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许久想要给这剧写几句话,是因为发现隔了许久看过这剧的人数仍然这么少。
实际上我也并没有看全。
那时候中央一放《推拿》,我每个假期都和家人一起看一部电视剧,《推拿》各方面很优秀,就成为了我的选择,可惜我家人对它并不怎么有兴趣,只是我一直看了下来,它在豆瓣的评分之高出乎我的意料,日前娄烨的电影大受好评,其实没有比电视剧更好。
中央一放电视剧很烦人的,时间晚,就两集,一礼拜就四天有,追个剧能急死。
《推拿》还没放完中央八开始放《铁血兄弟》,在《推拿》的空隙中就看了《铁血兄弟》。
其实只看这个名字我是没兴趣的,看几眼仅仅因为挺喜欢朱亚文。
《闯关东》的时候朱亚文一炮而红(反正我感觉是红了),后来看到北京台放了个《正阳门下》他演的特受,和《闯关东》中迥然不同。
《红高粱》选角时我一下子想到的就是朱亚文,所有的人选中没有比朱亚文更合适的,幸好他顺利出演并藉此以及《黄金时代》真正大红起来。
我还以为他之前的作品也会被翻出来,终于受到应有的赞誉(像冯绍峰等人一样),可惜看来《铁血兄弟》并未有好运气。
我想《铁血兄弟》这名字同样会阻挡很多人去看这部剧。
实际上它原来的名字叫《新青年》。
《新青年》意在主人公的成长历程,《铁血兄弟》更倾向剧中几位主要人物的感情。
很快我发现这是《闯关东》中三兄弟的再聚首,本来可以成为很好的宣传点,只是朱亚文之外的另二人并未红起来。
而朱亚文在这部剧中展现了卓越的表演,人物形象前后转变很大,其中经过很多阶段,心路历程复杂,朱亚文塑造的极好。
这一点其他两位还是比不上。
随后无意瞥到的片头字幕中“由张培忠《文妖与先知》改编”才让我大吃一惊。
多年前在书店见到这本书,很厚,是第一部张竞生的传记。
张竞生的大名现在没几个人知道了,真正是隐藏的大师,而且是极具话题性的大师。
能以他为原型拍电视剧让我十分惊讶,正像我一直比较奇怪为什么80年代人们会关注到蔡锷和小凤仙而拍了《知音》。
《铁血兄弟》对张竞生在学术上的成就没有展现,只以他为原型拍了年轻时候的一些经历,演到最后也更加靠拢主旋律,而偏离了张竞生真实的人生。
当然《铁血兄弟》并不是一部传记片,所以即便对张竞生一无所知,也不会对观看这部剧有任何影响。
我比较可惜的是,由于这部剧遇冷,张竞生也就不能像萧红一样有了走进大众视野的绝佳机会。
我想他依然在等,总有喜欢朱亚文的观众会看到这部剧的,它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曾经的我只是闲来无事,随便点开了一部抗战片,但是看后确实是让我欲罢不能,即便是二刷,但每一次还是被里面的剧情吸引住了,每个角色都演得太到位了,每个人性格特征鲜明,没有大众对于一个人仅仅是好坏的简单区分,人物形象十分立体,在他们身上,我们几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部电视剧是中国抗战的缩影,描述了战场上的冷酷无情和磨难,诸多的小细节,实在是经得住无数次的反复观看来细细挖掘。
在那段幽暗的岁月,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家国,为了四万万同胞的幸福未来而不断奔走,在遭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之后,谁能明白他们内心的孤苦无助,在经历迷惘彷徨之后,依然坚定自己的选择和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甚至爱情。
今天,在我们安享和平宁静的生活的时候,是否还能想起这些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向他们致敬的不知名的无数先烈们?
不论你现在过得有多么不如意,比之过去,我们已经幸福多了,所以,学会感恩吧!
不要成天怨怨艾艾,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的,以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这样才对得起那些死去的先烈们,与此同时,生活也不会亏待你的。
否则,成天怨天尤人,你会失去更多。
女主角王诗蒙真心好看,太美了,美得让人心疼,我见犹怜。
若是我,绝对不会让她受半点委屈,受半点伤害,有半点不开心。
地球人再也无法阻止琼瑶阿姨每个暑假都来报到的节奏了。
是的,有种共识没人说,但不代表它不存在。
最让人不解的是,过了这么多年,阿姨的风格还是没怎么变啊。
雷剧横行的年代,某阿姨为此做了不少贡献。
当然,这绝不是所谓的口水帖,楼主一向反感“吐槽体”。
省下那些“吐槽”的时间,还不如去多发现些好点儿的作品。
如果一打开电视,不是男女主角深情拥吻,神仙妖精大闹荧幕,就是婆婆儿媳家庭大战,我们这些小观众真心觉得有些审美疲惫。
毕竟,咱们都是在生活的大风大浪中航行过的人,这现实的生活中,哪有这么多王子公主,一出场就是“高富帅”“白富美”,哪有那么多的婆婆儿媳仇深似海?
