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媒体,政党与人民,家庭与自我。
欧洲大陆与地中海之南:自我感动的媚俗与真实经历的痛苦。
开头出现的法国总统与荤段子的并置揭开了政治的落幕:秩序的重写(媒体的谎言)—强者法则。
几十年前的电影的常规里主角乃男人,如今的电影之主角换成了女人,性别变了,倒转过来了,但其他的什么也没有变—(依然是)强者法则。
人与世界之间始终间隔着一层媒体的边距,电影要做的应该是远离这些掌握话语权的强者的态度,但同时也最好远离一些“被强者了的”态度,因为电影应该和真理站在一起(真理不在任何的立场之中)。
世界末日就是“我爱你”的真实力量被利益所虚伪。
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卢米埃影城你办法影展能不能开一下空调
1.其实,我们许多人恰似女主般分裂纠结,诚挚又虚谎,不断切换着角色面具,虽对苦难与弱者怀有真切的同情,却难免沦为或被视为他者化的伪善。
2.女主亦是法兰西的象喻——高贵典雅又脆弱不堪,悲天悯人却难于解决实际问题,一如戈达尔的左翼电影也往往逃不出顾影自怜的困境。
3.影片既是对大众传媒操控现实与消费苦难的有力呈露,又是对影像机制的自我解构,一切现实都脱不开表演,在调度与剪辑后符码化,成为超真实的拟像。
4.一如虚假与真实的相互交融,本片也在浮夸间离与写实沉浸间取得了精妙平衡,时而如梦似幻,时而切近可感。
5.【控制与偶发】的矛盾贯穿始终。
6.两个难忘的特写固定长镜:望天的俯拍&透过方向盘的仰拍。
7.无声慢镜的风格化车祸。
首先必须说,这部电影不应该给1星,不过它都拿到戛纳提名了,结果是这个水平,必须一星。
真不是我这个人矫情,如果这是一部美国电影我也不会给1星,可这是法国电影,而且是获得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提名的法国电影。
你至少不能让我看到美国电影的影子。
然而,这部电影到处可以看到美国电影的影子,很多时候很像高配版的韦斯安德森。
可韦斯安德森是众所周知的抄法国电影的人啊!
好家伙,法国电影这么多年脑萎缩,现在成了被美国电影反哺了,然后在法国电影里出现了英文对白!
我大清要亡啊!
我知道好多人要说美术好棒啊!
摄影好棒啊!
这是法国艺术电影,戛纳电影节坟地里躺着的那些电影有一部算一部谁能说摄影不好?
新浪潮为啥诞生,不就是因为一群街溜子没钱像好莱坞那样拍工业电影,请不起演员和编剧,靠摄影和剪辑搞作者电影吗?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你跟我说,哇!
法国电影摄影好棒。
省省吧……说说片子。
首先是剪辑。
法国电影有剪辑问题,你敢信吗?
剪辑不就是人家发明的吗?
非常的不均匀。
女主的特写长镜头是一个判断的指标,前面很少,后来越来越多。
这可能是导演自以为是的设计,可是女主角在车里第一次莫名哭泣那里,可以说是演员表演最好的地方,却给生生的剪了一刀,非要切一个女助理的镜头再回来。
把女主非常精彩的一场戏给割裂了。
为啥啊?
如果是为了表达人和人的隔阂,摆脱你之后也多表现这个理念,让我知道你是这个意思好吗?
之后的类似长镜头是一刀没剪。
闹半天这是你的风格啊!
那你剪第一条为啥啊?
其次是很多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这点让我想起了赵婷的《无依之地》,尝试挺好。
可是演员好几次都看着摄影机说词(电影摄影机不是里面电视台的摄像机)是几个意思?
而且说台词的时候很明显的看提词板,那眼睛还左右左的读呢。
你这是什么意思?
就和“群体免疫”一样,就放弃了。
到时候找影评人来编个好词,什么“接近真实的语序表达”。
现在拍电影是向抖音靠拢吗?
所谓追求真实的“颗粒感”。
不找专业演员,不找人写剧本的初衷是啥?
省钱啊。
结果呢,您给我整了个大场面:翻车事故。
全新的阿尔法罗密欧撞烂。
不是大哥,你倒是有钱还是没钱啊。
这翻车事故有必要吗?
