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27届多伦多电影节Platform Prize 和哥谭独立电影节最佳剧本的获得者,《你好,布拉德》通过流畅的场面调度和精悍的台词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有关中年危机的故事。
我深有体会的并不是因为它精准地描绘了我的家庭焦虑,具体到每一个场景、一句台词都能让我产生”切肤之痛”;更值得玩味的是,电影几近袒露式地解构了“中年人”这一群体:他们世俗、疲态、念旧、絮叨、短视甚至带有些鲁莽的偏执,就像老阁楼上快要融化的黄油被拿来当早餐,带着自以为是的黏意,以一种颓靡的姿态,强行闯入你的餐桌。
电影中的布拉德就是这样一块“老黄油”,他享受着美满的家庭生活,却始终怀揣着在同学面前竞争产生的产生的落差,而愤世嫉俗。
直到他儿子因为时间误差错过了哈佛大学的面试,需要他靠拉低脸面来求助于昔日同学的帮助的时候,他才算是从理想主义的老阁楼里走出来。
然而讽刺的是,他始终还保留着那一尊“傲骨”:“不好的餐具不配吃我”(面对政客同学Craig的言谈不屑一顾); “我的产地无比尊贵”(自己做的非营利性事业高人一等); "哪怕入口的姿势也得妥帖到位"(联系到布拉德最后的道歉 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正当我抱着的果然幻想和自我建构是中年人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普遍方式想法看到了结尾那一个标题一出“status”不否认我确实有当头一棒的感觉。
确实是带着对标榜意味的自嘲了,但是回首再看那种近乎摆烂式的坦然,看到的却是对在“status”这个框架里自觉式责任的一种求和心态了。
我们都在笑中年阶级的俗不可耐,但是我们又总会长成我们讨厌的那个样子。
影片中布拉德的人物形象,象征着自我在家庭中的牺牲和调和。
在看到儿子小时候弹钢琴的视频的时候,虽然带着某些自我安慰,但不悔的选择也让我们联想到那些为人父母的责任。
电影中的配乐穿插在父子迷茫的寻找之途中,给人一种摧枯拉朽的感觉,像是生活本来的面目;结尾用德沃夏克的《幽默曲》,让纠结的布拉德完成了一次灵魂上的升华:幽默中压着生活悲苦和孤独的韵脚,小丑摘下面具开始独白。
压抑的情感在此刻迸发开来,流露出的不再是音乐,而是那位孤独中年者被“status”框住的灵魂。
“就像这个世界,我只能去感受它,而无法拥有它。
当然,我还是爱这个世界” 中年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无奈的自我妥协。
布拉德的孤芳自赏也许也只是中年人抵抗被世界同化的一种方式吧。
毕竟,人生如逆旅,你我亦行人。
生活的意义有很多种,而生活却从未被定义。
看这个电影让我感到有些压抑,感觉电影中遇到的选择都是在亲身经历一样,似乎时刻在决定着自己的未来,莫名让自己好有危机感。
可能自己过的太随意了吧,往后我可能也会像布拉德一样难以接受自己生活的不如意,渐渐远离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圈,爱着这个世界,却不能拥有世界。
但换个角度想想,有人过的奢华,变得世人皆知,也有着为人不知的烦恼,何必再和他们去攀比呢。
布拉德的善良质朴,优秀的孩子,都足以点亮他的生活,爱着这个世界也幸福了。
敘事节奏我蛮喜欢的。
一开始就是躺在床上瞎想,自己成功的旧同学们。
阿納尼亞说“你50了,仍然覺得世界為你而轉”确实,brad看起来很卑微,但这卑微是他自己造成的。
为了展现自己的不凡而和同样等待儿女面试的家长夸夸其谈——我的儿子是天才、他的导师说他很大机会能进哈佛哦、他被系主任面试了哦。
被害妄想地觉得craig和自己是竞争关系,得到“我從來沒和你競爭”的答案后哀怨地问出“Why did you treat me like this?”他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
“不要讓我表現得為你難過,你活得挺好的了”。
他幻想着儿子成功后他会有多快乐。
却也害怕儿子的成功会控制他。
那是儿子的成功,而不是他的。
如果儿子变成一个街头艺人呢?
