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美国电影《副总统》。
片名Vice / Cheney / Backseat (2018),别名为副不仁(港/台) / 位居次席。
本片导演亚当·迈凯Adam McKay最成功的作品就是《大空头》了,凭着其伪纪录片和抖机灵的叙事风格,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
在揶揄了金融业后,亚当·迈凯将目光瞄准最具争议的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用同样伪纪录片的方式和机灵感十足的叙事风格,给迪克·切尼拍摄了一部有趣另类的传记片。
大家对副总统的印象一般就是那个在任期内总统突然挂了、弹劾了接任总统的人,也没啥实权,大部分时间都是做个吉祥物。
比如《纸牌屋》里的人就会曲线救国,绕过选举等一系列繁琐过程直接当上了总统。
当大家都在死盯着总统的一举一动时,副总统似乎并不那么引人注目。
因此有关副总统题材的影视剧一般也以喜剧为主。
比如美剧《副总统》,这部《副总统》,都带着喜剧标签。
俗话说的好“当官要当副,穿衣要穿布”,美国人没有听过这种顺口溜,但在政客职业生涯中肯定也悟出了这个道理。
尽管是个副职,迪克·切尼可是号称美国史上最有权势的副总统。
在小布什执政的八年时间里,切尼作为副总统主导了很多决定,搅得世界一片混乱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监狱虐囚事件、棱镜门等,都是他的杰作。
而在台前的小布什则像个地主家的傻儿子一样,整天忙着闹笑话。
迪克·切尼职业生涯一直泡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做过尼克松、福特、老布什的幕僚,当过哈利伯顿公司CEO,又和小布什一起主宰白宫,可谓是地球村最有权势的人之一。
电影《副总统》用一种极不正经的方式展现这位政客的从政经历,满足人们偷窥高层的心理,不时地加入一些插科打诨的对白,通过旁白和演员自白打破第四面墙,让观众们感受到一位活在自己身边的副总统。
饰演迪克·切尼的是著名橡皮人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五六十斤的体重在他这里完全不成问题,他可以增重胖成两百斤的胖子,也能瘦成一百斤的瘦子,完全不依靠化妆完成造型变幻。
因为这部《副总统》网上也有了一个段子,当有人说自己像克里斯蒂安·贝尔时,记得多问一句,是哪部电影中的克里斯蒂安·贝尔。
迪克·切尼在片中像是一只能够只手遮天的恶龙,总统在他面前也只是个啥也不懂的新兵蛋子。
全世界的安宁或混乱全部由这几个人在一栋矮房子内决定,而主导决定方向的就是这个副总统。
迪克利查找法律漏洞,组建效忠自己的团队,摇身一变成了全美国的地下总统。
这样的设定自然非常带感,但过于阴谋论,让勾心斗角的政治题材电影变成了一部爽片,原本逼格很高的电影现在变得像一出闹剧。
用喜剧阳光的方式表现黑暗的吃人政治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只不过影片表现过程过于轻佻。
戏谑政客种种见不得人的勾当时,影片还怀着一颗拯救苍生的心,可惜力不从心,让观众觉得总差了一口气。
政治娱乐化,娱乐阴谋化。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我是看了说不破大师的美联储历史,才大概了解美国政治主线,再看副总统就清楚多了。
文章有点长,已取得转载授权,建议大家关注“说不破大师”看原版的。
开始:1989年1月,一架波音747降落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国民机场。
沙特国王法赫德早早恭候。
飞机停稳,廊桥上走下来一胖一瘦的两人。
胖的在前,脚步摩挲,穿着肥大的西裤。
走近才看到瘦者模样,架着一副闪光的老旧眼镜,眉毛浓厚,垂手过膝。
胖的人是美国的国防部长迪克.切尼。
握手示意后,他向法赫德隆重介绍身后的瘦者。
“尊敬的国王,这位就是美联储的主席格林斯潘。
”极少犹太人可以在阿拉伯国家得到崇高的礼仪,格林斯潘除外。
法赫德的夸奖蜻蜓点水,但深入人心。
他可以非常精准的提到一年前,格林斯潘挽救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股市危机里,几点几分主持的美联储紧急常务会议,以及历时多久做出最终决议。
“我让我们的金融系统都在学习您的管理之道。
” 法赫德作为225万平方公里的中东之国的国王,谦虚的让人诧异。
全副武装的国王车队蜿蜒了差不多一公里,车队安保均配备了先进的武器,格林斯潘看得出来,这些都是美国最新款的产品。
车队进入王宫后,继续开了近半个小时,才到达沙特的国宴厅。
没有标准的外交礼节,所以国宴大厅回归原来的模样:金碧辉煌,针绣钜细。
侍者优雅的处理每一个来宾的细节,特地给格林斯潘换上欧式藤椅,让格林斯潘的背痛舒缓了许多。
晚宴热闹非凡,国王介绍了很多沙特高官给格林斯潘认识,高官们对格林斯潘的赞美超越种族,偶尔格林斯潘还说出几个跟他厚重外形并不搭的笑话,惹的大家哈哈大笑。
晚宴上的格林斯潘就像一个超级明星,而不是犹太人 。
晚宴过后,切尼、格林斯潘随着法赫德来到了一个书房。
里面已经备好了加州单芽威士忌和古巴雪茄,侍者早已不见。
切尼喝了一口浓烈的威士忌,咂了咂口,转身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照片,向法赫德解释,这是美国联邦情报局最近拍摄的照片:伊拉克萨达姆的军队确实从伊朗全部撤军,但军队还不断在南部,靠近科威特和沙特边界的位置集结。
法赫德其实从沙特自己的情报机构已经拿到相似的照片,但此时,为了给足美国国防部长的面子,他还是佯装大吃一惊。
切尼这时话锋一转,猛夸伊拉克的军队装备,并用了“令人恐惧”,“军事力量仅次于中国”,“世界上第四大军事强国”的字眼。
法赫德早就关注伊拉克军队动向的原因在于:阿美石油公司大部分的产油基地离伊拉克边境都很近,只需要一颗炮弹,沙特阿拉伯石油工业都可能万劫不复。
切尼一顿预热后,转而强调让沙特放心,沙特是美国的好朋友。
格林斯潘平静的看着这一切,正常来说,这不是美联储主席应该在场的会议,切尼过界了。
但谁叫他是迪克.切尼呢,格林斯潘想。
格林斯潘能感受到切尼身上有跟自己极为相同的特质。
当晚夜半三更,三人喝的酩酊大醉,各自回房休息。
第二天,切尼醒来,房间桌子上如愿摆上了沙特武器采购订单。
目的达到后,切尼和格林斯潘启程赶往以色列。
他要把沙特增加军备的消息“不小心”透露给以色列总理沙米尔。
看着切尼和格林斯潘的车队背影在沙漠中变成一个小点,法赫德不由得大叹:美国有此二人,世界必将风云变幻。
①影子总统崛起“去吧,带着这位美联储主席,去看看真实世界的运作方式。
“ 切尼中东之行前,老布什对切尼说。
老布什和切尼是心照不宣的搭档,两人几乎包办了80年代,里根总统在中东、美洲所有的事务,保守主义基石的军工石油赚的盆满钵满。
而里根只需要轻松的对付苏联。
格林斯潘和切尼的友谊要追溯到两人同时失意的70年代,他们同在福特政府做幕僚。
此后切尼在老布什的带领下,进入了温和的保守主义阵营,而格林斯潘崇尚自由市场主义让他如愿坐上了美联储主席的位置。
同有雄心壮志的他们相信,美国掌握在他们手中。
一场纷争从老布什选举时就已开始。
(1)1988:老布什的意外上任1988年,老布什的竞选对手是迈克尔.杜卡斯基。
当老布什跟军工和石油巨头们宣扬重返中东之时。
迈克尔.杜卡斯基背后的新英格兰区域(马萨诸塞州、缅因州等美国最具创新力的6州)里,代表新经济(非工业,地产、服务、科技等)的富豪阶层崛起了。
竞选时,杜卡斯基提出要对房地产行业大力扶持的竞选承诺,让新经济的富豪阶层死心塌地的为杜卡斯基提供弹药。
房价一天比一天高,杜卡斯基一度在支持率遥遥领先老布什10个点位。
这让老布什为首的保守派非常意外,新经济的富豪阶层居然有如此大的能量。
老布什未曾料到,他的白宫之路另外一个对手会是格林斯潘。
而这时的格林斯潘风头正劲。
去年的股市“黑色星期一”发生在里根任期的末尾,道琼斯指数一天内狂跌7%。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那时还在摸索美元权力的边界。
危机发生时,他正要登上去达拉斯演讲的班机。
当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投资银行们都在盯着美联储主席会释放何种信号稳定市场时,格林斯潘慢悠悠的出现在达拉斯机场。
电视上随即出现了“美联储主席可能并不觉得这是一场危机”的论调。
果然股市的下跌止稳。
城府颇深的格林斯潘释放完自信的姿态后,当晚就乘用军用飞机,掩人耳目的回到美联储大厅。
只用了一个小时,就说服了6位委员做出了最终决议。
第二天一早,电视和报纸上均在传播:美联储将不限量的保证银行间充足的货币供应。
股市当即翻红,并在接下来几周内,拉回下跌前的位置,而同期的澳大利亚,伦敦,香港等市场遭受重创,几天内均下跌超过30%。
快准狠的挽救了一场危机,这跟打赢了一场战争没什么区别,格林斯潘一时风头无两。
华尔街天台上的交易员被感动的痛哭流涕。
美国金融圈有一项关于美联储主席支持度的评选,格林斯潘获得了高达90%的支持率。
声明鹊起的格林斯潘觉得可以向更大的权力迈进,这一次他要驯服一个政府,让政府屈服于货币供应的权力之下。
格林斯潘频频出现在各大公开场合演讲,不断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他认为股市危机的源头来自于里根政府过大的赤字引发的动荡,这是一次彻底的供给经济学的作茧自缚。
矛头直指信奉凯恩斯经济学的保守派。
随即紧缩的货币政策来临,50基点、75基点.....频繁而剧烈的增加利率,下一任政府无论是谁,几乎不会有扩大赤字的空间。
老布什的支持者看着过差的经济数据,纷纷指责:“危机过后,经济开始衰退了,为什么不降低利率,而是增加利率呢,不是应该更加宽松才对吗?
