电话那头的声音;他也不说话,想必心里已是明镜。
那时,她已经是他唯一的夫人,却取代不了他心目中最重要的地位。
成大器是个聪明人,既讲义气,又会玩手段对付那些无事声非的小人——茅载,这个救过他又想要他命的阴险小人。
在他看阿宝的第一眼,我就已经看出了端倪,他喜欢上了别人的女人。
然后便安排了成大器舍身救叶知秋夫妇那一幕,然后,阿宝顺理成章地便成为了她的夫人。
那时,她是多么痛心,却仍然坚强地与成大器告别,并安慰他说会留下来好好地照顾自己,同时也会为他做些什么。。。
成大器的朋友应该不多,但是人的一生有一两个可以一起出生入死还能够肝胆相照的朋友多么不容易,他真的很幸运,他有林坏和那个胖子,陪着他那么久,保护了他那么久。
再见面时,阿宝已是茅载的夫人,但仍然一心爱着成大器,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与叶知秋,林坏,胖子及所有人上演了一出类似于“鸿门宴”的好戏,她知道这次也许就是她最后一次为他付出了,即使这样也值了,爱没有值得不值得,只有愿意不愿意,为了爱,即使他一生没有爱过她;即使她一生也取代不了叶知秋在他心中的位置;为了爱,即使她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爱,即使违心的转嫁给了一个汉奸。。。
一切都是为了爱!
阿宝最终还是死了,此时成大器才明白原来她才是他最爱的人,叶知秋不过是他生命中的过客,虽然停留的时间有些长,但最终也会像浮云一样飘过,不再停留,只有眼前这个女人才能陪着她一直走下去,即使他是地痞,是流氓,即使他随时身处险境,即使他会给她带来危险,她都不会在乎。。。
可惜已经晚了,她已然去了。。。
当尾声音乐响起的时候,张学友那沧桑的声音伴着这凄凉的结局,总让我觉得心口有什么东西堵的慌。
我想成大器愿意陪着阿宝一起与日本人同归于尽,是因为他想通了一些事,其实他想和阿宝说出那句她再也听不到的那句话:其实,最爱你的人是我!
我先毫不避讳的说一句,这片,如果没有吴镇宇,我也许会看,但是不会第一时间就去,但是正因为有了吴镇宇,所以我才会在期待了很久之后第一时间去看——这跟我平时糯米似的性格,好像有点不符合老吴的确没让我失望,一如既往的坏!
狂妄!
奸佞!
如果我不是独独钟情于这样的恶人专业户,我也会在电影演到他坏到高潮的时候,恨不得有个除恶扬善的人一枪毙了他,可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层,所以对他恨不起来,想在银幕上多看几眼,不希望他早早收场。
因为最近的老吴,的确少有这样的大荧幕之作让我如痴如醉的欣赏他如痴如醉的演技。
年过半百的老吴,虽说老天挺照顾他的一幅童颜,但是经典角色却一直徘徊于靓坤、阿孝、sam哥之间,未免一直让人心生遗憾,一个如此为大荧幕而生又能玩转荧幕于股掌之上的人屈指可数,所以,我是真心希望此次的“茅载”能是他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老吴一直视发哥为偶像,所以,他就算惹众怒,也要推迟冲2的参演,来和发哥一决高下——我相信他心里除了想和发哥一解戏瘾之余,肯定有股一决高下的劲儿憋着呢,何况,他可以算是这部戏里唯一的反派——善演的拿手好戏,他只需要考虑这次把茅载塑造成一个怎样别具一格又让人过目不忘的坏蛋就好了。
虽说故事有些不很连贯,可能会让人觉得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但是单纯从演技上来讲,老吴应该是无可挑剔的,在监狱里,和晓明的那场戏,身后的爆破却能让他镇定自若玩世不恭的耸耸肩,虽然此时浓厚的烟雾包裹了他,我似乎都能看得到他不屑的抿嘴以至于皮肤抽动眼角稍微下垂,一副表情极具不屑的狂妄。
这次的对手是发哥,三毛这些顶级巨星,老吴发挥了他一贯的遇强则强的本领,让茅载即使超越不了他以往的经典,却也是一次出色地发挥。
发哥的气势的确无人能敌,站在那就算想演个群众演员都盖不住他的星气,不过真的是岁月不饶人啊,曾经的许文强,小马哥,光看他的帅气就能哄骗一众人,细细推敲其演技的人反倒少了……随着时间的沉淀,如今在大荧幕上,看到皮肤有些松弛的发哥,在电梯中和袁泉的一段对目戏,让人不得不感叹,不愧是发哥,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掌控什么样的程度。
不过王晶这段时空交换,倒并不让人感觉有什么不对劲儿,让发哥&黄晓明两个人的角色转换倒是衔接的比较顺畅,要不然,这大上海宣传两代许文强的联手,不就白费功夫了么?
