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以为这是一个对抗强权的故事,从那位强权市长去找神父开始我就知道预告走歪了。
我不懂俄罗斯,没办法表达感受,用一些镜头来描述一下电影中的世界。
一个看着就阴冷难受的地方,人物手中就没几个镜头是缺了酒的,总觉得所有人都处在醉酒或即将醉酒的状态。
法院有两个镜头都是女法官以念经的姿态读判决书,没有审判,没有过程,冗长到有rap的质感,下面站着一票快要睡着的律师,检察官,犯人,法警。
强权代表市长先生多次寻求神父的帮助,他到底做过什么恶,电影没有说,但他可以堂而皇之信心满满的站在上帝面前宣称上帝什么都看得见。
最后那段布道的直译是不是只要你相信上帝,上帝在心里,就能得到自由。
我不信教,我也不了解俄罗斯的东正教情况,那这赤裸裸的自欺欺人让我有点想吐,权当我理解错了吧。
有没有一股绝望之感窜上来,活着是靠自己,靠政府,靠强权,靠酒精还是靠上帝呢。
利维坦据说是圣经故事里毁灭一切的怪兽,这种生存模式也够渗人的,天朝其实也还可以嘛,是不是咧。
“你能用鱼钩钓到利维坦吗?
还是能用绳子绑住它的舌头,它会向你祈求原谅吗?
它会对你祈求原谅吗?
这世上没什么是平等的,它在傲慢的人水族之上作王。
”距离影片结束三十分钟,男主去质问神父,神父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这段话几乎概括了影片的主旨。
这段对话非常重要。
好比陷入困苦的人类直接质问上帝:“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一般”。
影片中的男主因为政府官僚权势失去自己的土地,被妻子背叛仍选择原谅,他没有错,他是个可怜人。
神父让男主像约伯一般顺服自己的命运,当男主愚钝的不能理解他说的这番话时,他鄙夷地走开了。
没有信仰并没有错,只是他惹怒了那些有“有信仰”的人。
到底谁的身上犯有罪恶?
与官僚勾结仍道貌岸然宣道的神父没有罪?
为了自己一己私欲逼迫男主拆迁,嚣张跋扈的市长没有错?
为了自己以后的荣华富贵互相勾结陷害男主的人警察局局长法官等三人组没有错?
男主进了监狱,而这帮有信仰的人却从教堂里似乎得了神的庇佑走出。
上帝是不公平的,有时候你会看到上帝是眷顾那些信仰他即使有恶的人。
信仰的迷失,罪恶的横行。
还记得市长和女主都问过男二,你信上帝吗?
男二都否决了。
说实话,男二和女主的猫腻片子一开始就表现的很清楚了,大概是某些人眼浊。
要是所有事情都讲的那么清楚还算啥好片。
这种事情总有一天东窗事发,这是能预料到的,并不突兀。
片子后三十秒,男主一次获得审判。
(片子里男主被判了三次,两次是在法庭上,一次是在警察局里,三次,男主都一言不发)并哭着说我不明白,能触及到我们,因为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命运要这么对他。
他是个好人,他原谅了背叛他的妻子,他关心他的儿子。
他唯一做错的大概是他没有信上帝或者他的性格暴躁。
片子确实有点脸谱化,比方说市长恶到底,男主可怜到底,人物性格比较单一。
剧情走向差不多能预料得到,整个片子我认为除去这些倒还值得上三星。
另外一星给当警察扛着一堆领导人相框出来当射击靶子的情节..
很喜欢电影中不经意间呈现的讽刺。
这些讽刺裹挟在冷眼旁观的镜头下,显得颇有意味。
比如电影中出现的两次审判念词,一本正经的严肃表情配上急速冷漠麻木的语调,占据屏幕长达三分半钟,义正言辞的表达与事实的不公正形成反讽。
还有前苏联领导人的照片被当做野外枪射的靶子也是个有趣的政治玩笑。
甚至,宗教也成为调侃的对象。
妻子自杀后,科里亚酗酒度日,陷入迷茫,求助于牧师。
牧师给他讲述了约伯因为放弃反抗顺从命运而活了140岁的故事。
然而,镜头马上转向两头安然吃饲料的猪。
似乎导演在言语,猪就是顺从命运的代表,纵使活了140岁又如何呢?