”面对老布什的指责,格林斯潘的应对方式是,让手下数千名经济学家,数学家,统计了美国各项产业的生产率,并强行的把加息和促进生产率关联在一起:当我们发行足够多的货币,但我们的企业里的机器不再生产,通货膨胀的恶魔马上就会来临,70年代的惨痛还会继续。
老布什的指责如同泥牛入海,被格林斯潘化解于无形。
已经65岁的老布什此时还是任里根政府副总统,他一边要应付新英格兰区的新兴富贵阶层,一边要应对格林斯潘的紧缩。
身边唯一能够仰仗的谋士就是迪克.切尼。
但切尼大部分时间忙于中东事务,无瑕顾及国内。
就当所有人都认为老布什三拳难敌四手,不可能入主白宫时。
一个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经济学命题拯救了老布什。
在格林斯潘提高利率的进程中,日渐高昂的信贷成本反而摧毁了新英格兰区域过热的房价。
真相很快揭晓,原来富豪阶层的真金白银来自于银行贷款,而贷款利率的提升给房地产交易市场彻底浇了一盆冷水,房价开始崩盘,进而导致房地产企业在银行的坏账丛生。
迈克尔.杜卡斯基的新兴富豪阶层的财富瞬间倒塌。
钱包受损的新英格兰区域的选举人立马对迈克尔.杜卡斯基倒戈,并拥入老布什的怀抱。
信奉自由主义的格林斯潘无意间替老布什干掉了竞选对手,把他并不喜欢的保守派老布什推向了总统宝座。
这远在格林斯潘的预料之外。
1989年1月20日,老布什宣誓担任美国第41任总统。
(2)1990:白宫和美联储的缠斗杜卡斯基的崩溃就像谜。
那时,鲜有人把房价和利率关联到一起,格林斯潘所有关于经济学的知识结构里,恰恰没有房产行业。
从现在回过头来看,它确实可以算是1971年美元纪元开始以来,第一个因为宽松导致的泡沫,新英格兰区域的银行也因为泡沫的破裂,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破产潮。
但索性当时的银行还没有混业经营。
身背金融监管责任的格林斯潘选择了忽视银行的困境,信奉市场自由主义的他认为,银行有自我愈合的能力。
或许是这种态度,将让他8年后,亲手开启银行巨头时代,并17年后,重创美国的经济。
但在1990年,宽松的毒性还未入骨,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跟老布什的硬战上。
格林斯潘认为,他才是世界的“王”。
他需要管理美国总统,继而管理这个世界。
谁拥有美元供应,谁就拥有了权力。
而老布什和切尼的世界,谁拥有了军工和石油,谁才有权力。
焦急的格林斯潘出招了。
他开始利用专业优势,给老布什制造一个背叛美国人民的囚徒困境。
狐狸一样的犹太老头子没有降低利率,还继续不断的增加利率。
接着用通货膨胀率、生产率、美联储独立性等五花八门,但无法当即精确测量的经济学名词,引导美国人民认识目前“莫须有”的困境。
宽松导致的高通胀率将摧毁美国经济,格林斯潘故意在公开演讲时说道。
格林斯潘演讲的时候,老布什就在电视机旁。
而老布什的财政部长布雷迪正在一旁汇报消减赤字的方案。
当前赤字非常吓人:里根为老布什政府留下了2200亿美元的窟窿。
身在中东的迪克.切尼离开了美国大本营,他后方唯一牵挂就是格林斯潘。
格林斯潘的演讲内容,每隔几分钟就会被秘书重新打印放在切尼在酒店的办公桌上。
传真机同时传来白宫预算会的内容。
切尼越看越觉得不妙。
突然明白过来,格林斯潘应该对目前的财政状况早有预料,才故意提高利率。
远在白宫的的老布什面对2200亿美元的赤字,要让联邦政府继续运作,只有三个选择:继续扩大赤字,这需要宽松的金融环境支持,9%的联邦基金利率几乎不可能支撑;紧缩政府开支,此时国会为民主党控制,国会不会通过,难道要让政府停摆?
;加税,根据财政部测算,所得税率从28%提高到31%是可行的,但违背了竞选承诺,这无异于政治自杀。
格林斯潘的演讲还在继续,“我们需要进一步紧缩”、“要看到未来美国经济的衰退”等字眼不断从电视机前传出。
“格林斯潘这个王八蛋,到底要干什么?
” 老布什怒火中烧,转头对布雷迪说道。
这时秘书通知切尼的电话进来了。
“格林斯潘背弃了白宫,我们目前没有任何手段能够制止他这么干,如果我们真的别无他法,那就认栽,尽快宣布加税。
” 切尼建议。
老布什也发现了,他不能在公开场合攻击格林斯潘。
美国人民还记得高通胀率的70年代活得凄凄惨惨的日子。
而格林斯潘的理由永远是通货膨胀的数据不合理。
老布什贸然通过舆情攻击格林斯潘,这会显得他不关心美国人民的钱包,而只关心他们手上的选票。
“格林斯潘完全不顾及美国人民,他愚弄了人民。
” 椭圆形办公室里,充斥着老布什的怒吼,切尼在一旁静静的听着。
老布什发泄完毕,对着窗外,落寞的点了点头:“如果没有办法了,那么你们去干吧。
不管如何,我来承担。
”“明白” 切尼简洁明快的回答。
挂断电话的切尼心里明白,在操纵美国人民的策略上,格林斯潘先行一步,他站在一个老布什无法攻击的高地,对老布什发起的攻击,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他想到了布什竞选时,给选民的承诺:“看着我的嘴唇,绝不加税”。
而在格林斯潘演讲后的三周内,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又提高了75个基点。
切尼急切赶回华盛顿,在椭圆形办公室,切尼给老布什献上一计:“不如将计就计,明天就公布加税,但让格林斯潘坐在您的后面,并出现在全美国人民的电视机里,要让他们都知道,是他押着您加税的。
”切尼的计策稍微缓解了老布什烦闷的心情。
这样至少比他独自承担人民的指责要好很多。
杀敌一千,自损三百,接到行政命令的格林斯潘只得接受这个要求。
果然,切尼的计策把美联储也拖下水。
虽然老布什被指责为出尔反尔的总统,支持率下降到了40%以下。
但格林斯潘的名誉也开始受到一些攻击,金融圈对美联储主席的支持率应声下跌。
(3)1992:老布什大意失白宫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战争爆发了。
美国从中东的原油进口价格在两天内暴涨30%。
通胀率在9月份触达6%。
而联邦基金利率还在8.9%的高位,在油价引导的通胀率上涨的情况下,美联储降低利率的压力很大。
毫无妥协之意的格林斯潘考虑的是,如果战争初期,按照老布什政府的意愿降息,那美联储就丧失了权力的独立性。
也就是美联储将正式进入老布什政府让他干什么,他就只能干什么的境地。
如果美联储在一个事情上妥协了,他就必须在任何事情上都妥协。
格林斯潘非常清楚美联储的权力上弱点,好则鹤立鸡群,坏则人见人欺。
而此时的切尼并不明白,但他将在随后远离政坛的几年里,研究美联储的运行机制,并在回归白宫时,给格林斯潘以重创。
在格林斯潘又拿出生产率那一套来硬扛两个月,表明了美联储独立性的态度后,最终难拗老布什的总统之力。
1990年11月底,伊拉克“沙漠行动”的前一个月,老布什迎来了如愿的降息。
老布什轻松收拾伊拉克后,胜利的声望让白宫的支持率一下蹿升至90%,美国人民渐渐忘记了那个出尔反尔的总统。
现在的总统,是一位带领美国人民走向胜利的总统。
这场战争远比格林斯潘的“黑色星期一”还要宏大,还要正义,还要振奋人心。
强势的总统让主席没有余地,格林斯潘只得一改此前对生产率的执着态度,试探性的继续降低几次利率魅惑白宫。
胜利在握的老布什信心满满,他并没有利用胜利的优势对格林斯潘乘胜追击。
老布什的贵族教养让他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从而放松了警惕。
进入1991年末,接替美联储主席的人选甄别已有数月,但确实难找到合适人员,难以抉择的拖延引发了美国国会的不满(美联储主席是总统任命,国会批复)。
而格林斯潘频频在公众场合露面演讲,听说早间还约上好一些国会议员喝早茶,他期待赢得更多美国人民的好感。
老布什似乎也找不出其他办法,出于自己对连任总统的自信,挥了挥衣袖,让格林斯潘继续连任美联储主席。
忙于沙特驻军问题的国防部长切尼,在听到即将让格林斯潘连任美联储主席的消息,大惊失色,他隐约感觉到老布什大势已去。
“我会让货币处于宽松状态的”格林斯潘感谢老布什时承诺到。
但格林斯潘连败两场后,心有不甘,不肯轻易就范。