还是要表扬一下黄晓明的,我记得当我看到《泡沫之夏》里的晓明的时候,我当时真是吐槽吐到死的决心都有啊,先不说合拍片本身就不伦不类(一直吐槽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片,没想到台湾和内地的合拍片也让我无颜面对啊)黄大教主在里面除了耍帅之外,只让人觉得这个角色实在无法讨喜,而且这帅耍的太过。
要不是当时周围人都在看这戏,为了不要讨论的时候插不上话题(请问有多少人看剧看电影是因为这个原因?
都请招了吧),我实在是不想沾染此剧,但是这次的教主,我想说除了还是有点点耍帅之外,演技是有挺大进步的,至少我看着是的。
或许在诸位前辈眼下,教主不敢掉以轻心,也不敢将帅耍的放任无度,继而认真研磨演技了吧。
不过黄教主的脸型倒是有一些的戏路限定,他演现代生活剧就会有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是演一些年代剧就比较符合他的个性和外形。
洪三毛,我一度怀疑他是不是来客串的,但是宣传上却一直打着香港三大巨星的旗号,不过加上人家还真是重量级的,不论从身形还是演技上,虽然寥寥数笔,却是真的把当时威震四方的青帮头目刻画的入木三分。
王大胖子的选角还是要夸一下的。
拍真实历史的改编,有一个吃亏的一点,就是没有办法出乎意料,就像最近活跃荧屏的清宫戏,不管是雍正还是乾隆,就算里面的人穿越来穿越去,但是该死的就是得死,雍正该即位就是要即位,你可以兜无数个圈子,但是最后一定得兜回来,要不然这就是背叛历史,背上的骂名会更多。
所以从黄晓明削梨等很多细节来看,成大器的原型就是杜月笙,那么,这个黑帮老大的故事震慑上海滩,基本都能道个所以然来,很多的前因后果,也就能知道个一二了。
只是还是稍有些不同的,若是三毛影射的是黄金荣,那么1951年的清晨,人们在上海“大世界”门前,见到的那个扫地的昔日青帮头目又是谁呢?
不过剧中人物或许也是为了避免对号入座,名字都改了。
之前看过很多的采访和评论,说是王晶这次是认认真真的在拍一部戏,究竟是在夸这胖子此次的认真,还是在损他以往的不认真?
虽然知道他的高产,知道他的屎屁尿,也知道他拍过不少经典,也知道他盛产烂片,但是当我看到有人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只有晶哥找我拍戏……”,我觉得这家伙还是能拍出点感情在里头的,至少他念情。
我能不能说,当时我看完电影的时候,有一点点麻木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被轰炸南京路的飞机给轰懵了,但是,当我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在地铁里反复听着学友的《定风波》,我突然有一种冲进电影院再看一遍的冲动,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喝酒当时没感觉,上头了以后就冲劲儿?
……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能在香港看一场学友的演唱会,虽说愿望一直没实现,但是最能打动人的好像也是久远的那些经典歌曲,那时的歌,不是好听,而是动人,唱到人心里的感觉。
给电影配乐,如果好的话,是很讨巧的,因为有画面,更能打动人,对于恢宏的场面,学友的这首歌缓缓切入,气势倒并不输给曾经的“浪奔浪流”之于上海滩。
而搜索定风波的时候,百度很负责的显示了苏轼之后,再显示了歌词,让我在羞愧自己才疏学浅的同时也明白了,虽然词不同,但名相同的定风波原是苏轼的一首词,横向之间的联想,倒真有一种古今相通的剔透感。
现在的人看电影,很奇怪,场面宏大震撼才会觉得票价赚回了本,所以当《失恋三十三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横空出世的时候,均被评为黑马,为什么要说是黑马呢?
其实难道这不正常吗?