他嫉妒所有人。
“我愛世界,卻不擁有”但能说我从来不是brad吗?
我曾经是他,和他有一样的想法。
关于失败的洗腦音樂,莫名蛮好听的。
I am still alive.Thought thousands of time about quiet the same doubts. Am I successful? Did people respect me? What did I own and what do I own now? Do I hate this fucking world or do I still love it?He said, so many times I popping myself up and tearing myself down, but forgot I still love.Actually looking back, it is really warm when the wife and the son said, I don't know, I love you.I like the young actor.
一个中年男人可以有多讨厌—电影《布拉德的中年危机》前几天,同学群里有人转关于这部电影的文章,引起了一群马上就要步入“中年危机”的大叔们的感慨。
我当时并没有看过这个电影,凭着文章里的信息,断章取义发表了一通感慨。
大意就是说这个男人“太作”,不知道珍惜感恩。
今天从头到尾看完这部电影,发现他的问题真不是“作”。
他的问题比“作”大多了。
简直可以列一个“最让人讨厌的人”的清单了。
- 惦记着丈人丈母娘去世后的遗产,让老婆现在就去和大舅子争财产去。
- 成天想着当年的同学现在多么成功的事,并和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并陷入低沉的情绪。
- 当年为了“理想”而投身的职业,后来发现没有如自己所愿带来社会地位和尊重。
因此对别人和自己的职业不满。
- 对“发达了”的老朋友们聚会不叫上自己而耿耿于怀。
- 对自己社交圈里愿意跟自己交往的人心存不屑。
- 羡慕能给老公带来资源和事业心的老婆。
觉得老婆耽误了自己的事业发展,因为她没有企图心、乐天知命。
- 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节。
很少体会到抚养孩子的过程带来的快乐。
- 体会到抚养孩子带来的成就感的时候,是意识到孩子可以给自己带来荣誉的时候。
- 为了自己的虚荣,对孩子投入过分的关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 当孩子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只顾讲自己的一些大道理。
-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发怒并指责孩子。
深思一层会发现,情绪失控更多的原因是发现自己的虚荣可能变成一场空。
- 错过了面试时间希望得到通融。
求人帮忙的时候觉得别人帮他是理所当然的。
不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 鼓起勇气承认自己对朋友的嫉妒,觉得自己敞开心扉就是对别人的认可和恩情,对方并不接受,转而心怀怨恨。
- 预定餐厅没有得到好位置。
对社会中不公平的现象看不顺眼,自己愤愤然,然而却也想不出办法来解决。
- 并不真正关心“朋友”。
朋友成功,自己嫉妒;朋友倒霉,可以让嫉妒稍微缓和。
- 满腹抱怨,平时不敢说也没人可说。
遇到天真善良愿意倾听的人,把对方当成情绪垃圾桶,说个没完。
- 求朋友办事请吃饭,菜还没点就跑路了。
发生了自己不愿面对的情景,就一走了之。
完全不考虑自己留下的摊子如何收场。
- 对有恩于自己的教授,多年来没有任何哪怕很小的实际行动,比如打个电话,寄张明信片。
只是打算顺路拜访,就给自己制造出是一个“感恩的人”的幻觉。
还因为发现自己“失宠”而心生失落。
- 不重视衣着,不讲究场合,不管什么出席什么场面都是一套灰蒙蒙的衣服。
方便、舒服、省事、耐脏就好。
嗯…这个清单列着列着,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劲儿。
这些难道只是在说布拉德这个主人公吗?