他已经悄悄的制定反击白宫的计划,这个计划不仅可以刺痛白宫,还可以让自己全身而退:美联储前三年对老布什政府一直处于压制状态,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放松空间,格林斯潘故意控制利率下降的速度来拖慢老布什政府治下经济复苏速度,只要好的经济数据不发生在老布什的竞选周期内,就是对白宫致命的打击。
格林斯潘每调低25个基点的利率后,过一个月就会查看各项经济数据。
此时新英格兰区域房价造成的银行系统的问题还在蔓延,经济衰退的速度在继续加快,失业率的数据必然抬升。
每每拿到上升的失业率数据,格林斯潘又会花上一个月,组织庞大的经济学团队,连同美国财政部,来进行失业率为什么会上升的辩论,一来二去,降息进程缓慢拖沓。
如此,时间慢慢进入1992年。
竞选期的老布什面临尴尬的处境:国内经济的GDP增长率在1.2%左右徘徊,扣除通胀率,经济增长在负值区间打转,并始终维持着近十年来最高的6%以上失业率。
克林顿的竞选团队抓住老布什对经济衰退的治理不善问题,拼命攻击。
1992年9月,一切尘埃落定,克林顿已经注定是下一任美国总统,并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而入主白宫的典范。
而这一切得益于美联储的暗度陈仓。
“如果美联储能够尽快降低利率,我相信我还会连任的“ 老布什说道。
1992年四季度是老布什任内最后一季度,美国GDP增长率窜高到4.3%。
迟来的繁荣拯救不了既定的事实。
老布什大意失白宫,败走华盛顿。
“影子总统”格林斯潘正式登基。
②1992-2000:保守派韬光养晦有第一次伊拉克战争胜利的优势加持下,老布什成为下一任总统几乎没什么悬念。
民主党重要人物纷纷忌惮,不愿意和老布什争锋相对,党内匆忙推出毛头小子克林顿参与竞选的决定,等同于是宣告民主党放弃了总统的争夺。
新保守派重重押注老布什,甚至要打开香槟提前进行庆祝。
但老布什的意外挫败,让新保守主义(温和的保守主义)全军覆没,基石行业开始在美国政坛的话语权日渐走低。
迪克.切尼远走德克萨斯,当起了哈林伯顿公司的CEO。
对于权力欲望强烈的迪克.切尼来说,当石油公司的CEO跟卧薪尝胆没什么区别。
这是一个注定要回归华盛顿舞台的男人。
而老布什带着夫人云游世界,政坛失意的老布什并不全然死心,他把家族的政治资源,全部押注在有酒瘾的儿子小布什身上。
在老布什的遥控下,小布什在1994年拿下了德克萨斯的州长,渐渐具备重新入主白宫的实力。
保守派遭受重创,远离庙堂,但无时无刻在重新积蓄力量。
而“影子总统”格林斯潘在逼走老布什后,更加位高权重。
让高呼改革的克林顿极为忌惮,聪明的克林顿知道,自己如果要做出成绩,那格林斯潘是绝对不能碰的一个人。
格林斯潘也挺欣赏克林顿的臣服态度,在白宫不再插手美联储的决策后,格林斯潘更加恣意。
利率在老布什搬出白宫后一路下行,并在两年的时间内保持在3%左右,这跟老布什执政四年内平均高达7%的利率有天囊之别。
互相之间的欣赏最直接体现在经济数据上,克林顿任期内,平均每年4%的GDP增长率,2.5%的通胀率,以及平均4%的联邦基金利率,让一个个日后惊天动地的企业拔地而起,亚马逊、微软们完成了第一波最原始的积累,硅谷成了科技圣地,也成为美元旋涡,财富效应让大多数人走入歧途。
格林斯潘突然发现,有一双叫“市场”的眼睛一直在盯着他。
市场无时无刻不在研究他的动向,猜测他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生气,什么时候愤怒,什么时候安静。
市场的目的是希望在合适的时候拿到成本更低的美元,获取更多的财富。
在低的借钱利率下,所有的金融资产收益水平都被收窄,而对冲基金们只能推动美元出海投资来获取更大的利润,这意味着更高的风险。
对冲基金经理在做完海外投资之后,就需要时刻计算资金的成本和市场动向,来保证投资收益。
罗伯逊的老虎基金和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格林斯潘掌握了市场的命脉。
格林斯潘甚至可以用加息的武器,让几千公里以外的弱小国家破产。
如果说克林顿任期内,格林斯潘学到了什么,那必然是:永远不要说100%确定的话。
正如慈禧太后用膳时,会雨露均沾所有的菜品。
不让人知道自己的喜好,也就无从下毒。
格林斯潘真切的感受到权力带来的孤独。
格林斯潘的麻烦还来自于,当自己使用加息和降息武器,对冲和调节市场的时候。
几千公里之外的英国、墨西哥和韩国脆弱的不堪一击,美元的外债的偿债风险开始显现,各大华尔街银行对这些国家贷款累计上千亿美金,均面临巨额亏损的境地。
从1994年墨西哥危机开始,美联储不得不作为“最后贷款人”收拾危机的烂摊子。
但90年代,宽松的毒性还没到毒发的地步,末日并未来临的局面,让格林斯潘的权力在无形之中,更进一步,他在1998年促成旅行者保险集团和花旗银行的合并,为华尔街正式打开了银行巨头时代。
称他为美元之皇也不足为过。
但超级巨大的银行体系实际已经开始劫持这位拥有美元供应权力的“影子总统”,并在这位“影子总统”衰弱之时,走入癫狂,肆虐全世界。
这时,新保守派已经准备好,重夺白宫。
③切尼复辟(1)2000:意料之中的意外2000年初,在老布什的安排下,小布什拜访了迪克.切尼。
因为老布什明白,如果小布什要入主白宫,不仅要争取更有“钱势”的支持者,而且要找到能够打败格林斯潘的人,老布什确信切尼就是这样的人。
但切尼委婉的拒绝了作为小布什副总统的建议,因为急着答应是非常廉价的。
小布什随后三顾茅庐,恳求切尼出山。
切尼再继续拒绝,执掌白宫的机会就会溜走。
他此时还需要见完另外一个人,才能完全答应。
于是他退一步表示,可以帮他寻觅副总统的合适人选。
小布什一走,切尼便飞往华盛顿。
格林斯潘已经年届70,但依旧容光焕发。
切尼稍显谨慎的透露了小布什竞选总统的情况,并形容了一通副总统的标准之后,问格林斯潘:在华盛顿,有没有符合这样的副总统的人选推荐。
格林斯潘自然知道切尼是来试探自己,如果有人选推荐,小布什上任后,白宫就会将该人选和自己关联起来,很快就将进一步导致美联储丧失独立性,美联储的权力就会严重受损。
“我觉得你刚刚在说的人选标准里,其实就是你自己,你最合适。
” 格林斯潘说道。
切尼对着格林斯潘眯着眼,格林斯潘才猛然意识到,切尼早有此打算。
话一出口便后悔了。
切尼等于向格林斯潘宣判自己已经找出美联储权力的死穴,又留下了美联储主席支持自己担任副总统的建议。
第二天,小布什宣布,参选的伙伴为迪克.切尼。
确认消息的格林斯潘转而上调联邦基金利率。
他隐隐感觉自己可能遇到强大的对手了。
他想给这摊竞选的“浑水”加点料,另外给美联储之后留有一些可操作空间。
他已经不在乎,这几次上调利率,会对市场日渐的股价有毁灭性的打击。
此时的迪克.切尼已不同往昔,他一定要成功,不管是用什么方式的成功。
切尼身边总会带着庞大的律师团队。
这些律师基本要求是要比间谍还精明,并熟悉美国的每一部法律里面的每一个标点符号。
有切尼助阵,小布什的竞选之路顺利的展开着。
2000年11月8日晚,总统选举的投票工作相继展开,一个州一个州的宣布胜选的结果后。
戈尔获得260票,小布什获得246票。
这意味着谁获得最后的佛罗里达州的胜利,谁就将是下一任的美国总统。
佛罗里达向来都不是保守主义的家乡,戈尔胜券在握。
当天晚上,老布什在德克萨斯州的家里,紧张的观看电视直播,如果小布什再次失败,布什家族将再次沉寂二十年。
已经半夜2点,比预定公布结果的时间过去一个多小时,佛罗里达的选票统计结果还没出来。
所有的人都在焦急等待,只有切尼丝毫不觉得担心。
佛罗里达终于传回消息:小布什拿下佛罗里达,最终共计271票当选下一任总统。
德克萨斯一瞬之间变成欢乐的海洋,老布什喜极而泣,纷纷互相拥抱。
紧接着意外发生了,一个小时后,又传来佛罗里达的计票有误的消息:实际上戈尔获得的选票可能多于小布什。
电视机前的切尼显得很意外,严肃了起来,起身出去拨通了一个加密电话。
第二天早晨,整个美国都震惊在总统选举的狗血事件里,没有人知道下一步怎么办。
戈尔打破沉静,提起诉讼,要求手工计票,而这正中切尼的下怀。
切尼的法律团队昨晚就已行动起来,逐条回看美国法律,着手应对策略。
戈尔的上诉动作在切尼的应对范围之内。
其后,戈尔的每一项提议都受到了佛罗里达当地法官的驳回。
最终逼迫戈尔只能提请最高法院裁决。
切尼一直认为,权力的最好的边界就是法律,可以这么说,除了切尼外,美国再无白宫高官如此重视法律。
切尼的法律团队发挥了核心作用,最高院的判决很快下来:维持当地法院的判决。