《利维坦》9.21,早闻大名,原来是一个恐怖电影,这个电影太恐怖了,这种恐怖不是表面上的,不是泼洒血浆刺激眼球,贩卖丑陋挖掘人性,呈现悲惨收获同情,而是需要观众有一定的悟性,思考+醒悟=看见本质,看见本质就意味着看到冰山隐藏的大部头了,正是因为看到大部头所以才心头发凉惊悚恐惧,无奈又绝望。
2,无奈更甚《海边的曼彻斯特》,谁给你自暴自弃的自由?
当一切像江河之水一样看不见的在流失,一切都不可掌控断流,愤怒只是困兽犹斗,白骨才是归宿。
3,绝望更甚《狩猎》,你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说什么清者自清,请你到监狱里去自清,去拷问上帝为什么?
《利维坦》已远远不是“强拆”这么简单幼稚的政治难题,而是持续千年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决绝之争,在电影里胜负不一,唯物主义输者有律师和男主科里亚,赢者有市长。
唯心主义输者如男主科里亚的妻子利里娅,赢者如现代“教皇”的神父。
庄子在齐物论就曾论“辩”,把他的那段论“辩”放进这个电影里好生残忍现实,由此可见庄子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超越了他的导师,朴素唯物主义的老子曾言“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律师(唯物主义)和科里亚的妻子利里娅(唯心主义)最后都不再辩了,而男主科里亚(唯物主义)却欲辩无机,好犀利的讽刺。
对和错,善与恶,黑与白等在这片中导演留了非常大的空白,给观众自己去解读,但大是大非导演还是很清晰的。
4,最重要的,也就是最恐怖的,当宗教信仰服务于权贵阶级,或者说当权贵阶级向宗教输出利益,宗教光明正大的宣传正统,也就是试图证明权贵是正统,是光明正大的。
权贵宣传正统,也就是试图证明宗教是正统,是光明正大。
他们以正统麻痹平民百姓,高举正义之旗吸食平民百姓的血肉,海中的自由无敌之鱼王“利维坦”都会血肉吸干惟剩白骨(海边的白骨正确的理解其实是被无敌怪兽利维坦吸食光光,但我认为人性恶起来时比利维坦更甚)。
另一个权贵与宗教狼狈为奸的电影请见《豹》,台词大概如是说权贵:“我们本质上就是豺狼虎豹。
”5,我讨厌憎恶儒家就是因为儒家是专为皇权服务。
俄罗斯电影大多都是大气悲情的,例如《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从天地山河到人间悲凉,似乎俄罗斯人的性格正如那漫长的寒冷冬季一般,冷漠,悲情。
似乎这个民族一直都活在忧郁之中,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十分典型的俄罗斯性格。
其实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能预见到故事的悲剧结局。
胳膊拧不过大腿,即使在被称为“战斗民族”的俄罗斯人,也无能为力。
男主,易怒,粗鲁,但在关键时刻却都是隐忍退缩,从市长去挑衅,他拿着枪却没有走出门,又例如发现妻子跟自己的好友出轨,却还是原谅了妻子。
他会的只有大声吼叫和喝伏特加。
女主,莉莉娅,美丽,寡言,用现在的话说,高冷,她的出轨,看似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
也许在面对整天只知道酗酒发疯的丈夫,那位来自莫斯科的高富帅律师似乎给她死气沉沉的生活带来了一道阳光。
高富帅律师,德米特里,帅气,干练,没有男主的鲁莽冲动,为了好友四处奔走,感觉那么的义气十足,但是对自己的朋友妻子乘虚而入,又揭露了人的黑暗本性。
市长,高傲,目中无人,狂妄,心机深重,虽然表面看起来像是一个肥头大耳的窝囊废,但不能不说他是本片里最后的赢家,这可能是导演的讽刺,但谁又能说现实生活中不是这样呢?