至少我就一个理儿,打动人的就是好电影,可能会被人觉得俗吧。
其实,看电影,不就是欣赏和放松么——欣赏是对片而言,放松,是对自己而言。
曾经很喜欢看豆瓣的评分,看看自己喜欢的片子的得分,看看大家都怎样对这片子评价的。
但是,如今的枪手水军让人越发对这样的网站评论产生怀疑,继而嗤之以鼻。
这种看分再看电影的氛围和“原则”本来就让人大跌眼镜,比那些看着卡路里计算脂肪含量然后再吃饭的人(除了病人)更让我觉得不齿,喜欢一部电影可以有很多个原因,比如,你喜欢某个演员,比如你喜欢某个导演,比如你喜欢某段历史,比如你喜欢某种电影类型,又比如,你走到电影院门口看到某张海报一时冲动买了票……但是要是某人高喊,因为他是看豆瓣上得分高才去看,我想,这比相信20121221是世界末日更不靠谱。
所以说,我更愿意相信那些早期电影的得分和评论,因为早已没有了票房的争夺,水军枪手根本不稀罕也没时间到那去施舍几个字,所以,剩下的,只有真正看过的人的真实情感,喜欢就是喜欢!
不喜欢也不用勉强!
12月07日有幸在九龙的圆方The Grand戏院参与由王晶导演, 周润发, 黄晓明, 洪金宝及吴镇宇演出的《大上海》慈善首映。
当日The Grand差不多10个院厅一起放映, 霸气非常。
《大上海》根据1920至1930年代上海一位传奇黑帮老大杜月笙的真实经历改编(大约保留了真实的6-7成), 算是一位爱国的黑帮老大。
杜月笙曾经住在香港柯士甸道, 后于香港病逝, 莽于台北墓碑面向上海。
(电影中的成大器就是以杜月笙为蓝本)电影中添加了许多感情戏和枪战场面来演译传奇黑帮老大的一生, 在感情戏和描写角色方面很出色。
将周润发描述成一个爱国的黑帮老大, 及心路历程的转变, 由终日打打杀杀来赚钱到从商, 在事业和感情上将成大器这角色变成得正面化。
最令人意外的是感情描写出色。
最令我在意的是女主角的选角, 女主角叶知秋喜爱京剧, 而戏中的叶知秋离不开京剧, 于是找了内地演员袁泉来饰演叶知秋。
袁泉由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毕业, 后进中央戏剧学院, 京剧底子无容置疑, 在戏中饰京剧名伶驾轻就熟。
而那一袭纯白的旗袍穿在她身上显得很称身优雅, 很民初。
周润发饰演的成大器也很到位, 枪战和发哥式的潇洒令人回想起多年前港产片的味道, 周润发始终要靠眼神和枪战去表达他精湛的演技。
吴镇宇离开电视圈走进电影是个正确的决定, 进军内地后电影的戏份越来越重, 今次担当特务和周润发作对手戏『奸』到入骨活灵活现。
而导演王晶也能拍出这样认真和气势的电影出来, 很令人意外。
以下微剧透叶知秋和成大器若即若离的关系点到即止描写很微妙, 青梅竹马的恋人分开多年, 在上海重遇后, 已成京剧名伶的叶知秋已为人妇。
第一次相遇后成大器独个儿坐在房间中, 听着京剧名伶的叶知秋的唱片。
这一幕令我想起这一句诗『情何限。
处处销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一个只有歌声的镜头已经比用千言万语交代一个权倾一方的上海老大未能抓住爱人心的内心世界。
然后我留意到在上海战乱前俩人只有4次相遇, 但已好好起承转合的交代出战乱前俩人的感情线。
起第一次是在成大器离开宴会的电梯上, 大家相隔多年都未能释帘, 刹那间再见大家无言以对只眼神相告。
承第二次是在酒店叶知秋再遇成大器并请求他当没认识过自已, 叶知秋想将和成大器多年感情放低, 逐请求他当不认识自己。
转第三次是战乱中, 成大器在日本轰炸上海满街逃撺的人群中找到叶知秋, 重遇无言的相拥说明大家还是未能放下多年情。
合 上海沦陷, 令成大器意识到不能夺人所爱, 最后成人之美, 将逃命的机会亲手送给叶知秋。
这部应该会是内地今年最卖座电影之一。
一代枭雄在上海发迹, 带我们看一个不同的上海滩。
识于微时, 南北各散, 再度重聚, 物是人非。
走出戏院令人仍仿佛身在上海舞厅 那个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