而当地的判决对小布什是有利的。
因此小布什被法院认定为下一任的美国总统。
尘埃落定后的老布什松了一口气,白宫至少四年内还属于布什家族。
也许历史将不再给我们关于小布什怎么当上总统的真相,计票是否有人动了手脚、法院判罚中每个法官的考量都将尘封于历史之中。
但我们一定明白,迪克.切尼操纵一切的能力已入化境。
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在他的掌心控制。
电视机前的格林斯潘已经感觉到了一种脊背发凉的寒意,他太了解切尼了,一股无处不在的切尼力量即将充斥美国,而切尼将利用法律来对抗美联储。
小布什的组阁人选随后公布。
安全事务长是切尼的心腹赖斯,财政部长是切尼让格林斯潘说服出任的美国铝业CEO奥尼尔,国务卿是切尼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合作的将军鲍威尔。
国防部长原本的人选是小布什比较喜欢的联邦快递CEO史密斯,但史密斯“适时”的心脏病,打乱了小布什的计划。
最终,在安全事务长赖斯的推荐下,拉姆斯菲尔德顺利拿下国防部长的职位。
这位拉姆斯菲尔德可不简单,迪克.切尼刚开始走入政坛,第一位提拔切尼的人就是拉姆斯菲尔德。
此人将是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中,把伊拉克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关键人物。
小布什入主白宫,而白宫却是切尼的“白宫”。
格林斯潘已经开始考虑,对于一个掌握情报、信息、法律、军队、经济的副总统切尼,或许是时候交还“影子总统”的权力了。
(2)2001:致命一击小布什入主白宫的前六天。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未来的美国财政部长奥尼尔现身切尼的度假别墅。
这将是切尼在小布什时代和格林斯潘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格林斯潘从公文包里,拿出了十几张表格平铺在切尼的办公桌前。
切尼压根就没有俯下身去瞧表格,他一动不动的用眼睛直勾勾的盯住格林斯潘,右边嘴角象征性的收缩,说到:“我和总统都认为,减税1.3万亿是可以的。
”简短的话语超越了平常的沟通方式,无人接话接话的局面让奥尼尔感到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他的鸡皮疙瘩瞬间立起。
切尼似乎非常享受这种安静,但对于格林斯潘和奥尼尔,这是一种气氛上的折磨,奥尼尔恰当的没有出声。
格林斯潘只得闷着头跟切尼解释,为什么现在是不宜减税的:长期利率会上升,导致资产价格上升,这会进而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目前经济衰退,并不太适合减税。
切尼没有针对格林斯潘说的任何一点回应,甚至盯着格林斯潘的眼睛也不曾眨一下。
而不断在解释的格林斯潘,已经进入了他并不熟悉、且非常厌恶的压抑气氛,内心的不安让他“美元之皇”的皇冠黯然失色。
此时切尼心里想的却是度假时,钓鱼的经历。
不经意间放出鱼饵,耐心,耐心,耐心。
然后砰的一声收线,鱼儿上钩。
在拜访切尼前,奥尼尔已经就减税沟通策略和格林斯潘通过气,奥尼尔建议格林斯潘在减税规划前面加上条件,比如:如果政府赤字率到什么程度,减税计划就适当的停止。
格林斯潘纳闷的是,此时他苦口婆心在解释,财政部长却安静的像一桩雕塑。
房间里,过热的暖气让格林斯潘的前额冒出了汗珠,他怀疑是切尼故意让屋内的暖气这么热的。
“现在经济在衰退,减税将有助于经济复苏。
” 切尼这时候说话了,他在慢慢收起抬高鱼竿,准备收线。
切尼的话几乎没有任何破绽,没有数字,没有全部肯定,也没有全部否定。
这等同于一个完美的角度。
财政部长的退缩让格林斯潘打起了退堂鼓,他此时想到了另外一个顾虑,因为竞选时期的两次调高利率,股市的泡沫已经破裂了,格林斯潘此时正在受到华尔街基金经理们的围攻。
如果再跟白宫闹矛盾,并不会太好。
“复苏经济的方式不仅仅是减税这么简单,还可以用宽松的货币政策。
”奥尼尔打破沉默。
奥尼尔说完,格林斯潘连连同意,表态可以全力支持制造宽松的氛围。
切尼明白格林斯潘已经上钩,面露杀气:“里根政府已经证明减税对刺激经济有用,既然能够制造宽松的氛围,那就再好不过了。
”奥尼尔和格林斯潘已经完全沉浸在切尼营造的肃杀的气氛中,这位常年在中东奔走的副总统已经深不可测。
切尼一动不动看着他们两个,等着他们表态。
又是一段时间的沉寂。
格林斯潘终于做出了让步,同意支持减税计划。
切尼不忘记提醒格林斯潘:“艾伦,还有你所保证的宽松。
”格林斯潘突然明白,中东那些国王们为什么对切尼尊敬有加。
当切尼真正掌握白宫权力的时候,格林斯潘坚持不了一个小时。
多年后,在民主党人主持的一场国会听证会上。
格林斯潘说出了实情:2001年,其实自己并不支持完全的减税计划,他是希望在减税计划里面加上一些条件的。
听此消息的民主党议员们哗然,议员们开始讽刺格林斯潘为了巴结白宫,丢掉了美联储的独立性。
随后格林斯潘又用专业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术语来形容他当年为什么站在的减税这边。
但丝毫没有提到迪克.切尼的影响。
白宫拿下第一战的胜利,小布什上任后,第一天接见的第一个人就是格林斯潘。
两人共同出席了白宫第一次的例行记者会。
“格林斯潘是一位能力出众的人,我对他的专业能力非常的信任。
” 小布什如是说。
电视里,格林斯潘温和的像一只被驯服后的猴子,而镜头中,依旧没有迪克.切尼的身影。
切尼如同影子一般的存在,轻松胜出。
美联储的独立性一被白宫攻破,只能被白宫牵着鼻子走。
切尼想。
(3)2003:垂死挣扎第一轮败下阵来。
格林斯潘发觉自己手上并没有什么像样的武器。
科技股开始更严重的破裂,银行坏账问题大面积蔓延。
华尔街的攻击比想象中的要更加的猛烈。
金融圈对美联储主席的支持率只有可怜的40%。
美国国内的媒体开始将股市危机怪罪于格林斯潘在2000年5月那两次莫名其妙的提高利率。
经济衰退确实在小布什上任前就已经开始。
并在2001年彻底发酵。
格林斯潘只能被动将6.3%的利率,在2002年调整到最低1.8%的水平。
扣除通货膨胀率,这相当于对冲基金在银行体系内借款,几乎不需要承担任何的成本。
但投资数据和失业率依然疲软的不堪一击,宽松的货币加上低下的企业产出效率,经济开始滑向通货紧缩。
格林斯潘接下来三年将大部分时间扑在对有可能的通货紧缩的战争中,而低利率的环境还将继续,并成为造就6年后更大的泡沫的根本原因。
这对于切尼来说,是不能再好的消息。
911事件爆发后,切尼的大部分时间将在对付萨达姆上。
伊拉克战争的胜利将保证小布什能够在2004年的选举中胜利。
“不用担心格林斯潘的感觉真好。
” 切尼有时候想。
此次小布什能够入主白宫,背后的盟友是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阵营里包括了房地产行业,当年支持杜卡斯基和克林顿的房产巨头转而押注了小布什政府。
小布什投桃报李,批准了针对房地美和房利美的一百多亿美元的补贴。
格林斯潘打算重复13年前对老布什的计策:抓住切尼大军进攻中东,后方空虚的时间,企图对白宫发起攻击。
格林斯潘断定,白宫只剩下孱弱的小布什,面对自己的攻击会难以应对。
他通过一系列国会听证会指出,房屋的价格飞涨来自于背后金融衍生品的暴涨以及政府每年一百亿美元的补贴。
不幸的是,格林斯潘完全错误估计了小布什对切尼的依赖程度。
“有任何问题,你必须让我知道。
“这是切尼答应出任副总统前,要小布什许下的承诺。
有切尼在,小布什不需要思考任何东西,而格林斯潘发动的攻击也会同时的传到切尼耳中。
而正当新闻开始大面积指责小布什政府的利益互换,故意激起房地产泡沫时。
小布什和切尼的专线电话接通了,小布什询问切尼面对格林斯潘制造的媒体指责,该如何应对,切尼只说了三个词:房屋、恐怖主义、家。
很快,白宫开始了一轮造势,鼓励民众买房将成为维护美国安全的一部分,小布什在白宫例行记者会上这样说:美国人民有了房子,就可以对着恐怖份子说,这是我家,欢迎来到我家。