故事快结尾的时候神父说的那一大堆关于真理的说辞,那些虚伪的面孔,又何尝不是导演对宗教的抨击。
上帝,对于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来说,在哪里。
估计只有像是市长那样的人才会那样信奉上帝,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但对于本来就一无所有的人,他拿什么去信奉上帝。
正如男主跟神父交谈说的:“是不是只要我去教堂点点蜡烛,做做祷告,一切就都能变好?
”男主被陷害,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警察,检察官,法院,都是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没有丝毫的正义和公平可言,但是警察说他们得到了很多证人的证词,难道那些朋友不也是受人指使么?
仔细一想都觉得背后一凉。
之前在俄罗斯留学的时候,可能我只是一个局外人,感受到的只有美好的风景和人文情怀,所以对这个国度有着很不一样的感情,这个国家,有着那么灿烂的文化和历史,虽然承受过很多的曲折和磨难,但也造就了他们坚毅的民族性格,可是她又是那么的千疮百孔,令人惋惜。
贪污腐败,寡头,独裁,经济落后等等,俄罗斯的电影大都是这种灰暗基调,这部电影敢这样抨击普京政府的腐败,勇气可嘉。
希望,俄罗斯可以好起来。
当所有“杀妻”的证据呈现在面前时,失声痛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当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从面临“强拆”,到被拘留,到妻子出轨,到“战友”离去,到妻子离开,到妻子自杀,最后竟是自己杀死了妻子,怎么能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一个小人物与权贵的斗争,用一场场血淋淋的事实警醒着我们,该如何选择?
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无论是斗争到底还是俯首顺从,终究都是为了活着!
这个世界,这样的境遇,又有多少是我们能左右的了呢?
放眼世界,哪有一方是净土呢?
难得糊涂,说的是大道人生,可是谁又知道也许那是最后的顺从呢!
后悔了吗?
如果当时顺从一切,接受那点“赔偿金”,不请律师,是不是结果会有所不一样?
“战友”不会来,妻子便不会出轨,也不会被儿子发现,儿子不会和母亲恶语相加,妻子不会自杀,一切还是照旧。
我们都这样嘛?
顺从一切恶势力,向权贵低头,努力的接受他们给予的一切,不管是否公平,然后继续诚心的像我们深爱的宗教祷告,感谢万能的“他”都在公平的给予他的信徒一切,也许这样才能平安,这样才能活的舒心。
神明是我们最后的心灵慰藉,不知道失去信仰后,心灵该何处安放?
这部电影的力量抗衡远远比我原本所设想的要复杂。
导演将原本观众所期待看到的力量冲突(政府和平民的冲突)分解,并重新组合。
我们确实看到了两种缠斗在了一起的力量,但并不简单可归为政府和个体。
从电影一开始,男主角尼古拉出现,代表一种强有力而野蛮的力量。
他是个说一不二的父亲,用巴掌教训叛逆的儿子,并称之为“男人之间的爱抚”;拒绝与妻子商量家庭重大决定,而更愿意把心中的愤懑和不甘跟老朋友倾诉(妻子说,”过几年你就会被儿子打倒了,他的回应是我才不介意呢;而只有面对老朋友的时候,他的回应是低下头,‘我们都不是年轻小伙子’,即承认自己的无力)。
而面对与市长的对抗时,他会首先就冒出鲁莽的想法——杀人。
他跟他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大海边建造房屋,用双手吃饭的祖父,父亲一样,是依旧在小农价值,父权意识下生活的体力劳动者。
他所代表的力量就像夕阳下海边散落着的航船废墟,巨大的鲸鱼遗骸,原始,蒙昧且富有魅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得过时了。
从电影一开始,这个男人就已经站在了擂台上。
但,他对面的对手是谁呢?
当尼古拉因为一时冲动被关进了看守所时,他的律师朋友做了什么?
在办公室里同市长进行了一番势均力敌的舌战,然后,在小旅馆享受了同尼古拉妻子的性爱。
当尼古拉被放出来,打电话给他的妻子(此时她正赤裸着下半身跟律师共处),抱怨她对自己的关心不够,这一幕仿佛在映射着许多生活在社会中下阶层的体力劳动者常会有的抱怨——凭什么他们会得到的远比我们多?