你是拍着拍着发现,“哎呦,还剩这么多钱呢,来吧,哥几个,玩把大的。
”不表现这个场面,就能多找几个专业演员,找个专业的编剧给你写个剧本,别弄了半天全是絮叨,还絮叨的没意思。
故事前面挺好的,大家都像在赛博朋克游戏里,极其的不真实,自我和身份极端割裂,主角就像是一个突破壳的小鸡,忽然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结果自从她去疗养以后就急转直下,从谈社会嚯家伙跑去谈女人了。
合着您对法国社会就这么点感悟,前1个小时就挤得一滴不剩了。
干脆还是回去谈我们老巴黎正白旗的女性主题搭配爱情得了。
可您这片子叫《法国》啊!
你上来哗哗哗的马克龙出境加各种国际事务就是为了表达一个职业女性的形象吗?
这不等于《大闹天宫》前半部谈孙悟空和天兵天将战斗,后半部悟空爱上了唐僧,可哀怨了。
你这跟谁呢?
我都不想说那点政治隐喻差《方形》十万八千里。
这次我学乖了,没看豆瓣影评,知道看了能给气死。
又是一堆噶吹的,别问,问就是你没看懂。
反正是好电影没获奖没提名,他们看都不看。
一提名一获奖跟兔子似的,都不知道从哪窜出来,纷纷表示看哭了,大师就是大师。
豆瓣常态,就是一群虫豸。
“娇贵的法兰西又一次流下泪水”,法兰西带着两个助手往前走就像是过去旧贵族带着两个背重物的随身侍从骑在马上,雄纠纠气昂昂却一脸忧郁。
整部片子的核心是关于摄影机伦理的,摄影机应该拍什么怎么拍,以及摄影机什么时候应该停机什么时候应该沉默,伦理直接关于一宗暴力。
这部片子完全是成熟之作,导演把一个记者(既经常出现在摄影机中又经常出现在摄影机外)作为沟通客观视角以及摄影机视角的媒介,通过法兰西自身作为一个人与社会关于明星的想象,实际上在这些处理中法兰西作为一个中介被很好的表现矛盾、分裂(以及你是左派还是右派,回答是这些都不重要明天不会更好)。
更关键之处在于,法兰西这个角色毫无疑问直接指代法国本身(对祖国复杂矛盾的感情在我看来是对祖国情感的真正体现,虽然“祖国”这个提法多么可疑),法国的某种左右为难,发过的困境。
导演用大量的潜台词(功底极好),客观镜头与摄影机视角的切换,对于周围环境速率的把握,大连的鸟瞰、大远景镜头,以及比如车内戏背景总有的大玻璃,每次当摄影机向女主逼近的时候,事实上几乎是“元”的,角色意识到了景别的缩小,意识到特写的到来,意识到自己深陷囹圄——她自己也无法相信自己所说的那些话,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话是否真的来源自己,进而怀疑自身的存在。
影片中关于什么时候该出现录音杆摄影机,什么时候应该隐藏,什么时候切换不同的视角事实上无论在节奏还是叙事上都极为有效且合理,而导演又极其喜欢在女主上个镜头还接近崩溃,下个镜头可能就是一脸笑意,这种镜头序列之间的差异,极为巧妙的塑造着角色本身的性格。
而儿子丈夫车祸(虽然可能有点滥情)和采访达妮的片段(导演几乎自身下场说话了)又极好极好。
整部片子的调性也许有些奇怪,甚至可能有比较强的片段感(虽然概念上实际高度凝缩),在声音、媒介和剪辑的运用上绝对是精妙的。
并且精确,这在最近几年指涉现实、社会、政治的片子中已经极为难得了。
那些战场上的镜头不知道是不是实拍,有一种很强的布景感,但事实上这些疑似问题的问题都可以被影片自身的结构很好的消化。
我也不明白怎么只有 6.9,这不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绝对是一部成熟且情感真诚且充沛的作品,好的桥段和设计都不少,至少得八分往上
第一遍·2021.12.9 属于布鲁诺·杜蒙的法兰西影像,属于观众眼中的法兰西凝视,闹腾或是严肃,欢笑或是哭泣,都存在于蕾雅·赛杜的一言一行之中,现实的荒谬和残酷,全都无处遁形。
蕾雅·赛杜的独特魅力,蓝色的眼眸布满各种情绪,血红的双唇彰显出桀骜的个性,她的笑容带有一种治愈人心的能力,她的泪水映射出人世间的千姿百态,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