当小布什把房子跟恐怖主义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媒体攻击的声音就彻底熄火了。
面对恐怖主义,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轻松将攻击化解于无形。
格林斯潘知道,这又是迪克.切尼的风格,自己可能要接受失败的既定事实了,隐退的想法首次出现在格林斯潘的脑海里。
(4)2004:最后一击就在经济持续疲软,格林斯潘还在带着议员们纠结各类经济数据的时。
切尼已经提出第二次7000亿美元的减税。
“里根总统证明,赤字是无关紧要的。
” 切尼又拿出里根任期内,减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来回复格林斯潘。
格林斯潘不想再重复进入切尼的“钓鱼”陷阱。
转而出席国会的听证会,他希望在公开场合能够表明,自己反对白宫的态度。
但在小布什打赢战争后,迪克.切尼组建的政府权力几乎蔓延到方方面面,甚至蔓延到了民主党内。
切尼的任何政策都将国家危难或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国会一边倒的对白宫的减税政策提出支持的态度让格林斯潘大为惊讶。
“你在美联储主席的位置上待的太久了” 民主党议员甚至直接对着格林斯潘讽刺。
这段带着讽刺的话语成了隔天新闻调侃的对象。
高涨的股市和房价里,人们确实开始有点嫌弃这个犹太老头子了。
在格林斯潘无力阻止白宫新一轮的减税计划后,经济开始强劲复苏,GDP增速当季回调到2%,这更让格林斯潘的专业性受到了质疑,格林斯潘的权力遭到了根本上的瓦解。
面对白宫制造的漫天压力,美联储主席已经没有太多权力发挥的空间。
索性,身心俱疲的格林斯潘不需要承受太多时间,他任期即将终结,他认为小布什政府绝对不会给他下一任美联储主席。
所以在宣布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人选的日子,他带着家人在芝加哥的度假酒店里。
诧异的是,就在当晚,他从电视上看到小布什政府宣布下一任美联储主席还是自己,格林斯潘彻底被震惊了,随即五味杂陈的拨通了白宫电话,对小布什表示感谢。
格林斯潘知道,这是白宫对驯服美联储主席的一种宣誓。
就算格林斯潘连任,他在美联储的岁月只有两年(美联储法律里对主席总任期的年数有规定),而小布什的任期还有五年。
度假归来的格林斯潘,已经感觉到美联储所有的人都在猜测,切尼脑海中,谁会是格林斯潘后的下一任美联储主席。
这个人其实早就被安排在美联储委员之中。
就在两年前的2002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发生前,美联储委员中的布林德“适时”的提出了结束任期的申请。
而经过小布什的提名,名不见经传的伯南克顺利的进入美联储,补了布林德的缺。
伯南克跟切尼的关系已经无从考证,毕竟影子只出现夜晚,但在伊拉克战争前的安排,应该更多出于防守格林斯潘的目的。
伯南克的任务就是等待机会,彻底推倒格林斯潘操纵美联储的方式,防止美联储再出现功盖白宫的局面。
韬光养晦的八年,切尼已经彻底想明白了,美联储的权力来自于所有人都在猜测格林斯潘什么时候拧紧和放松货币的水龙头,这是老布什政府败走华盛顿最根本的原因。
伯南克就是给格林斯潘最后一击的人。
此时,700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逐步实施,经济复苏强劲,格林斯潘的权威性受到了来自美联储内部的挑战。
在格林斯潘日复一日的衰弱的时候,静默两年有余的美联储委员伯南克这时提出,美联储的管理方式不能让金融机构、投行、基金经理们每个月、每周、每天猜测美联储的主席在想些什么。
而应该将美联储调整的目标公之于众,让华尔街,全世界都知道美联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干什么。
也就是说,当你要维持宽松的时候,你需要告诉市场,维持宽松的时间。
这样大家把钱投资到了某项资产上,就不用担心未来成本的问题。
这对于推动经济继续复苏,是极为有用的方式。
这无异于把格林斯潘多年培养的美联储主席的权力化成风雨。
美联储主席必须明确告诉市场,未来的货币政策。
伯南克的新理论带给美联储议员们一种革命的感觉,人们纷纷已经感觉到格林斯潘不久于美联储,在伯南克提出的管理革命中,甚至格林斯潘自己都投了赞成票。
在伯南克的提议通过的一分钟内,切尼已经收到信息。
切尼拨通了小布什的电话:“美联储已经彻底被我们拿下了,总统先生。
”此时身在家中的小布什对着老布什比了一个胜利的手势,老布什微微一笑,他没有料到,格林斯潘崩塌的速度如此之快。
美元的权力太不稳定,他想。
格林斯潘和布什家族15年的恩怨就此了结。
电话那头的切尼终于正式接任“影子总统”,开始全方位、无死角的掌控这个国家。
直到2008年,小布什和迪克.切尼的卸任。
而伯南克管理美元的方式,彻底解放了华尔街的交易员们的风险意识,衍生品数量还在成倍增长。
格林斯潘开启的大银行时代正随风飞舞。
一场没有格林斯潘的危机就要来临。
完注:全文有改编成分,数据来源于各个渠道。
文章已于2019-04-26修改
在2017的电影《大空头》大获成功以后,编剧兼导演亚当·麦凯再接再厉,全身心投入了关于迪克·切尼(最有权力的副总统之一)的电影项目中,《副总统》。
他没有想过要把本片打造成一部完全刻板地符合事实的影片,甚至完全符合事实从理论上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导演翻遍了他在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关于切尼的书籍,也找到一些记者拿到些并非记录在案的资料。
导演用他独到的方式诠释切尼,只为了能更加逼近事实的真相。
比起《大空头》来说,导演用了更多炫目的电影手法,在电影内外跳转。
比如在影片接近中段时,他让切尼选择回归家庭,训狗钓鱼,接着便续上了片尾字幕。
然后切尼接到了一个小布什打来的电话,他才回到现实的政治,恢复往常。
另一例,在片尾字幕拉起后一会儿,影片被一个影评兴趣小组打断,大伙儿围在一起谈论电影,谈论政治,谈论《副总统》本身,谈论快要上映的新一集《速度与激情》。
导演运用这些元电影跳入跳出来成就这部电影,别出心裁,也引发了不少思考。
就像电影一样,它最初发展出来的电影手法都希望让观众不断深入地沉静在导演所营造的氛围当中。
所以我们极少看到演员会直视镜头,也即是银幕外的观众。
因为它会突然又让观众从电影的造梦中感知到了自我,从而跳脱。
而惯常的电影手法更不会有意识地去玩弄字幕、玩弄片头片尾,玩弄电影播放以后的反响,玩弄电影本身的声誉。
于是这部传记片,或许更愿意把它归类成一部极其风格化的纪录片,因为除了黑色幽默以外,逼近真实,思考真实也是导演所想表达的。
选角方面,导演竟然又请来在《大空头》合作过的Christian Bale来增肥出演切尼。
我觉得一方面导演是残忍的,让贝叔再一次吹胖自己的身体;另一方面贝尔又有机会来争一争奥斯卡。
小布什的出演者Sam Rockwell去年凭借《三块广告牌》斩获最佳男配角,今年他的小布什也是演出了一个妙趣横生的politically green,绿叶衬出了切尼的老奸巨猾。
预祝贝叔在奥斯卡有好成绩,少折腾自己身体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zard(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08392234/影院好读版
一位民主黨的支持者為何要製作共和黨人的傳記電影?
由曾帶來奧斯卡最佳影片《大賣空》的亞當麥凱帶來又一笑鬧喜劇,這次他將把鏡頭對準迪克錢尼,這自然是使人疑惑的,因為這樣一位看似平淡無奇、庸庸碌碌的政治人物娛樂性可能還不如雷根或小布希甚至是川普(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有camera face)然而電影看完,一切疑惑都會水落石出。
表面上,本片都圍繞著錢尼這樣一位影子總統的思緒,但由於本片的敘事者是由一位我們不知其與錢尼關係為何的科特而非錢尼本人,所以這就造成了全程觀眾都有著坐立不安的體驗,為什麼這個人物聽得到錢尼的部分想法?