对于这种“类型剧”,有时候,看着看着就忍不住想笑回到正题,聊下昨天刚在央八露脸的《铁血兄弟》,原名《新青年》。
之前就听说过《新青年》,没太走心,怕是走“政治教材”路线。
后来不经意间看到片花。
七分钟的片花彻底改变了我对它的印象,也勾起了很多回忆。
想当初的《恰同学少年》,用轻快节奏讲述百年前的同学少年和青春故事,激荡了无数青年人的心;《人间正道是沧桑》则用一个个历史人物告诉我们,历史记住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信仰,更是一个个曾经存在过的鲜活生命。
其他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这些正剧给当时的电视剧大环境带来一丝丝新鲜空气。
让我们至少可以坚信,还是有些电视剧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层次震撼,让我们领略电视剧的艺术魅力。
看完它们,至少不是停留在无意义的幻想里,“美化”或是“妖魔化”这个本就复杂的现实世界。
然后,《铁血兄弟》出现了,在这个有些燥热的暑假的结尾。
它随着一百年前的三个铁血男儿来到了我们眼前,夹杂着历史的血风骤雨,书写何为意气风发,何为人间大义。
它肩上的任务并不轻——晃醒那些沉睡了一暑假的大脑,叫它们鼓起干劲儿,同“铁血兄弟”们一起,为理想,为信仰,拼搏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当你疲了乏了,《铁血兄弟》却能源源不断地为你输入“正能量”。
从总览的几分钟片花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它的目的,似乎就是打破虚无主义,震撼你的神经直至末梢。
继续期待接下来的精彩!
我们如此安定的生活都是革命先辈们用他们的鲜血所换来的,有时候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时代,但是现在又觉得如果自己生在那个时代,也一定是想要奋力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求解放,为民族求独立的。
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大抵是有一些问题,他们毕竟眼界有限,可能看不到炮火连天,隐藏下的不安定,不和谐,但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需要机会的,现在面前这些都是可以作为自己成长的舞台。
这部电视剧中,兄弟,三人以同辈精英的面貌,怀揣着各自的人生理想走入战场。
他们聪颖过人但个性鲜明,或自命不凡、或桀骜不驯、或怯懦避世。
然而,在为祖国贡献热血,抛洒头颅的成长经历中,他们历经摔打和磨练,在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的领导人的带领下,以张扬的个性融入战场大熔炉,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个性和崭新的精神风貌。
看罢电视,细细想来,此类人物该多多益善才好。
清末,天下风起云涌,生性叛逆的广东青年江流,不满父亲封建大家长的作风。
离家出走,懵懵懂懂接触革命,进而受革命导师影响,成长为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新青年。
《铁血兄弟》讲述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八一南昌起义等革命历史事件。
描述小人物在历史大背景下的成长和命运。
为探索救国救民,为家国勇于奉献自己的高尚品质。
同时,此剧在严肃题材传统主旋律的前提下,适当融入了轻喜剧的色彩,带有一定的幽默元素,区别于严肃的正剧表现形式。
这是此剧值得欣赏的一个地方。
百年前青年的使命是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铁血兄弟》以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年为主角,传递了青春正能量,是对全民青春梦的唤醒。
该剧传达出来的是“青春理应有梦想,即使遭遇挫折也能爬起来继续前进”的浓浓正能量。
而且《铁血兄弟》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关照现实,呼呼信仰、呼唤理想、呼唤蓬勃的青春力量和社会担当。
看了铁血兄弟这部电视剧之后,我私以为,这应该是我最近看的诸多电视剧中口碑最好,真实最还原性最高的抗战剧,但是影视这个东西,稍微用力一点,就有可能使得它们成为少数人才欣赏的艺术品,有时候太真实,太完美,反而让看热闹的人欣赏不来。
在这部电视剧中,不仅有抗战的家国之情,更有儿女之间纯粹细腻的感情,还有兄弟之间的无坚不摧的兄弟之情。
《铁血兄弟》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之一,也是一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
故事里的主人公痛恨顽固的封建守旧思想,虽无显赫的地位家势,却有着与生俱来的正义之气和救国情怀。
四个主角(江流、魏国、王应、周鲁,他们的报国之路开始时迷茫又莽撞,在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淬炼后才得以蜕变,找到了正确的前行之路。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