人近中年,周围的人,包括我自己,估计都可以在这个清单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实在不愿承认,但这个清单的名字确实可以改成“我可以多讨厌”。
电影中有两个我特别喜欢的人物。
一个是儿子的学姐,一个印度裔的哈佛政治系学生、长笛手。
她真是一切美好品质的化身:美丽、聪明、善良、正直。
在以我无法理解的耐心听完布拉德的长篇抱怨后,她一语直指问题的关键,“你太幸运了”。
我本来还以为她会说些像我之前评论的那种“有这么好的老婆孩子工作”之类的。
可是我错了,她说的是“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你还以为这个世界是围绕着你转的。
你是个多么幸运的人。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姑娘是涉事未深的天真。
但真正天真的是这个47岁的中年男人啊。
是有多幸运,才可以让他活过47年后,还没有被生活教会世界上有命和运这回事,还认为自己的努力和愿望都不应该被辜负,还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可以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咂摸心灵伤口…是有多天真,才会觉得这一切都理所当然啊。
这个姑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感恩,对周围的世界投入关怀。
她的善意不仅会给她自己力量,也会让她周围的人更幸福,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这样一个20岁姑娘拥有的品质,是任何一个中年男人、任何一个中年人、任何年纪的一个人,都不应该放弃的。
我们平庸生活的解药,不是金钱、地位,甚至不仅是妻贤子孝、身体健康。
而是每个人自己内心的这种力量。
没有这种力量,即使拥有得再多,也治不了“作”的病根。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另外一个人物就是布拉德的儿子。
他曾经怨恨父亲在校园给他丢脸,但想通了每个人都是只在乎自己,没人会记得,最在乎自己的人就是父亲。
同样,最在乎父亲的人是他这个儿子,因此布拉德只要在乎儿子的看法就好了。
他的看法是,“我爱你”。
这是电影的最后一句话。
看得我直想哭。
谢谢你,谢谢你让我相信。
即使“令人讨厌的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
我永远还有机会。
这是一部让“中年人”浑身战栗的电影,男主角大量的内心戏,浮夸的心理暗示,诡谲的配乐,无时不刻不让一个身处生活漩涡的中年人头皮发麻。
看这部电影的契机源于一次跟朋友的午后畅谈,我推荐他看自己刚发现的宝藏电影『背靠背脸对脸』,话题投机他又推荐了我一部『布拉德的中年危机』。
看到吗,作为两个已过而立之年的社畜,某种不言而喻的倾诉感让我们给彼此推荐了一部类似轴线的电影。
1994年黄建新导演回到电影本身,因为儿子特洛伊要去面试大学,整日庸碌的父亲被无暇抽身的母亲安排随行。
一个年近五十郁郁不得志的父亲,在得知儿子有希望考上哈佛、耶鲁等名校的时候,那种“老来得子”的惊喜振奋让他一改往日的灰头土脸,春风得意的溢于言表。
他甚至开始脑补儿子今后“王多鱼”一般开挂的人生……而这种虚幻的遐想被生活中频繁出现的内心写照猛然拉回了现实——这一切都是儿子自己的,跟他那些跻身上流的同学不无二致,反而更加衬托了自己的平庸、落寞。
大学时期,自己成绩斐然光鲜夺目,被教授赏识被同学依附,自己曾几何时也享受过聚光灯下风光无两的快乐。
而如今踏入社会,面对往日同学桌荦不凡的人生,自己却要为儿子眼下的面试卑微至极四处张罗关系。
内心的撕裂感与现实的挫败感交织悱恻。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知足常乐,布拉德何尝不想这样说服自己?