這是個小人物如何成為大人物的故事嗎?
好像是,因為在電影前面電影刻意帶出迪克錢尼年輕時的廢人歲月,但作為這樣的故事電影卻又刻意草草帶過迪克錢尼本人的覺悟過程,導致鏡頭一轉我們就看到他擠身各大菁英,成為國會實習生(而不久前他還只是個修電線的工人)這是貫穿本片的基調,我們不知道事情怎麼發生的,有某種動力在本片隱隱的推動一切,表面上是錢尼老婆,但到了後面錢尼希望接小布希的副總統時又證明不只是如此,到了更後面我們會看到連錢尼的家人都已經看不出來他到底在算計什麼,而如同他老師的唐納德·倫斯斐在錢尼步步高升,並逐步展現手段並鬥爭掉如老師般的自己後,他挖苦並稱許錢尼比自己還成功,因為錢尼比他還陰狠與無情,這裡彷彿是對應著回憶裡,家暴甚至疑似謀殺琳恩母親的錢尼岳父對他諷刺的:「你真是個國會的大人物!
」或許對於權力,你只有征服或者屈膝。
陰性與陽性的力似乎是本片另一條重視的對比,畢竟本片前期如此重視琳恩對錢尼的影響,我們看不到錢尼有什麼動機從政,就算錢尼從政步步高升後,我們也不知道為何他對權力如此著迷,而琳恩比起錢尼更能看到大局,至少更會用語言解釋給觀眾聽,她知道那時世界不接受女性從政,對於錢尼,她彷彿母親一樣,直挺挺的站著要年輕的,酷愛喝酒鬧事,被辭退後彎坐在椅子上的錢尼:「站直身子」為她出人頭地,而在之後錢尼失勢,出來選議員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對比,錢尼的演說完全打動不了台下的觀眾,反之琳恩作為一個女人,卻能夠說服一眾歧視女性的保守派男人,就像母親說服男孩一樣,正如多年以後錢尼的異性戀女兒能在此地當選一樣,本片相當強調這種陰性的力量,甚至密室協商都被劃到這其中,這些力量在陰暗中滋長,並牢牢的控制著檯面上的一切,所以錢尼的「心臟弱」既是事實,也是象徵,包括其有氣無力及輕聲細語和不時發生的停頓,都在展現這種真正作用於美國政治的「陰性力量。
」這樣的力量在地下生根,最後在中東開出豐盛的火花田,以及在國內織出綿密的傳播網。
比起克里斯汀貝爾全程眉頭深鎖的迪克錢尼,山姆洛克維爾所飾演的小布希膚淺的多,卻反而走出怪異的深度,因為他演的就像小布希是誤入叢林的小白兔,被錢尼這老狐狸給玩弄在手掌心,這讓我想起小布希智商只有八十的謠言以及這樣劉禪那樣的人物,但有趣的是正因為他看來如此單純,錢尼第一次與他的會面反而看不穿這人到底想要什麼。
小布希真的蠢到對錢尼所做的一切都毫不知情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選出小布希的美國人不是更加的愚蠢嗎?
只因為他陽光的表皮就選了這樣一個人,結果反而導致了更加陰鬱的戰爭。
電影全片就這樣遊走在粗糙搞笑的膚淺與細思極恐的可怕中,你當然可以簡化為全片到後面就在講小布希如何弱智到被錢尼操縱,而錢尼就是收了錢導致整場戰爭,但說實在的,錢對他有這麼重要嗎?
有重要到讓他如此偏執嗎?
尤其當電影後半段錢尼接受記者訪談到一半,直接轉向觀眾,大言不慚的說自己只是盡了公僕的義務而不負人民稅金云云,彷彿在他的自我劇場內確實沒有一絲一毫的慚愧與懷疑。
好像他是個電影角色一樣。
說到電影角色,前頭提到的敘事者科克後來在錢尼心臟驟停時發揮了作用,他正好在錢尼病危時被車給撞了,而正好他的心臟可以給錢尼用,但他的聲音卻如不需身體的幽靈一樣繼續敘事,正如本片不斷閃回的迪克錢尼的過往的種種階段,比如911事件、以及年輕時候、再佐以各種歷史片段與重新拍攝的假歷史片段,以及各種新聞或自然動植物的圖片的蒙太奇,都使得本片不斷的否定與打斷任何觀眾入戲的可能,進而從電影形式的怪異,漸漸習慣政治場域的怪異,喜劇與政治被縫合在一起讓觀眾好像看了場怪胎秀,除了驚奇卻無所理解。
「所以我們到底相信什麼?
」年輕錢尼的一句話,說的是觀眾的心聲,換來的是唐納德甩門後止不住的大笑,一切都只在種種密談裡,但因為電影沒有展現,觀眾還是不知道錢尼到底知道了什麼、到底跟企業高幹談了什麼、到底跟他的律師談了什麼、又到底為什麼死都不跟他射傷的律師道歉……觀眾看到的總是影子。
電影刻意留給我們的線索,就藏在真正的製作名單跑完之後(電影中段有另一段假的製作名單)又跑出一段似戲非戲的片段,在前頭擔任電影中關於要不要攻打伊拉克意見樣本的臨演們此時似乎下了戲,其中一個像是發現了什麼,著急的說:「等等,所以這是自由主義者的電影?
」而另一位臨演則出聲說:「所以現在我們只要追查真相,就是自由主義者,就是民主黨支持者嗎?
」第一個人生氣的說:「別裝了,你這個希拉蕊的支持者」另一個也憤怒回嘴:「現在希拉蕊又不是總統,那個奇多先生(指川普臉橘橘的像奇多餅的顏色)又不是我們選出來的」第一個人憤而出手,兩人扭打,這時候其中一位臨演看著手機與身旁的人開口說話:「哇,最新的《玩命關頭》又要出來了,我一定要去看」這三人明顯象徵了美國兩黨支持者與對政治冷感進而投向娛樂的大眾,而裡頭的臨演召集者(議程控制者)則看向玻璃之外,好像是對著觀眾,又好像是對著某個隱形的導演請示接下來該怎麼做,至此,亞當麥凱不只將電影的後設性拉到最強,還直接打下「當下」的樁釘(換言之,本片劍指當下政治)將「電影導演」與「美國導演」疊合在一起,亞當麥凱之於這部電影,正如錢尼導演了這一切,導致伊拉克的悲劇,導致美國愈加繁複的安檢與愈加嚴重的隱私侵犯,並把美國的政治變成如今一場鬧劇。
唯一的問題是,誰是川普的迪克錢尼?
如果有一種力量超越民主黨與共和黨,控制著美國同時癱瘓著群眾對政治的關心,這力量是什麼?
誰是美國當下的導演?
喜劇至此,令人毛骨悚然。
本片刻画了美国战后两个大鹰派Dick Cheney和Donald Rumsfeld。
也记录了美国盛极而衰的历史。
有趣,但深度不够。
导演在片头也做了免责声明,表示Cheney太神秘,资料不好挖。
片中对小布什的刻画还是蛮有意思的。
不过正如其他人物一样,制作团队让我感觉他们在迎合大众的刻板印象而不是相反。
当然,Bush,Rumsfeld等作为次要人物,这么处理情有可原。
但很不幸的让这部电影失去了那种纪录片的质感。
剪接和镜头,本片明显是沿着导演前作《大空头》的套路,但是略显脸谱化的人物让其看起来更像是一份美国左派的政治檄文。
盗用一下Noam Chomsky的书名作为本文的标题,感觉它代表了导演是想表达但没说到位的那点意思。
2019年4月11日,因为厄瓜多尔最高领导人的更换,阿桑奇失去了长达七年的政治庇护,在英国伦敦被捕。
英国警方的这种举动不免让人怀疑是同美国政府的某种交易,因为美国政府对阿桑奇早已发出通缉,欲除之而后快。
整个逮捕行动的场面十分难看,阿桑奇整个人近乎被抬出来,斯文扫地。
为什么美国政府这么想要抓住阿桑奇呢?
就在阿桑奇被捕当日,美国司法部披露了2018年3月对阿桑奇的诉状,案由是“伙同曼宁,阴谋窃取并发布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机密文件”。
这份诉状有7页纸,比较详细地描述了2010年1月和5月,曼宁伙同阿桑奇,利用工作机会,通过破解高阶用户密码等方式,下载了9万份阿富汗行动档案,40万份伊拉克行动档案,800份关塔那摩海军基地黑狱文件,以及250000份美国国务院内部电报文件。
简而言之,阿桑奇惹恼美国政府的缘由就是在互联网上公开披露了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种种无法见人的丑闻和恶行,给美国的外交和内政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间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两场战争会带有这么多不可告人的丑闻?
美国政府又为什么要发动这两场战争呢?