律师朋友,尼古拉当年的军队下属,从军队出来之后就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直到成为如今的著名律师。
在片中所展现的俄罗斯政治环境下(警察普遍贪污,市长垄断经济,横行霸道),他能够进入莫斯科律师系统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唯一的前提就是他已经完全接受了既有的游戏规则。
虽然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因为旧日的友情跟他站在同一战线上,但实际上,他的身份已经注定了他跟市长站在了同一战线上。
他们代表的是同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更为精巧,以语言和文字为载体,组成一种密码,一套游戏规则,在同类人群中反复操练,加固最终成为一道密不透风的墙。
这一点在律师敲诈市长的一场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所应用的语言完全是同一系统,充满了暗示和试探,一个名字像一个需要被解开的谜语,从一个人的嘴里貌似轻描淡写地被吐出,而另一个人则需要花上数天的时间去破解背后的含义。
所以他同尼古拉(以及尼古拉的朋友)的结合只是暂时现象,他所使用的力量系统已经改变了他的处世方式,让他不再具有尼古拉那样的爆发力(哪怕那是无谓的)。
而在社会层面上,他远远超过了他的朋友。
这种精巧的社会力量已经胜过了个体的,不受约束的力量,所以他安然地返回了莫斯科;而他的朋友不只失去了妻子,房子,也失去了15年的自由。
导演无疑是悲观的。
已经熟练掌握了“语言/文字即力量”的精英们逐渐被一个个编入了系统之中,等待他们的是水晶,陈酒和播放着爵士乐的高级酒吧。
记得那个穷困潦倒的神父讲得关于约伯的故事吗?
约伯不肯相信无形的上帝,他不断挑战底线,直到上帝“大发慈悲”,以暴风的形式出现在他面前,向他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悲悯,直到他完全倾倒,折服。
这个故事在说什么?
我觉得是反抗的尽头必指向服从,至少是见好就收。
而还没有被精细得社会化(就像鱼被流水线收进一个个小格子里一样)的个体依然拥有巨大的,野蛮的力量,正因为没有组织也无规律可循,它们反而对坚不可摧的国家机器产生了最大的威胁。
在导演的镜头下,他们不可避免地从一开始就将以废墟,骸骨的形式出现了,因为他们的第一次觉醒其实就意味着毁灭。
女性的缺席尼古拉的妻子莉雅,毋庸置疑,是一位风韵犹存的美人。
但很可惜,她的美并没有为她在这部电影中增加多少存在感,从头至尾,我们其实都并不了解她究竟在想什么。
从一开头,她就生活在一个完全由男性主导的家庭中。
如果将开头尼古拉儿子同她的对话置换到一对夫妻之间也同样可以,这就在暗示她实际上在同两个强势的,认同父权,并且都对她有欲望的男性相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就像一道沉默的影子。
在情节上来看,莉雅的存在一直都很像专为推动情节而设置——她跟律师偷情,导致尼古拉与律师分道扬镳并更加颓废;她的自杀,进一步在心理上摧毁了尼古拉,并且为政府制造罪名提供了可乘之机。
但她究竟如何看待这段偷情,如何看待丈夫的“原谅”(我一直认为这种原谅也是一种虚伪的自我欺骗),她没有说,我们不知道。
但可以知道的是,她最后的死因可以归结为她感觉到男性世界的抛弃—— 丈夫的“原谅”,情人的离弃,还有继子的鄙夷。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整部电影中,她是唯一一个看到利维坦的人。
这个圣经里代表混沌和邪恶的巨大怪兽,在霍布斯的书中出现的国家权力的实体化形象,她的丈夫和情人都选择了对抗并失败,而她选择承受,承受搬家,承受情人的偷情,承受丈夫强暴式的做爱。
所以她本不应死去的,在现实中这样的承受者都活下来了。