对比普通小康家庭,有知足的妻子聪明懂事的儿子,满足生活的工作。
可当年的同学一个个显赫的人生故事回回把他拖回现实的窠臼。
跟儿子女同学畅聊自己所学专业那会,女同学得知自己从事NGO(非政府营利性慈善组织)时赞赏崇敬的目光,让他也曾片刻自豪过,但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很快又让他与女同学话不投机。
这是两代人的代沟,也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撕裂。
最终中年人的势利在年轻人的理想面前一败涂地。
最后,为了感谢任职白宫的老同学费舍给儿子面试牵线搭桥,导演刻意安排了布拉德与费舍在一个高档私人餐厅面晤。
无论是女服务员的揶揄讥讽,还是白宫贵胄赤裸裸的挖苦、炫耀,让一整部压抑剧情推至顶峰。
看弹幕很多观众义愤填膺地表示,布拉德应该立刻结束尬聊挽回自己最后仅余的那点自尊。
我反倒在这个桥段行进中畅快异常,不破不立,让那该死的自尊心见鬼吧!
让攀比、妒忌、奢望、贪婪烟消云散吧!
影片的结束和『脸对脸背靠背』如出一辙,开放式的落幕…没人知道儿子特洛伊最终有没有“得偿所愿”进入哈佛,亦或是追随父亲曾经的脚步选择经济压力较小更为理想主义的『塔夫茨』。
我希望特洛伊选择塔夫茨,因为去参观校园的时候,塔夫茨更像是脱离金钱、名利、世俗的乌托邦,特洛伊在那里露出了恬淡的笑容。
影片行将结束,父子俩回到破落的旅馆,贯穿整部电影的压抑感荡然无存。
昏暗的灯光下,简单不无温馨的对话,血浓于水的亲情流露。
从疑惑、反感到谅解、鼓励。
导演借儿子的口说着:没人会想着你,他们只在乎他自己,唯一在乎你的人是我,是爱你的人,你只需要在乎他们就行了。
你自以为是无处遁形的尴尬,你备受煎熬极力掩盖的窘迫,WHO CARES?
半小时过去,一天过去,三个月过去,一年过去,有谁还记得你彼时彼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
把焦点放在正确的地方吧。
《Brad' status》认识的自己是一个想象极其丰富的人,他会常常失眠,一副沉思者的样子,仿佛是另个世界的人。
每个人都会觉得世界是围着转的吧,特别是很小的时候,每当做完一件事,觉得要是没了自己,肯定发展会有所不同。
但事实是事情总是需要有人做,而你只是恰巧在哪里而已。
长到后慢慢接受即使你离开,世界完全不会因为你的离开会有所改变,这其实是非常残忍的。
几次对白都说到我很爱这个世界,但表达后面有所改变,分别是以前这个世界也很爱我、世界好像不太喜欢我、无法拥有这个世界。
或许很遗憾,但是这一路的成长确实没有办法靠想象就可以去完成的。
其实电影总的来说不需要两个主人公,如果只有布拉德,通过与不同的人对话,或许也没有违和感。
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脱离其他人,而独自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期待,主人公也是在不断和其他的做比较中获得更多的。
总之这部影片非常值得反复咀嚼,特别你在不同的年纪,肯定感受是不同的,但共鸣总是存在。
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会归于平凡,只有少数幸运儿会成为人中龙凤。
也许你在学校里是佼佼者,然而数十年后还是会被中年危机所困扰。
世界不是绝对公平的,许多事情我们无能为力,即使你对别人的成功眼红、不服气,但事实就是事实,真实的世界没有标准答案。
爱和别人比较是我们的天性,它可以有正面的刺激作用,但如果眼中只有竞争,凡事都要争个高下,就会失去人生的趣味,陷入一种不断自我吹捧或者是自我否定的情绪中。
我们时常可以静下来,感受生命本身,可以去爱这个世界而不想着占有它。
虽然有些事我永远没法完成,但我已经拥有了许多东西,我依然爱这个世界,最最幸运的是——We're still alive, I'm still alive.