这一切的答案,你都可以在《副总统》中找到。
并且你会见识到一个把这一切都扭在一起的一个关键人物:迪克·切尼,一个注定会因为自己的作为而在美国史以及世界史上留下巨大阴影的人。
作为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旁观者,我必须说,在当时,因为年纪和视野的原因,我对这两场战争的认识是极为有限并充满偏差的。
事情的起因可以归于911事件。
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大楼,两座建筑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世贸中心其余5座建筑物也受震而坍塌损毁;9时许,另一架被劫持的客机撞向位于美国华盛顿的五角大楼导致其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
这件事震惊世界,并彻底改变了美国。
关于这件事的详细情况,可以参看报告文学《巨塔杀机》。
在诸多的影响中,最为直接的可能就是阿富汗战争。
这是一场美国对911事件的始作俑者基地组织及其同盟塔利班的报复战争,旨在消灭这些恐怖分子。
虽然这其中也充满了很多不确切的因素,不过总得来看,这场战争至少师出有名。
另一场针对伊拉克的战争则显得极为牵强。
美国宣称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和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勾结,以此为理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
然而结果呢?
全世界都看见了,美军并没有从伊拉克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不过是个子虚乌有的借口而已。
战争浪费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并且造成了士兵的伤亡、当地百姓的苦难和政治生态的崩塌。
后面还被爆出了虐囚、酷刑等丧心病狂的连带效应。
什么样的人,可以将美国政府操控至这样的地步?
电影从迪克切尼的青年开始讲起。
一个喝得烂醉的切尼,开着车,被交警拦停。
这既是对切尼青年时代的一个侧写,也是一个暗喻。
一个失去理智的人驾驶着一辆性能优异的机器,有多危险?
在电影的后面我们就能看到。
从电影的叙事来看,切尼是被妻子拯救了。
当时从耶鲁退学,干着一份零工,整日烂醉如泥的切尼是在妻子的一番话语下决定做出改变去做一份正经工作。
在电影的范围内,这样的一种转变是合理的。
因为切尼的妻子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权力的迷恋和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足以影响当时的切尼的。
作为一种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这是合理的,但是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第一个不满的点。
它将切尼人生中一些重要得转折表现地太肤浅了。
合理,但不够令人信服。
事实上,我相信导演是想将这一对夫妻塑造成《纸牌屋》的主角下木夫妇那样的一对人物,但是他过于轻浮地展示了人性,甚至过度利用了小聪明,这让电影里的切尼夫妻空有着下木夫妇的气质但没有其灵魂。
最过分的一场是切尼夫妇两人在床上念着《理查三世》的台词。
虽然在电影的一开始,导演就告诉我们他已经进了最大的力气来还原人物内心了,但他还是借电影中叙事者的嘴说出了他实在无法想象两个人那晚究竟说了什么。
于是他非常聪明地化用了莎士比亚的台词,挪用到两人身上。
演员在床上如生活中的夫妻一样,说的却是非常戏剧化的台词。
的确,这一幕是相当有趣的,这种解构,也的确让我们了解了在这场戏中,夫妻二人一定对权力和未来的设想聊了很多,加深了人物的形象。
但是合适吗?
虽然这部电影是一部政治讽刺喜剧,但如果总在这种人物转变的关键时刻耍小聪明,讽刺是有了,喜剧也有了,但也都只剩下一堆符号而已。
可感知的人,消失了。
来看看《纸牌屋》里是怎么处理的吧。
《纸牌屋》里有许多这样的情节,下木夫妇二人面临政治上的挑战和机遇,两人需要一场对话来揭示他们内心的某种深邃的转变。
最简单地,导演只需要设计两个人在深夜的窗口共吸一支烟的场景,就可以完成这样的戏剧任务。
通过吸烟点烟等视觉动作来展现两人既是夫妻又如盟友一样的关系,又在看似日常闲聊的对话文本中互相交流着他们对政治的计划和想法。
简单,高效,同时又有着不可思议的触动,使人既看到了两人的情感温存,又对二人内心的邪恶恐惧到兴奋。
类似这样的设计在剧中比比皆是,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剧里塑造的人物会一个个都如此鲜明深刻。
与之相比,我不得不说,《理查三世》这个小聪明卖弄的并不高级,甚至有削弱人物之嫌。
导演极力想展现切尼一步步从底层党员变成美国政治大权的实际操控者后的那种转变。
但是这种转变的呈现是需要人性和政治作底的。
可惜的是,导演先是在展现人性的关键节点耍了聪明,又在展现政治的时候过于简单。
不能说这种简单完全不好。
因为政治的复杂性,导演选择了这种类似讽刺漫画式的几个段落来展现切尼弄权的过程,其实也是能颇为鲜明清晰地说明的。
但是如果把这种局部的鲜明放到整体里去看,不免发现整个过程显得儿戏。
政治儿戏化也是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这极大地削弱了讽刺电影的现实根基,让讽刺的段落也有些笑劲不足。
、这部电影因为这两点,变得零碎,仿佛只剩下一个又一个段子的合集。
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玩弄权力的人的变化,但是我们对他为何如此概念模糊。
虽然贝尔在电影里的表演的确让人印象深刻,切尼身上的矛盾性也耐人寻味——包括他和妻子如此保守却又深爱着自己的同性恋女儿,给与她极大地支持——但依旧无法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
我认为这和导演过于沉醉于自己那种嬉皮感的讽刺语调是极大相关的,在不停地抖落自己的机智段子中,他把一个人物切成了可拼贴的碎片,仿佛他想要将电影呈现的,并不是普通的观众,而是当代艺术展览馆。
这也是很多现代的导演最大的弊病,在电影里过于强烈地享受于自以为是的趣味,而忘了去建立和观众共同的感受基础。
虽是如此,仍然值得称赞导演在拼贴素材和视听剪辑上行云流水的功力。
整部电影在大量的断奏和变奏里依然保持着节奏总体上的和谐,观影时的那种畅快感是很棒的。
总的来说,《副总统》为我们引入了一个改变了美国的重要人物。
如果你对历史和战争感兴趣,你也许会在看完电影后继续思考和研究这个人物和他所导致的战争对这个世界的影响。
对于那些并不关心政治的人而言,这部电影用精彩的符号拼贴和明快的叙事节奏带来了足够的娱乐效果。
真相真的像电影里那么残酷吗?
真相也许只会比电影里呈现的更为残酷。
本文同时发表于我的公众号“沉睡的螺旋”。
欢迎扫码关注阅读更多影评。
他把美国副总统这个摆设,玩成了阴影里的上帝。
聊片子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部电影的作者。
说实话要不是因为拉《副总统》,我都没有注意到美剧《继承之战》(Succession)的导演和当年拍《非亲兄弟》(Step Brothers)的是同一个人——亚当·麦凯。
他在接受对影片的专访时曾表示,“世界已经变了,我之前和朋友开玩笑说,我也希望能像2000年初时那样,嘻嘻哈哈拍喜剧,但时代已经不同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笑了。
”
导演亚当·麦凯(看照片是不是觉得没正行的那个更具宠物范儿)当然,让亚当.麦凯声名大噪的是四年前获得五项奥斯卡提名,并拿下最佳改编剧本奖的《大空头》(The Big Short)。
电影《大空头》(三大男神加持外加老处男联合主演的商战群戏)作为好莱坞著名的“白左”导演,亚当.麦凯显然不满足在《大空头》里隐晦的阐述社会政治观点。
极具“政治包袱”的他在参与制作了一堆商类片后,终于选择“商而优则政”,扛起RPG对准白宫(现任执政总统特朗普是共和党)。
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迪克·切尼《副总统》作为传记片,从内容上毫不隐晦的直指美国有史以来公认权利最大的副总统迪克.切尼,也是亚当.麦凯对共和党从尼克松到特朗普执政的解读。
影片从一开始就是直给。
一位戴金边眼镜的老货忽悠总统在天上待着别下来,然后端坐在总统紧急行动中心里发号施令……
电影《副总统》描述“911”事件还记得《华氏911》么?
《副》片就跟闹着玩似的)老货和影片开始因酒驾被巡警抓现行的loser是一个人。
(偶滴橡皮男神) 这个loser被耶鲁开除,无所谓地回家爬电杆当电工。
无所事事各种作,又屡教不改。
忍无可忍的妻子琳妮终于放大招。
艾米·亚当斯饰演的琳妮·切尼 (当然……不是这个) “我不能去常春藤,我不能管理一个公司或者做市长,这个世界对女孩来说就是这么的不公平,所以我需要你”——琳妮。
(有没有体验出罗宾·怀特拿小鞭子抽凯文·史派西的……)心脏受鞭挞的loser去白宫做实习生,不动声色各种干,最终成为最有权势的副总统。
这么励志的逆袭,是不是感觉被导演燥的跟网红小说似的。
事实上影片这才刚刚开始!