影片将人类社会的悲哀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在我们面前,将尖锐的社会问题摆在台面之上,用美到不真实的风景来治愈被现实压迫着的脆弱灵魂,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对个人的悲悯。
她对着镜头说谎,对着自己倾诉,她是摄像机前勇敢无畏的记者,也是演播室里光鲜亮丽的主持人,但归根结底,她只是一个在生活中落魄不堪的女性,渴望着爱与被爱。
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一不留神就会像那辆被践踏的自行车一样,顷刻间便成为了面目全非的存在。
第二遍·2022.12.12 HIIFF·4th&NO.7|金棕榈店∶重温,4→5。
政治、战争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束缚,美艳动人的蕾雅·赛杜,淡蓝色的眼眸,炽热的红唇,盛气凌人的姿态,华丽优雅的外表,以叙事者的高傲姿态带领我们走进她不平凡的生活当中。
巴黎的都市之景,残酷的战争前线,成为了伪装自我的华丽包装,像那千变万化的服饰,令人沉醉、令人着迷,不同风格的美,是属于法兰西的高光时刻。
舆论下的痛苦不堪,写满嘲讽和谩骂话语的生活,短暂的逃离,在冰天雪地里拥抱亲吻,自以为是的爱情,却只是一场骗局,这所有的一切在最后全都化作了她生活里无形的压力,每一次流泪的瞬间,就连灵魂也被扑面而来的绝望气息所淹没,无力挣扎与反抗,曾经的风度早已无迹可寻,只剩下狼狈与懦弱。
外在的满足,内在的空虚,愤怒无处宣泄,悲伤无人知晓,眼里的余光消散。
抛开社会学视角,杜蒙所要追问的是在内爆的媒介时代,游走于谄笑的虚拟与空乏的真实,如何自适于此精神分裂与中产忧郁。
电影中的镜头无时无刻不向我们提示媒介的虚拟性质,譬如数码质感的冷白调色,演员直视摄像的宛如穿帮的面部特写,以及许多令人惊艳的片段:开头马克龙的同框(类deepfakes技术),多处粗粝如电子幕布车内视角(以某种超广角消融车顶与侧框),以及好莱坞规格的大场面车毁戏(如此格局的车毁人亡戏份,表现得却是一场无人目睹因而无关紧要的车祸,使夫儿的死亡显得毫无意义),这些元电影的技巧直指片中新闻媒介的人造性与虚拟性,影像与镜头互揭其短。
面对日益模糊的虚实边界,身处其中的我们日渐分裂,可是要如何摆脱这种剥夺幸福的境地,以获得“疗救”?
杜蒙在狠狠嘲弄资本主义刽子手的精神分析法之后,依然寻不得答案,确实,在资本主义五彩斑斓、高糖高脂的幸福糖浆中浸泡了太久,躯肢已然软化,失去拾起武器的力量,唯记得一句古训,“carpe diem” ,carpe diem,索性活在当下吧,用遗忘对抗过去依稀的苦痛,用平躺对抗未来骤降的恐惧。
最令我难以忍受也最触动我的镜头,是法兰西在车上奔溃大哭。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刻意为之,法兰西扭曲的面孔几乎撑满了屏幕,再美艳的容颜,此刻也面目可憎。
那么,法兰西,你为何哭泣?
法兰西的美是带有攻击性的,烈焰红唇,踏踏响的高跟。
易攻难守,来时气势汹汹、嚣张跋扈,倒时摇摇欲坠、不堪一击。
她明目张胆的虚伪,莫名其妙的怜悯,令她无法立一个心狠手辣的十足恶人形象,也远算不上浸润于名利场中仍保留心底那块纯净土地的外冷内热者。
她对难民是居高临下的——甚至谈不上同情,更像是心底那点良心作祟。
与其说是帮助难民,不如说是给自己求一个心安。
这便是她的可恨也是可悲之处:人若虚伪到极致,反而轻松磊落。
坏得坦坦荡荡,理所当然,心态宽敞自在。
最怕的便是虚伪者有那么一点良知,便会成为法兰西。
有人说,本片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无病呻吟。
有钱人若说自己不快乐,那至穷人于何地?