“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这个词, 据说是由加拿大精神分析师Elliott Jaques在1965年提出。
维基百科上的解释是,它是发生在中年人身上(一般为45-65岁的人)的一场关于自我身份和自信心的心理危机,往往与一个人的日益增长的年龄、无法躲避的肉体衰老与走向死亡,以及可能在生活中难以获得成就感相关。
经历危机的人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抑郁情绪,懊悔,高度焦虑,亦或是很想让自己变得年轻,生活方式发生急剧改变,或者内心期望能够扭转过去的一些决定和事件。
了解了定义和症状,那么就不难理解布拉德所经历的内心动荡。
他就像在和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在对抗,尽管他知道自己无力去改变个人历史。
一切在过去时间里所写就的,终将无法改变。
从认知心理学来讲,要解决内心的冲突和痛苦,需要认知协调,也就是,要么去改变现实与内心期望一致;要么去改变内心认知而与现实和解。
无论如何抵抗现实,内心痛苦到某种程度,人自然而然会放开手,学会接受新的现实,学会把自己放进新的现实中去,只要还想继续生活下去。
丧,是中年危机的本质。
但是,人,总要往前继续走下去。
就像布拉德儿子劝慰他的,不用去比较,不用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每个人最关注的其实都是自己而已。
只有真正少数爱你、关心你的人,才值得珍惜。
在能量不足以支撑自己所有欲望的时候,懂得取舍,懂得动态平衡。
立足人生半途,看来处不后悔,看去处有方向,虽然认识到自己其实是资质平庸的普通人,但是仍知道自己尚有可为之事、可尽之力、可爱之人,只管尽力而为,哪怕再迷惘,今日也要做好最小单位的事情。
没有一个无坚不摧的实物叫“自我”,去做小事,去和现实发生关系,去和人发生链接,碰撞反弹回来的那个就是我。
只有今日的我,做可为之小事,更好地交棒给明天的我。
和命运扳手腕,一天一个small win,不祈求大获全胜,但求像西西弗斯一般,日日滚石上山,日日落石下山,把这件周而复始的事情,做成自己的“道场”。
今年陷入中年危机的我,去上了商学院,进入全新的跨行学习领域,成了一个碎成渣的学渣。
我也不知道学完之后,我是否能够找到新的事业突破点,是否能够找到下半生一直热爱的事情。
我就在一切的未知、不确定中,让自己学会在混沌之中沉淀下来,全然投入,做好小事情,并且相信柳暗花明的时刻会不期而至,我将欣然迎接,走向更加开阔的人生。
这是我看Ben Stiller深度电影的第二部。
自己的对这部电影核心的感受就是:如何衡量人生的得失。
布拉德是典型的中产家庭,但是有更好的典型成功人士代表在朋友圈中,他们光鲜亮丽,他们及时行乐,他们有的是幸运之神,有的是事业场的常青树。
他们吃饭的时候会有人主动上前打招呼合影,甚至连餐厅中最好的空位子都是备选好的。
所以,布拉德感受到了失败。
一个中年人,本来的愿望是把时间换成慈善感受,并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价值,但临了临了,却陷入自己的人生价值空虚中。
他想以孩子的标签作为自己成功的宣传册,但转瞬即逝的还是自己的人生失败。
所以,布拉德感受到很惨很丧。
我也在问自己:我的人生价值是什么?
初中的同学有的在加利福尼亚工作,虽然不清楚他过的怎么样、从事工作是什么,但感觉是很高端的人生;有的同学在AVL公司、有的在更高端的top公司取得进展。
我不禁也怀疑自己:我是不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呢。
意思是比如大学是211,不是985,工作是传统制造业,不是互联网,家庭很普通,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门弟。
所以我也会焦虑不安,如果有一天临了临了,和布拉德的感受一致怎么办?
有时我也会想,有的一起竞争过的同学同事的现状并没有自己这样好,有时也会庆幸自己能够坚持到这个程度。
但是这掩盖不了内心的恐惧,不是焦虑,是恐惧:如果和布拉德的感受一致怎么办?
那个时候如何去面对以往的时光?
那些没有价值与意义的人生片段?
我想,这不就是“尺子”是什么的问题吗?