阅读整篇大王影评受累点链接相比绿皮书这种鸡汤片,我更喜欢黑暗至死的副总统 喜欢没事翻影评的小伙伴们,也可以扫码关注“大王翩偏”
世界有颗三扒的芯
港台译名《为副不仁》比较贴切,因为VICE单词在英文里除了副职位,还有罪恶的意思。
多么万恶腐朽的美帝啊,他临危受命帮老布什助他那混混儿子小布什登基;之前任职的哈里伯顿公司知道他要飞黄腾达了,以离职补偿为由行贿两千多万美元;入侵中东帮助哈里伯顿公司攫取廉价石油开采权;运作哈里伯顿公司各种中标,当专家提出质疑时,授意插手摆平;拿着纳税人的钱去打猎享乐,结果不小心用枪打伤友人,友人还得公开反过来给他道歉,不该扫了他的雅兴;70多岁高龄超过规定但是还是插队换走捐赠者的心脏;只手遮天为所欲为,对上级溜须拍马逢迎,对下级生杀予夺,清除异己,给群众洗脑,只想再感叹一次,多么万恶腐朽的美帝啊!
不过万幸,感谢上帝,媒体舆论和文化艺术可以监督批判他们,当人民用选票将他们赶下台时,他们也只能束手无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权力,他们什么也不是!
——《副总统》观后感
从历史角度,这片把众多责任一股脑推到切尼个人的野心和阴谋。
当然,按照美国媒体的德行,最后给了切尼1分钟的独白让他自我辩解。
不过通过前面各种电影技巧的引导,只会增加观众的感觉:切尼毫无道德底线坏的理直气壮。
但是从美剧治国的角度,电影把美国政商旋转门,政客如何操控民意等等揭露的淋漓尽致。
挺好。
很过瘾,很讽刺,很幽默!
一个泡吧打架斗殴辍学的小混混,最终在爱情--亲情--个人利益--权力推动下,变成一部政治机器,就如那座茶杯-茶碟-茶杯-茶碟垒起来的小山般,最终轰然倒下,失去人性与亲情。
影片的讽刺意味非常对味,尼克松和基辛格两人在一个小屋里决定千里之外越南人民的命运,切尼问拉姆斯菲尔德,我们相信什么,拉姆斯菲尔德大笑不止,一群人在餐厅听服务员念残酷残忍自私的改变世界格局改变他国命运的决定,大笑的场面(是不是参照了八国联军侵犯中国对中国分割而治的那张版图啊?
),切尼决定放弃参选,影片出现假结尾字幕的片段,最后一群人在因为希拉里和川普打架时,两个女孩聊《速度与激情》,这些反讽镜头真的太有意思了,非常辛辣非常入骨。
浑浑噩噩的混子,刚开始还是有血有肉的,为爱而回头努力向上,但一旦品尝到无限制的权力的时候,权力这枚春药决定了他最终变成政治机器。
亲情曾是重要的,最后还是可以为权力继承牺牲掉。
那么他人的命运,他国的命运,完全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权力服务。
伊站的爆发,是一群利益之徒的挥手间的推动,一个国家的覆灭,仅仅是可以因为石油企业的利益。
这些伪装成国家利益,伪装成国家使命,很熟悉的味道。
巧妙的偷换概念,巧妙的包装名目,利用媒体舆论造势,捧杀行为,这里的狼有政治家的手段,也有平民小白羊的弱智。
能相信什么?
我们也只能摇头轻轻笑一笑吧。
即使是民主国家,也是不知道能相信什么。
平民老百姓只是那个每个时刻都可以抛弃的棋子。
和大空头的体系基本一样,这次直指布什-切尼政府的那些事,真的是愈发的贱兮兮的政治讽刺,贱到直至电影彩蛋还自嘲一句“这玩意太自由主义了”,左派原来也是可以贱萌的呢~~~~好吧,就算我萌萌懂,也不会真的相信世界变成这样样子都是切尼干的,或者小布什就是个傻子总统神马的,不过也不得不感叹,这就是所谓的民主自由国家,你们行~~~哎,小老百姓,速度与激情我是不要看的,还是担心担心晚饭吃啥吧。
导演太想炫技,花样玩的太多,拍的有点失衡了。
脸看了两部提名电影,觉得奥斯卡有问题.....
终于把今年奥斯卡提名的几部最佳影片全看了。本片像拉洋片一样地把这位副总统的一生过了一遍,内容是我们这代人熟悉与有兴趣的,结论却难以认同;44岁的主演贝尓下了功夫,从青年演到老年。这位演员12岁时来中国拍过《太阳帝国》,前些年又来参演过中国电影《金陵十三钗》, 是位好演员。八部最佳影片提名的我喜欢的是《罗马》和《绿皮书》,至于谁会得奖咱们猜不准,这是美国电影人的奖,投票的是人家电影学院的会员们。
看不下去
没有太多幕后的信息。亚当麦凯的好奇心,成就了传记片的一个思路。这里有很多调侃、假设和猜测,基本上都是基于切尼路出水面的信息。就像许多年前的《刺杀金正恩》,顺藤摸瓜,惊喜巨大。
切尼家族,美国上层主流代表。2000年当上小布什的副总统,让家族再上一个台阶。切尼还是1995至2000年间任哈利伯顿公司的主席和行政总裁。重入政坛后获得退职金2600万美元。哈利伯顿,这家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服务公司之一,当然是油气企业的最佳伙伴,而布什家族是美国大型石油公司Chevron(雪佛龙)的第三大股东。 家族的一些成员拥有天然气和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康菲石油)的股份。同时小布什任内发生的9/11事件,直接导致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2003年)和阿富汗战争(2001年),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布伦特原油价格于2003年8月摆脱30美元的长期桎梏,飞升冲天。并于5年后的2008年8月达到147美元巅峰!同一历史阶段,著名的巴菲特先生也诞生了神来之笔。2002年至2
开什么玩笑,电工进体制爬上副总统,你国考考过了么233333。24/05/23
McKay这次到底想表达什么...故事流水账,剪辑混乱的一匹,大空头有多成功这部就有多失败。
把《大空头》的风格继续发扬光大了,但感觉都快成超现实主义了……除了隐喻向蒙太奇外剧情看的困……中间突然结束笑死
3.5 没想到奥斯卡的这几个提名挺适得其所。并没有比《大空头》差,非常合拍的形式和表演系统,半程爆笑。“政治”这种东西就是最不用怕“夸大其词”的。但这个片的问题在于,它还不够精巧致命,轻到后来就无论如何也重不起来;以至于看完回想,发现既可以说它用力过猛,又令人感到无力。
非常认真地去拆解证明一坨屎拉出来之前都由什么构成,从这点来说,亚当·麦凯勉强能称为个作者。对比起来,《大空头》写的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传递下来的纽约气质,《副总统》写的就是托马斯·杰斐逊一脉相承的华盛顿立场,当然电影虽然没有概括地像传记书里写到“这是某某名人的一段故事,然后它就变成了我们认识的那个人”,不过也简单地把错综的线团(政治)归结到了单根的线条上(切尼个人生命历程),通过剪辑改变和本来就特设的结构,加上离间手法、直接纪录片的插入和那颗心自述的切入点,都给人一种妖艳贱货版的迈克·摩尔的感觉,从最后结尾可以得出某种人的样子决定国家的样子的论调,一:可以直白的看出怼川普和选川普的民众;二:可以大开脑洞地推断,导演可能并不知道东方某核心领导力量的老大哥,又或者就是知道也有可能不敢写。
为副不仁,这个台译神了。角度和节奏都很神奇
65/100 在今年一群中规中矩的本土奥系片里,亚当麦凯的编剧和剪辑设计可谓是一股清流,镜框设计也独具匠心,而且他将金句台词包装成小高潮的能力仍然在线。可是即使用了许多手段去装饰主干叙事,但作者对迪克钱尼故事里引发思考的部分的展现,比如右翼权力滥用及其后果,在当下就像对大法官的指控一样怎么讲怎么显得不识时务。而且在政治细节的展示上也可以说是避重就轻的,缺乏素材就像根据小道消息拍出的画面,对迪克本人的探讨上也不了了之。作者应该也觉得自己不算成功,提前在影片开始就给观众打了补丁,结束以后又用彩蛋打补丁,心虚得很。
对于迪克和历史政治不熟悉的情况下 看到犯困 仍然佩服贝尔的可肥可瘦能力 艾米完全是Lynne本人的感觉 在某些地方很具戏剧性 会怀疑真的如此吗 二女儿Mary的部分开始的有些突兀 但相较以往的电影个人传记的部分相对多了许多 需要二刷和字幕来了解详情内容 结尾的表达 大概是导演自己想说的吧 个人觉得在茶杯塔倒塌那刻最酷和一群年长一辈的观众一起看 深感影片的受众对象不同
除了赞叹贝尔出神入化的人肉易容术,就是堪比纸牌屋第六季的无聊观点,虽然很多观点都认为切尼确实是布什政府内的影子总统,但911及其后续的两场战争已经在舆论界被贴上了石油利益的标签,这里也不必老调重弹故作悲凉啊,这么一个华府男甄嬛难道就不值得好好挖掘一下发家史吗?
电影本身非常好看,也非常informative,最大的问题是把大部分责任归咎到一个人身上的做法毕竟是懒惰和肤浅的。
没意思
作为电影是一部乱七八糟的故事片,作为传记,可能还有点不错的看点。
最后还真把迪克拔高成了白宫里的黑暗骑士,布鲁斯韦恩上身么,连咔痰的声气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