而我想,这是法兰西,这是法国人的电影。
当然,此处的“法国人”——如何才算法国人?
我想,仅以本片而言,此处的法国人,不仅仅指国籍那栏后面所填的国家,更是一种从肉体到心灵的、带有浓厚本土味道的法国人。
显然,《法兰西》将那些外来的面孔排除在外了——哪怕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甚至拥有同样的国籍,但他们无法真正成为、也永远无法代表法兰西。
至少目前如此。
直播出现事故,但“只要24小时”,事情就会过去。
如果不是难民,如果不是战争,如果不是与绝大部分“法兰西们”无关的苦难,法兰西还能这么笃定吗?
法兰西矫揉造作的报道能引来无数追捧,这是群体性的虚伪,是鳄鱼的眼泪。
导演要观众对法兰西又爱又恨,就像法兰西们对自己那样。
爱这精致面庞与华丽衣装,恨这无人可解的内心悲凉与忧伤。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法兰西的泪水,只为自己而流。
一部让蕾雅·赛杜大放异彩的作品。
在《法兰西特派》中,蕾老师只是星光熠熠卡司中的一份子。
尽管如此,其在开篇的“艺术与艺术家”故事中所饰演的疯狂画家的缪斯(同时也是女狱卒)依然令人惊艳。
但在杜蒙导演的《法兰西》中,蕾雅·赛杜是毫无疑问的女主。
在影片中,蕾老师饰演了一位与法国同名的著名女记者“法兰西”。
通过看似日常但却怪异的故事叙述以及各种杜蒙式的特写镜头,讲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通篇看来,法兰西给我留下了以下挥之不去的印象:割裂:公众前的光鲜亮丽,家庭里的失败妻母;台前的亲赴前线、英勇无畏,幕后的拍摄愚民作秀、几无思考见地;人前的内心强大,背后的内心空虚……公众面前的法兰西脸上永远擦着白粉,配上红唇,强烈的疏离感和虚假感跃然纸上;但私下里,这幅妆容被卸去,她也有了多次的真情流露,出于同情、愤怒、爱意,乃至其它。
恐怖:一个人由虚伪状态开始,在意外后想要追求内心的自我与真实,但在被欺骗后立马退回至原有的虚伪状态乃至更甚。
整个过程让我细思极恐。
在我观看《法兰西》的前半个小时中,我以为这又是一部讽刺媒体的作品,如同去年年底的《不要抬头》。
但随着故事的进展,我发现杜蒙的野心要大得多,他还想要探讨家庭、婚姻、自我救赎、真实与虚假、法国社会沉疴……这和其哲学背景不无关系。
杜蒙导演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他只拍具有复杂解读的电影。
我想说,杜蒙做到了。
真正的对话从未被有效构建,虚假的体贴怎样也无法去安慰。
频频的点头认同却事实上没有真正的理解。
即使我在你面前大声呼喊我的爱,我们也不能明白彼此的心法兰西这个名字,直白的联系了个人与国家,面对整个情绪问题的也不在仅仅是个人。
引:采访的视点(镜头感+环境)间离的影像(推+法兰西的直视镜头+无源音乐)达到的目的是离情的思辨(审视才能找到出路),而不是移情的认同(共情只能加深病态)虚假的笑,真实的哭,理解开悟见众生后哭伴随着笑从虚假走向真实的剧痛性的过程抑郁情绪通过电影被放大被观察的过程法兰西呢个浮夸的像卢浮宫似的家,像母亲一样从背后规训你吹捧你的“女助理”,像父亲一样自私心胸狭隘要面子的“丈夫”两次车祸和向上向下的哭泣,从感受到真实到生活在真实最后的觉知:接受他们浮华的虚假(这是我的工作)接受他们的并不美好的真实(这景色很美)然后继续生活(不再想哪些,只有现在)
本片和它所讽刺的对象一样肤浅虚假浮夸媚俗 这真是一种奇妙而尴尬的互文@中国电影资料馆
我的杜蒙啊,这次蕾雅·赛杜用汗毛孔和泪腺飙戏。特殊视角一直给到观看者间离效果,BGM其实在用音乐把人性神话,可惜这种同理心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精神病,需要治疗。France小姐为什么这么悲伤!一度想到《1951年的欧洲》现代社会的人已经不会处理情感了,一个人的怜悯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会不会偶尔发作?被迫接受现实的我们还能做自控/自欺多久?