特别喜欢的点:两个神父的对比:世俗意义上的虔诚和心灵的虔诚——表现为两种迥异的语言体系,后者简直就是诗。
结尾的强拆画面,扭动的起重机如陆地上的利维坦。
“ 利维坦是一头巨大的生物。
它畅泳之时,波涛亦为之逆流。
它口中喷着火焰,鼻子冒出烟雾,拥有锐利的牙齿,身体包裹铠甲般坚固的外壳。
性格冷酷无情,暴戾好杀。
”写于编剧班结束后
少给的一星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过于现实,更容易引起我的悲观消极,我还是偏爱理想主义,也希望知行合一。
用文明所包装的野蛮人,所谓的上位者,贪婪而又觉得理所当然。
后面一个小时推翻了我前面对维护正义上价值等滤镜的所有。
沉闷而又反复,希望的反复,生活、人生的反复,只是继续。
问题诉求得不到解决,但还是这样活着。
我喜欢慢节奏,但不喜欢这样的沉闷无力。
以为公平正义能实现,结果律师朋友被所谓的权力“制裁”回了莫斯科;以为朋友仗义,结果和自己的家室睡了;以为生活能再继续下去,但却回不到最初的安宁相对而言,他的爱人死了。
你站在这捍卫自己的权利,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失去更多,强权压制,只会叫你看清这本质,你甚至都来不及做什么。
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需要如此的悲壮而又惨烈,但同时又如此平凡平常。
看到最后尤为嘲讽,所谓信仰,真理,更为缥缈此刻。
有时候,可能确实大炮会更有用一些。
“利维坦”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一切之理解,“利维坦”是知晓一切后的绝对平庸,“利维坦”是被封冻的东正之西伯利亚平原。
在理解与爱的永恒缺席下文化与信仰的古韵仍然在冥冥之中要求我们去追求真相。
于是我们试图通过自身的权利—法律,来诉诸真相,得到的一切只是无限度的回避。
它是如此的脆弱。
我们试图通过自身的权力—别人的软肋,来要求真相,得到的却是被更大的权力所强暴。
在他面前我们是如此的无力。
我们又试图通过信仰来救赎和安抚,但那虚无缥缈的姿态包庇了多少真正的罪恶。
在利维坦的古典笼罩下,法律与宗教在权力的面前都是幼稚的年轻人。
约伯曾向祂提出质疑:为什么我没有做坏事还是会被惩罚?
祂告诉约伯,让他学会照视大自然,不要将自己的认知当作世界运行的秩序,我们还有太多太多的不理解,要学会常常照视大自然。
于是导演便在开头与结尾安置了古典音乐搭配大自然画面的蒙太奇。
但是这种双重的呼应让我们观众质疑我们自己在全程的观看这一系列的罪恶的发生与缘由的责任与所作为:我们就如同上帝般能洞察这一切。
世界运行的秩序(至少在这里)是所谓的:强者法则。
不错,有信仰的战斗民族,结果还是被强拆。
公务员都踢皮球不办事,法院和警察的机械执法,天朝也是如此,然后就有了天注定。
办公室里的彩色普京,野外的黑白前领导人。
利维坦的骸骨,钉子户的残骸。
冷峻地写实,荒凉的现实。
上帝看着呢,然后又如何。
冷静的镜头描绘一个残酷无比的故事。
家庭悲剧的背后是政治腐朽与信仰危机。
运动长镜头和海边空镜头都很有安哲的韵味。
两场法庭戏呼应,仅通过法官陈述就给人冰冷刺骨之感。
现实就是权力的游戏,你我都只是其中上不了台面的弃子与蝼蚁。
2.5。由私权被侵事件转向人物冲突造成失焦,角色刻画缺乏深度,剧本与表演均较概念化,宗教说教对整体的悲剧未有贡献,较典型的新时期俄罗斯电影,缺乏张力,一干演员表现欠佳。
隐喻太繁杂,剪不断,理还乱
看睡着了耶
不是剧情片,是纪录片
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个人对抗强权,更重要的是个人力量内部逐渐崩塌。
律师怒干好友小老婆。
利维坦是超越生活之上的巨大存在,是急促重重的敲门声、高大的列宁铜像、法官语速极快不留任何缝隙的冗长宣判词、占据整个银幕背景的大山、巨浪、鲸尸、挖掘机,是政教公检法勾结的系统,它有瞬间碾压摧毁站在它对面渺小普通人生活的力量,也能悄无声息磨灭任何反抗的能量,令其无知无觉中沉默,且这种沉默本身也是微弱的。