水果摊伙计杜月笙入上海青帮跟了青帮头子黄金荣,明着帮黄打理业务,背着黄偷了黄的老婆林桂生;黄金荣有眼不识泰山得罪了国民党高官被抓,杜月笙单枪匹马入虎穴以让利合作为条件说服高官放人,黄被放后对杜月笙百感交集,萌隐退之意,于是杜月笙立帮会认弟子发展自己势力;某日一名叫戴春风的混混在杜月笙的赌场赌博输光指责庄家出老千被痛打,杜钦佩其胆识,与其结交,后戴春风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改名戴笠,时来运转,深得校长蒋介石信任,蒋下野复出后建立军统特务局,戴笠任老大,此人很重情谊,后来在杜月笙失势后多次帮过杜。
1927年蒋介石展开清党行动,由找到杜月笙、黄金荣等青帮配合,在4月12日逮捕并枪杀工人纠察队300多人(四一二政变),此时戴笠还没有崭露头角;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杜月笙组织上海抗敌后援会,为军队筹集大量物资,沪淞会战,戴笠鼓励杜把青帮会组织起来抗日,但毕竟是地痞流氓,在日军面前不堪一击,曾经企图炸沉停泊在黄浦江的日本旗舰“出云”号的计划也未果。
海沦陷后,杜月笙拒绝日本人的拉拢,于11月迁居香港。
后再次赴内地投身抗日;1946年戴笠被手下暗算,死于飞机失事;(不是被杜月笙打死的,真正投日卖国的汪精卫)1949年解放后,在蒋介石的逼迫下杜月笙未留于上海,再次迁居香港,1951年病逝杜月笙一生共名媒正娶了五位太太,其中二太陈帼英原是舞女,五太孟小冬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曾与梅兰芳有过一段感情,后随杜月笙在1949年逃往香港。
故事讲完了,大家对号入座吧。
看着一个个人,要不说好,要不说“庸俗,但我们都是俗人,我们需要”,庸俗,庸俗个P,明明就是烂片,说穿了,就是庸俗电影里的一部烂片。
总对比王晶跟王家卫,什么王家卫高雅,王晶庸俗,王晶在90年代确实是庸俗笑料的制造者,庸俗的,只要好笑好看,我们不反感。
但是现在已经是2012年了!!!
王大导演从90年代初拍的电影,为什么到了今天,还是90年代初的感觉???
20年没有进步?
这还标榜什么庸俗啊???
这就是垃圾。
90年代初的相声,报菜名都能让大家乐一会,现在呢???
李菁自打离开了郭德纲,我看他表演过好几回报菜名了,有意思吗?
郭德纲说了,这都是基本功。
过时的东西了。
就算你小时候是听着报菜名长大的怎么了?
难道现在还必须要听报菜名吗???
你还能笑出来??
你只会骂一句无聊然后就换台!
其他懒得多说了,王晶的片,水军太多。
就说一句,庸俗,也需要与时俱进。
为什么每次看黄晓明的电影之前都要提前半小时吃好防吐药。。
发哥最后一下把我弄哭了
我不装逼,觉得挺好看
剧情三星 拍摄手法加一星
大上当,假废空,没逻辑,烂剧本...黄晓明就是一杯具啊
周润发发出黄晓明的声音不可怕吗?这应该是惊悚片的桥段吧。
洗澡澡~
看的人焦虑——为什么不好好弄剧本,为什么???
主旋律决定一切~
不像黑帮不像主旋律,除了发哥出来撑一下场子,每每让人想起上海滩或者英雄本色,这个故事真狗血淋漓
中规中矩,一颗星鼓励把故事讲清楚了。
各大卫视天天轮番轰炸30、40年代的抗战戏、上海滩戏,对这种题材我真是烦透了。再编也编不出啥花样了!只是黄晓明长大后竟成了周润发,有点儿接受无能,看来是我老了,忘记了年轻时的发哥有多帅啊!最喜欢的还是吴镇宇啊!
太搞笑了…
王晶的片子你是不是觉得不给个一星,对不住自己的品位,黄晓明部分在剪少点就完美了
酒胆,色胆,忠肝义胆,无疑本片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忠肝义胆,但是我却为主角们之间的爱情而感伤,更为那个爱得执着爱得痴的阿宝而流泪了。
剪辑混乱,线索跳跃。袁莉真有大奶风范。黄2明不装有气势会死吗?
配乐出现王若琳真洋气,这片的后期录音没花钱吧。
1、台词:“程太太我和你素不相识,有什么过去?”2:片尾居然是张学友的声音,有种港片闪回经典的感觉。3、让我想起了杜月笙的一生4、烂片之王王晶难得有让人眼圈红的片子啊。
大家都在骂电影,我来说点意外惊喜吧。意外的看完没骂王晶,给四星算鼓励一下。剧情太凌乱,但结尾有惊喜,魂断蓝桥附体,乱世佳人还魂。几个男猪脚弱爆了,反倒被配角和女人们抢了惊喜。爆炸场面,画面细节都算尚可,摄影绝对是惊喜,一定要下1080P再次细细回味。
看之前觉得不会好看,可是同事极力推荐,结果看完了感觉。。。果然很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