哲学告诉,如果将世间所有的尺子都变成金钱,那么人生就没有这么多烦恼。
金钱是一种最好的衡量标准,但这毕竟是理想哲学中的情形。
那么快乐与幸福能作为尺子吗?
似乎也不能,一个人永远无法体现所有人度过的不同人生,也就无法去判断这个尺寸是否恰当,即便是人生传记作家,你也不敢去相信他说的话是否是真实的想法,毕竟一个以此为职业的人是利益相关者。
所以尺子在哪里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某个阶段的想法,如果能把这把尺子比较一下,该快乐的人就快乐吧,该悲观的人就悲观吧。
多多包容一下即可。
无聊冗长,本以为是一部讲述音乐拯救颓废的中年人,看完才发现讲的是人比人,气死人,放下才是王道的无聊故事。
一部沉闷(以至于在飞机上看到一半就睡着了),但是又不得不让你回过来思考的电影。这跟前几年央视的“你幸福吗”非常的契合。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富可敌国,幸福是今天比昨天过的更好。很多人这个没想明白就会陷入男主的危机感
姑娘对布拉德的吐槽不够狠,甚至都不应该整晚听他自怜唠叨,就像我不该花一百分钟看这部电影。
这Ben老的啊。。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个人欲望太多
看到影评有一句话,"你越觉得别人在炫耀什么,你就越缺什么。",人类一思考,就开始沙雕的自洽。
很真实的中年危机啊,回头想想brad的生活未尝不完美,导演和他的同性恋父亲一起参加过极速前进,是个非常善良懦弱的人,比赛中就非常喜欢他,怪不得能拍出这样温柔动人的父子电影。
生活在第三世界的人民,看这些白人男士的所谓精神危机。大概就是吃不饱饭的劳苦大众理解不了林妹妹吧。
47岁的布拉德却脆弱到需要一个哈佛大学生的鼓励和点醒,只能说舔狗找权高位重的同学帮自己的儿子走后门这件事挺生活化的,也确实能够碾压布拉德的自尊心了。其他的,估计就是布拉德失眠矫情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种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不必羡慕别人的人生,每个人辉煌的背后都有自己的付出。李嘉诚说过:”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
一个中年男人成天活在悲天悯人里,就不能醒醒吗
跟所有中年郁郁不得志的cliche电影一样,心中的落差感最终需要从你羡慕的人的mean side找到,最后教育你堂堂正正做人,珍惜家庭。儿子的扮演者有点痴呆。
好多镜头都看的鼻头酸。人到中年除了要关闭朋友圈外,千万要记得及时更新自我的定位。看着那些年轻人不要去嫉妒也不要总想做人生导师,理想主义者不一定总是要吃屎,但拿出来作为招牌天天说也有些恶心,更不要自怨自哀,至少不要影响别人,最最最重要的是有钱就花去他妈的头等舱和东海岸
故事很暖心,但视听没啥意思,3.5吧
中年男的意难平
好闷好丧……真实的中年危机,男主这种人非常的让身边的人抓狂,想远离……
我已经拥有一切
如果你不是百分之一,甚至不是百分之十,成天勤恳工作又生活在美国,你会明白主角的独白中每一个字意味着什么。除了结局的一分钟以外,其余时刻都是另种版本的白日梦想家,看到心底盈眶。
白日梦想家拍续集了这是
男人的中年危机 无法感同身受
男主四处发散辗转反侧的焦虑和幻想代入感都极强,可见同辈压力是一个可以从6岁折磨到60岁的问题。难受的不是比其他人缺少了一家私人飞机或是哪座小岛,而是早已失去的可以畅谈理想、无视现实、充满可能性的青春人生。年轻的时候我爱世界世界也爱我,到底是什么时候我们开始不爱彼此。万千的感慨藏在听着交响曲忍不住落下的热泪里,为了那些依然可以爱却无法拥有的生命,也为了那些已经拥有却忘了去爱的生活。希望我到中年也能悟透与所有不忿和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