这是最近看的最绝望的一部电影,看完不停地想,生活对普通人而言,究竟意义何在?当然作为一部俄罗斯电影,可以很容易把这一切归咎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系,但即便不在这样的体系之下,尼古拉的悲剧也会以别的形式发生在别的普通人身上,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我们该如何去承受这份不幸?电影里最有意思,也是最残酷的一点是,宗教也只是为权力服务的一环而已。拥有权力的主教周旋于政客之中,为坏事做尽的政客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再派出上帝最忠实的奴仆去抚慰这些普通人的愤怒和悲伤,用上帝的名义,通过牧师对圣经故事的讲述,让他们接受自己的命运,接受自己的不幸。
空镜头都很有意境
《回归》那种诗意没延续,并且我期待太高,所以不觉得非常好。
真是个冲奖去的电影呢,扯点政治,扯点宗教,撒点狗血,再死个人,齐活了
哇,厉害的,其实是一个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的强拆故事(据说原型还是美国人?),被导演拍出了自己的感觉,还抓捕了这代俄罗斯人的生活气息。嵌入的支线不仅让故事形成完整的圆形,更让人物的行为不能被单一的“好坏”准则来判断(尤其是宗教那条线),看完之后回味无穷,非常棒。几个演员真好
#釜山国际电影节# 安德烈·萨金塞夫越来越接近大师了。镜头语言丰富,色调美,充满隐喻和各种意象(大海、巨兽、房子、土地、拆、莫斯科etc)的电影,俄罗斯腐败重重的政府、个体的悲剧以及衰败(却美)的地貌风景融合在这个俄国抗拆故事里。宗教和酒都救不了的生活,电影充满绝望感。
和我国小地方情况多像,心有戚戚,优点在于这悲剧不能全怪强拆。除却权力阶级脸谱化外主角方阵刻画鲜活,我好喜欢易炸毛又不中用的尼古拉,律师迪马太遗憾。小屋做工不精但父子与迪马闲坐的餐厅四面环窗望见的那次傍晚真是刻在心间的美,反倒是利维坦意象刻意。
在破碎,冰冷的影像背後:我看到了更有趣,更有意義的魚的符號,在鐵皮鼓和冰冷熱帶魚只把魚作為慾望投射不同,利維坦魚屍體的冰冷絕望的情緒外化則正好站在了所謂‘身體’慾望的對立面。
三星半,跟之前yy的大相径庭。还以为是荒谬反乌托邦气质,结果没想到如此现实,于是就非常一般了。最喜欢的部分反而是三角恋情外遇出轨间的感情纠缠,像回归一样不言明却令人动容的潺潺细流漫过心底,与生硬的利维坦冲突形成强烈反差,简直觉得不是同一个电影。可能还是,想表达的太多。
《回归》确实是我挺喜欢片子。可这部太平庸了,豆瓣上一水儿的夸赞大师气质真不理解。题材普通,对政府体制和宗教的讽刺也流于表面,妻子的出轨也突兀。整个怪兽骨架摆海岸线上再来点冷峻空镜头就高端了么?而且还是140分钟如此冗长的篇幅,叙事效率呢?
主要还是喜欢这部电影的影像风格,俄罗斯偏远小镇的荒凉自然景观着实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而且相较于对抗基层政府权力机关而言,我其实更在意的是电影中反宗教的那部分内容。难得看一个国外的强拆故事,好奇俄罗斯本土观众及俄罗斯政府官员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包括普京是不是知道这部电影。故事发生在2014年,智能机还没有开始真正普及,或许同样的事情放在现在会不会有所不同?国外会有类似“微博升堂”的现象吗?对比《天注定》,底层人物最后都被逼得走向极端反抗,而这里的男主完全没给他啥实质反抗的机会就被投入到监狱了,直接家破人亡,实惨!其实哪里都有“利维坦”,绝不仅仅指代国家暴力机器,它可以是很多东西的隐喻。
对俄罗斯电影像对俄罗斯文学一样无力
福音并未因情欲的扰动而出现异数,枪管和理论,谈不到一块。祷告上帝呢,道德遵守了,不与权斗,只得生。吊诡的观感,长长的红色警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