究其核心是一场很复杂的表演,只能说蕾雅尽其所能了,可惜效果一般。
【4.5+】Re #2022法国电影展# 仍觉得杜蒙在延续“贞德”,冲突的语气(不止于解构)在反复的凝视中统一。撕裂的的拟像常包围着人物,法兰西的边缘总是虚假般泛光,黑暗的事件吞噬着周遭的一切,在当下的漩涡里,至少眼泪依然闪亮。w/🥨&🫘
过度依赖甚至是完全服务演员表演的电影在我这通通不合格,更何况还拍得那么土。估计和喜欢《不要抬头》的是一类受众,这种皮毛讽刺喜剧只是一种自己话语体系里的“假批判”。
三位中国主持人合体——柴静:「冲锋陷阵」式的出镜采访;崔永元:抑郁了;朱军:「这撒币还真配合」。象征性很明显也很直白,把欧洲上流社会的伪善拆个一干二净,讽刺力度十足。摊开讲也有一些普遍意义的发问:如何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人的自我价值该如何安放?如何与真实的人进行链接?
什么玩意儿。。Lea Seydoux是真的美。
看着蕾雅·赛杜那张精致的脸在这个空虚的时代变得越发狰狞绝对是一种享受。
法国喜剧好难笑,给我一个看马克龙会脸盲的文盲看这种题材也只能感慨,蕾老师喜剧人!
。
No more journalism plz
這部片大概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笑的一部片了。好笑的同時又揪心。那些好笑的采訪畫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也是導演/編劇在該片所呈現一種對西方社會的憂慮。有些地方的人民大多只會接收第一層信息,有些地方的人民有兩層信息接收,這時候批判思考就顯得多麽的重要。影片敘述的那種人的内疚感(#方形)和現在整個網絡時代的想法都在這部電影裡面有探討。那一幕在宴會上洗手間的戲,有一個上年紀的女人問法蘭西你究竟是左派還是右派?那顆鏡頭拍得實在太棒了。但這部片更棒的是,導演不僅僅是對法蘭西的批判,他在影片裡面還是以一種關懷去寫法蘭西這個人物。
法兰西与法兰西的讽刺,是被凝视者也是影像的恶魔,是调动和造就出的泪水与情绪,也是权力机构下的电视新闻。
3.5 法国病人
简洁有力地将虚假与真实、画面与声音之间的边界打破。France是”拟人”,是漂亮的空壳,是某种未知的void。
#TIFF 2021#假新闻是如何炼成的~不是很能get这种法式聒噪讽刺喜剧~
so fucking boring.
蕾雅·赛杜的衣着、肢体和面庞,掩盖不住自己与这个国家脆弱敏感的无处安放。表演欲和伪人道在华丽的外表下更加显现出刺眼的丑陋与忧伤,影像虚构的原罪于电影的故乡透射成辛辣的揭露和讽刺,从未如现在这般迷茫,从未如现在这般“法国”。最后一幕的泪痕与笑容点明一切,超现实与现实交织成黑色幽默的当下,影像之神的凝视。一场关于民众与民族的投射性测验和精神评定。
法兰西不相信眼泪。泛滥的哭泣正构成了最精湛的表演。为什么而哭?为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虚伪,为世界的纷闹?为博得同情,为展示爱心,为呼喊求救?恐怕她自己也不知道吧。表演早就是一种刻入骨血的本能。她,媒体,法兰西,终于成为真实与虚伪的,矛盾二元相融的整体。虽然拍得好看(字面意义),但对媒体真实性和数字媒介泛滥的反思实则浅层而常见,把《早间新闻》两位女主名字换成America效果可能差不多。最大的亮点可能是把人们僵硬的行为模式拍得极为自然,例如每一幕都至少有一个人找France要合照,看下来也不觉刻意。
绝对的虚假是不存在的,只有虚拟。也只有虚拟,能让人类永居在摇摇欲坠的巨大泡沫中。世界不会因为谁终结,只是真实的边界早已消亡,或者说是绝对的真实也是不存在的。法兰西是什么,是一张脸一张肖像一个表情一个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